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分章节归类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7.(08全国II)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摘编自《清史编年》等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加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 37.(32分)答案要点: (1) 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6分)。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4分)。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6分)。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10.(05天津37)(28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2分)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3分)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7分)
答: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11.(05上海历史34)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13分)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8分)
答: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类,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5分)
答:郑和:展示民朝的强大和富有,换取奇珍异宝;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西洋”各国来朝。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了解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认识到中国科科技的落后,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
12.(08广东单)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 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27.(16分)
(1)“以德治国”(1分) 。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3分) 。 (2)抽鸦片的国家(1分) 。
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4分) 。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2分) 。
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2分) 。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3分) :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4. (2006年全国Ⅰ卷)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
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9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答案要点:
(1)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2)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5. (07天津综)39. (60分)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4分)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
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60分)
(4)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5)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6)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7)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 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 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洋务运动
19.(02上海历史32)阅读下列材料。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根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年 度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收入 付出借款利息 1873.8-74.7 47.60 12.30 4,088 49.17 1.77 1877.8-
78.7 75.10 381.97 26,916 232.23 36.53 1881.8-82.7 100.00 353.75 29,474 188.47 10.75 1883.8-84.7
200.00
227.09
33,378
192.37
22.42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问题: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案:(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或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19世纪末, 中国开始兴办近代钢铁工业. 经过百余年艰苦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产量在20世纪末突破一亿吨, 居世界第一位. 回答.
20. (05辽宁40)(8分)19世纪90年代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 结合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 简要说明创办汉阳铁厂的原因及其主要作用.
答: 为辅助军事工业,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5分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或有利于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3分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6.(01上海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5)
材料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稍慢即常驻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
材料二:群峰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 ——摘自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 (1)这类内容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成为:
(2)这类内容的教科书,所以需要并得以为非作歹可,主要是因为:
答案:(1)自立自强、热爱祖国的新会(或反压迫反侵略的新人)(2分);(2)20世纪民族危机加深(1分);开办新式学堂(或新学制推行、西学的影响扩大)(1分);新的社会力量已经崛起(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或资产阶级力量崛起)(1分)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13.(02全国3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交,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年3月)
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粗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 1945年 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40分)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16
分)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8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10分)
答案(共40分)答案要点: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
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14.(05江苏历史26) 阋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 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 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
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材料二
痛诫!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有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文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榆之倭奴!
一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 .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大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摘自《开罗宣言》
回答:
①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6分)
②材料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 “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4分) ③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2分)
④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1分) 答案;(共13分)
①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②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 ③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应归还中国。 ④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04上海30)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5分)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分)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2分)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1)1896年。(1分)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 签订,日本强占台湾。(2分)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2分)
第七节 戊戌变法
32.(02上海历史33)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n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 Kuang Hsu帝是谁。
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4分)
答案:(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
33. ( 02 苏粤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足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
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7分)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8分) 答案:(15分) 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7分)
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4分)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4分)
34. (07广东单)27.(16分)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2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35. (07天津综)37. (32分)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4分)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4分)
(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 (5)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 36.(08宁夏)4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
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41.答案要点: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0. (07全国II 综)38.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个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候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主主义(5分)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观点的认识。(10分) 38:答案要点:
(1) 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 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 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联合苏俄。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16.(03江苏30)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学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3分)
答:(13分)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出现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17. (2006年广东历史卷)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论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10)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与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4分) 答案:
(1)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请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10分) (2)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18. (2006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
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
(美国) 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世袭) 之规,公器(国家大事) 付乏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
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客《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
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
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此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3分)
②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冶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6分)
③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3分) ④综台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2分) 答案:
①《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②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④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 19. (07广东单)29.(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20.(08山东)34.(10分)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4分)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6分)
