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无菌术
一、名词解释:
1、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2、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
二、填空题: 高温灭菌——高压蒸气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煮沸灭菌法
1、灭菌方法分为气体灭菌
电离辐射灭菌
2、消毒法包括药液浸泡、甲醛熏蒸、紫外线照射三种方法。
第四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名词解释:
1、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
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称其为功能性细胞外液。
2、无功能性细胞外液: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能缓慢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手并取得平衡的能
力,且在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方面作用甚小,故称其为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结缔组织液和所谓的“透细胞液”,如脑脊液、关节液和消化液等都属于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3、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地缺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的
渗透压保持正常,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4、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系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渚留,引起血
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5、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 3-丢失过多而引起的酸碱失调,是临床最
常见的酸碱失调类型。
6、呼吸性酸中毒:系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产生的CO 2,以致血P a CO 2增高,引
起高碳酸血症。
7、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时一方面K +由细胞内移出,与N +
a 、H +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 +浓度降低而
呈代谢性碱中毒;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 a +、K +交换减少,N a +、H +交换增加,排H +增多,尿呈酸性。
8、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被检出的阴离子的量,其简单的测量方法是将血浆钠离子浓度减去碳酸氢根
和氯离子之和,正常值为10~15mmol/L,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和其他有机酸。
二、填空题:
1、肾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为:①N a +-H +交换,排H +;
②HCO 3重吸收;
③产生NH 3与H +结合成NH 4+排出;
④尿的酸化,排H +。
三、问答题:
1、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
答:①长期进食不足;
②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或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
③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以及盐皮质激素(醛
固酮)过多等,使钾从肾排出过多;
④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等,钾从肾外途径丢失; -
⑤钾向组织内转移,见于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或代谢性、呼吸性碱中毒。
2、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答:①最早的表现是肌无力,先是四肢软弱无力,以后可延及躯干和呼吸肌,一旦呼吸肌受累可致呼
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有厌食、恶心、呕吐和腹胀、肠蠕动消失等肠麻痹表现;
③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和节律异常。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出现T 波降低、变平或倒
置,随后出现ST 段降低、QT 间期延长和U 波。
3、高钾血症的治疗。
答:1)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2)降低血钾浓度,可采用下列措施:
(1)促使钾离子转入细胞内:
①输注碳酸氢钠溶液;
②输注葡萄糖及胰岛素;
③对于肾功能不全,不能输液过多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0ml 、11.2%乳酸钠50ml 、
25%葡萄糖溶液400ml ,加入胰岛素20U ,作24小时缓慢静脉滴入。
(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从消化道带走钾离子;
(3)透析疗法:用于上述方法仍无法降低血钾浓度时。
3)对抗心律失常:钙与钾有对抗作用,故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ml ,能缓解钾离子对
心肌的毒性作用。
4、简述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原则。
答:(1)充分掌握病史,详细检查患者体征。
①了解是否存在可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原发病。
②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症状和体征。
(2)即刻的实验室检查:
①血、尿常规,血细胞比容、肝肾功能、血糖。
②血清K 、Na 、Cl 、Ca 、Mg 及Pi (无机盐)。
③动脉血气分析。
④必要时作血、尿渗透压测定。
(3)综合病史及上述实验室资料,确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程度。
(4)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制订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方案。如果存在多种
失调,应分轻重缓急,依次予以调整纠正。首先要处理的是:
①积极恢复患者的血容量,保证循环状况良好。
②积极纠正缺氧状态。
③纠正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
④治疗重度高钾血症。
5、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答: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和胰瘘等,经粪便、消化液丢失的HCO 3-超过血浆中
的含量;
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致急性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可使丙酮酸及乳酸
大量产生,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③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内生性H +不能排出体外,或HCO 3-吸收减少,均可导致酸中
毒。 ++-2+2+
第五章 输血
一、名词解释:
1、大量输血:指的是一次输血量大于2500ml ,或24小时内的输血量达到或超过5000ml 。
2、自体输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进行回输,主要优点是既可节约库
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自体输血三种。
第五章 外科休克
一、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 ):是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和功能受损的一种综合征。
