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现象教学设计

第二章 光现象

本章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突出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出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

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学生.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

2、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跟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跟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强调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牛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 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

热谱图、验钞机等,都充满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需要教学处理的.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光的传播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三中吴萍珊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

的重要方法。

2、通过自己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能

力。

3、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

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书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资料 1、美丽的城市夜景光碟

2、八年级物理配套光碟

(二)、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

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墨水)、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1、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 c=3×108m/s

五、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

生:谈感受

师: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

师:光对我们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信你学过了“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后,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光现象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结合图2.1-1和图2.1-2常见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看到能发光的物体,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举例最多,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生:太阳、闪电、电灯、蜡烛、月亮、萤火虫能够发光

生:霓虹灯、篝火、手电筒、火把能够发光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能够发光的物体,能不能对这些发光物体进行

分类?

生:有些本身能够发光,例如:太阳、闪电、在发光的电灯和蜡烛、霓虹灯、篝

火、手电筒、火把等;有些本身不能发光,要靠反射其他光,例如:月亮和反光的镜子。

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非常好。我们就把这些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

源。所以太阳、火把等是光源,而月亮不是光源。那光源又可分为几类? 生: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师: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

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

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

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

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

的结论,告诉大家?

(4)、展示并交流。

生:我们先用激光手电射向硬纸板上的小孔,在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一亮点,而

射向硬纸板的其他位置时看不到亮点,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然后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点燃蜡烛,中间是带小孔的不透明硬纸板,另一侧是光屏,在光屏上我们看到了烛焰的倒立的像。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四个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

方传播的。

生: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

一条亮光,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生: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亮光。又照射果冻,还是看

到一条亮光。

„„

(5)、分析论证。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师: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讨论交流。

师: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而老师做实验

的时候呢?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

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师:很好。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

且是均匀的。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里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生: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师: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哪些常见的光现象呢?

生:我们玩过的手影游戏,就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手挡住了,在手后面的墙

壁上产生影。

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生: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师:很好,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

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生: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加

强感性认识)

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我找两个同学到

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画的都很好,我们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

传播方向。这样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上的简单之美。

学生利用桌面器材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的“小孔成像”。

4、光的传播速度

师: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

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

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师:看课本图2.1-6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光速是很大的。如果

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

(三)、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四)、作业

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回答文后问题。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完成物理套餐

(五)、点评

本节课通过生活事例,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活动是简单的现象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且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发学生思考;并且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光的反射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三中吴萍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 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器材:玩具小猫一只能发出激光的手电筒,平面镜、白纸板各

一,光的反射仪器、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 光的反射规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

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 光的反射种类镜面反射

漫反射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师:光是怎样传播?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现在我有一激光手电筒,它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家看到传

播路径吗?能否将其传播路径在黑板上显示出来?

生:讨论、在纸上画出。(并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

2、新课引入

师:拿出玩具小熊问学生是什么?(小熊)都看到吗?如果是在漆黑的夜晚大家

还能看到吗?为什么现在能看到而在漆黑的夜晚看不到呢?(因为有光)大家转过身去还能看到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发生了光的反射

师: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

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的反射。

(二)新课讲授

师:光射向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现在我这里有一块平面镜。让一束

光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会将这束光反射出去(这束光可有手电筒提供,画图说明,如下图1)针对这一现象大家讨论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图1

生:讨论

生:“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为什么光会

发生反射现象?”

师:大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本节课研究的是“反射光将沿什

么方向射出?”;“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师:在研究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概念。a.入射光线AO。 b.入

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c.反射光线OB。 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 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f.反射角∠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下面大家自己讨论一下,对这上面两个问题做出猜想,把结果写在纸上。 生:讨论、猜想

师:大家已经做出了猜想了,那要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做实验)请

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不一定很完整,可能有些入射光线

或反射光线看不到,但是让他们经历动手设计实验的过程,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每2人一组,器材有光的反射演示器,激光手电筒一只,量角器一个)

(1)如图所示,光的反射仪器,由两个板构成,竖直的那个板,可以以中间

为轴前后转动,水平放置那个板在正中间镶着个小平面镜。

(2)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

向射出,在纸板上用铅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

师: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

生: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和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即入射角等于反射

角)

学生对找两线以及两角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 师:假若我们把竖直的板,以中间为轴左边部分不动,而右边部分向后转动,在

让光线射入,你能否找到反射光线?

