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真相 他根本不是合格的统帅屡战屡败

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未必是当时职场混得好的人,西汉第一神箭手、飞将军李广便是案例之一。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个猿臂善射的漂亮身影,至今还在为后人敬仰。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李将军在职场的不如意,因此也留下一声叹息:“李广难封。”

为什么漂亮的职场姿态和暗淡的职场前景集中在一人身上呢?责任在汉武帝,还是在李广本人?我们来探究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职场之谜。

飞将军的尴尬:漂亮战例后面的不漂亮成绩

讲李广的案例之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讲讲《三国演义》和《天龙八部》。“长坂坡”是《三国演义》里最有名也是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赵子龙单枪救主,一杆枪一把剑在千军万马中进出自如,斩将夺旗,何等英武!张翼德在当阳桥上独挡曹兵,一声怒喝,百万敌兵掉头就逃跑,何等神武!然而,在当时的战果记录上,可能就是一行字:“刘豫州兵败长坂。”撤退中个别英雄的非凡表现,不能扭转整个战局。

再看《天龙八部》,萧峰大哥神功盖世,威慑武林,在雁门关掩护群雄撤退,无人能挡,最后用利箭扎胸自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事迹在北宋边防部队的记录里就一句话:“我军歼灭契丹南院大王萧峰。”

再怎么神勇的身姿,再怎么突出的武功,一旦变成战绩记录,热血生动的过程就变成冰冷客观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飞将军李广,也就明白他老人家为何老是在职场混不下去了。我们一个一个战例来分析。

飞将军职场失败寻根:用弓箭手的职业标准去当将军

李广是一代名将,但总是得不到一代名将应有的待遇。他的堂弟李蔡跟他一起入伍,此人资质中等偏下,名声不能跟堂哥李广相比,可是,在职场升迁方面,李蔡一点都不“菜”,一路升到丞相的位置。

在职场,最怕与才能不如自己却混得比自己好的人比较,越比越不平衡。李广觉得气不顺,于是就找命理先生王朔,寻找答案。王朔问:“你这辈子干过让自个儿内疚的事吗?”李广倒还厚道,说自己曾诱杀俘虏。王朔马上说:“老李,你干了这么件不厚道的事,您的前程就此截止了。”

这个案例能否说明李广升迁不容易的原因?还是找点别的吧。

李广在职场的短处,其实也是他的长处,他有一个特点——善于近距离作战。《史记》记载,他射箭的诀窍就是,敌人不进入自己的有效射程,就绝不出手,而这个射程不过几十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这个例子说明李广作为一名弓箭手很谨慎,但是也暴露他一个缺点,他始终将自己作为一名弓箭手,他以弓箭手的视角指挥作战,因此总是将部队带入自己的有效射程作战,从而导致险情迭起,屡次战败。司马迁也不得不说,“其将兵数困辱”,他带兵屡次遭受围困,甚至受被俘的耻辱。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广作为一个神箭手,或者说一名特种兵头领,指挥近距离作战,相当精彩;一旦拉开距离,扩大战场面积和作战范围,李广的成绩就没那么漂亮了。举个例子吧,好莱坞大片里,往往精彩的是史泰龙、施瓦辛格他们的单兵作战故事,其票房远高于什么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之类的军事大题材,为什么?因为巴顿和艾森豪威尔他们没有什么好看的动作。

李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缺陷,要想成为军事大统帅,他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活儿。因此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追击战中,他强烈要求和卫青的大部队一起出发,自己充当先锋,争取活捉单于的机会。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职场升迁的机会就在这一战了。

谁知道为人不厚道的汉武帝嫌他晦气,要总指挥官卫青把李将军调开;而私心重重的卫青把立功的指标给了朋友公孙敖,支开李广,让他带兵从东路出发,而东线是最容易让人迷路的。

老英雄的收山之作,居然滑稽到以迷路收场,而这次迷路是被上司算计的。悲壮而孤傲的李广,当然不再愿意去面对那些冷漠无情的刀笔吏。你是大漠神箭手又怎么样,匈奴人怕你又怎么样,最后还不是只能老老实实坐下来交代问题,争取轻一点的处分?

