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沐风谈溶出促使BE试验成功的典型案例

5月26日,随着〔105〕和〔106〕号文的颁布,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终于开启大幕。经过半年多激烈争论,CFDA最终还是摈弃日本“溶出曲线法”,较为保守地采用了欧美派推崇的“生物等效性(BE)试验”评价手段。

尘埃落定后,这项工作的瓶颈就是生物等效性试验(BE)了:即只要“毕其功于一役——搞定BE”,其他药学研究均不在话下。经去年下半年临床核查,BE试验没有失败的“潜规则”被彻底打破,且费用瞬间暴涨数倍。现如今,该试验已成为横亘在药企面前的一座大山(手里还有去年底药审中心下发的大量临床批件)。于是乎,“如何提升试验成功率,在不造假的情形下尽可能一次性成功”顷刻间成为了行业焦点与热点。

该问题的解决办法,本人早在2009年便给出答案,先做到体外溶出一致便可十拿九稳。但时至今日依然受到部分同仁的质疑,并进而出现了目前较为流行的另一种观点,采用N场6~9例受试者的预BE试验来完善和优化仿制制剂处方与工艺。恕本人直言:具有此种专业思维的同仁充分说明是一位“药剂低手(做不到溶出一致)”,想移花接木,其老板/老总是个“药剂门外汉”,任下属挥霍公司钱财与时间。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典型的难溶性药物仿制制剂BE试验过程和一个日本再评价品种案例,让众人体会“何为有区分力的溶出度试验条件和曲线形状”。

一段对话

三四年前,一位知名药企研发总监(合成专业)听完本人溶出度课程后,开诚布公地私下交流,且口气中略带某种不屑:

总监:谢老师,你从日本学来的溶出度技术在我国根本没用!一者,CDE审评老师几乎不要求,即便要求也是轻描淡写,我们企业走走形式、糊弄糊弄即可。他们只要求“无穷无尽的杂质研究”,所以“溶出不是高科技,杂质才是(看来是“谁有权谁才是高科技”,因为“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呵呵~~);二者,BE试验没有失败的,你也懂的……

本人:是的,我都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些杂质都抠没了的国产仿制药临床表现。

半年前,总监发来邮件:

总监:谢老师,我们按照你说的,某难溶性药物制剂,API为非pH值依赖型,做到4条溶出曲线均与原研制剂一致后去做预EB试验失败了,你的理论不好使!

本人:请您把溶出度试验参数与结果发给我。

(阅后)

本人总监:因为进口质量标准和美国FDA溶出曲线数据库均采用了该条件。

本人:在该试验条件下,原研药20min就已85%以上,说明试验条件没有区分力。您没看过本人写的“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发射的3枚烟雾弹”文章吗?

总监:没看,太忙了。难道公开的这些试验参数是假的?

本人:是的,“老外不是二傻子,世界没有活雷锋”。请重新研究:转速不变,降低SDS浓度,找到原研药在45~120min达到85%的试验条件。

(1周后)

总监:谢老师,找到了,原研药在0.1%SDS时如您所述的溶出曲线形状,且批内/批间精密度良好(小数点倒了一下,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呵呵~~)。

本人:请在该条件下测定您的仿制制剂多条特征溶出曲线。

(3天后)

总监:谢老师,测了,溶出行为不一致,仿制药快于原研药,且与预BE试验失败结果相辅。

本人:请继续完善处方与工艺,在0.1%SDS条件下做到4条曲线均与原研药一致后再去做预BE试验,我保证您成功。

(近期来电)

总监:谢老师,预EB试验成功了。您的指导非常正确,衷心致谢!

本人:看来还是“纸上谈兵终觉浅,认清本质要躬行”。

一个日本再评价案例

查询日本药品审评中心(2004年4月成立,简称PMDA)网站,日本東和薬品株式会社对“难溶性药物——尼群地平片(10mg)开展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的具体情形如下:1997年12月18日取得批准文号、1998年7月10日开始上市销售;该品种2000年1月国家启动“再评价”。经对参比制剂(田辺三菱制药株式会社)多条溶出曲线的剖析,确定试验条件为:

100rpm+0.15%吐温-80(表面活性剂浓度的确定绝非采用漏槽条件推算,而是不断尝试摸索),盖因此条件下120min达85%以上,此时的溶出曲线最具区分力,4条曲线分别如下:

我们可设想一下该产品“二次开发”的难度:仿制药企业为达到未来大生产批批样品的片片、以上4条溶出曲线均与参比制剂一致,需在工业药剂学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这也正体现了目前我国家层面极力倡导的“工匠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溶出度试验所能起到的“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做到以上一致后去做BE试验,开句玩笑,想不通过都难,呵呵~~

由此回想起本人13年前在日本国家药品检验所进修期间,导师带我对市场上销售的该品种进行了质量抽查:购买来各企业产品,按照《橙皮书》中收载的试验法测定多条溶出曲线,随后观其是否与《橙皮书》中收载的参比制剂多条溶出曲线一致。

这样的一个监管要求——药检所抽查多条溶出曲线,就如同一个“紧箍咒”,迫使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工业药剂学研究,从而确保未来生产的批批样品的片片质量均一稳定,此举真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关键性溶出曲线形状已揭示。最后,祝各位在进行此类制剂的BE试验时均能一次性获得成功!