生: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在右边的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师:这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两侧。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这就是光反射

时遵循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

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叫做“找眼睛” 。这里有一块大平面镜,你能不能

在镜中找出其他同学的眼睛?

同学们为什么能在镜中互相看到对方的眼睛呢?这用什么来解释呢?下面

我们再来作实验。

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

一下,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呢?利用刚刚的实验器材作实验。

生:实验结果表明了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总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现在同学们可以解释刚刚“找眼睛”游戏中为何能互相看到眼睛。就是因

为光路是可逆的

演示1: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睛上,问其感觉如何?(很刺

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这感觉?(没有)没有则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们眼中。

演示2:拿一块面积和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皮,再做想同的实验,再问那位

同学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了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同样的光,为什么经不同的物体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的情况不同呢? 生:讨论分析

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镜面光滑,纸皮看上去很平,细微处却是凹凸不平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

师:平行入射平行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平行入射不平行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这是反射的两种种类。 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集中,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刺眼、看不清,漫反射反

射光射向了各个方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能看清,我们能看清本身不发光的黑板、桌子就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镜面反射?哪些是漫反射?各组进行比赛看谁举的例子

多。学生举了例子教师适当点评。

练习:看黑板上的字时,有时由于黑板反光往往看不清,为什么?怎样解决? (学生利用本节知识进行解答,巩固知识)

(三)、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四)、作业

完成教材41页第一和第二题

雨后的夜晚,一个人背对着月光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他看到前面发亮处是水洼还是暗处是水洼?为什么?若他是迎着月亮走呢?

完成物理套餐

(五)、点评

本节课通过身边事例,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活动中,通

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以及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态度。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白云区江高三中 龙永森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学生: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学生: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学生甲: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乙: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教师: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教师: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教师: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学生乙: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学生甲: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学生丙: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学生丁: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学生: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

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学生: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那么怎么办?

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教师: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学生: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学生: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教师: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教师: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学生甲: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学生乙: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学生丙:蜡烛容易倒下。

教师: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学生: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教师: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教师: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学生: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教师: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学生: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学生:等大。

教师: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五、点评:

学生平时对平面镜成像已有初步认识,本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并且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节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白云区江高三中 龙永森

《第六节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白云区江高三中 龙永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通过制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发现,获得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愉悦。

教学准备

一、器材准备

盘子、平面镜、水、放大镜、手电筒、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绘画颜料、调色盘、三棱镜、白纸

二、分组准备

二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见过“雨后彩虹”吗?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的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摘选)

1.彩虹是七色的,很美,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

2.彩虹为什么会消失呢?

3.画画的时候,也有很多颜色的颜料,可以用它来描绘“彩虹”,那么颜料和光有联系吗?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好,让我们先来再现“雨后彩虹”,你想到了哪些办法呢?

二、探究光的色散

1.研讨与发现

学生在这个环节,通过相互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几种颜色的光。

方案二: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方案三:将水含于口中,对着太阳光喷成雾状,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彩虹。

方案四:透过喷泉喷洒的雾状小水珠,也可以观察到彩虹。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与发现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师: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那么要得到其中的任意一种色光,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三、探究色光的混合

1.实验与发现

学生: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此实验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

师: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探究与发现

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师:设计表格,并将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

(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

四、探究颜料的混合

师: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后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学生:将手中的颜料按相同的比例在调色板上混合,并设计表格,记录发现。

表(二)

师:学习了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你有哪些收获呢?(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那些对颜料了解比较多的热爱绘画的学生的积极性,动员他们为教学提供较多的背景材料,使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五、小结与拓展

学生刚接触到光学知识,兴趣和热情都非常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去自制彩色陀螺实验。制作方法如下:做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颜色要尽量浓一些并纯正。沿半径切开一个槽,把三个圆盘沿着槽口交错地插在一起,套在陀螺上,露出红、绿、蓝三个扇形面积,陀螺质量要大些,可保证在较长时间内高速转动,分别拨动圆盘,调节三个扇形面积的大小,即改变三种颜色的比例,反复试验,便可以看到多种颜色。

