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观察竹子7天劳思致疾,却助推了近代崇洋媚外思潮的盛行?

守仁格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儒家四圣孔子、孟子、朱熹和王守仁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儒家4大圣人。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明代著名理学家娄谅

王守仁十八岁时参加拜谒过著名理学家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得到“圣人可学而致之”的启迪,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而劳思致疾。从此,王守仁对程朱理学“格物以穷理”的知识论主张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守仁格竹

西方人所说的科学,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格物致知”,简称“格致”,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理气论”把理当成是本原,所以要研究“理”,研究的方式是格物。守仁格竹的失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对后世影响甚大的阳明心学,抛弃了格物,而是用内观的方式来研究理;二是近代西学东渐,国人在了解到西方自然科学之后,觉得西人的“格致”之法好啊,普通人用数学的方法就可以格致,而中国的大师“格”一个竹子没“格”出来,人还给劳思致疾了。守仁格竹的失败,直接在理论层次助推了20世纪初“崇洋媚外”思潮的产生!

民国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

严复(1854—1921)《救亡决论》:“前明姚江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宇宙真理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格致的方法是不同的。西方自然科学始祖勒内·笛卡尔(1596-1650)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数学可以算是人类发展至今解决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说得清道得明的形而下领域的“格致”问题最为有效的语言和工具。而且重点在于普通人就可以掌握。

法国发行的纪念笛卡尔诞生400周年的邮票

用数学的方法只能研究人为力的范畴,是无法研究清楚自然力的。比方说,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一根草,一根草之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现有几十万、乃至于上百万之多,越研究越复杂。就像是一个圆一样,认识清楚的是园内的部分,认识不清楚的是圆外的部分,圆越大,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形而上领域的“格致”,作者另有文章论述。

陆王心学属于唯心论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北宋教育家、理学家程颐

元代以及明初以来,中国思想界流行的是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和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一派的理学。朱熹的“理气论”颠覆了从人文始祖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先天八卦,开启华夏族群原生文明,一脉相承6000多年的哲学本体论“通天下一气耳”,使中国哲学在宇宙万物本原问题上迷失了,理成了本原,程朱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

王阳明及其弟子雕塑

格竹失败使王阳明认识到格物无法求得“礼”,就继承宋代陆九渊所强调的——“心即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内观心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被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

阳明心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zhì,1527~1602),徐阶(1503~1583),张居正(1525~1582),唐顺之(1507-1560)等。

推行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庄子“通天下一气耳”是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心物一元论”;朱熹的“理气论”把宇宙本原归为“理”,属于唯心论;王阳明的“心即理”认同了朱熹的“理气论”,但陆王心学追求“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不同,理学“格物以穷理”,心学则是由内观自己的内心来求理“心即理”,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四句教有两句半是伪命题

王阳明四句教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之本体,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天道——天地大自然元气场的运行之道,心之本体在未发之际是无善无恶的;当人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有了善与恶的差别;良知就是用来甄别善与恶的;格物——推究事物运行机制的一切学问,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

“无善无恶”是一种空无或者虚无状态,只有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状态,宇宙秩序还没有形成,既没有元气,也没有阴阳,那个时候一切都是虚无的,才符合“无善无恶”的标准。所谓的“无”的状态,只能出现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时期。一旦到了宇宙原点之后,元气和阴阳同时诞生了,宇宙秩序已成,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在“无”的阶段,而是进入了“有”的状态。既然已经进入了有的阶段,就有阴阳了,就有善恶了,何来“心之体”会“无善无恶”之说?这不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无”与“有”吗?

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中庸》

《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并不等于说“喜怒哀乐”未“有”,未发是“有”而未发,并不是“无”而发不了。“意之动”是“心之体”将自己原本就有的善恶给发出来了,并不是“意之动”造出了“心之体”原本没有的“善恶”,然后再给发出来。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心之体”与生俱来就没有善恶,后来的善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见,王阳明不仅缺乏源头处的智慧,而且逻辑上的辩证关系也不是很经得起推敲。

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提出“良知”的理念,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成为明朝中后期学术的精髓。就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理念而言,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所说的“德行即知识”哲学命题大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把“德行”与“知识”统一,认为“无知是罪恶之源”,人之所以会作恶,是因为无知,避免罪恶的方法当然就是——“致良知”了。这种知识论的理念显然忽视了人性,人做不做恶,并不是由依据其有没有知识,或者说是认识到还是认识不到自己将要做的事是“恶”还是“善”而决定的,人类的选择一般依据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四句教中的这句话有半句是不对的。

“善”与“恶”是阴阳共体的,“为善去恶”的方式本身违背了宇宙秩序阴阳律。“为善去恶是格物”,怎么能够“格”出真理来呢?

