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

评分: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验 报 告

实验题目: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

班 级: 材控08-2班

姓 名:

学号:

39

指导教师:

李天乐

茂名学院 物理系 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日期:2009 年 月 日

实验25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实验提要

实验课题及任务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实验课题任务是:光的偏振现象揭示了光波是横波的性质它使人们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吸收和散射)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光学计量、晶体性质和应力分析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出《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的整体方案,内容包括:写出实验原理和理论计算公式,研究测量方法,写出实验内容和步骤,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做好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可按书写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

设计要求

⑴ 通过查找资料,并到实验室了解所用仪器的实物以及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找出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⑵ 选择实验的测量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要具有可操作性。 ⑶ 在分光计上观察反射光的偏振现象,测定起偏角。 ⑷ 应该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说明原因。

⑸ 实验结果用标准形式表达,即用不确定度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实验仪器

分光仪、偏振片、钠光灯与待测玻璃片。

设计提示

当振动面与入射面一致的平面偏振光入射到媒质表面时,入射角越接近起偏角

,反射光越弱;入射角等于,则线偏振光全部进入媒质,不再有反射光。利用分光计可测定偏振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的起偏角。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计的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掌握分光计的调节要求和调节方法。 3.学会在分光计上观察反射光的偏振现象。

4.通过观察以棱镜材料表面反射回来的光的偏振特性,了解反射光的偏振特性,测量出布儒斯特角。

实验仪器:

分光仪、偏振片、钠光灯与待测玻璃片。

1 .分光计的结构

利用分光计测量光线的偏折角,实际上是确定光线的传播方向。只有平行光才具有确定的方向,调焦于无穷远的望远镜可以判定平行光的传播方向。因此,分光计有平行光管、望远镜、载物台、角度刻度盘和三角底座五个主要部分构成。。

图1:分光仪的结构

实验原理:

平面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

利用反射(或透射)起偏,当入射角是布儒斯特角,也就是=arctan(n2/n1),n2是折射光所在介质折射率,n1是反射光所在介质的折射率,此时反射光时完全线偏振光,偏振方向垂直于入射面.对于空气的折射率n1=1.00,玻璃的折射率n2=1.50,布儒斯特角约为 =56.3.如果让折射光连续地通过许多平行叠放的玻璃片(玻璃堆),折射光的偏振化程度继续加强,当玻璃片足够多时,最后透射出来的光就接近于完全偏振光.此时,透射光的振动面就是折射面,恰好与反射光的振动面垂直,如图(2)所示.

图2:平面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

由马吕斯定律可得:强度为I0的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透射光的强度(在不考虑吸收的情况下)为: II0co2s

其中为检偏器的偏振化方向与入射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若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旋转检振器时,透射光强I将发生周期性变化.当=0°时,透射光强最大(最亮);当=90°时,透射光强最小(最暗);当0

根据马吕斯定律II0cos2,当0,II0光强不发生变化。当90,

I0。因此把检偏器对着入射光,旋转检偏器,若光强不发生变化,则入射光为

自然光或圆偏振光,若检偏器旋转一周,透射光有两次最亮(与入射光一样)和两次完全黑,则入射光应为线偏振光。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将一偏振片P1作起偏器装在平行光管上,另一偏振片P2装在分光计望远镜的物镜上,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平行光管射入P2 。将分光计调好后,把一平面玻璃A垂直放在载物台上,使从平行光管发出的光线射到平面玻璃上,将望远镜转到

反射光的方位.

(2)旋转载物台,改变入射角,同时转动望远镜,找到反射光线,转动P2至反射光线变得最弱时为止,再转动载物台,改变入射角,同时让望远镜跟踪观察反射光,致使反射光最暗或出现消光,此时反射光即为全偏振光,入射角为起偏角即布儒斯特角ip.

(3)记下反射光消光时望远镜所处的方位角1和1,再转动望远镜,对准入射

光方向,记下其方位角2和2

,则望远镜光轴所移动的角度为 即起偏角ip为:

i

180

p

212122

(4)重复调五次,求ip平均值,将ip代入公式 tg i p 

n ,求n.

行光

2

图3:布儒斯特角的测量

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

各次测量的布儒斯特角分别为:

12)(1261107.574512.5)(241106.51875013.5

1532254

22

ip1

180532254

631833

2

12)(1261303073015.5)(2424515.51871010.5

2544740

22

ip2

180544740

623610

2



12)(1262104.57106.5)(2413010.51874518.53545155

22

ip3

180545155

623432.5

2

12)(12614523.573025.5)(2413020.51881032.5

4534723

22

ip4

180534723633648.5

2



12)(12613036.574543.5)(2414546.51873042.55535958.5

22

ip5

180535958.5

6301

2

平均值为:

p

12345

5

ip1ip2ip3ip4ip5

5

532254544740545155534723535958.554107.6

5

631833623610623432.5633648.5630163125

5

布儒斯特角的A类不确定度分量为:

sxx

15

(ipip)2n1i1

222

1(63183363125)(62361063125)(623432.563125) 22

51(633648.563125)(630163125)

