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摘 要:中国祭祀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习惯,自然而然的演变出来的文化不尽相同,但最终它们归于一体,人的力量当然不可或缺,除此之外中国祭祀文化的传承、发张又对我们有些什么影响呢,在鲁迅的祝福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中国祭祀文化对百姓的影响或两者的关联。在祝福中祭祀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对未来或过去的期盼或纪念,更以此体现了在社会的压迫下人们的辛苦生活和部分人对祭祀文化的畸形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迫害。

关键词:《祝福》;中国祭祀文化;百姓传承;压迫

ABSTRACT

Chinese ritual evolu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s a reflection

together into a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tyl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habits, culture evolved naturally vary, but in the end they attributed to one, the power of people of course indispensable, in addition heritage, send a Chinese ritual culture and what impact it for some of us, in Lu Xun's

blessing,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some Chinese ritual associated impact on

people's culture or both . Culture is not just the blessing ritual that people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r past or memorial, but also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people's hard for some people to live and worship as well a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persecution under abnormal social oppression of others.

Key words:

目 录

摘 要 ....................................................................... 1

关键词 ...................................................................... 1

ABSTRACT .................................................................... 2

Key words ................................................................... 2

目录 ........................................................................ 1

引言 ........................................................................ 2

一、祥林嫂之死 .............................................................. 2

二、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 .................................................... 3

三、祝福中祭祀文化的体现 .................................................... 4

四、祭祀文化的传承 .......................................................... 5

五、总结 .................................................................... 5

参考文献 .................................................................... 7

致 谢 ...................................................................... 8

引言

鲁迅写的《祝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祝福》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对祥林

嫂悲惨的一生进行了描写,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加剧,这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彻底的反对封建是很必要的。而中国祭祀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但因为为人类所利用,它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因而最终造成祝福中祥林嫂悲惨结局的不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正是祭祀文化在历史

洪流中,在社会变革中畸形的表现,以及无知的人们在其中的推波助澜,最后再加以其他的原因的不断发酵膨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那样的后果了。所以,在此,我将在下文解释出它们彼此间的种种关系,种种影响,封建礼教的最终形成和它带来的无限毒害性。

一、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是旧时代下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虽然她勤劳善良,坚强

又朴实,但是在充斥着封建礼教以及封建思想的旧社会里,祥林嫂即使再坚强再乐观也无济于事,她的命运只能是不断的遭受摧残与压迫,以至于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到头来还是带着重重的矛盾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至于祥林嫂的死,我们无法将矛头单单指向任何一人,在文中刻画的几个人物,祥

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四婶、夫家的堂伯、柳妈、我”都是有关联的。在此我们不得不说说祥林嫂的婆婆,她自私自利,是一个精明有心计的女人,作为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人物出现的。她只把祥林嫂当个工具,还有用时就压榨她的劳动力,没用了就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将她卖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鲁四老爷在文中是个迂腐,保守,顽固的人,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个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改革的老古董。不仅如此他还是个伪善的人,不束于肉体,他是从精神上压迫祥林嫂的。四婶是个势力的人,起初见祥林嫂像个安分耐劳的人,不管四叔的皱眉就将她留下,后来又因为祥林嫂的“不干净”处处针对祥林嫂,祥林嫂于她来说有用只是建立在祥林嫂能干的基础上才有的。夫家的堂伯彻头彻尾就是个小人,为钱他帮助祥林嫂的婆婆抓走祥林嫂将她卖了,为利他在贺老六死后抢夺屋子,全然不顾祥林嫂母子的死活。柳妈是个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同情祥林嫂但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奚落,她想从封建礼教上找出能帮到祥林嫂的法子但事实却是将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我”见证了祥林嫂的悲剧性人生,眼睁睁的看着祥林嫂一步步陷入深渊但是“我”有无能为力,虽然

