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苏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风波再解读

中苏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风波再解读_新华每日电讯

凡是研究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的学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也译为联合舰队)事件。

由于毛泽东在此期间第一次对苏联在任领导人及其现行政策提出了严厉指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长期以来,这种看法颇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历史定案。但事实究竟如何,是值得商榷的。

长波电台与“共同舰队”

1958年1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之前,苏联海军已经研究了建立长波电台的问题。第一个方案是在苏联本土建立长波发射电台,但因其耗资巨大且通讯质量难有保证而被否决。第二个方案是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印度各建一个长波发射台。赫鲁晓夫否决了印度方案,但对于海南岛方案,他认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恰在此时,中方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根据《肖劲光回忆录(续集)》:随着潜艇部队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大功率的长波电台。海军便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希望获得帮助。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中苏共同投资建设大功率长波发射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各一座。

4月24日,毛泽东指示有关部门作如下答复:同意在中国建设该项设施,但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彭德怀在军委会议上提出,电台不要合办,不要让外国人在中国搞军事基地,这样影响不好。6月4日,彭德怀向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杜鲁方诺夫陈述了中方的意见,但苏方仍坚持,应由双方共同投资建台。双方进行了多次洽商,未能就协议达成一致意见。

长波电台问题未了,又出现了“共同舰队”的问题。根据此前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1958年6月28日,周恩来致信赫鲁晓夫,希望苏联政府对中国海军给予新技术援助。7月1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讨论此信。然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向毛泽东转述这次会议时,错误地表示: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一起商量,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

毛泽东当即指出,中国只是请苏联提供帮助,没有考虑过“合作社”的问题,并抓住“共同舰队”的问题不断追问。尤金一再解释,这只是一个提议。

随后,毛泽东又将尤金等人召到中南海去谈话。根据谈话记录,毛泽东重申了不搞“共同舰队”的立场,并宣布撤回请苏联提供海军援助的要求。他指责苏联帮助中国搞了一点原子能,“就要控制,就要租借权”。

赫鲁晓夫秘密访华

1958年7月31日下午5时至9时,毛泽东与针对这两事秘密访华的赫鲁晓夫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会谈。这次会谈尤金没有参加——就在当天早晨,尤金因过度紧张和惊吓而出现脑溢血,并导致偏瘫。

会谈中,赫鲁晓夫坚决否认苏联曾使用过“共同舰队”的说法,整个事情是“一次误会”,只是希望其海军舰队可以利用中国的海域对付美国人。听过赫鲁晓夫的解释后,毛泽东仅仅发了几句牢骚,便主动结束了关于“合作社”问题的谈话。双方还约定,以后“永远不再提这样的问题”了。

接着,赫鲁晓夫开始谈长波电台问题。他说,电台的所有权属于中国,苏联只是要求通过协议,允许苏联使用这个电台。毛泽东则强调,马利诺夫斯基提出苏联出钱,就是要所有权。中国同意建立长波电台,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苏联可以使用。

赫鲁晓夫表示,所有权肯定是中国的,但苏联既然使用,出些钱也是应该的,可以用贷款的形式。毛泽东坚持:中国不需要贷款,如果苏联要出钱,中国就不搞了。

由此可见,苏联的确有利用中国的海岸和军事基地的想法。但是,无论在长波电台还是海军援助的问题上,都没有设想、也没有提出过租借权、所有权或“合作社”的问题。

问题解决

这一事件的结果,也不是人们想象和传说的那样——中国撤回了请苏联援助的请求,从而引发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实际上,赫鲁晓夫访华会谈中所有涉及的问题,都按照中国的意愿得到了解决。对这样的结局,双方都感到十分满意。

关于长波电台问题。8月3日,彭德怀和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八三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一、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1960年2月,长波电台开工建设。电台建成以后,苏联也曾一度使用过。关于向中国提供海军新技术援助的问题。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二四协定》。除了认为尚不成熟的核潜艇技术,苏联几乎向中国敞开了所有海军新技术的大门。

毛泽东把憋在心中的怨气发泄出去后,已经平静多了,还在谈话中对赫鲁晓夫本人大加赞扬。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毛泽东1958年夏天对苏联人的所有指责中,没有一件事情是针对赫鲁晓夫本人的。

(沈志华)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中苏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风波再解读_新华每日电讯