让学生亲手去做一做,并记录下实验结果,作为相互交流的素材。

【板书设计】

点评:

本课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的特点;结论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学生通过进行过程的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第二章 光现象

本章研究光现象及其规律,突出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1、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本章对光的规律性知识尽量安排为探究性的.这些探究活动是根据实验、演示实验或者小实验演化而来。老师们都熟悉.探究实验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先不给出实验结论,要求学生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结论.由于探究具有悬念,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处理好实验的关键问题,自主地得出主要结论.

探究性学习跟知识性学习一样,也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本章安排的探究活动,具有知识浅、操作方便、规律性强的特点,结论容易获得,适宜初中学生.探究能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受到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的知识;从获得成功的愉悦中,提高学习自信心.

2、不过分强调科学自身的逻辑性和规律的严密性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反射定律降低到反射规律水平,主动跟学生的认知水平吻合,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为学会学习打基础.学生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获得的事实是反射角跟入射角相等的关系.至于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 分居法线两侧,以及它们跟法线在同一平面内的说法,教材中不强调.这样虽不很严密,但不会在学生认识实际问题时产生障碍.

折射定律历来是初中学生学习的难点.本章对光的折射知识定位较低,重点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玻璃中光线偏折的方向,只提出“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的结论.至于对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学生要求不高,能听懂就可以了,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

3、强调实验的作用

初中物理的基本研究方法是实验.一如既往。本章仍然突出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牛在观察和实验中直接获得生动的实验事实,体会、感悟实验方法对物理学习以及学会学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4、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

光学知识渗透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与技术相结合,用于引导掘进的方向;与人文精神相结合来剖析神话故事;光传递的信息,可以发现宇宙之大;平面镜成像在视力检查上的应用,光的能量方面的应用——— 太阳灶,以及海市蜃楼、

热谱图、验钞机等,都充满魅力和活力.教师应该根据需要和可能,提供身边具有活力的新鲜事例于教学之中.

物理学习是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科学技术的兴趣的重要途径.本章的—一些栏目中的内容是需要教学处理的.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的生活,需要理解社会生活中的科学技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希望学生在多种学习活动中成长.

第一节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光的传播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三中吴萍珊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先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

的重要方法。

2、通过自己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培养学生初步观察能力和动手能

力。

3、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

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等重客观事实、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继学习打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对科学的求知欲,

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是本节教学的重点,设计与组织关于“光总是沿直线传播吗?”这一问题的探究活动是本书的难点。

三、教学准备

(一)、多媒体资料 1、美丽的城市夜景光碟

2、八年级物理配套光碟

(二)、实验器材

激光手电、蚊香、玻璃砖、火柴、蜡烛、光屏、中间有孔的不透明硬纸

板、盛水的小烧坏(水中放适量墨水)、

四、板书设计

第一节 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光传播的特点:1、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2、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的传播速度 真空中 c=3×108m/s

五、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播放一幅幅美丽的城市夜景。 师:伴随着美妙的音乐,同学们欣赏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此情此景,同学们想对老师说点什么呢?

生:谈感受

师:是的,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对于光,同学们想知道些什么呢?

生:各抒己见

师:光对我们人类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信你学过了“色彩斑斓的光现象”后,一定会有更深的理解。

光现象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看到了美丽的城市夜景,那么,这些把城市点缀的如此美丽的光是哪儿来的呢?结合图2.1-1和图2.1-2常见光源,阅读课本。然后讨论交流。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看到能发光的物体,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看哪组举例最多,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生:太阳、闪电、电灯、蜡烛、月亮、萤火虫能够发光

生:霓虹灯、篝火、手电筒、火把能够发光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能够发光的物体,能不能对这些发光物体进行

分类?

