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文言文
考点一:默写
基本要求: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
考点二:诗歌鉴赏
技巧点拨:
1、 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
1) 一类是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人,为代言人倾诉衷肠;
2) 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即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身形象。
2、 关注诗词题目
诗词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让我们窥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了解诗词的结构
文无定法,诗词不可以程式化;但问有定法,写诗也不排除程式。起承转合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代诗常见的程式。
起承转合分别的作用:
起:(1)统率全诗,奠定基调,点名题旨;(2)作者特别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承:(1)结构上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1)引导读者从中体会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主旨。
合:(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的作用;(2)解释诗词的主旨。
技巧:1、切记答题应紧扣原诗词的内容(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
2、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对象错位、偷换概念、误解多义字;思想感情: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表达技巧:张冠李戴、想当然);
3、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一切景语皆情语。常见意象:菊:隐逸、高洁;梅:坚强、不屈不挠;松柏:坚挺、傲岸;柳:送别、留恋;子规:悲惨、凄恻;沙鸥:飘零、伤感;云:漂泊不定;江水:忧愁、时间流逝;月亮:思乡、人生得失;西风:落寞、惆怅等)
4、清楚诗人用典(含义:一、借古喻今;二、引用前人诗句丰富意蕴,提高品位。)
5、记诵诗词鉴赏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6、掌握诗词鉴赏答题一般程序(一、认读感知;二、启动情思;三、单项核对;四、辨析真伪)
考点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1、 掌握150个实词(词性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 理解虚词“之”、“其”、“以”、“而”、“何”、“于”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者、……也;……,……也;……者也。
2) 省略句
3) 被动句:常见的有“于”、“为”、“见”或“为……所……”。
4) 倒装句
4、 句子翻译技巧:
1) 抓住得分点的关键词;
2) 注意文言虚词的翻译;
3) 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4) 适当调整翻译语序;
5) 补出文言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5、 整体把握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找出体现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掌握文章主旨。
6、 积累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文化常识
1) 掌握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出处,作者名字、朝代以及其他作者的作
品;
2) 了解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注释中出现的背景知识;
3)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常识。
考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1、 词语解释题:
1) 平时重积累,课内到课外;
2) 组词法判别;
3) 猜测法,根据前后文合理揣度词义。
2、 句子翻译题:
1)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 “拆分”和“整合”相结合。
3、 内容理解题:
1) 语段整体理解 ,即要读懂故事内容;
2) 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3) 切忌多抄或者少抄。
4、 主旨理解题:
1) 抓细节:故事情节或人物个性;
2) 暗喻道理或启示。
3) 勿忘把各题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检验。
现代文
(一)记叙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改正错别字:基本功的掌握;
2、 根据拼音写汉字:一字千金,写对一个字就可以拿到2分。
3、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过上下文研究可以得出。
4、 文中划线句改成反问句:仔细即可。
考点二:内容的理解
1、 考查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 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 考查任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两个重点:1)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2)主人公的情感和性格特征。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分析人物品行,理解人物身上体现的一种精神。
4、 考查原因:整体细读上下文,紧扣题干语理解全文内容。
5、 考查修辞手法极其作用:
1) 比喻:①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答题格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特点)。
2)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情态)。
3) 排比:是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答题格式:①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丰富;②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③段落排比:是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的内容。
4) 夸张:运用丰富想象力,在客观现实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形态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答题格式:增强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的内容。
6) 反问:强调了……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
7) 对比:突出……和……两者的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8) 对偶:使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9)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6、 考查词(句)的照应和指代:①统一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基本一致。意图是为了强调、突出。/亦可后面是前面的深化。②对立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不一致。
