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中期检测试卷B 卷
语文(50分)
班级姓名考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一.古诗文识记(20分)。
1. 《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不但要攀登泰极顶,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2. 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了莲高洁的品质是,。
3. 颜真卿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们所学的诗歌《长歌行》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陋室铭》一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5. 《石壕史》中用对比写法,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的诗句是,。
6. 《核舟记》1.闭之,则右刻“,”,左刻“,”,石青糁之。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7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 男有分,女有归()()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一会儿,适逢几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值得称道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
郑板桥凝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便窃窃私语:这人只会数数,哪里会作诗。
郑板桥接着吟道:“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秀才们听了这末句,都惊叹不已,连连称妙。待要打听郑板桥的姓名,他已飘然而去。
8. 秀才们连连称“妙”,但却没有讲“妙”在何处,你读了之后,能讲讲这诗的妙处吗?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 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复前行不复出焉B 、寻向所志眈眈相向
C 、便舍船屋舍俨然D 、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11.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给合实际说说理由。(2分)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 题。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
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
八年级(上)中期检测试卷B 卷
语文(50分)
班级姓名考号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分数
一.古诗文识记(20分)。
1. 《望岳》中,诗人化用孔子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不但要攀登泰极顶,更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诗句是:,。
2. 在《爱莲说》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了莲高洁的品质是,。
3. 颜真卿名言:“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在我们所学的诗歌《长歌行》中,与其意思相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陋室铭》一文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
5. 《石壕史》中用对比写法,突出差役的凶狠及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的诗句是,。
6. 《核舟记》1.闭之,则右刻“,”,左刻“,”,石青糁之。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7分)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4).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5). 男有分,女有归()()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4分)
清代诗人郑板桥,在一个下雪天路过一家酒店,想歇息一会儿,适逢几个秀才正在饮酒赋诗。他们看郑板桥气度不凡,就请他喝酒御寒,并洋洋自得地向郑板桥炫耀自己的诗作。郑板桥听了直摇头,觉得没有一首值得称道的。于是,秀才们要郑板桥作一首。
郑板桥凝视纷纷扬扬的雪片,脱口而出:“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语音未落,几个秀才便窃窃私语:这人只会数数,哪里会作诗。
郑板桥接着吟道:“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总不见。”
秀才们听了这末句,都惊叹不已,连连称妙。待要打听郑板桥的姓名,他已飘然而去。
8. 秀才们连连称“妙”,但却没有讲“妙”在何处,你读了之后,能讲讲这诗的妙处吗?
三、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9-13) 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
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9.解释下列加点词(2分)
①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②便要还家________________
10.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复前行不复出焉B 、寻向所志眈眈相向
C 、便舍船屋舍俨然D 、渔人甚异之水陆草木之花
11.有些成语出自本文,写出其中的两个(2分)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12.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②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桃花源”是作者虚构的理想境界,既然是不存在的,那为什么还要写呢?请给合实际说说理由。(2分)
四、现代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 题。
父亲不写信
①同学拿出家信给我看,一行亲切的字映入眼帘:“亲爱的孩子„„”感动之余不禁想起了自己千里之外的父亲。父亲从来没给我写过信。
②父亲是个民办教师,在记忆中,我从来没有享受过在他臂弯里、脊背上撒娇的幸福。父爱,在我童年的回忆中一片空白。每当看到别的孩子在他们自己父亲怀里尽情玩闹时,我幼小的心灵里总有说不出的失落,但慢慢地我也习惯了这种弃儿般的生活。“父亲”仅仅意味着两个冷冰冰的汉字。他永远是威严的,话很少,冷峻的脸上很难见到笑容。他没打过我没骂过我也从没对我表示过一点亲昵,不表扬我不批评我也不约束我。我总感到自己和他很疏远,在他面前总是一阵阵的紧张,我怕他。由于怕,我总是有意地远离他。
③直到有一天父亲打开啤酒给我也倒上一杯时我才意识到,在他眼中我已经长大了。然而我们俩之间的话仍然很少,往往是他问一句,我答一句;他不问,我便不语。我们在一起常常是长时间的沉默,我隐隐感到一条无形的、深深的代沟已经横亘在我们父子之间了。
④我读高三那年,母亲去世了,本来就不大宽裕的家庭变得更紧巴了。偏偏那年我又没有考上大学,心情坏到了极点,父亲并没说我什么,只是话语更少了。一天中午,他忽然给了一沓钱:“你去复读吧。”我奇怪哪里来的钱,但终究没问他。后来才发现,那头跟了我们家多年的毛驴没了。从此父亲更加艰难地挑起了家里所有的担子,从那年起,他的白发我再也数不清了。
⑤我把泪咽进肚里,苦读了一年。一年后当我把通知书交到父亲手上时,他也并没表现出太
多的高兴,只记得他喝了许多酒,过后他看着地图自言自语地说:“兰州,到底远了点。”我分明看到他冷峻的脸上有了一丝难以掩饰的慈祥的伤感,但很快他便忙着给我打点行李,到处借学费去了。
⑥我临走时正赶上父亲要去市里的一所师范进修,他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淡淡地笑了笑说:“到时候我就不送了,你自己去吧,大学生了,还能丢了吗?”我也笑一笑,但不知怎么,一开口鼻子却酸了。
⑦没想到在我走的前一天晚上,他却风尘仆仆地从百里之外赶了回来(这时他才去了两天),“老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