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4-04 句读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為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踰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如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迺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皥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咏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迺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聖,炳燿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傚。
诠经释典
事物关系质信息只有生象范畴才能显明标识。创造生象范畴这一文字图符的思维式法不但是整生逻辑的起始,而且是与大自然整体和谐生生法则相同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无论是自然本源范畴,还是信息世界的种子,都是聚万为一的波粒基源(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既蕴藏激发冲动信息阳能,又包涵结构束缚物质阴能的基本粒子“光子”)。正因如此,其方能自然地振荡敞开,散一为万,构形生成万物,且生生不息。
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重复叠加运行,地球上遂有了日夜黑白对偶的天象之分。山高水长,草绿花红,禽飞兽走,铺展开了自然万物所蕴藏的各类范畴形态、状况及自组织生发的自然法则、社会组织规律性。这些时空生命体都在通过各自的途径传达着不尽的自然信息。
天,代表的激发冲动信息阳能是形(包括文字图符这“形”、“中”本身)而上的;地,代表的结构束缚物质阴能是形而下的。两者自发构形生成自组织“轴心”——物质基本量子及量子场,于是万事万物就由此开始不断生成、发展、变化运行了。因此,天、地这两个“名”(以文字图符形式呈现出来的“明”),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体系中转录与复制自然本体信息的最常用的生象范畴。
然而,由于人类以其直观整体的思维功能,自觉不自觉地与天、地一起参与导演了将不具完整意识的自然界改造升华成为抱有整体和谐目的的大自然的活动当中。当且,仅当如此,一方面人类生存有了意义;一方面开掘出了自然事物关系质的灵动属性,使得世界具有了真、善、美的全面考量。这样“人”也就同“天”、“地”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三个元范畴,并被称之为“三材”。
人,是万物之灵。历经上百万年的繁衍生息,不但丰富了天地之间自然信息,也逐渐发达丰满了自己的神经网络系统、思维逻辑。于是,中华往圣先贤创造出了转录、复制和传达事物信息的文字图符,构筑起了智慧、高尚的文明大厦。从而,引导中华民族在八千年前就步入了文明化社会。这就是大自然整生逻辑的功能作用,因为造就了人这一灵长动物,而使世界更加美丽。
事实上,宇宙间无论无机物、微生物、植物、还是动物,也都是具有着文明要素性质的。例如,龙凤以斑斓色彩呈现祥瑞;虎豹以粗犷花纹展示雄风;七色彩虹胜过能工巧匠的精描巧绘;鲜花盛开、牛马纵横的草原,茁壮参天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根本不需要技术大师去搞什么奇思妙想的设计,就奇幻无穷。所有这一切难道是鬼神的斧工,或人类科技能倾力打造得了的吗?不,不过是大自然整生逻辑的必然实践而已。至于林涛荡风,发出的有如吹竽鼓瑟似的和鸣;泉水激石,演奏出的犹若扣磬敲钟的韵律。这些天籁之音,又岂是高明的乐师所能尽制?
在生命体生成的那一刻,其范畴就一直不停地向外界传递着其存在的生象信息。而且只要有声音发出,就有识别它们所传达信息的动、植物,并互相进行着能量交流,形成自然界的各种生态链环。如此,不具备整体思维的东西,都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那么,富有整生逻辑天使灵魂的人类,怎么会创造不出一个文明和谐的美好世界呢?
