评论员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绷紧安全这根弦

2015年01月02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令人悲恸。那一张张本该带着灿烂笑容的面孔,从此离开了我们。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抓紧做好善后工作,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医治,登记人员信息,安抚家属。逝者已矣,创痛难抚,灾难让人再次体悟公共安全的要义。

在所有安全中,生命安全最为重要。大城市人流密集,庆祝活动多,安全隐患大,容易累积不确定风险,哪个环节稍有纰漏,就会酿成意外。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来说,安全的难度增大、要求提高,责任更重。正因此,“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对政府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把“安全”写在心里,落到行动中。

一元复始,我们即将迎来春节。当此之时,各地政府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举一反三,不仅是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只要是人流可能聚集的场所,就必须做好安全预案,严防事故隐患。只有把安全摆到更突出位置,才能牢牢筑起生命防线,让每一天都过得祥和安宁。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要有政治定力

——一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4日07: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改革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的曙光中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更足了,责任更大了。

回首过去一年,改革大潮强劲激荡,节奏却蹄疾步稳。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一些多年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改革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浇灌着每个人的梦想。

承前启后再出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所谓“关键”,意味着今年是攻克改革难点的关键,是增强改革系统性、协同性的关键,是狠抓任务落实的关键,是确保改革质量和进度的关键,也是抓住机遇、以改革促发展的关键。把握关键之年,尤需我们保持政治定力,有决心、有章法,统筹协调,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坚守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决定了,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全盘西化、犯颠覆性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简政放权,如何做到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应该为的务必善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做到有机结合?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与焕发活力相融共生?防治污染,怎样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当前,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没有孤军的改革,也没有单向的突围,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彼此借力,相互支撑,才能持续向前。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去推动一些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还是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都需要梳理出优先顺序,设计好承接关系,形成政策合力,才能为中国发展开辟出最大的腾挪空间。放下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改革正未有穷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攻坚关头勇者胜。今天,改革进入勇闯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政治定力更是改革巨轮乘风破浪的航向标和压舱石。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一鼓作气的气魄、求真务实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严把改革质量关

——二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5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正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

今天,当改革在深水区快速推进,更要警惕“萝卜快了不洗泥”,坚持向质量要效果、要效率。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也是改革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从财税体制改革启动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路„„改革之所以能够蹄疾步稳、落地生根,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严把改革质量关,强调改革要有高质量,要求贯彻落实“聚焦、聚神、聚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继续秉持“质量第一”的改革价值观至为重要。

改革高质量,方案是前提。我们的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切不可主观行事。改革方案要坚持问题导向,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这就不能拍着脑门出主意,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必须做实做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不仅确保每项改革的可操作性,也让各项改革措施统筹协调。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下功夫发掘基层的有益探索,精准把脉、精确制导,方案制定才会接地气、有底气,才能提高改革方案的针对性,避免让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改革高质量,细化是关键。再好的方案,如果不能落地,也不过是白纸一张。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牵动各方利益,尤其要警惕虚晃一枪、变形走样。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推进过程要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

改革高质量,督察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督察同样如此。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高举

轻放、徒有口号的倾向,纠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态度,使改革有遵循、有标准、有追求。

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把群众满不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评判改革质量的重要标杆,作为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的根本动力,我们就能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改革的实绩赢得民心,以改革的质量奠基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离不开法治思维

——三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6日07: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

登高揽山河,前路多曲折。中国的改革时间表运行到2015年,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的担子更重,以发展疏浚矛盾淤积的任务更繁,以转型推动经济向好的使命更艰。这既意味着突破旧气象、再创新格局,又要求在新常态下循规律而进、依法治而行。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促进社会建设的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无不需要法治的力量。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可能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走好走稳我们自己的路。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里程碑。2015年,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保障。在研究改

革方案措施时,如何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在需要先行先试时,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法律法规不适应改革要求时,如何及时修改和废止?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对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一个考验。

改革于法有据、遇事一断于法,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共识,不仅是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发展的价值根基。对于各级干部,少些“权大于法”的膨胀,多些“守法为常”的慎重,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塑造政治生活的全新生态;对于广大公民,少些“法徒空文”的疑惑,多些“信法为真”的坚定,把法治当作共同的行为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联结社会共同体,巩固核心价值观,在“看不见”的层面,法治同样可为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推进器。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是法治的路径,更是改革的路径。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就得落地生根

——五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8日06: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所有声响中,生命生根拔节的声音最令人心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一年的起点,我们感受得到人民群众对改革新希冀的心跳,听得见改革落地生根的声音。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过去一年,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求真务实,在倾听人民呼声中真抓实干,一条条改革举措实实在在掷地有声,赢得群众信心信任,凝聚了党心民心。

新一轮改革发令枪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回望201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8次会议推进改革,每次会议,部署如何落实都是重要一环。从中央到地方,抓部署、抓统筹、抓方案、抓实施、

抓督办、抓宣传,汇成强劲的改革潮声。正是全党上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各级干部发扬“蛮拼精神”,改革才形成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今年是关键之年。要趁热打铁、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仍然是重中之重。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也在增多。公车改革会不会遭遇推三阻四,就看能不能突破利益得失的围城;简政放权是否催生新红利,就看自我“革命”能不能无所保留;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就看能不能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改革要冲破各种“中梗阻”落地生根,务须打破种种固有的藩篱,决不允许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决不容忍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惟有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抓落实不是蛮干,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惟有找准党心与民意共振的频点,抓住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关节点,汲取群众智慧,优化顶层设计,改革方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把落实一抓到底,不能没有肝胆与担当,也不能没有督查与问责。把主动担当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既有“我要改”的动力,也有“要我改”的压力,落实才会不是一句口号。更要注意的是,抓落实并非强求立竿见影,重眼前轻长远,跟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一样,都是抓落实的“天敌”,所谓久久为功,更需要时时刻刻不松懈的韧劲和耐性。

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难万难,善抓落实就不难。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着力,我们就一定能在2015的年轮上刻下更深印迹,在新一轮改革史上写下更多传奇。

人民日报评论员:惟创新者强

2015年01月10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年伊始,我国科技界又逢盛事,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硕果累累,群星璀璨,我们谨向全体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14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深挚关怀。14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奋力攻关,收获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处在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依靠创新支持,突出创新驱动。我们正面临广阔的创新空间,从温饱奔向全面小康,多样化需求引领创新;基本商品供应充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倒逼企业加快创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质量更优、效益更高、结构更合理、产业更高端的增长,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

推动万众创新,关键是深化改革。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更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条件。改革开放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才能给想创新、能创造的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充分地激发和释放社会创造力。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企业也要勇挑创新重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创新在市场沃土中开花结果。

推动万众创新,核心是人才建设。我国有13亿人口,有2亿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劳动者,创新潜力巨大。广大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潜心研究者心无旁骛,为创新创业者解后顾之忧;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多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制度,更好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草根创新,使创新人才各展其能。同时,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推动万众创新,重点是创新要实。创新不是发论文、拿专利就大功告成,必须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多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打造新增长点,推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实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祝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的一年继续拼搏、勇于创新、再攀高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我们期待,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国家科技奖这面旗帜的激励下,全社会不断催生更多更新的创造力,万众创新将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活力澎湃!

人民日报评论员:守护文化遗产才能开创未来

2015年01月10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身体力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对全党全社会更是一种示范和倡导。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从巍巍长城到苏州园林,从三坊七巷到传统村落,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文物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近年来,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一些重要文物得到抢救,文物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扎实成绩。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导致“建设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汇众智、集众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5日06: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充分肯定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效,深刻分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讲话旗帜鲜明、振聋发聩,对我们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进一步锤炼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意志,砥砺共产党人的党性品格和担当精神,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党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从坚决查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到以严的态度、严的措施狠抓惩治“四风”问题;从努力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到巡视利剑高悬、形成持续震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腐败没有“铁帽子王”,反腐败绝不封顶设限,我们党以铁腕反腐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

天下之势,常系民心。“现在中央是腐败分子的克星、人民群众的福星。”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折射出反腐败斗争释放出来的强劲正能量。一项调查显示,91.5%的领导干部、87.8%的普通干部、84.8%的企业人员、75.8%的城乡居民对反腐败抱有信心。经过十八大以来坚决反腐的不懈努力,我们党进入重塑政治生态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社会迎来清气上扬、浊气下降的发展新境界。

也要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

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在反腐败斗争的关键阶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从严治党的基础来强化,把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为长期保障来推进,把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作为“牛鼻子”来落实,全党上下齐心协力,人民群众鼎力支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迎来海晏河清的那一天。

人民日报评论员:开弓没有回头箭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6日06: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干任何事情,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反腐败斗争更是如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因如此,面对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艰巨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坚决拥护。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容不得半点松懈和停顿。

从严峻性上看,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区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等不断发生,特别是在反腐败斗争高压下,有些人还在顶风作案、我行我素。从复杂性上讲,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同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形成了“共腐关系圈”,更严重的是,有些人搞官商勾结、上下勾连,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渗透,严重危害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统一。

