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试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朱海森 潘燕

0引言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已

为广大地理学家尤其是区域自然地理学家认可。然而,有意识地自觉地把它作为研究区域的指导思想,用以揭示不同区域、即使是对于以洲为单位的区域的总体特征来说,目前还显不足。本文试以该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简要回顾及笔者对其粗略理解和认识为基础,着重分析以非洲为例的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并提出该理论在区域自然地理教学与研究和地理建设中的一些运用。 1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虽然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古典地理学大师都认为地理学是“论述在地理空间各部分由相互联系的各种起因不同的事物”,都认识到“要求一般概念的必要性”,但他们都承认“在他们的时代里,要创立更高的理论有它的局限性”而现在,作为地理学核心之一的区域自然地理学的“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已成为论述自然地理空间各要素、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归纳所研究区域总体特征的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或思想体系。

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应归功于著名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早在50年代,李先生即提出了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井不等干均一性,……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他先后在文献[2],[3]

中以这一理论作为全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示例,从而为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运用的典范·同时,李先生还把这一理论与地理学科的两个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以及辩证法中的共性与个性等关系相联系,为广大地理学者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开拓了广阔的思路。在倡导、传播和发展这一理论的广大地理学家中,刘德生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早在1960年,刘先生提出了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并对此作了一定的论述。此后在其主编的《世界自然地理》及《世界地理》教材中都强调把这一理论作为编写的指导思想。他把体现各要素的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亚洲的整体性用一图式加以说明,不仅使对其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而且使人们找到了分析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另外,刘先生还力图使这一理论推而广之到包括人文因素在内的区域地理研究中,他在《世界地理》(1988年版)的前言中指出,基础理论应是一门教材的主线、核心和灵魂,本教材的基础理论是否可以表达为“反映世界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并在1989年卫星电视《世界地理》教学中首次提出了包括人文因素在内的地理环境结构的图式。由于统编教材以及电视传播媒介的特殊作用,这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广泛认可。

2 对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以非洲为例)

2.1 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 首先,任何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在特定的空间里存在,组成这一环境的地形、气候、陆地、水、土壤、生物界等各要素时刻都在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某一要素在该环境中发生的作用均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其次,各要素间具有空间上的联系。如非洲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等要素均明显地纬向地带性分布,这与它们同处亚欧大陆西南面这一特定空间相关。同时,各类型区

之间既体现了不同的质的差异,而相邻类型之间又呈现有规律的循序渐变的特性。这种变异的连续性,反映了其整体性特点。再次,各要素间存在着发生学上的联系,即现代的及地质历史上的动态联系。如东非裂谷高原区在第三纪整个区域发生抬升作用的同时,地壳发生大断裂,巨量的玄武熔岩不断涌出地面,在中生界沉积岩上形成厚度达几百至几千米的高大熔岩台地,而断裂下陷地带则形成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带,由此产生该地区各要素至今仍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2.2 整体性中“一部分对另外一部分的影响”通过一个或多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来实现

如把东半球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看到东北非之所以成为干燥的自然景观,其东北面正面迎来自亚欧大陆的干燥陆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可以看作亚洲大陆(这一部分)影响东北非(另一部分)的典型例子。其实,这一作用是通过东北非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要素的综合影响来实现的。同样,非洲大陆西南沿岸的水域空间是形成纳米布沙漠的一个原因,它是通过本格拉寒流这一要素(当然还有诸如位置因素等)的影响来实现的。

2.3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特征的组合体现着这一区域的整体性

非洲为全球第二大陆,位于亚欧大陆西南面,基本是以赤道为中轴的简单的大陆轮廓;地形以高原为主、褶皱山脉少而断裂地形十分发育;气候炎热、干燥;河网分布极不均匀,内流区分布明显。这些要素的不同特征的有机组合反映了整个非洲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如以自然地理总特征来概括,非洲的整体性可归纳为:(l)高原大陆的自然景观以热带、亚热带为主,荒漠景观面积广大;(2)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并大致对称于赤道;(3)热带为主的各自然要素类型众多,动植物特有种丰富。