答案(1)(本题可从“接受”和“不接受”两者中任选一观点作答,但只表明态度不给分,必须说 明理由)
答案一:应该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室优待条件”的进步作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不应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清室优待条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彻底废除了帝号;进一步削弱了清室特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 如果照抄材料或回答“减少清室费用”、“居住地发生变化”等可酌情给分.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一节 袁世凯独裁
13.(03上海历史31)2003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
问题:(共5分)
(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1分)
(2)真正的狂徒——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1分)
(3)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此人正在忙什么? (3分)
答:(1)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或宋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等(1分) 。(2)袁世凯(1分) 。
(3)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1分) 。他正忙于抵制责任内阁制,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治(或忙于向列强借款,准备镇压国民党) 等(2分) 。
第三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9.(01广东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开始在上海、无锡等地投资实业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据统计,至 1936年,荣家企业年产面粉 1694万袋,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总产量的27%,拥有粉磨机347台,占全国总数的28%;荣家企业拥有纱绽(试题原文有误,应为“锭”)57万枚,织布机5300台,均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华商棉纺业总数的21%。 ──据《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应为“锭”)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应为“锭”),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1938年2月荣宗敬在香港病逝。有报纸载文称,荣氏兄弟“对于中国经济,已有甚大之贡献;其小则使无锡成为江苏省次于上海之工业区;大则促使内地农产资源之开发。复由其本身经验,深知教育之重要,在无锡本乡创办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为所办事业及社会培育人材,尤为难能可贵。”数日后该报又称,“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著,民生利赖;是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威胁,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
──据1938年2月11日、18日《新闻报》
回答:
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3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荣家企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6分)荣氏兄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3分)
答案:(12分)
基本出发点:发展民族经济,满足人民需要,抵御外国经济侵略。(3分)
作用:利用中国的农产品发展棉纺业和面粉加工业,发展了民族工业;对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使无锡、上海的地方经济有一定发展。(6分)
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兴办教育;民族气节。(3分)
10.(02沪春32)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 地区,分布在 业。他们诞生于十九世纪 年代。 答案:沿海(广东、上海等)(1分) 轻工(纺织、画粉等)(1分) 70(1分) 11.(02沪春33)1914至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l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激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与法令。
(2)不少商人、资本家纷纷成立各种实业团体,以维护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3)群众性的抵制外货爱国运动,也支持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4)一战爆发后,列强不仅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相反增加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使商品价格上涨。
(5)丰厚的利润,吸引其它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5分)(合理即给分) 因此,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成为其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12.(04全国二39)(60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8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8分)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4分) 答案:
(1)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 (2)从禁止采矿到允许兴办机器采煤;民族煤矿企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
(3)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 13.(08四川)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
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年—1918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12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37.答案提示: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
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21.(05江苏历史30)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要点:(13分)
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如下:
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洋务派 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 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
22.(05广东历史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二: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
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材料三: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3分)
(3)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答案:(1)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 (2) 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
(3) 主流民意:认为国民革命是最重要的救国方案;苏联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和孙中山在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南方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军阀的反动统治。 23、(3分)1840 年到1919年,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
答:先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4.(05上海历史30)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 山、 颜渊、诸葛亮、范促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6分)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4分) 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2分) 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25. (2006年四川卷)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9分)
答案要点: 政治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26. (07山东)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明文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4分)
(2)这种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
答案: (1)破除缠足陋习; 提倡女子学文化; 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27.(07四川综) 37 . ( 32 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17一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秦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童的派泉。… …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 (启萦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 … 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杜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 4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 2 分)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 3 分)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4 分)
( 5 )以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短。(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 2 分)
( 4 )变化:从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政治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思想: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提仍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5 )有具体事件或事物的表述;有创新性。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7.(04全国四38)(32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山东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 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2)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 中国代表团和中国人民作出了什么反应?(15分) (3)华盛顿会议期间山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能够得到解决的原因是什么?(12分) 答案:
(1)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2)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五四运 动。
(3)中国与日本签订条约,收回在山东的主权。中国人民和政府坚持斗争,美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向日本施加了压力。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本题13分)上海近代史是百年中国历史的缩影。今天,上海已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01上海文综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有许多仁人志士在上海进行过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某班级《采风》编辑部以此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请你为该报撰文,简介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姓名、主要事迹和简要评价,限30字内)。
答案:毛泽东(1分);参加中共“一大”(1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分)(其他历史人物如周恩来、谢晋元、蔡廷诺、陈毅等)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0. (2006年广东综合卷)有过部门组织了主题为:“在走北伐路”的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的 主要内容是:全体营员分为三组,从广州出发,分别按照当年北伐进军的路线,前往武汉、上海、南京,沿途参观革命历史遗迹,最后到上海会合,交流这次重走北伐路的体会。(1)出发前,活动组织者拟向全体营员介绍当年北伐的历史,请你为其撰写解说要点。(只需写
出北伐的主要对对象,国共合作对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影响:国共合作建立起了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这些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在上海会合后,各组营员进行交流。请判断甲、乙、丙各人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甲:北伐期间,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
案”。(√)
乙:汪精卫在上海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丙: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武汉曾一度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
2001-----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分章节归类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第一章 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一节 鸦片战争
7.(08全国II)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
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摘编自《清史编年》等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加信中说:
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8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10分) 37.(32分)答案要点: (1) 不同之处:
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
英方信函:增进邦交,扩大贸易(8分)。
原因:清朝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6分)。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8分)。
(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4分)。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6分)。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影响
10.(05天津37)(28分)历史上许多国家在民族和种族问题上形成了不同观念,这些观念对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一:唐太宗李世民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这里“夷”主要指我国少数民族)。
材料二:1793年,乾隆皇帝在致英国国王的信中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材料三:1842年5月,道光帝向疆吏大臣打听:“究竟该国(英国)地方周围几许?„„又英吉利至回疆各部(新疆天山以南地区)有无旱路可通?”