中华文明智慧学识的基础,是具有基源范畴意义的太极阴阳图。就是说,最早精准而深刻阐明宇宙总规律、大自然总法则、人类文明世界总纲领的就是太极、八卦、《易龙图》系列生象范畴时位坐标体系。
从伏羲画卦开始,到孔子作《周易·乾卦·文言》、《周易·坤卦·文言》、《周易·系辞传》和《周易·说卦传》,这一文明建筑的主体逻辑框架就已经确立了。而为了将乾(阳)、坤(阴)两个基元范畴明确定位,孔子还专门进行了原生性的文字描绘。其所透射的道理,也就是天、地“二材”轴心构形所表征的自然本体共轭对偶律(有了乾、坤两纯粹的基元范畴卦象及其三大元范畴、六大基础范畴的区分和构成範式,作为思维工具取代天、地两个“名”,中华文明智识体系也就得到了质的升华)。
《河图》包孕着三爻的八卦;《洛书》潜藏着理政的九畴;含山玉版制作的易数模型;绿简红字结出的文明之花。等等,常常令人不敢思议的累累硕果,究竟是由谁来主宰控制的?就是那开创宇宙,而又与自然事物同时共步发展着的整生逻辑而已。
自从生象图符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功用即刻得以爆炸式彰显。神农、伏羲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但因年代久远,其中很多字已经不认得,或读不出音来了。唐尧虞舜时代文明爆发,文化题材达到鼎盛。大舜诗词,已经能有节奏地抒发情怀了;伯益后稷的策议,也开了推演论证的先河。
大禹兴夏,事业崇高,功绩卓著,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展开,文明知识体裁更加繁荣丰富。到了商周时期,一些文章已经过于渲染,受不规范的《雅》、《颂》文句影响,一些作品浮夸讨巧之风也越演越烈。周文王担心这样下去会带来文化灾难,于是闭门推步演绎出了六十四卦标准图谱,订定了爻辞,提炼了彖辞,通过六大基础范畴的标举,将文字范畴的多样信息寓于一个统一的思维式法之中,使其复归事物自组织原生态本质。于是生象文字图符含蓄丰富、深刻精致的功能得以明晰地完整实现。加之周公多才多艺,继承发扬了文王的权衡准绳範式,编辑整理了《诗经》,删削加工了《周颂》,方使社会文化真正走上文明主航道。
孔子,不但继承了圣人开辟的文明大业,而且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熔炼铸就了《六经》,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呼彼应的集大成文明智识体系。
孔子原典内雕性情,外织辞令,精益求精。整生逻辑贯穿始终,艺术概括炉火纯青。从此,儒学礼仪教化远播千里之外,中华文明道德哲学流传万世之后。这些经典揭示了大自然的生生原则,开启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建筑了文明世界所必备的思维逻辑体系。
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创立逻辑基本原则,后者全面构筑干支体系,没有一个不是根据信息思维,整生逻辑来进行推步演绎的。究竟整生逻辑而建筑道德哲学体系,将《河图》、《洛书》做为科学的观念式法;把蓍草和龟甲作为测算工具,以提取事物未来信息。科学归纳现象信息,以研究各类事物的性质规律;概括省察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以确立人类文明伦理法规。因此极大地维护了大一统的和平秩序,发展和完善了社会道德法律规章,使人类生活生气蓬勃,蒸蒸日上。以致他们留传下来的文明经典,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更显现出了奇异般地光芒。
所以,我们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是圣人们依托信息思维才得以用生象文字图符表达出来的。人类也只有通过思维直观,才能顾字思义,掌握整生逻辑思维式法,不再被理念的偏执所阻碍。从而,让经典学问常用常新,功用无穷无尽。
《易经·系辞传》有言:“能令天下人自觉走上文明之路的,只有逻辑思维。”思维逻辑之所以能够使全人类自愿建设和生活在人间天堂,就在于其关系质灵魂的真实、完整和信息阳能的共时同步性。
万古长叹:信息思维状态是形而上的生象范畴运动并自行组织构造景况的演绎过程;只有根据整生逻辑才能建筑起文明智识体系。圣人,正是因为把握了事物全息律、共轭对偶律,建立了文明的社会生活秩序,才泽被后世,光耀千古的。六十四卦标准图谱——《易龙图》是逻辑主干样式,太极阴阳图是整生逻辑基源范畴的根本区分程式。树立了这样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了如此的思维式法,人类也就可以人人为圣,个个贤能了。
概要把握
文: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徐灏注笺:“文象分理交错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义》:“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图略),胸前之丿丶〤……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伸之义也。”
