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管理方法及手段创新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是目前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 树立一种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班主任“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事务连绵终日疲惫;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学生纠缠心力交瘁;多种检查仓促应对,各种评比让人崩溃。”这一顺口溜形象的描绘了大多数班主任忙碌,无序,倦怠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很悲哀。如何改变这种消极,低效的工作状态?作为班主任就应该走在前面,去思考学校交给我的班级,我该如何去管理好,建设好,经营好它。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班主任接手班级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途径来了解学生,掌握大量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共同制定班级的长远奋斗目标。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说过:“集团的人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这便是文化。”对于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每接一个班的时候,都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一个切合实际的班训,以让他们有更明确的目标。
2. 形成一套班级教育管理的规范机制,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 成方圆。”如何让班级管理更人性化,更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每一个班主任接班时都要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往往出现两个鲜明的对立面—由少数学生干部组成的管理层和由大部分学生组成的被管理层,两个层面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班级主人感,常常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使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滋生优越感,在教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两个样子,对老师的负责意识强,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淡,这都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培养的人才。
著名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现代班级体建设中,作为班主任要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善于做学生的助手,这样,不仅学生能力得以展现,班主任还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更好的提升自己。为此,采取“双轨运行,素质评价,团队管理,岗位责任”的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效果较好。
在班上设立常务班委会全面负责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而通过值周班委处理日常班级事务。常务班委会实行竞聘制,值周班委则实行自由组合轮岗制。另外,还设立班级监察组,让学生管理学生,使学生的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同时在学生评价方面,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常规管理与最终评价相一致。从而使班风,班貌有了很大改变。
3. 打造一支班级管理的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建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身体健康,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根据他们性格,能力的差异,安排相应的工作,尽心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为此,确定了常务班委,监察组,值周班委,在组建好班委班子后,合理分工,加强培训,建立一支肯干,能干的干部队伍。
继续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分工制度,使班级中每个人都有事做,班级中的每件事都有人负责,班级中的事都由学生自己管理,由班委成员主要负责,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并提高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
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首先是“树”起来的,班主任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树立班干部的威信,这是对新接班级班干部培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即“教会他,引导他,放手他”,这样极有利于班干部的快速成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有经验的班主任,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作用,以此影响,感染其他学生。有一个好的班委会,就能成就一个班级根本性的转变。
4. 营造一种班级文化氛围,构建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家园。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无论对于班级,学校都至关重要。班级的管理必然要经过一从“人治”到“法治”再到“自治”的过程,“自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力量就是班级文化。苏赫姆林斯基提倡读书,提倡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悟和熏陶,这是一种追求宽容,质朴与丰富,升华的文化; 魏书生崇尚与伟大心灵的对话,崇尚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种追求自信,自强与理智,创新的文化:李镇西致力于班规建设,致力于师生对话,这是一种追求民主,博爱与法制,规范的文化„„由此可见,班级文化,正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为广大教师所熟知。
班级文化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比如:班训,班规,学生作品,图书角,黑板报等等。隐性文化这是一种软文化,包括班集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其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师生共同制定和遵守的各种规定,公约等,他们构成了一个