反腐败斗争实践告诉我们,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胶着状态越要持续加压发力。如果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群众会加倍失望,更无法向历史交账。因此,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必须保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

反腐败是一场必须赢的较量,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我们横下一条心来反腐败,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要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人民对腐败深恶痛绝。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也要得罪听党话、守规矩的广大党员干部;任凭腐败蔓延就会亡党亡国,真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这笔再明白不过的民心账、政治账,决定了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要求反腐败斗争必须始终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勇气不能泄、尺度不能松。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败斗争无退路。“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惩治腐败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这是一场严肃重大的政治斗争,必须决战决胜。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7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对于一个党员,纪律是高压线;对于一个政党,纪律是生命线。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了严明纪律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纪律建设的明确要求,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着力方向。各级党组织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或是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或是口无遮拦、乱评妄议,或是自由散漫、目无组织,或是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或是说情拉票、跑风漏气。凡此种种,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这些问题如果不下大力气整治,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最终严重危害党的肌体。

党的规矩总的包括哪些?党章、党纪、国法,还有党的优良传统,都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规矩。党章

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自我约束的不成文的纪律,同样需要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懂得并自觉遵守这些规矩,个人才能不触雷、不踩线,党才更有凝聚力、战斗力。

规矩不能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慢慢产生出来。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往往是从不守规矩开始的。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必须”,这正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规矩。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对党是不是忠诚,这“五个必须”是重要的考验、根本的检验。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对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尤须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只有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令行禁止,才能将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9日07: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作为监督执纪的专门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其素质、能力和作风,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努力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按照这一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一中心任务,切

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紧紧抓住监督责任这个“牛鼻子”,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敢抓敢管的担当、踏实辛劳的付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成效。惩治腐败没有禁区、严明纪律不留特区、聚焦“四风”排除盲区、创新巡视形成震慑„„这些落地有声的成绩说明,我们的纪检监察队伍是一支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行动有力的队伍,是一支值得信赖、敢于亮剑、能打硬仗的队伍。

信任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最大支持,但是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应该看到,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如果监督者不被监督,就可能出现“灯下黑”的情况;纪检监察干部发生以案谋私、串通包庇、跑风漏气等问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伤害,将比一般干部更甚。“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清理好门户,做到打铁自身硬,才能让监督执纪问责更有底气、更加硬气、更具权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纪检监察干部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就能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注入强劲动力;相反,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党纪政纪就必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尤其应该涵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调整的就要调整;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要坚决问责。唯其如此,才能让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让担当精神蔚然成风。

越是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新挑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越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自身监督,始终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成为党纪政纪的忠诚卫士,成为严惩腐败的钢铁拳头。以绝对忠诚标注精神高度,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以担当精神激发干事热情,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必将为夺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党内监督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18日10: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管长远要靠制度。新形势下,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党内监督。

“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反腐倡廉建章立制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四个重要方面,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就要对症下药、真抓实干,使制度更完善、监督更有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样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打虎拍蝇”是为破,建章立制是为立。从现实来看,产生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一些体制机制仍存在漏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入反腐倡廉的必然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制度建设重在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反腐倡廉建章立制,需要突出重点、针对时弊,有什么漏洞堵什么漏洞,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暴露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受到的监督很少;用人风气不正,存在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现象;一些人凭借行政审批权设租寻租、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利益输送,造成国有资产资源损失,等等。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针对突出问题,我们要查漏补缺,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把制度笼子织密织牢,全方位加强党内监督。

依规治党,就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着手修订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完善全党一体遵循的准则,让党纪成为红线、巡视彰显威力。端正风气,就要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敦促领导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防止权力滥用,就要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审批流程,强化内部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好的制度离不开铁的执行。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把制度落到实处、让监督如影随形,我们就一定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肩负起新形势下的光荣使命

2015年01月21日06: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个全面”齐头并进,离不开政法工作的保驾护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有政法工作的坚强支撑。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政法机关“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工作前瞻性,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责任”。这一重要指示,体现了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深入思考,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政法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法工作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司法体制改革破冰前行,到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打黑除恶、缉枪治爆、禁毒扫黄,到查处职务犯罪、开展境外追逃,一年来,在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下,政法战线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展示了新的气象。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呈现新趋势、人民群众有了新要求,政法机关的责任更大了、任务更重了。越是关键时期,越需要发挥政法工作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增强前瞻性、主动性和全局性,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顺应群众期盼,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增强前瞻性,是政法工作与时俱进的前提。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如何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化风险于青萍之末?置身不断深入的改革实践,如何找准工作着力点、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面对不断分化的利益诉求,如何定分止争、促进公平正义?这些都是政法工作需要回答好的时代考题。密切跟踪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善于把握新形势产生的新特点,才能找到工作着力点,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

增强主动性,是政法工作不断创新的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从严格执法到公正司法,从推动发展到维护稳定,从创新管理到提升服务,政法系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实践者、推动者。政法工作者必须适应依法治国新要求,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刚柔相济、标本兼治,不断解决深层次问题,确保社会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增强全局性,是政法工作水平提升的关键。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政法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政法机关要努力提高执法司法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过程、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能不能抓好政法工作,体现能力水平,更体现责任担当。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把政法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法者,治之端也。”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政法工作就一定能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为改革助力、为发展护航。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一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27日0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一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指南。“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需要掌握好、运用好的思想武器。

作为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回顾中国近百年历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以及其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首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我们就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把握好国情中“不变”和“变化”。

从“不变”的方面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即便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均下来也只是世界中游水平。从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到相对落后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亟待破题的“三农”问题,到不断增加的环境资源压力,这些基本国情,都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从“变化”的方面看,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呈现新特点、产生新问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基本国情的内涵在变,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也在变。如何升级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怎样推进腾笼换鸟取代傻大黑粗,如何驱散“十面霾伏”重塑美丽中国„„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思想认识上的与时俱进,是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基本前提。

把握好“不变”的实际,不能拔苗助长、缘木求鱼。现实中,一些人经常冒出各种主观主义的东西,或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或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结果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脱离了基本国情,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错误。把握好“变化”的实际,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中央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把握住“不变”和“变化”两个方面,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从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到将理想信念视为精神之钙,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一方面强调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乱花迷眼中增强定力、在乱云飞渡中保持从容;一方面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就能够以理性务实的中国行动书写中国故事、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二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评论员

2015年01月28日0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矛盾常常以对立、纠纷、麻烦等形式出现,让很多人避之犹恐不及。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里,矛盾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究竟

该如何看待矛盾?又该怎样驾驭矛盾?

“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着眼我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深刻阐明了发展新阶段的矛盾运动规律,深入揭示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发展注入了“活的灵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老问题与新问题交织,不同领域矛盾相互叠加。这些矛盾许多是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出现的,躲不开也绕不过去。惟有直面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才能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改革发展。

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突变。如果对矛盾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矛盾,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坐看矛盾积累恶化,那就会积重难返,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央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去的,为的就是不断因势利导,直面和化解矛盾,防止它们成为干扰性因素甚至破坏性力量。

俗话说,“一棵大树抓住根,带动树叶和树枝;一团大绳先找头,捆在一起牵着走”。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中央提出要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就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我们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分清主次,区别对待,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如此。

“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处于无所不在的矛盾之中,又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开辟前进道路。迎难而上、因势利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昨天的历史是这样书写的,明天的传奇也将这样铸就。

人民日报评论员: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本领

——三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29日0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我们学习好、运用好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思想指南,指明了实践方向。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对利益关系的触及也将越来越深。“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只有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才能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统筹协调中精心谋划,从而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公车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户籍改革关系城乡大众,民生领域改革事关不同群体,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社会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很多时候,“硬骨头”之所以难啃,就难在平衡各种利益、协调各种关系,因而必须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有立必有破,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中华文明悠远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盲人摸象、郑人买履、坐井观天、揠苗助长等很多典故都是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现实中,一些人想问题办事情,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或墨守成规不能创新。“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事实已经说明,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毛泽东曾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

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坚持唯物辩证法,非用大气力不行,非下真功夫不可。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思想上就有了源头活水,才能真正掌握客观规律。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行动上就有了正确指针,才能妥善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就越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发扬“照辩证法办事”的优良传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协调各种关系。学好用好唯物辩证法,在真抓实干中绽放真理光芒,在改革发展中彰显思想力量,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取得新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直奔主题 保留辣味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30日07: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各级党组织召开年度民主生活会,大多都能踩到点、把准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还有一些地方,差把火、缺把柴,民主生活会存在不给力、不到位的情况。

为什么要开民主生活会?就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开门见山就说,“不是听你们讲莺歌燕舞的,要有真正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把民主生活会开出质量、开出水平,需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直奔主题、保留辣味。

直奔主题,主题是什么?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些民主生活会,开场先讲一大堆成绩,问题轻描淡写,批评一笔带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评功摆好上。成绩、优点不是不能讲,但那是表彰会的内容,不需要在民主生活会上讲,更不应作为重点来讲。如果提意见、做批评要拐弯抹角兜圈子,就是颠倒主次、不辨轻重,让民主生活会变成了“客客气气的形式主义”。