走到这一步,飞将军只有一死,才能对自己的英雄生涯作一个有尊严的交代。

读《史记》里的“李将军列传”,让人唏嘘,漂亮的传说不等于漂亮的职场生涯。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前辈,听他们描述往事,精彩纷呈,甚至惊心动魄,而他们的人生现状却不能与精彩的过去相对称。也许,他们的成功不在于漂亮的结尾,而在于漂亮的过程,司马迁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单单为李广而落泪。

上郡活捉射雕手案例:

过程:汉景帝派遣中贵人去视察边关,所谓中贵人,是指皇帝宠幸的近臣。一行几十个人被匈奴三个弓箭手击溃,正碰上李广带了一个连队的骑兵巡逻。李广射杀了两个匈奴弓箭手,活捉了一个,这一个不出李广所料,是射雕手,也就是射雕英雄。在回军营的路上,他们又与一个匈奴兵团遭遇,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李广充分运用心理战术迷惑敌军,使之不敢轻进;同时充分运用自己高超的射击技术,射杀若干敌军,震慑敌军,然后整个连队利用夜色安全撤走。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广作为一个神箭手,或者说一名特种兵头领,指挥近距离作战,相当精彩;一旦拉开距离,扩大战场面积和作战范围,李广的成绩就没那么漂亮了。举个例子吧,好莱坞大片里,往往精彩的是史泰龙、施瓦辛格他们的单兵作战故事,其票房远高于什么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之类的军事大题材,为什么?因为巴顿和艾森豪威尔他们没有什么好看的动作。

李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缺陷,要想成为军事大统帅,他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活儿。因此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追击战中,他强烈要求和卫青的大部队一起出发,自己充当先锋,争取活捉单于的机会。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职场升迁的机会就在这一战了。

谁知道为人不厚道的汉武帝嫌他晦气,要总指挥官卫青把李将军调开;而私心重重的卫青把立功的指标给了朋友公孙敖,支开李广,让他带兵从东路出发,而东线是最容易让人迷路的。

老英雄的收山之作,居然滑稽到以迷路收场,而这次迷路是被上司算计的。悲壮而孤傲的李广,当然不再愿意去面对那些冷漠无情的刀笔吏。你是大漠神箭手又怎么样,匈奴人怕你又怎么样,最后还不是只能老老实实坐下来交代问题,争取轻一点的处分?

走到这一步,飞将军只有一死,才能对自己的英雄生涯作一个有尊严的交代。

读《史记》里的“李将军列传”,让人唏嘘,漂亮的传说不等于漂亮的职场生涯。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前辈,听他们描述往事,精彩纷呈,甚至惊心动魄,而他们的人生现状却不能与精彩的过去相对称。也许,他们的成功不在于漂亮的结尾,而在于漂亮的过程,司马迁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单单为李广而落泪。

上郡活捉射雕手案例:

过程:汉景帝派遣中贵人去视察边关,所谓中贵人,是指皇帝宠幸的近臣。一行几十个人被匈奴三个弓箭手击溃,正碰上李广带了一个连队的骑兵巡逻。李广射杀了两个匈奴弓箭手,活捉了一个,这一个不出李广所料,是射雕手,也就是射雕英雄。在回军营的路上,他们又与一个匈奴兵团遭遇,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李广充分运用心理战术迷惑敌军,使之不敢轻进;同时充分运用自己高超的射击技术,射杀若干敌军,震慑敌军,然后整个连队利用夜色安全撤走。

后人印象:干得漂亮。

绩效考核:这次行动虽然漂亮利索,但如果摆到功劳簿上,就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它并不是一次有效杀伤匈奴军的战役,只不过是一次成功的逃脱行动,最多算是一次战斗。如果李广是特种兵兰博,那还可以给他记一次三等功,但这种军功对于高级指挥官而言,简直微不足道,因此可算无功。

