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仁格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儒家四圣孔子、孟子、朱熹和王守仁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儒家4大圣人。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明代著名理学家娄谅
王守仁十八岁时参加拜谒过著名理学家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得到“圣人可学而致之”的启迪,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而劳思致疾。从此,王守仁对程朱理学“格物以穷理”的知识论主张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守仁格竹
西方人所说的科学,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格物致知”,简称“格致”,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理气论”把理当成是本原,所以要研究“理”,研究的方式是格物。守仁格竹的失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对后世影响甚大的阳明心学,抛弃了格物,而是用内观的方式来研究理;二是近代西学东渐,国人在了解到西方自然科学之后,觉得西人的“格致”之法好啊,普通人用数学的方法就可以格致,而中国的大师“格”一个竹子没“格”出来,人还给劳思致疾了。守仁格竹的失败,直接在理论层次助推了20世纪初“崇洋媚外”思潮的产生!
民国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
严复(1854—1921)《救亡决论》:“前明姚江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宇宙真理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格致的方法是不同的。西方自然科学始祖勒内·笛卡尔(1596-1650)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数学可以算是人类发展至今解决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说得清道得明的形而下领域的“格致”问题最为有效的语言和工具。而且重点在于普通人就可以掌握。
法国发行的纪念笛卡尔诞生400周年的邮票
用数学的方法只能研究人为力的范畴,是无法研究清楚自然力的。比方说,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一根草,一根草之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现有几十万、乃至于上百万之多,越研究越复杂。就像是一个圆一样,认识清楚的是园内的部分,认识不清楚的是圆外的部分,圆越大,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形而上领域的“格致”,作者另有文章论述。
陆王心学属于唯心论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北宋教育家、理学家程颐
元代以及明初以来,中国思想界流行的是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和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一派的理学。朱熹的“理气论”颠覆了从人文始祖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先天八卦,开启华夏族群原生文明,一脉相承6000多年的哲学本体论“通天下一气耳”,使中国哲学在宇宙万物本原问题上迷失了,理成了本原,程朱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
王阳明及其弟子雕塑
格竹失败使王阳明认识到格物无法求得“礼”,就继承宋代陆九渊所强调的——“心即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内观心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被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
阳明心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zhì,1527~1602),徐阶(1503~1583),张居正(1525~1582),唐顺之(1507-1560)等。
推行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庄子“通天下一气耳”是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心物一元论”;朱熹的“理气论”把宇宙本原归为“理”,属于唯心论;王阳明的“心即理”认同了朱熹的“理气论”,但陆王心学追求“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不同,理学“格物以穷理”,心学则是由内观自己的内心来求理“心即理”,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四句教有两句半是伪命题
王阳明四句教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之本体,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天道——天地大自然元气场的运行之道,心之本体在未发之际是无善无恶的;当人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有了善与恶的差别;良知就是用来甄别善与恶的;格物——推究事物运行机制的一切学问,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
“无善无恶”是一种空无或者虚无状态,只有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状态,宇宙秩序还没有形成,既没有元气,也没有阴阳,那个时候一切都是虚无的,才符合“无善无恶”的标准。所谓的“无”的状态,只能出现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时期。一旦到了宇宙原点之后,元气和阴阳同时诞生了,宇宙秩序已成,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在“无”的阶段,而是进入了“有”的状态。既然已经进入了有的阶段,就有阴阳了,就有善恶了,何来“心之体”会“无善无恶”之说?这不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无”与“有”吗?