谢沐风简历

1990~1995年,五年制日语药学本科;

1995~1998年药物分析专业硕士;

1998年至今在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

2003.8 ~ 2004.2赴日本厚生省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药品部进修学习,师从《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两位核心专家——小嶋茂雄老师(时任药品部部长)和青柳伸男老师(时任第一室室长)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该项工程,回国后始终致力于国产仿制药的品质提升。

5月26日,随着〔105〕和〔106〕号文的颁布,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工作”终于开启大幕。经过半年多激烈争论,CFDA最终还是摈弃日本“溶出曲线法”,较为保守地采用了欧美派推崇的“生物等效性(BE)试验”评价手段。

尘埃落定后,这项工作的瓶颈就是生物等效性试验(BE)了:即只要“毕其功于一役——搞定BE”,其他药学研究均不在话下。经去年下半年临床核查,BE试验没有失败的“潜规则”被彻底打破,且费用瞬间暴涨数倍。现如今,该试验已成为横亘在药企面前的一座大山(手里还有去年底药审中心下发的大量临床批件)。于是乎,“如何提升试验成功率,在不造假的情形下尽可能一次性成功”顷刻间成为了行业焦点与热点。

该问题的解决办法,本人早在2009年便给出答案,先做到体外溶出一致便可十拿九稳。但时至今日依然受到部分同仁的质疑,并进而出现了目前较为流行的另一种观点,采用N场6~9例受试者的预BE试验来完善和优化仿制制剂处方与工艺。恕本人直言:具有此种专业思维的同仁充分说明是一位“药剂低手(做不到溶出一致)”,想移花接木,其老板/老总是个“药剂门外汉”,任下属挥霍公司钱财与时间。

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典型的难溶性药物仿制制剂BE试验过程和一个日本再评价品种案例,让众人体会“何为有区分力的溶出度试验条件和曲线形状”。

一段对话

三四年前,一位知名药企研发总监(合成专业)听完本人溶出度课程后,开诚布公地私下交流,且口气中略带某种不屑:

总监:谢老师,你从日本学来的溶出度技术在我国根本没用!一者,CDE审评老师几乎不要求,即便要求也是轻描淡写,我们企业走走形式、糊弄糊弄即可。他们只要求“无穷无尽的杂质研究”,所以“溶出不是高科技,杂质才是(看来是“谁有权谁才是高科技”,因为“小胳膊拧不过大腿”,呵呵~~);二者,BE试验没有失败的,你也懂的……

本人:是的,我都知道。时间会证明一切的,让我们拭目以待—— 这些杂质都抠没了的国产仿制药临床表现。

半年前,总监发来邮件:

总监:谢老师,我们按照你说的,某难溶性药物制剂,API为非pH值依赖型,做到4条溶出曲线均与原研制剂一致后去做预EB试验失败了,你的理论不好使!

本人:请您把溶出度试验参数与结果发给我。

(阅后)

本人总监:因为进口质量标准和美国FDA溶出曲线数据库均采用了该条件。

本人:在该试验条件下,原研药20min就已85%以上,说明试验条件没有区分力。您没看过本人写的“发达国家向非发达国家发射的3枚烟雾弹”文章吗?

总监:没看,太忙了。难道公开的这些试验参数是假的?

本人:是的,“老外不是二傻子,世界没有活雷锋”。请重新研究:转速不变,降低SDS浓度,找到原研药在45~120min达到85%的试验条件。

(1周后)

总监:谢老师,找到了,原研药在0.1%SDS时如您所述的溶出曲线形状,且批内/批间精密度良好(小数点倒了一下,真是让人浮想联翩,呵呵~~)。

本人:请在该条件下测定您的仿制制剂多条特征溶出曲线。

(3天后)

总监:谢老师,测了,溶出行为不一致,仿制药快于原研药,且与预BE试验失败结果相辅。

本人:请继续完善处方与工艺,在0.1%SDS条件下做到4条曲线均与原研药一致后再去做预BE试验,我保证您成功。

(近期来电)

总监:谢老师,预EB试验成功了。您的指导非常正确,衷心致谢!