雁门关被俘案例:

过程: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匈奴军方的计划之一是击溃李广军,并活捉李广。李广兵败,并被活捉。敌军将其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李广装死,然后利用敌人的一个疏忽夺得一匹战马和弓箭若干,一面逃逸,一面射击追兵,箭无虚发,终于脱险归队。

后人印象:惊心动魄,孤胆英雄。

绩效考核:汉朝的刀笔吏不会光听李广如何漂亮脱险的故事,而是要干货,所以可能会这样质问:李广,你这次所率部队伤亡若干,减员若干,部队被打散,战略目的全都没有达到,并且作为最高指挥官,你居然被敌人俘虏,“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战功,应当处斩,酌情减轻处分,开除军职,取消军衔,削职为民。

这个处理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管你如何在逃跑过程中大显神箭手风采,全军溃败这个事实是无法抹去的。

大漠突围案例:

过程: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广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张骞率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这个张骞,就是出使西域的那位。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和儿子李敢一面稳定军心,一面组织阵形,自己亲自射杀敌军副将,坚守一夜,终于等来张骞的援军,令敌军撤走。

后人印象:“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汉朝军人从此佩服他的勇敢镇定。

绩效考核:让人尴尬的是,这一战尽管打得很漂亮很悲壮,但是在功过簿上,所有的过程皆被省略,剩下的只有结果。结果无非就是张骞友军迟到,“留迟后期”,导致李广军被围,战死过半。

至于战斗过程中的“矢下如雨”,李广亲自用大黄箭击毙敌军副将,还有所谓的“意气自如”,都不能成为评判此次战役的元素,留着当故事好了。于是,张骞被判罪贬职,李广功过相当,职位原地不动。

总结以上三个李广一生中最漂亮的职场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动作漂亮而掩饰李广的败绩。李广出演的,更多是精彩的动作片

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未必是当时职场混得好的人,西汉第一神箭手、飞将军李广便是案例之一。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个猿臂善射的漂亮身影,至今还在为后人敬仰。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李将军在职场的不如意,因此也留下一声叹息:“李广难封。”

为什么漂亮的职场姿态和暗淡的职场前景集中在一人身上呢?责任在汉武帝,还是在李广本人?我们来探究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职场之谜。

飞将军的尴尬:漂亮战例后面的不漂亮成绩

讲李广的案例之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讲讲《三国演义》和《天龙八部》。“长坂坡”是《三国演义》里最有名也是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赵子龙单枪救主,一杆枪一把剑在千军万马中进出自如,斩将夺旗,何等英武!张翼德在当阳桥上独挡曹兵,一声怒喝,百万敌兵掉头就逃跑,何等神武!然而,在当时的战果记录上,可能就是一行字:“刘豫州兵败长坂。”撤退中个别英雄的非凡表现,不能扭转整个战局。

再看《天龙八部》,萧峰大哥神功盖世,威慑武林,在雁门关掩护群雄撤退,无人能挡,最后用利箭扎胸自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事迹在北宋边防部队的记录里就一句话:“我军歼灭契丹南院大王萧峰。”

再怎么神勇的身姿,再怎么突出的武功,一旦变成战绩记录,热血生动的过程就变成冰冷客观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飞将军李广,也就明白他老人家为何老是在职场混不下去了。我们一个一个战例来分析。

飞将军职场失败寻根:用弓箭手的职业标准去当将军

李广是一代名将,但总是得不到一代名将应有的待遇。他的堂弟李蔡跟他一起入伍,此人资质中等偏下,名声不能跟堂哥李广相比,可是,在职场升迁方面,李蔡一点都不“菜”,一路升到丞相的位置。