1.4103

布儒斯特角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为:

u

inst1

8.3105 C布儒斯特角的不确定度为:

Us2ipu2(1.4103)2(8.3105)20.0014939

Ur

U0.00140.0014100%100%100%0.25% p0.5563125

实验结果表达:

ip(63125939) Ur0.25%

评分: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验 报 告

实验题目: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

班 级: 材控08-2班

姓 名:

学号:

39

指导教师:

李天乐

茂名学院 物理系 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日期:2009 年 月 日

实验25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实验提要

实验课题及任务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实验课题任务是:光的偏振现象揭示了光波是横波的性质它使人们对光的传播(反射、折射、吸收和散射)的规律有了新的认识,并在光学计量、晶体性质和应力分析研究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并在图书馆或互联网上查找资料,设计出《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的整体方案,内容包括:写出实验原理和理论计算公式,研究测量方法,写出实验内容和步骤,然后根据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做好数据处理,得出实验结果,写出完整的实验报告,也可按书写科学论文的格式书写实验报告。

设计要求

⑴ 通过查找资料,并到实验室了解所用仪器的实物以及阅读仪器使用说明书,了解仪器的使用方法,找出所要测量的物理量,并推导出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写出该实验的实验原理。

⑵ 选择实验的测量仪器,设计出实验方法和实验步骤,要具有可操作性。 ⑶ 在分光计上观察反射光的偏振现象,测定起偏角。 ⑷ 应该用什么方法处理数据,说明原因。

⑸ 实验结果用标准形式表达,即用不确定度来表征测量结果的可信赖程度。

实验仪器

分光仪、偏振片、钠光灯与待测玻璃片。

设计提示

当振动面与入射面一致的平面偏振光入射到媒质表面时,入射角越接近起偏角

,反射光越弱;入射角等于,则线偏振光全部进入媒质,不再有反射光。利用分光计可测定偏振光从空气射向玻璃的起偏角。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

实验目的:

1.了解分光计的结构、作用和工作原理。掌握分光计的调节要求和调节方法。 3.学会在分光计上观察反射光的偏振现象。

4.通过观察以棱镜材料表面反射回来的光的偏振特性,了解反射光的偏振特性,测量出布儒斯特角。

实验仪器:

分光仪、偏振片、钠光灯与待测玻璃片。

1 .分光计的结构

利用分光计测量光线的偏折角,实际上是确定光线的传播方向。只有平行光才具有确定的方向,调焦于无穷远的望远镜可以判定平行光的传播方向。因此,分光计有平行光管、望远镜、载物台、角度刻度盘和三角底座五个主要部分构成。。

图1:分光仪的结构

实验原理:

平面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

利用反射(或透射)起偏,当入射角是布儒斯特角,也就是=arctan(n2/n1),n2是折射光所在介质折射率,n1是反射光所在介质的折射率,此时反射光时完全线偏振光,偏振方向垂直于入射面.对于空气的折射率n1=1.00,玻璃的折射率n2=1.50,布儒斯特角约为 =56.3.如果让折射光连续地通过许多平行叠放的玻璃片(玻璃堆),折射光的偏振化程度继续加强,当玻璃片足够多时,最后透射出来的光就接近于完全偏振光.此时,透射光的振动面就是折射面,恰好与反射光的振动面垂直,如图(2)所示.

图2:平面偏振光的产生与检验

由马吕斯定律可得:强度为I0的偏振光,通过检偏器后,透射光的强度(在不考虑吸收的情况下)为: II0co2s

其中为检偏器的偏振化方向与入射偏振光的偏振化方向之间的夹角。若以光的传播方向为轴旋转检振器时,透射光强I将发生周期性变化.当=0°时,透射光强最大(最亮);当=90°时,透射光强最小(最暗);当0

根据马吕斯定律II0cos2,当0,II0光强不发生变化。当90,

I0。因此把检偏器对着入射光,旋转检偏器,若光强不发生变化,则入射光为

自然光或圆偏振光,若检偏器旋转一周,透射光有两次最亮(与入射光一样)和两次完全黑,则入射光应为线偏振光。

实验内容与步骤:

(1) 将一偏振片P1作起偏器装在平行光管上,另一偏振片P2装在分光计望远镜的物镜上,光源发出的光通过平行光管射入P2 。将分光计调好后,把一平面玻璃A垂直放在载物台上,使从平行光管发出的光线射到平面玻璃上,将望远镜转到

反射光的方位.

(2)旋转载物台,改变入射角,同时转动望远镜,找到反射光线,转动P2至反射光线变得最弱时为止,再转动载物台,改变入射角,同时让望远镜跟踪观察反射光,致使反射光最暗或出现消光,此时反射光即为全偏振光,入射角为起偏角即布儒斯特角ip.