材料四:魏源说:“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夷者,外夷制之。”
材料五:19世纪末,欧洲诗人吉卜林写道:“承担起白人的责任,将你们培育的最好的东西传播开来,让你们的子孙离家远去,去满足你们的俘虏的需要。”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太宗怎样的“华夷”观?(2分)对唐代社会有何影响?(2分) 答:民族和睦相处,华夷一体。加强了民族交往,丰富了中华文明,促进了社会繁荣。
(2)材料二反映了乾隆怎样的“华夷”观?(2分)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
答:天朝上国(华夏至上)。 闭关锁国,愚昧无知,发展落后;鸦片战争失败,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3)材料四与材料二相比观念上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这种变化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6分)
答:由鄙夷到师夷。萌发新思潮,开眼看世界,探索救国之路;学习西方工艺、科学技术;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思想观念。
(4)材料五反映了当时西方人的什么观念?(3分)分析这种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实质。(7分)
答:白人优越,欧洲中心,自认为是传播文明。背景: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并进行殖民扩张;经过两次工业革命,列强扩大商品和资本输出,要求瓜分世界。实质:用种族、文化优越论为侵略扩张辩护。
11.(05上海历史34)不同文明的相遇必然涉及到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从15世纪的大航海时代到19世纪中叶的鸦片战争,中外文明的交往变化起伏,中国对外部世界的认识也随之发生变化。
问题:(13分)
(1)试列举郑和、徐光启、林则徐对外交往的史实。(8分)
答:郑和七次下西洋,沿途到过30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物品和人员的交流。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所著《农政全书》包含了一部分西方新知识,同汤若望合作修订历法。林则徐虎门销类,编写《四洲志》,购置西方大炮加强防务。
(2)归纳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5分)
答:郑和:展示民朝的强大和富有,换取奇珍异宝;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增进了解;“西洋”各国来朝。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交往,了解到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认识到中国科科技的落后,引进西方科学知识。林则徐:学习西方“长技”,睁眼看世界,反对侵略,平等交往,探索救国救民道路。他们对外部世界理解的变化是:从展示大国的强大和富有,到认识落后、开始学习西方,谋求民族自强。
12.(08广东单)2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 在启蒙时代,中国形象变为了启蒙思想家手中的一件武器。启蒙思想家普遍认为,用道德治理国家是中国的一大特征。道德与宗教、法律、礼仪、风俗融为一体,成为上至皇帝,下至小民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国家因而长治久安。
——据韦克吕耶斯《论十七十八世纪法国文学中对中国现实的取舍》和许明龙《18世纪法国思想家论中国的德治》
材料二 几乎每一位西方作者写到中国社会状况时,毫无例外地要描述一番中国人吸食鸦片的方式及其对道德和身体的危害。于是,在一般印象中,中国就是抽鸦片的国家。
——western concepts of china and the chinese,1840—1876, 转引自周宁《鸦片帝国》
材料三 1958你美国人伊罗生出版的《浮光掠影——美国关于中国与印度的形象》一书,将美国对中国的 总体看法分为下列六个阶段:①尊敬阶段(18世纪)②轻视阶段(1840—1905你年)③乐善好施阶段(1905—1937年)④赞赏阶段(1937--1944)⑤清醒阶段(1944—1949)⑥敌对时期(1949—)
问题 :
(1)材料一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结合法国当时的情况,说明启蒙思想家将“中国形象”作为武器的目的。。(4分)
(2)材料二中的“中国形象”是什么?形成这种形象的原因是什么?(5分) (3)简要分析材料三中的第④和第⑥两个阶段形成的政治背景。。(4分) (4)从 “中国形象”的变化中,你获得了哪些启示?(3分)
27.(16分)
(1)“以德治国”(1分) 。以此抨击法国的君主专制、宗教愚昧,倡导理性(3分) 。 (2)抽鸦片的国家(1分) 。
希望扩大对中国鸦片贸易;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西方的舆论宣传;大量鸦片输入中国;很多中国人吸食鸦片;中西力量对比发生变化(4分) 。
(3)第④阶段:中美同属世界反法西斯阵营(2分) 。
第⑥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方针;美国实行冷战政策;朝鲜战争(2分) 。 (4)增强国力;加强交流;理性对待(3分) :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4. (2006年全国Ⅰ卷)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未以来,中国从
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6分) 今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帮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泊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9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竟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14分) 答案要点:
(1)东南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各省和中国内地(或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 (2)经济主权受到严重损害;列强对华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基地;中国近代工业的诞生地和相对集中的地区;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了近代城市的崛起。 5. (07天津综)39. (60分)环渤海地区被规定为我国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
1793年,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来华,要求开放天津、宁波等地通商。乾隆皇帝严辞拒绝,并表示如果“夷商将货船驶至浙江、天津地方”,“定当立时驱逐出洋”。
(4)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英两国怎样的历史状况?(4分)
材料三
18世纪中期以后,广州是清政府对外贸易的唯一口岸。1843年上海开埠后,城市商业中心由城东南的“南市”逐渐转移到城北沿苏州河新闸一带的租界地区,全国对外贸易的中心逐渐转移由广州转
移到上海。1861年天津开埠后,城市经济中心由城东北沿河一带逐渐转移到城东南的租界地区,天津逐渐成为北方外贸中心。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上海、天津发展成近代大城市。 (5)广州、上海、天津被开辟为通商口岸各依据什么条约?(2分)概括材料三反映的通商口岸城市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答案:.(60分)
(4)英国工业革命已开始,需要开辟海外市场;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闭关锁国。
(5)广州、上海依据《南京条约》,天津依据《北京条约》; 开埠通商引起全国外贸中心的转移,设立租界引起相关城市商业或经济中心的转移。
(6)逐渐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格局。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
(7)近代世界工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中国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被迫开放,卷入世界市场; 当代世界经济走向全球化, 中国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 主动开放,融入世界经济。
第二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第二节 洋务运动
19.(02上海历史32)阅读下列材料。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根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年 度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收入 付出借款利息 1873.8-74.7 47.60 12.30 4,088 49.17 1.77 1877.8-
78.7 75.10 381.97 26,916 232.23 36.53 1881.8-82.7 100.00 353.75 29,474 188.47 10.75 1883.8-84.7
200.00
227.09
33,378
192.37
22.42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问题: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4分)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2分) 答案:(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或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19世纪末, 中国开始兴办近代钢铁工业. 经过百余年艰苦曲折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产量在20世纪末突破一亿吨, 居世界第一位. 回答.