文Wén.⑴《广韵》无分切,平文微。谆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规律的现象。2.礼乐仪制。3.法令条文。后泛指公务机关的书面材料。如公文;发文;换文。4.指社会科学。5.乐声节奏和谐。6.美德。7.美;善。二、机制范畴(象形):字;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三、具象范畴(形声):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2.纹理;花纹。四、相干范畴(转注):1.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如:文人;文官;能文能武;文武全才。2.华丽。与“质”相对。3.柔和。4.指周文王。5.量词。?用于计算铜币的基本单位。南北朝以来,铜钱圆形,中有方孔,一面铸有文字,故称钱一枚为一文。如:一文钱;分文不取。?用于计算纺织物。《后汉书·舆服志下》:“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6.通“紊”。紊乱;杂乱。7.姓。五、体制范畴(指事):1.文章。2.(六朝时)指韵文,与“笔”相对。3.文体名。4.书籍。六、中介范畴(假借):1.言辞;文辞。
文Wén.⑵《集韵》文运切,去问微。
相干范畴:?掩饰。如:文过饰非。?装饰。
心: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图略)。博士说以为火藏。”
心xīn.《广韵》息林切,平侵心。侵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思想;心思。2.心性;性情。3.指品行。如:好心人。4.古代哲学名词。指人的主观意识。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5.佛教名词。?与“色”相对,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喻事物的要旨、核心。二、机制范畴(象形):心脏(图略)。内脏之一。人和脊椎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三、具象范畴(形声):1.物体的中央;中心。如:掌心;圆心;空心;实心。2.植物的花蕊;苗尖;(树木的)尖刺。四、相干范畴(转注):1.思虑;谋画。如:有心人;有口无心;工于心计。2.胸。又指胃。如:心气痛。3.姓。五、体制范畴(指事):古代以心为思维器官,故沿用为脑的代称。如:用心;心得。《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六、中介范畴(假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宿七的第五宿,有星三颗。《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
性: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性xìng.⑴《广韵》息正切,去劲心。耕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人的本性。2.性情;脾性。3.指一定的范畴和方式。如全国性;系统性;临时性;艺术性;思想性。4.佛教名词。与“相”相对。指事物的本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二、机制范畴(象形):性命;生命。《玉篇·心部》:“性,命也。”三、具象范畴(形声):身体。《吕氏春秋·壅塞》:“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四、相干范畴(转注):1.姿态。2.性别。如:男性;女性;雄性;雌性。五、体制范畴(指事):指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如党性;人民性;斗争性;纪律性。六、中介范畴(假借):1.生。《左传·昭公十九年》:“民乐其性。”孔颖达疏:“性,生也。”《论衡·实知》:“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其耳目以定性实。”唐张昌龄《对高洁之士策》:“麛卵时性,鳞凤所以呈姿;山林不夭,风云以之通气。”2.指与生殖、性欲有关的。如性器官;性生活;性行为。
性xìng.⑵集韵新佞切,去径心。
心悸。《集韵·径韵》:“性,心悸也。”
《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元钱惟善《文心雕龙序》:“自孔子没,由汉以降,老佛之说兴。学者趋于异端,圣人之道不行。而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固自若也。当二家滥觞横流之际,孰能排而斥之?苟知以道为原,以经为宗,以圣为征,而立言著书,其亦庶几可取乎?呜呼!此《文心雕龙》所由述也。”
纪昀:“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体之尊,所以截断众流。”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柳宗元《天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