保留辣味,辣味是什么?就是动真碰硬、不讲情面。教育实践活动中,浓浓的辣味让很多党员浑身一激灵,发现了问题、振奋了精神。隔着靴子搔不到痒,红脸出汗才能清淤排毒。如果现在还搞对上级放

“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那些名堂,就会在一团和气中丧失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

直奔主题、保留辣味,关键还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思想上还有哪些想不明白、把握不好的问题?工作中还有哪些应该改正、可以完善的地方?作风上还有哪些因小失大、有失检点的细节?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工作也很难真正打到一百分。有些问题平时不好讲,民主生活会提供了一个摆到桌面上讲的机会,就应该好好利用,当面锣、对面鼓讲出来、讲清楚,提请注意、督促改进。标准高一点、要求严一点,是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才能收到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的效果。

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武器,也是共产党人保持精神强健的重要法宝。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思想的镜子、心灵的窗户,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有经常接受一下批评洗礼、杀毒扫描、思想净化,才能抵御各种微生物的侵袭,保持自身和党组织的纯洁。这是民主生活会的根本追求,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实质。

作为党内生活的一项基本制度和优良传统,民主生活会不是开一次两次就可以了,更不能有督导、有要求时才好好开。定期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应该成为党内规矩的一部分。能不能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直奔主题揭短亮丑、保留辣味提神醒脑,考验的是党性原则,体现的是政治素质。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四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30日07: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实现理论的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实践的探索。

“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要求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真知源于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回顾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理论品格分外鲜明,那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党的理论,推进各项工作。可以说,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推进了理论创新,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充满生机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从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到13亿人奋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故事”,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对此,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万万不可心猿意马。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远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特点、产生着新问题。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如何以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如何通过反腐败、转作风激发前进新动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挑战,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实践创新任重道远,理论创新不能停顿。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指南,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中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我们将迎来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崭新飞跃。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今天,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新征程上,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我们就一定能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让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以创新的理论推动实践的成功。

人民日报评论员:担负起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4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程的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历史赋予的政治责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领会这种重要意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大有作为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四个全面”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举措不可或缺。站在这个高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政贵在行,关键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不是提出个理念、制定个文件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要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四中全会分解确定了190项任务,许多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作为法治建设的“责任人”,作为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执行人”,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举足轻重,需要带领人民群众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古人说,民以吏为师。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的问题;要在行动上进一步严格起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自觉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要在根本问题上进一步明确起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和法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自觉担负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带动全党全国上下一起努力,以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成效,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6日07: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全面依法治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就看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落实的成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着眼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重要责任,直指一些领导干部在法治意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思想的警钟。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不屑学法、心中无法,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执法不严、粗暴执法,有的干预司法、徇私枉法,有的则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从无视以致践踏党纪国法开始犯罪的?古人云“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周永康、薄熙来等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藐视法律、破坏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教训极为深刻。

法治不彰,党无宁日,国无宁日。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恶化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生态,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警醒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的问题。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法治建设,领导干部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自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谋划工作时的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的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由法定、权依法使,让各级领导干部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

自觉为全社会作出表率,我们才能朝着法治中国的目标扎实迈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5日20:3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全面依法治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就看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落实的成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着眼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重要责任,直指一些领导干部在法治意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思想的警钟。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不屑学法、心中无法,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执法不严、粗暴执法,有的干预司法、徇私枉法,有的则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从无视以致践踏党纪国法开始犯罪的?古人云“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周永康、薄熙来等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藐视法律、破坏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教训极为深刻。

法治不彰,党无宁日,国无宁日。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恶化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生态,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警醒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的问题。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法治建设,领导干部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自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谋划工作时的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的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由法定、权依法使,让各级领导干部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自觉为全社会作出表率,我们才能朝着法治中国的目标扎实迈进。(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

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9日07: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既是价值风向标,更是关键推动力。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尊法的模范,就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就要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就要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就要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只有思想上尊崇法治,才能行动上遵守法律。尊崇法治,首先内心就要彻底摈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志,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面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敢于挺身而出、坚决斗争。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要从踏入干部队伍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抓,重在抓长、抓早,让他们把法治素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

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违法乱纪的干部,很多是长期不学法、不懂法。法律是行使权力的依据,只有把这个依据掌握住了,才能正确开展工作。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

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要把学习宪法摆在首位,同时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领导干部都不能当法盲,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遵循法治轨道,就不能跟着感觉走,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让遵纪守法变成一种习惯。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对领导干部而言,必须把功夫下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能力上。守法律、重程序,牢记职权法定,保护人民利益,用权受监督,才能依法用好手中权力,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既靠自觉,也靠制度。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抓紧对领导干部推进法治建设实绩的考核制度进行设计,把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用起来。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此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就能为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2015年02月10日07: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战略举措。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协商通俗地说就是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商量着来。中华民族有重视协商的好传统,“每有大事,必相咨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协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经过了党内党外、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商量。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发展人民民主,关键是坚持和发展我们的优势和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利于听群言、集民智、增共识、聚合力、促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协商民主是统一的,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既不要一讲党的领导就觉得协商民主碍手碍脚、影响权威和效率,也不能一讲协商民主就放任自流,放弃党的领导责任。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领导协商民主建设的工作制度,确保协商依法开展、有序进行,使协商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11日07: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推进这一时代伟业,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又一次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

法治传统的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立不起来。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的是“为子孙后代计、为长治久安谋”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从理论层面讲,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我们要坚持的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从实践层面看,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我们党的高度自觉,也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我们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不是别国的宪法;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首先就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在这里,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我们必定能书写人类法治史上的中国篇章。

人民日报评论员:绷紧安全这根弦

2015年01月02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36人死亡,49人受伤,伤者多数是在校大学生„„跨年之夜,上海外滩广场发生的拥挤踩踏事件,令人悲恸。那一张张本该带着灿烂笑容的面孔,从此离开了我们。

事件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时间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力以赴救治伤员,抓紧做好善后工作,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上海市委、市政府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各方力量全力医治,登记人员信息,安抚家属。逝者已矣,创痛难抚,灾难让人再次体悟公共安全的要义。

在所有安全中,生命安全最为重要。大城市人流密集,庆祝活动多,安全隐患大,容易累积不确定风险,哪个环节稍有纰漏,就会酿成意外。对城市运行和管理来说,安全的难度增大、要求提高,责任更重。正因此,“加强安全措施确保节日期间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须臾不可放松;“生命重于泰山”“防患于未然”,也绝不只是一句口号。对政府管理者来说,必须时刻把“安全”写在心里,落到行动中。

一元复始,我们即将迎来春节。当此之时,各地政府都要绷紧安全这根弦,举一反三,不仅是在政府组织的活动中将安全措施落实到位,只要是人流可能聚集的场所,就必须做好安全预案,严防事故隐患。只有把安全摆到更突出位置,才能牢牢筑起生命防线,让每一天都过得祥和安宁。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要有政治定力

——一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4日07: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站在2015的新起点上,改革仍然是引领我们前进的旗帜。2014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上强调,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取得新成效。新的曙光中展望未来,我们信心更足了,责任更大了。

回首过去一年,改革大潮强劲激荡,节奏却蹄疾步稳。财税体制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司法体制改革、农村土地改革等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深入推进,一些多年难啃的硬骨头啃下来了。改革呈现出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生动景象,为中国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也浇灌着每个人的梦想。

承前启后再出发,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所谓“关键”,意味着今年是攻克改革难点的关键,是增强改革系统性、协同性的关键,是狠抓任务落实的关键,是确保改革质量和进度的关键,也是抓住机遇、以改革促发展的关键。把握关键之年,尤需我们保持政治定力,有决心、有章法,统筹协调,把改革大业推向前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坚守政治原则,把握政治方向,坚定不移走好走稳自己的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决定了,我们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不是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不能全盘西化、犯颠覆性错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立治有体、施治有序,在实践中处理好重大关系。简政放权,如何做到不该管的坚决不管、应该为的务必善为?宏观调控,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与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怎样做到有机结合?国企改革,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如何与焕发活力相融共生?防治污染,怎样做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当前,改革的雁阵已经形成,没有孤军的改革,也没有单向的突围,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彼此借力,相互支撑,才能持续向前。

保持政治定力,就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去推动一些具有结构性支撑作用的重大改革,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无论是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法制领域改革,还是文化体制、社会治理体制、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还有“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发展战略,都需要梳理出优先顺序,设计好承接关系,形成政策合力,才能为中国发展开辟出最大的腾挪空间。放下急于求成的功利心,拿出功成不必在我的大胸怀,改革正未有穷期。

开弓没有回头箭,攻坚关头勇者胜。今天,改革进入勇闯险滩、啃硬骨头的深水区,政治定力更是改革巨轮乘风破浪的航向标和压舱石。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以坚定不移的决心、一鼓作气的气魄、求真务实的行动,我们就一定能开创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员:严把改革质量关

