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牡丹出陈炉

  “看我们陈炉美不美?我就爱我们这儿!”站在山顶新修的观光台上,李竹玲一边为我们介绍镇子的山形和聚落,一边自问自答地说道。她嗓音很高,并一直保持着热情的笑容,典型的关中人。

  “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小时候走村串巷,看着父老乡亲做陶瓷,自然而然就爱上了这门手艺。”

  山坳里的手艺王国

  陈炉古镇位于一处山坳间,四周坡塬围护,状如簸箕。站在山巅,可以看见层层梯田,及依山而建的窑洞。此处的窑洞为平窑,即是平地箍窑后,再在上面填上瓷土而成。从村落的路面到墙体,几乎都是用陶瓷的废器和残片砌成,当地人称之为“罐罐墙”,倒是古朴别致。

  陈炉陶瓷属耀州窑系,制瓷已有近千年历史,当地人基本不务农,靠手艺谋生。耀州窑始于唐代,一直为宫廷官窑,北宋末年达到鼎盛,至元时渐衰。耀州窑场主要分布在今天铜川市的黄堡、陈炉、立地、上店和玉华宫一带,曾“十里窑场,炉火不息”。作为宋代六大窑系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宋代已与越窑“秘色”相似。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

  “解放前,我们这里都是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坊。”指着路边一处清代窑口,李竹玲很是自豪,“这是我家祖上的窑,我们这里的手艺人大都是童子功。”

  顺着蜿蜒的小路,李竹玲带我们朝较高的一处凸台走去,高处的大院便是李家瓷坊了。是一处仿古建筑,进门处用碎瓷片拼贴着“李家瓷坊”四个大字,醒目而别趣。院中央是个大花圃,种着各季花木。迎面的几孔窑洞里,一间陈列着瓷坊的作品,一间是李竹玲的作品展示专厅。旁边则是拉坯制瓷的作坊,还有百年老窑炉。李竹玲在窑顶上加建了房舍,以供专业的研讨交流所用。房屋老料新用,设计得别出心裁。“这院子虽然不大,但是功能齐全,从泥料处理、拉坯到烧制,整个工艺都能在这里进行。”

  李竹玲生于斯,长于斯,学艺、成家也都在陈炉。高中毕业后,18岁的她通过招工进入陈炉陶瓷厂研究所工作。因为手艺过硬,进厂没多久,李竹玲便被安排跟着师傅们学刻花。“这个手艺在陶瓷行当里可是个长本事的活!”作为女人,她也喜欢这种造型图案和刻花手艺。看着师傅娴熟的手艺,她心里很是着急:我什么时候才能像师傅那样龙飞凤舞呀?她得空便站在师傅身后用心观察,晚上回到家,再拿父亲的泥胎和刻刀一遍遍地练手。“手艺没有多少道理,就是心领神会,刻苦磨练。”就这样过了六七年,1992年,在耀州窑文物复制厂工作的父亲隐约感觉到了耀州瓷将要到来的商机,积极鼓励女儿和善于建窑、制瓷的女婿回家创业。听过父亲的仔细分析,夫妻俩毅然放弃公职,回家创办了李家瓷坊。

  “做陶瓷是个辛苦活,男人干粗活,女人干细活。夏天热,冬天冷。成功率低,利润薄。不管学手艺,还是做手艺,都没少受难!”回忆起那段令人感慨的岁月,李竹玲说,“自家作坊不像陶瓷厂分工那么细致,什么活都要干,拉坯、刻花、剔花、画花、上釉、烧窑……反倒锻炼了我。”

  2003年,瓷坊升级为铜川耀州窑李家瓷坊有限公司,面积扩到1 000余平方米,员工15人。2012年,李竹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李家瓷坊来说,业务有了更大拓展。她便将自家的窑洞重新修缮和改造,以方便来访者参观、学习和交流。“总要有个模样不是。”

  千锤百炼的巧思手艺

  李家是陈炉陶瓷世家,李竹玲的曾祖父李鸿雅曾是陈炉“桥上李家”久负盛名的窑匠师,祖父李逢时在民国初年创办了“红花福”瓷行,父亲李升科是陈炉远近驰名的制陶高手。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耳濡目染,她对制陶特别有灵气。一看就会,一会就着迷。熟悉她的人都说她“天生是块制陶的料,刻花没几天,刀下就有模有样”。