20. (05辽宁40)(8分)19世纪90年代创办的汉阳铁厂是中国第一家近代钢铁企业. 结合洋务运动的发展过程, 简要说明创办汉阳铁厂的原因及其主要作用.
答: 为辅助军事工业, 兴办近代民用工业.5分 ,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或有利于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发展).3分
第三节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6.(01上海3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问题(5)
材料一:被套牢的牛马拉车不息,稍慢即常驻鞭挞。“服劳役而又受苦楚,无自主之权,大都类是”。
材料二:群峰会议曰:“如有伐我巢而残我同类者,共刺之。人之有国,犹蜂之有巢”。 ——摘自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出版的《蒙学初级修身教科书》 (1)这类内容的教材旨在培养学生成为:
(2)这类内容的教科书,所以需要并得以为非作歹可,主要是因为:
答案:(1)自立自强、热爱祖国的新会(或反压迫反侵略的新人)(2分);(2)20世纪民族危机加深(1分);开办新式学堂(或新学制推行、西学的影响扩大)(1分);新的社会力量已经崛起(或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或资产阶级力量崛起)(1分)
第五节 甲午中日战争
13.(02全国3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为保全俄国水师在中国北方海岸得有足为可恃之地,大清国大皇帝允将旅顺口、大连湾暨附近水面租与俄国,„„在俄国所租之地以及附近海面,所有调度水陆各军,并治理地方大交,全归俄官„„ ——中俄《旅大租地条约》(189年3月)
材料二:(俄国政府)将旅顺口、大连湾并其附近领土领水之租借权内„„一切权利及所让与者,转移与日本政府„„ ——日俄《朴茨茅斯条约》(1905年9月)
材料三:苏美英三大国领袖同意,„„大连商港须国际化,苏联在该港的优越权益须予保证,苏联之粗用旅顺港为海军基地须予恢复。 ——苏美英《雅尔塔协定》(1945年2月) 注: 1945年 8月,中华民国政府与苏联政府签订协定,确认了《雅尔塔协定》有关旅顺、大连问题的内容。
材料四:缔约国双方同意一俟„„不迟于一九五二年末,苏联军队即自共同使用的旅顺口海军根据地撤退,并将该地区的设备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现时大连所有财产,凡为苏联方面临时代管或苏联方面租用者,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收。
——中苏《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1950年2月)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40分)
(1)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简述旅顺、大连的主权受到损害和得到恢复的基本过程。(16
分)
(2)上述过程说明中国在清末、抗日战争后期和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3)对比材料一和材料四,说明清政府与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有何根本差异。(8分)
(4)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说明各大国在中国领土主权问题上持何种态度,实际上采取了什么做法。(10分)
答案(共40分)答案要点:
(1)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旅顺、大连被沙俄租借;日俄战争后,沙俄将它在旅顺、大连的权益转让给了日本;为争取苏联对日作战,美英同意苏联在中国旅顺、大连享
有特权,后国民政府予以承认;新中国成立后,中苏订立协定,中国在旅顺、大连的主权得到恢复。
(2)清末,中国国际地位低下,任人宰割;抗日战争后期,中国因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重大贡献,国际地位有所提高;新中国成立后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掌握了自己的命运。
(3)清政府对外妥协,出卖国家主权;新中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4)无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以武力争夺中国的领土,背着中国拿中国的领土进行交易。 14.(05江苏历史26) 阋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 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 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
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材料二
痛诫!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 有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文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榆之倭奴!