2、心脏指数(CI ):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称为心脏指数,正常值为2.5~3.5L/(min.m2) 。
二、问答题:
1、休克的治疗。
答:1)一般紧急治疗:
①包括积极治疗引起休克的原发病、伤,如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保证呼吸道通畅等。
②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
③及早建立静脉通路;
④用药维持血压;
⑤早期予鼻管或面罩吸氧;
⑥注意保温。
2)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通常首先采用晶体液,但由于其维
持扩容作用的时间仅为1小时,故还应准备全血、血浆、浓缩红细胞、血浆增量剂等胶体
液输注。
3)积极处理原发病: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多存在需手术处理的原发疾病,应在尽快恢复有效循
环血量后,及时施行手术处理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治疗休克。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而酸性内环境对心肌、血管平滑肌和
肾功能都有抑制作用。早期不主张使用碱性药物。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严重休克时,单用扩容治疗不易迅速改善循环和升高血压,若血容量已
补足而循环状态仍未好转表现发绀、皮肤湿冷时,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6)治疗DIC 改善微循环:
7)应用皮质类固醇:其用于休克的主要作用有:
①阻断a –受体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②保护细胞内溶酶体,防止溶酶体破裂;
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④增进线粒体功能和防止白细胞凝集;
⑤促进糖异生,使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减轻酸中毒。
8)其他药物:
2、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 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 2O), 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3、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第11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TPN (total parental nutrition):即完全胃肠外营养,指病人所需的全部能量与氮源均经胃肠外供
给。
三、问答题
1、肠外营养的并发症。(08年协和)
答:①导管性并发症:气胸、神经血管损伤、导管栓子、静脉栓塞、空气栓塞、导管性败血症等;
②代谢性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氮质血症等;
③肝损害和胆汁瘀积。
2、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误吸、腹泻、水、电解质失衡、血糖紊乱。(08年协和)
第12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名词解释:
1、MOD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
克等急性危重病情况下,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一个接一个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 这种序贯渐进的临床过程称为MODS 。
二、问答题:
1、MODS 的发病基础。
答:①创伤、烧伤或大手术等致组织严重损伤或失血、失液;
②严重的感染;
③各种原因的休克;
④心跳呼吸骤停经复苏后;
⑤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绞窄性肠梗阻、全身冻伤复温后;
⑥输血、输液、用物或机械应用失误;
⑦原有某种疾病,如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疾病等;
⑧糖尿病,营养不良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致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MODS 。
2、肾衰竭透析的指征:①血肌酐超过442 mol/L;
②血钾超过6.5mmol/L;
③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④尿毒症症状加重;
⑤出现水中毒的症状和体征。
3、急性肾衰竭发生机制:①肾缺血;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③肾小管机械性堵塞;④缺血-再灌
注损伤;⑤感染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⑥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4、肾衰竭少尿期或无尿期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有:水中毒、高钾血症、高镁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钙
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5、肾衰竭少尿期的治疗。
答:①使用利尿剂;
②限制水分和电解质;
③营养治疗;
④预防和治疗高血钾;
⑤纠正酸中毒;
⑥预防和控制感染;
⑦血液净化。
6、ARDS 诊断标准。
答:①急性起病;
②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 a O 2/Fi O 2)≤26.6kPa (无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否正
常或是否应用PEEP );
③肺部X 线片示双肺弥漫性浸润;
④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18mmHg 或无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证据;
⑤存在诱发ARDS 的危险因素。
第13章 麻醉
一、名词解释:
1、MAC (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吸入麻醉药和氧同时
吸入,使50%病人在切皮时无体动的最低肺泡浓度。MAC 愈小,麻醉效能愈强。
2、控制性降压(deliberate hypotension):指全身麻醉时采用药物或一定的技术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
压,并根据手术需要控制降压程度和持续时间的方法。
二、问答题:
1、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答:(1)呼吸系统并发症:①呕吐与误吸;
②呼吸道梗阻: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
③急性肺不张;
④通气不足;
(2)循环系统并发症:①低血压;②高血压;③心律失常;④心跳骤停与心室纤颤;
(3)体温异常:高热、低温
(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①麻醉苏醒延迟;②昏迷
2、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并发症。
答:(1)麻醉中异常情况:①麻醉失败;②血压下降;③呼吸抑制;④恶心、呕吐
(2)麻醉后并发症:①头痛;②尿潴留;③脑神经受累;④假性脑膜炎;⑤下肢瘫痪;⑥马尾神
经综合征。
3、硬膜外阻滞麻醉并发症。
答:①穿破硬脊膜;②全脊椎麻醉;③血压下降;④呼吸抑制;⑤脊神经根损伤;
⑥导管拔出困难或折断;⑦硬膜外血肿。
4、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答:①镇静和催眠:消除病人手术前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情,使病人在手术前夜有较好的睡眠,
麻醉前能够情绪安定,充分合作。
②镇痛:缓解或消除原发疾病或麻醉操作引起的疼痛或不适,使病人在麻醉操作过程中能够配合,
同时也增强镇静催眠药的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增强麻醉效果。
③抑制腺体分泌: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有利于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④抑制不良反射:消除因麻醉药物、麻醉操作或手术引起的不良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性感染。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第18章 外科感染
一、名词解释:
1、SIR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机体失去控制的过度
放大且造成自身损害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入血以及由此引起远隔部位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
③呼吸﹥20次/分或P a CO 2﹤4.3kPa ;
④白细胞﹥12×109或﹤4×109,或未成熟粒细胞﹥10%。
2、CARS (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炎症
介质(IL-4、IL-10等)与促炎症介质交叉网络,力求控制全身炎症反应在恰当的范围内,不至于产生破坏性。
3、脓毒症(sepsis ):外科感染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呼吸、循环改变时称为脓毒症。
4、脓毒综合征(sepsis syndrome):当脓毒症合并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如乳酸酸中毒、少尿、急性神
志改变等称为脓毒综合征。
5、菌血症(bacteremia ):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称为菌血症。
6、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全身抗感染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
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
二、填空题:
1、破伤风的治疗原则:清创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与解除痉挛,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治并
发症。
2、青霉素、甲硝唑对破伤风杆菌最为有效。
第19章 创伤和武器伤
一、填空题:
1、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经历三个阶段:①炎症反应;②组织增生和肉芽形成;③伤口收缩与癍痕形成。
第20章 烧伤
三、问答题:
1、烧伤深度分度。
答:Ⅰ度烧伤:为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局部红肿、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3~
5天后愈合,短时间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Ⅱ度烧伤:局部出现水疱,又称水疱性烧伤。
浅Ⅱ度烧伤:伤及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局部红肿,有大小不一水疱,内含黄色或淡
红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胶的胶冻物,去除疱皮后,见创面潮红,脉络状或颗粒
状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痛剧烈,痛觉敏感,约
2周愈合,愈合后短期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皮肤功能良好。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仍残留部分网状层。局部肿胀,间或有较小水疱,去除
表皮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红白相间,触之较韧,感觉迟钝,感觉迟钝,温度较
低,拔毛感疼痛,可见针孔或粟粒般大小红色小点。3~4周愈合,愈合后可有瘢
痕和局部功能障碍。
Ⅲ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甚至骨、内脏器官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形成焦痂,又称焦
痂型烧伤,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炭化,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
和拔毛无痛。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
02、烧伤严重性分度:①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②中度烧伤: Ⅱ0烧伤面积10%~29%,或Ⅲ0烧伤面积不足10%。
③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30%~40%;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
积虽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④特重烧伤: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3、烧伤治疗原则:①保护伤区,防止外源性感染。
②抗休克治疗。
③抗感染(早期针对G -,后期针对G +)。
④促使创面及早愈合,减轻功能障碍和畸形。
⑤防止各种器官并发症,特别是MODS 。 0000
第23章 器官移植
一、名词解释:
1、hyperacute rejection(HAR ,超急性排斥反应):通常是由于受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者特异性抗原的预
存抗体,移植物再灌注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预存抗体迅速与移植物抗原结合,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解反应,导致移植物微血管系统内广泛的血栓形成,移植物迅速地被破坏。超急性排斥反应无法治疗。
2、acute rejection(AR ,急性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移植术后1
周~6个月,病理学表现为移植物内大量的T 淋巴细胞浸润,早期主要是CD4,后期以CD8为主,并出现实质细胞的破坏,如未控制,移植物功能逐渐丧失。
二、填空题:
1、器官保存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低温、合适的渗透压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5章 肿瘤
一、名词解释:
1、肿瘤(tumor ):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
生物一旦形成,表现为生长失控,破坏所在器官或其周围组织。
2、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后可出现转
移,在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故称为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3、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恶性肿瘤一旦形成,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
三级预防是指治疗后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及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第24章 颈部疾病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甲状腺危象(thyroid crisis):是甲亢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由甲状腺素过量释放引起的暴发性肾
上腺素能兴奋现象,表现为高热(>39℃)、脉快(>120次/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 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呕吐、水泄等。
三、问答题
1、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答:①一般治疗:包括应用镇静剂,物理或药物降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充分供氧及补充能量,维
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②应用抗甲状腺药物: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一般首选丙基硫氧嘧啶。
③应用碘剂:口服卢戈溶液,首次60滴,以后每3~4小时口服30~40滴。一般应予抗甲状腺素
药物使用1小时后应用为宜。病情危急时,两者可同时应用。
④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应用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可予普奈洛尔口服。 ⑤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一般用氢化考得松300mg 于24小时内静脉滴入。