个性鲜明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就是关于班级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积淀生成的有关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等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形成班级舆论的重要因素;而在制度和观念等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也是如此。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品格,是每个班级特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情感,甚至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班级管理方法及手段创新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完成育人任务,起着极其重要作用。如何实现班级管理科学化,是目前在学校管理实践中值得研究和探讨的新课题。
在现代班集体建设中,作为班主任要学会很好地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教给学生。
1. 树立一种班级教育管理的理念,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网络上曾经流传过这样的顺口溜来形容班主任“急难险重必须到位,事务连绵终日疲惫;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学生纠缠心力交瘁;多种检查仓促应对,各种评比让人崩溃。”这一顺口溜形象的描绘了大多数班主任忙碌,无序,倦怠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很悲哀。如何改变这种消极,低效的工作状态?作为班主任就应该走在前面,去思考学校交给我的班级,我该如何去管理好,建设好,经营好它。
要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首要条件是要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班主任接手班级之后,可以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途径来了解学生,掌握大量一手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结合班级实际共同制定班级的长远奋斗目标。
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说过:“集团的人员所共同拥有的某种观点,感受方式,信仰方式,这便是文化。”对于班级,建设的核心是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因此,每接一个班的时候,都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他们一个切合实际的班训,以让他们有更明确的目标。
2. 形成一套班级教育管理的规范机制,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
俗话说“没有规矩, 成方圆。”如何让班级管理更人性化,更利于学生的发展,这是每一个班主任接班时都要思考的问题。而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往往出现两个鲜明的对立面—由少数学生干部组成的管理层和由大部分学生组成的被管理层,两个层面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交流,这种管理方式一方面造成大多数学生缺乏班级主人感,常常处于被动服从的地位,缺乏管理和自我管理的意识与能力; 另一方面使担任班干部的学生滋生优越感,在教师面前和在学生面前两个样子,对老师的负责意识强,为学生服务的观念淡,这都不是这个时代所需要培养的人才。
著名教育学家苏赫姆林斯基说:“只有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在现代班级体建设中,作为班主任要很好的摆正自己的位置,尽可能给学生创造锻炼的机会,善于做学生的助手,这样,不仅学生能力得以展现,班主任还能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思考,更好的提升自己。为此,采取“双轨运行,素质评价,团队管理,岗位责任”的方式对班级进行管理,效果较好。
在班上设立常务班委会全面负责整个班级的正常运转,而通过值周班委处理日常班级事务。常务班委会实行竞聘制,值周班委则实行自由组合轮岗制。另外,还设立班级监察组,让学生管理学生,使学生的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同时在学生评价方面,完善综合素质评价的日常管理,使学生常规管理与最终评价相一致。从而使班风,班貌有了很大改变。
3. 打造一支班级管理的队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要组建一个成功的班级,班主任首先要选择一些品学兼优,责任心强,身体健康,乐意为同学服务的学生担任班干部,并根据他们性格,能力的差异,安排相应的工作,尽心地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成为同学的榜样,带动其他同学不断进取。为此,确定了常务班委,监察组,值周班委,在组建好班委班子后,合理分工,加强培训,建立一支肯干,能干的干部队伍。
继续实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分工制度,使班级中每个人都有事做,班级中的每件事都有人负责,班级中的事都由学生自己管理,由班委成员主要负责,以培养他们的责任心,并提高他们的实际管理能力。
一支优秀的班干部队伍首先是“树”起来的,班主任要学会在不同的场合树立班干部的威信,这是对新接班级班干部培养的最有效的方法,其次,在日常的工作中,要采取三步走的策略,即“教会他,引导他,放手他”,这样极有利于班干部的快速成长。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有经验的班主任,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班干部,充分发挥班干部的榜样作用,以此影响,感染其他学生。有一个好的班委会,就能成就一个班级根本性的转变。
4. 营造一种班级文化氛围,构建学生思想和灵魂的家园。
为学生营造一个和谐,向上的学习,生活,心理环境,无论对于班级,学校都至关重要。班级的管理必然要经过一从“人治”到“法治”再到“自治”的过程,“自治”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其核心力量就是班级文化。苏赫姆林斯基提倡读书,提倡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感悟和熏陶,这是一种追求宽容,质朴与丰富,升华的文化; 魏书生崇尚与伟大心灵的对话,崇尚学生的自主发展,这是一种追求自信,自强与理智,创新的文化:李镇西致力于班规建设,致力于师生对话,这是一种追求民主,博爱与法制,规范的文化„„由此可见,班级文化,正作为一种重要的育人方式,为广大教师所熟知。
班级文化总体来说可以分为“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所谓显性文化,也就是物质文化,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环境文化。比如:班训,班规,学生作品,图书角,黑板报等等。隐性文化这是一种软文化,包括班集体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制度,观念和行为文化。其中制度文化主要是指班级师生共同制定和遵守的各种规定,公约等,他们构成了一个
个性鲜明的法制文化环境;观念文化就是关于班级师生在长期学习,生活中积淀生成的有关社会,人生,世界,价值等的种种观念,这些观念弥漫在班级的每个角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是形成班级舆论的重要因素;而在制度和观念等的规范,约束和引导下,从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有人说:“文化是一个民族最真实的性格,是一个民族骨子里流淌的血液。”对于一个班级来说,也是如此。班级文化是一个班级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品格,是每个班级特有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言行,情感,甚至未来的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