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考

作者:廖曰文

岭南学刊 1995年02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句口号已家喻户晓,可是对它的丰富内涵不见得人人都明了。笔者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在逻辑、文法上能否成立,它与马列有关论述是否一致?如何自觉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等问题作了一番思考。现不揣浅见,以期得到学术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对“两点质疑”的质疑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作用,谁也不否认,可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却有种种不同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点质疑”,即“逻辑混乱论”和“不符合马列论”。

  

   (一)析“逻辑混乱论”

   有论者认为,“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或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科学技术充其量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以公式示之,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力,因而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不免显得有些逻辑混乱。”

   A+B+C+D+……=X,当然不能说A是X,B是X,否则确是逻辑混乱。但问题是,表征生产力这一公式本身能否成立?有必要弄清这样一个问题,即生产力究竟是物质实体的生产要素与科学技术的总和,还是非物质实体性的生产能力。一句话,生产力到底是一种实体还是一种能力?对此,理论界是有分歧的。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中对生产力下定义为:“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因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能而发动着生产式具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一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便构成为生产力”。在我国理论界,艾思奇等也持这种看法。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由人和物等要素构成的一种实体性的东西,但又不能离开人和物而存在的一种非实体性的能力或生产能力。笔者赞同后一种理解。因为生产力是一个体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能动关系,是人类使自己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创造和发展其生活条件的能力,而不是实体,正如力学领域里对“力”的理解一样,生产力是非实体的又始终离不开实体而存在的一种作用。既然如此,把它表征为几个物质实体要素相加而成的东西,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就如不能说胃的消化力是由若干物质要素构成一样。此外,在给出的上述公式中,忽略了这么一个基本事实,即科学技术已日益广泛地、深入地渗透在劳动者、工具、劳动对象等要素中,它既不是脱离它们而孤零零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与它们形成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一种乘积的关系。

   同时还应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这个词也是多义的,除了表示两个事物同一、相等的关系,从属的关系外,还有多种含义,如A在B中的地位、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往往可说“A是B”。譬如:

   KnowI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power为能力、动力等含义。尽管人们早就意识到力量、能力、动力是受各种因素而不只是“知识”决定的,可是从弗兰西斯·培根起一直到现在。对它的文法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从没有人疑义过。同理,也正是鉴于科学技术已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起主导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我们才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这类提法有增多的趋势,诸如“信息是财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等,已频繁地被人们所使用。

  

   (二)析“不符合马列论”

   质疑者说:“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也讲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可见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马列的论述是不符合的。”这同样也难以成立。

   笔者认为,所引的马克思和列宁的这两句话的原意,并不完全象质疑者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那句话,是在《哲学的贫困》中说的,原文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在这里是将“革命阶级”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阐述的,相对于其他工具而言,最强大的当然是革命阶级本身,因为生产工具是由人创造的,是要靠人去掌握和应用的。列宁的话出自《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一文,写于1919年。“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第一个任务是拯救劳动者。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如果他们能活下去,我们就能拯救一切,恢复一切。”那时俄国经济极其困难,工人、劳动者挣扎在死亡线上。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当务之急与首要任务当然是救人,使他们能活下去。否则便无法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强调工人、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的。

   发展生产力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更好地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更幸福地生活,若从这个意义上强调人,强调人的价值、地位、作用,那是无可非议的;若在本源的意义上,即谁创造谁的意义上,说人起首要作用,那也无懈可击;若指的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低水平或较低水平阶段上,因为生产工具简陋,劳动过程简单,生产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长期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由此把人说成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或起决定作用的首要的生产力,那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既不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生产活动现象的概括,也不是旨在强调谁创造谁的本源问题,发展生产力与人的关系的问题,而是指: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与劳动力、自然力相比它已处于首要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原本就不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包括马克思那个年代。人类的远古时代并没有系统的科学,系统的科学是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它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标志。至于科学成为生产力还要晚一些,马克思说:“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一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一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马恩全集》第47卷,第570页)至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那还更晚一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江泽民同志在《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一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着重号系引者所加)。马列主义创始人在二战前就已去世,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因为当时在客观上科学技术水平远远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深刻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程度,科技作为生产力,其深刻内涵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突出。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大趋势,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铁铸的事实。这里要顺便指出,我们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但决不赞同“科学决定论”。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科技决定论否认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的基础,否认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认为凭借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便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此,就其理论形态说,它还未跳出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糟穴。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它可以使人间变为天堂,反之也可以使之毁为地狱。当前世界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能源告罄、资源枯竭、核扩散问题以及计算机犯罪、遗传工程的道德纠纷等问题,无一不与科技开发应用的盲目性和失控有关。因此,在我们大力肯定科学技术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科技成果应用不当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才是唯物辩证的态度。