“我”具有进步的思想,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面对祥林嫂,我”却又是软弱无能的。我”同情着祥林嫂却无法给祥林嫂以任何的帮助。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围绕在祥林嫂身边,也许祥林嫂不是唯一一个不幸的人,也许其

他人也有着他们无法言明的悲惨遭遇,但别人的一个两个和祥林嫂的一群比起来,祥林嫂无疑就成了最悲惨的那个人。最终的最终祥林嫂死了,显而易见的结果却又透着那么的不寻常。如果只是世态炎凉,祥林嫂不会死得那么惨,真正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而是封建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下诞生的叫祭祀文化的怪物。

二、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

很难说明到底是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还是祭祀文化下的封建社会。这两者间其

实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它们是同时产生又相辅相成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作为一个名族最重要的东西,

非文化莫属,然而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不同的地域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并且文化随着时间的延续,又不断地发展壮大,兼容并蓄,发展到最后文化往往是积蓄了一个名族自诞生以来所有的变革的最核心内容。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对一种文化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层层分析。而中国的祭祀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征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祭祀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祭祀文化民国之前就基本定型,民国之后,西方文化的引入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远古,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找到了神话这一说辞为它辩解,同样的情况在民国时期也发生了。对于西方流入中国的种种先进的事物,当时的人们对此寻求不出答案,而一贯的自傲又蒙蔽了他们发现现实的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神鬼之说逐渐发展起来,也越来越壮大起来,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去盲目地信服它。

不过这又不是无可救药的,与所谓的宗教迷信相比,中国祭祀文化的优势在于它是

从哲学、科学的角度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有说服力。在宗教的世界里,它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只有通过虔诚的相信,才能感受到神的存在,不闻,不问。但是在现实的社会面前,面对着不计其数的诱惑,很多人是经不起诱惑的。所以他们开始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当他们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就是他们信仰动摇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

科学的解释它们自身,不能使它的追随者信服,那人们只好另寻思路。这时,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按理来说,在人们逐渐了解科学的事实下,不应该发生祥林嫂的悲剧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最后不可挽回的事的发生。

从这节的标题上可看出“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也许用我们一贯的思维,在中国

祭祀文化的传承中,尽管它有点小偏差但最后它还是能达到最终目的地的,可是,我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文化它是需要时间来让它发展的。祥林嫂处在辛亥革命之后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个时期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军阀官僚社会并没推翻,广大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困顿,吃不饱穿不暖,封建礼教伦理道德依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未从封建社会中解脱出来,愚昧无知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三、祝福中祭祀文化的体现

首先,祝福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就是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祭祀文化及由此衍生出

的种种风俗信仰禁忌等。

祝福”本是一种迷信习俗,是新年前的祝冬福,借冬福向鬼神祈求新的一年的收成

或是顺利,将种种追求幸福的合理愿望包裹在了各种散发着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活动中。在迷信活动营造的迷信的典型环境中,鲁四爷作为封建宗法的执法者,是封建迷信的被动者,却又担当着主动者的形象。当祥林嫂初到鲁家工作时,鲁四爷看到祥林嫂头上扎的白头绳,就认为她是个不干净的人,她这种人可怜是可怜,平时的杂货她来帮帮也就算了,但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所以在鲁四府三番五次的祭祖活动中,鲁四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碰祭祀用的祭品。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无不浸露着中国妇女的辛酸史和血泪史。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祥林嫂也不能被排除在外。这就是中国祭祀文化中的一大对人性的祸害,不仅如此,鲁四婶也是不断喝止,不让祥林嫂碰祭器的,使得祥林嫂一次次的失去了“祝福”的权利,也是种变相的歧视,男尊世界,祥林嫂是被统治者,在男女世界中,祥林嫂是不洁之人,又是被统治者,奴隶中的奴隶。最后,为了得到幸福,为了能生活的安心些,在柳妈的怂恿下,带着封建迷信的枷锁,祥林嫂用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财捐了一条所谓的赎罪的门槛,可现实没有因此而青睐祥林嫂,她得到的认识鲁家的不认可。是封建迷信下的鞭挞让祥林嫂最后一丝免于侮辱和痛苦的希望破灭了,是这种鞭挞为祥林嫂打开了死亡之门。

