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荷塘月色]中"妻子"这一形象想到的

由《荷塘月色》中“妻子”这一形象想到的

《荷塘月色》中“妻”这一形象在文中仅提及两次:一处为开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一处为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解读文章时,人们往往将“妻”这一形象忽略。余光中先生谈《荷塘月色》中“妻”的角色时也说,“作者是一个丈夫,父亲。这位丈夫赏月不带太太,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用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殊不知,正是文中被人们忽略的“妻”这一形象,浇铸成了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

首先,妻子的身体状况令朱自清颇为焦虑。《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10日,此时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又怀上了第五个孩子,而且武钟谦身体状况已越来越糟,“你的身子本来就坏,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到了第五个,你自己实在不成了,又没乳,只好自己喂奶粉,另雇老妈子专管她。”(《给亡妇》)

其次,妻子及自己对远在扬州的两个孩子的牵挂,更加重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1927年1月,朱自清接妻子儿女来北京,在途经上海时把两个孩子丢下,由朱自清母亲带往扬州老家,朱自清携妻子并一儿一女回北京。分别时,“他(指长子阿九)又曾和我们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但由于生活所迫,朱自清始终未能接两个孩子来京。7月10日,正值暑假,“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阿九的话此时肯定萦绕在朱自清夫妇的耳边。接还是不接?如果去接,可是两个孩子,已让朱自清夫妇感到照料不周,身心俱疲了;

不去接,朱自清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敏感的心灵让他无法不顾及妻子与孩子的内心:“三年多还不能去接他们,可真把你惦记苦了。你并不常提,我却明白。你后来说你的病就是惦记出来的;那个自然也有份儿”,“这兄妹俩离开我,原是常事;离开母亲,虽也有过一回,这回可是太长了;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儿女》)《荷塘月色》结尾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在这句话中包含了一层很重的对身在扬州的两个儿女的思念,更包含了朱自清的无奈、愧疚与酸楚。

另外,1927年“四·一二”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许多进步作家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旗帜鲜明地站到了革命队伍里来,或者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共产党,这其中就包括朱自清的好友叶圣陶等人。身边朋友的所做使朱自清先生感觉“现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的隔膜了”(《那里走》)。虽然朱自清先生最终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但他也意识到“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那里走》)但究竟往哪里走呢?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所以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之中了。

这种面对激烈动荡的时代不知何去何从的处境对他本已“颇不宁静”的心绪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

“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读《朱自清传》,我们不难体会,朱自清的这位妻子,堪称贤妻良母,她在家庭生活中给予了朱自清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无法真正了解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回来时“妻已睡熟好久了”,她体味不到朱自清那“颇不宁静”的心绪,她也不可能成为朱自清的知音。因此,《荷塘月色》中“妻”的角色,是与苏轼《秋声赋》中“垂头而睡”的童子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假之以抒孤独之情的。面对人生的迷茫,朱自清只能自己抗争,自己挣扎,“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挣扎而没有出路,痛苦的内心渴望得到拯救,但与之朝夕相处的

妻子是无法缓解其内心痛苦的,更不可能给他指出一条出路,于是激起了朱自清内心中对身处江南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思念,而此时他的很多朋友都身处政治漩涡,这种处境使朱自清的思念中又平添了一份焦虑。

1927年1月,朱自清回白马湖将家眷接至北京,路经上海作短暂停留。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好朋友叶圣陶前来看他。此时的叶圣陶正积极地投入到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活动中,写了著名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他打破了夜里九点就寝的惯例,一边撰稿一边编排,有时会奋战一个通宵。二十二天里,叶圣陶以笔名“秉丞”先后发表九篇文章。“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叶圣陶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恨得咬牙切齿,他把国民党的党证撕得粉碎,与国民党一刀两断。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时代,叶圣陶的所做于他本人是勇敢的,决绝的,但于朱自清却是担忧的,是惦念的。作者对朋友的惦念并非始于“四·一二”,只不过此时更加强烈,以至于夜不能寐了。1927年6月23日,他又写了一首《前人更漏子》:

锦衾寒,鸳枕腻,红烛摇摇欲醉。微雨暗,小风喧,纸窗花又残。携手处,江头路,知否几番凝伫!一夜夜,一更更,思量梦不成。 9月27日,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

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的过着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