——二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5日08:1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质量不是100分,就是0分”。一颗螺丝的松动,可能导致无法挽回的事故;一个环节的纰漏,可能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也应该是公共部门施政的追求,更应成为改革决策者的责任和担当。正因此,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八次会议强调,要把提高改革质量放到重要位置,坚持速度服从质量。

今天,当改革在深水区快速推进,更要警惕“萝卜快了不洗泥”,坚持向质量要效果、要效率。改革全面深化的过程,也是改革质量不断提高的过程。回望刚刚过去的一年,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从财税体制改革启动到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上路„„改革之所以能够蹄疾步稳、落地生根,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始终严把改革质量关,强调改革要有高质量,要求贯彻落实“聚焦、聚神、聚力”。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要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继续秉持“质量第一”的改革价值观至为重要。

改革高质量,方案是前提。我们的改革不是闭门造车,切不可主观行事。改革方案要坚持问题导向,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来。这就不能拍着脑门出主意,坐在办公室里想办法,必须做实做细调查研究,深入基层听取各方意见,在此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不仅确保每项改革的可操作性,也让各项改革措施统筹协调。下功夫了解群众的所想所盼,下功夫查找突出问题和现实困难,下功夫发掘基层的有益探索,精准把脉、精确制导,方案制定才会接地气、有底气,才能提高改革方案的针对性,避免让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改革高质量,细化是关键。再好的方案,如果不能落地,也不过是白纸一张。全面深化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牵动各方利益,尤其要警惕虚晃一枪、变形走样。既要管宏观,也要统筹好中观、微观,对已出台的具有重大结构支撑作用的改革,推进过程要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坚决消除“中梗阻”、“肠梗阻”。

改革高质量,督察是保障。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也不会一蹴而就。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督察同样如此。对已经出台的重大方案要排队督察,及时跟踪、及时检查、及时评估、及时整改,重在发现问题。惟其如此,才能避免高举

轻放、徒有口号的倾向,纠正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的态度,使改革有遵循、有标准、有追求。

质量就是价值,质量就是政治,质量就是生命。把群众满不满意、得没得到实惠,作为评判改革质量的重要标杆,作为不断提高改革质量的根本动力,我们就能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以改革的实绩赢得民心,以改革的质量奠基未来。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离不开法治思维

——三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6日07:0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法治,凝结着现代社会的制度向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意味着中国迈向现代国家的治理革命。“我们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新年钟声敲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法治的重要性。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在新的起点上因势利导、乘势而上,法治思维至关重要、不可或缺。

改革与法治,是当今中国在时代大潮中奋勇前行的鸟之两翼、车之双轮。刚刚过去的2014年,改革伟业正是在法治思维统领下节节推进。从依法依规惩处“老虎”“苍蝇”,到户籍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教育领域改革等重大改革有序推进;从国务院取消和下放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到上海自贸区27项制度创新,在法治的引领下推进改革,在法治的框架内规范改革,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的根本要求与基本遵循。

登高揽山河,前路多曲折。中国的改革时间表运行到2015年,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的担子更重,以发展疏浚矛盾淤积的任务更繁,以转型推动经济向好的使命更艰。这既意味着突破旧气象、再创新格局,又要求在新常态下循规律而进、依法治而行。克服市场机制的盲目、促进社会建设的和谐、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无不需要法治的力量。把改革主张转换成法治主张,用法治方式化解改革风险,才可能减少利益调配带来的社会震荡,缓解结构调整造成的转型阵痛,确保改革有秩序、不走样,走好走稳我们自己的路。

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法治中国建设标定里程碑。2015年,逐条逐项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各项部署和措施,既是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改革的根本保障。在研究改

革方案措施时,如何及时提出立法需求和建议?在需要先行先试时,如何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权?在法律法规不适应改革要求时,如何及时修改和废止?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改革举措,纳入改革任务总台账,一体部署、一体落实、一体督办,对于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是一个考验。

改革于法有据、遇事一断于法,这种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的共识,不仅是治理的制度保障,也是发展的价值根基。对于各级干部,少些“权大于法”的膨胀,多些“守法为常”的慎重,学会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做好各项工作,才能塑造政治生活的全新生态;对于广大公民,少些“法徒空文”的疑惑,多些“信法为真”的坚定,把法治当作共同的行为规范,才能实现社会生活的和谐有序。联结社会共同体,巩固核心价值观,在“看不见”的层面,法治同样可为改革的压舱石、发展的推进器。

“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发挥好法治保障与规范、引领与推动的作用,才能让改革航船行得更稳、走得更远。这是法治的路径,更是改革的路径。

人民日报评论员:改革就得落地生根

——五论在新起点上乘势而上

2015年01月08日06: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所有声响中,生命生根拔节的声音最令人心动。站在全面深化改革新一年的起点,我们感受得到人民群众对改革新希冀的心跳,听得见改革落地生根的声音。

废止劳动教养制度、拆除户籍制度藩篱、降低工商注册门槛、央企高管薪酬设限、打破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过去一年,正是在坚持问题导向中求真务实,在倾听人民呼声中真抓实干,一条条改革举措实实在在掷地有声,赢得群众信心信任,凝聚了党心民心。

新一轮改革发令枪响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告诫,“制定出一个好文件,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关键还在于落实文件”“必须有时不我待的紧迫意识和夙夜在公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回望2014,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召开8次会议推进改革,每次会议,部署如何落实都是重要一环。从中央到地方,抓部署、抓统筹、抓方案、抓实施、

抓督办、抓宣传,汇成强劲的改革潮声。正是全党上下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各级干部发扬“蛮拼精神”,改革才形成主动作为、蹄疾步稳的良好局面。

全面深化改革,今年是关键之年。要趁热打铁、乘势而上,狠抓落实仍然是重中之重。当前,时和势总体有利,但艰和险也在增多。公车改革会不会遭遇推三阻四,就看能不能突破利益得失的围城;简政放权是否催生新红利,就看自我“革命”能不能无所保留;法治建设能否顺利推进,就看能不能将法治精神贯穿于每一次决策、每一个行动。改革要冲破各种“中梗阻”落地生根,务须打破种种固有的藩篱,决不允许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决不容忍消极怠工、阳奉阴违。惟有继续发扬钉钉子精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跟进解决,一个节点一个节点扎实推进,才能不断积小胜为大胜。

抓落实不是蛮干,也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惟有找准党心与民意共振的频点,抓住改革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关节点,汲取群众智慧,优化顶层设计,改革方能“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把落实一抓到底,不能没有肝胆与担当,也不能没有督查与问责。把主动担当和外部监督结合起来,既有“我要改”的动力,也有“要我改”的压力,落实才会不是一句口号。更要注意的是,抓落实并非强求立竿见影,重眼前轻长远,跟重形式轻内容、重口号轻行动、重数量轻质量一样,都是抓落实的“天敌”,所谓久久为功,更需要时时刻刻不松懈的韧劲和耐性。

千条万条,不落实都是白条;千难万难,善抓落实就不难。健全人人负责、层层负责、环环相扣、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工作责任制,从细处入手,往实处着力,我们就一定能在2015的年轮上刻下更深印迹,在新一轮改革史上写下更多传奇。

人民日报评论员:惟创新者强

2015年01月10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新年伊始,我国科技界又逢盛事,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硕果累累,群星璀璨,我们谨向全体获奖者表示热烈祝贺,向全国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敬意!

党中央国务院连续14年举行国家科技奖励大会,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科技发展事业的高度重视、对科技工作者的深挚关怀。14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不负重托,奋力攻关,收获了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为推动经济转型、提升综合国力、改善生态环境、增进民生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创新”“中国创造”举世瞩目。

创新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是中央审时度势、统揽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前,我国现代化建设处在关键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既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又要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创新是根本。转方式调结构,需要切实转换经济发展动力,依靠创新支持,突出创新驱动。我们正面临广阔的创新空间,从温饱奔向全面小康,多样化需求引领创新;基本商品供应充足,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倒逼企业加快创新。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全面创新,坚持走创新驱动发展之路,才能实现质量更优、效益更高、结构更合理、产业更高端的增长,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在新一轮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中迎头赶上。

推动万众创新,关键是深化改革。创新既包括技术创新,更要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条件。改革开放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只有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才能给想创新、能创造的人提供更多机会、更大舞台,更充分地激发和释放社会创造力。这就需要政府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完善创新激励政策,营造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为科技创新之树“施肥增养”。企业也要勇挑创新重担,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让创新在市场沃土中开花结果。

推动万众创新,核心是人才建设。我国有13亿人口,有2亿多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劳动者,创新潜力巨大。广大科研人员是创新的主力军,要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让潜心研究者心无旁骛,为创新创业者解后顾之忧;破除论资排辈、门户之见、头衔崇拜,以真才实学论英雄,多让年轻人挑大梁、出头彩;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收益分配制度和转化制度,更好体现知识和创造的价值;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严厉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切实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草根创新,使创新人才各展其能。同时,营造包容创新的文化氛围,使创新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推动万众创新,重点是创新要实。创新不是发论文、拿专利就大功告成,必须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以创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多靠产业化创新来培育和打造新增长点,推进新兴业态发展壮大,实现“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祝愿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新的一年继续拼搏、勇于创新、再攀高峰,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我们期待,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在国家科技奖这面旗帜的激励下,全社会不断催生更多更新的创造力,万众创新将在中华大地热潮涌动、活力澎湃!