小说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要的情节,以鲁镇为传统旧社会农村的蓝本,以民俗

意味极浓的“祝福”时节拉开序幕。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各种人物,各种事件开始上演。

之所以觉得祥林嫂可怜又可悲,那是因为在她遭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摧残的时候,

她已经丧失的反抗的意识,她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成员,她已经麻木到在受到摧残和压迫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抗斗争,而是去维护“吃”她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思想已经被封建思想所腐化了,她已经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拥护者,这也注定了她必将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通过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描写,鲁迅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

抨击,表面看来鲁迅只是对祥林嫂一个人进行了刻画描写,展示了她的人生命运,但是透过祥林嫂,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封建社会背景下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一群愚昧无知的中国旧社会人民。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封建社会下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抹杀。

四、祭祀文化的传承

在历史的远远洪流中,我们了解到的文化是不计其数的,但它的分支众多最终的流

传下来的却是为数不多的。其实,面对文化,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遵守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中国的祭祀文化博大精深,是经过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产,我们要懂得珍惜,好好继承其优良的传统,分清祭祀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祭祀文化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是我们民族进步的源泉,如今的我们以祭祀文化为基石,不断开拓进取。对于符合社会发展的祭祀文化,对于它积极向上的方面,应该保持和发扬,而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落后的,腐朽的,我们就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祝福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祭祀文化的明显痕迹,祭祀拜祖啊,崇拜神明啊等

等。可在祝福中,祭祀文化是受到批判的,为什么呢,首先,肯定不是它本身的不好,祭祀文化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留下的,必有它的过人之处,其次我们的祭祀文化是不断继承发展的,在祭祀文化所处的时空中,社会性很重要,而祝福的时代背景就是愚昧无知的。祝福”本身是表达美好祝福或期待的,所改变的只是我们认为的加上去的定义,与其说是批判社会的不公不如说是要批判人性的无知。说到底对于文化传承,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祭祀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中国要追求。

五、总结

中国的祭祀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它能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

历史以及各种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要懂得它的来之不易。它历经几千年的酝酿,最后才来到我们的面前。

而祝福中的中国祭祀文化就像是还未完成的作品一样的,如上所述,祭祀文化是具

有时代性的,在一个时代,它会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性,祝福亦是如此,祝福中的祭祀文化是带着时代背景的色彩的,小说通过描写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的揭露了地产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是时代的落后造就了人们的无知,封闭的社会,不闻,不问,一味的自大,目中无人。社会是有人组成的,所以难说到底是人影响了社会,还是社会影响了人,亦或是两者都有。人们迷信鬼神之说,不相信科学的依据,他们说祥林嫂“不干净”就千方百计地挤兑她,祥林嫂为求祝福就拿出全部积蓄捐门槛,可到头来终是一场空,社会现实压迫着基层群众,基层群众中的权势者有压迫着下一级,层层积累下来,酿成了悲剧。因而,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祭祀文化的积极性,但在对待祭祀文化方面,我们要做好措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发扬中国的优良的祭祀文化,借鉴西方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甄洪永. 祥林嫂之死与中国文化的走向[J]. 名作欣赏,2011,08:124-126.

[2]谢建德. 试论《祝福》与中国祭祀文化[J]. 文学教育(中),2011,08:25-26.

[3]钟金贵. 祭祀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J]. 中外企业家,2012,06:158-159.

[4]彭林. 中国祭祀文化简论[J]. 华夏文化,2012,02:18-20.

[5]邢海霞. 《祝福》与中国祭祀文化[J]. 当代小说(下),2012,12:78-79.