生:有些本身能够发光,例如:太阳、闪电、在发光的电灯和蜡烛、霓虹灯、篝

火、手电筒、火把等;有些本身不能发光,要靠反射其他光,例如:月亮和反光的镜子。

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非常好。我们就把这些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

源。所以太阳、火把等是光源,而月亮不是光源。那光源又可分为几类? 生: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师:像太阳、萤火虫、水母这类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像点燃

的蜡烛、霓虹灯、白炽灯这类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2、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师:(手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射向天花板。)老师问同学们一个问题:从激光手电发

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到天花板上去的?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经验或感性认识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

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

生: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检验。

师:好,今天,同学们就用实验桌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我们

的猜想是否正确,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3)、设计并进行实验

(学生动脑动手进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并观察各小组实验情况。) 师:好,现在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设计的实验、操作的方法、看到的现象和得出

的结论,告诉大家?

(4)、展示并交流。

生:我们先用激光手电射向硬纸板上的小孔,在另一侧的光屏上看到一亮点,而

射向硬纸板的其他位置时看不到亮点,说明光沿直线传播;然后我们做了小孔成像实验。点燃蜡烛,中间是带小孔的不透明硬纸板,另一侧是光屏,在光屏上我们看到了烛焰的倒立的像。也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当我们点燃了蜡烛的时候,我们小组四个人都看到了光,说明光是向四面八

方传播的。

生:我们先点燃香,然后用激光手电沿着向上冒的烟的方向照过去,我们看到了

一条亮光,时断时续的,美极了!

生:我们用激光手电照射烧杯里的水,看到水中一条亮光。又照射果冻,还是看

到一条亮光。

„„

(5)、分析论证。

师:同学们说的太精彩了!方法各异,但都说明了一个问题: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现在请同学们看老师做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把玻璃砖固定在光具盘上,用激光灯沿光具盘面射向玻璃砖。 生:诧异、迷惑(光怎么不是沿直线传播了呢?)。

师:对呀,光不再沿直线传播了,同学们能想想什么原因吗?

生:讨论交流。

师:考虑一下,同学们做实验的时候,光是在什么介质中传播的?而老师做实验

的时候呢?

生:我们做实验时,光是在水中、空气中、果冻中传播的,是同一种介质,而老

师做实验的时候,光是从空气传播到玻璃中,介质不一样了。

师:很好。所以我们说“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首先要在同种介质中,而

且是均匀的。同学们能总结这个结论了吗?

生: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师: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里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生:在开掘隧道时,工程师们常常用激光束引导掘进机,使掘进机沿直线前进,保证隧道方向不出现偏差。

师:光的直线传播还可以解释哪些常见的光现象呢?

生:我们玩过的手影游戏,就是因为光在传播过程中被手挡住了,在手后面的墙

壁上产生影。

生: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也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生: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小孔成像”也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师:很好,老师发现同学们讨论积极,思维活跃,并且能从课本和生活中获取信

息,同学们的表现令老师欣慰。现在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生:欣赏课件展示的激光准直、手影、小孔成像、日食的成因、月食的成因。(加

强感性认识)

师:知道了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那我们如何描述光呢?我找两个同学到

黑板上画出来。

学生依据日常生活经验及对光的认识画出光的表示方法。

师:同学们画的都很好,我们就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代表光的

传播方向。这样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我们物理学上的简单之美。

学生利用桌面器材完成教材想想做做的“小孔成像”。

4、光的传播速度

师:前面学习了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那么光的速度与此相比

较是大还是小呢?打雷的时候,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什么原因呢?

生: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

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师:看课本图2.1-6 真空中的光速是宇宙间最快的速度,光速是很大的。如果

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太阳发出的光要经过8min到达地球。

(三)、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四)、作业

学生课后阅读科学世界回答文后问题。

“井底之蛙”这个成语大家都熟悉吧?你能解释为什么“坐井观天,所见甚小”吗?你能根据光的直线传播原理画图来说明吗?

完成物理套餐

(五)、点评

本节课通过生活事例,多媒体图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探究活动是简单的现象出发认识事物的本质,且实验器材简单、操作简便,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发学生思考;并且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这对学生以后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都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二节 光的反射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三中吴萍珊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二)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 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二、教学重点:探究光的反射定律和应用。

教学难点: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三、教学器材:玩具小猫一只能发出激光的手电筒,平面镜、白纸板各

一,光的反射仪器、多媒体计算机、实物投影仪等。

四、板书设计

第二节 光的反射

一、 光的反射规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

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二、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三、 光的反射种类镜面反射

漫反射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复习

师:光是怎样传播?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师:现在我有一激光手电筒,它发出的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大家看到传

播路径吗?能否将其传播路径在黑板上显示出来?