  尽管如此,她对刻花技术的苦练仍一丝不苟。刚开始学习时,她一坐到素坯前拿起刀,就兴奋,就来精神,从不知疲倦。为了提高自己,她到处寻找散落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的宋瓷碎片,从中琢磨前人刻花的刀法、技巧。一有时间就去博物馆观赏耀州青瓷精品,从中寻找自己和前人的差距。为了把握刻花刀法运用的顿挫、急缓、勾挑、翻转、轻重,以及刀法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曲折、疏密、刚柔、动静不同的艺术效果,李竹玲多年刀耕不缀,全身心地投入到陶瓷艺术之海中学习。为了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她先后到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的工美研修班进修。

  在陈炉,做陶的女工不少,但是能够做出成绩、出人头地的并不多。经过30余年的钻研,李竹玲在祖辈手艺的基础上,练就了精湛的黑釉剔花技艺、青瓷刻花技艺,尤其是牡丹。早期李家瓷坊以黑釉白底的剔花牡丹广为人知。李竹玲觉得不够好,在黑釉白底的基础上改进,用青瓷来刻牡丹,类似宋代耀州窑经典的青瓷剔花工艺。一经推出,广受欢迎。她以纤巧细腻的女性视角,及对牡丹的偏爱,根据器型的大小合理布局,做出来的青瓷牡丹刀锋犀利婉转,线条活泼流畅,画面层次分明,风格自成一家。

  打开李竹玲的个人展室,陈列着她10余年来的阶段性作品。最惹眼的是她40岁左右时制作的瓶罐和杯盘,胎体轻盈,釉色清润,尤其是在薄胎上所剔的花朵,线条娴熟,颇有韵律,显示了她过人的手法与审美。

  “手艺来不得虚的,得一遍一遍做。但是手艺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有对美的领悟和理解,作品才能有意趣。”李竹玲摸索出一些特殊的工艺。“你看这件作品,是透雕出来的青瓷。”透雕式的青瓷,类似广东人擅长的象牙球,一层层镂空的球体相套。和象牙不同,青瓷透雕的难度在于从制作到烧制,瓷中有瓷,外小里大,工艺十分复杂,极难成形。这项工艺一举打破传统耀州瓷平胎剔花的做法,使之呈现为多层相套且胎体镂空。

  传统的耀州青瓷以泛黄者居多。2005年,李竹玲就开始了多次调色的尝试,将传统青瓷的青色调制为淡淡的茶青色。调色是很微妙的工艺,烧制还会变色。她一遍一遍尝试,失败了无数次,才调出想要的效果。比原来的暖色清丽了许多。“我的目的是让它更透,这样的话,剔花的凸凹变化会更加微妙而富于韵律。”这个尝试,为耀州窑青瓷的釉色又增加了一种视觉美感。

  请进来走出去

  李竹玲为人热情质朴,都说她“不笑不说话”。作为陈炉镇走出来的唯一一名女性国家大师,这些年来,她身兼数职,担任研究员、大赛评委,参加各种会议和讲学活动,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安安静静地做东西了。许多外部事宜,都是她丈夫在负责。

  说起近年来陈炉的陶瓷产业状况,李竹玲不无忧虑:“这些年,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者到市里居住了,窑工年纪越来越大,做陶瓷的人也越来越少。”陈炉陶瓷现在主要依靠餐饮或文化机构的定制,市场有限。目前专业从事陶瓷生产的作坊就剩下十来户。

  为了李家瓷坊,为了陈炉陶瓷产业,李竹玲一直在寻求合作机会。先前,李家瓷坊被西安美术学院确定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每年都会有陶瓷专业的学生前来调研和实习。除了“请进来”,李竹玲也积极“走出去”,像景德镇陶瓷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曾聘请她为指导专家。更有意思的是,一位远在美国的陶瓷爱好者――罗蒂斯特民间艺术联合会主任安妮・施利芙来到陈炉,与她同吃同住,学了一个月的刻花工艺。

  洋学生让李竹玲受到不少关注。“这个老外学生非常认真。”起初李竹玲担心语言不畅不好交流,对如何教授心里没底。但对方实在太过热情,她想,那就试试看吧。洋学生就住在她家,李竹玲对她管吃管住。虽然存有文化上的隔阂及语言上的障碍,双方总得花数倍的精力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但双方都很努力,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洋学生很满意!且我们的传统手工艺能够被传播到大洋彼岸,多么有福德,我觉得值!”她还收了30余位中国徒弟,其中有1人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成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师者之心甚慰。

  以陶瓷手艺而闻名的陈炉,是“陕西十大最美古镇”。“陈炉离西安不远,虽然交通不便,但周末来的人还是挺多,村里也开了不少陶家乐和体验吧。”李竹玲对陈炉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陈炉耀州窑重回宋时光景,是可以期待的!”

