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学案第15课

第15课 辛亥革命

编写者 孙芳 审核者 高秀泉 贝艳 2010-11-19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① 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 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 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 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 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 的同时,还多次发动 。其中1911年 发动的 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 年10月10日, 和 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 。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 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 为国旗。

(2)颁布《 》: 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 下诏退位,清王朝 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

③ 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 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重点诠释】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难点突破】

1、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相同点:(1)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2)都制定了革命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3)都采取了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

(4)都在南京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5)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2)组织形式不同:太平天国利用就是宗教组织“拜上帝教会”,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正当同盟会。(3)革命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但仍是旧式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旧的政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为: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脱离人民群众;同盟会软弱无力;没有自己的武装。

(2)客观: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经验丰富;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紧要关头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袁世凯大耍反革命两手,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果实。

【课堂探究】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促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请回答问题: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选做题】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是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所取得的三个突出表现及其对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

【走进高考】

1、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D、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资产阶级革命牌将国内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问题与外国侵略县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没有提出明确的梵蒂纲领。

【答案】D

2、太平天国主张“翻天夏天,天下人平分”,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二者的相似点是:

A、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子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

【解析】洪秀全“翻天夏天,天下人平分”体现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土地多优质的改革要求。

【课时训练】

1.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广大人民的麻木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2.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已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3.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图1 望风而起 图2 共和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4.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

A. 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 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5.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6.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7.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检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腐朽无能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D.袁世凯复辟帝制

8.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9、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国务会议 袁世凯天坛祭天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甲: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3)三人就讨论的问题准备写一篇论文。请你给他们拟定一个题目,并谈一谈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15课 辛亥革命

编写者 孙芳 审核者 高秀泉 贝艳 2010-11-19

【课程标准】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知识梳理】

一、背景

1.原因:① 失败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

②清政府内外交困,试图通过 来挽救统治危机。

2.条件:

(1)组织基础: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成立 等革命团体,决心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1905年,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在东京成立。 ①性质:

②纲领:

(2)思想基础:三民主义。同盟会成立后,同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 围绕要不要 ,要不要 等问题展开思想论战,大力宣传其政治纲领——三民主义。

(3)军事准备:革命党人在宣传 的同时,还多次发动 。其中1911年 发动的 起义最为有名。

二、经过

1.爆发:武昌首义

(1)概况: 年10月10日, 和 率先发难,武昌起义爆发。

(2)结果:起义胜利后,成立 。宣布“五族共和”,定国号为 。

(3)影响:武昌起义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短短一个月,全国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许多 地区也发生了响应武昌起义的革命运动。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

2.高潮

(1)成立民国:1912年元旦, 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 成立,以 为国旗。

(2)颁布《 》: 年3月颁布,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 下诏退位,清王朝 多年的统治宣告结束。

三、结果及意义

1.结果:1912年3月,袁世凯在 就任临时大总统,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原因:①袁世凯手握重兵,具有一定的政治资本;②资产阶级的弱性和妥协;

③ 的涣散,立宪派和旧官僚的破坏;④帝国主义的支持。

2.意义:①性质: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 革命; ②作用:它推翻了中国2000多年的 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从此, 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③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3.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

【重点诠释】

结合史实分析说明辛亥革命为什么被称为“比较完全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辛亥革命有全国性统一的资产阶级政党领导,1905年成立中国同盟会,制定了章程,设立了统一的领导机构,创办《民报》为机关刊物。

②辛亥革命有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三民主义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是资产阶级革命的纲领。

③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民众。革命派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传播了革命思想,把众多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吸引到革命派一边。革命派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激发了人们的革命情绪,推动了各地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

④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政体,创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标志着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了很高水平。

【难点突破】

1、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反清斗争的比较

相同点:(1)都以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为主要斗争目标。(2)都制定了革命纲领:前者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后者提出了“三民主义”。(3)都采取了武装斗争、暴力革命的斗争方式。

(4)都在南京建立了新的革命政权。(5)两次革命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不同点:(1)领导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2)组织形式不同:太平天国利用就是宗教组织“拜上帝教会”,辛亥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革命正当同盟会。(3)革命性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处于民主革命时期,但仍是旧式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4)结果不同:太平天国运动没有推翻旧的政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

2、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

(1)主观: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表现为: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脱离人民群众;同盟会软弱无力;没有自己的武装。

(2)客观: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勾结起来,力量强大,经验丰富;立宪派和旧官僚在革命紧要关头乘机进攻革命党人;袁世凯大耍反革命两手,软硬兼施,极尽欺骗之能,最终夺取了革命胜利果实。

【课堂探究】

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1913年对300名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崇拜的人物依次为:孔子、孟子、孙中山、颜渊、诸葛亮、范促淹、岳飞、王阳明、黎元洪、华盛顿。

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是提出课题。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以上材料展开讨论: 甲:中小学生崇拜孙中山、华盛顿,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发生了很大变化。

乙:你看这些学生崇拜的仍是孔孟,说明辛亥革命后社会变化不大。

丙:没那么简单。他们为什么既崇拜孙中山、华盛顿又崇拜孔孟呢?