第26章 胸部损伤
一、填空题:
1、心脏压塞的贝克三联征(Beck triad):①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②心音遥远,心搏微弱;
③脉压小,动脉压降低。
二、名词解释:
1、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
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又称为连枷胸(flail chest)。
2、纵隔扑动(mediastinal flutter):呼、吸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并出现周期性变化,使纵隔
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会影响腔静脉回心血流,引起循环障碍。
3、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为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
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为高压性气胸。伤侧肺严重萎陷,纵隔显著向健侧移位,健侧肺受压,导致腔静脉回流障碍。
第27章 胸壁胸膜疾病
一、名词解释:
1、Tietze disease(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是肋软骨非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疼痛,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第28章 肺部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肺大疱(pulmonary bullae):肺泡壁破坏使肺组织内形成直径大于1cm 的充气空腔称为肺大疱,也称
为大疱性肺气肿(bullous emphysema )。
心脏疾病
一、填空题:
1、法洛四联症包括四种基本病变:①肺动脉狭窄;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厚。
2、法洛四联症主要临床表现:发绀、喜蹲踞和缺氧发作。
二、名词解释:
腹外疝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肠管壁疝(Richter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为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
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
2、Littre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为小肠憩室(通常是Mechel 憩室),称为Littre 疝。
腹部损伤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问答题:
1、腹部外伤剖腹探查顺序。
答:原则上应该先探查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同时探查膈肌有无破损;
接着从胃开始,逐段探查十二指肠球部、空肠、回肠、大肠以及它们的系膜; 然后探查盆腔器官;
再后则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网膜囊,检查胃后壁及胰腺;
如属必要,最后切开后腹膜探查十二指肠。
第46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填空题:
1、胃大部切除术包括切除远侧胃的2/3~3/4和部分十二指肠球部。
二、名词解释:
1、残胃癌: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5年以后残胃发生癌变,称为残胃癌。
2、倾倒综合征:多在进食后30分钟以内发生,残胃越小越易发生,且程度越重。原因为胃大部切除术后
大量高渗食物过快得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刺激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大量5-羟色胺、缓激肽样多肽、血管活性肽、神经紧张素等,使大量细胞外液渗入肠腔,循环血量骤减,引起胃肠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的紊乱,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腹泻;心悸、乏力、出汗、头昏、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和呼吸深大等。
3、早期胃癌:指病变仅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不论病变的范围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4、小胃癌:癌灶直径10mm 以下者称为小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5mm 以下者称为微小胃癌。
三、问答题:
1、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答:⑴术后出血;
⑵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⑶吻合口残端破裂或瘘;
⑷术后梗阻:包括输入袢梗阻、吻合口梗阻和输出袢梗阻;
⑸术后急性胆囊炎;
⑹术后急性重症胰腺炎;
⑺倾倒综合征和低血糖综合征;
⑻碱性反流性胃炎;
⑼吻合口溃疡;
⑽营养性并发症:①体重减轻;②贫血;③腹泻与脂肪泻;④骨病;
⑾残胃癌: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5年以后残胃发生癌变,称为残胃癌。
⑿与吻合器有关的合并症:主要有出血、吻合口瘘和狭窄。
2、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症。
答:⑴下段食管穿孔;
⑵胃小弯缺血坏死;
⑶吞咽困难;
⑷胃排空障碍;
⑸其它:①溃疡复发;②腹泻;③倾倒综合征;④胆囊结石。
第53章 胰腺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急性胰腺炎病人腹胀进一步加重时,表现为
腹内压增高,严重时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称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常见于急性暴发性胰腺炎。
2、Grey-Turney 征:急性胰腺炎病人腰部皮肤呈青紫色改变,称为Grey-Turney 征,这种改变是胰液外溢
至皮下组织间隙,溶解皮下脂肪,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也是病情较重的临床表现。
3、Cullen 征:急性胰腺炎病人脐周皮肤呈青紫色改变,称为Grey-Turney 征,这种改变是胰液外溢至皮
下组织间隙,溶解皮下脂肪,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也是病情较重的临床表现。
4、胰腺假性囊肿: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后,胰腺实质或胰管破裂,胰液外溢,伴血性和炎性渗液,刺
激胰腺周围的腹膜,引起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形成囊壁将其包裹,因囊壁没有上皮细胞覆盖,故称胰腺假性囊肿,囊肿形成时间一般在疾病发生后2周以上,囊液中淀粉酶含量较高。
5、PPPD :即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保留了全胃、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其它切除范围与经
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同,这种术式既保留了胃的正常容量和生理功能,减少了手术创伤,又避免了胃大部切除的并发症,有利于机体恢复。
6、壶腹部癌(perampullary adenocarcinoma ):是指胆总管末端、Vater 壶腹和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
7、Whipple triad:即①空腹时低血糖症状发作;②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进食或静脉推
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见于胰岛素瘤。
8、卓-艾氏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是指具有高胃酸分泌、顽固性溃疡和胰岛非B 细胞
瘤为特征的疾病。这种症状是由肿瘤大量分泌胃泌素引起的。
9、多发性内分泌腺病(multiple endocrine adenopathy,MEA )或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 ):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或先后有两个以上的内分泌腺由于增生、腺瘤或腺癌而引起多种内分泌腺功能亢进。