一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 .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大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摘自《开罗宣言》
回答:
①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 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 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6分)
②材料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 “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4分) ③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2分)
④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1分) 答案;(共13分)
①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 措施:派兵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意义: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②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割台湾给日本。
表达了台湾民众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对卖国贼的愤恨之情。 ③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中国领土,应归还中国。 ④认识: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5.(04上海30)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5分)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分)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2分)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1)1896年。(1分)
(2)甲午战争失败或(马关条约) 签订,日本强占台湾。(2分) (3)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2分)
第七节 戊戌变法
32.(02上海历史33)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n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 Kuang Hsu帝是谁。
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2分)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4分)
答案:(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
(2)郑观应是(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制,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
33. ( 02 苏粤 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朝廷建立学校,选取生员,免其丁粮,厚以廪膳,„„全要养成贤才以供朝廷之用。诸生当上报国恩,下立人品,„„学为忠臣清官。
——1652年清政府颁全国学校“卧碑”序文 材料二 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
而后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清末“新政”期间的《重订学堂章程折》
材料三 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足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
——南京临时政府颁《普通教育暂行办法》
回答: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一、三,概括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在教育内容、培养目标方
面有什么进步和局限;(7分)指出这一教育改革的背景和指导思想。(8分) 答案:(15分) 教育内容:西学成为重要内容,仍保留经史之学和清朝典制:培养目标:主要不再是“忠臣清官”,而是从事实际事务的“通才”。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近代化的要求,但没有完全革除封建因素。(7分)
背景:内忧外患;西学东渐。(4分)
指导思想:强调教育学生“以忠孝为本”,以西学丰富其知识,增强其技能(答“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亦可)。(4分)
34. (07广东单)27.(16分)
阅读材料:
文明之所以进,其原因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欧洲之所以有今日,皆由十四五世纪时,古学复兴,脱教会之樊篱,一洗思想界之奴性,其进步乃沛乎莫能御……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伟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呜呼,居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之时代,而犹以保教为尊孔子,斯亦不可以已乎!
——梁启超:《保教非所以尊孔论》(1902年)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梁启超文中的欧洲“古学复兴”指的是什么?(2分) 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2)战国的“思想自由”状况在秦汉、宋明时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6分)
秦始皇焚书坑儒,思想高度专制;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大一统;宋明理学盛行,进一步禁锢了思想。
(3)梁启超所说的“今日诸学日新、思潮横溢”有何具体表现?(4分)
西学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更多人向国外寻求救国真理;不同的政治主张涌现并展开争论。 (4)欧洲的十四五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梁启超所处的这个时代,有什么共同之处?(4分)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都有新的经济因素、新的阶级、新的思潮出现;思想文化十分活跃,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
35. (07天津综)37. (32分)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为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时也。
(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4分) (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4分)
(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 (5)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 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 36.(08宁夏)41、(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昔彼得为欧洲所摈,易装游法,变政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后的强盛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
--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 1682--1725年在位的彼得一世,采纳西欧模式,对俄国进行彻底改革。1697-1698年,他率团往德、荷、英考察,学习其政府管理模式和军事技术,大量招募外国专家为俄国服务,对军
事、行政体制和生活方式等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期中,强制剪须割袍即是其改革的戏剧性一幕。在当时的俄国,大多数贵族饱食终日,往往懒洋洋地拖着长袍,留着被视为“上帝赐予的装饰品”的大胡须,无所事事。彼得下令:除神职人员外,一律禁止留须,他甚至亲自将贵族的胡子剪掉,还在宴会上亲自剪短贵族的旧式长袍,规定只穿西欧式的短袍。改革引起包括其子阿历克基在内的一些人的反对,几经犹豫后,彼得将儿子处死。“在整个历史上,几乎没有什么恩那个产生如此重大的个人影响······他通过各种方法急切地把一种新的文化强加于俄罗斯,从而为他的帝国确定了未来性质······由于他的努力,俄国显然拜托了孤立的状态······此后,俄国的历史成为欧洲史的一部分,并愈益成为世界史的一部分”。
--摘编自(美)帕尔默等《近现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彼得改革和明治维新的共同之处。(9分) 41.答案要点:
(1)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
(2)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向西方学习,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风俗等各方面;改革成效显著,国力增强,摆脱了封闭与孤立状态。
第三章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