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此篇论‘文’原于‘道’之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适相吻合。‘文’之本训为?逪。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故凡华采铺棻者,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鱼草木;精而人纪物序;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也,文也,皆弥纶万品而无外,条贯群生而靡遗者也。”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周易·系辞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淮南子·览冥训》:“引类于太极之上。”
《周易·系辞传》:“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阮元《文言说》:“孔子于《干》《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辞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孔子于此,发明《干》《坤》之蕴,诠释四德之名,几费修词之意。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为文,文即象其形也。”
《尚书·洪范》:“天迺锡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作书契。”
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尚书·益稷》(今文作《皋陶谟》):“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尚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尚书·大禹谟》:“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汉书·董仲舒传》:“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淮南子·精神训》:“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
《礼记·儒行》:“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
《周易·系辞传》:“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周易·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坤卦·文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不可暂无。至于陶冶性灵,从容风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孟子·离娄》:“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诗·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傚矣。”
最后,关于“范畴”和“信息”的说明:
范畴:表征事物信息域的最简文字符号形式。
全息公式(一事物的):
信息=生化本质+特征表象+关系质
与这一公式相对应的范畴分别表述为,具象范畴、观念范畴和思想范畴。观念范畴总括了机制范畴、相干范畴、体制范畴和中介范畴。
一般地说,中华大道哲学,由于汉字(生象文字)的全息本征,文本中文字使用是全部范畴一体混杂的,其确定意义均由文本处境决定,这样一个人的自身素养就决定着其对文本认识和体会的深浅度。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交流的无语言障碍性,一个人的水平是可以高下立判的,因而场面上很难发生道德争论。字母文字由于其理念规定性,哲学文本和科学文本在形式上则有着明显的清晰划界——哲学文本运用的是思想范畴和观念范畴,科学文本运用的是观念范畴和具象范畴(名),尽管内容上(主要指人文学科类)因为素质关系常常混乱不堪。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语言种类(语法、科学)的隔阂,必然造成无可避免的观念冲突。
一个结论:思想范畴、具象范畴无论外延还是内涵都是有专门指向,意义是确定的。观念范畴的概念意义则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时刻在变化当中,其定义必然受具体环境条件影响。