生:讨论、在纸上画出。(并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

2、新课引入

师:拿出玩具小熊问学生是什么?(小熊)都看到吗?如果是在漆黑的夜晚大家

还能看到吗?为什么现在能看到而在漆黑的夜晚看不到呢?(因为有光)大家转过身去还能看到吗?(不能)这说明什么问题?

生:发生了光的反射

师: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

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光的反射。

(二)新课讲授

师:光射向任何物体表面都会发生反射现象。现在我这里有一块平面镜。让一束

光射向平面镜,平面镜会将这束光反射出去(这束光可有手电筒提供,画图说明,如下图1)针对这一现象大家讨论一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图1

生:讨论

生:“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为什么光会

发生反射现象?”

师:大家提出了很多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本节课研究的是“反射光将沿什

么方向射出?”;“光反射时遵循什么规律?”

师:在研究这两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概念。a.入射光线AO。 b.入

射点O:入射光线与反射面的交点。 c.反射光线OB。 d.法线:过O点作反射面的垂线ON。 e.入射角∠i: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f.反射角∠r: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下面大家自己讨论一下,对这上面两个问题做出猜想,把结果写在纸上。 生:讨论、猜想

师:大家已经做出了猜想了,那要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做实验)请

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不一定很完整,可能有些入射光线

或反射光线看不到,但是让他们经历动手设计实验的过程,也能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每2人一组,器材有光的反射演示器,激光手电筒一只,量角器一个)

(1)如图所示,光的反射仪器,由两个板构成,竖直的那个板,可以以中间

为轴前后转动,水平放置那个板在正中间镶着个小平面镜。

(2)一束光贴着纸板沿某一角度射到O点,经平面镜的反射,沿另一个方

向射出,在纸板上用铅笔描出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的径迹。

(3)改变光束的入射方向,重做一次。

(4)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量ON两侧的角i和r。

师:关于光的反射,你发现了什么?

生: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和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相等。(即入射角等于反射

角)

学生对找两线以及两角有一定的困难,教师可以做适当的点拨。 师:假若我们把竖直的板,以中间为轴左边部分不动,而右边部分向后转动,在

让光线射入,你能否找到反射光线?

生:学生动手做实验。发现在右边的板上看不到反射光线。

师:这实验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生: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两侧。

教师总结: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入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关系,这就是光反射

时遵循的规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规律)

光的反射定律: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

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叫做“找眼睛” 。这里有一块大平面镜,你能不能

在镜中找出其他同学的眼睛?

同学们为什么能在镜中互相看到对方的眼睛呢?这用什么来解释呢?下面

我们再来作实验。

根据“逆向思考法”,若让入射光线逆着反射光线的方向入射,同学们猜想

一下,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呢?利用刚刚的实验器材作实验。

生:实验结果表明了反射光线将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射出。

师总结: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现在同学们可以解释刚刚“找眼睛”游戏中为何能互相看到眼睛。就是因

为光路是可逆的

演示1: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反射到某同学的眼睛上,问其感觉如何?(很刺

眼)刺眼说明光很强,看不清。其他同学有没这感觉?(没有)没有则说明光没有反射到你们眼中。

演示2:拿一块面积和形状与平面镜相同的硬纸皮,再做想同的实验,再问那位

同学此时有何感觉?(不刺眼,能看清)反问其他同学能不能看清(能看清)能看清说明了有光射入你的眼睛。

师:同样的光,为什么经不同的物体表面反射后,反射光的情况不同呢? 生:讨论分析

教师适当进行点拨

镜面光滑,纸皮看上去很平,细微处却是凹凸不平的。

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镜面反射

师:平行入射平行反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平行入射不平行反射,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这是反射的两种种类。 镜面反射,反射光比较集中,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刺眼、看不清,漫反射反

射光射向了各个方向,迎着反射光的方向看能看清,我们能看清本身不发光的黑板、桌子就是因为发生了漫反射。

师:生活中哪些现象是镜面反射?哪些是漫反射?各组进行比赛看谁举的例子

多。学生举了例子教师适当点评。

练习:看黑板上的字时,有时由于黑板反光往往看不清,为什么?怎样解决? (学生利用本节知识进行解答,巩固知识)

(三)、小结

从本节课的学习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四)、作业

完成教材41页第一和第二题

雨后的夜晚,一个人背对着月光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他看到前面发亮处是水洼还是暗处是水洼?为什么?若他是迎着月亮走呢?