人民日报评论员:守护文化遗产才能开创未来

2015年01月10日08: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抢救福建三明市万寿岩遗址、指导河北正定古城保护工作、批示加强731遗址群修护、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对推动保护和抢救文化遗产的身体力行,展现了共产党人的历史情怀和文化自觉,对全党全社会更是一种示范和倡导。珍视文化遗产,传承中华文明,我们才能把根留住、赢得未来。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根和魂。从巍巍长城到苏州园林,从三坊七巷到传统村落,各类文物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历史信息和文化基因,承载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成为民族历史不可替代的见证与象征。

当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加快推进,文物事业面临着新的任务和挑战。近年来,文物保护经费投入大幅递增,一些重要文物得到抢救,文物保护执法力度不断增强,文物保护工作取得了扎实成绩。但也应看到,一些地方文物保护方式过于简单化;许多城市在开发建设中,毁掉古建筑、搬来洋建筑,城市逐渐失去个性,导致“建设性破坏”。这就要求我们在新形势下,要不断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创文物事业的新局面。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我们必须认识到,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任何个人和单位都不能为了谋取眼前或局部利益而破坏全社会和后代的利益。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文物工作者应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建设与保护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擦亮历史文化遗产这张金名片。

传承历史文脉,既要让文物留得住,也要让文物“活起来”。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创新方式方法,推动文物保护成果创造性转化,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就能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就能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更好地传承文化、凝聚精神。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汇众智、集众力,扎扎实实地做好历史文物保护工作,书写现代文明与文化遗产相融共生的崭新篇章,为民族复兴梦想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5日06: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有党心民心作力量源泉,反腐败斗争必定胜利。”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全局高度,充分肯定2014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的新成效,深刻分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形势,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讲话旗帜鲜明、振聋发聩,对我们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不断把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夺取反腐败斗争新胜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认真学习贯彻讲话精神,进一步锤炼全面从严治党的坚强意志,砥砺共产党人的党性品格和担当精神,是全党的重要政治任务。

过去一年,我们党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顽强的意志品质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腐败分子,着力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政治氛围。从坚决查处周永康、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到以严的态度、严的措施狠抓惩治“四风”问题;从努力让纪律成为“带电的高压线”,到巡视利剑高悬、形成持续震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态度坚决、措施有力、成效明显,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为之一振。腐败没有“铁帽子王”,反腐败绝不封顶设限,我们党以铁腕反腐的行动向世人证明,中国共产党敢于直面问题、纠正错误,勇于从严治党、捍卫党纪,善于自我净化、自我革新。

天下之势,常系民心。“现在中央是腐败分子的克星、人民群众的福星。”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折射出反腐败斗争释放出来的强劲正能量。一项调查显示,91.5%的领导干部、87.8%的普通干部、84.8%的企业人员、75.8%的城乡居民对反腐败抱有信心。经过十八大以来坚决反腐的不懈努力,我们党进入重塑政治生态的历史新时期,中国社会迎来清气上扬、浊气下降的发展新境界。

也要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从这两年查处的案件和巡视发现的问题来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主要是在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上还没有取得压倒性胜利,腐败活动减少了但并没有绝迹,反腐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思想教育加强了但思想防线还没有筑牢,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工作艰巨繁重。开弓没有回头箭,党风

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必须决战决胜,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

中国共产党与腐败水火不容。在反腐败斗争的关键阶段,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作为从严治党的基础来强化,把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作为长期保障来推进,把强化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作为“牛鼻子”来落实,全党上下齐心协力,人民群众鼎力支持,我们就一定能够打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迎来海晏河清的那一天。

人民日报评论员:开弓没有回头箭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6日06: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干任何事情,坚忍不拔才能胜利,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反腐败斗争更是如此,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正因如此,面对减少腐败存量、遏制腐败增量、重构政治生态的艰巨繁重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永远在路上”。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历史担当,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严肃查处腐败分子,广大干部群众拍手称快、坚决拥护。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容不得半点松懈和停顿。

从严峻性上看,近年来腐败现象趋于严重,区域性腐败、系统性腐败、家族式腐败、塌方式腐败等不断发生,特别是在反腐败斗争高压下,有些人还在顶风作案、我行我素。从复杂性上讲,区域性腐败和领域性腐败交织,用人腐败和用权腐败共存,体制外和体制内挂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同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盘根错节,形成了“共腐关系圈”,更严重的是,有些人搞官商勾结、上下勾连,腐败问题和政治问题相互渗透,严重危害党的领导和党的团结统一。

反腐败斗争实践告诉我们,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越到紧要关头越不能“一篙松劲”,越是胶着状态越要持续加压发力。如果管一阵放一阵、严一阵松一阵,群众会加倍失望,更无法向历史交账。因此,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必须保持,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发现多少查处多少,不定指标、上不封顶,让那些想搞腐败的人断了念头、搞了腐败的人付出代价。

反腐败是一场必须赢的较量,是一场输不起的斗争。我们横下一条心来反腐败,绝非一时兴起,也不是和谁过不去,而是要承担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责任。党与腐败水火不容,人民对腐败深恶痛绝。不得罪成百上千的腐败分子,就要得罪13亿人民,也要得罪听党话、守规矩的广大党员干部;任凭腐败蔓延就会亡党亡国,真反腐败才能兴党兴国。这笔再明白不过的民心账、政治账,决定了反腐败斗争没有禁区,没有特区,也不能有盲区,要求反腐败斗争必须始终态度不能变、决心不能减、勇气不能泄、尺度不能松。

开弓没有回头箭,反腐败斗争无退路。“既然党和国家前途命运交给了我们,就要担当起这个责任”。全党必须牢记,反对腐败是党心民心所向,惩治腐败是为了赢得党心民心。这是一场严肃重大的政治斗争,必须决战决胜。

人民日报评论员: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7日08:4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不以规矩则废,党不以规矩则乱。对于一个党员,纪律是高压线;对于一个政党,纪律是生命线。 “要加强纪律建设,把守纪律讲规矩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了严明纪律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纪律建设的明确要求,指出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着力方向。各级党组织对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要十分明确地强调、十分坚定地执行;广大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纪律和规矩意识,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没有规矩不成其为政党,更不成其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松松垮垮、稀稀拉拉的组织,是不能干事,也干不成事的。但在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不守纪律、不讲规矩,或是搞团团伙伙、拉帮结派,或是口无遮拦、乱评妄议,或是自由散漫、目无组织,或是欺上瞒下、弄虚作假,或是说情拉票、跑风漏气。凡此种种,在党内和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给党的事业造成严重损害。这些问题如果不下大力气整治,就会像传染病一样蔓延开来,最终严重危害党的肌体。

党的规矩总的包括哪些?党章、党纪、国法,还有党的优良传统,都是全党必须遵守的规矩。党章

是全党必须遵循的总章程,也是总规矩。党的纪律是刚性约束,政治纪律更是全党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言论、政治行动方面必须遵守的刚性约束。国家法律是党领导人民制定的,全党必须模范执行。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工作惯例是自我约束的不成文的纪律,同样需要长期坚持并自觉遵循。懂得并自觉遵守这些规矩,个人才能不触雷、不踩线,党才更有凝聚力、战斗力。

规矩不能立起来、严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慢慢产生出来。一些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往往是从不守规矩开始的。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必须”,这正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规矩。必须维护党中央权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维护党的团结,坚持五湖四海,团结一切忠实于党的同志;必须遵循组织程序,重大问题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不允许超越权限办事;必须服从组织决定,决不允许搞非组织活动,不得违背组织决定;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谋取非法利益。这些都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党员、干部党性强不强,对党是不是忠诚,这“五个必须”是重要的考验、根本的检验。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怎样才能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呢?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对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大国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尤须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只有把纪律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努力在全党营造守纪律、讲规矩的浓厚氛围,保证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统一步调、令行禁止,才能将我们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打铁还需自身硬

——五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2015年01月19日07:01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成人者必先自成。”作为监督执纪的专门队伍,纪检监察干部肩负着维护党纪政纪、推进反腐败斗争的重要职责,其素质、能力和作风,直接关系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成效。正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努力成为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按照这一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是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政治任务。

一年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按照中央决策部署,聚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一中心任务,切

实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能,紧紧抓住监督责任这个“牛鼻子”,用扎实有效的工作、敢抓敢管的担当、踏实辛劳的付出,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了新成效。惩治腐败没有禁区、严明纪律不留特区、聚焦“四风”排除盲区、创新巡视形成震慑„„这些落地有声的成绩说明,我们的纪检监察队伍是一支立场坚定、态度坚决、行动有力的队伍,是一支值得信赖、敢于亮剑、能打硬仗的队伍。