第二节 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10. (07全国II 综)38. (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924年,孙中山在《民族主义》演讲中说:“英俄两国现在生出了一个新思想,这个思想是有知识的学者提倡出来的,这是什么思想呢?是反对民族主义的思想。这种思想说民族主义是狭隘的,不是宽大的;简单的说就是世界主义。现在的英国和以前的俄国、德国、与及中国现在提倡新文化的新青年,都赞成这种主义,反对民族主义„„列宁为什么受世界列强的攻击呢?因为他敢说了一句话,他说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十二万万五千万人,一种是二万万五千万人,这十二万万五千万人,是受那二万万五千万人的压迫„„我们要能够联合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就要提倡民族主义,自己先联合起来,推己及人,再把个弱小民族都联合起来,共同去打破二万万五千万人,共同用公理去打破强权,强权打破以后,世界上没有野心家,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便可以讲世界主义” 材料二
冷战结束以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一些评论家则更进一步指出民族国家的时代可能将终结,也有其他一些人认为这个结论下得为时候过早,因为民族国家的功能只不过是发生了某种变化而已”(《全球社会学》)
(1)材料一中的“十二万万五千万人”和“二万万五千万人”分别指的是什么?(4分) (2)概括材料一中孙中山关于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关系的观点。(5分) (3)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为什么在演讲中强调民主主义(5分)
(4)根据孙中山上述观点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的“联俄”思想。(8分) (5)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材料二的观点的认识。(10分) 38:答案要点:
(1) 被压迫民族和压迫民族
(2) 民族主义与世界主义相互联系,民族主义是实现世界主义的前提条件,没有民族主义就没有世界主义。
(3) 被压迫民族需要民族主义以求得独立,但国际和国内出现忽视和否定民族主义的倾向。 (4) 强调自求解放,并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列宁领导下的苏俄的倡导和支持被压迫民族反对国际帝国主义,因此中国应联合苏俄。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国家相继独立,殖民体系瓦解,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应该提倡全球意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但由于存在着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强权政治,因此要维护民族国家的独立和各民族的平等。
第三节 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四节 中华民国的成立
16.(03江苏30)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学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13分)
答:(13分)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政体。产生了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等新的阶级。出现了新式学堂。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
17. (2006年广东历史卷)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论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10)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与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4分) 答案:
(1)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成长;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立宪派和革命派的发展壮大;请政府实施的各项改革。(10分) (2)制定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采用总统制和三权分立制度 18. (2006年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国及其他国家必须感谢英国,因为它订立的《南京条约》开放了中国的门户。但现在,英
国和其他国家,也必须感谢美国,因为我们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美国专使顾盛给美国政府的报告(1844年)
材料二
(美国) 幅员万里,不设王候之号,不循世及(世袭) 之规,公器(国家大事) 付乏公论, 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徐继畲《瀛环志略》(1848年)
材料三
定名中华共和国。……立宪法,悉照美国宪法,……
——邹客《革命军》(1903年)
材料四
耶鲁大学是中美教育合作的先行者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156年前,一位名叫容闳的中国青
年走进了耶鲁大学校园,4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文学士学位,成为毕此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此后,一批又一批中国青年来到耶鲁大学求学。
——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2006年4月21日)
请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通过什么条约“将这个门户开放得更宽阔”? 晚清时期美国还强迫清政府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3分)
②美国政治制度对近代中国有很大影响。材料二赞扬了美国政治制度的哪些方面? 联系材料三与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政体、政权机构、宪法三方面受美国政冶制度影响的具体表现。(6分)
③根据材料四与所学知识,举出晚清中美文化教育交流的史实,简要说明其积极作用。(3分) ④综台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辩证说明晚清中美关系的特点。(2分) 答案:
①《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辛丑条约》。
②美国没有王侯贵族。没有世袭制度。国家大事由公众讨论。 确立民主共和政体。以三权分立的原则建立中央政权机构,制定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③从洋务运动开始。先后有多批学生到美国留学。许多人学成回国成为杰出人才,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④一方面美国政府多次参与了对中国的侵略,另一方面,中美两国人民相互学习、交流。 19. (07广东单)29.(1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长期以来,很多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主张以这一基本线索作为指导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准则。
【材料二】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按照材料一的研究角度来研究中国近代史,可能会对1840—1911年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3分)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及其他反侵略反封建斗争。 (2)按照材料二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5分)
①政治: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和自由;②经济: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不少封建陋习;④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在推动现代化方面存在局限性。
(3)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影响。(6分)
新中国的建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标志着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的完成,为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道路。①政治: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进入了人民民主的新时代,建立了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②经济:建立了新的经济制度,为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实现国家繁荣和人民共同富裕创造了必要的前提;③思想文化:确立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繁荣提供了必要条件。
20.(08山东)34.(10分) 《历史一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4分)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6分)
答案(1)(本题可从“接受”和“不接受”两者中任选一观点作答,但只表明态度不给分,必须说 明理由)
答案一:应该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严峻形势、“清室优待条件”的进步作用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答案二:不应接受。应从南京临时政府的革命性、“清室优待条件”反封建的不彻底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分)(如回答其他方面,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2)彻底废除了帝号;进一步削弱了清室特权;体现了民主平等的观念。 如果照抄材料或回答“减少清室费用”、“居住地发生变化”等可酌情给分.