在职场,最怕与才能不如自己却混得比自己好的人比较,越比越不平衡。李广觉得气不顺,于是就找命理先生王朔,寻找答案。王朔问:“你这辈子干过让自个儿内疚的事吗?”李广倒还厚道,说自己曾诱杀俘虏。王朔马上说:“老李,你干了这么件不厚道的事,您的前程就此截止了。”

这个案例能否说明李广升迁不容易的原因?还是找点别的吧。

李广在职场的短处,其实也是他的长处,他有一个特点——善于近距离作战。《史记》记载,他射箭的诀窍就是,敌人不进入自己的有效射程,就绝不出手,而这个射程不过几十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

这个例子说明李广作为一名弓箭手很谨慎,但是也暴露他一个缺点,他始终将自己作为一名弓箭手,他以弓箭手的视角指挥作战,因此总是将部队带入自己的有效射程作战,从而导致险情迭起,屡次战败。司马迁也不得不说,“其将兵数困辱”,他带兵屡次遭受围困,甚至受被俘的耻辱。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广作为一个神箭手,或者说一名特种兵头领,指挥近距离作战,相当精彩;一旦拉开距离,扩大战场面积和作战范围,李广的成绩就没那么漂亮了。举个例子吧,好莱坞大片里,往往精彩的是史泰龙、施瓦辛格他们的单兵作战故事,其票房远高于什么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之类的军事大题材,为什么?因为巴顿和艾森豪威尔他们没有什么好看的动作。

李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缺陷,要想成为军事大统帅,他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活儿。因此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追击战中,他强烈要求和卫青的大部队一起出发,自己充当先锋,争取活捉单于的机会。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职场升迁的机会就在这一战了。

谁知道为人不厚道的汉武帝嫌他晦气,要总指挥官卫青把李将军调开;而私心重重的卫青把立功的指标给了朋友公孙敖,支开李广,让他带兵从东路出发,而东线是最容易让人迷路的。

老英雄的收山之作,居然滑稽到以迷路收场,而这次迷路是被上司算计的。悲壮而孤傲的李广,当然不再愿意去面对那些冷漠无情的刀笔吏。你是大漠神箭手又怎么样,匈奴人怕你又怎么样,最后还不是只能老老实实坐下来交代问题,争取轻一点的处分?

走到这一步,飞将军只有一死,才能对自己的英雄生涯作一个有尊严的交代。

读《史记》里的“李将军列传”,让人唏嘘,漂亮的传说不等于漂亮的职场生涯。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前辈,听他们描述往事,精彩纷呈,甚至惊心动魄,而他们的人生现状却不能与精彩的过去相对称。也许,他们的成功不在于漂亮的结尾,而在于漂亮的过程,司马迁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单单为李广而落泪。

上郡活捉射雕手案例:

过程:汉景帝派遣中贵人去视察边关,所谓中贵人,是指皇帝宠幸的近臣。一行几十个人被匈奴三个弓箭手击溃,正碰上李广带了一个连队的骑兵巡逻。李广射杀了两个匈奴弓箭手,活捉了一个,这一个不出李广所料,是射雕手,也就是射雕英雄。在回军营的路上,他们又与一个匈奴兵团遭遇,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李广充分运用心理战术迷惑敌军,使之不敢轻进;同时充分运用自己高超的射击技术,射杀若干敌军,震慑敌军,然后整个连队利用夜色安全撤走。

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李广作为一个神箭手,或者说一名特种兵头领,指挥近距离作战,相当精彩;一旦拉开距离,扩大战场面积和作战范围,李广的成绩就没那么漂亮了。举个例子吧,好莱坞大片里,往往精彩的是史泰龙、施瓦辛格他们的单兵作战故事,其票房远高于什么巴顿将军、艾森豪威尔之类的军事大题材,为什么?因为巴顿和艾森豪威尔他们没有什么好看的动作。

李广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这个缺陷,要想成为军事大统帅,他必须得有拿得出手的活儿。因此在公元前119年的漠北大追击战中,他强烈要求和卫青的大部队一起出发,自己充当先锋,争取活捉单于的机会。那一年,他已经六十多岁了,职场升迁的机会就在这一战了。