请回答问题:

(1)你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丙为什么说“没那么简单”?

(2)根据上面的讨论,为他们的研究拟定一个题目。

【选做题】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是由专制制度过渡于民权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在政治方面所取得的三个突出表现及其对当时社会进步思潮的影响。

【走进高考】

1、作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的民主要求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在经济上的利益要求

C、没有提出反封建的土地纲领 D、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国主义的要求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资产阶级革命牌将国内民族矛盾和民族压迫问题与外国侵略县混淆,把满洲排挤到“中国之外”,没有提出明确的梵蒂纲领。

【答案】D

2、太平天国主张“翻天夏天,天下人平分”,孙中山提出“平均地权”,二者的相似点是:

A、反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维护子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C、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D、土地国有和绝对平分产品

【解析】洪秀全“翻天夏天,天下人平分”体现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愿望;孙中山的“平均地权”体现了资产阶级对封建土地多优质的改革要求。

【课时训练】

1.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05年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是: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七旬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广大人民的麻木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2.鲁迅在《阿Q正传》里说:“(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说明( )

A.革命已经深入人心,地主和旧官僚已开始资产阶级化

B.除了少数人外,未庄人对于革命的真正意义了解不清

C.革命从城市向农村全面扩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D.只是形式上的革命,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潜在危机

3.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图1 望风而起 图2 共和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4.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乎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恍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此现象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 )

A. 老农非常畏惧日本人 B. 辛亥革命影响有限

C. 袁世凯实行高压统治 D. 老农在调侃戴季陶

5.1912年1月,孙中山自豪地说:“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孙中山所说的“变局”和“创举”是指( )

A.辛亥革命爆发 B.清朝统治被推翻 C.中华民国成立 D.《临时约法》颁布

6.我国汉字博大精深,而修改汉字就更加独特有趣。近代史上“国”字的传统写法是“國”,但在太平天国的文献中“国”字却少了一点,口中是个“王”字,即“囯”;而辛亥革命后却又有人将“国”写为“囻”,口中是个“民”字。对两次修改所表达的不同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没有统一全国,故“国”不完整;后者说明中华民国已取得民族独立

B.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后者说明主权在民思想在《临时约法》中得到体现

C.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认为国中无财富;后者说明辛亥革命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主义

D.前者说明太平天国领导人时时提醒自己清政府尚未推翻;后者说明孙中山把民生主义放在革命的首位

7.近代中国的一位哲学家曾写过这样的一段话:“我们用木头和泥土塑出一个人的偶像,称它为神。把它放在美丽的庙宇里,让它坐在辉煌的神龛里;人民崇拜它,认为它是不可思议地强有力的。但是,假如有个疯子把它推倒、踩在脚下,并把它抛进肮脏的池塘里,假如有人发现了它,再把它检回来,放在原来神圣的地方,那么,你将发现它的魅力已经失去。”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 )

A.辛亥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B.清政府腐朽无能

C.民族资产阶级软弱妥协 D.袁世凯复辟帝制

8.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一位秦二爷,他在19世纪末致力于投资近代工业,他的理想是要“顶大顶大的工厂!那才救得了穷人,那才能抵制外货,那才能救国!”他也确实创办了一些实业,1916年前后,他创办的企业最为红火,其原因不包括(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政府提倡使用国货

C.时处一战期间,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D.“实业救国”思潮以及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

9、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甲、乙、丙三同学研究了下列图片后,发表了各自的看法。

孙中山主持召开第一次国务会议 袁世凯天坛祭天 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甲:二十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

根据你对图片的研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

(3)三人就讨论的问题准备写一篇论文。请你给他们拟定一个题目,并谈一谈写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意义。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第15课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答:甲:共和体制确立,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乙:封建传统观念仍有影响。

丙:他们既崇拜孔孟,又崇拜孙中山和华盛顿,说明当时的社会正处于新旧交替之中。

(2)答:所拟题目规范、切题。

【选做题】

表现:一是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制度;二是建立近代亚州第一个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三是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 影响: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课时训练】