2014-04-04 句读原文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並生者何哉?夫玄黃色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為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萬品,動植皆文。龍鳳以藻繪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雲霞雕色,有踰畫工之妙;草木賁華,無待錦匠之奇。夫豈外飾,蓋自然耳。至如林籟結響,調如竽瑟;泉石激韻,和若球鍠。故形立則章成;聲發則文生矣。夫以無識之物,鬱然有彩;有心之器,其無文歟!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犧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迺河圖孕乎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鳥跡代繩,文字始炳。炎皥遺事,紀在三墳。而年世渺邈,聲采靡追。唐虞文章,則煥乎始盛。元首載歌,既發吟咏之志;益稷陳謨,亦垂敷奏之風;夏后氏興,業峻鴻績;九序惟歌,勳德彌縟。逮及商周,文勝其質;雅頌所被,英華日新。文王患憂,繇辭炳曜;符采複隱,精義堅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制詩緝頌,斧藻群言。至夫子繼聖,獨秀前哲;鎔鈞六經,必金聲而玉振。雕琢情性,組織辭令。木鐸起而千里應,席珍流而萬世響;寫天地之輝光,曉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風姓,暨於孔氏;玄聖創典,素王述訓。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設教。取象乎河洛,問數乎蓍龜;觀天文以極變,察人文以成化。然後能經緯區宇,彌綸彝憲;發揮事業,彪炳辭義。故知道沿聖以垂文,聖因文以明道。旁通而無滯,日用而不匱。易曰鼓天下之動者存乎辭。辭之所以能鼓天下者,迺道之文也。
贊曰:道心惟微,神理設教。光采玄聖,炳燿仁孝。龍圖獻體,龜書呈貌。天文斯觀,民胥以傚。
诠经释典
事物关系质信息只有生象范畴才能显明标识。创造生象范畴这一文字图符的思维式法不但是整生逻辑的起始,而且是与大自然整体和谐生生法则相同一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无论是自然本源范畴,还是信息世界的种子,都是聚万为一的波粒基源(说得更清楚一点,就是既蕴藏激发冲动信息阳能,又包涵结构束缚物质阴能的基本粒子“光子”)。正因如此,其方能自然地振荡敞开,散一为万,构形生成万物,且生生不息。
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重复叠加运行,地球上遂有了日夜黑白对偶的天象之分。山高水长,草绿花红,禽飞兽走,铺展开了自然万物所蕴藏的各类范畴形态、状况及自组织生发的自然法则、社会组织规律性。这些时空生命体都在通过各自的途径传达着不尽的自然信息。
天,代表的激发冲动信息阳能是形(包括文字图符这“形”、“中”本身)而上的;地,代表的结构束缚物质阴能是形而下的。两者自发构形生成自组织“轴心”——物质基本量子及量子场,于是万事万物就由此开始不断生成、发展、变化运行了。因此,天、地这两个“名”(以文字图符形式呈现出来的“明”),也就成为中华文明体系中转录与复制自然本体信息的最常用的生象范畴。
然而,由于人类以其直观整体的思维功能,自觉不自觉地与天、地一起参与导演了将不具完整意识的自然界改造升华成为抱有整体和谐目的的大自然的活动当中。当且,仅当如此,一方面人类生存有了意义;一方面开掘出了自然事物关系质的灵动属性,使得世界具有了真、善、美的全面考量。这样“人”也就同“天”、“地”一起构成了中华传统文明的三个元范畴,并被称之为“三材”。
人,是万物之灵。历经上百万年的繁衍生息,不但丰富了天地之间自然信息,也逐渐发达丰满了自己的神经网络系统、思维逻辑。于是,中华往圣先贤创造出了转录、复制和传达事物信息的文字图符,构筑起了智慧、高尚的文明大厦。从而,引导中华民族在八千年前就步入了文明化社会。这就是大自然整生逻辑的功能作用,因为造就了人这一灵长动物,而使世界更加美丽。
事实上,宇宙间无论无机物、微生物、植物、还是动物,也都是具有着文明要素性质的。例如,龙凤以斑斓色彩呈现祥瑞;虎豹以粗犷花纹展示雄风;七色彩虹胜过能工巧匠的精描巧绘;鲜花盛开、牛马纵横的草原,茁壮参天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根本不需要技术大师去搞什么奇思妙想的设计,就奇幻无穷。所有这一切难道是鬼神的斧工,或人类科技能倾力打造得了的吗?不,不过是大自然整生逻辑的必然实践而已。至于林涛荡风,发出的有如吹竽鼓瑟似的和鸣;泉水激石,演奏出的犹若扣磬敲钟的韵律。这些天籁之音,又岂是高明的乐师所能尽制?
在生命体生成的那一刻,其范畴就一直不停地向外界传递着其存在的生象信息。而且只要有声音发出,就有识别它们所传达信息的动、植物,并互相进行着能量交流,形成自然界的各种生态链环。如此,不具备整体思维的东西,都能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内涵;那么,富有整生逻辑天使灵魂的人类,怎么会创造不出一个文明和谐的美好世界呢?
中华文明智慧学识的基础,是具有基源范畴意义的太极阴阳图。就是说,最早精准而深刻阐明宇宙总规律、大自然总法则、人类文明世界总纲领的就是太极、八卦、《易龙图》系列生象范畴时位坐标体系。