二、填空题:
1、胰高血糖素瘤的特征性表现为坏死性游走性红斑。
2、VIP 瘤(胰血管活性肠肽瘤)三联征指:水泻、低钾、无胃酸。
第54章 外科黄疸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一、名词解释:
1、Courvoisier 征:由于胆道系统的被动充盈,临床上常可触及明显胀大而无压痛的胆囊,称为Courvoisier
征,是胰头癌的诊断体征之一。
第55章 脾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症
一、名词解释:
1、游走脾(wandering spleen):脾脱离正常解剖位置游走活动于腹腔其它部位者称游走脾,多因先天性
脾蒂或脾周韧带过长,或脾周韧带缺如等,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常引起相邻脏器的压迫症状,治疗以脾切除为佳。
2、OPSI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多发生于脾切除术后两
年左右,临床上起病突然,凶猛,病情迅速恶化,短期内陷入休克,常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上腺皮质出血,血细菌培养阳性(多为肺炎球菌),机体无特定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灶存在。根本预防办法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脾切除,而对已行脾切除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注射多效价肺
炎球菌疫苗,并加强无脾患者的预防性教育。
第56章 急腹症
一、名词解释:
1、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指腹腔内、盆腔内和腹膜后组织或器官发生急剧病理变化,产生以腹部
症状、体征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各类急腹症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需紧急处理。
第58章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处理
一、名词解释:
三、问答题:
1、上消化道大出血手术探查顺序。
答:剖腹探查一般取上腹正中或经右腹直肌切口,探查顺序为:
①首先探查胃和十二指肠;
②若没发现溃疡或其他病变,第二步探查有无肝硬化和脾肿大,同时注意胆囊和胆总管,必要时
行诊断性胆囊或胆总管穿刺。
③若上述器官正常,切开胃结肠韧带,探查胃和十二指肠的后壁、贲门、胃底部;
④自空肠上端开始,顺序探查腔肠上段;
⑤若仍未发现病变,而胃和十二指肠内有积血,则在胃大弯和胃小弯之间、血管较少的部位,纵
行切开胃窦前壁进行探查,若胃壁未发现病变,要用手指通过幽门,必要时切开幽门,检
查十二指肠球部后壁靠近胰头部分有否溃疡存在。
第16章 骨折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骨折(fracture ):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2、功能复位:骨折经复位后,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
响者,称为功能复位。
3、手部无人区:指从指浅屈肌腱中节指骨的止点到掌指关节平面的屈肌腱鞘起点的指腱鞘区。
二、填空题:
1、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微动、血运和应力。
三、问答题:
1、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答: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
上肢能向前平举1Kg 重物达1分钟;
下肢不扶拐在能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1、 骨折功能复位标准。
答:①骨折部位的分离移位、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不超过1cm ;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 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自行矫正; 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垂直,必须完全复位;
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良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行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左右,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达3/4。
3、生物学内固定(BO )原则。
答:(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2)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片的解剖复位,如必须复位的较大骨折块,也应尽力
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
(3)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4)减少内固定物与骨之间的接触面积。
(5)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第二章 无菌术
一、名词解释:
1、灭菌:是指杀灭一切活的微生物。
2、消毒:是指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其他有害微生物,但并不要求清除或杀灭所有微生物(如芽胞等)。
二、填空题: 高温灭菌——高压蒸气灭菌法、干热灭菌法、煮沸灭菌法
1、灭菌方法分为气体灭菌
电离辐射灭菌
2、消毒法包括药液浸泡、甲醛熏蒸、紫外线照射三种方法。
第四章 外科病人的体液失调
一、名词解释:
1、功能性细胞外液:绝大部分的组织间液能迅速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换并取得平衡,这在
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称其为功能性细胞外液。
2、无功能性细胞外液:一小部分组织间液仅能缓慢地与血管内液体或细胞内液进行交手并取得平衡的能
力,且在维持机体的水、电解质平衡方面作用甚小,故称其为无功能性细胞外液,结缔组织液和所谓的“透细胞液”,如脑脊液、关节液和消化液等都属于无功能性细胞外液。
3、等渗性缺水:又称急性缺水或混合性缺水,水和钠成比例地缺失,血清钠在正常范围内,细胞外液的
渗透压保持正常,这种缺水在外科病人最易发生。
4、水中毒:又称稀释性低血钠,系指机体的摄入水总量超过了排出水量,以致水分在体内渚留,引起血
浆渗透压下降和循环血量增多。
5、代谢性酸中毒:是指由于酸性物质的积聚或产生过多,或HCO 3-丢失过多而引起的酸碱失调,是临床最
常见的酸碱失调类型。
6、呼吸性酸中毒:系指肺泡通气及换气功能减弱,不能充分排出体内产生的CO 2,以致血P a CO 2增高,引
起高碳酸血症。
7、反常性酸性尿:低钾血症时一方面K +由细胞内移出,与N +
a 、H +交换增加,使细胞外液的H +浓度降低而
呈代谢性碱中毒;另一方面,远曲小管N a +、K +交换减少,N a +、H +交换增加,排H +增多,尿呈酸性。
8、阴离子间隙:指血浆中未被检出的阴离子的量,其简单的测量方法是将血浆钠离子浓度减去碳酸氢根
和氯离子之和,正常值为10~15mmol/L,其主要组成是磷酸、乳酸和其他有机酸。
二、填空题:
1、肾调节酸碱平衡的机制为:①N a +-H +交换,排H +;
②HCO 3重吸收;
③产生NH 3与H +结合成NH 4+排出;
④尿的酸化,排H +。
三、问答题:
1、低钾血症的常见原因。
答:①长期进食不足;
②补液病人长期接受不含钾盐的液体,或静脉营养液中钾盐补充不足;
③应用呋塞米、依他尼酸等利尿剂,肾小管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的多尿期,以及盐皮质激素(醛
固酮)过多等,使钾从肾排出过多;
④呕吐、持续胃肠减压、肠瘘等,钾从肾外途径丢失; -
⑤钾向组织内转移,见于大量输注葡萄糖和胰岛素,或代谢性、呼吸性碱中毒。
2、低钾血症的临床表现。
答:①最早的表现是肌无力,先是四肢软弱无力,以后可延及躯干和呼吸肌,一旦呼吸肌受累可致呼
吸困难或窒息。还可有软瘫、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②有厌食、恶心、呕吐和腹胀、肠蠕动消失等肠麻痹表现;
③心脏受累主要表现为传导阻滞和节律异常。典型的心电图改变为早期出现T 波降低、变平或倒
置,随后出现ST 段降低、QT 间期延长和U 波。
3、高钾血症的治疗。
答:1)停用一切含钾的药物或溶液。
2)降低血钾浓度,可采用下列措施:
(1)促使钾离子转入细胞内:
①输注碳酸氢钠溶液;
②输注葡萄糖及胰岛素;
③对于肾功能不全,不能输液过多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0ml 、11.2%乳酸钠50ml 、