战国时期道家大师庄周

从庄子“通天下一气耳!”的角度来看,朱熹的“理”也罢,王阳明的“心”也罢,均属于精神智慧范畴,是没办法独自存在的。“理”与“心”必须要依托于物质范畴的“气”,由“气”来承载才得以存在。理气一体、心物一元,才是天地大道,才是宇宙真理!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守仁格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儒家四圣孔子、孟子、朱熹和王守仁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儒家4大圣人。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明代著名理学家娄谅

王守仁十八岁时参加拜谒过著名理学家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得到“圣人可学而致之”的启迪,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而劳思致疾。从此,王守仁对程朱理学“格物以穷理”的知识论主张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守仁格竹

西方人所说的科学,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格物致知”,简称“格致”,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理气论”把理当成是本原,所以要研究“理”,研究的方式是格物。守仁格竹的失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对后世影响甚大的阳明心学,抛弃了格物,而是用内观的方式来研究理;二是近代西学东渐,国人在了解到西方自然科学之后,觉得西人的“格致”之法好啊,普通人用数学的方法就可以格致,而中国的大师“格”一个竹子没“格”出来,人还给劳思致疾了。守仁格竹的失败,直接在理论层次助推了20世纪初“崇洋媚外”思潮的产生!

民国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

严复(1854—1921)《救亡决论》:“前明姚江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宇宙真理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格致的方法是不同的。西方自然科学始祖勒内·笛卡尔(1596-1650)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数学可以算是人类发展至今解决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说得清道得明的形而下领域的“格致”问题最为有效的语言和工具。而且重点在于普通人就可以掌握。

法国发行的纪念笛卡尔诞生400周年的邮票

用数学的方法只能研究人为力的范畴,是无法研究清楚自然力的。比方说,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一根草,一根草之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现有几十万、乃至于上百万之多,越研究越复杂。就像是一个圆一样,认识清楚的是园内的部分,认识不清楚的是圆外的部分,圆越大,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形而上领域的“格致”,作者另有文章论述。

陆王心学属于唯心论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北宋教育家、理学家程颐

元代以及明初以来,中国思想界流行的是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和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一派的理学。朱熹的“理气论”颠覆了从人文始祖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先天八卦,开启华夏族群原生文明,一脉相承6000多年的哲学本体论“通天下一气耳”,使中国哲学在宇宙万物本原问题上迷失了,理成了本原,程朱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

王阳明及其弟子雕塑

格竹失败使王阳明认识到格物无法求得“礼”,就继承宋代陆九渊所强调的——“心即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内观心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被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

阳明心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zhì,1527~1602),徐阶(1503~1583),张居正(1525~1582),唐顺之(1507-1560)等。

推行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庄子“通天下一气耳”是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心物一元论”;朱熹的“理气论”把宇宙本原归为“理”,属于唯心论;王阳明的“心即理”认同了朱熹的“理气论”,但陆王心学追求“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不同,理学“格物以穷理”,心学则是由内观自己的内心来求理“心即理”,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四句教有两句半是伪命题

王阳明四句教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之本体,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天道——天地大自然元气场的运行之道,心之本体在未发之际是无善无恶的;当人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有了善与恶的差别;良知就是用来甄别善与恶的;格物——推究事物运行机制的一切学问,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

“无善无恶”是一种空无或者虚无状态,只有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状态,宇宙秩序还没有形成,既没有元气,也没有阴阳,那个时候一切都是虚无的,才符合“无善无恶”的标准。所谓的“无”的状态,只能出现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时期。一旦到了宇宙原点之后,元气和阴阳同时诞生了,宇宙秩序已成,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在“无”的阶段,而是进入了“有”的状态。既然已经进入了有的阶段,就有阴阳了,就有善恶了,何来“心之体”会“无善无恶”之说?这不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无”与“有”吗?