第四章 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一节 袁世凯独裁
13.(03上海历史31)2003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
问题:(共5分)
(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1分)
(2)真正的狂徒——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1分)
(3)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此人正在忙什么? (3分)
答:(1)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或宋是资产阶级革命家) 等(1分) 。(2)袁世凯(1分) 。
(3)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1分) 。他正忙于抵制责任内阁制,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治(或忙于向列强借款,准备镇压国民党) 等(2分) 。
第三节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9.(01广东3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开始在上海、无锡等地投资实业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据统计,至 1936年,荣家企业年产面粉 1694万袋,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总产量的27%,拥有粉磨机347台,占全国总数的28%;荣家企业拥有纱绽(试题原文有误,应为“锭”)57万枚,织布机5300台,均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华商棉纺业总数的21%。 ──据《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应为“锭”)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应为“锭”),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1938年2月荣宗敬在香港病逝。有报纸载文称,荣氏兄弟“对于中国经济,已有甚大之贡献;其小则使无锡成为江苏省次于上海之工业区;大则促使内地农产资源之开发。复由其本身经验,深知教育之重要,在无锡本乡创办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为所办事业及社会培育人材,尤为难能可贵。”数日后该报又称,“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著,民生利赖;是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威胁,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
──据1938年2月11日、18日《新闻报》
回答:
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3分)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荣家企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6分)荣氏兄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3分)
答案:(12分)
基本出发点:发展民族经济,满足人民需要,抵御外国经济侵略。(3分)
作用:利用中国的农产品发展棉纺业和面粉加工业,发展了民族工业;对抵御外国经济侵略有一定的作用;使无锡、上海的地方经济有一定发展。(6分)
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兴办教育;民族气节。(3分)
10.(02沪春32)我国民族资产阶级投资的企业主要集中在 地区,分布在 业。他们诞生于十九世纪 年代。 答案:沿海(广东、上海等)(1分) 轻工(纺织、画粉等)(1分) 70(1分) 11.(02沪春33)1914至1919年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请简要分析其原因:
答案:(l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激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与法令。
(2)不少商人、资本家纷纷成立各种实业团体,以维护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 (3)群众性的抵制外货爱国运动,也支持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4)一战爆发后,列强不仅减少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相反增加了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使商品价格上涨。
(5)丰厚的利润,吸引其它资本向工业资本转移。(5分)(合理即给分) 因此,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如雨后春笋不断出现,成为其发展史上少有的“黄金时代”。
12.(04全国二39)(60分)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能源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 材料一:
清朝前期,煤已经成为重要的燃料,但清政府多次禁止开采煤矿,19世纪中叶,洋务派官僚
李鸿章、张之洞等人认识到煤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指出:“今日万事根本,惟在于煤„„煤源一断,机器立停,百举俱废”;煤作为“日用必需之物,采炼得法,销路必畅,利源自开,榷(征收)其余利,且可养船练兵”。
1875年清政府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至1911年,民族资本创办了72家资本额较大的煤矿。著名的开平煤矿1882年产量为3.6万多吨,1899年增至77.8万多吨,产品畅销天津、上海、福州等地。 1890年,中国人开始创办自己的电厂,但直至1911年,全国的电厂数量极少,规模较小,只能供照明用电。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电力工业仍较落后。 根据材料一,回答:
(1)概括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对采煤业的认识。(8分)
(2)近代以来,清政府对采煤业的政策有何变化?收效如何?(8分) (3)概括中国近代能源业发展的基本情况。(4分) 答案:
(1)采煤业可以为各项实业提供能源,满足日常所需,为发展经济、军事筹措资金。 (2)从禁止采矿到允许兴办机器采煤;民族煤矿企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国内市场需要。
(3)采煤业有一定的发展;电力工业兴起,但仍较落后。 13.(08四川) 37.(3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
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材料三
材料四 从遥远的古代直到19世纪最初10年,无论印度过去在政治上变化多么大,它的社会状况却始终没有改变。曾经造就无数训练有素的纺工和织工的手织机和手纺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枢纽„„不列颠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织机,毁掉了它的手纺车„„不列颠的蒸汽机和科学在印度斯坦全境彻底摧毁了农业和制造业的结合„„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前所未闻的最大的、老实说也是唯一的一次社会革命„„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摘自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的统治》马克思。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13年—1918外国棉纺织品向中国出口的总体变化趋势及原因。(12分)
(4)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英国不管干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6分) 37.答案提示:
(1)印度棉纺织业仍停留在手工生产阶段;工业革命后,英国棉纺织业采用机器生产,产量剧增,质优价廉。
(2)棉纺织业是印度民族工业的主要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得到迅速发展;印度仍是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民族工业仍然处于从属地位。 (3)趋势:出口额虽有起伏,总体呈下降趋势
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民族资本的外来竞争减弱;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解除了对民族资本的束缚;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鼓励民族资本发展的政策;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4)英国的殖民侵略与扩张给印度等亚洲国家造成了沉重灾难,但客观上打破了这些国家的传统社会结构,将其纳入世界市场;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引起了社会变革,导致亚洲的觉醒,
走上了民族独立的道路。
第五章 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的共产党的诞生
第一节 新文化运动
21.(05江苏历史30)概括洋务派、维新派、新文化运动领袖们“向西方学习”的主要主张、社会实践和各自特点,指出他们在目标追求上的共同之处,并分析这一追求过程中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答案要点:(13分)
思想主张、社会实践及其特点如下:
主要主张 社会实践 特点
洋务派 学习西方技术(或中体西用) 洋务运动
学习西方器物、技术
维新派 要求变法维新(或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 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新文化运动领袖 提倡民主与科学 新文化运动 学习西方思想文化 共同之处:挽救危亡。
影响:①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现)代化;②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人们的觉醒。(如答救亡与启蒙相辅相成也可)
22.(05广东历史27)(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12年《申报》载:“虽然今日之共和,第有其表面已。人民既乏国民之常识,而于风俗习惯尤未改革。”“于共和国之组织,若选举,若会议,及其他人民对于国家种种应尽应享之权利义务咸不谙熟。”“就大多数国民之心理观之,则共和政体之发生,及依据于事实,而非根本于原理。” ――据张静如等《中国现代社会史》
材料二:1916年《新青年》载:“袁世凯之废共和复帝制,乃恶果非恶因,乃枝叶之罪恶,非根本之罪恶。若夫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之
恶因。吾国思想界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 材料三: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1)根据材料一,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3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3分)
(3)概述材料三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7分) 答案:(1)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不够深入。 (2) 认识到帝制复辟的根本原因。
(3) 主流民意:认为国民革命是最重要的救国方案;苏联对中国的积极影响已经超过美国;列宁和孙中山在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原因:南方革命的影响;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军阀的反动统治。 23、(3分)1840 年到1919年,在学习西方民主政治的过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哪些重要探索?
