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今年6月3日,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的早期油画板块,方君璧的扛鼎力作《吹笛女》以350万元人民币起拍,经过十多轮竞价后最终以55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632.5万元。这幅1924年创作的油画,不仅是中国艺术市场创作时间最早的中国女油画家的作品,也是方君璧艺术生涯中集重多成就的创作。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萌发,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青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西潮激荡下的中国新艺术从萌芽状态开始壮大。与此同时,女性的解放思想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一部分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开始走出闺阁,投身到新文化的社会运动中,参与革命。而有很少的一部分女性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学习新的绘画思潮及西方绘画技法,回国贡献祖国的绘画事业。
1920年,年仅22岁的方君璧考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在校期间,方君璧完成了《吹笛女》这件作品,并且凭借此画,成为首个参加“巴黎春季沙龙”的中国女性,《巴黎美术杂志LES?ANNALES》更将此画作为封面登出。此幅方君璧26岁时画的油画,从模样到笔触,笔笔有轻逸的美态,色彩之间呼应默契、落笔从容,完全不像是学生所作。全画色调中,紫衣袖口与衣摆处露出来的翠绿绸缎衬里,忽忽数笔点翠,把绛紫色的斜襟罩衣点亮,配上浅葱绿的绸缎裙,一个中国美人活灵灵呈现在眼前。方君璧的《吹笛女》采取西方最常用的四分之三面部的人物造型,画中身着中国传统旗袍、留着时尚发型、眉目轻垂的少女,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方于,在中法大学留学时期她曾与方君璧有过一段纯真的友谊。
方于和她先生李丹曾经合译了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但到了文革时,因为留学经历被打成了右派。透过画中人物的神韵和着装,《吹笛女》这幅画的真正价值体现中国妇女少有的独立个性,这也是与当时年代格格不入之处。从画中女子服饰的颜色来讲,实际上如果把紫色配绿色,在日常生活中来看应属最不搭调的颜色,不管在民国那个时代还是现在,以一般审美眼光是十分忌讳的,在阳光下的色彩效果就更加显得突兀了。然而这种大胆的表现手法却是显示了方君璧与众不同的脱俗一面,同时她也将这种气质赋予了画笔下的方于。那个时期大多数妇女还都裹着小脚,被束缚在家庭夫权中,压根儿也抬不起头做人,能以这样的个性魅力来体现吹笛女的形象,这就使得这幅油画更加显示出艺术张力。
早期油画近年在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视线中逐渐升温,对于作品的艺术史地位和美学价值的共同关注,也让曾经封存于艺术史记忆中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回到公众的视野中。中国的早期油画因为历史原因留存下的可考史料并不多见,创作于20年代,能在市场上出现的,且拥有清晰来源出处,并被艺术史文献及书籍中多次提到更是凤毛麟角,这也证实了《吹笛女》所拥有的重要历史价值。方君璧对于中西画法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对国画和西画的回归与叛逆,不如说是对于两者的反哺和回应;与其说是折中妥协,不如说是融合和消化。方君璧曾说过:“我是想把西画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里来,改正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处,能否成功,我亦不计。”
方君璧在少女时便去了法国留学,那时她只有14岁。在方氏家族中,早有出国留学的传统,地处南方临海之地,交通与信息的流通都较为便利,眼光也开阔,她的兄姐们在父亲方家湜的支持下不是东学就是西鉴,或前往日本,或留学西欧。到了方君璧这里,恰好她有个姐姐方君瑛要留学法国,其公费可再负担一两个人的生活开销,便带了方君璧一起出门。一起带走的,还有个与他们家沾亲带故的世家子弟、16岁的少年曾仲鸣,这个后来成为文学博士、同时从政为官的有为青年,成年后做了方君璧的爱侣。
