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淑莲
会计研究 1995年12期
财务状况变动表是反映企业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的报表。这张报表有多种编制方法,既可以“营运资金”或“全部资金”为基础,也可以“现金”为基础。当财务状况变动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时,这张表就变成了“现金流量表”。不论是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还是以现金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其编制的目的旨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它对于揭示企业在特定期间的营业、投资和筹资活动及其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仅从这一点上看,两表是相同的,但两表在编制基础、表式结构和分析对象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张报表的编制基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张表的编制基础的比较,分析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情况变动表的意义。
作为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基础——营运资金,是指企业经营中可供流转使用的资金,从数值上(价值量上)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净值。采用这一编制基础的目的是通过对营运资金变动情况的揭示,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指资金的变现能力),但事实上,“营运资金”一词并未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
1.“营运资金”不能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资金流动性或偿债能力的准确信息。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净值,如果从数量方面来考察,这个概念是明确的,但如从这一“明确数据”的经济意义来考察,则相同的数据代表着不同的内容,以下是两张简化了的、不完整的资产负债表:
AA公司资产负债表(部分)
19××年12月31日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 40000应付帐款 40000
应收帐款 16000|存货 24000
流动资产合计 80000流动负债合计 40000
BB公司资产负债表(部分)
19××年12月31日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 4000 应付帐款 30000
应收帐款 40000应付票据 34000
存货 60000
流动资产合计104000流动负债合计 64000
根据表中的资料可知,AA公司和BB公司的营运资金都是40000元,如果单从营运资金概念本身的含义去分析,数值相等的营运资金应代表着大致相同的财务状况,但事实并非如此。AA公司的资产变现能力显然高于BB公司,BB公司半数以上的流动资产占用在变现能力较低的存货上。假定,两公司的债权人都要求清偿债务;
公司的现金即期支付能力就可以清偿债务;BB公司则不然,它只有重新筹措资金或进行清算。因此,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可能使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显得模糊不清。例如,营运资金的增加,可能是企业经营业务的迅速扩展,使得存货规模和应收帐款(票据)相应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引起的。假如这种情况在事先未被充分预计的话,企业的现金周转就可能发生困难,即它可能缺乏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各种到期的帐单及其他应付款。同样,营运资金的减少也并不意味着现金的缺乏和失败的风险。
从营运资金的构成项目来看,即包含货币性项目,也包含非货币项目,并且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项目当作同质看待。这就决定了营运资金的大小或正负不能清晰地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企业清偿债务的资金来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或货币性资产,而不直接用非货币资产。非货币资产中只有经过一系列的变现过程后,才能用来清偿债务。因此,企业可能在报告营运资金增加的同时缺乏现金。例如,70年代中期破产的美国W.T.Grant公司在它破产前十年的营业收入,营运资金一直成正数,但对其现金流量表分析,在破产前5年,其现金流量就呈负数,到1973年负值达1亿多美元。可见,营运资金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即营运资金为正,不能认为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强,流动性好;营运资金为负,也不能一概认为企业偿债能力弱,流动性差。
2.营运资金不能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状况。目前,企业会计体系是以应计制作为会计处理基础的。在应计制下,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增加的流动资产并不一定有现金流入,而往往以应收帐款的形式存在,这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损益表中的利润很高,而没有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日常开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高额利润是以并未收到的现金的应计收入来确定的。同理,发生的现金支出也并不完全确定为本期的费用。因此,单纯地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状况,不能了解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动信息,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是企业净利润与相关的现金收支产生差异的原因。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及其现金等价物。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于1987年颁布的第95号准则公告的解释,“现金”主要是指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活期);“现金等价物”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短期且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投资。①随时可转换成定额现金;②即将到期且利率变动对其价值的影响很小。
与营运资金相比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具有以下特征:
1.含义清楚,内容明确。在编报现金流量表时,报告主体要明确表明现金等价物的标准与内容,作为一项会计政策加以揭示。当明确界定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包含的项目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内容也就十分清楚,含义也相当明确,不会出现同等数额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代表了不同的财务状况的现象。
2.可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现金本身就具有支付能力,现金等价物由于变现能力强,也可作为商品流通的交换媒介,同样具有支付能力。因此,现金流量表上所反映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数额,实际上就代表了企业即期的支付能力。通常,一个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越高,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通过比较可见,与财务状况变动表相比,现金流量表在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满足了现代企业投资和筹投活动,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现金流量及创造现金能力的需要。根据有关资料,美国通过对600家公司进行调查表明,在1980年,有541家公司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只有59家公司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现金流量表,而到了1985年,同样是这600家公司,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只有220家,而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公司已达到了380家。为了顺应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要求,199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0月发布了“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公告,并规定在1994年1月1日起执行。由此,现金流量表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之后作为第三大对外报表,已成为国际会计界的一大趋向。