1.解析:D 题中的对联描写的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危机不断加深,而统治者却仍然剥削、压迫人民,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主要原因是最高统治者的腐朽统治。答案:D

2.解析:D 根据题中信息可知在辛亥革命革命的队伍中混入了许多旧官僚,说明辛亥革命存在着失败的危机。答案:D

3. 解析:C 图一表明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图二表明共和成孤岛,革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图片不能体现③;④的说法本身不对。答案:C

4. 解析:由“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可知辛亥革命缺乏浓厚的群众基础,在群众中影响有限。答案:B

5 解析:C 注意时间:1912年1月。1912年1月1号中华民国在南京成立。辛亥革命爆发是在1911年10月10号,清帝退位是在2月,临时约法是在3月。答案:C

6. 解析:太平天国的“国”字口中是个“王”字,说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未摆脱专制思想的束缚;而辛亥革命“国”字口中是个“民”字,说明了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目标要建立中华民国,体现了主权在民的思想。答案:B

7 解析:D 仔细阅读材料,体味其中的寓意:皇帝是偶像,但被扔进“肮脏的池塘里”,后来有人把它捡回来,但神像的魅力已无。可以判断这个从“肮脏的池塘里”捡回偶像的人是指袁世凯。所以作者利用这段话讽刺的最有可能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8. 解析:A 清政府早在1912年就被辛亥革命的洪流所推翻。1916年的中国,统治者应该是北洋军阀政府。答案:A

9.解析:主要考查对辛亥革命的评价。甲乙丙分别从不同视角去看待辛亥革命。

答案:(1)甲: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

(3)题目:所拟题目必须包含“辛亥革命”和“民主政治”。 目的:认识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 意义:理解民主政治在近代历史上的艰难发展,为今天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

袁夺权的原因 :清政府——在革命打击下土崩瓦解,丧失政权势在必然。

帝国主义——维护在华利益,扶持袁世凯作为新代理人。立宪派、旧官僚——谋求政治地位,助袁掌权。革命派——为推翻帝制,寄望于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政府大权与北洋军,志在必得。

意义:1、政治上: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3、经济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小结:用孙中山对中山装的解释代替了对知识的要点的回顾“我孙文此生啊,就一个希望,那就是,让共和不仅是一个名词,一句空话,或一个形式,要让它成为我们实实在在的生活方式,让它成为我们牢不可破的信念”


相关内容

  • 高中课本目录
  • 高中课本目录 科目 书 名 适用年级 版本 思想政治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2)政治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 高一 人教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2)经济学常识 高二(文科) 高中思想政治(选修3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教学论文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的研究与教学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深入改革,使我国教育更加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特色.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更加的突出了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契合,突破以往的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传统教育模式,更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本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教案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课程目标 第一单元第一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知识目标:夏商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夏商的中央地方制度概况.西周的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内容.关系及其实质.影响. 能力目标:探究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以及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探究宗法制与分封制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 <孔子与老子>教学设计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侨光中学 林小静 本专题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形成的重大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其中,本课的课标要求为: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到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古代史(包括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古代史) 政治: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商鞅变法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郡县制.三公九卿) 汉朝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加强(郡国并行.汉武帝的中外朝制度.推恩令.察举制.东汉纸的发明)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孝文帝改革) 隋唐(科举制.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辛亥革命]教案
  • <辛亥革命>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兴中会.同盟会的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清帝退位. 2.理解辛亥革命发生的原因,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 理解辛亥革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自主学习和展示辛亥革命兴 ...

  • 岳麓必修一教案:辛亥革命
  • 辛亥革命(岳麓版)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 重点: 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和进程. (二)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引导学生对辛亥革命作客观评价. 三.教学对象分析 辛亥革命在初中是教学的重点,大多数的学生对此基本史实都有所了解,这有利于本课教学的展开:但是高中学生的理 ...

  •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 返回 导航 首页 分类 专题 客户端 充值 建筑 考研 小说 微案例 日报 分享 收藏 下载 1/31 高中地理会考复习提纲:高中地理必修一.二.三复习要点 上传人:lflvpeipei 2012-03-31 举报 相关文档 doc初中地理会考复习资料(提纲及要点)(人教版) 热度: doc高一地理 ...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 岳麓版与人教版新课标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及形成原因探究 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余柏青 (本论文未公开发表,若贵编辑感兴趣,请与作者本人联系)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 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 ...

  •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教案第12课
  •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鸦片战争的必然性: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原因及危害: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和经过: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两次鸦片战争的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