此次出现在春拍上的《吹笛女》,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曾多次在博物馆主题展和其回顾展中亮相。1978年,香港大学的方君璧作品精选展,《吹笛女》在展览名单中排列第一;1984年,法国赛努奇博物馆的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2011年9月,巴黎博物馆协会和赛努奇博物馆主办的华人艺术家,《吹笛女》都跻身其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珍藏,《吹笛女》终于带着它的沧桑与荣耀首次来到中国大陆。曾在法国为中国艺术发展推波助澜,同时也曾任方君璧中文教师的蔡元培评价她:“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
编者按:今年6月3日,在北京匡时国际拍卖的早期油画板块,方君璧的扛鼎力作《吹笛女》以350万元人民币起拍,经过十多轮竞价后最终以550万元落槌,加上佣金成交价为632.5万元。这幅1924年创作的油画,不仅是中国艺术市场创作时间最早的中国女油画家的作品,也是方君璧艺术生涯中集重多成就的创作。
二十世纪初的中国经历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五四新思潮的影响以及强烈的反封建意识萌发,中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强烈现代意识的青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代,西潮激荡下的中国新艺术从萌芽状态开始壮大。与此同时,女性的解放思想也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一部分具有新思想的女性开始走出闺阁,投身到新文化的社会运动中,参与革命。而有很少的一部分女性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学习新的绘画思潮及西方绘画技法,回国贡献祖国的绘画事业。
1920年,年仅22岁的方君璧考入法国国立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在校期间,方君璧完成了《吹笛女》这件作品,并且凭借此画,成为首个参加“巴黎春季沙龙”的中国女性,《巴黎美术杂志LES?ANNALES》更将此画作为封面登出。此幅方君璧26岁时画的油画,从模样到笔触,笔笔有轻逸的美态,色彩之间呼应默契、落笔从容,完全不像是学生所作。全画色调中,紫衣袖口与衣摆处露出来的翠绿绸缎衬里,忽忽数笔点翠,把绛紫色的斜襟罩衣点亮,配上浅葱绿的绸缎裙,一个中国美人活灵灵呈现在眼前。方君璧的《吹笛女》采取西方最常用的四分之三面部的人物造型,画中身着中国传统旗袍、留着时尚发型、眉目轻垂的少女,原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音乐家方于,在中法大学留学时期她曾与方君璧有过一段纯真的友谊。
方于和她先生李丹曾经合译了世界名著《悲惨世界》,但到了文革时,因为留学经历被打成了右派。透过画中人物的神韵和着装,《吹笛女》这幅画的真正价值体现中国妇女少有的独立个性,这也是与当时年代格格不入之处。从画中女子服饰的颜色来讲,实际上如果把紫色配绿色,在日常生活中来看应属最不搭调的颜色,不管在民国那个时代还是现在,以一般审美眼光是十分忌讳的,在阳光下的色彩效果就更加显得突兀了。然而这种大胆的表现手法却是显示了方君璧与众不同的脱俗一面,同时她也将这种气质赋予了画笔下的方于。那个时期大多数妇女还都裹着小脚,被束缚在家庭夫权中,压根儿也抬不起头做人,能以这样的个性魅力来体现吹笛女的形象,这就使得这幅油画更加显示出艺术张力。
早期油画近年在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视线中逐渐升温,对于作品的艺术史地位和美学价值的共同关注,也让曾经封存于艺术史记忆中的重要艺术家和作品回到公众的视野中。中国的早期油画因为历史原因留存下的可考史料并不多见,创作于20年代,能在市场上出现的,且拥有清晰来源出处,并被艺术史文献及书籍中多次提到更是凤毛麟角,这也证实了《吹笛女》所拥有的重要历史价值。方君璧对于中西画法的表现方式,与其说是对国画和西画的回归与叛逆,不如说是对于两者的反哺和回应;与其说是折中妥协,不如说是融合和消化。方君璧曾说过:“我是想把西画解剖学、透视学等原理,融合到国画里来,改正国画种种不合科学定律处,能否成功,我亦不计。”
方君璧在少女时便去了法国留学,那时她只有14岁。在方氏家族中,早有出国留学的传统,地处南方临海之地,交通与信息的流通都较为便利,眼光也开阔,她的兄姐们在父亲方家湜的支持下不是东学就是西鉴,或前往日本,或留学西欧。到了方君璧这里,恰好她有个姐姐方君瑛要留学法国,其公费可再负担一两个人的生活开销,便带了方君璧一起出门。一起带走的,还有个与他们家沾亲带故的世家子弟、16岁的少年曾仲鸣,这个后来成为文学博士、同时从政为官的有为青年,成年后做了方君璧的爱侣。
此次出现在春拍上的《吹笛女》,在近一个世纪以来,曾多次在博物馆主题展和其回顾展中亮相。1978年,香港大学的方君璧作品精选展,《吹笛女》在展览名单中排列第一;1984年,法国赛努奇博物馆的方君璧从画六十年回顾展,2011年9月,巴黎博物馆协会和赛努奇博物馆主办的华人艺术家,《吹笛女》都跻身其中,经过近一个世纪的珍藏,《吹笛女》终于带着它的沧桑与荣耀首次来到中国大陆。曾在法国为中国艺术发展推波助澜,同时也曾任方君璧中文教师的蔡元培评价她:“借欧洲写实之手腕,达中国抽象之气韵,一种尝试,显已成功,锲而不舍,前途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