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文言文

考点一:默写

基本要求: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

考点二:诗歌鉴赏

技巧点拨:

1、 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

1) 一类是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人,为代言人倾诉衷肠;

2) 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即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身形象。

2、 关注诗词题目

诗词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让我们窥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了解诗词的结构

文无定法,诗词不可以程式化;但问有定法,写诗也不排除程式。起承转合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代诗常见的程式。

起承转合分别的作用:

起:(1)统率全诗,奠定基调,点名题旨;(2)作者特别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承:(1)结构上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1)引导读者从中体会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主旨。

合:(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的作用;(2)解释诗词的主旨。

技巧:1、切记答题应紧扣原诗词的内容(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

2、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对象错位、偷换概念、误解多义字;思想感情: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表达技巧:张冠李戴、想当然);

3、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一切景语皆情语。常见意象:菊:隐逸、高洁;梅:坚强、不屈不挠;松柏:坚挺、傲岸;柳:送别、留恋;子规:悲惨、凄恻;沙鸥:飘零、伤感;云:漂泊不定;江水:忧愁、时间流逝;月亮:思乡、人生得失;西风:落寞、惆怅等)

4、清楚诗人用典(含义:一、借古喻今;二、引用前人诗句丰富意蕴,提高品位。)

5、记诵诗词鉴赏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6、掌握诗词鉴赏答题一般程序(一、认读感知;二、启动情思;三、单项核对;四、辨析真伪)

考点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1、 掌握150个实词(词性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 理解虚词“之”、“其”、“以”、“而”、“何”、“于”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者、……也;……,……也;……者也。

2) 省略句

3) 被动句:常见的有“于”、“为”、“见”或“为……所……”。

4) 倒装句

4、 句子翻译技巧:

1) 抓住得分点的关键词;

2) 注意文言虚词的翻译;

3) 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4) 适当调整翻译语序;

5) 补出文言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5、 整体把握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找出体现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掌握文章主旨。

6、 积累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文化常识

1) 掌握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出处,作者名字、朝代以及其他作者的作

品;

2) 了解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注释中出现的背景知识;

3)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常识。

考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1、 词语解释题:

1) 平时重积累,课内到课外;

2) 组词法判别;

3) 猜测法,根据前后文合理揣度词义。

2、 句子翻译题:

1)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 “拆分”和“整合”相结合。

3、 内容理解题:

1) 语段整体理解 ,即要读懂故事内容;

2) 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3) 切忌多抄或者少抄。

4、 主旨理解题:

1) 抓细节:故事情节或人物个性;

2) 暗喻道理或启示。

3) 勿忘把各题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检验。

现代文

(一)记叙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改正错别字:基本功的掌握;

2、 根据拼音写汉字:一字千金,写对一个字就可以拿到2分。

3、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过上下文研究可以得出。

4、 文中划线句改成反问句:仔细即可。

考点二:内容的理解

1、 考查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 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 考查任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两个重点:1)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2)主人公的情感和性格特征。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分析人物品行,理解人物身上体现的一种精神。

4、 考查原因:整体细读上下文,紧扣题干语理解全文内容。

5、 考查修辞手法极其作用:

1) 比喻:①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答题格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特点)。

2)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情态)。

3) 排比:是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答题格式:①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丰富;②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③段落排比:是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的内容。

4) 夸张:运用丰富想象力,在客观现实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形态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答题格式:增强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的内容。

6) 反问:强调了……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

7) 对比:突出……和……两者的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8) 对偶:使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9)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6、 考查词(句)的照应和指代:①统一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基本一致。意图是为了强调、突出。/亦可后面是前面的深化。②对立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不一致。

7、 主观开放题:①整体把握题目要求;②审清题干及命题要求;③准确表述精心组织。

(二)议论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正确书写汉字;

2、 正确识别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准确记忆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考点二:明确文章的论点

1、 概括全文中心论点:全文通读的基础上①看标题;②看首尾;③看文中。

2、 找出或概括分论点:①抓中心句;②抓标志性词语、过渡句;③抓结构路标; 考点三: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1、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 概括事实论据:格式:人物+事情+结果,其他要素:时间、地点、环境,特定意义。

3、 文章用故事开头或引用名言开头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用故事开头:①引起读者阅读阅读兴趣;②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③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引用名言开头:①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②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4、 补充论据:关键:注意所选材料一致性;证明论点一致性;语境句式一致性。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考点四:辨析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例证法):举了……的例子,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真实具体,说服力强;

2、 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具权威性,更严密有力。

3、 比喻论证(喻证法):把……比作……,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 对比论证:把……和……作对比,突出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正误分明,是非明确。

考点五:理清论证的结构

1、 并列式:各层次是平等,没有主次强弱,即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 对照式:二者对比,突出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即有论证笔墨用之多少;