凡是研究中苏关系史和冷战史的学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1958年的长波电台和“共同舰队”(也译为联合舰队)事件。

由于毛泽东在此期间第一次对苏联在任领导人及其现行政策提出了严厉指责,很多人都认为这是中苏关系走向破裂的导火索。长期以来,这种看法颇为流行,似乎已成为历史定案。但事实究竟如何,是值得商榷的。

长波电台与“共同舰队”

1958年1月,苏联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试航成功。外出潜艇与基地的通讯和联络问题便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此之前,苏联海军已经研究了建立长波电台的问题。第一个方案是在苏联本土建立长波发射电台,但因其耗资巨大且通讯质量难有保证而被否决。第二个方案是在中国的海南岛和印度各建一个长波发射台。赫鲁晓夫否决了印度方案,但对于海南岛方案,他认为不仅是可行的,而且不会存在任何困难。

恰在此时,中方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根据《肖劲光回忆录(续集)》:随着潜艇部队的发展,中国迫切需要大功率的长波电台。海军便与苏联有关方面联系,希望获得帮助。

1958年4月18日,苏联国防部长马利诺夫斯基致函中国国防部长彭德怀,建议在中国华南地区,由中苏共同投资建设大功率长波发射电台和远程接收中心各一座。

4月24日,毛泽东指示有关部门作如下答复:同意在中国建设该项设施,但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彭德怀在军委会议上提出,电台不要合办,不要让外国人在中国搞军事基地,这样影响不好。6月4日,彭德怀向苏联在华军事总顾问杜鲁方诺夫陈述了中方的意见,但苏方仍坚持,应由双方共同投资建台。双方进行了多次洽商,未能就协议达成一致意见。

长波电台问题未了,又出现了“共同舰队”的问题。根据此前签订的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1958年6月28日,周恩来致信赫鲁晓夫,希望苏联政府对中国海军给予新技术援助。7月15日,苏共中央主席团召开会议讨论此信。然而,苏联驻华大使尤金在向毛泽东转述这次会议时,错误地表示:赫鲁晓夫希望与中国同志一起商量,建立一支共同的潜艇舰队。

毛泽东当即指出,中国只是请苏联提供帮助,没有考虑过“合作社”的问题,并抓住“共同舰队”的问题不断追问。尤金一再解释,这只是一个提议。

随后,毛泽东又将尤金等人召到中南海去谈话。根据谈话记录,毛泽东重申了不搞“共同舰队”的立场,并宣布撤回请苏联提供海军援助的要求。他指责苏联帮助中国搞了一点原子能,“就要控制,就要租借权”。

赫鲁晓夫秘密访华

1958年7月31日下午5时至9时,毛泽东与针对这两事秘密访华的赫鲁晓夫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会谈。这次会谈尤金没有参加——就在当天早晨,尤金因过度紧张和惊吓而出现脑溢血,并导致偏瘫。

会谈中,赫鲁晓夫坚决否认苏联曾使用过“共同舰队”的说法,整个事情是“一次误会”,只是希望其海军舰队可以利用中国的海域对付美国人。听过赫鲁晓夫的解释后,毛泽东仅仅发了几句牢骚,便主动结束了关于“合作社”问题的谈话。双方还约定,以后“永远不再提这样的问题”了。

接着,赫鲁晓夫开始谈长波电台问题。他说,电台的所有权属于中国,苏联只是要求通过协议,允许苏联使用这个电台。毛泽东则强调,马利诺夫斯基提出苏联出钱,就是要所有权。中国同意建立长波电台,费用全部由中国负担,所有权是中国的,苏联可以使用。

赫鲁晓夫表示,所有权肯定是中国的,但苏联既然使用,出些钱也是应该的,可以用贷款的形式。毛泽东坚持:中国不需要贷款,如果苏联要出钱,中国就不搞了。

由此可见,苏联的确有利用中国的海岸和军事基地的想法。但是,无论在长波电台还是海军援助的问题上,都没有设想、也没有提出过租借权、所有权或“合作社”的问题。

问题解决

这一事件的结果,也不是人们想象和传说的那样——中国撤回了请苏联援助的请求,从而引发了中苏关系的破裂。

实际上,赫鲁晓夫访华会谈中所有涉及的问题,都按照中国的意愿得到了解决。对这样的结局,双方都感到十分满意。

关于长波电台问题。8月3日,彭德怀和马利诺夫斯基分别代表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了《八三协定》。其主要内容是:一、长波电台由中国自己建设,主权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二、苏联在设计和建筑等技术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一切费用均由中国通过贸易账户偿付。1960年2月,长波电台开工建设。电台建成以后,苏联也曾一度使用过。关于向中国提供海军新技术援助的问题。经过谈判,双方签订了《二四协定》。除了认为尚不成熟的核潜艇技术,苏联几乎向中国敞开了所有海军新技术的大门。