从伏羲画卦开始,到孔子作《周易·乾卦·文言》、《周易·坤卦·文言》、《周易·系辞传》和《周易·说卦传》,这一文明建筑的主体逻辑框架就已经确立了。而为了将乾(阳)、坤(阴)两个基元范畴明确定位,孔子还专门进行了原生性的文字描绘。其所透射的道理,也就是天、地“二材”轴心构形所表征的自然本体共轭对偶律(有了乾、坤两纯粹的基元范畴卦象及其三大元范畴、六大基础范畴的区分和构成範式,作为思维工具取代天、地两个“名”,中华文明智识体系也就得到了质的升华)。
《河图》包孕着三爻的八卦;《洛书》潜藏着理政的九畴;含山玉版制作的易数模型;绿简红字结出的文明之花。等等,常常令人不敢思议的累累硕果,究竟是由谁来主宰控制的?就是那开创宇宙,而又与自然事物同时共步发展着的整生逻辑而已。
自从生象图符代替了结绳记事,文字功用即刻得以爆炸式彰显。神农、伏羲的事迹记载在《三坟》里,但因年代久远,其中很多字已经不认得,或读不出音来了。唐尧虞舜时代文明爆发,文化题材达到鼎盛。大舜诗词,已经能有节奏地抒发情怀了;伯益后稷的策议,也开了推演论证的先河。
大禹兴夏,事业崇高,功绩卓著,各项社会事业有序展开,文明知识体裁更加繁荣丰富。到了商周时期,一些文章已经过于渲染,受不规范的《雅》、《颂》文句影响,一些作品浮夸讨巧之风也越演越烈。周文王担心这样下去会带来文化灾难,于是闭门推步演绎出了六十四卦标准图谱,订定了爻辞,提炼了彖辞,通过六大基础范畴的标举,将文字范畴的多样信息寓于一个统一的思维式法之中,使其复归事物自组织原生态本质。于是生象文字图符含蓄丰富、深刻精致的功能得以明晰地完整实现。加之周公多才多艺,继承发扬了文王的权衡准绳範式,编辑整理了《诗经》,删削加工了《周颂》,方使社会文化真正走上文明主航道。
孔子,不但继承了圣人开辟的文明大业,而且在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又熔炼铸就了《六经》,形成了牵一发而动全身,此呼彼应的集大成文明智识体系。
孔子原典内雕性情,外织辞令,精益求精。整生逻辑贯穿始终,艺术概括炉火纯青。从此,儒学礼仪教化远播千里之外,中华文明道德哲学流传万世之后。这些经典揭示了大自然的生生原则,开启了人类的聪明才智,建筑了文明世界所必备的思维逻辑体系。
从伏羲到孔子,前者创立逻辑基本原则,后者全面构筑干支体系,没有一个不是根据信息思维,整生逻辑来进行推步演绎的。究竟整生逻辑而建筑道德哲学体系,将《河图》、《洛书》做为科学的观念式法;把蓍草和龟甲作为测算工具,以提取事物未来信息。科学归纳现象信息,以研究各类事物的性质规律;概括省察人类社会发展道路,以确立人类文明伦理法规。因此极大地维护了大一统的和平秩序,发展和完善了社会道德法律规章,使人类生活生气蓬勃,蒸蒸日上。以致他们留传下来的文明经典,到了今天的信息社会,更显现出了奇异般地光芒。
所以,我们现在才明白:真正的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是圣人们依托信息思维才得以用生象文字图符表达出来的。人类也只有通过思维直观,才能顾字思义,掌握整生逻辑思维式法,不再被理念的偏执所阻碍。从而,让经典学问常用常新,功用无穷无尽。
《易经·系辞传》有言:“能令天下人自觉走上文明之路的,只有逻辑思维。”思维逻辑之所以能够使全人类自愿建设和生活在人间天堂,就在于其关系质灵魂的真实、完整和信息阳能的共时同步性。
万古长叹:信息思维状态是形而上的生象范畴运动并自行组织构造景况的演绎过程;只有根据整生逻辑才能建筑起文明智识体系。圣人,正是因为把握了事物全息律、共轭对偶律,建立了文明的社会生活秩序,才泽被后世,光耀千古的。六十四卦标准图谱——《易龙图》是逻辑主干样式,太极阴阳图是整生逻辑基源范畴的根本区分程式。树立了这样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了如此的思维式法,人类也就可以人人为圣,个个贤能了。
概要把握
文: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徐灏注笺:“文象分理交错之形。”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义》:“文即文身之文,象人正立形(图略),胸前之丿丶〤……即刻画之文饰也……文训错画,引伸之义也。”
文Wén.⑴《广韵》无分切,平文微。谆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指自然界或人类社会某些带规律的现象。2.礼乐仪制。3.法令条文。后泛指公务机关的书面材料。如公文;发文;换文。4.指社会科学。5.乐声节奏和谐。6.美德。7.美;善。二、机制范畴(象形):字;文字。如:甲骨文;金文;汉文;英文。三、具象范畴(形声):1.(在肌肤上)刺画花纹。2.纹理;花纹。四、相干范畴(转注):1.非军事的。与“武”相对。如:文人;文官;能文能武;文武全才。2.华丽。与“质”相对。3.柔和。4.指周文王。5.量词。?用于计算铜币的基本单位。南北朝以来,铜钱圆形,中有方孔,一面铸有文字,故称钱一枚为一文。如:一文钱;分文不取。?用于计算纺织物。《后汉书·舆服志下》:“凡先合单纺为一系,四系为一扶,五扶为一首,五首成一文。”6.通“紊”。紊乱;杂乱。7.姓。五、体制范畴(指事):1.文章。2.(六朝时)指韵文,与“笔”相对。3.文体名。4.书籍。六、中介范畴(假借):1.言辞;文辞。