3、 层进式:层层深入,即由表及里;

4、 总分式:层次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可以先总后分,亦可先分后总。 考点六: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通常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考点七:开放型试题

1、 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2、 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创作;

3、 由阅读材料引出诗文,根据材料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4、 对材料独立思考,阐述自己主见;

5、 联想续写等。

要点:①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②将语文所学同社科知识相联系;

③创新思维和驾驭语言综合能力考察,内容要积极向上。

(三)说明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 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或填写近义词、反义词;

3、 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考点二:理解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 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5、 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6、 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就近原则、替换原则;

7、 考查原因、条件的分析:细读文本,紧扣那日荣来理解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考点三:梳理文章结构

8、 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时间、空间、逻辑等;作用结合上下文回答。

9、 段落顺序能够调换:一般都是不能的,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四: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0、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平实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显得醒目具体,有说服力;②举例子:用具体的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③做比较:把两种或以上事物进行比较,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④列图表:用图表的方式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考点五: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 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①用语准确;②表达简洁;③说明通俗。

考点六:发散创新,答好开放性试题

12、 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考察: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只是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切记要根据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写作

(一)审题和立意

一、“题眼”(扣字)解毒法

就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它往往规定了作文某方面的内容。

二、相似比较法

把写的作文题目与同类或近似题目仔细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准确把握题目。

三、补充化解法

通过补充一个或一些词语,使题意更加明确,帮助理解题意,只适用于较大的命题。

具体要求:①立意要准;②立意要专;③立意要新;④立意要真;

方法技巧:①虚题实作:由实写虚,由虚写实;②求异多元:不同角度,多元视点;③大题小作:小角度写大境界或是以小见大

(二)思路和结构

一、构思多思路,优中选优

①选材注意角度;

②确立一个明晰的中心;

③面对具体问题的选择时,不妨与别人不同。

二、推陈出新,巧妙布局

①开头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②文章主体、结尾要兼顾结构,衔接自然;

③思维新颖夺目,别具一格。

好作文提点:①简洁有力;②画龙点睛;③余味无穷

(三)表达与技巧

一、润饰语言,巧用词语

①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能使语言更加传神;

②选择有音乐感和动感的词语;

③巧用叠词;

④同义词的复用、反义词的配用;

⑤结合语境仿词;

⑥活用词语:褒贬互用;大小相借;活用词性。

二、句式灵活,文采斑斓

①巧用长短句:长句改短句,使句式跳跃、明快,富有节奏感,表意更鲜活; ②巧用整散句:排比、对偶等构成,强化感染力;

③哲理句,是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三、善用描写,综合表达

描写+议论+抒情

四、巧用修辞,增添语言情趣

①比喻手法;

②排比手法;

③拟人手法;

④夸张手法;

⑤引用手法。

五、引用经典,展示文化底蕴

①引用诗词名句:古诗词文;

②引用名言警句:励志、描写等;

③借用古典或者典故;

④化用诗词名句:引用的延伸,铺排的使用时文章更有感染力。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文言文

考点一:默写

基本要求: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

考点二:诗歌鉴赏

技巧点拨:

1、 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

1) 一类是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人,为代言人倾诉衷肠;

2) 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即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身形象。

2、 关注诗词题目

诗词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让我们窥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了解诗词的结构

文无定法,诗词不可以程式化;但问有定法,写诗也不排除程式。起承转合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代诗常见的程式。

起承转合分别的作用:

起:(1)统率全诗,奠定基调,点名题旨;(2)作者特别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承:(1)结构上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1)引导读者从中体会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主旨。

合:(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的作用;(2)解释诗词的主旨。

技巧:1、切记答题应紧扣原诗词的内容(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

2、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对象错位、偷换概念、误解多义字;思想感情: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表达技巧:张冠李戴、想当然);

3、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一切景语皆情语。常见意象:菊:隐逸、高洁;梅:坚强、不屈不挠;松柏:坚挺、傲岸;柳:送别、留恋;子规:悲惨、凄恻;沙鸥:飘零、伤感;云:漂泊不定;江水:忧愁、时间流逝;月亮:思乡、人生得失;西风:落寞、惆怅等)

4、清楚诗人用典(含义:一、借古喻今;二、引用前人诗句丰富意蕴,提高品位。)

5、记诵诗词鉴赏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6、掌握诗词鉴赏答题一般程序(一、认读感知;二、启动情思;三、单项核对;四、辨析真伪)

考点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1、 掌握150个实词(词性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 理解虚词“之”、“其”、“以”、“而”、“何”、“于”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者、……也;……,……也;……者也。

2) 省略句

3) 被动句:常见的有“于”、“为”、“见”或“为……所……”。

4) 倒装句

4、 句子翻译技巧:

1) 抓住得分点的关键词;

2) 注意文言虚词的翻译;

3) 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4) 适当调整翻译语序;

5) 补出文言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5、 整体把握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找出体现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掌握文章主旨。

6、 积累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文化常识

1) 掌握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出处,作者名字、朝代以及其他作者的作

品;

2) 了解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注释中出现的背景知识;

3)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常识。

考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1、 词语解释题:

1) 平时重积累,课内到课外;

2) 组词法判别;

3) 猜测法,根据前后文合理揣度词义。

2、 句子翻译题:

1)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 “拆分”和“整合”相结合。

3、 内容理解题:

1) 语段整体理解 ,即要读懂故事内容;

2) 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3) 切忌多抄或者少抄。

4、 主旨理解题:

1) 抓细节:故事情节或人物个性;

2) 暗喻道理或启示。

3) 勿忘把各题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检验。

现代文

(一)记叙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改正错别字:基本功的掌握;

2、 根据拼音写汉字:一字千金,写对一个字就可以拿到2分。

3、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过上下文研究可以得出。

4、 文中划线句改成反问句:仔细即可。

考点二:内容的理解

1、 考查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 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 考查任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两个重点:1)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2)主人公的情感和性格特征。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分析人物品行,理解人物身上体现的一种精神。

4、 考查原因:整体细读上下文,紧扣题干语理解全文内容。

5、 考查修辞手法极其作用:

1) 比喻:①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答题格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特点)。

2)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情态)。

3) 排比:是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答题格式:①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丰富;②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③段落排比:是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的内容。

4) 夸张:运用丰富想象力,在客观现实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形态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答题格式:增强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的内容。

6) 反问:强调了……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

7) 对比:突出……和……两者的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8) 对偶:使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9)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6、 考查词(句)的照应和指代:①统一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基本一致。意图是为了强调、突出。/亦可后面是前面的深化。②对立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不一致。

7、 主观开放题:①整体把握题目要求;②审清题干及命题要求;③准确表述精心组织。

(二)议论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正确书写汉字;

2、 正确识别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准确记忆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考点二:明确文章的论点

1、 概括全文中心论点:全文通读的基础上①看标题;②看首尾;③看文中。

2、 找出或概括分论点:①抓中心句;②抓标志性词语、过渡句;③抓结构路标; 考点三: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1、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 概括事实论据:格式:人物+事情+结果,其他要素:时间、地点、环境,特定意义。

3、 文章用故事开头或引用名言开头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用故事开头:①引起读者阅读阅读兴趣;②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③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引用名言开头:①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②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4、 补充论据:关键:注意所选材料一致性;证明论点一致性;语境句式一致性。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考点四:辨析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例证法):举了……的例子,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真实具体,说服力强;

2、 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具权威性,更严密有力。

3、 比喻论证(喻证法):把……比作……,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 对比论证:把……和……作对比,突出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正误分明,是非明确。

考点五:理清论证的结构

1、 并列式:各层次是平等,没有主次强弱,即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 对照式:二者对比,突出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即有论证笔墨用之多少;

3、 层进式:层层深入,即由表及里;

4、 总分式:层次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可以先总后分,亦可先分后总。 考点六: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通常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考点七:开放型试题

1、 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2、 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创作;

3、 由阅读材料引出诗文,根据材料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4、 对材料独立思考,阐述自己主见;

5、 联想续写等。

要点:①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②将语文所学同社科知识相联系;

③创新思维和驾驭语言综合能力考察,内容要积极向上。

(三)说明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 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或填写近义词、反义词;

3、 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考点二:理解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 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5、 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6、 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就近原则、替换原则;

7、 考查原因、条件的分析:细读文本,紧扣那日荣来理解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考点三:梳理文章结构

8、 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时间、空间、逻辑等;作用结合上下文回答。

9、 段落顺序能够调换:一般都是不能的,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四: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0、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平实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显得醒目具体,有说服力;②举例子:用具体的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③做比较:把两种或以上事物进行比较,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④列图表:用图表的方式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考点五: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 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①用语准确;②表达简洁;③说明通俗。

考点六:发散创新,答好开放性试题

12、 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考察: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只是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切记要根据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写作

(一)审题和立意

一、“题眼”(扣字)解毒法

就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它往往规定了作文某方面的内容。

二、相似比较法

把写的作文题目与同类或近似题目仔细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准确把握题目。

三、补充化解法

通过补充一个或一些词语,使题意更加明确,帮助理解题意,只适用于较大的命题。

具体要求:①立意要准;②立意要专;③立意要新;④立意要真;

方法技巧:①虚题实作:由实写虚,由虚写实;②求异多元:不同角度,多元视点;③大题小作:小角度写大境界或是以小见大

(二)思路和结构

一、构思多思路,优中选优

①选材注意角度;

