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历史上册说教材
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内容:
一、 说课标
1、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力目标: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内容标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说:
①知识与能力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与实验稿相比新课标发生了以下变化:删减:①五四精神 ②黄埔军校的创建
增加:①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②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变化降低对黄埔军校的掌握。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②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单元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了解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到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这一时期的历史。并通过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爱国主义精
神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学生学习南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
①设置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②生动的导入环节,本书以故事、诗歌等形式,导入新课,课文中穿插大量的图片资料,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③课文内容编写简明而清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④书中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⑤注意历史知识间横纵向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2、编排体例
1、教材的整体结构
教材主要采用时序与主题式相结合的体系,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单元”“课”“子目”三级标题为基本结构,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为7个单元,共22课。其中2个探究活动课分别插入一、三单元。另外,教科书后还附有大事年表外,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每一个单元即为一个学习主题,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主题式的呈现方式,可以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便于对这一主题进行剖析。
3、每课的基本结构
每课书主要由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两部分组成。主干系统由课题、宋体字正文和楷体字构成。辅助系统由导入框、文献资料、图画、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脚注。
这种体例安排能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巩固了所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内容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问题思考:结合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扩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 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1.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
自1840年以后,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包括侵占领土、破坏主权、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2.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抗争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抗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主要是围绕着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重点。
三、说建议:
坚持导向,正面引领
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政治和思想的导向,在阐发教材时,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既讲清基本史事和历史发展线索,也要通过对具体史事的分析和解释,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
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教材的实施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要始终把握教材的主线。以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在教学中需 要瞻前顾后,融会贯通,使这些问题前后相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而且要将这些重要的问题联通起来,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某一时期的发展,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认识。全面分析,提升认识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书。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
八年级历史上册说教材
我今天说教材的内容是八年级历史上册内容:
一、 说课标
1、课程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力目标:能够初步阅读、理解和归纳一些基本的历史材料,从不同角度思考和解释历史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知道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坚定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信念。
2、内容标准,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解说:
①知识与能力
●知道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认识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了解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了解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意义。
●简述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的主要史实;了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的主要史实。
●知道南昌起义,讲述朱德、毛泽东在井冈山会师的故事,认识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和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意义。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与实验稿相比新课标发生了以下变化:删减:①五四精神 ②黄埔军校的创建
增加:①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史实 ②第一次国共合作。这一变化降低对黄埔军校的掌握。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第一次国共合作。
②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本单元时,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片及文字材料,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了解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到1936年长征胜利结束这一时期的历史。并通过学案导学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史实。在此基础上,以教师引导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探索,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感悟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爱国主义精
神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给中国历史发展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引导学生学习南昌、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红军长征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们的崇敬之情,认识中国革命的艰难曲折,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说教材
1、编写特点
①设置活动与探究和活动课,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
②生动的导入环节,本书以故事、诗歌等形式,导入新课,课文中穿插大量的图片资料,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③课文内容编写简明而清晰,深入浅出地勾勒出历史的发展脉络,注重减轻学生的负担。 ④书中设置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实践活动,转变传统的教学和学习方式,以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⑤注意历史知识间横纵向联系和知识的延伸,加强与其他相关学科和现实生活的联系。
2、编排体例
1、教材的整体结构
教材主要采用时序与主题式相结合的体系,根据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以“单元”“课”“子目”三级标题为基本结构,自古至今地讲述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分为7个单元,共22课。其中2个探究活动课分别插入一、三单元。另外,教科书后还附有大事年表外,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的阅读和探索。
2、单元的结构
每一个单元即为一个学习主题,主要由主题页、主体课文和主题活动组成。主题页展示了这一单元的主要知识要点和图片。主体课文就是每一课的内容。主题活动是匹配这一单元的相关活动课。主题式的呈现方式,可以兼顾历史发展的时序与学习内容的内在联系,便于对这一主题进行剖析。
3、每课的基本结构
每课书主要由主干系统和辅助系统两部分组成。主干系统由课题、宋体字正文和楷体字构成。辅助系统由导入框、文献资料、图画、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脚注。
这种体例安排能够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相结合,巩固了所学内容,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教材内容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其功能主要是呈现一节课教学的基本内容,涵盖了课标所要求的主干知识,并有一些相应的必要内容。新教材的课文,一般是根据课题分为相关的三个子目,分别叙述基本的史事。每课的课文大约在1000字内,全以大字形式呈现,以使课文更为通畅。
课文辅助部分是指配合课文学习所设计的有关栏目,有激发兴趣、拓展知识、 提供材料、促进思考、展开活动、巩固提高等多方面的功能。新教材围绕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多样的栏目,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更多的资源和平台。
课文前设:
导言:结合本课内容要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文旁设:相关史事:提供相关的史事,作为知识的补充。 材料研读:列出简要的文献材料,并提出问题。人物扫描:对重要的历史人物加以具体的介绍。问题思考:结合内容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讨论。
课文后设:课后活动:以形式灵活的练习使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扩展:介绍相关的知识,拓展学生知识面
这些课文辅助部分的栏目设计,是新教材作为“教本”与“学本”相结合的体现,拓展 了教材的信息,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可学性和可操作性,有助于学生的阅读与思考,为师生提供了开展教学活动的契机。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考虑如何运用这些栏目来引导学生的学习,以发挥出各类栏目在教学实际中的作用,促进学生更好地认识历史。
1. 列强的侵略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
自1840年以后,列强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中国攫取了大量的侵略特权,包括侵占领土、破坏主权、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随着外国势力的入侵,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中国近代落后的根本原因。
2. 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抗争
中国近代史也是中华民族对外反抗列强侵略,对内反抗专制统治,为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 解放的历史。近代中国人民的抗争,主要是围绕着挽救中华民族的危亡,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此,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进行了不屈不饶、前赴后继的英勇斗争,这是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一条主线。
3.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民族解放
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制定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符合中国人民利益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这是中国近代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重点。
三、说建议:
坚持导向,正面引领
历史课程的育人功能,主要是使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教师要注重教材的政治和思想的导向,在阐发教材时,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掘教学内容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教育的内涵,既讲清基本史事和历史发展线索,也要通过对具体史事的分析和解释,向学生传递正确的历史认识,从而使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历史教师要用好教科书,必须在钻研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教科书的体例、结构、脉络和内容,并以教科书为依托,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因此,教师要钻研教科书,搞清楚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及各个组成部分的功用,全面掌握教科书中的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基本概念、基本观点等;要把握每课在全书中的地位,关注课与课之间的联接,在此基础上,搞清楚每课课文的具体内容。
承上启下,融会贯通
教材的实施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要始终把握教材的主线。以上的一些重要问题,在教学中需 要瞻前顾后,融会贯通,使这些问题前后相连。因此,教师在备课时不仅要梳理清楚每课课文的逻辑层次,而且要将这些重要的问题联通起来,使学生从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上认识某一时期的发展,进而形成整体性、全局性的认识。全面分析,提升认识新教科书是“教本”与“学本”的结合,学生能否用好教科书至关重要。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采取有效策略使学生学好、用好教科书。
因此,教师要始终关注并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在对基本史实进行必要讲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历史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提高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能力,发展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