[6]虞自求. 《祝福》中祭祀文化的探析与研究[J]. 语文学刊,2007,24:47-49.

[7]王燕燕. 中国祭祀文化与鲁迅小说《祝福》[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12:45.

[8]张连银,马晓露.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漫谈[J]. 百科知识,2008,19:45-47.

[9]朱刚焄. 浅说“祭祀”[J].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02:89-90.

[10]张岂之. 略论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J]. 华夏文化,2007,02:4-7.

致 谢

论文的完成要感谢XXX老师在论文的开题、修改上给予我的提示和指导。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于如何写论文有了认识上的提高,对论文的层次、应当具备的内容等有了更多的注意,也发现了自己论文写作中许多不足之处,为今后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感谢XXX老师为本文的完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还要感谢所有在我四年学业中教导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在我的专业学习过程里的传道、授业、解惑。

《祝福》与中国的祭祀文化

摘 要:中国祭祀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不同的习惯,自然而然的演变出来的文化不尽相同,但最终它们归于一体,人的力量当然不可或缺,除此之外中国祭祀文化的传承、发张又对我们有些什么影响呢,在鲁迅的祝福中,我们可以窥见一些中国祭祀文化对百姓的影响或两者的关联。在祝福中祭祀文化不仅仅是人们对未来或过去的期盼或纪念,更以此体现了在社会的压迫下人们的辛苦生活和部分人对祭祀文化的畸形理解以及对他人的迫害。

关键词:《祝福》;中国祭祀文化;百姓传承;压迫

ABSTRACT

Chinese ritual evolu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culture is a reflection

together into a national character and style of the national culture, different regions, different people, different habits, culture evolved naturally vary, but in the end they attributed to one, the power of people of course indispensable, in addition heritage, send a Chinese ritual culture and what impact it for some of us, in Lu Xun's

blessing, we can get a glimpse of some Chinese ritual associated impact on

people's culture or both . Culture is not just the blessing ritual that people look

forward to the future or past or memorial, but also as an expression of the people's hard for some people to live and worship as well as cultural understanding

persecution under abnormal social oppression of others.

Key words:

目 录

摘 要 ....................................................................... 1

关键词 ...................................................................... 1

ABSTRACT .................................................................... 2

Key words ................................................................... 2

目录 ........................................................................ 1

引言 ........................................................................ 2

一、祥林嫂之死 .............................................................. 2

二、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 .................................................... 3

三、祝福中祭祀文化的体现 .................................................... 4

四、祭祀文化的传承 .......................................................... 5

五、总结 .................................................................... 5

参考文献 .................................................................... 7

致 谢 ...................................................................... 8

引言

鲁迅写的《祝福》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在《祝福》这篇文章中,鲁迅通过对祥林

嫂悲惨的一生进行了描写,通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我们可以看到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加剧,这也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彻底的反对封建是很必要的。而中国祭祀文化是人类历史发展到现在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理性的文化,但因为为人类所利用,它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因而最终造成祝福中祥林嫂悲惨结局的不是什么其他的原因,正是祭祀文化在历史

洪流中,在社会变革中畸形的表现,以及无知的人们在其中的推波助澜,最后再加以其他的原因的不断发酵膨胀。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那样的后果了。所以,在此,我将在下文解释出它们彼此间的种种关系,种种影响,封建礼教的最终形成和它带来的无限毒害性。

一、祥林嫂之死

祥林嫂这个人物形象是旧时代下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虽然她勤劳善良,坚强

又朴实,但是在充斥着封建礼教以及封建思想的旧社会里,祥林嫂即使再坚强再乐观也无济于事,她的命运只能是不断的遭受摧残与压迫,以至于最后被旧社会所吞噬。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到头来还是带着重重的矛盾和遗憾离开了人世。