25%葡萄糖溶液400ml ,加入胰岛素20U ,作24小时缓慢静脉滴入。
(2)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应用,从消化道带走钾离子;
(3)透析疗法:用于上述方法仍无法降低血钾浓度时。
3)对抗心律失常:钙与钾有对抗作用,故静脉注射10%葡萄糖酸钙溶液20ml ,能缓解钾离子对
心肌的毒性作用。
4、简述体液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原则。
答:(1)充分掌握病史,详细检查患者体征。
①了解是否存在可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原发病。
②有无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症状和体征。
(2)即刻的实验室检查:
①血、尿常规,血细胞比容、肝肾功能、血糖。
②血清K 、Na 、Cl 、Ca 、Mg 及Pi (无机盐)。
③动脉血气分析。
④必要时作血、尿渗透压测定。
(3)综合病史及上述实验室资料,确定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及程度。
(4)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制订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的治疗方案。如果存在多种
失调,应分轻重缓急,依次予以调整纠正。首先要处理的是:
①积极恢复患者的血容量,保证循环状况良好。
②积极纠正缺氧状态。
③纠正严重的酸中毒或碱中毒。
④治疗重度高钾血症。
5、代谢性酸中毒的主要原因。
答:①碱性物质丢失过多:见于腹泻、肠瘘、胆瘘和胰瘘等,经粪便、消化液丢失的HCO 3-超过血浆中
的含量;
②酸性物质产生过多:失血性及感染性休克致急性循环衰竭、组织缺血缺氧,可使丙酮酸及乳酸
大量产生,发生乳酸性酸中毒;
③肾功能不全:由于肾小管功能障碍,内生性H +不能排出体外,或HCO 3-吸收减少,均可导致酸中
毒。 ++-2+2+
第五章 输血
一、名词解释:
1、大量输血:指的是一次输血量大于2500ml ,或24小时内的输血量达到或超过5000ml 。
2、自体输血(autologous blood transfusion):是收集病人自身血液进行回输,主要优点是既可节约库
血,又可减少输血反应和疾病传播,且不需要检测血型和进行交叉配合试验。分为回收式自体输血、预存式自体输血、稀释式自体自体输血三种。
第五章 外科休克
一、名词解释:
1、休克(shock ):是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所导致的细胞缺氧和功能受损的一种综合征。
2、心脏指数(CI ):单位体表面积上的心排出量称为心脏指数,正常值为2.5~3.5L/(min.m2) 。
二、问答题:
1、休克的治疗。
答:1)一般紧急治疗:
①包括积极治疗引起休克的原发病、伤,如创伤制动、大出血止血、保证呼吸道通畅等。
②采取头和躯干抬高20~30°;下肢抬高15~20°体位,以增加回心血量;
③及早建立静脉通路;
④用药维持血压;
⑤早期予鼻管或面罩吸氧;
⑥注意保温。
2)补充血容量:是纠正休克引起的组织低灌注和缺氧的关键。通常首先采用晶体液,但由于其维
持扩容作用的时间仅为1小时,故还应准备全血、血浆、浓缩红细胞、血浆增量剂等胶体
液输注。
3)积极处理原发病:外科疾病引起的休克,多存在需手术处理的原发疾病,应在尽快恢复有效循
环血量后,及时施行手术处理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治疗休克。
4)纠正酸碱平衡失调:休克病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而酸性内环境对心肌、血管平滑肌和
肾功能都有抑制作用。早期不主张使用碱性药物。
5)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严重休克时,单用扩容治疗不易迅速改善循环和升高血压,若血容量已
补足而循环状态仍未好转表现发绀、皮肤湿冷时,可选用血管活性药物。
6)治疗DIC 改善微循环:
7)应用皮质类固醇:其用于休克的主要作用有:
①阻断a –受体兴奋作用,使血管扩张,降低外周血管阻力,改善微循环;
②保护细胞内溶酶体,防止溶酶体破裂;
③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出量;
④增进线粒体功能和防止白细胞凝集;
⑤促进糖异生,使乳酸转化为葡萄糖,减轻酸中毒。
8)其他药物:
2、
*补液试验:取等渗盐水250ml, 于5~10分钟内经静脉注入。如血压升高而中心静脉压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中心静脉压升高0.29~0.49KPa(3~5cmH 2O), 则提示心功能不全
3、感染性休克的表现:
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第11章 外科病人的营养代谢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TPN (total parental nutrition):即完全胃肠外营养,指病人所需的全部能量与氮源均经胃肠外供
给。
三、问答题
1、肠外营养的并发症。(08年协和)
答:①导管性并发症:气胸、神经血管损伤、导管栓子、静脉栓塞、空气栓塞、导管性败血症等;
②代谢性并发症: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氮质血症等;
③肝损害和胆汁瘀积。
2、肠内营养的并发症:误吸、腹泻、水、电解质失衡、血糖紊乱。(08年协和)
第12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一、名词解释:
1、MODS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是指在严重感染、创伤和休
克等急性危重病情况下,导致两个或两个以上器官或系统同时或一个接一个发生功能障碍或衰竭, 这种序贯渐进的临床过程称为MODS 。
二、问答题:
1、MODS 的发病基础。
答:①创伤、烧伤或大手术等致组织严重损伤或失血、失液;
②严重的感染;
③各种原因的休克;
④心跳呼吸骤停经复苏后;
⑤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绞窄性肠梗阻、全身冻伤复温后;
⑥输血、输液、用物或机械应用失误;
⑦原有某种疾病,如冠心病、肝硬化、慢性肾疾病等;
⑧糖尿病,营养不良和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而致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发生MODS 。
2、肾衰竭透析的指征:①血肌酐超过442 mol/L;
②血钾超过6.5mmol/L;
③严重代谢性酸中毒;
④尿毒症症状加重;
⑤出现水中毒的症状和体征。
3、急性肾衰竭发生机制:①肾缺血;②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③肾小管机械性堵塞;④缺血-再灌
注损伤;⑤感染和药物引起的间质性肾炎;⑥非少尿型急性肾衰竭。
4、肾衰竭少尿期或无尿期的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有:水中毒、高钾血症、高镁血症、高磷血症和低钙
血症、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代谢性酸中毒。
5、肾衰竭少尿期的治疗。
答:①使用利尿剂;
②限制水分和电解质;
③营养治疗;
④预防和治疗高血钾;
⑤纠正酸中毒;
⑥预防和控制感染;
⑦血液净化。
6、ARDS 诊断标准。
答:①急性起病;
②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吸入氧浓度,P a O 2/Fi O 2)≤26.6kPa (无论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是否正
常或是否应用PEEP );
③肺部X 线片示双肺弥漫性浸润;
④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18mmHg 或无心源性肺水肿的临床证据;
⑤存在诱发ARDS 的危险因素。
第13章 麻醉
一、名词解释:
1、MAC (minimal alveolar concentration,最低肺泡有效浓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吸入麻醉药和氧同时
吸入,使50%病人在切皮时无体动的最低肺泡浓度。MAC 愈小,麻醉效能愈强。
2、控制性降压(deliberate hypotension):指全身麻醉时采用药物或一定的技术有意识地降低病人的血
压,并根据手术需要控制降压程度和持续时间的方法。
二、问答题:
1、全身麻醉的并发症。
答:(1)呼吸系统并发症:①呕吐与误吸;
②呼吸道梗阻:分为上呼吸道梗阻和下呼吸道梗阻;
③急性肺不张;
④通气不足;
(2)循环系统并发症:①低血压;②高血压;③心律失常;④心跳骤停与心室纤颤;
(3)体温异常:高热、低温
(4)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①麻醉苏醒延迟;②昏迷
2、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并发症。
答:(1)麻醉中异常情况:①麻醉失败;②血压下降;③呼吸抑制;④恶心、呕吐
(2)麻醉后并发症:①头痛;②尿潴留;③脑神经受累;④假性脑膜炎;⑤下肢瘫痪;⑥马尾神