2.4整体性反映在与其相同等级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总特征的比较中

非洲自然地理的总特征明显与其他洲不同:亚洲以面积巨大、大陆性强烈、季风性典型、各要素具有多样性和极端胜为特点;欧洲以地处中高纬度大陆西岸的较小空间,具有温带海洋性和地中海为典型景观及以森林景观为主较明显的纬向性结构为特点;北美洲则以中高纬度较大空间为其存在条件,以偏居西侧南北纵列的地形结构为重要影响因素发育的。具有较强大陆性和类似季风性及深受冰川作用影响的、温带为主的自然景观类型,其自然景观结构则以北部纬向性类型为主,中南部、西侧以非纬向性类型为主排列。

非洲与南极大陆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与南美、澳大利亚大陆相比也不同:它们的自然景观虽均以热带、亚热带类型为主,但各具有不同的空间地域,它们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也不同:南美洲充分体现热带湿润性的特点,其自然景观结构仍以纬向为主,但非纬向的表现十分突出;而澳大利亚大陆亚热带景观的比例相对较高,其自然景观则以半环状的排列结构呈现出它的独特性。

2.5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某一区域的整体性是其更高一级地域分异的差异性,一个洲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着该洲的整体性,同时它又是更高一级地域分异——世界陆地的差异性、特殊性,组成某一大陆的各自然地理区的综合特征是该大陆差异性在不同部分的具体体现,但从各个区域本身来看,又是它们各自相对一致性的表现。因此,任何区域的整体性存在干其内部的差异性之中。

2.6 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前者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

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后者是指地理环境中任何与前者有偏差的分异现象。严格讲,由干地表结构、海陆分布、大陆轮廓、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征等非纬向性因素,在各地不可能是均一的,因此陆地及海洋中应处处表现为非纬向地带性,但实际上以下一些现象均被视为不同程度的纬向地带性分异:(1)大陆和海洋中的自然带;(2)某一区域范围中,各要素类型基本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如东亚的各季风类型区;(3)由于行星风系、大气环流的作用与影响而产生的某一陆地区域应该或必然形成的自然景观(尽管其面积范围很小,甚至只是一些岛屿),如马来群岛的赤道雨林景观。因此在地球上纬向性表现仍然是基本的、主要的,而非洲则更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其所处的纬度较低,面积广大、地形平坦(这些都是纬向地带性表现的必要条件)等因素外,一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其重要原因:地处亚欧大陆西南部的地理位置、甚至几内亚湾北岸较为平直的海岸线的走向(既长又基本呈东西延伸)均有利干非洲纬向性的发育,即这些非纬向性因素反而加强了大陆的纬向性表现。但即使非洲也有很突出的非纬向地带性表现:如东非裂谷高原区不仅是全球赤道附近陆地上面积最大的非赤道雨林景观区,而且热带荒漠、半荒漠景观、内陆流域水系多分布广泛。

由此可见,纬向与非纬向地带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两者对立统一于地理环境结构中,成为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面。

2.7 整体性与差异性和地理学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与区域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李春芬先生指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作为地理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曾与地理学发展有着血肉的联系”,它们与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其中综合性对应于整体性,区域性对应于差异性,两

者都客观地揭示了某一研究区域的实际,都是研究区域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因此在区域自然地理中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但它们两者也有一些区别: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是区域地理学科所特有的,而是地理学、甚至整个地学的共同特点,这样在应用范围方面要比整体性和差异性广泛得多,此外,由于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的发展,其所包含的地理内涵已远远超过综合性和区域性在地理学中所反映的内容。

3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和实践意义

3.1 为世界自然地理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作为区域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上述理论不仅规定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而且还为世自教学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的清晰思路。

3.1.1 重视绪论课,强调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指导

尽管各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中很多涉及到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内容,但作为刚接触区域地理的学生(一般为本科三年级),要使他们一下子对整体性、差异性有较好的理解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讲这一内容。恰恰相反,在本学科教学伊始指出学科的理论指导,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并反复强调其重要性正是学好和教好这门课的关键所在。