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中庸》
《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并不等于说“喜怒哀乐”未“有”,未发是“有”而未发,并不是“无”而发不了。“意之动”是“心之体”将自己原本就有的善恶给发出来了,并不是“意之动”造出了“心之体”原本没有的“善恶”,然后再给发出来。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心之体”与生俱来就没有善恶,后来的善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见,王阳明不仅缺乏源头处的智慧,而且逻辑上的辩证关系也不是很经得起推敲。
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提出“良知”的理念,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成为明朝中后期学术的精髓。就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理念而言,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所说的“德行即知识”哲学命题大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把“德行”与“知识”统一,认为“无知是罪恶之源”,人之所以会作恶,是因为无知,避免罪恶的方法当然就是——“致良知”了。这种知识论的理念显然忽视了人性,人做不做恶,并不是由依据其有没有知识,或者说是认识到还是认识不到自己将要做的事是“恶”还是“善”而决定的,人类的选择一般依据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四句教中的这句话有半句是不对的。
“善”与“恶”是阴阳共体的,“为善去恶”的方式本身违背了宇宙秩序阴阳律。“为善去恶是格物”,怎么能够“格”出真理来呢?
战国时期道家大师庄周
从庄子“通天下一气耳!”的角度来看,朱熹的“理”也罢,王阳明的“心”也罢,均属于精神智慧范畴,是没办法独自存在的。“理”与“心”必须要依托于物质范畴的“气”,由“气”来承载才得以存在。理气一体、心物一元,才是天地大道,才是宇宙真理!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守仁格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的王守仁(1472—1529),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
儒家四圣孔子、孟子、朱熹和王守仁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儒家4大圣人。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明代著名理学家娄谅
王守仁十八岁时参加拜谒过著名理学家娄谅(1422~1491)。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得到“圣人可学而致之”的启迪,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而劳思致疾。从此,王守仁对程朱理学“格物以穷理”的知识论主张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守仁格竹
西方人所说的科学,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格物致知”,简称“格致”,即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语出《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朱熹“理气论”把理当成是本原,所以要研究“理”,研究的方式是格物。守仁格竹的失败对中国文化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对后世影响甚大的阳明心学,抛弃了格物,而是用内观的方式来研究理;二是近代西学东渐,国人在了解到西方自然科学之后,觉得西人的“格致”之法好啊,普通人用数学的方法就可以格致,而中国的大师“格”一个竹子没“格”出来,人还给劳思致疾了。守仁格竹的失败,直接在理论层次助推了20世纪初“崇洋媚外”思潮的产生!
民国翻译家和教育家严复
严复(1854—1921)《救亡决论》:“前明姚江王伯安 ,儒者之最有功业者也,格窗前一竿竹,七日病生。”
宇宙真理分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领域,这两个领域格致的方法是不同的。西方自然科学始祖勒内·笛卡尔(1596-1650)认为,人类应该可以使用数学的方法——也就是理性——来进行哲学思考。数学可以算是人类发展至今解决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说得清道得明的形而下领域的“格致”问题最为有效的语言和工具。而且重点在于普通人就可以掌握。
法国发行的纪念笛卡尔诞生400周年的邮票
用数学的方法只能研究人为力的范畴,是无法研究清楚自然力的。比方说,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研究一根草,一根草之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现有几十万、乃至于上百万之多,越研究越复杂。就像是一个圆一样,认识清楚的是园内的部分,认识不清楚的是圆外的部分,圆越大,不知道的东西就越多。中国文化的精髓就在形而上领域的“格致”,作者另有文章论述。
陆王心学属于唯心论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
南宋哲学家陆九渊(1139—1193)主张:“吾心即是宇宙”,又倡“心即理”说。断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来今,概莫能外。陆九渊认为治学的方法,主要是“发明本心”,不必多读书外求,“学苟知本,六经皆我注脚”。