文Wén.⑵《集韵》文运切,去问微。
相干范畴:?掩饰。如:文过饰非。?装饰。
心: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图略)。博士说以为火藏。”
心xīn.《广韵》息林切,平侵心。侵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思想;心思。2.心性;性情。3.指品行。如:好心人。4.古代哲学名词。指人的主观意识。唯心主义哲学家把“心”看作世界的本体。5.佛教名词。?与“色”相对,泛指一切精神现象。如:三界唯心;一心三观。?喻事物的要旨、核心。二、机制范畴(象形):心脏(图略)。内脏之一。人和脊椎动物身体内推动血液循环的器官。《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三、具象范畴(形声):1.物体的中央;中心。如:掌心;圆心;空心;实心。2.植物的花蕊;苗尖;(树木的)尖刺。四、相干范畴(转注):1.思虑;谋画。如:有心人;有口无心;工于心计。2.胸。又指胃。如:心气痛。3.姓。五、体制范畴(指事):古代以心为思维器官,故沿用为脑的代称。如:用心;心得。《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荀子·解蔽》:“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六、中介范畴(假借):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东方苍龙宿七的第五宿,有星三颗。《诗·唐风·绸缪》:“三星在天。”
性:范畴原形(生象字源):《说文》:“性,人之阳气性善者也。从心,生声。”
性xìng.⑴《广韵》息正切,去劲心。耕部。
一、思想范畴(会意):1.人的本性。2.性情;脾性。3.指一定的范畴和方式。如全国性;系统性;临时性;艺术性;思想性。4.佛教名词。与“相”相对。指事物的本质。《大智度论·释初品中十八空》:“性言其体,相言可识……如火、热是其性,烟是其相。”二、机制范畴(象形):性命;生命。《玉篇·心部》:“性,命也。”三、具象范畴(形声):身体。《吕氏春秋·壅塞》:“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四、相干范畴(转注):1.姿态。2.性别。如:男性;女性;雄性;雌性。五、体制范畴(指事):指思想、感情和生活态度。如党性;人民性;斗争性;纪律性。六、中介范畴(假借):1.生。《左传·昭公十九年》:“民乐其性。”孔颖达疏:“性,生也。”《论衡·实知》:“实者,圣贤不能性知,须任其耳目以定性实。”唐张昌龄《对高洁之士策》:“麛卵时性,鳞凤所以呈姿;山林不夭,风云以之通气。”2.指与生殖、性欲有关的。如性器官;性生活;性行为。
性xìng.⑵集韵新佞切,去径心。
心悸。《集韵·径韵》:“性,心悸也。”
《周易·系辞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元钱惟善《文心雕龙序》:“自孔子没,由汉以降,老佛之说兴。学者趋于异端,圣人之道不行。而天地之大,日月之明,固自若也。当二家滥觞横流之际,孰能排而斥之?苟知以道为原,以经为宗,以圣为征,而立言著书,其亦庶几可取乎?呜呼!此《文心雕龙》所由述也。”
纪昀:“文以载道,明其当然;文原于道,明其本然;识其本乃不逐其末。首揭文体之尊,所以截断众流。”
《庄子·齐物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柳宗元《天说》:“彼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
刘永济《文心雕龙原道篇释义》:“此篇论‘文’原于‘道’之义,既以日月山川为道之文,复以云霞草木为自然之文。是其所谓‘道’,亦自然也。此义也,盖与‘文’之本训适相吻合。‘文’之本训为?逪。故凡经纬错综者,皆曰文。而经纬错综之物,必繁缛而可观。故凡华采铺棻者,亦曰文。惟其如此,故大而天地山川;小而禽鱼草木;精而人纪物序;粗而花落鸟啼;各有节文,不相凌乱者,皆自然之文也。然则道也,自然也,文也,皆弥纶万品而无外,条贯群生而靡遗者也。”
《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与天地参矣。”
《周易·系辞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材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材之道也。”
《易·说卦》:“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说文解字》:“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
《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又:“故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声、被色而生者也。”
扬雄《法言·问神》:“言,心声也;书,心画也。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淮南子·览冥训》:“引类于太极之上。”