答:先后发动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4.(05上海历史30)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
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 山、 颜渊、诸葛亮、范促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问题:(6分)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4分) 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2分) 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25. (2006年四川卷)甲午中日战争后至五四运动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或称近代化)步伐加快。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其在政治、经济、思想方面的重要变化。(9分)
答案要点: 政治方面: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共和政体。经济方面: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资本主义得到发展。思想方面: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26. (07山东)34.(10分)【历史——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20世纪初,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旧的习俗被打破,新的观念逐渐形成,社会风气也在悄然改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明文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如有能合以上诸格及自愿出嫁,又有完全自主权者,毋论满汉新旧,贫富贵贱、长幼妍媸均可。 ——《大公报》1902年6月26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当时新妇女观的哪些内容?(4分)
(2)这种妇女观受到了哪种思想影响?列举近代中国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发生的思想解放运动和反封建革命。(6分)
答案: (1)破除缠足陋习; 提倡女子学文化; 摒弃旧式结婚礼俗;婚姻自主。
(2)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维新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
27.(07四川综) 37 . ( 32 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影响历史发展变迁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二
17一18世纪,中国古代的主要经典和儒家学说,通过传教士的介绍、研究,在欧洲知识界和上层社会得到了流传和宣扬,成为伏尔秦等启蒙运动者汲取精神力童的派泉。… …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仁君统治和大一统的思想,更是主张开明君主专制的启蒙思想家反对欧洲王权所追求的社会楷模。… … (启萦思想家)霍尔巴赫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将政治和伦理道德相结合的国家。”
― ---摘编自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知识界)对外国作品的兴趣从纯科技转向制度和政治方面。… … 对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热情向杜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转移。新的着重点对以后几年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起着重大影响。
― 摘编自费正清、刘广京《剑桥中国晚清史》
( 4 )根据材料三.指出在学习西方文化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关注的重点有何变化?( 2 分)这一变化为五四运动前中国的哪些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思想准备?( 3 分)请任选一事件概述其主导思想。(4 分)
( 5 )以文明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为主题,另拟一篇历史小论文的标短。(要求:内容具体,有新意。)( 2 分)
( 4 )变化:从重视西方科学技术,到重视政治制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
事件: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思想:戊戌变法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摆脱封建思想束缚,实行君主立宪制。辛亥革命主张用革命的方式,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主张民主与科学;提仍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 5 )有具体事件或事物的表述;有创新性。
第二节 五四爱国运动
7.(04全国四38)(32分) 在中国近代史上,山东是列强激烈争夺的地区之一。1898年德国强租胶州湾,山东成为其“势力范围”。 回答:
(1)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初,德国在山东的权益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2)巴黎和会是如何处理山东问题的? 中国代表团和中国人民作出了什么反应?(15分) (3)华盛顿会议期间山东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能够得到解决的原因是什么?(12分) 答案:
(1)日本夺取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2)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交给日本。中国代表团拒签和约,中国人民掀起反帝爱国的五四运 动。
(3)中国与日本签订条约,收回在山东的主权。中国人民和政府坚持斗争,美英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向日本施加了压力。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5.(本题13分)上海近代史是百年中国历史的缩影。今天,上海已成为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正在发展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01上海文综32)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有许多仁人志士在上海进行过可歌可泣的革命斗争。某班级《采风》编辑部以此为主题开展征文活动,请你为该报撰文,简介一位有影响的人物(包括姓名、主要事迹和简要评价,限30字内)。
答案:毛泽东(1分);参加中共“一大”(1分);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2分)(其他历史人物如周恩来、谢晋元、蔡廷诺、陈毅等)
第六章 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和失败
第三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四节 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10. (2006年广东综合卷)有过部门组织了主题为:“在走北伐路”的学生夏令营活动。活动的 主要内容是:全体营员分为三组,从广州出发,分别按照当年北伐进军的路线,前往武汉、上海、南京,沿途参观革命历史遗迹,最后到上海会合,交流这次重走北伐路的体会。(1)出发前,活动组织者拟向全体营员介绍当年北伐的历史,请你为其撰写解说要点。(只需写
出北伐的主要对对象,国共合作对北伐军胜利进军的影响) 答案:
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影响:国共合作建立起了革命统一战线,促进了国民革命的蓬勃发展,同时国共两党制定了正确的北伐方针,这些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坚实的基础。(2)在上海会合后,各组营员进行交流。请判断甲、乙、丙各人的说法,正确的划“√”,错误的划“×”。
甲:北伐期间,帝国主义公开干涉中国革命,先后制造了“万县惨案”、“一三惨案”和“南京惨
案”。(√)
乙:汪精卫在上海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丙: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武汉曾一度成为全国的革命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