7、 主观开放题:①整体把握题目要求;②审清题干及命题要求;③准确表述精心组织。
(二)议论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正确书写汉字;
2、 正确识别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准确记忆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考点二:明确文章的论点
1、 概括全文中心论点:全文通读的基础上①看标题;②看首尾;③看文中。
2、 找出或概括分论点:①抓中心句;②抓标志性词语、过渡句;③抓结构路标; 考点三: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1、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 概括事实论据:格式:人物+事情+结果,其他要素:时间、地点、环境,特定意义。
3、 文章用故事开头或引用名言开头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用故事开头:①引起读者阅读阅读兴趣;②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③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引用名言开头:①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②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4、 补充论据:关键:注意所选材料一致性;证明论点一致性;语境句式一致性。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考点四:辨析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例证法):举了……的例子,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真实具体,说服力强;
2、 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具权威性,更严密有力。
3、 比喻论证(喻证法):把……比作……,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 对比论证:把……和……作对比,突出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正误分明,是非明确。
考点五:理清论证的结构
1、 并列式:各层次是平等,没有主次强弱,即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 对照式:二者对比,突出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即有论证笔墨用之多少;
3、 层进式:层层深入,即由表及里;
4、 总分式:层次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可以先总后分,亦可先分后总。 考点六: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通常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考点七:开放型试题
1、 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2、 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创作;
3、 由阅读材料引出诗文,根据材料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4、 对材料独立思考,阐述自己主见;
5、 联想续写等。
要点:①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②将语文所学同社科知识相联系;
③创新思维和驾驭语言综合能力考察,内容要积极向上。
(三)说明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 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或填写近义词、反义词;
3、 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考点二:理解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 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5、 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6、 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就近原则、替换原则;
7、 考查原因、条件的分析:细读文本,紧扣那日荣来理解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考点三:梳理文章结构
8、 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时间、空间、逻辑等;作用结合上下文回答。
9、 段落顺序能够调换:一般都是不能的,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四: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0、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平实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显得醒目具体,有说服力;②举例子:用具体的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③做比较:把两种或以上事物进行比较,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④列图表:用图表的方式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考点五: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 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①用语准确;②表达简洁;③说明通俗。
考点六:发散创新,答好开放性试题
12、 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考察: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只是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切记要根据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写作
(一)审题和立意
一、“题眼”(扣字)解毒法
就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它往往规定了作文某方面的内容。
二、相似比较法
把写的作文题目与同类或近似题目仔细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准确把握题目。
三、补充化解法
通过补充一个或一些词语,使题意更加明确,帮助理解题意,只适用于较大的命题。
具体要求:①立意要准;②立意要专;③立意要新;④立意要真;
方法技巧:①虚题实作:由实写虚,由虚写实;②求异多元:不同角度,多元视点;③大题小作:小角度写大境界或是以小见大
(二)思路和结构
一、构思多思路,优中选优
①选材注意角度;
②确立一个明晰的中心;
③面对具体问题的选择时,不妨与别人不同。
二、推陈出新,巧妙布局
①开头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②文章主体、结尾要兼顾结构,衔接自然;
③思维新颖夺目,别具一格。
好作文提点:①简洁有力;②画龙点睛;③余味无穷
(三)表达与技巧
一、润饰语言,巧用词语
①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能使语言更加传神;
②选择有音乐感和动感的词语;
③巧用叠词;
④同义词的复用、反义词的配用;
⑤结合语境仿词;
⑥活用词语:褒贬互用;大小相借;活用词性。
二、句式灵活,文采斑斓
①巧用长短句:长句改短句,使句式跳跃、明快,富有节奏感,表意更鲜活; ②巧用整散句:排比、对偶等构成,强化感染力;
③哲理句,是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三、善用描写,综合表达
描写+议论+抒情