经综合征。
3、硬膜外阻滞麻醉并发症。
答:①穿破硬脊膜;②全脊椎麻醉;③血压下降;④呼吸抑制;⑤脊神经根损伤;
⑥导管拔出困难或折断;⑦硬膜外血肿。
4、麻醉前用药的目的。
答:①镇静和催眠:消除病人手术前紧张、焦虑甚至恐惧的心情,使病人在手术前夜有较好的睡眠,
麻醉前能够情绪安定,充分合作。
②镇痛:缓解或消除原发疾病或麻醉操作引起的疼痛或不适,使病人在麻醉操作过程中能够配合,
同时也增强镇静催眠药的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增强麻醉效果。
③抑制腺体分泌:减少呼吸道腺体的分泌,有利于维持呼吸道的通畅。
④抑制不良反射:消除因麻醉药物、麻醉操作或手术引起的不良反应,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
性感染。特点是病变不易局限,扩散迅速,与正常组织无明显界限。
第18章 外科感染
一、名词解释:
1、SIRS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机体失去控制的过度
放大且造成自身损害的炎症反应。表现为播散性炎症细胞激活、炎症介质释放入血以及由此引起远隔部位的炎症反应。临床表现:①体温﹥38℃或﹤36℃;
②心率﹥90次/分;
③呼吸﹥20次/分或P a CO 2﹤4.3kPa ;
④白细胞﹥12×109或﹤4×109,或未成熟粒细胞﹥10%。
2、CARS (compensatory anti-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代偿性抗炎症反应综合征):是指炎症
介质(IL-4、IL-10等)与促炎症介质交叉网络,力求控制全身炎症反应在恰当的范围内,不至于产生破坏性。
3、脓毒症(sepsis ):外科感染合并有全身炎症反应的表现,如体温、呼吸、循环改变时称为脓毒症。
4、脓毒综合征(sepsis syndrome):当脓毒症合并器官灌注不足的表现,如乳酸酸中毒、少尿、急性神
志改变等称为脓毒综合征。
5、菌血症(bacteremia ):临床上将细菌侵入血液循环,血培养阳性,称为菌血症。
6、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在人体局部或全身抗感染能力低下的情况下,本来栖居于人体但未致病的菌群
可以变成致病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条件性或机会性感染。
二、填空题:
1、破伤风的治疗原则:清创消除毒素来源,中和游离毒素,控制与解除痉挛,确保呼吸道通畅,防治并
发症。
2、青霉素、甲硝唑对破伤风杆菌最为有效。
第19章 创伤和武器伤
一、填空题:
1、组织修复和伤口愈合经历三个阶段:①炎症反应;②组织增生和肉芽形成;③伤口收缩与癍痕形成。
第20章 烧伤
三、问答题:
1、烧伤深度分度。
答:Ⅰ度烧伤:为表皮角质层、透明层、颗粒层的损伤,局部红肿、疼痛和烧灼感,皮温稍增高,3~
5天后愈合,短时间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
Ⅱ度烧伤:局部出现水疱,又称水疱性烧伤。
浅Ⅱ度烧伤:伤及真皮浅层,部分生发层健在,局部红肿,有大小不一水疱,内含黄色或淡
红色血浆样液体或蛋白凝胶的胶冻物,去除疱皮后,见创面潮红,脉络状或颗粒
状扩张充血的毛细血管网,创面质地较软,温度较高,疼痛剧烈,痛觉敏感,约
2周愈合,愈合后短期有色素沉着,不留瘢痕,皮肤功能良好。
深Ⅱ度烧伤:伤及真皮乳头层以下,仍残留部分网状层。局部肿胀,间或有较小水疱,去除
表皮后,创面微湿、微红或红白相间,触之较韧,感觉迟钝,感觉迟钝,温度较
低,拔毛感疼痛,可见针孔或粟粒般大小红色小点。3~4周愈合,愈合后可有瘢
痕和局部功能障碍。
Ⅲ度烧伤:全层皮肤烧伤,可深达肌甚至骨、内脏器官等。皮肤坏死、脱水后形成焦痂,又称焦
痂型烧伤,创面蜡白或焦黄,甚至炭化,硬如皮革,干燥,无渗液,发凉,针刺
和拔毛无痛。可见粗大栓塞的树枝状血管网。
02、烧伤严重性分度:①轻度烧伤:Ⅱ烧伤面积9%以下。
②中度烧伤: Ⅱ0烧伤面积10%~29%,或Ⅲ0烧伤面积不足10%。
③重度烧伤:烧伤总面积30%~40%;或Ⅲ烧伤面积10%~19%;或Ⅱ、Ⅲ烧伤面
积虽不到上述百分比,但已发生休克等并发症、呼吸道烧伤或有较重的复合伤。
④特重烧伤:烧伤总面积50%以上;或Ⅲ烧伤20%以上;或已有严重并发症。
3、烧伤治疗原则:①保护伤区,防止外源性感染。
②抗休克治疗。
③抗感染(早期针对G -,后期针对G +)。
④促使创面及早愈合,减轻功能障碍和畸形。
⑤防止各种器官并发症,特别是MODS 。 0000
第23章 器官移植
一、名词解释:
1、hyperacute rejection(HAR ,超急性排斥反应):通常是由于受者体内存在针对供者特异性抗原的预
存抗体,移植物再灌注后数分钟或数小时内,预存抗体迅速与移植物抗原结合,激活补体介导的溶解反应,导致移植物微血管系统内广泛的血栓形成,移植物迅速地被破坏。超急性排斥反应无法治疗。
2、acute rejection(AR ,急性排斥反应):是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中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移植术后1
周~6个月,病理学表现为移植物内大量的T 淋巴细胞浸润,早期主要是CD4,后期以CD8为主,并出现实质细胞的破坏,如未控制,移植物功能逐渐丧失。
二、填空题:
1、器官保存必须遵循的三个原则:低温、合适的渗透压和减少缺血再灌注损伤。 ++
第25章 肿瘤
一、名词解释:
1、肿瘤(tumor ):是机体细胞在各种始动与促进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增生与异常分化所形成的新生物,新
生物一旦形成,表现为生长失控,破坏所在器官或其周围组织。
2、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少数肿瘤形态上属良性,但浸润性生长,切除后易复发,多次复发后可出现转
移,在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与恶性之间,故称为交界性或临界性肿瘤。
3、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指消除或减少可能致癌的因素,防止恶性肿瘤的发生;
二级预防是指恶性肿瘤一旦形成,如何在早期阶段发现并予以及时治疗;
三级预防是指治疗后的康复,提高生存质量及减轻痛苦,延长生命。
第24章 颈部疾病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甲状腺危象(thyroid crisis):是甲亢手术后的严重并发症,是由甲状腺素过量释放引起的暴发性肾
上腺素能兴奋现象,表现为高热(>39℃)、脉快(>120次/分)、同时合并神经、循环及消化系统 严重功能紊乱如烦躁、谵妄、呕吐、水泄等。
三、问答题
1、甲状腺危象的治疗。
答:①一般治疗:包括应用镇静剂,物理或药物降温,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充分供氧及补充能量,维
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②应用抗甲状腺药物:阻断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一般首选丙基硫氧嘧啶。
③应用碘剂:口服卢戈溶液,首次60滴,以后每3~4小时口服30~40滴。一般应予抗甲状腺素
药物使用1小时后应用为宜。病情危急时,两者可同时应用。
④降低周围组织对甲状腺素的反应:应用肾上腺素能 受体阻滞剂,可予普奈洛尔口服。 ⑤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一般用氢化考得松300mg 于24小时内静脉滴入。
第26章 胸部损伤
一、填空题:
1、心脏压塞的贝克三联征(Beck triad):①静脉压升高,颈静脉怒张;②心音遥远,心搏微弱;
③脉压小,动脉压降低。
二、名词解释:
1、反常呼吸运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使局部胸壁失去完整肋骨支撑而软化,出现反常呼吸运动,即吸气
时软化区胸壁内陷,呼气时外突,又称为连枷胸(flail chest)。
2、纵隔扑动(mediastinal flutter):呼、吸气时,两侧胸膜腔压力不均衡并出现周期性变化,使纵隔
在吸气时移向健侧,呼气时移向伤侧,称为纵隔扑动。纵隔扑动会影响腔静脉回心血流,引起循环障碍。
3、张力性气胸(tension pneumothorax):为气管、支气管或肺损伤处形成活瓣,气体随每次吸气进入胸
膜腔并积累增多,导致胸膜腔压力高于大气压,又称为高压性气胸。伤侧肺严重萎陷,纵隔显著向健侧移位,健侧肺受压,导致腔静脉回流障碍。
第27章 胸壁胸膜疾病
一、名词解释:
1、Tietze disease(非特异性肋软骨炎):是肋软骨非化脓性炎症,常表现为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疼痛,
好发于青壮年,女性略多于男性。
第28章 肺部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肺大疱(pulmonary bullae):肺泡壁破坏使肺组织内形成直径大于1cm 的充气空腔称为肺大疱,也称
为大疱性肺气肿(bullous emphysema )。
心脏疾病
一、填空题:
1、法洛四联症包括四种基本病变:①肺动脉狭窄;②室间隔缺损;③主动脉骑跨;④右心室肥厚。
2、法洛四联症主要临床表现:发绀、喜蹲踞和缺氧发作。
二、名词解释:
腹外疝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1、肠管壁疝(Richter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为仅为部分肠壁,系膜侧肠壁及其系膜并未进入疝囊,肠腔