本人:看来还是“纸上谈兵终觉浅,认清本质要躬行”。

一个日本再评价案例

查询日本药品审评中心(2004年4月成立,简称PMDA)网站,日本東和薬品株式会社对“难溶性药物——尼群地平片(10mg)开展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的具体情形如下:1997年12月18日取得批准文号、1998年7月10日开始上市销售;该品种2000年1月国家启动“再评价”。经对参比制剂(田辺三菱制药株式会社)多条溶出曲线的剖析,确定试验条件为:

100rpm+0.15%吐温-80(表面活性剂浓度的确定绝非采用漏槽条件推算,而是不断尝试摸索),盖因此条件下120min达85%以上,此时的溶出曲线最具区分力,4条曲线分别如下:

我们可设想一下该产品“二次开发”的难度:仿制药企业为达到未来大生产批批样品的片片、以上4条溶出曲线均与参比制剂一致,需在工业药剂学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这也正体现了目前我国家层面极力倡导的“工匠精神”,让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溶出度试验所能起到的“四两拨千斤,牵一发而动全身”之作用。做到以上一致后去做BE试验,开句玩笑,想不通过都难,呵呵~~

由此回想起本人13年前在日本国家药品检验所进修期间,导师带我对市场上销售的该品种进行了质量抽查:购买来各企业产品,按照《橙皮书》中收载的试验法测定多条溶出曲线,随后观其是否与《橙皮书》中收载的参比制剂多条溶出曲线一致。

这样的一个监管要求——药检所抽查多条溶出曲线,就如同一个“紧箍咒”,迫使企业进行深入全面的工业药剂学研究,从而确保未来生产的批批样品的片片质量均一稳定,此举真可谓一针见血、切中要害。

难溶性药物制剂的关键性溶出曲线形状已揭示。最后,祝各位在进行此类制剂的BE试验时均能一次性获得成功!

谢沐风简历

1990~1995年,五年制日语药学本科;

1995~1998年药物分析专业硕士;

1998年至今在上海市食品药品检验所工作。

2003.8 ~ 2004.2赴日本厚生省国立医药品食品卫生研究所药品部进修学习,师从《日本药品品质再评价工程》两位核心专家——小嶋茂雄老师(时任药品部部长)和青柳伸男老师(时任第一室室长)全面系统地学习了该项工程,回国后始终致力于国产仿制药的品质提升。


相关内容

  • [大咖专栏]溶出曲线相似性的评价方法
  •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Chinese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s 2009,40(4) 体外溶出度试验对固体制剂的重要性已勿庸置疑[1],故溶出曲线的测试已成为评价原研固体制剂内在品质的一种科学手段与方法[2,3].溶出度试验数据的准确测定[4,5]和溶出曲线相似性的科学评价愈来 ...

  • 利用API函数实现图像淡入淡出效果 - 沐风经典
  • 一般传统的实现两个PictureBox之间图像的淡入淡出效果都需要使用大量的API函数并进行复杂的调色板以及 绘图设备(Device Context)的操作.但是在Win98.Win2000中,微软提供了支持透明图像拷贝的AlphaBlend函数. 这篇文章就介绍如何通过API函数AlphaBlen ...

  • 公司周年庆典寄语
  • 硅谷动力(中国区)公司在加州总部、中国大陆运营商及相关厂商以及国内外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与关心下,AMSVD迎来了他一岁的生日,联盟成员已遍布全中国,阵营覆盖了中国大陆的各个角落,在VOIP产业发展中处于重要的领先地位。目前,AMSVD在中国发展前景日趋明朗,科学稳健的运作完成了进驻中国市场一个序曲、 ...

  • 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
  • 药食审发第 1124004 号文 2 0 0 6 年 11 月 2 4 日尊敬的各省市县医药卫生主管部门领导厚生劳动省医药品食品卫生管理局管理科科长 签发有关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等指导原则的一系列制订与修订事宜在药品申报时.对于所应交付的仿制药生物等效性试验资料要求,曾在 1997 年 12 月 2 ...

  • 生物药分类系统
  • [No.2--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 生物药剂学(BCS )分类系统是根据药物的(水)溶解性和渗透性,将药物划分成以下四类: 第一类药物:高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二类药物:低溶解性 高渗透性 第三类药物:高溶解性 低渗透性 第四类药物:低溶解性 低渗透性 高溶解性药物:最高剂量规格的制 ...

  • 2015石家庄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
  • 2015届石家庄市高中毕业班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参考答案(A) 1. A(范围扩大.将"蚂蚁运用信息素"的特点与能力说成"蚂蚁.鸟.鱼"具有.) 2. B(特殊性变普遍性."人类活动"错,"公交车"只是一个特定的场合.) ...

  • 如何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 如何开展主题教研活动 新课程改革强调以校本教研为依托,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课堂观察为手段,以教学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主要方式来促进教师的发展.主题教研活动源于教师的需要,是以问题为驱动.以课例为载体有着鲜明主题的教研方式,建立以基地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主题教研机制,是探索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化 ...

  • 国内外药品杂质研究指导文件大全
  • 杂质的研究是药品研发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准确地分辨与测定杂质的含量并综合药学.毒理及临床研究的结果确定杂质的合理限度.这一研究贯穿于药品研发的整个过程. 我国对药品杂质经历了由粗放到严格的管理过程,而且研究"度"也是上深入到一个很高的级别,一些专家,如谢沐风 ...

  •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同高中通用部分
  • 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标准(试行)同高中通用部分 第三部分 通用技术 一. 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 普通高中阶段的技术课程属于通识教育范畴,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的教育,是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通用技术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为每一个学生拓展技术教育学习经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