四、巧用修辞,增添语言情趣
①比喻手法;
②排比手法;
③拟人手法;
④夸张手法;
⑤引用手法。
五、引用经典,展示文化底蕴
①引用诗词名句:古诗词文;
②引用名言警句:励志、描写等;
③借用古典或者典故;
④化用诗词名句:引用的延伸,铺排的使用时文章更有感染力。
2012中考语文重点考点及应考指南
文言文
考点一:默写
基本要求:一字不漏,一字不添,一字不倒,一字不错。
考点二:诗歌鉴赏
技巧点拨:
1、 把握抒情主人公的时空立足点
1) 一类是诗人设想自己就是诗中人,为代言人倾诉衷肠;
2) 一类是诗人直抒胸臆,即主人公形象就是诗人自身形象。
2、 关注诗词题目
诗词的题目是诗人写作意图的集中体现,让我们窥看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了解诗词的结构
文无定法,诗词不可以程式化;但问有定法,写诗也不排除程式。起承转合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代诗常见的程式。
起承转合分别的作用:
起:(1)统率全诗,奠定基调,点名题旨;(2)作者特别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承:(1)结构上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2)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转:(1)引导读者从中体会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主旨。
合:(1)在篇章结构上,它可以起呼应首尾,圆合篇章的作用;(2)解释诗词的主旨。
技巧:1、切记答题应紧扣原诗词的内容(紧扣原诗词内容进行判断选择);
2、明白选择题选项常见干扰设置(句意理解:对象错位、偷换概念、误解多义字;思想感情:无中生有、牵强附会、任意拔高;表达技巧:张冠李戴、想当然);
3、熟悉有关意象与意境的知识(一切景语皆情语。常见意象:菊:隐逸、高洁;梅:坚强、不屈不挠;松柏:坚挺、傲岸;柳:送别、留恋;子规:悲惨、凄恻;沙鸥:飘零、伤感;云:漂泊不定;江水:忧愁、时间流逝;月亮:思乡、人生得失;西风:落寞、惆怅等)
4、清楚诗人用典(含义:一、借古喻今;二、引用前人诗句丰富意蕴,提高品位。)
5、记诵诗词鉴赏口诀(从题目认识对象;从字面读出感觉;从注释破解难点;从作者了解背景;从原作找到根据;从题干得到启示;从首联找到特点;从尾句参透主旨;从景物把握情感;从意境洞察心胸。
6、掌握诗词鉴赏答题一般程序(一、认读感知;二、启动情思;三、单项核对;四、辨析真伪)
考点三:课内文言文阅读
1、 掌握150个实词(词性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
2、 理解虚词“之”、“其”、“以”、“而”、“何”、“于”的意义和作用。
3、 掌握文言文中常用的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者、……也;……,……也;……者也。
2) 省略句
3) 被动句:常见的有“于”、“为”、“见”或“为……所……”。
4) 倒装句
4、 句子翻译技巧:
1) 抓住得分点的关键词;
2) 注意文言虚词的翻译;
3) 注意特殊文言句式的翻译;
4) 适当调整翻译语序;
5) 补出文言句中所省略的内容。
5、 整体把握理解文章内容,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找出体现文章或段落的中心句子,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而掌握文章主旨。
6、 积累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文化常识
1) 掌握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的出处,作者名字、朝代以及其他作者的作
品;
2) 了解课本中重点文言文篇目注释中出现的背景知识;
3) 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和文化常识。
考点四:课外文言文阅读
1、 词语解释题:
1) 平时重积累,课内到课外;
2) 组词法判别;
3) 猜测法,根据前后文合理揣度词义。
2、 句子翻译题:
1)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2) “拆分”和“整合”相结合。
3、 内容理解题:
1) 语段整体理解 ,即要读懂故事内容;
2) 先审题干,再找内容;
3) 切忌多抄或者少抄。
4、 主旨理解题:
1) 抓细节:故事情节或人物个性;
2) 暗喻道理或启示。
3) 勿忘把各题放到整篇文章中去检验。
现代文
(一)记叙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改正错别字:基本功的掌握;
2、 根据拼音写汉字:一字千金,写对一个字就可以拿到2分。
3、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通过上下文研究可以得出。
4、 文中划线句改成反问句:仔细即可。
考点二:内容的理解
1、 考查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2、 考查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
3、 考查任务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两个重点:1)人物的思想情感和性格特征;2)主人公的情感和性格特征。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分析人物品行,理解人物身上体现的一种精神。
4、 考查原因:整体细读上下文,紧扣题干语理解全文内容。
5、 考查修辞手法极其作用:
1) 比喻:①使深奥的事物浅显化,使人加深体味;②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让人便于接受;③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答题格式: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特点)。
2) 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情态)。
3) 排比:是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答题格式:①短语排比:使(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丰富;②句子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强调(描写或说明或议论的……)内容;③段落排比:是文章结构层次清晰有条理/概括了各自然段的内容。
4) 夸张:运用丰富想象力,在客观现实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形态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答题格式:增强突出了事物……的特点。
5) 设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的内容。
6) 反问:强调了……的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
7) 对比:突出……和……两者的不同点,加深读者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8) 对偶:使结构整齐,韵律和谐,富有节奏感。
9) 引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有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6、 考查词(句)的照应和指代:①统一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基本一致。意图是为了强调、突出。/亦可后面是前面的深化。②对立中的照应:即前后照应内容不一致。
7、 主观开放题:①整体把握题目要求;②审清题干及命题要求;③准确表述精心组织。
(二)议论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正确书写汉字;
2、 正确识别修辞手法并分析其作用;
3、 准确记忆作家作品及相关文学常识;
考点二:明确文章的论点
1、 概括全文中心论点:全文通读的基础上①看标题;②看首尾;③看文中。
2、 找出或概括分论点:①抓中心句;②抓标志性词语、过渡句;③抓结构路标; 考点三:分析论据及其作用
1、 区分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分析其作用;
2、 概括事实论据:格式:人物+事情+结果,其他要素:时间、地点、环境,特定意义。
3、 文章用故事开头或引用名言开头的好处(作用)是什么?
