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前进的方向
作者:万正道 汪建华
来源:《荣誉杂志》2010年第04期
郭锦华先生是一位船长。他左右着船的航向,也左右着自己人生之帆的航向。他曾经是最普通的海员,但努力自我增值,从普通的海员,一路脚踏实地,成为三副、二副,再成为大副,最终成为一位备受敬重的船长。
他也是香港海员工会前任主席。在海员工会,他一直旗帜鲜明地承载着海员们乘风破浪的梦想,一直站在会员的立场,维护海员的权益。作为主席,香港海员工会就是他的船,引领海员行业的重责不容推卸。
人物简介
【郭锦华先生,船长,香港海员工会前主席,现香港海员工会常务委员。担任海员工会主席期间,一直维护海员的权益,引领海员行业的航向。香港特区政府对郭先生维护海员权益的工作予以肯定,去年特别颁授荣誉勋章给他,授勋仪式已于2009年10月17日举行。】
船长之路:
船员、三副、二副、大副、船长
2009年10月17日,一场隆重的授勋仪式在香港礼宾府举行。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第13次表彰为香港作出卓越的贡献,致力于服务香港小区和公众成绩斐然,或在所属范畴出类拔萃的人士,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郭锦华先生是420位受表彰人士中的一员。在过往的海员生涯中,他奋斗的轨迹发人深思。他作为香港海员工会主席,为香港海员工会作出的努力都已经印刻在工会的光辉历史里。这次授勋,是特区政府和社会对郭锦华先生的肯定,也是特区政府和社会对香港海员工会的工作的肯定。
郭锦华先生在香港出生,从他踏入社会的第一刻起,他就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留下了光辉的航迹。
将时间回溯到1956年。1956年或许在漫长的历史中十分普通,但对于郭锦华先生来说,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年轻的郭锦华成为一名海员。谈及这一段经历,他笑言:“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的经济还是很差,年轻人没有什么出路。恰好我父亲也是海员,就介绍我到船上工作。”当时,刚刚踏足社会的郭锦华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面对着前途的选择。或许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他毫不犹豫地追随了父亲的脚步。
那一年,郭锦华先生20岁左右,风华正茂,正值青春年少。虽然怀抱着梦想起航,带着激情,却没有许多年轻人的冲动和浮躁。在甲板上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他一做就是好几年。这几年时间,郭锦华先生身处海员行业基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的知识。当时,香港航运业都是由外国人担任高级海员,中国海员不受重视,只能默默地在基层付出。尽管如此,郭锦华先生依然不断充实自己,坚持自己的梦想。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航海事业开始向前发展。看到航海事业发展的趋势,郭锦华先生觉得需要加强学习,在航海技艺方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否则在进步的洪流中,早晚会被冲走。于是,他放弃当时的稳定工作,回到香港参加高级海员的训练课程,刻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好的技术。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好地蜕变,在更高的起点上,再一次踏上征途。
这一次,他成为了一家外资船务公司的三副,继续埋头苦干,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外资公司工作了大概一两年后,他就加入香港远洋轮船公司(当时隶属中国交通部)。虽然职位同样是三副,工资较外资公司低些,但能够直接参与祖国的运输,冲破外国对我国的封锁禁运,无疑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落户该公司后,郭锦华先生的才能迅速得到展现,由于表现出色,很快就升为二副。但世事总是充满不确定,不久后,航海业发生变革,要求当时挂英国旗的船舶上的香港高级海员,必须持有英国发出的航海资格执照,才可以继续从事高级海员工作。对此,郭锦华先生没有退缩,而是顺势而行,又一次放下工作,入读香港理工学院,考取英国的海员牌照。
获取执业资格后,郭锦华先生加入一家外资公司,工作了两年多后又回到香港远洋轮船公司,并升为大副。在工作中,郭锦华先生永远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以专业的技术水平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需要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这样的工作作风,使得他很快成为公司的骨干。1975年,郭锦华先生成为香港远洋轮船公司的船长,从此扬帆起航。
船长心声:更好、更快、更安全
“航海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即使获取船长的资格但没有真正当过船长,没有实践经验,仍然不能称为船长。船长要求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要强。”在担任船长多年后,郭锦华先生语重深长地说。
事实上,船长是一船之主,需要的不仅仅是实践操作的能力,而是一种大局观,是统筹兼顾、运筹帷幄的气度。作为船长,郭锦华先生手下有大副、二副、三副,如果没有全局观,没有领袖才能,不可能带领船员们走向更宽广的未来。在多年航海生涯中,他一直奉行的,就是“更好、更快、更安全”。