  

   二、努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

   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了巨大进展,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对于科技进步的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企业仍然缺乏科技进步的机制和动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尚不紧密,大部分科研成果在用户和科研部门的夹缝中游荡,成了“礼品、展品、样品”。宏观的科技体制、管理体制不顺,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的状况还严重地存在;技术市场体系远未健全、完善。可见,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要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首先要增强科技意识。增强科技意识,最根本的是把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体现在各级领导身上。领导者都具有支配人财物的权力,因而他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了,在决策中就会自觉地积极依靠和运用科技力量,为科技进步和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创造条件。当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要有正确的决策,而且还赖于广大群众把它物化。只有领导、群众增强科技意识、牢固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有效地普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科技进步的经验才能及时地交流、推广,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亿万人民改造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要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需要科技界、企业界、政府的协同努力,同时还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完善。这是因为,科技成果特别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一个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界和市场等诸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科研机构是科研成果的供给方,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源泉和基地。当前摆在科研机构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要改变当前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的状况,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人才的合理分流。重点稳住一支精干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技队伍,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科研开发的指导思想务必不能脱离市场情况,在研究课题时不仅要注意到它现在的市场还包括它将来可能的用户,始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企业是科技成果的接受和应用方(这是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在国外有些国家的企业也是科研的主力军),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基地。企业的科技需求欲望、需求量及需求结构,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规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企业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和动力,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转到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热衷于争投资、争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通过依靠科技来向内挖潜,提高经济效益的现象并非鲜见。这既有企业自身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环境问题。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企业内部来说,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也限制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必须大力加强与发展企业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的技术开发有组织保证。(2)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3)与科研单位合作。仅靠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来开发新产品,进行工艺创新,显然还是不够的。企业与科研单位横向联系、合作开发,是目前解决企业技术能力不足的有效办法。

   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促进系统,其功能是为科研机构产出、转移科技成果,为企业接受和应用科技成果进行指导和宏观调控,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目前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技术创新进行宏观管理和间接控制的机制,而同时又包揽着许多企业或者其他基层单位自行决策的事务。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在国家财税政策上,要制定技术优化倾斜政策,以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吸引力。要加大科技投入,设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提供各项公用服务设施,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和工作条件。

   市场是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媒体,是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技术市场的发育,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当前,在商品市场中的“卖方市场”尚未彻底转变成“买方市场”;价值规律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产品优质不能优价。这种问题不解决,一方面难以调节或刺激企业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压抑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这就迫切要求发展促进技术转让的中介机构,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交易网络,优化市场环境,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直接交流的场所,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交易和合作。

作者介绍:廖曰文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社科部

作者:廖曰文

岭南学刊 1995年02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一句口号已家喻户晓,可是对它的丰富内涵不见得人人都明了。笔者就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命题在逻辑、文法上能否成立,它与马列有关论述是否一致?如何自觉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等问题作了一番思考。现不揣浅见,以期得到学术界同仁的批评指正。

  

   一、对“两点质疑”的质疑

   科学技术在当代社会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大作用,谁也不否认,可是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法,却有种种不同看法,归纳起来有“两点质疑”,即“逻辑混乱论”和“不符合马列论”。

  

   (一)析“逻辑混乱论”

   有论者认为,“生产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或受多种因素影响的,科学技术充其量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以公式示之,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科学技术+……=生产力,因而说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不免显得有些逻辑混乱。”