用故事开头:①引起读者阅读阅读兴趣;②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③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引用名言开头:①引出文章中心论点;②充当论据证明论点。
4、 补充论据:关键:注意所选材料一致性;证明论点一致性;语境句式一致性。 格式: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考点四:辨析论证的方法及其作用
1、 举例论证(例证法):举了……的例子,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真实具体,说服力强;
2、 道理论证(引证法):运用道理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更具权威性,更严密有力。
3、 比喻论证(喻证法):把……比作……,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4、 对比论证:把……和……作对比,突出了……的观点,使所论述的道理正误分明,是非明确。
考点五:理清论证的结构
1、 并列式:各层次是平等,没有主次强弱,即从不同角度、层次论证同一观点;
2、 对照式:二者对比,突出其中一方面的正确性,即有论证笔墨用之多少;
3、 层进式:层层深入,即由表及里;
4、 总分式:层次间有总说和分说的关系,可以先总后分,亦可先分后总。 考点六:品味议论文语言的特点
通常议论文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鲜明性、生动性等特点。
考点七:开放型试题
1、 要求联系实际对文章内容进行延伸;
2、 由阅读材料引出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创作;
3、 由阅读材料引出诗文,根据材料观点进行自主评论;
4、 对材料独立思考,阐述自己主见;
5、 联想续写等。
要点:①语言简洁、生动、富有感染力;
②将语文所学同社科知识相联系;
③创新思维和驾驭语言综合能力考察,内容要积极向上。
(三)说明文
考点一:基础知识及文学常识
1、 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2、 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或填写近义词、反义词;
3、 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考点二:理解内容,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4、 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5、 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6、 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就近原则、替换原则;
7、 考查原因、条件的分析:细读文本,紧扣那日荣来理解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考点三:梳理文章结构
8、 运用了何种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时间、空间、逻辑等;作用结合上下文回答。
9、 段落顺序能够调换:一般都是不能的,因为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原文意思。
考点四: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
10、 说明方法及其作用:①列数字:用具体的数字,平实科学地说明事物……的特征,显得醒目具体,有说服力;②举例子:用具体的实例,形象生动地说明事物的……特征;③做比较:把两种或以上事物进行比较,使抽象变得具体,深奥变得通俗;④列图表:用图表的方式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考点五:考察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1、 判断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①用语准确;②表达简洁;③说明通俗。
考点六:发散创新,答好开放性试题
12、 理解能力和综合能力考察:结合实际,结合原文,根据只是库存,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切记要根据材料内容来回答问题。
写作
(一)审题和立意
一、“题眼”(扣字)解毒法
就是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它往往规定了作文某方面的内容。
二、相似比较法
把写的作文题目与同类或近似题目仔细比较,找出异同点,从而准确把握题目。
三、补充化解法
通过补充一个或一些词语,使题意更加明确,帮助理解题意,只适用于较大的命题。
具体要求:①立意要准;②立意要专;③立意要新;④立意要真;
方法技巧:①虚题实作:由实写虚,由虚写实;②求异多元:不同角度,多元视点;③大题小作:小角度写大境界或是以小见大
(二)思路和结构
一、构思多思路,优中选优
①选材注意角度;
②确立一个明晰的中心;
③面对具体问题的选择时,不妨与别人不同。
二、推陈出新,巧妙布局
①开头言简意赅,开门见山;
②文章主体、结尾要兼顾结构,衔接自然;
③思维新颖夺目,别具一格。
好作文提点:①简洁有力;②画龙点睛;③余味无穷
(三)表达与技巧
一、润饰语言,巧用词语
①准确运用动词、形容词,能使语言更加传神;
②选择有音乐感和动感的词语;
③巧用叠词;
④同义词的复用、反义词的配用;
⑤结合语境仿词;
⑥活用词语:褒贬互用;大小相借;活用词性。
二、句式灵活,文采斑斓
①巧用长短句:长句改短句,使句式跳跃、明快,富有节奏感,表意更鲜活; ②巧用整散句:排比、对偶等构成,强化感染力;
③哲理句,是意蕴深刻,耐人寻味。
三、善用描写,综合表达
描写+议论+抒情
四、巧用修辞,增添语言情趣
①比喻手法;
②排比手法;
③拟人手法;
④夸张手法;
⑤引用手法。
五、引用经典,展示文化底蕴
①引用诗词名句:古诗词文;
②引用名言警句:励志、描写等;
③借用古典或者典故;
④化用诗词名句:引用的延伸,铺排的使用时文章更有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