信任是对纪检监察干部的最大支持,但是信任不能代替监督。应该看到,纪检监察机关不是天然的保险箱,纪检监察干部也并非生活在真空之中。如果监督者不被监督,就可能出现“灯下黑”的情况;纪检监察干部发生以案谋私、串通包庇、跑风漏气等问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伤害,将比一般干部更甚。“执纪者必先守纪,律人者必先律己”,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清理好门户,做到打铁自身硬,才能让监督执纪问责更有底气、更加硬气、更具权威,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

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要担当。纪检监察干部敢于担当、敢于监督、敢于负责,就能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注入强劲动力;相反,不想监督、不敢监督、不会监督,党纪政纪就必然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因此,纪检监察干部尤其应该涵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对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的干部,该调整的就要调整;对不敢抓、不敢管、监督责任缺位的要坚决问责。唯其如此,才能让责任意识深入人心,让担当精神蔚然成风。

越是面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的新挑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越是要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加强自身建设、强化自身监督,始终确保纪检监察干部队伍成为党纪政纪的忠诚卫士,成为严惩腐败的钢铁拳头。以绝对忠诚标注精神高度,以铁的纪律打造过硬队伍,以担当精神激发干事热情,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必将为夺取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制度建设 强化党内监督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讲话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18日10:2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管长远要靠制度。新形势下,不断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需要加强制度建设、强化党内监督。

“向制度建设要长效”“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的讲话,强调了反腐倡廉建章立制的重要意义,明确了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四个重要方面,为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讲话精神,就要对症下药、真抓实干,使制度更完善、监督更有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部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体现了“破”和“立”的辩证统一。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同样要做好“破”和“立”这两篇文章。“打虎拍蝇”是为破,建章立制是为立。从现实来看,产生腐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反腐败体制机制建立了但还不够完善,一些体制机制仍存在漏洞。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是深入反腐倡廉的必然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制度建设重在务实管用,突出针对性和指导性。反腐倡廉建章立制,需要突出重点、针对时弊,有什么漏洞堵什么漏洞,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暴露了一些共性问题。比如,一把手权力过于集中、受到的监督很少;用人风气不正,存在任人唯亲、卖官鬻爵现象;一些人凭借行政审批权设租寻租、以权谋私;官商勾结、利益输送,造成国有资产资源损失,等等。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针对突出问题,我们要查漏补缺,通过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不断把制度笼子织密织牢,全方位加强党内监督。

依规治党,就要进一步完善党内监督制度,着手修订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巡视工作条例,完善全党一体遵循的准则,让党纪成为红线、巡视彰显威力。端正风气,就要着力健全选人用人管人制度,加强领导干部监督和管理,敦促领导干部按本色做人、按角色办事。防止权力滥用,就要着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减少对微观事务的管理,推行权力清单制度,公开审批流程,强化内部控制。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就要着力完善国有企业监管制度,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加强对国企领导班子的监督,强化对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部门和岗位的监管。

明制度于前,重威刑于后,好的制度离不开铁的执行。坚持零容忍的态度不变、猛药去疴的决心不减、刮骨疗毒的勇气不泄、严厉惩处的尺度不松,把制度落到实处、让监督如影随形,我们就一定能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新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肩负起新形势下的光荣使命

2015年01月21日06:5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四个全面”齐头并进,离不开政法工作的保驾护航。“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必须有政法工作的坚强支撑。

中央政法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全国政法机关“主动适应新形势,增强工作前瞻性,有效防控各类风险,履行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重大责任”。这一重要指示,体现了中央对政法工作的高度重视与深入思考,为新形势下深入推进政法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政法工作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司法体制改革破冰前行,到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从打黑除恶、缉枪治爆、禁毒扫黄,到查处职务犯罪、开展境外追逃,一年来,在党中央总揽全局、运筹帷幄下,政法战线深入推进平安中国、法治中国、过硬队伍建设,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效,展示了新的气象。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发展呈现新趋势、人民群众有了新要求,政法机关的责任更大了、任务更重了。越是关键时期,越需要发挥政法工作的重要作用。只有不断增强前瞻性、主动性和全局性,才能适应时代发展、顺应群众期盼,开创政法工作新局面。

增强前瞻性,是政法工作与时俱进的前提。面对不断变化的国内外环境,如何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化风险于青萍之末?置身不断深入的改革实践,如何找准工作着力点、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面对不断分化的利益诉求,如何定分止争、促进公平正义?这些都是政法工作需要回答好的时代考题。密切跟踪新变化带来的新问题,善于把握新形势产生的新特点,才能找到工作着力点,以新状态适应新常态。

增强主动性,是政法工作不断创新的保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把依法治国提升到一个新高度。从严格执法到公正司法,从推动发展到维护稳定,从创新管理到提升服务,政法系统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实践者、推动者。政法工作者必须适应依法治国新要求,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刚柔相济、标本兼治,不断解决深层次问题,确保社会既有秩序又有活力。

增强全局性,是政法工作水平提升的关键。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政法工作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政法机关要努力提高执法司法工作能力和水平,让人民群众在每一次执法过程、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能不能抓好政法工作,体现能力水平,更体现责任担当。各级党委要切实担负起维护一方稳定的政治责任,把政法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来谋划,为政法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创造良好环境。

“法者,治之端也。”把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作为基本任务,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作为根本目标,政法工作就一定能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为改革助力、为发展护航。

人民日报评论员: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

——一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27日0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原标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一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是前进的指南。“必须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更加自觉地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全党提出明确要求,强调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需要掌握好、运用好的思想武器。

作为从总体上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回顾中国近百年历程,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引领,以及其与中国实践的紧密结合,深刻影响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今天,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必须更加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增强辩证思维、战略思维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首要的一点,就是学习掌握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遵循这一观点,我们就要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把握好国情中“不变”和“变化”。

从“不变”的方面看,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即便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人均下来也只是世界中游水平。从长期存在的发展不平衡,到相对落后的自主创新能力;从亟待破题的“三农”问题,到不断增加的环境资源压力,这些基本国情,都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

从“变化”的方面看,发展的每个阶段都会呈现新特点、产生新问题。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们基本国情的内涵在变,面临的风险和困难也在变。如何升级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怎样推进腾笼换鸟取代傻大黑粗,如何驱散“十面霾伏”重塑美丽中国„„新的矛盾不断出现,其中很多是我们没有遇到、没有处理过的。思想认识上的与时俱进,是解决好“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的基本前提。

把握好“不变”的实际,不能拔苗助长、缘木求鱼。现实中,一些人经常冒出各种主观主义的东西,或是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表态,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或是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结果劳民伤财、得不偿失。脱离了基本国情,就会犯错误,甚至犯颠覆性错误。把握好“变化”的实际,不能守株待兔、刻舟求剑。中央提出要准确把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就是适应国际国内环境变化、辩证分析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征作出的判断。把握住“不变”和“变化”两个方面,使主观世界更好地符合客观实际,这是我们必须牢牢记住的工作方法。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 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而是认为这种反作用有时是十分巨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从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到将理想信念视为精神之钙,就是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辩证法。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一方面强调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在乱花迷眼中增强定力、在乱云飞渡中保持从容;一方面努力发挥主观能动性,毫不放松理想信念教育、思想道德建设、意识形态工作、核心价值观建设,我们就能够以理性务实的中国行动书写中国故事、用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人民日报评论员: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

——二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评论员

2015年01月28日0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矛盾常常以对立、纠纷、麻烦等形式出现,让很多人避之犹恐不及。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视野里,矛盾是客观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的世界是不可想象的。我们究竟

该如何看待矛盾?又该怎样驾驭矛盾?

“要学习掌握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着眼我国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深刻阐明了发展新阶段的矛盾运动规律,深入揭示了认识和解决矛盾的思路和方法,为我们在历史新起点上推动改革发展注入了“活的灵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事物矛盾的表现形式。我们强调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要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进入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我们面临的矛盾更加复杂,老问题与新问题交织,不同领域矛盾相互叠加。这些矛盾许多是发展到这个阶段必然出现的,躲不开也绕不过去。惟有直面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运用矛盾相辅相成的特性,才能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推动改革发展。

矛盾不可怕,可怕的是遇到问题绕道走、碰到矛盾就缩手。“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突变。如果对矛盾熟视无睹,甚至回避、掩饰矛盾,在矛盾面前畏缩不前,坐看矛盾积累恶化,那就会积重难返,最后势必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中央强调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提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提出化解产能过剩,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等,都是针对一些牵动面广、耦合性强的深层次矛盾去的,为的就是不断因势利导,直面和化解矛盾,防止它们成为干扰性因素甚至破坏性力量。

俗话说,“一棵大树抓住根,带动树叶和树枝;一团大绳先找头,捆在一起牵着走”。面对复杂形势和繁重任务,首先要有全局观,对各种矛盾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又要优先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以此带动其他矛盾的解决。中央提出要协调推进的“四个全面”,就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比如,我们既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顶层设计,又强调突出抓好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既对全面从严治党提出系列要求,又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突破口。分清主次,区别对待,既讲两点论,又讲重点论,我们做任何工作都应如此。