北宋教育家、理学家程颐
元代以及明初以来,中国思想界流行的是北宋理学家程颐(1033—1107)和南宋理学之集大成者朱熹(1130—1200)一派的理学。朱熹的“理气论”颠覆了从人文始祖伏羲氏一画开天、创立先天八卦,开启华夏族群原生文明,一脉相承6000多年的哲学本体论“通天下一气耳”,使中国哲学在宇宙万物本原问题上迷失了,理成了本原,程朱理学强调格物以穷理。
王阳明及其弟子雕塑
格竹失败使王阳明认识到格物无法求得“礼”,就继承宋代陆九渊所强调的——“心即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而内观心即可得到。王阳明的主张被其学生们继承并发扬光大,并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其中又以泰州学派将其说法推向一个极端,认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可以成尧舜”,即使不是读书人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为圣人。
明代思想家、文学家、泰州学派一代宗师
阳明心学这种“心即理”看法的发展,也影响了明朝晚期思想中对于情欲的正面主张和看法,由于心即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因此人欲与天理,不再如朱熹所认为的——“存天理,灭人欲”——那样对立,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这种主张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贽(zhì,1527~1602),徐阶(1503~1583),张居正(1525~1582),唐顺之(1507-1560)等。
推行改革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从哲学本体论的角度来看,庄子“通天下一气耳”是物质与精神合二为一、浑然一体、密不可分的“心物一元论”;朱熹的“理气论”把宇宙本原归为“理”,属于唯心论;王阳明的“心即理”认同了朱熹的“理气论”,但陆王心学追求“理”的方式与程朱理学不同,理学“格物以穷理”,心学则是由内观自己的内心来求理“心即理”,理学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心学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四句教有两句半是伪命题
王阳明四句教
《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阳明认为,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之本体,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是天道——天地大自然元气场的运行之道,心之本体在未发之际是无善无恶的;当人起心动念的时候,就有了善与恶的差别;良知就是用来甄别善与恶的;格物——推究事物运行机制的一切学问,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
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
“无善无恶”是一种空无或者虚无状态,只有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状态,宇宙秩序还没有形成,既没有元气,也没有阴阳,那个时候一切都是虚无的,才符合“无善无恶”的标准。所谓的“无”的状态,只能出现在宇宙原点之前的混沌时期。一旦到了宇宙原点之后,元气和阴阳同时诞生了,宇宙秩序已成,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在“无”的阶段,而是进入了“有”的状态。既然已经进入了有的阶段,就有阴阳了,就有善恶了,何来“心之体”会“无善无恶”之说?这不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无”与“有”吗?
四书之一的儒家经典《中庸》
《中庸》所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喜怒哀乐”未“发”,并不等于说“喜怒哀乐”未“有”,未发是“有”而未发,并不是“无”而发不了。“意之动”是“心之体”将自己原本就有的善恶给发出来了,并不是“意之动”造出了“心之体”原本没有的“善恶”,然后再给发出来。从逻辑上来看,如果“心之体”与生俱来就没有善恶,后来的善恶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可见,王阳明不仅缺乏源头处的智慧,而且逻辑上的辩证关系也不是很经得起推敲。
西方哲学之父苏格拉底
“知善知恶是良知”,王阳明提出“良知”的理念,以“良知”启迪天下,使知物理不外于吾心,“致知”便成为明朝中后期学术的精髓。就王阳明的“致良知”哲学理念而言,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前469~前399)所说的“德行即知识”哲学命题大有相似之处。苏格拉底把“德行”与“知识”统一,认为“无知是罪恶之源”,人之所以会作恶,是因为无知,避免罪恶的方法当然就是——“致良知”了。这种知识论的理念显然忽视了人性,人做不做恶,并不是由依据其有没有知识,或者说是认识到还是认识不到自己将要做的事是“恶”还是“善”而决定的,人类的选择一般依据的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四句教中的这句话有半句是不对的。
“善”与“恶”是阴阳共体的,“为善去恶”的方式本身违背了宇宙秩序阴阳律。“为善去恶是格物”,怎么能够“格”出真理来呢?
战国时期道家大师庄周
从庄子“通天下一气耳!”的角度来看,朱熹的“理”也罢,王阳明的“心”也罢,均属于精神智慧范畴,是没办法独自存在的。“理”与“心”必须要依托于物质范畴的“气”,由“气”来承载才得以存在。理气一体、心物一元,才是天地大道,才是宇宙真理!
本文为头条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