  “看我们陈炉美不美?我就爱我们这儿!”站在山顶新修的观光台上,李竹玲一边为我们介绍镇子的山形和聚落,一边自问自答地说道。她嗓音很高,并一直保持着热情的笑容,典型的关中人。

  “我就是在这里长大的,小时候走村串巷,看着父老乡亲做陶瓷,自然而然就爱上了这门手艺。”

  山坳里的手艺王国

  陈炉古镇位于一处山坳间,四周坡塬围护,状如簸箕。站在山巅,可以看见层层梯田,及依山而建的窑洞。此处的窑洞为平窑,即是平地箍窑后,再在上面填上瓷土而成。从村落的路面到墙体,几乎都是用陶瓷的废器和残片砌成,当地人称之为“罐罐墙”,倒是古朴别致。

  陈炉陶瓷属耀州窑系,制瓷已有近千年历史,当地人基本不务农,靠手艺谋生。耀州窑始于唐代,一直为宫廷官窑,北宋末年达到鼎盛,至元时渐衰。耀州窑场主要分布在今天铜川市的黄堡、陈炉、立地、上店和玉华宫一带,曾“十里窑场,炉火不息”。作为宋代六大窑系中规模最大的一个,耀州窑是北方青瓷的代表,宋代已与越窑“秘色”相似。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说:“耀州青瓷谓之越器,以其类余姚秘色也。”

  “解放前,我们这里都是大大小小的陶瓷作坊。”指着路边一处清代窑口,李竹玲很是自豪,“这是我家祖上的窑,我们这里的手艺人大都是童子功。”

  顺着蜿蜒的小路,李竹玲带我们朝较高的一处凸台走去,高处的大院便是李家瓷坊了。是一处仿古建筑,进门处用碎瓷片拼贴着“李家瓷坊”四个大字,醒目而别趣。院中央是个大花圃,种着各季花木。迎面的几孔窑洞里,一间陈列着瓷坊的作品,一间是李竹玲的作品展示专厅。旁边则是拉坯制瓷的作坊,还有百年老窑炉。李竹玲在窑顶上加建了房舍,以供专业的研讨交流所用。房屋老料新用,设计得别出心裁。“这院子虽然不大,但是功能齐全,从泥料处理、拉坯到烧制,整个工艺都能在这里进行。”

  李竹玲生于斯,长于斯,学艺、成家也都在陈炉。高中毕业后,18岁的她通过招工进入陈炉陶瓷厂研究所工作。因为手艺过硬,进厂没多久,李竹玲便被安排跟着师傅们学刻花。“这个手艺在陶瓷行当里可是个长本事的活!”作为女人,她也喜欢这种造型图案和刻花手艺。看着师傅娴熟的手艺,她心里很是着急:我什么时候才能像师傅那样龙飞凤舞呀?她得空便站在师傅身后用心观察,晚上回到家,再拿父亲的泥胎和刻刀一遍遍地练手。“手艺没有多少道理,就是心领神会,刻苦磨练。”就这样过了六七年,1992年,在耀州窑文物复制厂工作的父亲隐约感觉到了耀州瓷将要到来的商机,积极鼓励女儿和善于建窑、制瓷的女婿回家创业。听过父亲的仔细分析,夫妻俩毅然放弃公职,回家创办了李家瓷坊。

  “做陶瓷是个辛苦活,男人干粗活,女人干细活。夏天热,冬天冷。成功率低,利润薄。不管学手艺,还是做手艺,都没少受难!”回忆起那段令人感慨的岁月,李竹玲说,“自家作坊不像陶瓷厂分工那么细致,什么活都要干,拉坯、刻花、剔花、画花、上釉、烧窑……反倒锻炼了我。”

  2003年,瓷坊升级为铜川耀州窑李家瓷坊有限公司,面积扩到1 000余平方米,员工15人。2012年,李竹玲被评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对李家瓷坊来说,业务有了更大拓展。她便将自家的窑洞重新修缮和改造,以方便来访者参观、学习和交流。“总要有个模样不是。”