②确立一个明晰的中心;

③面对具体问题的选择时,不妨与别人不同。

二、推陈出新,巧妙布局

①开头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②文章主体、结尾要兼顾结构,衔接自然;

③思维新颖夺目,别具一格。

好作文提点:①简洁有力;②画龙点睛;③余味无穷

(三)表达与技巧

一、润饰语言,巧用词语

①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能使语言更加传神;

②选择有音乐感和动感的词语;

③巧用叠词;

④同义词的复用、反义词的配用;

⑤结合语境仿词;

⑥活用词语:褒贬互用;大小相借;活用词性。

二、句式灵活,文采斑斓

①巧用长短句:长句改短句,使句式跳跃、明快,富有节奏感,表意更鲜活; ②巧用整散句:排比、对偶等构成,强化感染力;

③哲理句,是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三、善用描写,综合表达

描写+议论+抒情

四、巧用修辞,增添语言情趣

①比喻手法;

②排比手法;

③拟人手法;

④夸张手法;

⑤引用手法。

五、引用经典,展示文化底蕴

①引用诗词名句:古诗词文;

②引用名言警句:励志、描写等;

③借用古典或者典故;

④化用诗词名句:引用的延伸,铺排的使用时文章更有感染力。


相关内容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 2012年初三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一年一度的中考即将来临,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的终端显示与成果展示,更是一次选拔性考试,其竞争较为激烈.为了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梳理学过的知识,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在中考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现将复习计划拟定如下: 一.新课结束和开始复习时间 三月中旬结束新课开始复习. 二.指导 ...

  • 初中三年级备考会议发言稿
  •   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又到了一年一度初三备战中考的时候了,很荣幸和大家一起面对2011年的中考。近几年我们学校在中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此,我谈谈我们迎考复习策略的制定与落实中的一些做法,抛砖引玉,与大家交流互补,迎战中考。   复习是每一届初三的必修课。扎实有效的复习是取得中考胜利的 ...

  • 2011-2012学年度上学期初三语文教学计划
  • 一.基本情况分析: 初三5.6共有110个学生,两个班差距较大.六班秩序较好,学习认真,但潜力较小.五班落后面广,课堂纪律较差,学生缺乏学习得动力,授课极为困难.少部分学生在语文的学习目的性上不够明确,态度不是很端正,认为语文的学习可有可无,考试时成绩拉不出什么差距,因而不重视语文的学习.有一半左右

  • 阅读应考指南
  • 说明文阅读 一.考查内容 1.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 2.说明的方法及表达作用 3.说明语言的特点(平实准确或生动) 4.说明顺序及写作思路 5.拓展感悟,建议启示等 二.考察方式: 1.如何从整体上把握文章说明内容的考察形式 ⑪问:文章围绕××介绍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文章的 ...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 2013-2014年九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腾冲县曲石中学 康立芬 2014年3月2日 2014-2015年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本学年我担任182.185两个班的语文学科教学工作.现在九年级上下两册教材的内容已经结束,进而将专入复习阶段.决胜在即,中考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求学生涯的转折,作为老 ...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分析 [标签:名著 语文]中考热点资讯 免费订阅 一.名著类试题应该这么考 (一)应考脍炙人口的情节 例:名著的很多情节脍炙人口.请从下面提供的情节中,任选两个按要求填表.(2007年广安市) ①三借芭蕉扇②黛玉葬花 ③孤独勇士绝望岛遇 序号出自哪本名著该情节的主人公 参考答案: ① ...

  • 保定市区2011年信息技术中考考点软件考试操作指南
  • 保定市区2011年信息技术中考考点软件考试操作指南 第一步.登录考点软件: 用户名:[syt2004] 密码:[syt2004] 第二步.主考教师 点击 [考试]-->[进行考试]-->[允许登录],点击[确定],等弹出记事本座次表 后,允许考生进场就位. 第三步.主考助理宣布考试注意事 ...

  • 2012中考英语复习备考计划方案
  • 浅谈中考英语复习策略 时光荏苒,光阴如梭,2012年的中考即将来临.这几年的英语中考试题,不仅加强了对英语基础知识的考查,更突出了对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结合对我校2012届初三学生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细致深入的分析,准确把握学生们的现状,在备课组内继续深入学习研究课标及中考说明的精神,深入研究近3年齐 ...

  • 初三毕业班培优实施方案
  • 2012届初三毕业班培优实施方案 2011-09-29 2012届初三毕业班培优实施方案(试行) 一.实施背景 1.一直以来,我校中考业绩尖端生层面有更大提升空间: 2.年级部分学优生因个别学科瓶颈而影响其更高层次的突破: 二.实施目标 1.有效化解学优生学科瓶颈难题,拔高尖端生层次: 2.通过尖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