“一阴一阳之谓道”,我们处于无所不在的矛盾之中,又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开辟前进道路。迎难而上、因势利导,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我们昨天的历史是这样书写的,明天的传奇也将这样铸就。

人民日报评论员: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本领

——三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29日07: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学习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为我们学习好、运用好唯物辩证法,不断增强工作的科学性和主动性,提供了思想指南,指明了实践方向。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时代的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当前,我国社会各种利益关系十分复杂,随着改革不断深化,对利益关系的触及也将越来越深。“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只有坚持运用唯物辩证法,善于处理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才能在权衡利弊中趋利避害、在统筹协调中精心谋划,从而作出最为有利的战略抉择。

公车改革涉及中央和地方,户籍改革关系城乡大众,民生领域改革事关不同群体,全面深化改革意味着社会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很多时候,“硬骨头”之所以难啃,就难在平衡各种利益、协调各种关系,因而必须突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做到“审大小而图之,酌缓急而布之,连上下而通之,衡内外而施之”。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准确把握各方利益的交汇点和结合点,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有立必有破,学习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中华文明悠远的发展历程中,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盲人摸象、郑人买履、坐井观天、揠苗助长等很多典故都是批评和讽刺形而上学的。现实中,一些人想问题办事情,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或墨守成规不能创新。“蔑视辩证法是不能不受惩罚的”,事实已经说明,任何主观主义、形式主义、机械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观点都是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在实际工作中不可能有好的效果。

毛泽东曾指出:“世界上只有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最省力,因为它可以由人们瞎说一气,不要根据客观

实际,也不受客观实际检查的。”坚持唯物辩证法,非用大气力不行,非下真功夫不可。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客观实际,思想上就有了源头活水,才能真正掌握客观规律。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行动上就有了正确指针,才能妥善处理好各种重大关系。

“纷繁世事多元应,击鼓催征稳驭舟”。形势越是复杂,任务越是艰巨,就越需要我们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发扬“照辩证法办事”的优良传统,更好地把握时代脉搏、协调各种关系。学好用好唯物辩证法,在真抓实干中绽放真理光芒,在改革发展中彰显思想力量,我们就能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不断取得新胜利。

人民日报评论员:直奔主题 保留辣味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30日07: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岁末年初的这段时间,各级党组织召开年度民主生活会,大多都能踩到点、把准脉,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也还有一些地方,差把火、缺把柴,民主生活会存在不给力、不到位的情况。

为什么要开民主生活会?就是为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总书记参加河北省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开门见山就说,“不是听你们讲莺歌燕舞的,要有真正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把民主生活会开出质量、开出水平,需要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一武器,直奔主题、保留辣味。

直奔主题,主题是什么?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些民主生活会,开场先讲一大堆成绩,问题轻描淡写,批评一笔带过,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评功摆好上。成绩、优点不是不能讲,但那是表彰会的内容,不需要在民主生活会上讲,更不应作为重点来讲。如果提意见、做批评要拐弯抹角兜圈子,就是颠倒主次、不辨轻重,让民主生活会变成了“客客气气的形式主义”。

保留辣味,辣味是什么?就是动真碰硬、不讲情面。教育实践活动中,浓浓的辣味让很多党员浑身一激灵,发现了问题、振奋了精神。隔着靴子搔不到痒,红脸出汗才能清淤排毒。如果现在还搞对上级放

“礼炮”、对同级放“哑炮”、对自己放“空炮”那些名堂,就会在一团和气中丧失党内政治生活的严肃性。

直奔主题、保留辣味,关键还是要突出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用好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武器。思想上还有哪些想不明白、把握不好的问题?工作中还有哪些应该改正、可以完善的地方?作风上还有哪些因小失大、有失检点的细节?每个人都不是完人,工作也很难真正打到一百分。有些问题平时不好讲,民主生活会提供了一个摆到桌面上讲的机会,就应该好好利用,当面锣、对面鼓讲出来、讲清楚,提请注意、督促改进。标准高一点、要求严一点,是什么问题就谈什么问题、有什么问题就说什么问题,才能收到脸上火辣辣、心里热乎乎的效果。

召开民主生活会,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武器,也是共产党人保持精神强健的重要法宝。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思想的镜子、心灵的窗户,得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只有经常接受一下批评洗礼、杀毒扫描、思想净化,才能抵御各种微生物的侵袭,保持自身和党组织的纯洁。这是民主生活会的根本追求,也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实质。

作为党内生活的一项基本制度和优良传统,民主生活会不是开一次两次就可以了,更不能有督导、有要求时才好好开。定期召开高质量的民主生活会,应该成为党内规矩的一部分。能不能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直奔主题揭短亮丑、保留辣味提神醒脑,考验的是党性原则,体现的是政治素质。

人民日报评论员: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四论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人民日报评论员

2015年01月30日07:0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民族要跻身时代的前列,一刻也离不开理论的指引;一个政党要实现理论的创新,一刻也离不开实践的探索。

“要学习掌握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中央政治局2015年第一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从认识和实践辩证关系的原理出发,要求根据时代变化和实践发展,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为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指明了方向。

真知源于实践。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世界上很少有哪个政党,像中国共产党这样强调理论必须同实践相统一。回顾我们党成立90多年、执政60多年的风雨历程,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一个理论品格分外鲜明,那就是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展党的理论,推进各项工作。可以说,什么时候我们紧密结合实践推进了理论创新,党和国家的事业就充满生机活力;什么时候理论的发展落后于实践,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现实的成功是最好的理论,没有一种抽象的教条能够和它辩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们党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的理论结晶。从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奇迹”,到13亿人奋力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故事”,事实已经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当代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唯一正确的理论。对此,我们要增强理论自信和战略定力,万万不可心猿意马。

恩格斯说过:“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今天,全面深化改革扬帆远航,新的发展阶段呈现出新特点、产生着新问题。如何在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如何以法治引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如何通过反腐败、转作风激发前进新动力„„面对层出不穷的新矛盾、新挑战,要使党和人民事业不停顿,实践创新任重道远,理论创新不能停顿。新的实践需要新的指南,新的时代呼唤新的理论,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创新中与时俱进地推动理论创新,我们将迎来认识论和方法论上的崭新飞跃。

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也永无止境。今天,在推进“四个全面”的新征程上,坚持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辩证统一,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相互促进,我们就一定能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让伟大的实践孕育伟大的理论,以创新的理论推动实践的成功。

人民日报评论员:担负起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

——一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4日07:1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一个国家的繁荣进步,离不开法治的支撑;一个社会的和谐稳定,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对于掌舵民族复兴航程的中国共产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历史赋予的政治责任。

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强调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这为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刻领会这种重要意义,是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实践中大有作为的前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这个战略布局,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全面依法治国这一战略举措,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没有全面依法治国,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就不能有序运行,就难以实现社会和谐稳定;没有全面依法治国,我们就治不好国、理不好政,我们的战略布局就会落空。“四个全面”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全面依法治国这一举措不可或缺。站在这个高度,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做好全面依法治国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

为政贵在行,关键在落实。全面依法治国不是提出个理念、制定个文件就万事大吉了,关键是要真抓实干。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制定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蓝图、路线图、施工图,标志着依法治国按下了“快进键”,进入了“快车道”。四中全会分解确定了190项任务,许多工作正在稳步推进。作为法治建设的“责任人”,作为党的执政权和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执行人”,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举足轻重,需要带领人民群众把各项部署落到实处。

古人说,民以吏为师。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决定着全面依法治国的方向、道路、进度。习近平总书记围绕领导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出了具体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在思想上进一步重视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的问题;要在行动上进一步严格起来,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自觉为全社会作出表率;要在根本问题上进一步明确起来,正确认识和把握党和法的关系,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进程中,自觉担负起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责任。

“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使命感和紧迫感,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带动全党全国上下一起努力,以法治中国建设的新成效,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6日07:1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全面依法治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就看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落实的成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着眼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重要责任,直指一些领导干部在法治意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思想的警钟。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不屑学法、心中无法,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执法不严、粗暴执法,有的干预司法、徇私枉法,有的则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从无视以致践踏党纪国法开始犯罪的?古人云“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周永康、薄熙来等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藐视法律、破坏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教训极为深刻。

法治不彰,党无宁日,国无宁日。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恶化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生态,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警醒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的问题。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法治建设,领导干部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自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谋划工作时的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的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由法定、权依法使,让各级领导干部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

自觉为全社会作出表率,我们才能朝着法治中国的目标扎实迈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领导干部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关键

——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5日20:30 来源:新华网

原标题:二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全面依法治国的蓝图已经绘就,关键就看各级领导干部带头落实的成效。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着眼各级领导干部肩负的重要责任,直指一些领导干部在法治意识和实际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也是思想的警钟。必须肯定,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各级领导干部在推进依法治国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必须承认,在现实生活中,一些领导干部法治意识比较淡薄,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知法犯法等现象还比较普遍。有的不屑学法、心中无法,有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有的执法不严、粗暴执法,有的干预司法、徇私枉法,有的则利欲熏心、贪赃枉法。那些落马的腐败分子,哪一个不是从无视以致践踏党纪国法开始犯罪的?古人云“法之不行,自于贵戚”。周永康、薄熙来等位高权重的腐败分子藐视法律、破坏法治,导致法治不彰,教训极为深刻。