  千锤百炼的巧思手艺

  李家是陈炉陶瓷世家,李竹玲的曾祖父李鸿雅曾是陈炉“桥上李家”久负盛名的窑匠师,祖父李逢时在民国初年创办了“红花福”瓷行,父亲李升科是陈炉远近驰名的制陶高手。生长在这样一个家庭,耳濡目染,她对制陶特别有灵气。一看就会,一会就着迷。熟悉她的人都说她“天生是块制陶的料,刻花没几天,刀下就有模有样”。

  尽管如此,她对刻花技术的苦练仍一丝不苟。刚开始学习时,她一坐到素坯前拿起刀,就兴奋,就来精神,从不知疲倦。为了提高自己,她到处寻找散落在田间地头、荒山野岭的宋瓷碎片,从中琢磨前人刻花的刀法、技巧。一有时间就去博物馆观赏耀州青瓷精品,从中寻找自己和前人的差距。为了把握刻花刀法运用的顿挫、急缓、勾挑、翻转、轻重,以及刀法在作品中所展现出的曲折、疏密、刚柔、动静不同的艺术效果,李竹玲多年刀耕不缀,全身心地投入到陶瓷艺术之海中学习。为了开阔视野,提高艺术素养,她先后到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的工美研修班进修。

  在陈炉,做陶的女工不少,但是能够做出成绩、出人头地的并不多。经过30余年的钻研,李竹玲在祖辈手艺的基础上,练就了精湛的黑釉剔花技艺、青瓷刻花技艺,尤其是牡丹。早期李家瓷坊以黑釉白底的剔花牡丹广为人知。李竹玲觉得不够好,在黑釉白底的基础上改进,用青瓷来刻牡丹,类似宋代耀州窑经典的青瓷剔花工艺。一经推出,广受欢迎。她以纤巧细腻的女性视角,及对牡丹的偏爱,根据器型的大小合理布局,做出来的青瓷牡丹刀锋犀利婉转,线条活泼流畅,画面层次分明,风格自成一家。

  打开李竹玲的个人展室,陈列着她10余年来的阶段性作品。最惹眼的是她40岁左右时制作的瓶罐和杯盘,胎体轻盈,釉色清润,尤其是在薄胎上所剔的花朵,线条娴熟,颇有韵律,显示了她过人的手法与审美。

  “手艺来不得虚的,得一遍一遍做。但是手艺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有对美的领悟和理解,作品才能有意趣。”李竹玲摸索出一些特殊的工艺。“你看这件作品,是透雕出来的青瓷。”透雕式的青瓷,类似广东人擅长的象牙球,一层层镂空的球体相套。和象牙不同,青瓷透雕的难度在于从制作到烧制,瓷中有瓷,外小里大,工艺十分复杂,极难成形。这项工艺一举打破传统耀州瓷平胎剔花的做法,使之呈现为多层相套且胎体镂空。

  传统的耀州青瓷以泛黄者居多。2005年,李竹玲就开始了多次调色的尝试,将传统青瓷的青色调制为淡淡的茶青色。调色是很微妙的工艺,烧制还会变色。她一遍一遍尝试,失败了无数次,才调出想要的效果。比原来的暖色清丽了许多。“我的目的是让它更透,这样的话,剔花的凸凹变化会更加微妙而富于韵律。”这个尝试,为耀州窑青瓷的釉色又增加了一种视觉美感。

  请进来走出去

  李竹玲为人热情质朴,都说她“不笑不说话”。作为陈炉镇走出来的唯一一名女性国家大师,这些年来,她身兼数职,担任研究员、大赛评委,参加各种会议和讲学活动,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能安安静静地做东西了。许多外部事宜,都是她丈夫在负责。

  说起近年来陈炉的陶瓷产业状况,李竹玲不无忧虑:“这些年,大多数年轻人都出去打工或者到市里居住了,窑工年纪越来越大,做陶瓷的人也越来越少。”陈炉陶瓷现在主要依靠餐饮或文化机构的定制,市场有限。目前专业从事陶瓷生产的作坊就剩下十来户。

  为了李家瓷坊,为了陈炉陶瓷产业,李竹玲一直在寻求合作机会。先前,李家瓷坊被西安美术学院确定为教学科研实习基地,每年都会有陶瓷专业的学生前来调研和实习。除了“请进来”,李竹玲也积极“走出去”,像景德镇陶瓷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曾聘请她为指导专家。更有意思的是,一位远在美国的陶瓷爱好者――罗蒂斯特民间艺术联合会主任安妮・施利芙来到陈炉,与她同吃同住,学了一个月的刻花工艺。