3.1.2 明确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据了解,目前世自教学中的许多时间花在分析各要素的特点、类型及地区差异,如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目的没有学科理论的统帅,很可能会使教学陷于部门或要素之间的割裂,或与部门学科内容的重复。因此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把每一要素看作是该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讲述它们的特点、类型、地区结构,更要明确它们在地理环境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地质发展历吏过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地质发展的过程认识

它对现代地理环境特别是对地形(通过地形进而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二是认识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矿藏资源的形成、发展、分布规律的影响或作用。这样也许就不会使教学陷于单纯讲述某一区域的地质发展史。

3.1.3 突出归纳总结各大洲总体特征的教学

世自现行教材的各章节在这方面尚不平衡,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掌握如何归纳各区域(主要是各大洲)自然地理的总体特征。应该始终把学科理论作为教材的统帅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某一较典型的自然区作为示范,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应注意要求学生多进行区域之间、类型之间的比较,尤其在最后几章,这样既能较容易地得出这些区域或类型的特征(整体性),同时也渗透了差异性的教学内容。

3.2 为认识某一区域地理环境及自然区划、国土整治、流域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家有关重要文件中经常提到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资源、布局经济的内容,这是地理学者义不容辞的义务。由于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客观地反映了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实际,因而它对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布局经济等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即PRED协调,考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已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广大地理学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地理学家参与的一些重要地理建设项目,如黑龙江的梯级开发、澜沧江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东北亚图门江自由港的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跨世纪的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等,都离不开首先要对所在区域的综合研究与评价,要研究区域内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由于项目建设而带来其他区域发生的许多变化等。可以这样认为,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可为上述项目建设作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此外,根据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原则,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也为地理预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试论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朱海森 潘燕

0引言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区域自然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和研究的核心内容,并已

为广大地理学家尤其是区域自然地理学家认可。然而,有意识地自觉地把它作为研究区域的指导思想,用以揭示不同区域、即使是对于以洲为单位的区域的总体特征来说,目前还显不足。本文试以该理论形成与发展的简要回顾及笔者对其粗略理解和认识为基础,着重分析以非洲为例的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并提出该理论在区域自然地理教学与研究和地理建设中的一些运用。 1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虽然洪堡和李特尔两位古典地理学大师都认为地理学是“论述在地理空间各部分由相互联系的各种起因不同的事物”,都认识到“要求一般概念的必要性”,但他们都承认“在他们的时代里,要创立更高的理论有它的局限性”而现在,作为地理学核心之一的区域自然地理学的“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已成为论述自然地理空间各要素、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归纳所研究区域总体特征的一个比较成熟的理论或思想体系。

这一理论的形成与发展首先应归功于著名地理学家李春芬教授。早在50年代,李先生即提出了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概念:“所谓整体性就是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性,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结成一个整体,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部分影响另外的部分”。“但是整体性井不等干均一性,……地理环境的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差异性”。他先后在文献[2],[3]

中以这一理论作为全书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和示例,从而为该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树立了运用的典范·同时,李先生还把这一理论与地理学科的两个特点——综合性和区域性以及辩证法中的共性与个性等关系相联系,为广大地理学者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开拓了广阔的思路。在倡导、传播和发展这一理论的广大地理学家中,刘德生教授是一位杰出的代表。早在1960年,刘先生提出了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概念,并对此作了一定的论述。此后在其主编的《世界自然地理》及《世界地理》教材中都强调把这一理论作为编写的指导思想。他把体现各要素的特征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亚洲的整体性用一图式加以说明,不仅使对其的认识从抽象到具体,而且使人们找到了分析的一般思想和方法。另外,刘先生还力图使这一理论推而广之到包括人文因素在内的区域地理研究中,他在《世界地理》(1988年版)的前言中指出,基础理论应是一门教材的主线、核心和灵魂,本教材的基础理论是否可以表达为“反映世界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规律——地域分异规律”,并在1989年卫星电视《世界地理》教学中首次提出了包括人文因素在内的地理环境结构的图式。由于统编教材以及电视传播媒介的特殊作用,这一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播和广泛认可。

