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法的意义设计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版第八册 67~68 页《除法的意义》 2、 教材简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 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 练习, 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 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和讲减法的意义一样, 教材也是通过三道应用题为载体,从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 括出除法的意义。教材对 1、0 在除法算式的特性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中 0 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是教学难点,以后在学习分数、约分、比等知识时 经常要用到。 3、学情简析 所授教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推理、验 证、归纳等能力。另外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笔算和口算除法,并会进行简单的 验算。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大量的探索 性平台,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2)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 判断、抽象、概括等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步渗透转化思想。 5、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6、 (一) 1、 教学程序 在生活的信息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师生相互猜测年龄,得出两条信息;教师今年

30 岁,学生今年 10 岁) 2、 3、 通过以上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 3 倍) 让学生从这三条信息当中任选两条,并提出一个问题。

(1)学生今年 10 岁,老师年龄是学生的 3 倍,老师今年多大? (2)老师今年 30 岁,学生今年 10 岁,老师是学生年龄的几倍? (3)老师今年 30 岁,是学生年龄的 3 倍,学生今年多大? 4、 指明学生列式并计算。

【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 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中,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 学融合在一起。 并在出示应用题时改变了以住的呈现的方式,使应用题的出示更 能体现出计算来源于实际, 并将计算与应用题巧妙整合在一起。同时为后面学习 新知作好铺垫。】 (二)在观察比较中概括除法的意义 (1)观察这三道算式,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①先说出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因数、因数、积) ②再观察二、 三两道题说出除法算式中的各数在第一道题中是什么数 (积、 因数、 因数) ③小结二、三两道题相同点即已知什么求什么(与第一题相反二、三两道题是已 知两个因数的积(30)与其中一个因数(10 或 3),求另一个因数) ④归纳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除法的意义) ⑤师生共同总结除法的意义后, 再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 除数、 商)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 提供学生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在观察、 比较、 讨论、 反思中去参与新知的发生、 发展和形成过程。 并在总结除法意义时, 是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去进行理解,也是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转化。】 (三)在探索中理解难点 【1 和 0 在除法中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学生学习理解时,运用猜测 结果——推理验证——归纳特征——举一反三的这样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出示答题卡: 一个数除以 1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7÷1

5÷1

6÷1

9÷1

10÷1

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0÷20

0÷10

0÷15

0÷17

0÷5

一个除以 0 猜测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5÷0

7÷0

16÷0

9÷0

10÷0

【学生在解答这两张答题卡时, 比较顺利。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 容,只不过加以归纳和整理。其实我在这里设计这张答题卡的真正用意,不仅仅 是为了归纳 1 以及“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在除法中的特性,其真正的目的是为 了突破 0 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一难点。因为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分析推理的过程, 特别是如何利用除法的意义进行验算这一方法后, 对这一难点理解, 就迎刃而解。 如 10 除以 0,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的积等于 10,再如 0 除以 0÷0 不可 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 0 和任数相乘都等于 0,所以 0 不能作除数。并且通

过答题卡的出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以便于梳理知识,感受除法意义的 价值,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验算)奠定基础】。 (四)从练习实践巩固知识 基本练习: (1)根据 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一本书有 95 页,每页按 624 个字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3)把 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拓展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任何除以 1 都得到原数。( (2)0 除以任何数都得 0。( ) )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 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 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五)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 更有条理。】

《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1

教学内容

义务版第八册 67~68 页《除法的意义》 2、 教材简析

除法是与乘法相反的运算。 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 练习, 对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这里在已学的基础上对除法的意义 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和讲减法的意义一样, 教材也是通过三道应用题为载体,从除法和乘法的联系概 括出除法的意义。教材对 1、0 在除法算式的特性做了比较系统的总结。其中 0 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部分知识是教学难点,以后在学习分数、约分、比等知识时 经常要用到。 3、学情简析 所授教的是四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观察、推理、验 证、归纳等能力。另外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的笔算和口算除法,并会进行简单的 验算。所以,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在教学中我创设了大量的探索 性平台,让他们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学习知识。 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掌握除法与乘法的联系,理解除法的意义。 (2)理解掌握除法的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观察,分析、比较、 判断、抽象、概括等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初步渗透转化思想。 5、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除法的意义。 难点:理解“0”为什么不能做除数。 6、 (一) 1、 教学程序 在生活的信息中,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采用聊天的形式引入(师生相互猜测年龄,得出两条信息;教师今年

30 岁,学生今年 10 岁) 2、 3、 通过以上两条信息你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的年龄是学生的 3 倍) 让学生从这三条信息当中任选两条,并提出一个问题。

(1)学生今年 10 岁,老师年龄是学生的 3 倍,老师今年多大? (2)老师今年 30 岁,学生今年 10 岁,老师是学生年龄的几倍? (3)老师今年 30 岁,是学生年龄的 3 倍,学生今年多大? 4、 指明学生列式并计算。