   A+B+C+D+……=X,当然不能说A是X,B是X,否则确是逻辑混乱。但问题是,表征生产力这一公式本身能否成立?有必要弄清这样一个问题,即生产力究竟是物质实体的生产要素与科学技术的总和,还是非物质实体性的生产能力。一句话,生产力到底是一种实体还是一种能力?对此,理论界是有分歧的。斯大林在《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中对生产力下定义为:“生产物质资料时所使用的生产工具,以及因有相当生产经验和劳动技术能而发动着生产式具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一这些要素组合起来,便构成为生产力”。在我国理论界,艾思奇等也持这种看法。与此相反,另一种观点认为,生产力是一种能力,而不是由人和物等要素构成的一种实体性的东西,但又不能离开人和物而存在的一种非实体性的能力或生产能力。笔者赞同后一种理解。因为生产力是一个体现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能动关系,是人类使自己本质力量对象化以创造和发展其生活条件的能力,而不是实体,正如力学领域里对“力”的理解一样,生产力是非实体的又始终离不开实体而存在的一种作用。既然如此,把它表征为几个物质实体要素相加而成的东西,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就如不能说胃的消化力是由若干物质要素构成一样。此外,在给出的上述公式中,忽略了这么一个基本事实,即科学技术已日益广泛地、深入地渗透在劳动者、工具、劳动对象等要素中,它既不是脱离它们而孤零零存在的东西,也不是与它们形成简单的相加关系,而是一种乘积的关系。

   同时还应看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这个词也是多义的,除了表示两个事物同一、相等的关系,从属的关系外,还有多种含义,如A在B中的地位、作用显得特别重要,往往可说“A是B”。譬如:

   KnowIedge is power

   (知识就是力量)

   power为能力、动力等含义。尽管人们早就意识到力量、能力、动力是受各种因素而不只是“知识”决定的,可是从弗兰西斯·培根起一直到现在。对它的文法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从没有人疑义过。同理,也正是鉴于科学技术已在生产过程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起主导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我们才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稍加注意便会发现,这类提法有增多的趋势,诸如“信息是财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等,已频繁地被人们所使用。

  

   (二)析“不符合马列论”

   质疑者说:“马克思说过,‘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列宁也讲过,‘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可见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马列的论述是不符合的。”这同样也难以成立。

   笔者认为,所引的马克思和列宁的这两句话的原意,并不完全象质疑者所理解的那样。马克思那句话,是在《哲学的贫困》中说的,原文为:“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马克思在这里是将“革命阶级”作为一种“生产工具”来阐述的,相对于其他工具而言,最强大的当然是革命阶级本身,因为生产工具是由人创造的,是要靠人去掌握和应用的。列宁的话出自《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一文,写于1919年。“在一个经济遭到破坏的国家里,第一个任务是拯救劳动者。全人类的首要的生产力就是工人、劳动者。如果他们能活下去,我们就能拯救一切,恢复一切。”那时俄国经济极其困难,工人、劳动者挣扎在死亡线上。在这种严峻形势下,当务之急与首要任务当然是救人,使他们能活下去。否则便无法医治战争的创伤,恢复和发展经济。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列宁强调工人、劳动者在生产力中的首要地位的。