他言:“作为一个船长,最重要的是,无论航行、轮机和货运都要注意安全,„安全第一‟是航海的座右铭。怎么掌握安全?这里面涉及很多层面,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要管好船上的人,与船上的同事要团结、配合,令这艘船成为一艘快乐的船,齐心的船,能将孤寂的海上工作,变成齐心合作欢愉的航程。这也是海员们的心愿。”
引领前进的方向
作者:万正道 汪建华
来源:《荣誉杂志》2010年第04期
郭锦华先生是一位船长。他左右着船的航向,也左右着自己人生之帆的航向。他曾经是最普通的海员,但努力自我增值,从普通的海员,一路脚踏实地,成为三副、二副,再成为大副,最终成为一位备受敬重的船长。
他也是香港海员工会前任主席。在海员工会,他一直旗帜鲜明地承载着海员们乘风破浪的梦想,一直站在会员的立场,维护海员的权益。作为主席,香港海员工会就是他的船,引领海员行业的重责不容推卸。
人物简介
【郭锦华先生,船长,香港海员工会前主席,现香港海员工会常务委员。担任海员工会主席期间,一直维护海员的权益,引领海员行业的航向。香港特区政府对郭先生维护海员权益的工作予以肯定,去年特别颁授荣誉勋章给他,授勋仪式已于2009年10月17日举行。】
船长之路:
船员、三副、二副、大副、船长
2009年10月17日,一场隆重的授勋仪式在香港礼宾府举行。这是香港回归祖国后,第13次表彰为香港作出卓越的贡献,致力于服务香港小区和公众成绩斐然,或在所属范畴出类拔萃的人士,其意义深远而重大。
郭锦华先生是420位受表彰人士中的一员。在过往的海员生涯中,他奋斗的轨迹发人深思。他作为香港海员工会主席,为香港海员工会作出的努力都已经印刻在工会的光辉历史里。这次授勋,是特区政府和社会对郭锦华先生的肯定,也是特区政府和社会对香港海员工会的工作的肯定。
郭锦华先生在香港出生,从他踏入社会的第一刻起,他就在大海上扬帆远航,留下了光辉的航迹。
将时间回溯到1956年。1956年或许在漫长的历史中十分普通,但对于郭锦华先生来说,却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年轻的郭锦华成为一名海员。谈及这一段经历,他笑言:“上世纪五十年代,香港的经济还是很差,年轻人没有什么出路。恰好我父亲也是海员,就介绍我到船上工作。”当时,刚刚踏足社会的郭锦华和许多年轻人一样,面对着前途的选择。或许是因为受到父亲的影响,他毫不犹豫地追随了父亲的脚步。
那一年,郭锦华先生20岁左右,风华正茂,正值青春年少。虽然怀抱着梦想起航,带着激情,却没有许多年轻人的冲动和浮躁。在甲板上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他一做就是好几年。这几年时间,郭锦华先生身处海员行业基层,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不断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经验,充实自己的知识。当时,香港航运业都是由外国人担任高级海员,中国海员不受重视,只能默默地在基层付出。尽管如此,郭锦华先生依然不断充实自己,坚持自己的梦想。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航海事业开始向前发展。看到航海事业发展的趋势,郭锦华先生觉得需要加强学习,在航海技艺方面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否则在进步的洪流中,早晚会被冲走。于是,他放弃当时的稳定工作,回到香港参加高级海员的训练课程,刻苦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掌握更好的技术。而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更好地蜕变,在更高的起点上,再一次踏上征途。
这一次,他成为了一家外资船务公司的三副,继续埋头苦干,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在外资公司工作了大概一两年后,他就加入香港远洋轮船公司(当时隶属中国交通部)。虽然职位同样是三副,工资较外资公司低些,但能够直接参与祖国的运输,冲破外国对我国的封锁禁运,无疑是一个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落户该公司后,郭锦华先生的才能迅速得到展现,由于表现出色,很快就升为二副。但世事总是充满不确定,不久后,航海业发生变革,要求当时挂英国旗的船舶上的香港高级海员,必须持有英国发出的航海资格执照,才可以继续从事高级海员工作。对此,郭锦华先生没有退缩,而是顺势而行,又一次放下工作,入读香港理工学院,考取英国的海员牌照。
获取执业资格后,郭锦华先生加入一家外资公司,工作了两年多后又回到香港远洋轮船公司,并升为大副。在工作中,郭锦华先生永远是勤勤恳恳,脚踏实地,以专业的技术水平和负责任的态度对待自己需要处理的每一件事情。就是这样的工作作风,使得他很快成为公司的骨干。1975年,郭锦华先生成为香港远洋轮船公司的船长,从此扬帆起航。
船长心声:更好、更快、更安全
“航海业不同于其它行业,即使获取船长的资格但没有真正当过船长,没有实践经验,仍然不能称为船长。船长要求有独当一面的能力,实践操作能力要强。”在担任船长多年后,郭锦华先生语重深长地说。
事实上,船长是一船之主,需要的不仅仅是实践操作的能力,而是一种大局观,是统筹兼顾、运筹帷幄的气度。作为船长,郭锦华先生手下有大副、二副、三副,如果没有全局观,没有领袖才能,不可能带领船员们走向更宽广的未来。在多年航海生涯中,他一直奉行的,就是“更好、更快、更安全”。
他言:“作为一个船长,最重要的是,无论航行、轮机和货运都要注意安全,„安全第一‟是航海的座右铭。怎么掌握安全?这里面涉及很多层面,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还要管好船上的人,与船上的同事要团结、配合,令这艘船成为一艘快乐的船,齐心的船,能将孤寂的海上工作,变成齐心合作欢愉的航程。这也是海员们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