至于祥林嫂的死,我们无法将矛头单单指向任何一人,在文中刻画的几个人物,祥

林嫂的婆婆、鲁四老爷、四婶、夫家的堂伯、柳妈、我”都是有关联的。在此我们不得不说说祥林嫂的婆婆,她自私自利,是一个精明有心计的女人,作为封建社会的典型代表人物出现的。她只把祥林嫂当个工具,还有用时就压榨她的劳动力,没用了就不顾祥林嫂的反对将她卖到偏僻的村庄来获取高额的彩礼钱。鲁四老爷在文中是个迂腐,保守,顽固的人,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范也是个坚决捍卫封建思想,反对改革的老古董。不仅如此他还是个伪善的人,不束于肉体,他是从精神上压迫祥林嫂的。四婶是个势力的人,起初见祥林嫂像个安分耐劳的人,不管四叔的皱眉就将她留下,后来又因为祥林嫂的“不干净”处处针对祥林嫂,祥林嫂于她来说有用只是建立在祥林嫂能干的基础上才有的。夫家的堂伯彻头彻尾就是个小人,为钱他帮助祥林嫂的婆婆抓走祥林嫂将她卖了,为利他在贺老六死后抢夺屋子,全然不顾祥林嫂母子的死活。柳妈是个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同情祥林嫂但又把她视为不贞的人奚落,她想从封建礼教上找出能帮到祥林嫂的法子但事实却是将祥林嫂推向更悲惨的深渊之中。我”见证了祥林嫂的悲剧性人生,眼睁睁的看着祥林嫂一步步陷入深渊但是“我”有无能为力,虽然

“我”具有进步的思想,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面对祥林嫂,我”却又是软弱无能的。我”同情着祥林嫂却无法给祥林嫂以任何的帮助。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围绕在祥林嫂身边,也许祥林嫂不是唯一一个不幸的人,也许其

他人也有着他们无法言明的悲惨遭遇,但别人的一个两个和祥林嫂的一群比起来,祥林嫂无疑就成了最悲惨的那个人。最终的最终祥林嫂死了,显而易见的结果却又透着那么的不寻常。如果只是世态炎凉,祥林嫂不会死得那么惨,真正杀死祥林嫂的刽子手而是封建的社会,是封建社会下诞生的叫祭祀文化的怪物。

二、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

很难说明到底是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还是祭祀文化下的封建社会。这两者间其

实是没有先后顺序的,它们是同时产生又相辅相成的。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作为一个名族最重要的东西,

非文化莫属,然而文化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因此,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又具有时代特征。不同的地域孕育着不同的文化并且文化随着时间的延续,又不断地发展壮大,兼容并蓄,发展到最后文化往往是积蓄了一个名族自诞生以来所有的变革的最核心内容。文化的本质属性就是非强制性的影响力,对一种文化要从思想、行为、表象三个层面切入,层层分析。而中国的祭祀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应民族特征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换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中国祭祀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学。在历史性意义上,中国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祭祀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烈演变的近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中国祭祀文化民国之前就基本定型,民国之后,西方文化的引入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远古,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找到了神话这一说辞为它辩解,同样的情况在民国时期也发生了。对于西方流入中国的种种先进的事物,当时的人们对此寻求不出答案,而一贯的自傲又蒙蔽了他们发现现实的眼睛,所以,自然而然的,神鬼之说逐渐发展起来,也越来越壮大起来,也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人们去盲目地信服它。

不过这又不是无可救药的,与所谓的宗教迷信相比,中国祭祀文化的优势在于它是

从哲学、科学的角度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有说服力。在宗教的世界里,它们的一切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只有通过虔诚的相信,才能感受到神的存在,不闻,不问。但是在现实的社会面前,面对着不计其数的诱惑,很多人是经不起诱惑的。所以他们开始问为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要这样,当他们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就是他们信仰动摇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

科学的解释它们自身,不能使它的追随者信服,那人们只好另寻思路。这时,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按理来说,在人们逐渐了解科学的事实下,不应该发生祥林嫂的悲剧那又是什么导致了最后不可挽回的事的发生。

