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风病教案

麻风病教案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历史 发现史

这种病菌从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发现出第一例痳疯病的证实,痳疯病记载出现在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当时的病人往往受到残酷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生灭,甚至被烧死。麻疯病自古是绝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问世后,痳疯病才可以治愈。然而,至今为止,在世上一些医药贫困的地区依然有痳疯病在流传。

中国历史的情况

麻疯病在古中国被称为疠病,肆虐超过二千年。孔子弟子冉伯牛可能患有痳疯病[2],孔子赴冉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和他握手[3]。《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秦代出现了收容疠病的“疠迁所”,隋代曾设立疠人坊专门收容、隔离痳疯病人并治疗。宋朝《太平圣惠方》最早使用“麻风”一词[4]。书籍方面,《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名为大风子的药物,称可治疗痳疯;明朝《解围元薮》则是一本针对痳疯的专著。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接触传染,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

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间接接触传染

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须指出,机体的抵抗力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

临床特征

19世纪一位24岁的患者

主要伤害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能侵害深层组织和器官。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很广,估计约有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他们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麻疯病按五级分类法分为:结核样型麻疯(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疯(BT)、中间界线类麻疯(BB)、界线类偏瘤型麻疯(BL)、瘤型麻疯(LL)。各类麻疯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疯(I)。 结核样型麻疯(TT)

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疯(BT)

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中间界线类麻疯(BB)

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疯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疯转化。

界线类偏瘤型麻疯(BL)

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 瘤型麻疯(LL)

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 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 晚期瘤型麻疯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 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 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未定类麻疯(I)

为麻疯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

麻疯反应

在麻疯病的慢性过程中,麻疯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疯反应。

治疗

易感人群

麻疯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麻疯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人类对麻疯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著名的麻风病人

摩西的姐姐:米利暗(民数记12),摩西是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领袖。    ,国王。 ,日本战国时代西军参战将领。 ,之一。

麻风病教案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历史 发现史

这种病菌从公元前1000年古埃及发现出第一例痳疯病的证实,痳疯病记载出现在公元前600年的印度宗教典籍中,描述了病人手指和脚趾丧失感觉的症状。当时的病人往往受到残酷对待,被遗弃在荒野中任其生灭,甚至被烧死。麻疯病自古是绝症,一直到了1940年代,抗生素问世后,痳疯病才可以治愈。然而,至今为止,在世上一些医药贫困的地区依然有痳疯病在流传。

中国历史的情况

麻疯病在古中国被称为疠病,肆虐超过二千年。孔子弟子冉伯牛可能患有痳疯病[2],孔子赴冉伯牛家探望,只是站在窗外和他握手[3]。《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记载:“病大风,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秦代出现了收容疠病的“疠迁所”,隋代曾设立疠人坊专门收容、隔离痳疯病人并治疗。宋朝《太平圣惠方》最早使用“麻风”一词[4]。书籍方面,《丹溪心法》中提出了一种名为大风子的药物,称可治疗痳疯;明朝《解围元薮》则是一本针对痳疯的专著。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接触传染,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

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间接接触传染

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须指出,机体的抵抗力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

临床特征

19世纪一位24岁的患者

主要伤害皮肤、粘膜和周围神经,也能侵害深层组织和器官。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很广,估计约有病人约一千万人左右。他们主要分布于亚洲、非洲及拉丁美洲。 麻疯病按五级分类法分为:结核样型麻疯(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疯(BT)、中间界线类麻疯(BB)、界线类偏瘤型麻疯(BL)、瘤型麻疯(LL)。各类麻疯病的早期阶段为未定类麻疯(I)。 结核样型麻疯(TT)

临床上本型较多见,损害常局限于外周神经和皮肤。皮损为红色斑疹、红色或暗红色斑块,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清,表面干燥无毛,有时有鳞屑,局部感觉障碍出现早且明显。 界线类偏结核样型麻疯(BT)

常见皮损为斑疹、斑块和浸润性损害,基本特点似结核样型,但损害多发。典型皮损中央有明显的"空白区",周围常有小的卫星状损害,周围神经损害多发,皮损感觉障碍明显。 中间界线类麻疯(BB)

典型皮损为斑疹与浸润性的双型损害,基本皮损呈多形性和多色性。可见有特征性的倒碟状、靶状或卫星状损害。面部皮损呈蝙蝠状者,称"双型面孔"。皮损大小不一,数量较多;神经损害多发,但不对称。皮肤与神经的损害和功能障碍介于结核样型和瘤型之间。中间界线类麻疯可向结核样型或瘤型麻疯转化。

界线类偏瘤型麻疯(BL)

皮损有斑疹、斑块、结节和弥漫性浸润等,分布广泛,不完全对称,少数皮损边缘可见。有的弥漫性浸润中央可见空白区。浅神经肿大,多发但不对称。晚期患者皮损融合成片,面部深在性浸润可形成"狮面",鼻中隔溃疡或鞍鼻。病变还可以侵犯内脏。 瘤型麻疯(LL)