2 对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认识和理解(以非洲为例)

2.1 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 首先,任何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都在特定的空间里存在,组成这一环境的地形、气候、陆地、水、土壤、生物界等各要素时刻都在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某一要素在该环境中发生的作用均受到其他要素的影响。其次,各要素间具有空间上的联系。如非洲的气候、植被、土壤类型等要素均明显地纬向地带性分布,这与它们同处亚欧大陆西南面这一特定空间相关。同时,各类型区

之间既体现了不同的质的差异,而相邻类型之间又呈现有规律的循序渐变的特性。这种变异的连续性,反映了其整体性特点。再次,各要素间存在着发生学上的联系,即现代的及地质历史上的动态联系。如东非裂谷高原区在第三纪整个区域发生抬升作用的同时,地壳发生大断裂,巨量的玄武熔岩不断涌出地面,在中生界沉积岩上形成厚度达几百至几千米的高大熔岩台地,而断裂下陷地带则形成著名的东非大裂谷带,由此产生该地区各要素至今仍在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2.2 整体性中“一部分对另外一部分的影响”通过一个或多个要素对其他要素的影响来实现

如把东半球看作一个整体,可以看到东北非之所以成为干燥的自然景观,其东北面正面迎来自亚欧大陆的干燥陆风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这可以看作亚洲大陆(这一部分)影响东北非(另一部分)的典型例子。其实,这一作用是通过东北非的地理位置和大气环流要素的综合影响来实现的。同样,非洲大陆西南沿岸的水域空间是形成纳米布沙漠的一个原因,它是通过本格拉寒流这一要素(当然还有诸如位置因素等)的影响来实现的。

2.3 组成区域的各要素特征的组合体现着这一区域的整体性

非洲为全球第二大陆,位于亚欧大陆西南面,基本是以赤道为中轴的简单的大陆轮廓;地形以高原为主、褶皱山脉少而断裂地形十分发育;气候炎热、干燥;河网分布极不均匀,内流区分布明显。这些要素的不同特征的有机组合反映了整个非洲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如以自然地理总特征来概括,非洲的整体性可归纳为:(l)高原大陆的自然景观以热带、亚热带为主,荒漠景观面积广大;(2)自然景观呈带状分布,并大致对称于赤道;(3)热带为主的各自然要素类型众多,动植物特有种丰富。

2.4整体性反映在与其相同等级其他区域的自然地理总特征的比较中

非洲自然地理的总特征明显与其他洲不同:亚洲以面积巨大、大陆性强烈、季风性典型、各要素具有多样性和极端胜为特点;欧洲以地处中高纬度大陆西岸的较小空间,具有温带海洋性和地中海为典型景观及以森林景观为主较明显的纬向性结构为特点;北美洲则以中高纬度较大空间为其存在条件,以偏居西侧南北纵列的地形结构为重要影响因素发育的。具有较强大陆性和类似季风性及深受冰川作用影响的、温带为主的自然景观类型,其自然景观结构则以北部纬向性类型为主,中南部、西侧以非纬向性类型为主排列。

非洲与南极大陆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即使与南美、澳大利亚大陆相比也不同:它们的自然景观虽均以热带、亚热带类型为主,但各具有不同的空间地域,它们各要素的特征及其组合也不同:南美洲充分体现热带湿润性的特点,其自然景观结构仍以纬向为主,但非纬向的表现十分突出;而澳大利亚大陆亚热带景观的比例相对较高,其自然景观则以半环状的排列结构呈现出它的独特性。

2.5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之间存在着“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某一区域的整体性是其更高一级地域分异的差异性,一个洲的独特性一方面体现着该洲的整体性,同时它又是更高一级地域分异——世界陆地的差异性、特殊性,组成某一大陆的各自然地理区的综合特征是该大陆差异性在不同部分的具体体现,但从各个区域本身来看,又是它们各自相对一致性的表现。因此,任何区域的整体性存在干其内部的差异性之中。