《周易·系辞传》:“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好《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阮元《文言说》:“孔子于《干》《坤》之言,自名曰文,此千古文章之祖也。为文章者,不务协音以成韵,修辞以达远,使人易诵易记;而惟以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不知此乃古人所谓直言之言,论难之语,非言之有文也。非孔子之所谓文也。《文言》数百字,几于句句用韵。孔子于此,发明《干》《坤》之蕴,诠释四德之名,几费修词之意。不但多用韵,抑且多用偶。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为文,文即象其形也。”
《尚书·洪范》:“天迺锡禹《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政;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乂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许慎《说文解字序》:“黄帝之史苍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作书契。”
孔安国《尚书序》:“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
《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尚书·益稷》(今文作《皋陶谟》):“帝庸作歌曰:‘敕天之命,惟时惟几。’乃歌曰:‘股肱喜哉,元首起哉,百工熙哉。’皋陶拜手稽首,颺言曰:‘念哉,率作兴事,慎乃宪。屡省乃成。钦哉。’乃赓载歌曰:‘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尚书·舜典》:“敷奏以言,明试以功。”
《尚书·大禹谟》:“禹曰:于,帝念哉!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九叙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劝之以九歌,俾勿坏。”
《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汉书·董仲舒传》:“夫上之化下;下之从上。犹泥之在钧,唯甄者之所为。犹金之在镕,唯冶者之所铸。”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
《淮南子·精神训》:“衰世凑学,不知原心反本。直雕琢其性,矫拂其情,以与世交。”
《礼记·儒行》:“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
《周易·系辞传》:“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
《周易·贲卦·彖辞》:“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左传·昭公二十八年》:“经纬天地曰文。”
《周易·系辞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周易·坤卦·文言》:“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颜氏家训·文章》:“朝廷宪章,军旅誓诰;敷显仁义,发明功德;牧民建国,不可暂无。至于陶冶性灵,从容风谏,入其滋味,亦乐事也。”
《孟子·离娄》:“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诗·小雅·角弓》:“尔之教矣,民胥傚矣。”
最后,关于“范畴”和“信息”的说明:
范畴:表征事物信息域的最简文字符号形式。
全息公式(一事物的):
信息=生化本质+特征表象+关系质
与这一公式相对应的范畴分别表述为,具象范畴、观念范畴和思想范畴。观念范畴总括了机制范畴、相干范畴、体制范畴和中介范畴。
一般地说,中华大道哲学,由于汉字(生象文字)的全息本征,文本中文字使用是全部范畴一体混杂的,其确定意义均由文本处境决定,这样一个人的自身素养就决定着其对文本认识和体会的深浅度。尤其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交流的无语言障碍性,一个人的水平是可以高下立判的,因而场面上很难发生道德争论。字母文字由于其理念规定性,哲学文本和科学文本在形式上则有着明显的清晰划界——哲学文本运用的是思想范畴和观念范畴,科学文本运用的是观念范畴和具象范畴(名),尽管内容上(主要指人文学科类)因为素质关系常常混乱不堪。尤其是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语言种类(语法、科学)的隔阂,必然造成无可避免的观念冲突。
一个结论:思想范畴、具象范畴无论外延还是内涵都是有专门指向,意义是确定的。观念范畴的概念意义则无论内涵还是外延都时刻在变化当中,其定义必然受具体环境条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