毛泽东把憋在心中的怨气发泄出去后,已经平静多了,还在谈话中对赫鲁晓夫本人大加赞扬。细心的人不难发现,在毛泽东1958年夏天对苏联人的所有指责中,没有一件事情是针对赫鲁晓夫本人的。

(沈志华)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相关内容

  • 1949年--1960年中苏关系与我国外交战略的历史演变
  • 1949年--1960年中苏关系与我国外交战略的历史演变 徐琳 内容提要:1949年--1960年中苏关系从结盟走向了破裂,我国的外交战略从"一边倒"逐渐过渡到了"两个拳头打人".研究这段历史的演变,对于我们在全球化时代应付复杂多边的国际形势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 中国业余电台频率使用
  • 中国业余电台频率使用 以下资料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令2006年第4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频率划分规定> 一. 相关 无线电管理的术语与定义: 1.3.39 业余业务 amateur service 供业余无线电爱好者进行自我训练.相互通信和技术研究的无线电通信业务.业余无线 ...

  • 外交题库5
  • 课程代码:103618〓〓课程名称:中国对外关系专题研究 MA 外交 MA 外交政策 MA 多边外交 MA 求同存异 MA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MA 一国两制 MA 搁置争议 MA 中日关系四原则 MA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原则 MA 长崎国旗事件 MA 九十年代发展中美关系的四原则 MA 中美建交三原则 ...

  • 年代前期中国国家安全形势探析
  • 摘要:20世纪60年代前期,美苏争霸导致整个国际局势复杂变幻,严重影响着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环境:美国支持并援助台湾当局反攻大陆:苏联在中苏边界频繁挑起事 端,印度不断蚕食中国领土.梳理1960年代前期国家安全形势,有助于加深认识和研究当时中国国防建设的总体筹划与实践. 关键词:1960年代前期 中国 ...

  • "向台湾报道台湾"
  •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陆媒体入岛情况和两岸媒体特征的分析,提出大陆媒体的涉台报道在"向大陆报道台湾"和"向台湾报道大陆"两个命题的基础上,应继续思考第三个命题,即"向台湾报道台湾",以期拓展涉台报道平台,加速两岸媒体的深层次融合. [关键词 ...

  • 电波频段及传输方式
  • 1,关于电磁波的分类,对应的,波长和频率的关系: *** 频率在 1Km,人们称其为长波. *** 频率在300KHz-3MKHz 的电磁波,其波长为100m-1Km之间,人们称其为中波. HF频率在3MHz-30MHz的电磁波,其波长为10m-100m之间,人们称其为 短波. 常用天波和地波传播. ...

  • 刘仁静与史静仪的情感纠葛
  • LISHIFENGYUN 刘仁静与史静仪的情感纠葛 刘仁静,湖北应城人,1918年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后又转入哲 学系和英语系学习.1920年,经罗章龙的介绍,刘仁静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1年7月,刘仁静作为"一大"代表,出席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 刘仁静 ...

  • 中国海军基地
  • 一.缅甸科科群岛 科科群岛是缅甸在孟加拉湾的一个岛群,位于东经93.4度,北纬14度,是印度安达曼-尼科巴群岛的北延.其主要包括大科科及小科科等岛,总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其中大科科岛占去大半.该岛也北距中国只有1200公里,东南距马六甲海峡只有数百公里,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缅甸政府将其中17个岛屿 ...

  • 我喜欢这篇文章[散文欣赏]
  • [毛主席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草木白雪∕文 清明节深切的怀念. 有的虽然人活着,他的名字已经遗臭万年:有的人虽然已经离开了他热爱的人民,但他的名字永远与日月同辉,同江河共存,与山川相抱,和人民紧连--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着人民的利益,在我们的前头英勇地牺牲了,让我们高举起他们的旗帜,踏着他们的血迹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