2.6 差异性是地理环境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差异性,是指“区域地理环境结构在区域内部的差异”,这种差异可分为纬向地带性差异和非纬向地带性差异。前者是“指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和它们所

形成的自然综合体,有沿纬线方向东西延伸、按经线方向有规律地南北循序更替的带状分异排列”;后者是指地理环境中任何与前者有偏差的分异现象。严格讲,由干地表结构、海陆分布、大陆轮廓、洋流以及大气环流的某些特征等非纬向性因素,在各地不可能是均一的,因此陆地及海洋中应处处表现为非纬向地带性,但实际上以下一些现象均被视为不同程度的纬向地带性分异:(1)大陆和海洋中的自然带;(2)某一区域范围中,各要素类型基本呈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如东亚的各季风类型区;(3)由于行星风系、大气环流的作用与影响而产生的某一陆地区域应该或必然形成的自然景观(尽管其面积范围很小,甚至只是一些岛屿),如马来群岛的赤道雨林景观。因此在地球上纬向性表现仍然是基本的、主要的,而非洲则更为突出,究其原因,除了其所处的纬度较低,面积广大、地形平坦(这些都是纬向地带性表现的必要条件)等因素外,一些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也是其重要原因:地处亚欧大陆西南部的地理位置、甚至几内亚湾北岸较为平直的海岸线的走向(既长又基本呈东西延伸)均有利干非洲纬向性的发育,即这些非纬向性因素反而加强了大陆的纬向性表现。但即使非洲也有很突出的非纬向地带性表现:如东非裂谷高原区不仅是全球赤道附近陆地上面积最大的非赤道雨林景观区,而且热带荒漠、半荒漠景观、内陆流域水系多分布广泛。

由此可见,纬向与非纬向地带性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两者对立统一于地理环境结构中,成为人们认识地理环境的重要方面。

2.7 整体性与差异性和地理学的基本特点综合性与区域性两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李春芬先生指出的综合性和区域性作为地理学的两个基本特点“曾与地理学发展有着血肉的联系”,它们与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其中综合性对应于整体性,区域性对应于差异性,两

者都客观地揭示了某一研究区域的实际,都是研究区域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因此在区域自然地理中起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作用。但它们两者也有一些区别:综合性和区域性的特点不是区域地理学科所特有的,而是地理学、甚至整个地学的共同特点,这样在应用范围方面要比整体性和差异性广泛得多,此外,由于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的发展,其所包含的地理内涵已远远超过综合性和区域性在地理学中所反映的内容。

3地理环境结构整体性和差异性的教学和实践意义

3.1 为世界自然地理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思想

作为区域自然地理的基础理论,上述理论不仅规定了该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而且还为世自教学提供了必须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的清晰思路。

3.1.1 重视绪论课,强调本学科的基础理论指导

尽管各部门自然地理学课程中很多涉及到综合性和区域性的内容,但作为刚接触区域地理的学生(一般为本科三年级),要使他们一下子对整体性、差异性有较好的理解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讲这一内容。恰恰相反,在本学科教学伊始指出学科的理论指导,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它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并反复强调其重要性正是学好和教好这门课的关键所在。

3.1.2 明确教学目的,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据了解,目前世自教学中的许多时间花在分析各要素的特点、类型及地区差异,如从指导思想到教学目的没有学科理论的统帅,很可能会使教学陷于部门或要素之间的割裂,或与部门学科内容的重复。因此要在教学中体现出把每一要素看作是该区域的有机组成部分,既要讲述它们的特点、类型、地区结构,更要明确它们在地理环境结构中的作用,以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如地质发展历吏过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主要有两条:一是从地质发展的过程认识

它对现代地理环境特别是对地形(通过地形进而对其他要素)的影响;二是认识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对矿藏资源的形成、发展、分布规律的影响或作用。这样也许就不会使教学陷于单纯讲述某一区域的地质发展史。