从这节的标题上可看出“封建社会下的祭祀文化”也许用我们一贯的思维,在中国

祭祀文化的传承中,尽管它有点小偏差但最后它还是能达到最终目的地的,可是,我们忘了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文化它是需要时间来让它发展的。祥林嫂处在辛亥革命之后这个动荡的时代,这个时期虽然推翻了封建帝制,但是地主阶级统治的军阀官僚社会并没推翻,广大的中国人民依旧生活困顿,吃不饱穿不暖,封建礼教伦理道德依旧束缚着人们的思想,人们还未从封建社会中解脱出来,愚昧无知是那个时代的代名词。

三、祝福中祭祀文化的体现

首先,祝福中造成祥林嫂悲剧的就是以儒道释为代表的中国祭祀文化及由此衍生出

的种种风俗信仰禁忌等。

祝福”本是一种迷信习俗,是新年前的祝冬福,借冬福向鬼神祈求新的一年的收成

或是顺利,将种种追求幸福的合理愿望包裹在了各种散发着浓厚的迷信色彩的活动中。在迷信活动营造的迷信的典型环境中,鲁四爷作为封建宗法的执法者,是封建迷信的被动者,却又担当着主动者的形象。当祥林嫂初到鲁家工作时,鲁四爷看到祥林嫂头上扎的白头绳,就认为她是个不干净的人,她这种人可怜是可怜,平时的杂货她来帮帮也就算了,但祭祀的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所以在鲁四府三番五次的祭祖活动中,鲁四爷不准“败坏风俗”的祥林嫂碰祭祀用的祭品。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无不浸露着中国妇女的辛酸史和血泪史。在男权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女性只是男性的附庸,祥林嫂也不能被排除在外。这就是中国祭祀文化中的一大对人性的祸害,不仅如此,鲁四婶也是不断喝止,不让祥林嫂碰祭器的,使得祥林嫂一次次的失去了“祝福”的权利,也是种变相的歧视,男尊世界,祥林嫂是被统治者,在男女世界中,祥林嫂是不洁之人,又是被统治者,奴隶中的奴隶。最后,为了得到幸福,为了能生活的安心些,在柳妈的怂恿下,带着封建迷信的枷锁,祥林嫂用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财捐了一条所谓的赎罪的门槛,可现实没有因此而青睐祥林嫂,她得到的认识鲁家的不认可。是封建迷信下的鞭挞让祥林嫂最后一丝免于侮辱和痛苦的希望破灭了,是这种鞭挞为祥林嫂打开了死亡之门。

小说以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主要的情节,以鲁镇为传统旧社会农村的蓝本,以民俗

意味极浓的“祝福”时节拉开序幕。从风俗到制度,从思想到宗教,从日常生活到行为准则,各种人物,各种事件开始上演。

之所以觉得祥林嫂可怜又可悲,那是因为在她遭受封建礼教的压迫和摧残的时候,

她已经丧失的反抗的意识,她自己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成员,她已经麻木到在受到摧残和压迫的时候第一反应不是反抗斗争,而是去维护“吃”她的封建礼教。祥林嫂的思想已经被封建思想所腐化了,她已经成为了封建制度的拥护者,这也注定了她必将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通过对祥林嫂的悲惨命运的描写,鲁迅对传统思想进行了批判,对封建礼教进行了

抨击,表面看来鲁迅只是对祥林嫂一个人进行了刻画描写,展示了她的人生命运,但是透过祥林嫂,我们看到的是整个封建社会背景下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一群愚昧无知的中国旧社会人民。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封建社会下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摧残和抹杀。