完成物理套餐

(五)、点评

本节课通过身边事例,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活动中,通

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进行试验以及分析和论证,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也培养探究意识和科学态度。

《第三节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 白云区江高三中 龙永森

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4)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 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 通过对平面镜、球面镜的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1、提出问题:照镜子,平面镜能成像(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二、新课教学

2、提出猜想:

平面镜成像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不做任何暗示,让学生充分想象)

[学生讨论、归纳]可能有下列猜想:(允许有不正确猜想)

(1)、像与物等大;

(2)、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左右相反;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如何来探究像与物的大小是否相等呢?

[明确探究目的]

[老师给学生思考空间,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教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像与物是否相等呢?[设疑]

学生:比较像与物的大小。[明确探究方法]

学生:找一个跟镜前物体完全相同的物体[替身物体]与像比较。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教师:同学们找桌子上的器材试试看,行不行。[白玻璃暂时不取出] 学生甲:用两支相同的笔。

学生乙:用两只相同的蜡烛。

教师:同学们成功了吗?有什么障碍?

学生:从平面镜的正面看见了像,想把“替身物体”放到平面镜后面的像位置上,从平面镜的背面,只看到“替身物体”,而看不见像,所以无法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教师:为什么像不见了呢?[学生:思考、讨论]

学生:平面镜成的像不是真实存在的。

教师:有没有真实存在的像,你们见到过吗?

学生乙:小孔成像,像是有光线投射到光屏上形成的。

学生甲:投影仪投射到银幕上的像。

学生丙:电影院放映机投射到银幕的像。

学生丁:树林里地面上圆形的小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教师:平面镜成的像是不是有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呢?

学生:不是的,平面镜的背面有一层漆,光线是不能透射过去的。

[小结] 好!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够用光屏接收到的像,我们叫它实像,

而平面镜成的像是光屏接收不到的,不是真实光线相交而成的像,所以叫作虚像。 教师:怎样才能同时看见像和“替身物体”?

[学生:思考、分析、讨论、归纳]

学生:要同时观察到像和替身物体,必须要让物体通过镜面的反射光线和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都能进入人眼。(教师在此可作适当解释“光的反射”,具体下面要学习)

好![激疑] 我们看见物体(棋子)在平面镜内成的虚像是由于物体射出光线(或反射)经过镜面的反射进入人眼的。怎样才能同时看见镜后的替身物呢? ——必须使平面镜后面的替身物射出的光线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非常好![激疑] 那么现在镜后的替身物射出光线为什么没有透过平面镜进入人眼?

学生:被涂在平面镜后面的漆挡住,光线无法透过平面镜。

教师:那么怎么办?

学生:把涂在镜后的漆刮掉。

教师:想一想,有没有其它办法?

学生“换成平滑的白玻璃做。

教师:好!现在拿出平滑的白玻璃,再选择器材试一试实验。[学生选择器材实验]

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学生:像较弱,看不清。

同学们,笔的像比较弱,看不清楚,你有办法让物体所成的像明亮起来? 学生:增强光的亮度(照度)。用点燃的蜡烛做。

教师:同学们,试试看。

[学生选择器材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一)实验时间长,点燃的蜡烛烧短了,像比替身物短了;(二)蜡烛不容易放置,有倾斜、有倒下,不易操作]

教师:同学们实验过程中有没有困难和问题。

学生甲:点燃的蜡烛时间长烧短了,像比物短。

学生乙:蜡烛不容易放竖直。

学生丙:蜡烛容易倒下。

教师:想什么办法改进实验呢?看看里面桌还有什么器材。[两把手电筒] 学生:用手电筒作为物体,代替蜡烛。

教师:你们再试一试看。

[有的学生没开亮做,像较弱,看不清;有的学生开亮手电筒,但灯光竖直向上射出同样效果不好]

教师:同学们,手电筒的像为什么比点燃的蜡烛的像弱;看不清楚,动一动脑筋,有没有办法使手电筒成的像明亮起来?