并未完全梗阻,这种疝称为肠管壁疝。
2、Littre 疝:嵌顿的疝内容物为小肠憩室(通常是Mechel 憩室),称为Littre 疝。
腹部损伤
一、填空题:
二、名词解释:
三、问答题:
1、腹部外伤剖腹探查顺序。
答:原则上应该先探查肝脾等实质性器官,同时探查膈肌有无破损;
接着从胃开始,逐段探查十二指肠球部、空肠、回肠、大肠以及它们的系膜; 然后探查盆腔器官;
再后则切开胃结肠韧带显露网膜囊,检查胃后壁及胰腺;
如属必要,最后切开后腹膜探查十二指肠。
第46章 胃十二指肠疾病
一、填空题:
1、胃大部切除术包括切除远侧胃的2/3~3/4和部分十二指肠球部。
二、名词解释:
1、残胃癌: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5年以后残胃发生癌变,称为残胃癌。
2、倾倒综合征:多在进食后30分钟以内发生,残胃越小越易发生,且程度越重。原因为胃大部切除术后
大量高渗食物过快得进入十二指肠或空肠,刺激肠道内分泌细胞分泌大量5-羟色胺、缓激肽样多肽、血管活性肽、神经紧张素等,使大量细胞外液渗入肠腔,循环血量骤减,引起胃肠功能和血管舒张功能的紊乱,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不适、腹泻;心悸、乏力、出汗、头昏、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和呼吸深大等。
3、早期胃癌:指病变仅限于粘膜层和粘膜下层,不论病变的范围和有无淋巴结转移。
4、小胃癌:癌灶直径10mm 以下者称为小胃癌。
5、微小胃癌:癌灶直径5mm 以下者称为微小胃癌。
三、问答题:
1、胃大部切除术后并发症。
答:⑴术后出血;
⑵十二指肠残端破裂;
⑶吻合口残端破裂或瘘;
⑷术后梗阻:包括输入袢梗阻、吻合口梗阻和输出袢梗阻;
⑸术后急性胆囊炎;
⑹术后急性重症胰腺炎;
⑺倾倒综合征和低血糖综合征;
⑻碱性反流性胃炎;
⑼吻合口溃疡;
⑽营养性并发症:①体重减轻;②贫血;③腹泻与脂肪泻;④骨病;
⑾残胃癌:胃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术5年以后残胃发生癌变,称为残胃癌。
⑿与吻合器有关的合并症:主要有出血、吻合口瘘和狭窄。
2、迷走神经切断术后并发症。
答:⑴下段食管穿孔;
⑵胃小弯缺血坏死;
⑶吞咽困难;
⑷胃排空障碍;
⑸其它:①溃疡复发;②腹泻;③倾倒综合征;④胆囊结石。
第53章 胰腺疾病
一、名词解释:
1、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bdominal compartment syndrome):急性胰腺炎病人腹胀进一步加重时,表现为
腹内压增高,严重时引起器官功能障碍,称为腹腔间隔室综合征,常见于急性暴发性胰腺炎。
2、Grey-Turney 征:急性胰腺炎病人腰部皮肤呈青紫色改变,称为Grey-Turney 征,这种改变是胰液外溢
至皮下组织间隙,溶解皮下脂肪,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也是病情较重的临床表现。
3、Cullen 征:急性胰腺炎病人脐周皮肤呈青紫色改变,称为Grey-Turney 征,这种改变是胰液外溢至皮
下组织间隙,溶解皮下脂肪,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所致,也是病情较重的临床表现。
4、胰腺假性囊肿:急性胰腺炎或胰腺外伤后,胰腺实质或胰管破裂,胰液外溢,伴血性和炎性渗液,刺
激胰腺周围的腹膜,引起纤维组织增生逐渐形成囊壁将其包裹,因囊壁没有上皮细胞覆盖,故称胰腺假性囊肿,囊肿形成时间一般在疾病发生后2周以上,囊液中淀粉酶含量较高。
5、PPPD :即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手术保留了全胃、幽门和十二指肠球部,其它切除范围与经
典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相同,这种术式既保留了胃的正常容量和生理功能,减少了手术创伤,又避免了胃大部切除的并发症,有利于机体恢复。
6、壶腹部癌(perampullary adenocarcinoma ):是指胆总管末端、Vater 壶腹和十二指肠乳头的恶性肿瘤。
7、Whipple triad:即①空腹时低血糖症状发作;②空腹或发作时血糖低于2.8mmol/L;③进食或静脉推
注葡萄糖可迅速缓解症状。见于胰岛素瘤。
8、卓-艾氏综合征(Zollinger-Ellison syndrome):是指具有高胃酸分泌、顽固性溃疡和胰岛非B 细胞
瘤为特征的疾病。这种症状是由肿瘤大量分泌胃泌素引起的。
9、多发性内分泌腺病(multiple endocrine adenopathy,MEA )或多发性内分泌肿瘤(multiple endocrine
neoplasm,MEN ):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或先后有两个以上的内分泌腺由于增生、腺瘤或腺癌而引起多种内分泌腺功能亢进。
二、填空题:
1、胰高血糖素瘤的特征性表现为坏死性游走性红斑。
2、VIP 瘤(胰血管活性肠肽瘤)三联征指:水泻、低钾、无胃酸。
第54章 外科黄疸的诊断与处理原则
一、名词解释:
1、Courvoisier 征:由于胆道系统的被动充盈,临床上常可触及明显胀大而无压痛的胆囊,称为Courvoisier
征,是胰头癌的诊断体征之一。
第55章 脾疾病及脾切除术的适应症
一、名词解释:
1、游走脾(wandering spleen):脾脱离正常解剖位置游走活动于腹腔其它部位者称游走脾,多因先天性
脾蒂或脾周韧带过长,或脾周韧带缺如等,主要临床表现为腹部肿块,常引起相邻脏器的压迫症状,治疗以脾切除为佳。
2、OPSI (overwhelming postsplenectomy infection,脾切除术后凶险性感染):多发生于脾切除术后两
年左右,临床上起病突然,凶猛,病情迅速恶化,短期内陷入休克,常出现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和肾上腺皮质出血,血细菌培养阳性(多为肺炎球菌),机体无特定局限性化脓性感染灶存在。根本预防办法是避免一切不必要的脾切除,而对已行脾切除者,可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注射多效价肺
炎球菌疫苗,并加强无脾患者的预防性教育。
第56章 急腹症
一、名词解释:
1、急腹症(acute abdomen):是指腹腔内、盆腔内和腹膜后组织或器官发生急剧病理变化,产生以腹部
症状、体征为主,同时伴有全身反应的临床表现。急性腹痛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各类急腹症的共同特点是发病急、进展快、病情重、需紧急处理。
第58章 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断和处理
一、名词解释:
三、问答题:
1、上消化道大出血手术探查顺序。
答:剖腹探查一般取上腹正中或经右腹直肌切口,探查顺序为:
①首先探查胃和十二指肠;
②若没发现溃疡或其他病变,第二步探查有无肝硬化和脾肿大,同时注意胆囊和胆总管,必要时
行诊断性胆囊或胆总管穿刺。
③若上述器官正常,切开胃结肠韧带,探查胃和十二指肠的后壁、贲门、胃底部;
④自空肠上端开始,顺序探查腔肠上段;
⑤若仍未发现病变,而胃和十二指肠内有积血,则在胃大弯和胃小弯之间、血管较少的部位,纵
行切开胃窦前壁进行探查,若胃壁未发现病变,要用手指通过幽门,必要时切开幽门,检
查十二指肠球部后壁靠近胰头部分有否溃疡存在。
第16章 骨折概论
一、名词解释:
1、骨折(fracture ):即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
2、功能复位:骨折经复位后,骨折段虽未恢复至正常的解剖关系,但在骨折愈合后对肢体功能无明显影
响者,称为功能复位。
3、手部无人区:指从指浅屈肌腱中节指骨的止点到掌指关节平面的屈肌腱鞘起点的指腱鞘区。
二、填空题:
1、骨折愈合的必要条件:微动、血运和应力。
三、问答题:
1、骨折临床愈合标准。
答:①局部无压痛及纵向叩击痛;
②局部无异常活动;
③X 线片显示骨折线模糊,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线;
④外固定解除后伤肢能满足以下要求:
上肢能向前平举1Kg 重物达1分钟;
下肢不扶拐在能平地连续步行3分钟,并不少于30步;
连续观察两周骨折处不变形。
1、 骨折功能复位标准。
答:①骨折部位的分离移位、旋转移位必须完全矫正;
②缩短移位在成人下肢不超过1cm ;儿童若无骨骺损伤,下肢缩短在2cm 以内,在生长发育过程
中可自行矫正;
③成角移位:下肢骨折轻微的向前或向后成角,与关节活动方向一致,日后可自行矫正; 向侧方成角移位,与关节活动垂直,必须完全复位;
前臂双骨折要求对位对线良好,否则影响前臂旋转功能。
④长骨干横行骨折,骨折端对位至少达1/3左右,干骺端骨折对位至少达3/4。
3、生物学内固定(BO )原则。
答:(1)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2)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片的解剖复位,如必须复位的较大骨折块,也应尽力
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
(3)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4)减少内固定物与骨之间的接触面积。
(5)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