究其实,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意蕴又是何等丰富:对妻

子的牵挂,对为生计所迫而无法团聚的远在扬州的孩子的思念,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混乱的国家政局的正义感与责任心,对身处政治漩涡的远方朋友的牵挂。而所有这些复杂的心绪正是源自《荷塘月色》中连名字都没有提及的“妻”这一角色,“妻”恰恰是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惦着江南”的根由。读《荷塘月色》,只有读懂这些,我们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

由《荷塘月色》中“妻子”这一形象想到的

《荷塘月色》中“妻”这一形象在文中仅提及两次:一处为开篇“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的哼着眠歌”,一处为结尾“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解读文章时,人们往往将“妻”这一形象忽略。余光中先生谈《荷塘月色》中“妻”的角色时也说,“作者是一个丈夫,父亲。这位丈夫赏月不带太太,提到太太的时候也不称她名字,只用一个家常便饭的‘妻’字”,“未免太‘柴米油盐’了一点。”殊不知,正是文中被人们忽略的“妻”这一形象,浇铸成了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心绪。

首先,妻子的身体状况令朱自清颇为焦虑。《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10日,此时朱自清的妻子武钟谦又怀上了第五个孩子,而且武钟谦身体状况已越来越糟,“你的身子本来就坏,四个孩子就累你七八年,到了第五个,你自己实在不成了,又没乳,只好自己喂奶粉,另雇老妈子专管她。”(《给亡妇》)

其次,妻子及自己对远在扬州的两个孩子的牵挂,更加重了朱自清内心的“不宁静”。1927年1月,朱自清接妻子儿女来北京,在途经上海时把两个孩子丢下,由朱自清母亲带往扬州老家,朱自清携妻子并一儿一女回北京。分别时,“他(指长子阿九)又曾和我们说,‘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但由于生活所迫,朱自清始终未能接两个孩子来京。7月10日,正值暑假,“暑假时一定来接我啊!”阿九的话此时肯定萦绕在朱自清夫妇的耳边。接还是不接?如果去接,可是两个孩子,已让朱自清夫妇感到照料不周,身心俱疲了;

不去接,朱自清作为一个丈夫和父亲,敏感的心灵让他无法不顾及妻子与孩子的内心:“三年多还不能去接他们,可真把你惦记苦了。你并不常提,我却明白。你后来说你的病就是惦记出来的;那个自然也有份儿”,“这兄妹俩离开我,原是常事;离开母亲,虽也有过一回,这回可是太长了;小小的心儿,知道是怎样忍耐那寂寞来着!”(《儿女》)《荷塘月色》结尾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在这句话中包含了一层很重的对身在扬州的两个儿女的思念,更包含了朱自清的无奈、愧疚与酸楚。

另外,1927年“四·一二”之后,国共两党的合作破裂,许多进步作家看清了国民党的反动面目,旗帜鲜明地站到了革命队伍里来,或者在政治态度上倾向于共产党,这其中就包括朱自清的好友叶圣陶等人。身边朋友的所做使朱自清先生感觉“现在的思想界,我竟大大的隔膜了”(《那里走》)。虽然朱自清先生最终没有加入任何党派,但他也意识到“在旧时代正在崩坏,新局面尚未到来的时候,衰颓与骚动使得大家惶惶然„„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那里走》)但究竟往哪里走呢?他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所以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之中了。

这种面对激烈动荡的时代不知何去何从的处境对他本已“颇不宁静”的心绪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

“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读《朱自清传》,我们不难体会,朱自清的这位妻子,堪称贤妻良母,她在家庭生活中给予了朱自清无微不至的照顾,但作为一个家庭主妇,她无法真正了解朱自清的内心世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回来时“妻已睡熟好久了”,她体味不到朱自清那“颇不宁静”的心绪,她也不可能成为朱自清的知音。因此,《荷塘月色》中“妻”的角色,是与苏轼《秋声赋》中“垂头而睡”的童子一角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假之以抒孤独之情的。面对人生的迷茫,朱自清只能自己抗争,自己挣扎,“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挣扎而没有出路,痛苦的内心渴望得到拯救,但与之朝夕相处的

妻子是无法缓解其内心痛苦的,更不可能给他指出一条出路,于是激起了朱自清内心中对身处江南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的思念,而此时他的很多朋友都身处政治漩涡,这种处境使朱自清的思念中又平添了一份焦虑。