学生:把当作物体的手电筒开亮,并把手电筒的头旋下来做。

教师:对,这样可以增强光的亮度。再来试试看。

[启发]作为替身物的手电筒(没开亮的)应移到什么位置上。

学生:直到看上去它与开亮的手电筒的像完全重合。

[学生的主动积极探索实验,几经挫折,实验成功后能很好地体会到科学探究成功后的成就感。]

平面镜成的虚像与物体的大小?

学生:等大。

教师:实验验证: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它们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把上面实验放在白纸上做,只要记录两手电筒和玻璃的位置。改变开亮手电筒的位置,重做上述实验两次。用不同颜色的笔记录每次实验中两手电筒的位置。 分析实验记录:

量出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到玻璃板的距离。

连接每次实验中两把手电筒的位置,观察连线与镜面的关系。

[得出实验结论]

5、交流与评价:

(1)、同学们各自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

(2)关于平面镜成想的特点还有那些猜想?准备怎样去验证它?

学生课后自己探究:

(1)改变物体与平面镜的距离,像的大小是否改变?

(2)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左右相反的吗?

三、课堂小结: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成虚像;

(2)像与物等大;

(3)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4)像与物左右相反。

2、科学探究的过程包括以下要素(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可明确):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与设计试验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5)分析与认证 (6)评估

(7)交流与合作。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在理解科学探究的情况下写出简单的探究报告(包括探究的问题、探究的过程和探究的结论)

自读教材“凸面镜和凹面镜”部分。

教学说明:

本课体现了科学家在进行科学探究时从问题-实验-问题-实验-结论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教师要引导;另一方面要避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要怎么样”、“应该这样”,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可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最后还是要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解决。

五、点评:

学生平时对平面镜成像已有初步认识,本节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解!并且通过分组实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五节 看不见的光》教学设计 白云区江高三中 龙永森

《第六节 光的色散》教学设计

白云区江高三中 龙永森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散现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颜料的三原色是不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色的混合,获得有关的知识,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重点难点

学生自主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通过制定实验方案,自选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表格,记录实验发现,获得最生动的实验事实资料,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感悟实验方法对学习物理的重要性,体验探究的过程和成功的愉悦。

教学准备

一、器材准备

盘子、平面镜、水、放大镜、手电筒、各种颜色的透明胶片、绘画颜料、调色盘、三棱镜、白纸

二、分组准备

二人一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你见过“雨后彩虹”吗?谈谈你的“发现”或提出你最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可能的发现或提出的问题(摘选)

1.彩虹是七色的,很美,但我不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

2.彩虹为什么会消失呢?

3.画画的时候,也有很多颜色的颜料,可以用它来描绘“彩虹”,那么颜料和光有联系吗?

师:大家的发现非常好,让我们先来再现“雨后彩虹”,你想到了哪些办法呢?

二、探究光的色散

1.研讨与发现

学生在这个环节,通过相互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

方案一:用一块三棱镜对着太阳光,用白纸在另一侧作光屏,可以观察到白纸上几种颜色的光。

方案二:在盘子里装上水,盘边斜放一个平面镜,使太阳光照射在平面镜上,并反射到白色墙壁上,观察墙壁上反射光的颜色。

方案三:将水含于口中,对着太阳光喷成雾状,可以观察到短暂的彩虹。

方案四:透过喷泉喷洒的雾状小水珠,也可以观察到彩虹。 师:请你选择其中一种方案,进行实验探究,并记录你所观察到的现象。

2.实验与发现

通过实验,学生发现太阳光可以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色光的顺序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

师:这种现象称为光的色散,说明白光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那么要得到其中的任意一种色光,我们可以怎么办呢?