谁知道为人不厚道的汉武帝嫌他晦气,要总指挥官卫青把李将军调开;而私心重重的卫青把立功的指标给了朋友公孙敖,支开李广,让他带兵从东路出发,而东线是最容易让人迷路的。

老英雄的收山之作,居然滑稽到以迷路收场,而这次迷路是被上司算计的。悲壮而孤傲的李广,当然不再愿意去面对那些冷漠无情的刀笔吏。你是大漠神箭手又怎么样,匈奴人怕你又怎么样,最后还不是只能老老实实坐下来交代问题,争取轻一点的处分?

走到这一步,飞将军只有一死,才能对自己的英雄生涯作一个有尊严的交代。

读《史记》里的“李将军列传”,让人唏嘘,漂亮的传说不等于漂亮的职场生涯。其实现实中有不少前辈,听他们描述往事,精彩纷呈,甚至惊心动魄,而他们的人生现状却不能与精彩的过去相对称。也许,他们的成功不在于漂亮的结尾,而在于漂亮的过程,司马迁也许意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单单为李广而落泪。

上郡活捉射雕手案例:

过程:汉景帝派遣中贵人去视察边关,所谓中贵人,是指皇帝宠幸的近臣。一行几十个人被匈奴三个弓箭手击溃,正碰上李广带了一个连队的骑兵巡逻。李广射杀了两个匈奴弓箭手,活捉了一个,这一个不出李广所料,是射雕手,也就是射雕英雄。在回军营的路上,他们又与一个匈奴兵团遭遇,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李广充分运用心理战术迷惑敌军,使之不敢轻进;同时充分运用自己高超的射击技术,射杀若干敌军,震慑敌军,然后整个连队利用夜色安全撤走。

后人印象:干得漂亮。

绩效考核:这次行动虽然漂亮利索,但如果摆到功劳簿上,就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它并不是一次有效杀伤匈奴军的战役,只不过是一次成功的逃脱行动,最多算是一次战斗。如果李广是特种兵兰博,那还可以给他记一次三等功,但这种军功对于高级指挥官而言,简直微不足道,因此可算无功。

雁门关被俘案例:

过程: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匈奴军方的计划之一是击溃李广军,并活捉李广。李广兵败,并被活捉。敌军将其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李广装死,然后利用敌人的一个疏忽夺得一匹战马和弓箭若干,一面逃逸,一面射击追兵,箭无虚发,终于脱险归队。

后人印象:惊心动魄,孤胆英雄。

绩效考核:汉朝的刀笔吏不会光听李广如何漂亮脱险的故事,而是要干货,所以可能会这样质问:李广,你这次所率部队伤亡若干,减员若干,部队被打散,战略目的全都没有达到,并且作为最高指挥官,你居然被敌人俘虏,“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战功,应当处斩,酌情减轻处分,开除军职,取消军衔,削职为民。

这个处理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管你如何在逃跑过程中大显神箭手风采,全军溃败这个事实是无法抹去的。

大漠突围案例:

过程: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广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张骞率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这个张骞,就是出使西域的那位。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和儿子李敢一面稳定军心,一面组织阵形,自己亲自射杀敌军副将,坚守一夜,终于等来张骞的援军,令敌军撤走。

后人印象:“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汉朝军人从此佩服他的勇敢镇定。

绩效考核:让人尴尬的是,这一战尽管打得很漂亮很悲壮,但是在功过簿上,所有的过程皆被省略,剩下的只有结果。结果无非就是张骞友军迟到,“留迟后期”,导致李广军被围,战死过半。

至于战斗过程中的“矢下如雨”,李广亲自用大黄箭击毙敌军副将,还有所谓的“意气自如”,都不能成为评判此次战役的元素,留着当故事好了。于是,张骞被判罪贬职,李广功过相当,职位原地不动。

总结以上三个李广一生中最漂亮的职场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动作漂亮而掩饰李广的败绩。李广出演的,更多是精彩的动作片


相关内容

  • 有关李广的两篇文字
  • 有关李广的两篇文字 飞将军李广为什么不得封侯?(节选) 司马迁把<李将军列传>写得生动异常,成为<史记>名篇.后来的不得志文人,常为李广一洒终生不遇之泪.可是,夷考其实,李广之不遇,起码一大半要怪他自己. 李广乃是"汉之飞将军".武艺超群,擅长骑射.他爱护 ...