  洋学生让李竹玲受到不少关注。“这个老外学生非常认真。”起初李竹玲担心语言不畅不好交流,对如何教授心里没底。但对方实在太过热情,她想,那就试试看吧。洋学生就住在她家,李竹玲对她管吃管住。虽然存有文化上的隔阂及语言上的障碍,双方总得花数倍的精力才能明白对方的意思。但双方都很努力,教学效果出乎意料的好。“洋学生很满意!且我们的传统手工艺能够被传播到大洋彼岸,多么有福德,我觉得值!”她还收了30余位中国徒弟,其中有1人成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人成为市级工艺美术大师,为师者之心甚慰。

  以陶瓷手艺而闻名的陈炉,是“陕西十大最美古镇”。“陈炉离西安不远,虽然交通不便,但周末来的人还是挺多,村里也开了不少陶家乐和体验吧。”李竹玲对陈炉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陈炉耀州窑重回宋时光景,是可以期待的!”


相关内容

  • 地名与古诗
  • 最佳答案 1.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 2.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题临安邸>宋. 林升 3.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 4.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 ...

  • 百科知识问答
  • 1.世界上面值最高的邮票是匈牙利五百亿彭哥,它的图案是:(B)飞鸽 (A)白鸽 (B)飞鸽 孕妇多吃含哪种元素的食物很有利于分娩和健康?(B)锌 (A)钙 (B)锌 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A)云南 (A)云南 (B)浙江 泼水节是我国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B)傣族 (A)蒙古族 (B) ...

  • 洛阳概况导游词
  • 北方地区向来缺水,但是在这里确有二水出自洛阳城,被人们所津津乐道,第一水就是我们男人们所钟爱的——酒,“把酒红尘度欢时,千杯万盏轮回间”问枭雄,看市井,为男子,谁不对酒有着一种情结,而洛阳地区的汝阳,正是被人称为“酒祖”杜康发迹的地方,甘醇的杜康酒被周王室嘉封为“仙酒”,让刘伶醉了三年,更让中外宾客 ...

  • 中考文言文培优专项训练
  • 中考文言文培优专项训练 一.顺畅.正确的朗读: 1.考点详细解析: 朗读是否顺畅,常常表现在恰当的停顿上.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即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语句之间停顿的长短,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划分语气停顿. 2.确定举重停顿的常用方法: A ...

  • 陕西省工艺品简介
  • 陕西省工艺品简介 按地理结构划分,陕西省可分为陕北.陕南和关中三地.因省会西安市坐落于素有"八百里秦川"之称的关中平原,十三朝帝王建都于此,闻名于世,故关中地区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亦成为陕西的代名词.以剪纸艺术为代表的陕北民间艺术和工艺品,和以刺绣.脸谱.年画等为代表的陕南民间艺术 ...

  • 夕阳西下说年华
  • 独倚小楼听风语,一片斜阳醉客居.多少柔情今安在?梦里年华随风去.那一天你说你容颜老去,那一天你说你不再是洛阳牡丹,那一天你说你醉了月娥,弄丢了海南的椰风细浪,那一天你忍不住哭诉你不幸的昨天,那一天你喝醉了酒独倚栏杆望断天涯,那一天你真的牵动了我的肝肠,忘记了千山万水的阻隔,梦想着夕阳西下,你我携手同 ...

  • 论陕西民间剪纸
  • 陕西从南到北,特别是黄土高原,八百里秦川,到处都能见到红红绿绿的剪纸.那古拙的造型,粗犷的风格,有趣的寓意,多样的形式,精湛的技艺,在陕西,在全国的民间美术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陕西剪纸,专家们称之为"活化石",因为它较完整地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造型纹样,如鱼身人面,狮身人首,以 ...

  • 今日新闻摘要(2016.01.03)
  • 来了!新闻早班车 2016-01-03 5:51 新闻早班车2016.1.3 来自人民日报 要闻 全军官兵就军改意见表态:决不讲条件提要求,坚决贯彻落实<意见>要求,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决策部署统一思想和行动,高标准高质量完成各项改革任务,努力打赢改革攻坚仗. 财政部长楼继伟在&l ...

  • 中国历史上著名少数民族的下落与民族血统
  •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五十六个民族,其中以汉族人数最多,其他民族人数相对较少,习惯上称之为「少数民族」.根据史籍记载,中国古代民族至少有一百六十多个,其中著名的有匈奴.鲜卑.羌.铁勒.柔然.回纥.突厥.沙陀.党项.契丹.女真等族,极大多数不在现存的五十六族之中.这些古代著名的少数民族,或建立朝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