(3)记下反射光消光时望远镜所处的方位角1和1,再转动望远镜,对准入射

光方向,记下其方位角2和2

,则望远镜光轴所移动的角度为 即起偏角ip为:

i

180

p

212122

(4)重复调五次,求ip平均值,将ip代入公式 tg i p 

n ,求n.

行光

2

图3:布儒斯特角的测量

原始数据:

数据处理:

各次测量的布儒斯特角分别为:

12)(1261107.574512.5)(241106.51875013.5

1532254

22

ip1

180532254

631833

2

12)(1261303073015.5)(2424515.51871010.5

2544740

22

ip2

180544740

623610

2



12)(1262104.57106.5)(2413010.51874518.53545155

22

ip3

180545155

623432.5

2

12)(12614523.573025.5)(2413020.51881032.5

4534723

22

ip4

180534723633648.5

2



12)(12613036.574543.5)(2414546.51873042.55535958.5

22

ip5

180535958.5

6301

2

平均值为:

p

12345

5

ip1ip2ip3ip4ip5

5

532254544740545155534723535958.554107.6

5

631833623610623432.5633648.5630163125

5

布儒斯特角的A类不确定度分量为:

sxx

15

(ipip)2n1i1

222

1(63183363125)(62361063125)(623432.563125) 22

51(633648.563125)(630163125)

1.4103

布儒斯特角的B类不确定度分量为:

u

inst1

8.3105 C布儒斯特角的不确定度为:

Us2ipu2(1.4103)2(8.3105)20.0014939

Ur

U0.00140.0014100%100%100%0.25% p0.5563125

实验结果表达:

ip(63125939) Ur0.25%


相关内容

  •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
  • 评分: 大学物理实验设计性实验 实 验 报 告 实验题目: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 班 级: 姓 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茂名学院技术物理系大学物理实验室 实验日期:200 9 年 12 月 1 日 实验25 <分光计测反射光的偏振特性>实验提要 实验课题及任务 <分光计测反射 ...

  • 普通物理实验题
  • 普通物理实验题 力学及热学部分 长度测量 1. 用游标卡尺测量圆柱内径,测三次,求测量不确定度. 2. 用螺旋测微计测一钢丝直径,测三次,求测量不确定. 3. 用移测显微镜测一头发的直径,使用中要注意哪三点? 4. 调节天平,测天平的灵敏度,怎样消除天平不等臂引起的系统误差. 单摆 1. 设单摆摆角 ...

  • 实验34 晶体光折变效应及其海量存储实验系统
  • 晶体光折变效应及其三维 全息信息存储实验系统 实 验 说 明 书 北京方式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本实验为一个典型的非线性光学类本科生综合物理实验,包含了弱光非线性光学,二波 耦合理论,布拉格衍射原理,光折变三维全息信息存储技术,光学傅立叶变换,晶体材料的 非线性光学特性等基本知识.学生通过实验,一方面了 ...

  • 液晶电光特性的实验测试
  • 第26卷第6期 V01.26No.62004年12月Dec.2004 液晶电光特性的实验测试 孙玉珂 (临沂师范学院实验与教育技术中心,山东临沂276005) 摘要:通过改变加在液晶盒上的电压和入射光的波长,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偏振光通过液晶盒的透射 率,对液晶的电光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所得结论为偏光 ...

  • 介质折射率的测定
  • 用分光计测三棱镜折射率的几种方法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分光计的调节与使用方法,然后介绍了用自准直法测量棱镜顶角的过程.得到顶角的度数后,详细阐述了用最小偏向角法.略入射法和寻找偏向角随入射角变化最大位置的方法来测量棱镜折射率,并做了完善的数据处理.误差分析和讨论.对三棱镜折射率的测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 ...

  • 用分光计测三棱镜的折射率
  • 第16卷 第4期 2006年8月长 春 大 学 学 报JOURNALOFCHANGCHUNUNIVERSITYVol.16 No.4Aug.2006 文章编号:1009-3907(2006)04-0023-03 分光计实验研究 陈 红,张伟森,王德军,宋立军,张淑萍12345 (1.2.51北华大学 ...

  • 几种常用光学方法测量薄膜厚度设计_苏宝玺
  • 第33卷第4期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Science) 2014年8月 Aug.2014 Vol.33No.4 几种常用光学方法测量薄膜厚度设计 苏宝玺,杨文琴,吴荣琴 (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 ...

  •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
  •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目录 中央电教馆推出的<高中物理实验大全>.<高中化学实验大全>.<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就是为了改变我国实验教学的现状而研发的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大全"内容全面.科学.严谨,以满足高中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大全&q ...

  •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内容简介
  • 高中物理实验大全内容简介: 中央电教馆推出的<高中物理实验大全>.<高中化学实验大全>.<高中生物实验大全>就是为了改变我国实验教学的现状而研发的一项科学研究成果."大全"内容全面.科学.严谨,以满足高中教师对学生实验的要求."大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