早期瘤型皮损多为斑疹,呈淡红色或浅色,边缘模糊,形小数多,分布对称。无明显感觉障碍和闭汗,可有痒和蚁行感等感觉异常。病程长者可出现温觉、痛觉迟钝。 中期瘤型可出现斑疹、弥漫性浸润和结节等损害,边缘不清,表面光亮呈多汁感,分布广泛,局部可出现轻度浅感觉障碍。 晚期瘤型麻疯弥漫性浸润更加明显且向深层发展,体表皮肤绝大部分都有浸润。面部皮肤弥漫增厚,额、颞部皮纹加深,鼻唇肥厚,耳垂肥大。四肢和躯干广泛深在性浸润,有明显的感觉障碍与闭汗。 神经损害早期不明显,摸不到神经粗大。中、晚期可出现广泛而对称的神经干粗大,可导致严重的残废畸形。 早期眉毛外侧对称性稀疏。随着病程的进展,眉毛睫毛都可全部脱光。头发等也可逐渐脱落。 粘膜损害出现早而明显,中晚期常有淋巴结、睾丸、眼球及内脏损害。

未定类麻疯(I)

为麻疯病的早期阶段,常见少量斑疹,多为浅色,少数淡红色,边缘清楚或不清楚,有不同程度的浅感觉障碍。

麻疯反应

在麻疯病的慢性过程中,麻疯病人可突发症状活跃,出现新皮损,伴恶寒、发热等急性或亚急性症状,这种变态反应性现象称为麻疯反应。

治疗

易感人群

麻疯杆菌主要是通过破损的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麻疯病人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人类对麻疯杆菌的易感性很不一致,一般儿童较成人易感,而病例多为20岁以上的成人,男性病例多于女性病例。

著名的麻风病人

摩西的姐姐:米利暗(民数记12),摩西是带领以色列民出埃及的领袖。    ,国王。 ,日本战国时代西军参战将领。 ,之一。


相关内容

  • 麻风病防治主题班会教案(五年级)
  • 三家小学麻风病防治知识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2011年3月15日 地点:五年级 教学目的: 1.认识麻风病的传染源症状.表现及防护知识,掌握麻风病的防病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开展宣传,普及麻防知识,争取早防.早治. 教学过程: 一.教师讲解,学生识记. (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 ...

  • 健康教育宣传栏海报期刊内容(第一期)
  • 健康教育宣传栏海报期刊内容 第一期(麻风病防治日宣传) 什么是麻风病 麻风病是 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麻风杆菌是由挪威学者韩森于1874年首先发现,所以麻风病也叫韩森氏病.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是唯一的已知传染源. 麻风病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侵犯周围神经,导致周围神经的功 ...

  • 麻风病防治知识讲座
  • 麻风病防治知识讲座 主讲人:徐进军 一.麻风病是一种什么病? 麻风病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接触传染性皮肤病.主要侵犯皮肤和浅表神经.临床上常有皮肤和神经症状.晚期病人可有眼.鼻.咽喉.淋巴结及内脏损害. 二.麻风病是怎样传染的? 麻风病的病源菌是麻风杆菌.麻风病的主要传染方式是直接接触传染,即健 ...

  • 2014年春季学期麻风病的预防工作总结
  • 土溪中学2014年春季学期消除麻风病危害 工 作 总 结 麻风病的流行,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制约社会经济的发展.经过进几年的努力,各地区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在新的形势下,麻风病防治工作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群众对麻风知识了解甚少.为巩固防治成果,推进我县麻风病防治工作的进程,有效 ...

  • 乡村医务人员对麻风防治一体化服务的评价
  • 近10余年来,浙江省麻风病整体处于低流行状态,对于广大麻风受累者的相关防治服务,已经实现了由垂直性麻风防治系统直接提供向基层综合性卫生服务体系具体承担的转变,麻风病防治相关专业机构目前仅承担规划.督导.培训.技术支持.转诊服务等较宏观性任务.在麻风防治与综合性卫生服务密切结合,即麻风防治一体化的新形 ...

  • 2015年世界麻风病日宣传活动总结
  • 公益民卫生院 世界麻风病宣传日活动总结 1月25日是"世界防治麻风病日",主题是:"加速行动 消除麻风危害".为进一步落实麻风病防治政策,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麻风病患者及畸残者这一特殊群体,支持麻风病防治工作,努力实现基本消灭麻风病的控制目标,在区疾控中心要求下 ...

  • 麻风病试卷
  • 麻风病防治知识培训班试题 1.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侵犯皮肤.( )与( )的慢性传染病. A. 血液,外周神经 B. 粘膜,外周神经 C. 血液,中枢神经 D. 粘膜,中枢神经 2.关于麻风病传播途径的描述正确的是 A. 麻风菌经破损皮肤.鼻粘膜的飞沫传播.长期密切接触可感染,但深层的流行病学问题 ...

  • 麻风病的临床治疗进展
  • 麻风病的临床治疗进展 四川省冕宁县疾病控制中心 615600 [关键词] 麻风病:联合化疗:氨苯砜:免疫治疗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包括皮肤和周围神经等部位.得到早期治疗的麻风病人可以没有任何畸残,若得不到及时治疗可以导致严重的畸残.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 推 ...

  •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 15973-1995)doc
  • [GB 15973-1995] 麻风病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办法>特制定本标准. 麻风病是由麻风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leprae)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如治疗不及时,有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