   发展生产力最终目的是为了人,为了人更好地自由全面健康地发展,更幸福地生活,若从这个意义上强调人,强调人的价值、地位、作用,那是无可非议的;若在本源的意义上,即谁创造谁的意义上,说人起首要作用,那也无懈可击;若指的是在人类生产活动的低水平或较低水平阶段上,因为生产工具简陋,劳动过程简单,生产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长期实践中所获得的经验,而不是科学技术的应用,由此把人说成是生产力是最活跃的因素,或起决定作用的首要的生产力,那也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可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既不是对人类历史上一切生产活动现象的概括,也不是旨在强调谁创造谁的本源问题,发展生产力与人的关系的问题,而是指: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与劳动力、自然力相比它已处于首要地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论断原本就不适用于整个人类历史,包括马克思那个年代。人类的远古时代并没有系统的科学,系统的科学是在16世纪的文艺复兴后出现的,它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标志。至于科学成为生产力还要晚一些,马克思说:“只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学为直接的生产过程服务。……只有在这种生产方式下,才第一次产生了只有用科学方法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只有现在,实验和观察—一以及生产过程本身的迫切需要—一才第一次达到使科学的应用成为可能和必要的那样一种规模。”(《马恩全集》第47卷,第570页)至于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那还更晚一些,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江泽民同志在《高度重视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一文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变革作用”(着重号系引者所加)。马列主义创始人在二战前就已去世,我们没有理由要求他们作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因为当时在客观上科学技术水平远远没有发展到今天这样深刻广泛地影响着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程度,科技作为生产力,其深刻内涵也没有像现在这样表现突出。邓小平同志敏锐地洞察这一历史大趋势,鲜明地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学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已是铁铸的事实。这里要顺便指出,我们充分肯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但决不赞同“科学决定论”。这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科技决定论否认生产方式是人类历史的基础,否认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认为凭借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便能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因此,就其理论形态说,它还未跳出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的糟穴。应该看到,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使用得当,它可以使人间变为天堂,反之也可以使之毁为地狱。当前世界面临的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能源告罄、资源枯竭、核扩散问题以及计算机犯罪、遗传工程的道德纠纷等问题,无一不与科技开发应用的盲目性和失控有关。因此,在我们大力肯定科学技术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看到科技成果应用不当可能会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才是唯物辩证的态度。

  

   二、努力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

   在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的科技体制改革有了巨大进展,科技事业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但也还存在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一些地方对于科技进步的作用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不少企业仍然缺乏科技进步的机制和动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尚不紧密,大部分科研成果在用户和科研部门的夹缝中游荡,成了“礼品、展品、样品”。宏观的科技体制、管理体制不顺,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的状况还严重地存在;技术市场体系远未健全、完善。可见,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的任务仍相当艰巨。

   要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首先要增强科技意识。增强科技意识,最根本的是把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意识体现在各级领导身上。领导者都具有支配人财物的权力,因而他们的科技意识增强了,在决策中就会自觉地积极依靠和运用科技力量,为科技进步和科技向生产力转化创造条件。当然,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仅要有正确的决策,而且还赖于广大群众把它物化。只有领导、群众增强科技意识、牢固确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现代科技知识才能有效地普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科技进步的经验才能及时地交流、推广,科学技术才能真正成为亿万人民改造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的强大的物质力量。

   要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需要科技界、企业界、政府的协同努力,同时还有赖于市场体系的完善。这是因为,科技成果特别是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是一个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界和市场等诸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科研机构是科研成果的供给方,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源泉和基地。当前摆在科研机构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就是要尽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科技与经济密切结合的新型体制。要改变当前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的状况,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和人才的合理分流。重点稳住一支精干的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科技队伍,放开技术开发和科技服务机构的研究开发经营活动。科研开发的指导思想务必不能脱离市场情况,在研究课题时不仅要注意到它现在的市场还包括它将来可能的用户,始终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企业是科技成果的接受和应用方(这是就我国目前状况而言,在国外有些国家的企业也是科研的主力军),是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点,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基地。企业的科技需求欲望、需求量及需求结构,直接影响着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与规模。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企业还缺乏依靠科技进步的机制和动力,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转到真正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热衷于争投资、争项目、扩大生产规模,忽视通过依靠科技来向内挖潜,提高经济效益的现象并非鲜见。这既有企业自身内部的原因,又有外部环境问题。推进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就企业内部来说,需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建立企业科研机构。企业没有自己的科研机构,不仅限制了企业本身的技术开发能力,也限制了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能力。必须大力加强与发展企业的科研开发机构,使企业的技术开发有组织保证。(2)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3)与科研单位合作。仅靠企业自身的科技力量来开发新产品,进行工艺创新,显然还是不够的。企业与科研单位横向联系、合作开发,是目前解决企业技术能力不足的有效办法。

   政府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促进系统,其功能是为科研机构产出、转移科技成果,为企业接受和应用科技成果进行指导和宏观调控,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目前在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都还没有真正建立起对技术创新进行宏观管理和间接控制的机制,而同时又包揽着许多企业或者其他基层单位自行决策的事务。这种状况应该改变。在国家财税政策上,要制定技术优化倾斜政策,以增强企业技术进步的吸引力。要加大科技投入,设法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积极提供各项公用服务设施,为科技人员创造良好的研究和工作条件。