作者介绍:刘淑莲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
作者:刘淑莲
会计研究 1995年12期
财务状况变动表是反映企业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情况的报表。这张报表有多种编制方法,既可以“营运资金”或“全部资金”为基础,也可以“现金”为基础。当财务状况变动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时,这张表就变成了“现金流量表”。不论是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的财务状况变动表还是以现金为基础的现金流量表,其编制的目的旨在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它对于揭示企业在特定期间的营业、投资和筹资活动及其结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仅从这一点上看,两表是相同的,但两表在编制基础、表式结构和分析对象等方面是有区别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两张报表的编制基础不同。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两张表的编制基础的比较,分析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情况变动表的意义。
作为财务状况变动表的编制基础——营运资金,是指企业经营中可供流转使用的资金,从数值上(价值量上)等于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净值。采用这一编制基础的目的是通过对营运资金变动情况的揭示,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主要指资金的变现能力),但事实上,“营运资金”一词并未达到这一目的。这是因为:
1.“营运资金”不能向报表使用者提供关于企业资金流动性或偿债能力的准确信息。营运资金是流动资产减去流动负债后的净值,如果从数量方面来考察,这个概念是明确的,但如从这一“明确数据”的经济意义来考察,则相同的数据代表着不同的内容,以下是两张简化了的、不完整的资产负债表:
AA公司资产负债表(部分)
19××年12月31日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 40000应付帐款 40000
应收帐款 16000|存货 24000
流动资产合计 80000流动负债合计 40000
BB公司资产负债表(部分)
19××年12月31日
资产
负债及所有者权益
现金 4000 应付帐款 30000
应收帐款 40000应付票据 34000
存货 60000
流动资产合计104000流动负债合计 64000
根据表中的资料可知,AA公司和BB公司的营运资金都是40000元,如果单从营运资金概念本身的含义去分析,数值相等的营运资金应代表着大致相同的财务状况,但事实并非如此。AA公司的资产变现能力显然高于BB公司,BB公司半数以上的流动资产占用在变现能力较低的存货上。假定,两公司的债权人都要求清偿债务;
公司的现金即期支付能力就可以清偿债务;BB公司则不然,它只有重新筹措资金或进行清算。因此,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可能使企业资产的流动性显得模糊不清。例如,营运资金的增加,可能是企业经营业务的迅速扩展,使得存货规模和应收帐款(票据)相应地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引起的。假如这种情况在事先未被充分预计的话,企业的现金周转就可能发生困难,即它可能缺乏足够的现金来支付各种到期的帐单及其他应付款。同样,营运资金的减少也并不意味着现金的缺乏和失败的风险。
从营运资金的构成项目来看,即包含货币性项目,也包含非货币项目,并且将这两类性质不同的项目当作同质看待。这就决定了营运资金的大小或正负不能清晰地反映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偿债能力。一般来说,在正常情况下,企业清偿债务的资金来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现金或货币性资产,而不直接用非货币资产。非货币资产中只有经过一系列的变现过程后,才能用来清偿债务。因此,企业可能在报告营运资金增加的同时缺乏现金。例如,70年代中期破产的美国W.T.Grant公司在它破产前十年的营业收入,营运资金一直成正数,但对其现金流量表分析,在破产前5年,其现金流量就呈负数,到1973年负值达1亿多美元。可见,营运资金的高低并不能完全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即营运资金为正,不能认为是企业的偿债能力强,流动性好;营运资金为负,也不能一概认为企业偿债能力弱,流动性差。
2.营运资金不能清晰地反映出企业的现金收入与现金支出状况。目前,企业会计体系是以应计制作为会计处理基础的。在应计制下,企业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而增加的流动资产并不一定有现金流入,而往往以应收帐款的形式存在,这在商品经济的社会里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企业损益表中的利润很高,而没有现金支付到期债务和日常开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高额利润是以并未收到的现金的应计收入来确定的。同理,发生的现金支出也并不完全确定为本期的费用。因此,单纯地分析企业营运资金状况,不能了解企业实际的现金流动信息,评估企业的偿债能力,是企业净利润与相关的现金收支产生差异的原因。
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基础是现金及其现金等价物。根据美国财务会计委员会于1987年颁布的第95号准则公告的解释,“现金”主要是指库存现金和银行存款(活期);“现金等价物”是指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短期且具有高度流动性的投资。①随时可转换成定额现金;②即将到期且利率变动对其价值的影响很小。
与营运资金相比较,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具有以下特征:
1.含义清楚,内容明确。在编报现金流量表时,报告主体要明确表明现金等价物的标准与内容,作为一项会计政策加以揭示。当明确界定了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所包含的项目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内容也就十分清楚,含义也相当明确,不会出现同等数额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却代表了不同的财务状况的现象。
2.可恰当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支付能力。现金本身就具有支付能力,现金等价物由于变现能力强,也可作为商品流通的交换媒介,同样具有支付能力。因此,现金流量表上所反映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数额,实际上就代表了企业即期的支付能力。通常,一个企业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越高,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
通过比较可见,与财务状况变动表相比,现金流量表在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可比性和可解释性等方面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满足了现代企业投资和筹投活动,信息使用者更关注现金流量及创造现金能力的需要。根据有关资料,美国通过对600家公司进行调查表明,在1980年,有541家公司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财务状况变动表,只有59家公司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现金流量表,而到了1985年,同样是这600家公司,以营运资金为基础编制的只有220家,而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公司已达到了380家。为了顺应理论界和实业界的要求,1992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于10月发布了“以现金流量表”取代“财务状况变动表”的公告,并规定在1994年1月1日起执行。由此,现金流量表继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之后作为第三大对外报表,已成为国际会计界的一大趋向。
作者介绍:刘淑莲 东北财经大学会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