三、探究色光的混合

1.实验与发现

学生:用手中的放大镜,观察彩色电视画面上的的各色光条,可以发现,电视屏幕上显现出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条合成的。(此实验可以安排课前学生在家中完成)

师:人们发现,红、绿、蓝三色光混合能产生各种色彩,因此把红、绿、蓝三种色光叫做色光的三原色。

2.探究与发现

学生:分别用不同颜色的透明胶片挡在两只手电筒前面,观察它们射出的光在白墙或白纸上重叠部分的颜色。

师:设计表格,并将你的发现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

(教学中,教师不应让学生死记三原色光合成的结果,而应让学生在探究中去认识几种单色光合成的效果,在实验中获得感性认识。)

四、探究颜料的混合

师:颜料的混合与色光的混合后的颜色是一样的吗?

学生:将手中的颜料按相同的比例在调色板上混合,并设计表格,记录发现。

表(二)

师:学习了色光的混合和颜料的混合,你有哪些收获呢?(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那些对颜料了解比较多的热爱绘画的学生的积极性,动员他们为教学提供较多的背景材料,使学生能够提出更多的问题。)

五、小结与拓展

学生刚接触到光学知识,兴趣和热情都非常高,可以安排学生课后去自制彩色陀螺实验。制作方法如下:做三个硬纸圆盘,分别涂满红、绿、蓝三种颜色,颜色要尽量浓一些并纯正。沿半径切开一个槽,把三个圆盘沿着槽口交错地插在一起,套在陀螺上,露出红、绿、蓝三个扇形面积,陀螺质量要大些,可保证在较长时间内高速转动,分别拨动圆盘,调节三个扇形面积的大小,即改变三种颜色的比例,反复试验,便可以看到多种颜色。

让学生亲手去做一做,并记录下实验结果,作为相互交流的素材。

【板书设计】

点评:

本课力图体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突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本课安排的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具有知识浅、实验操作方便的特点;结论易获得,适宜初中生探究。学生通过进行过程的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受到科学探究方法的教育;从收集的证据中,总结和归纳规律性的知识;从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相关内容

  • 如何上好物理课
  • 如何上好物理课 编号:1085606 作者:麻景武 所属班级:遵化初中物理三班 创建时间:2009-11-23 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研究应该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课堂教学的目标.过程.效度究竟要怎样定位,教学过程中究竟要展现什么样的新课程精神和理念呢? 传统的科学教育以传授自然科学知识为主,即向学 ...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概述: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地球的运动>单元的第一课.这一课主要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而是让学生对昼夜交替现象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这就要用到地球自转.公转等方面的知识,而这些知 ...

  • 4.4[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 汤其刚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又是解释日常生活中许多光现象的基础.通过对折射现象的分析,可以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让学 ...

  •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 <不确定现象>教学设计 张小龙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96-97页例1.例2和例3,第97页课堂活动,练习二十三第1.2题. [教学目标] 1.能在活动中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可能的,有些则是不可能的. 2.在具体的情景中能用"一定&q ...

  • 分子的教学设计
  • 分子和原子课堂教学案例(第一课时) 柳林联盛中学 王明远 案例背景:全国教改的浪潮冲击着我校,课堂改革势在必行.化学是一门 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目前我校的教学普遍存在问题是: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理念一直停留在口号阶段,为了形成一个良好教改氛围,针对学校实际, ...

  •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设计者: 工作单位: 教学流程 第1课时 教学 环节 教 师 活 动 预 设 一.教师提问:1.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 一.创设 的,那么能否用肉眼看情境 导入 新课 2.组成物质的分子是运动还是静止呢?假如运动,分子的运动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探究 获得 新知 ...

  • 平移与旋转说课
  • <平移与旋转>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平移与旋转是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三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 ...

  • 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 反思一:昼夜交替现象教学反思 <昼夜交替现象>是小学科学课五下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是整个单元的基础.五年级的学生,通过电视或书籍,大多数都已经知道地球在自转并且围绕太阳公转这一科学事实.但这节课并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形成昼夜交替的原因,它的主要目标就是让学生追寻科学家们探索的足迹,发挥最大的 ...

  • 超重和失重
  • <超重和失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教师引导.小组讨论.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 ...

  • [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设计
  • <生物的遗传现象>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三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3.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