四、祭祀文化的传承

在历史的远远洪流中,我们了解到的文化是不计其数的,但它的分支众多最终的流

传下来的却是为数不多的。其实,面对文化,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都遵守了一个原则,那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中国的祭祀文化博大精深,是经过世世代代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这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产,我们要懂得珍惜,好好继承其优良的传统,分清祭祀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要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祭祀文化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变异性,它是我们民族进步的源泉,如今的我们以祭祀文化为基石,不断开拓进取。对于符合社会发展的祭祀文化,对于它积极向上的方面,应该保持和发扬,而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内容,落后的,腐朽的,我们就必须移风易俗,自觉的加以改造或剔除。

在祝福中,我们也能看到中国祭祀文化的明显痕迹,祭祀拜祖啊,崇拜神明啊等

等。可在祝福中,祭祀文化是受到批判的,为什么呢,首先,肯定不是它本身的不好,祭祀文化是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后留下的,必有它的过人之处,其次我们的祭祀文化是不断继承发展的,在祭祀文化所处的时空中,社会性很重要,而祝福的时代背景就是愚昧无知的。祝福”本身是表达美好祝福或期待的,所改变的只是我们认为的加上去的定义,与其说是批判社会的不公不如说是要批判人性的无知。说到底对于文化传承,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祭祀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中国要追求。

五、总结

中国的祭祀文化对我们来说是一笔丰厚的财富,它能够体现出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

历史以及各种时期的思想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我们要懂得它的来之不易。它历经几千年的酝酿,最后才来到我们的面前。

而祝福中的中国祭祀文化就像是还未完成的作品一样的,如上所述,祭祀文化是具

有时代性的,在一个时代,它会体现出那个时代的特性,祝福亦是如此,祝福中的祭祀文化是带着时代背景的色彩的,小说通过描写了祥林嫂悲惨的一生来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的揭露了地产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了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这是对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是时代的落后造就了人们的无知,封闭的社会,不闻,不问,一味的自大,目中无人。社会是有人组成的,所以难说到底是人影响了社会,还是社会影响了人,亦或是两者都有。人们迷信鬼神之说,不相信科学的依据,他们说祥林嫂“不干净”就千方百计地挤兑她,祥林嫂为求祝福就拿出全部积蓄捐门槛,可到头来终是一场空,社会现实压迫着基层群众,基层群众中的权势者有压迫着下一级,层层积累下来,酿成了悲剧。因而,我们不能否认中国祭祀文化的积极性,但在对待祭祀文化方面,我们要做好措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因此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践出发,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上的文化需求,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统一,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的时候要发扬中国的优良的祭祀文化,借鉴西方的优秀文化,促进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甄洪永. 祥林嫂之死与中国文化的走向[J]. 名作欣赏,2011,08:124-126.

[2]谢建德. 试论《祝福》与中国祭祀文化[J]. 文学教育(中),2011,08:25-26.

[3]钟金贵. 祭祀文化的社会功能探析[J]. 中外企业家,2012,06:158-159.

[4]彭林. 中国祭祀文化简论[J]. 华夏文化,2012,02:18-20.

[5]邢海霞. 《祝福》与中国祭祀文化[J]. 当代小说(下),2012,12:78-79.

[6]虞自求. 《祝福》中祭祀文化的探析与研究[J]. 语文学刊,2007,24:47-49.

[7]王燕燕. 中国祭祀文化与鲁迅小说《祝福》[J]. 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8,12:45.

[8]张连银,马晓露. 中国古代祭祀文化漫谈[J]. 百科知识,2008,19:45-47.

[9]朱刚焄. 浅说“祭祀”[J]. 时代文学(双月版),2006,02:89-90.

[10]张岂之. 略论我国古代祭祀文化的特点[J]. 华夏文化,2007,02:4-7.