1927年1月,朱自清回白马湖将家眷接至北京,路经上海作短暂停留。就在那天晚上,他的好朋友叶圣陶前来看他。此时的叶圣陶正积极地投入到反帝反军阀的斗争活动中,写了著名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他打破了夜里九点就寝的惯例,一边撰稿一边编排,有时会奋战一个通宵。二十二天里,叶圣陶以笔名“秉丞”先后发表九篇文章。“四·一二”政变发生后,叶圣陶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恨得咬牙切齿,他把国民党的党证撕得粉碎,与国民党一刀两断。在那个白色恐怖笼罩的时代,叶圣陶的所做于他本人是勇敢的,决绝的,但于朱自清却是担忧的,是惦念的。作者对朋友的惦念并非始于“四·一二”,只不过此时更加强烈,以至于夜不能寐了。1927年6月23日,他又写了一首《前人更漏子》:

锦衾寒,鸳枕腻,红烛摇摇欲醉。微雨暗,小风喧,纸窗花又残。携手处,江头路,知否几番凝伫!一夜夜,一更更,思量梦不成。 9月27日,他写了《一封信》,其中有:

南方这一年的变动,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我起初还知道他的踪迹;这半年是什么也不知道了。他到底是怎样的过着狂风似的日子呢?我所沉吟的正在此。

究其实,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意蕴又是何等丰富:对妻

子的牵挂,对为生计所迫而无法团聚的远在扬州的孩子的思念,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混乱的国家政局的正义感与责任心,对身处政治漩涡的远方朋友的牵挂。而所有这些复杂的心绪正是源自《荷塘月色》中连名字都没有提及的“妻”这一角色,“妻”恰恰是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到底惦着江南”的根由。读《荷塘月色》,只有读懂这些,我们才能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朱自清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关内容

  • 朱自清散文赏析
  • 朱自清散文赏析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自华,号秋实,字佩弦.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海州(今连云港市),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祖父朱则余,号菊坡,本姓余,因承继朱氏,遂改姓.为人谨慎,清光绪年间在江苏海州任承审官 ...

  • 试论朱自清散文的修辞之美
  • 浅谈朱自清散文的修辞之美 --<荷塘月色>赏析 [摘要]<荷塘月色>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名篇,人们对这篇散文在艺术上的造诣都能达成共识, 不少研究者从语言教学.散文艺术.文学史诸方面对它进行观照, 作者把对景物的精确印象和自己内心深处幽远绵长的情怀融合在一起,在审美超越中 ...

  •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 论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摘要: 散文作品要感染和打动读者,既离不开丰富而深刻的内容,更离不开表现内容的语言魅力.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语言,准确地展示了作品的思想境界和艺术品味,具体可概括为简洁.精练而洒脱;朴素.淡雅而优美;清新自然,富于情韵;素雅恬静,尽显风致. 关键词:诗意美 朴素美 口语美 音韵美 ...

  •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 <荷塘月色>修辞艺术赏析 广元市青川县凉水中学 李兴芝 <荷塘月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历来传诵不衰, 很早就被选入中学教材以及各种文学作品选编.这篇散文如诗.如画.有情,在那诗情画意里,尽显一代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的文章风格.此文自发表以来,鉴赏评论之作颇多 ...

  •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500字)
  • 写景抒情散文阅读理解的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课堂学习与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高一学生现状开展研究.第一步将调研和课堂学习共同结合,在了解学生现状的同时,传授写景散文的有关知识:第二步主要以课文阅读为主,借助<名师一号·语文>和<语文周报>完成研究任务 ...

  • 荷塘月色 文档
  •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了解作者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感情. 2.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 揣摩文章典雅清丽.准确生动.富有韵味的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 [教学步骤] 第 ...

  • 荷塘月色 Word 文档
  • <荷塘月色>导学案 张 高 一 语 文 组 彩 霞 <荷塘月色>导学案 主备人:王俊娥 审核:高一语文组 课前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积累关于荷的名句,了解与散文有关的知识,识记字音. [预习内容] 1.分组查找与"荷"有关的诗句,名家散文好句.(最少五句 ...

  •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荷塘月色(第二课时) 课型:精读课型 教 学 目标 : 1.基础知识:(1)字词的理解和运用:(2)了解朱自清和他的散文:(3)对通感修辞手法的掌握. 2.阅读能力:(1)学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散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文中词语鲜明的感情色彩. 3.写作能力:利用 ...

  • [荷塘月色]公开课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 <荷塘月色>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揣摩优美的艺术语言,赏析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2.过程与方法理清作品的事物线索和感情线索,析文中之情,赏文中之景,披文以入情:结合具体的景物描写摹绘比喻.比拟.通感的修辞效果,同时寻踪文中的美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理解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