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20139最新修改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名称:铁生锈

实验材料: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步骤: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2.将6个瓶子分别编号①、②、③、④、⑤、⑥,向6个瓶子中放入6个用砂纸打磨的铁钉。

3、①号瓶中不加任何物质,只有空气。②号瓶中装满水。③号瓶中放入半瓶水,使一半铁钉没入水中。④号瓶中加入半瓶盐水。⑤号瓶中加入半瓶碱面溶液。⑥号瓶中加入半瓶醋溶液。一周后观察铁钉的生锈情况。

实验现象:①②号瓶中轻微生锈。③号瓶中生锈严重。④、⑤、⑥号瓶中较③号瓶中生锈严重。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实验名称: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

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

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

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

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

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

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实验名称:蚯蚓找家

实验材料:蚯蚓5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上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

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3.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纸盒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干土,在盒右边放湿土,干土

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

4.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

数量。

实验现象:1.蚯蚓都爬到阴暗处。2.蚯蚓都爬到湿土里。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

剪刀。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 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其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侧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的温度、天气等情况。实验现象: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实验名称:馒头发霉的对比实验

实验目的:比较馒头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材料:四片馒头、塑料袋。

实验过程:(1)选四片馒头,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水,将2、4号烤干。 (3)将4片馒头分别装入袋中。

(4)将1、2号放在窗台上,3、4号放入冰箱里。

(5)几天后,观察4片馒头,看看发生了什么变化,并记录下来。 实验现象: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面积最大。 2号、3号馒头发霉时间和面积居中。 4号馒头发霉时间晚,发霉面积小。 实验结论: 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名称:铁生锈

实验材料:铁钉、纱布、玻璃瓶、碱、盐、油、醋、砂纸。 实验步骤:1.用砂纸打磨铁钉,去掉其表面覆盖物。

2.将6个瓶子分别编号①、②、③、④、⑤、⑥,向6个瓶子中放入6个用砂纸打磨的铁钉。

3、①号瓶中不加任何物质,只有空气。②号瓶中装满水。③号瓶中放入半瓶水,使一半铁钉没入水中。④号瓶中加入半瓶盐水。⑤号瓶中加入半瓶碱面溶液。⑥号瓶中加入半瓶醋溶液。一周后观察铁钉的生锈情况。

实验现象:①②号瓶中轻微生锈。③号瓶中生锈严重。④、⑤、⑥号瓶中较③号瓶中生锈严重。 实验结论: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实验名称:惯性试验

实验材料:鱼缸一个,鸡蛋一个,光滑的薄木板一块,小锤一个。

实验步骤:1.把鱼缸装入二分之一的水,盖上薄木板,然后把鸡蛋放在木板上面。 2.用小锤沿水平方向迅速敲击木板,看鸡蛋如何运动。 实验现象:鸡蛋会掉进水里。

实验结论:鸡蛋没有随木板一起运动,而是保持了它原有的运动趋势,木板抽掉后,只好掉进鱼缸内,说明鸡蛋具有惯性。

实验名称:昼夜交替的模拟试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大头针。

实验步骤:1.用手电筒的光代表太阳光把地球仪照亮。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部分,思考

那边是白天,那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如插大头针的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

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是早上、正午和傍晚?

实验现象:1.地球仪上分成了明暗两部分,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

夜。

2.地球自西向东转动,同一个地方出现了昼夜交替现象。当这个地方转到刚被光照射到

是早晨,正对“太阳”时是正午,转到刚被光照不到时是傍晚。

实验结论: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

黑夜。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名称:四季更替的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地球仪、手电筒

实验步骤:1.在桌子上画一个圆,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 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

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要保持一致。

实验现象:地球仪上的南北半球接受手电光的照射程度不断变化。

实验结论: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由于地轴的

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接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的变化,从而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实验名称:蚯蚓找家