致 谢

论文的完成要感谢XXX老师在论文的开题、修改上给予我的提示和指导。通过毕业论文的撰写,我对于如何写论文有了认识上的提高,对论文的层次、应当具备的内容等有了更多的注意,也发现了自己论文写作中许多不足之处,为今后论文的写作积累了经验。感谢XXX老师为本文的完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还要感谢所有在我四年学业中教导过我的老师,感谢你们在我的专业学习过程里的传道、授业、解惑。


相关内容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仫佬族依饭节
  • 依饭节,仫佬挨语叫"做依饭"."敬依饭公爷"."还祖选愿"."喜乐愿".依饭节是仫佬族祈神保佑丰收.人丁安泰的传统节日. 每逢辰且末之年的冬至前后举行,持续3-5天.仫佬族以血缘聚居,同姓一个宗族,同一个宗族的分支谓之& ...

  •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阅读附答案
  •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祭祖是一个极为重要且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符号. 中国人祭祖的历史十分悠久.最初,人们对于梦和死亡现象非常困惑,试图给予合理的解释,于是人类发明了灵魂的概念,并认为,灵魂是独立的,会在人睡觉或出神时离开身体,当人死了就会永远离开身体.亡人的肉身会腐烂消失,但灵魂一直存在.应如何对 ...

  • 五四倡议书2016
  • 广大教职工: 紫气迎春早,文明气象新.在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春节来临之际,为弘扬优良传统, 树立文明新风,共同度过一个低碳环保.文明节俭.平安祥和的春节,校工会向广大教职员 工发出如下倡议: 过一个低碳环保的春节.倡导不放或少放烟花爆竹.为了您和他人的身心健康,让我们 从不放一支烟花.少放一串鞭炮 ...

  • 刍议日本的祭祀文化
  • 刍议日本的祭祀文化 作者:令狐祥云 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6期 作者简介:令狐祥云(1993-),女,贵州遵义人.渤海大学外国语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 摘要:"万物有灵"是亚洲居民的普遍共识,在日本这种对神灵的崇拜和祭祀显得尤为突出.这种朴 ...

  • 社科文阅读训练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
  • 中国酒文化举世闻名.,不仅仅在于酒本身,更多的是因酒而生发种种在日常生活中的"礼"与"情",显示出东方传统文化的一道异彩.在酒文化的"礼"与"情"中,杯作为一种饮酒器,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不过,古代的酒杯名称很多, ...

  •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 <祝福>: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祥林嫂是怎样死的 祝福的爆竹声又"毕毕剥剥"地响了起来.四叔家的一切照旧.唯一不同的是缺了个祥林嫂--对于他们来说无足轻重的祥林嫂,她再也听不到祝福时的声声脆响了.然而,这样也好罢,四叔终于不用再见到这个"谬种"了:祥林 ...

  • 千万记住:情人节不能说情人节快乐,应该说请人节安康
  • 昨天发了一段文字,祝各位订阅者端午节快乐.结果好多热心的朋友提醒我,说端午节快乐不合时宜,因为是屈原的忌日,露出了没文化的马脚. 我没啥文化,所以只是百度了一下,一个具体的解释是:因为端午节这天伍子胥被投钱塘江,曹娥救父投曹娥江,大文豪屈原投汨罗江.五月初五是个悲壮的日子,是祭祀的日子,所以不能互祝 ...

  •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 浅论祥林嫂的悲剧成因 [摘要] <祝福>是鲁迅先生写于1924年的一篇脍炙人口的短篇小说,鲁迅结合他自己生活的那个时代的背景刻画出了祥林嫂这一个典型人物形象:本文将通过迷信的控制.传统的束缚.抗争的无力三个方面解读主人翁祥林嫂的形象及其深刻意义,文中鲁迅通过刻画祥林嫂这一典型形象深刻地揭 ...

  • 中国传统插花文化的精神内涵
  • 天使在线幸福家庭 在为人父母的旅途中,与天使一起,温暖陪伴,智慧前行 编者按 2月20日,天使有幸邀请到孙可老师给我们带来大型公益讲座:"中国传统插花文化的精神内涵",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地向花友们解读了中国插花文化的精神内涵及发展历史,让人沉醉在传统插花文化清雅氛围中. 近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