法治不彰,党无宁日,国无宁日。事实表明,领导干部当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不仅恶化了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政治生态,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损害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领域的正常秩序。这些问题不解决,全面依法治国就难以真正落实。所有领导干部都必须警醒起来,坚决纠正和解决法治不彰的问题。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对于法治建设,领导干部既可以起到关键推动作用,也可能起到致命破坏作用。领导干部必须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自觉把对法治的尊崇、对法律的敬畏转化成谋划工作时的法治思维、处理问题时的法治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违纪违法都要受到追究。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在法治轨道上行使可以造福人民,在法律之外行使则必然祸害国家和人民。”只有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权由法定、权依法使,让各级领导干部尊崇宪法、敬畏法律、信仰法治,自觉为全社会作出表率,我们才能朝着法治中国的目标扎实迈进。(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

人民日报评论员: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

——三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09日07:07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各级领导干部的信念、决心、行动,既是价值风向标,更是关键推动力。

“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一起努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尊法的模范,就要带头尊崇法治、敬畏法律;做学法的模范,就要带头了解法律、掌握法律;做守法的模范,就要带头遵纪守法、捍卫法治;做用法的模范,就要带头厉行法治、依法办事。

只有思想上尊崇法治,才能行动上遵守法律。尊崇法治,首先内心就要彻底摈弃人治思想和长官意志,牢固树立宪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权由法定、权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观念,面对各种危害法治、破坏法治、践踏法治的行为敢于挺身而出、坚决斗争。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要从踏入干部队伍的那一天起就开始抓,重在抓长、抓早,让他们把法治素养的第一粒扣子扣好。

学法懂法是守法用法的前提。违法乱纪的干部,很多是长期不学法、不懂法。法律是行使权力的依据,只有把这个依据掌握住了,才能正确开展工作。要系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准确把握我

们党处理法治问题的基本立场。要把学习宪法摆在首位,同时学习同自己所担负的领导工作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各级领导干部都不能当法盲,尤其要弄明白法律规定什么事能干、什么事不能干,心中高悬法律的明镜,手中紧握法律的戒尺,知晓为官做事的尺度。

“善禁者,先禁其身而后人”。领导干部要牢记法律红线不可逾越、法律底线不可触碰,带头遵守法律、执行法律,带头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环境。遵循法治轨道,就不能跟着感觉走,说话做事要先考虑一下是不是合法,让遵纪守法变成一种习惯。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对领导干部而言,必须把功夫下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能力上。守法律、重程序,牢记职权法定,保护人民利益,用权受监督,才能依法用好手中权力,做到“法立,有犯而必施;令出,唯行而不返”。

领导干部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既靠自觉,也靠制度。要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重要内容,抓紧对领导干部推进法治建设实绩的考核制度进行设计,把法治素养好、依法办事能力强的干部用起来。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就此作出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就能为法治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实践中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人民日报评论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举措

2015年02月10日07:1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最近,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大战略举措。

协商民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内部各方面围绕改革发展稳定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在决策之前和决策实施之中开展广泛协商,努力形成共识的重要民主形式。协商民主在我国有根、有源、有生命力。协商通俗地说就是商量,大家的事大家商量着办、商量着来。中华民族有重视协商的好传统,“每有大事,必相咨访。”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协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我们党和国家的许多重大决策,都经过了党内党外、上上下下、反反复复的商量。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发展人民民主,关键是坚持和发展我们的优势和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人民是否享有民主权利,要看人民是否在选举时有投票的权利,也要看人民在日常政治生活中是否有持续参与的权利。加强协商民主建设,有利于更好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利于听群言、集民智、增共识、聚合力、促和谐,有利于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加强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协商民主建设,必须在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前进。坚持党的领导与推进协商民主是统一的,不能把两者对立起来,既不要一讲党的领导就觉得协商民主碍手碍脚、影响权威和效率,也不能一讲协商民主就放任自流,放弃党的领导责任。要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党领导协商民主建设的工作制度,确保协商依法开展、有序进行,使协商民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

人民日报评论员: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四论学习贯彻习近平在省部级专题研讨班重要讲话

2015年02月11日07:24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我们这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推进这一时代伟业,方向要正确,政治保证要坚强。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又一次深刻阐述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关系这个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对于我们深化认识、坚定信念、明确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在中国这样一个缺乏

法治传统的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有坚强有力的政治领导;离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建立不起来。我们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体现的是“为子孙后代计、为长治久安谋”的历史自觉和使命担当。

从理论层面讲,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每一种法治形态背后都有一套政治理论,每一种法治模式当中都有一种政治逻辑,每一条法治道路底下都有一种政治立场。我们要坚持的法治道路,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法治领域的具体体现;我们要发展的法治理论,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法治问题上的理论成果;我们要建设的法治体系,本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

从实践层面看,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党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这是我们党的高度自觉,也是党的领导力量的体现。我们依宪治国、依宪执政,依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而不是别国的宪法;坚持依宪治国、依宪执政,首先就要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在这里,党和法、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是高度统一的。

“有道以统之,法虽少,足以化矣;无道以行之,法虽众,足以乱矣。”全面依法治国,绝不是要虚化、弱化甚至动摇、否定党的领导,而是为了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我们必定能书写人类法治史上的中国篇章。


相关内容

  • 浅谈评论员文章在正面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
  • [关键词]评论员文章:引导舆论:作用 新闻评论历来被誉为媒体的灵魂与旗帜,无论足社论.评论员文章,还是短评.杂文,这些文章在引导舆论,营造舆论氛围方面发挥着其他新闻体裁所无法替代的作用.特别足评论员文章以其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权威性,越来越被各家新闻媒体所重视.近年来,经过精心打造,"本 ...

  • 乡镇公务员考试申论:从评论员的文章里看文章写作是当代最新潮流
  • 乡镇公务员考试申论:从评论员的文章里看文章写作是当代最新潮流 既不要把老百姓的看病,想得那么难那么贵,也需要清醒认识到,它是一个难啃的改革"硬骨头".(中公分析--开篇点题,点出主旨所在.) 最近,演员李冰冰海外"看病难"的经历引起网友热议.报道说,她在澳大利 ...

  • 网络舆情和网络评论文章相关注意事项
  • 网络舆情和网络评论文章相关注意事项 各位网络评论员: 鉴于大家对网络舆情信息及网络评论所提出的问题,在此,做有关说明,并将相关注意事项通知大家. 1.有劳各位网络评论员认真.仔细.用心.耐心.细心.费心完整的阅读完文件精神,网络舆情信息和网评文章相关内容.要求.格式.QQ号.邮箱.联系方式等都已在文 ...

  • 中国书评二十年
  • 作者:伍杰 中国图书评论 2002年03期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书评事业经历了二十多年发展历程.二十来年书评事业的发展,很难划分阶段.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起伏.从1979年到现在,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1981年以前:第二阶段是1982年至1 ...

  • 文章评论-----震动所有中国人的演讲
  • 文章评论 (共78条评论) ruo lan 对同时收录该文的没耐心评论   2010-2-28 8:14:56 太好了!谢谢发表这样的好文章!!!!!!! 李中源 对同时收录该文的惜时评论   2010-2-26 17:15:34 好震撼哦,很好,我看着看着,就像被电击一样,要爱国,要爱国,中华民族 ...

  • 微信公众号如何申请原创评论赞赏功能
  • 近期,微信平台陆陆续续邀请了不少公众号开通原创保护功能. 但依然有很多小伙伴会疑问:为什么有的账号有原创保护功能?他们是怎么申请的?评论和赞赏功能又是如何添加的?所以下面再来科普下这几个名词,继续传播"保护原创"之理念.想直接看答案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拖到文章结尾处看三句总结话哦! ...

  • 关于新闻评论的写作
  • 关于新闻评论的写作 新闻评论的概念: 新闻评论,是新闻机构所发表的言论的总称.它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新闻体裁. 新闻评论的种类: (1)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 (2)按评论的性质功用分类,有解说型评 ...

  • 大学本科生毕业论文案例
  • 本科生毕业论文 题目:基于PARADISE 平台论文检索系统 Literature Search Design based on PARADISE 姓 名: 李峰 学 号: 院 系: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指导教师: 闫宏飞 副教授 二〇一五年四月二十日 摘要: 本文基于天 ...

  • 求是杂志将发表评论员文章 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 即将出版的第八期求是杂志发表本刊评论员文章,题为<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文章指出,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党和人民团结 ...

  • 文学评论文章如何写
  • 指针对具体的某个文本或文学现象写的文学评论文章. 文学评论的写作大致有四个步骤:阅读--定题--评论--写作. 阅读 (一)阅读对于文学评论来说,是占有材料.调查研究的过程.只有通过阅读,才能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1.阅读范围.从文学评论的写作要求看,阅读既要做到点面结合,又要做到深浅结合. 所谓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