实验材料:蚯蚓5条、长方形纸盒、黑湿布、透明的塑料薄膜、。

实验步骤:1.找一个长方形纸盒把里面涂黑,把盒底挖掉一半,贴一块透明的塑料薄膜。

2.在桌上铺一块黑湿布,在布上放上5条蚯蚓,用盒罩住,使蚯蚓正好在盒内的明暗交

界处,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亮处和暗处蚯蚓的数量。

3.用一个长方形纸盒,在纸盒垫上塑料薄膜,在盒左边放干土,在盒右边放湿土,干土

与湿土间隔一段距离。

4.在盒中间没有土的地方,放5条蚯蚓,观察蚯蚓往哪边爬,比较干土与湿土中蚯蚓的

数量。

实验现象:1.蚯蚓都爬到阴暗处。2.蚯蚓都爬到湿土里。 实验结论: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实验名称:植物的向光性实验。

实验材料:植物幼苗(玉米、小麦等)、火柴杆、小花盆(或培养皿)、泥土、不透光的纸盒、台灯、

剪刀。

实验步骤: (1)用剪刀在不透光的纸盒一侧挖一个直径为1 cm的孔,待模拟单侧光照射时使用。

(2)将几株长势相同但其叶尚未出胚芽鞘的小麦幼苗依次排开,分别栽种在两个花盆中,幼苗的旁边插一根火柴杆,作为对比的参照物。

(3)将制好的遮光罩扣住花盆(一组用不透光的纸盒,另一侧用一侧带小孔的纸盒),白天将装置置于阳光充足的地方,夜间以台灯代替光源,并使光从小孔中透入纸盒。

(4)每天打开纸盒,观察幼苗的生长情况,记录下高度、倾斜角及当日的温度、天气等情况。实验现象:幼苗朝纸盒开孔的方向生长,也就是向着光源的方向生长。 实验结论:植物的生长具有向光性。


相关内容

  • 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水流有力量]教学设计
  •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水流有力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水流产生力量,这种力量给人类带来好处,也带来灾难.初步构建这种双重认识,趋利避害,利于小学生正确的科学观.为此设计了<水流有力量>一课,目的是使学生获得探究意识,实验能力.科学思维及尊重事实等方面素养的有效培养. 二 ...

  •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说课
  • 青岛版小学六年级上册<做一块卵石>说课稿 一.说教材 <做一块卵石>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13课,它与<地球内部有什么>.<火山和地震>.<各种各样的矿物>.<地表的变化>五课共同构成本册的第四单元-- ...

  •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蜡烛的变化]观课报告
  • <蜡烛的变化>观课报告 王 娜 经过群组打磨,王娜老师执教的<蜡烛的变化>一课,老师评价有: 姜佳丽: 在上课之 前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合理. 王敏: 教师通过演示实验,学生自主操作实验等一系列的实验,让学生探究出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特点和区别,达到 ...

  •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7课[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 青岛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弯弯的月亮>教学设计 即墨市第一实验小学 卢中学 [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是较为深入的分析月相的成因,培养学生推理及想象能力,对学生来说,天体运动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基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进行有效教学.并争取多利用模拟实验和多 ...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 青岛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声音的产生> 教学设计 海阳市留格庄镇中心小学 孙晓宁 [教材说明]<声音的产生>是青岛版小学<科学>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声音的秘密>单元的第10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识,提出猜想--设计方案,进行探 ...

  • 太阳和影子(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 (青岛版五年制)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太阳和影子 一.教材及学情分析: <太阳和影子>一课选自青岛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太阳与时间"单元的第2课,本课是在<认识太阳>的基础上,对太阳和影子作进一步了解,通过观察,发现太阳与影子的关系及变化规律,感受太阳位置的 ...

  •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 2015--2016学年度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工作总结 林本美 科学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 ...

  •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课一练习题及答案21
  • 青岛版三年级科学上册一课一练习题及答案21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试题 第一单元 科学在我们身边 第一课.玩具里的科学 一.填一填 1. 我们一般( ).( ).( )等几方面来描述玩具? 2.玩玩具时要边( ).边 ( ),边( ). 3.爱因斯坦说过:(" )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 ...

  • 最新配套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期中试卷
  •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中学业质量检测 五年级数学 4.解方程 X-2.3=5.5 3.8+4x=67.8 4x÷8=125 9x-4x=13 ※ 卷面分5分: 要求书写认真.字体工整.卷面整洁.格式规范. 一.算一算(5+8+12+8=33分) 1.直接写得数 2.12×2= 0.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