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姚淑萍老师讲《一个这样的老师》有感
阅读课文的教学,常常不被语文老师所重视。大家仿佛都有这样的“共识”:看语文教学的水平,还得看讲读课文。其实,作为语文课文的基本类型之一,阅读课文的教学自有它特有的教学规律与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处理好阅读课文教学中“读”与“讲”的关系,如何把握好老师在教学中“讲”的“度”,更能看出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通过“我”和“我的同学们”的一堂科学课的经历,描写了一位极具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小培养 “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课文从语言到内容,不是很难。姚老师经过了精心的准备,给听课者展现了一个本色课堂。课文虽然简单,却被姚老师演绎的风生水起,整个课堂朴素、精彩、高效,更重要的是廓清了大家对阅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课文的阅读教学,是大家评课时争论的焦点。大部分老师认为阅读课文的教学,应主要由学生去完成,以读为主。应该说这样的看法,曾一度是阅读教学的主流观点。而我认为,不管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读总是相互渗透的,从来就没有只讲不读的讲读课文,也从来没有只读不讲的阅读课文,取消“独立阅读”这种课型、把它改为课外阅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佐证。部分老师之所以有“老师讲的偏多”的感觉,是没能区别“讲授”与“引导”的不同作用,而这,恰恰应该是本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授课老师为了解决好“读什么”、“怎么读”、“读后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几个问题,根据情节的展开,在重要的关节点上设计了具有强烈针对性的问题,如“测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有怎样的感受?”,“怀特森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以后对科学课我们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等等;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我们衡量一堂阅读课的教法是否得当,不是看到底老师说了多少话,关键要看老师的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果老师所讲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激起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即是老师的“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这样的话不是“多余”,而是“必需”。我们衡量一堂阅读课文的教学是否高效,不仅要看学生“读”的效果,还应适当关注“听”、“说”、“写”等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只要解决了“读什么”——读需要读的、“怎么读”——读是有技巧的、“读后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到的是语文的知识技能、懂得的是课文的人文精神等几个问题,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对怀特森先生的形象塑造的分析,评课老师也有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应该有必要的分析,不管是阅读课文还是讲读课文,让学生学到语言表达的技巧都应是目标之一;有的认为更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没必要讲的那么明白。课上,授课老师设计了“怀特森先生都做了什么”、“怀特森先生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对怀特森先生的看法前后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几个问题,尤其是“我们”看到“零分卷”时的感受,“这时你对怀特森先生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并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欲扬先抑,并把“抑”的工作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是恰当的,不但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一个个性十足的科学课老师的形象也非常清晰。其实,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讲读课中有阅读,阅读课中有讲授,阅读,已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读课教学中那种条分缕析式的讲授分析,正逐渐远离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
听姚淑萍老师讲《一个这样的老师》有感
阅读课文的教学,常常不被语文老师所重视。大家仿佛都有这样的“共识”:看语文教学的水平,还得看讲读课文。其实,作为语文课文的基本类型之一,阅读课文的教学自有它特有的教学规律与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讲,如何处理好阅读课文教学中“读”与“讲”的关系,如何把握好老师在教学中“讲”的“度”,更能看出一位语文老师的教学水平。
《一个这样的老师》是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阅读课文。文章通过“我”和“我的同学们”的一堂科学课的经历,描写了一位极具个性的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的形象,引导学生从小培养 “不迷信书本,也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课文从语言到内容,不是很难。姚老师经过了精心的准备,给听课者展现了一个本色课堂。课文虽然简单,却被姚老师演绎的风生水起,整个课堂朴素、精彩、高效,更重要的是廓清了大家对阅读课文教学的认识。
课文的阅读教学,是大家评课时争论的焦点。大部分老师认为阅读课文的教学,应主要由学生去完成,以读为主。应该说这样的看法,曾一度是阅读教学的主流观点。而我认为,不管是讲读课文还是阅读课文,老师的讲与学生的读总是相互渗透的,从来就没有只讲不读的讲读课文,也从来没有只读不讲的阅读课文,取消“独立阅读”这种课型、把它改为课外阅读或许可以作为一个佐证。部分老师之所以有“老师讲的偏多”的感觉,是没能区别“讲授”与“引导”的不同作用,而这,恰恰应该是本堂课最为成功的地方。授课老师为了解决好“读什么”、“怎么读”、“读后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几个问题,根据情节的展开,在重要的关节点上设计了具有强烈针对性的问题,如“测试卷发下来后,我们有怎样的感受?”,“怀特森先生为什么要这么做?”“这以后对科学课我们有了怎样不同的感受?”等等;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与主旨,我们衡量一堂阅读课的教法是否得当,不是看到底老师说了多少话,关键要看老师的话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如果老师所讲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能激起学生在阅读中主动思考,即是老师的“讲”是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学习的主动性,那么,在阅读课文的教学中,这样的话不是“多余”,而是“必需”。我们衡量一堂阅读课文的教学是否高效,不仅要看学生“读”的效果,还应适当关注“听”、“说”、“写”等方面语文素养的培养。而只要解决了“读什么”——读需要读的、“怎么读”——读是有技巧的、“读后你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学到的是语文的知识技能、懂得的是课文的人文精神等几个问题,这堂课就是成功的。
对怀特森先生的形象塑造的分析,评课老师也有较大的分歧。有的认为应该有必要的分析,不管是阅读课文还是讲读课文,让学生学到语言表达的技巧都应是目标之一;有的认为更应让学生在读中去感悟,没必要讲的那么明白。课上,授课老师设计了“怀特森先生都做了什么”、“怀特森先生为什么这么做”、“我们对怀特森先生的看法前后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几个问题,尤其是“我们”看到“零分卷”时的感受,“这时你对怀特森先生有怎样的看法”,让学生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并把自己感受表达出来,欲扬先抑,并把“抑”的工作做到了极致。这样的处理,我认为是恰当的,不但让学生有了充分的阅读,一个个性十足的科学课老师的形象也非常清晰。其实,这正是语文教学的一种趋势,讲读课中有阅读,阅读课中有讲授,阅读,已成了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手段。讲读课教学中那种条分缕析式的讲授分析,正逐渐远离新课程环境下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