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中庸》

《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并不等于说“喜怒哀乐”未“有”,未发是“有”而未发,并不是“无”而发不了。“意之动”是“心之体”将自己原本就有的善恶给发出来了,并不是“意之动”造出了“心之体”原本没有的“善恶”,然后再给发出来。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心之体”与生俱来就没有善恶,后来的善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见,王阳明不仅缺乏源头处的智慧,而且逻辑上的辩证关系也不是很经得起推敲。

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提出“良知”的理念,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成为明朝中后期学术的精髓。就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理念而言,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所说的“德行即知识”哲学命题大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把“德行”与“知识”统一,认为“无知是罪恶之源”,人之所以会作恶,是因为无知,避免罪恶的方法当然就是——“致良知”了。这种知识论的理念显然忽视了人性,人做不做恶,并不是由依据其有没有知识,或者说是认识到还是认识不到自己将要做的事是“恶”还是“善”而决定的,人类的选择一般依据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四句教中的这句话有半句是不对的。

“善”与“恶”是阴阳共体的,“为善去恶”的方式本身违背了宇宙秩序阴阳律。“为善去恶是格物”,怎么能够“格”出真理来呢?

战国时期道家大师庄周

从庄子“通天下一气耳!”的角度来看,朱熹的“理”也罢,王阳明的“心”也罢,均属于精神智慧范畴,是没办法独自存在的。“理”与“心”必须要依托于物质范畴的“气”,由“气”来承载才得以存在。理气一体、心物一元,才是天地大道,才是宇宙真理!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内容

  • 中国哲学问题
  • 第3讲 中国哲学问题 要包括:西方哲学的精神 3.1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 严格说来,中国哲学被称之为中国哲学,始于20世纪初,以胡适为首的一些留洋中国学者按照西方哲学的概念系统,疏理中国古代文献典籍的工作,迄今不过百年.在中国研究中国哲学,自始就面临着合法性的危机. 把中国 ...

  • 高二历史(必修三)经典例题(含答案)
  • 高二历史(必修三)经典例题复习(含答案) 一.选择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要求) 1.儒家经典强调:"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这段话体现的是( ) A .民本思想 B .礼治为先 C .礼法并重 D .仁政思想 2."厚葬久 ...

  • 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
  • 鹤壁育才高中2015-2016学年上学期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 出题人:李月 审核:高二历史备课组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个小题) 1.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度当时之要,益信理国非恃空言,救亡必资实学.朱陆一切心性仁义之说,不啻儒家之清议,足以致中原于沦丧而莫 ...

  • 2012秋湖南地域文化作业答案
  • 2012年秋电大课程地域文化参考答案 [第1题](单选题)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那么"广德"是哪一个朝代的年号之一? A.唐朝 [第2题](单选题)在近代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中,湖湘士人再一次充当了急先锋.以下不属于近代湖湘革命派人物的是 F.秋瑾 [第3题](单选题 ...

  • 对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思考
  • 摘 要: 本文首先对中国近代女子服饰的变迁进行了粗略的梳理,归纳了近代服饰史上出现的几次流行现象,进而对影响近代女子服饰变迁的因素作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 近代 女子服饰 变迁 因素 中国近代被称为"古今一大变局",动荡不安的社会.瞬息万变的时局.满汉两个民族不 ...

  • 陆九渊王阳明与中国文化
  • 陆九渊王阳明与中国文化 李宗桂主编"大思想家与中国文化丛书",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 内容简介:本书是一部研究以陆九渊.王阳明为核心的心学思潮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专著.陆九渊.王阳明作为中国哲学史乃至中国思想史上两颗璀璨的明星,因为他们的思考,不仅推动了心学运动的展 ...

  • 道德理想主义的困境--重读[万历十五年]之李贽篇
  • 李贽是从前曾经注意过的人物,是从李敖的书里得来的印象,兴趣所在,不过是慕其特立独行,求其不亦快哉之迹.后来,在老师的推荐下买了<万历十五年>,里面有专章论及李贽,阅后稍稍残留了一些其人其时其事的印象.工作后,偶然廉价买来李著<焚书>与<初潭集>,翻看之后,恶其杂乱 ...

  •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
  • 第7讲 鸦片战争后的中国(1840-1895)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变局 考点一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 一.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1)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2)直接原因:中国的禁 ...

  • 中国教育思想的近代转折
  • 作者:李弘祺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6年03期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15)04-0051-14 一.引言 本文将对中国教育思想史的研究方法进行反省,并以近代中国教育史特色的改变为例来说明如何理解这一重要的转折.我所定义的中国近代史从明末天主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