  • 浪得虚名的飞将军李广
  • 大话春秋 <史记•李将军列传>描述了号称飞将军李广的坎坷一生.文中洋溢着作者寄予的一种独特的深深的同情与感慨.作者对李广一生在贵戚的排挤压抑中度过深为感愤,对他"引刀自刭"的悲惨结局寄予的深厚同情一直左右着读者之心.于是后人写道:"李将军的保卫祖国边疆的功绩 ...

  • 文言文助读141-170
  • 141一轴鼠画 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等到县令把画拿 ...

  • 司马迁惨遭宫刑真是为了给李陵仗义执言吗,历史的真相却不止如此
  • 文/渊渊 一 公元前九十九年,汉骑都尉李陵率五千步卒深入匈奴腹地为贰师将军李广利攻打匈奴右贤王做策应掩护.李陵完成策应任务在回兵途中遭遇单于主力,以五千步兵血战匈奴八万大军,且匈奴军队多为骑兵.就在对抗兵种和军队数量均处于绝对劣势的情况下,李陵带领部队与匈奴大军边退边战,血战十余日,杀伤匈奴万余人. ...

  • 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免得央视误人子弟----到底谁说的对啊
  • 历史上真实的李鸿章 免得央视误人子弟 灰色人    发表于2009年01月26日 03:29 阅读(1) 评论(0) 分类: 个人日记 举报 历史一页 首先让我们了解历史上李鸿章的真实一面,李鸿章"发迹"之后,他们六兄弟曾在家乡安徽省大规模地购置田产,并建造"大者数百亩 ...

  • 读蒋百里[国防论]有感
  • 日期:2013-12-30 作者:蒋凡 来源:文汇报 读蒋百里<国防论>有感 □蒋凡 一段时间以来,东海汪洋中的钓鱼岛波翻浪涌.由于日本极右势力及军国主义分子作祟,中日领土矛盾严重激化.国有难,思良将,于是,民国将军蒋百里的形象,突然浮现眼前.他在上世纪就曾留学日本,在认真考察了日本的环 ...

  • 一级建造师通过率为什么那么低?这才是真相
  • 今天的主要内容是给大家说说一级建造师考试,想报考一级建造师考试的同学请抓紧时间复习备考,尤其是第一年考试的同学,一年考四门,只有4个月左右的时间,四本书,平均下来每本至少350页,一个月时间一本书,还包括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没有老师指导,不报培训班的话你根本就无从下手,想一年考过四门?真的是非常非常困 ...

  • 拿破仑经典语录
  • 不以小事为轻,而后可以成大事. 没有机会!这真是弱者的最好代词. 人生的光荣,不在永不失败,而在于能够屡败屡起.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士兵. 我成功,因为志在要成功,未尝踌躇. 在我的字典中,没有"不可能"这样的字眼. 拿破仑在征俄惨败时说过一句名言:" 从伟大崇 ...

  • 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
  • 导读:里的诸葛亮和司马懿谁更厉害?历史上的诸葛亮和司马懿又是谁更厉害呢?小说中,诸葛孔明抚琴唱曲空城计,不费一兵一将大退司马懿大军.然而,这只是郭冲在注解里编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战时司马懿远在洛阳,攻克孟达后回驻宛城,和发生地点相隔千里,和诸葛亮对战的是张郃,孔明见街亭败绩,迅速撤回汉中.所以,此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