【虽然这部分内容不是本节课的重点,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 趣。使学生在与教师交流中,感到特别亲切,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将生活与数 学融合在一起。 并在出示应用题时改变了以住的呈现的方式,使应用题的出示更 能体现出计算来源于实际, 并将计算与应用题巧妙整合在一起。同时为后面学习 新知作好铺垫。】 (二)在观察比较中概括除法的意义 (1)观察这三道算式,感受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①先说出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因数、因数、积) ②再观察二、 三两道题说出除法算式中的各数在第一道题中是什么数 (积、 因数、 因数) ③小结二、三两道题相同点即已知什么求什么(与第一题相反二、三两道题是已 知两个因数的积(30)与其中一个因数(10 或 3),求另一个因数) ④归纳除法是什么样的运算。(除法的意义) ⑤师生共同总结除法的意义后, 再说明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被除数、 除数、 商) 【学习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通过创设问题, 提供学生学习的空间, 让他们在观察、 比较、 讨论、 反思中去参与新知的发生、 发展和形成过程。 并在总结除法意义时, 是让学生根据减法的意义去进行理解,也是让学生的知识结构达到转化。】 (三)在探索中理解难点 【1 和 0 在除法中的特性是本节课的难点,所以我在学生学习理解时,运用猜测 结果——推理验证——归纳特征——举一反三的这样教学方式组织教学。】 出示答题卡: 一个数除以 1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7÷1

5÷1

6÷1

9÷1

10÷1

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 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再举例说明 0÷20

0÷10

0÷15

0÷17

0÷5

一个除以 0 猜测结果 用除法意义验证 我发现了 5÷0

7÷0

16÷0

9÷0

10÷0

【学生在解答这两张答题卡时, 比较顺利。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内 容,只不过加以归纳和整理。其实我在这里设计这张答题卡的真正用意,不仅仅 是为了归纳 1 以及“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在除法中的特性,其真正的目的是为 了突破 0 为什么不能做除数这一难点。因为学生掌握了这样的分析推理的过程, 特别是如何利用除法的意义进行验算这一方法后, 对这一难点理解, 就迎刃而解。 如 10 除以 0,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的积等于 10,再如 0 除以 0÷0 不可 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因为 0 和任数相乘都等于 0,所以 0 不能作除数。并且通

过答题卡的出示,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以便于梳理知识,感受除法意义的 价值,同时为第二课时的学习(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及验算)奠定基础】。 (四)从练习实践巩固知识 基本练习: (1)根据 36×14=504,直接写出下面两道题的得数。 504÷14= 504÷36=

(2)一本书有 95 页,每页按 624 个字计算,这本书一共有多少个字?(3)把 上题改编成两道除法应用题。 拓展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任何除以 1 都得到原数。( (2)0 除以任何数都得 0。( ) )

【按照根据新课标的理念, 根据由浅入深的原则, 力求做到人人学有必须的数学, 我设计了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使不同层面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五)从质疑问难中,畅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什么疑问? 【让学生在重温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使知识的脉络更清晰, 更有条理。】


相关内容

  •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 <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材分析 "分数与除法"这节课编排在分数的意义中,教材先通过分蛋糕.分月饼的实例,使学生初步感知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再由计算抽象概括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会用字母表示,从而揭示了分数另一方面的意义,表示两个整数相除(除数不为0)的商.为后面 ...

  • 第二单元计划教案
  •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教学内容主要有: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实际问题.除法的初步认识分两个层次:第一,以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实例合活动情境,让学生建立"平均分"概念.第二,在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除法运算,说明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用口诀 ...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分数除法]教学设计板书课后反思
  •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能够用方程或算术方法解答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 3.使学生理解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能够正确地化简比和求比值,知道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解答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 (二)教材 ...

  • 乘除法意义教案
  •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案 [主备人] [从备人] [备课日期] [上课日期] [二次备课审批人]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2.掌握乘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3.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乘除法的意义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学习过程] 一.引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

  • _分香蕉教学设计
  • <分香蕉>教学设计 吕亚萍 一.教案背景:面向小学二年级学生,数学科,1课时. 二.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8页. 三.教材分析: 通过"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等教学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 ...

  • 1.除法的意义第三稿胥庆兰(二年级)
  • 二年级"除法的意义"教学设计 一.学习内容 二年级(上册)除法的意义 二.学习目标 1. 在"实际分物"的过程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 2. 初步了解除法的意义,认识除号,能正确地读.写除法算式.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要用 ...

  •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doc1
  •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小学教科书数学第十一册48-49页<比的意义>,是"比和比例"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在安排此内容时,分为三个阶段:比的意义.比的各部分名称.比与分数及除法的关系.<数学课程准标>指出:"数学教学必须 ...

  • 北师大说课稿
  • 北师大:<分香蕉>说课稿 关键词:平均 算式 除法 北师大 平均分 香蕉 理解 具体 教学 学生 摘 要:<北师大:<分香蕉>说课稿>... 面3节分桃子.分苹果.分糖果内容的学习,学生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等分活动,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三节平均分的活动,是在学生还不知 ...

  • 整式的除法 教学设计
  • 整式的除法 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分为2个小节.同底数幂的除法是学习整式除法的基础,因此教科书在第1小节中首先介绍同底数幂的除法性质.熟练地进行单项式除法是学好多项式除以单项式的关键,在第2小节,教科书根据乘.除互为逆运算的关系,并以分配律.同底数幂的除法为依据,由 计算具体的实例得到单项式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