3.1.3 突出归纳总结各大洲总体特征的教学

世自现行教材的各章节在这方面尚不平衡,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逐步掌握如何归纳各区域(主要是各大洲)自然地理的总体特征。应该始终把学科理论作为教材的统帅和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也可以某一较典型的自然区作为示范,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另外,应注意要求学生多进行区域之间、类型之间的比较,尤其在最后几章,这样既能较容易地得出这些区域或类型的特征(整体性),同时也渗透了差异性的教学内容。

3.2 为认识某一区域地理环境及自然区划、国土整治、流域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近年来国家有关重要文件中经常提到要求人们合理利用资源、布局经济的内容,这是地理学者义不容辞的义务。由于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客观地反映了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实际,因而它对发挥地区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布局经济等均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保持人口、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即PRED协调,考虑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等,已成为人们迫切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成为广大地理学者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任务。地理学家参与的一些重要地理建设项目,如黑龙江的梯级开发、澜沧江与湄公河流域的开发、东北亚图门江自由港的建设、浦东新区的开发,以及跨世纪的长江三峡工程的建设等,都离不开首先要对所在区域的综合研究与评价,要研究区域内各要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包括由于项目建设而带来其他区域发生的许多变化等。可以这样认为,

地理环境结构的整体性和差异性理论可为上述项目建设作出基础性的研究工作。

此外,根据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原则,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差异性也为地理预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关内容

  • 自然地理环境
  • 1.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地理环境,是由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 化环境相互重叠.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整体.自然环境是由地球表层各种自然物质和能量所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的地理环境部分. 2. 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自然环境(地球表层的大气.水.岩石.生物以及其他派生的 ...

  • 中国地理讲课稿
  • 1. 概念理解(概念1:区域:概念2:区域综合分析), 结合具体实例说明 区域概念分析 1. 区域概念定义现状: 当前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学者们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是不统一的和多样的.区域概念具有多学科属性--不同学科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是不相同的.即便在同一学科内,不同学者对于区域概念的定义也是不相同的 ...

  • 高中地理必修一各单元及章节标题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目录 一.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问题研究 月球基地应该是什么样子 二.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第三节 常见天气系统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问题研究 为什么市区 ...

  • 示例:高一教材分析鸿门宴
  • 地理必修Ⅰ教材整体分析(教务处发过来的示例,请参阅.) 一.教材内容组织分析 <地理I >由前言以及第一.二.三.四章组成,本册是高中地理课程的理论基础,以介绍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规律.基本过程为主.这些内容对整个高中地理课程的学习有理论价值的.基本原理包括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 ...

  • 理性的光辉--从物质运动到和谐社会(2)
  • 世界统一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是从物质运动中怎样产生出意识运动呢?意识的本身同相关的物质又会发生怎样的相互作用呢?在意识的物质运动过程中,真.善.美又是怎样成为人类意识运动的最根本参照呢?本文将从生命生存的物质性.生物性.信息性和社会性这四个方面加以阐述. 人类个体机体由物质构造,当今自然科学 ...

  • 企业薪酬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匹配研究
  • 46企业力 EnterpriseVitality 人力资源开发 企业薪酬战略与竞争战略的匹配研究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专家Gomez Mejia 在1987年最先把"匹配"这一概念引入薪酬战略研究领域,认为薪酬战略的理论基础是权变理论:即薪酬战略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战略的变化而变化 ...

  • 中西方传统建筑的差异
  • 建筑规律的发展是客观的,由于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名族文化,传统观念,生活理念以及建筑价值等多方面的影响,使得中西方的建筑有着严格的差异.在建筑研究中应该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纵横的比较分析.中西方传统建筑在各自思想.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不同形态,在对东西方文化差异与传统建筑异同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的 ...

  • 高中地理新课标必修解读
  • 高中地理必修Ⅰ课标解读 学习目标及其内容选择 1.了解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形成科学的宇宙观 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为求得更好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认识人类的生存环境,首先要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仅从地球本身来找原因,常常得不到正确.完整的结论,需要从地球所处的宇 ...

  • 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必修1~3
  • <教与学整体设计·全品学练考>教学资源光盘目录 新课标 人教版 地理必修1~3 整理人: 尹家国 必修1 教案 1.第一章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2.第一章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3.第一章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4.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5.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