   市场是实现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媒体,是促进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的“纽带”和“桥梁”。市场体系的完善,尤其是技术市场的发育,直接决定和影响着科技成果的转化。当前,在商品市场中的“卖方市场”尚未彻底转变成“买方市场”;价值规律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产品优质不能优价。这种问题不解决,一方面难以调节或刺激企业对科技进步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压抑了企业创新的积极性。这就迫切要求发展促进技术转让的中介机构,完善市场体系,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技术交易网络,优化市场环境,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提供直接交流的场所,促进科技成果的交流、交易和合作。

作者介绍:廖曰文 杭州电子工业学院社科部


相关内容

  • 毛概论文索引
  • 附件12: 论文索引 按语:历时四年的教学改革已经成为永久的记忆,这期间夹杂学生们太多太多的体验,他们付出太多的辛勤劳动与汗水,也不是用一句简单的"酸甜苦辣"的话能加以概括的.学生是参与者,他们俨然一个严肃的"学者",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 ...

  •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由海鲜食品安全调研引发的思考
  • 法制博览 热点笔谈 LEGALITYVISION 2014·09(中) ·21· 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 ---由海鲜食品安全调研引发的思考 杨晗璐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杭州310018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近年来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本文以海鲜食品的安全问题为调研 ...

  • 工商管理论文选题
  • 工商管理本科专业毕业论文参考题目 1.民营企业员工压力的来源及其缓解方法 2.高新技术企业中的高层管理团队的特征分析 3.企业管理中认同的研究 4.家族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分析 5.民营企业内部管理模式探讨 6.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模式研究 7.组织结构创新与学习型组织构建 8.企业购并对人力资源管理 ...

  • 关于企业电力节能的几点思考
  • 管理锦囊 关于企业电力节能的几点思考 窦维刚 吉林油田滨江物业管理公司油盛物业服务队 138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企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企业生产中我们往往会忽略电力节能的工作.为了协调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快速.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对企业成产 ...

  • 关于***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园区的几点思考
  • 关于***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园区的几点思考 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园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园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根据省经委<关于做好全省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经环资[**]158号)文件精神,结合园区的实际开发建设步伐,提高资源 ...

  • 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_实践与选择
  • 观点·VIEWPOINT 摘 围绕农业环境保护的问题,简要论述农业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以及有效价值要: 的服务目标. 农业环境保护:实践:选择关键词: 关于农业环境保护的一些思考 --- 实践与选择王农 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天津300191) 王农 农业发展方式---生态农业.环境男, ...

  • 关于推进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的思考
  • 关于推进职工合理化建议工作的思考 2009年5月18日 19:03 合理化建议是指有关改进和完善企事业单位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办法和措施.广泛深入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有利于进一步尊重职工的首创精 神,发挥职工的主体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指导 ...

  • 关于加强农牧民技术技能培训的思考
  • 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最关键的是提高农牧民的综合素质.富蕴县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东北部.阿勒泰山南麓,截至2013年,富蕴县辖6乡3镇71个行政村,总人口近10万人,由汉族.哈萨克族等26个民族组成,其中:农业人口约6.17万人,约占总人口的60%.在这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 ...

  • 关于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 关于煤矿信息化建设的思考 [摘要] 本文主要阐述煤矿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分析我国煤矿信息化发展现状,提出煤矿信息化建设的原则,特别强调了煤矿信息化建设中的人才培养问题和管理信息系统维护问题. [关键词] 煤矿: 信息化: 建设: 思考 一.煤矿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矿山信息 ...

  • 关于建设大数据产业园的几点思考
  • 科技创业家 2013年08(上) P IONEERS 理 论 研 究 关于建设大数据产业园的几点思考 李娜 (杭州市江干区科技发展中心 浙江杭州 310016) 摘 要:大数据正成为继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信息技术领域的又一热点, 是现有产业升级与新产业诞生的重要推动力量.先进技术只有与产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