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

方浅 6100412108

1.江西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开始做茶,且一直延续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白居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根据文献记载,从唐宋到明清,很多茶叶从江西流出,浮梁因而成为重要的茶叶之乡。陈文华介绍:“在唐代,浮梁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茶贸易集散中心,且上交的茶税最多时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三。虽然在南宋之后有所衰弱,但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因为引进红茶,浮梁茶叶生产贸易又重新崛起。”

2.江西茶道闻名中外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恬淡寡欲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江西茶道融合了儒、释、道、文、史、哲、艺、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的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任职于江西的陈文华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首,江西人余悦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在国内外表演都受到了由衷的称赞。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合著并出版的十卷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也把婺源茶道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首先进行介绍。与此同时,修水县、浮梁县也组织了茶艺团,开始发掘、整理和再现民间茶道。

3.江西禅茶文化影响亚洲茶事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江西的茶文化,与佛教一样源远流长。当代人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修为,品茶被看作是抵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禅茶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且范围越来越广。江西产茶的起源,即与佛僧关系密切,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即是寺院的僧人。江西名茶庐山云雾最早就是江西庐山、云居山的寺院僧众培育出来的。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另有史书记载,庐山植茶始于慧远。之后不久,庐山也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

二中心之所在,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此一住就是30年,直到圆寂。大文学家谢灵运,为大师作文纪念并立塔碑下。在慧远的影响下,庐山各寺院也纷纷栽植茶叶,太兴僧人饮茶之风,有力地推动了庐山的茶业生产,为庐山饮茶文化注入了佛教文化的基因。茶与禅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禅茶文化,并由最初二者物质功能的结合发展到统一的智慧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江西禅宗功不可没。在历史悠久、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法门寺举行的“首届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表演后,得到了中、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茶文化专家和茶道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很快,中国茶叶博物馆将“禅茶”的表演人员聘请到馆,由江西这个摇篮诞生的“禅茶”成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重大活动的“保留节目”。

4. 茶界“赣军”人才济济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悦告诉记者,之所以江西茶文化相对于其他省较为突出,这与江西拥有一大批对茶文化研究感兴趣的人是分不开的。单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就有20多人,他们有的学文学,有的学历史,有的学哲学,还有的研究经济,多种专业、多门学科让江西茶文化研究变得异彩纷呈。除此之外,全省11个城市还“虎踞”着一批默默耕耘的研究人员。近十年来,他们不求钱财、不求出名,辛勤地在书海中遨游,奉献出了一篇篇颇有见解的论文和一项项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北京都出现了有组织、有计划研究茶文化的团体,但江西却是成气候最早的。不夸张地说,至今为止,江西研究茶文化的队伍仍是国内最为强大的。

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章伏源,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到茶文化研究中来的,那时他还是图书馆保管部主任。因为工作之便,他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硬是沙海淘金般找出了许多古人对茶文化的研究文字。江西省博物馆的胡丹是一位文静的女士,她也是省内最早与茶文化研究结缘的人员之一。她在馆内的任务是保管书画,于是与本身的专业结合在一起,关注起了茶文化、茶绘画作品,潜心于茶书画的研究。省社科院图书馆馆长王河,对古籍情有独钟,把先秦至宋元的茶文化资料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梳理;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赖功欧,撰写的第一篇茶文化论文就是《茶与隐逸》,出手不凡,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研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叶青,喜爱书法,出版过字帖,对宋代书画艺术研究颇有成就,现在正钻研于明代茶文化研究;此外,社科院胡长春、王建平、胡颖峰等人在这一领域也颇有发言权„„

5.江西茶叶品质优越、品种繁多

江西地处全国绿茶金三角产区,不仅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山地资源丰富,为茶叶生产创造了独特的适宜环境,哺育出了品质上好的茶叶,“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则是对江西茶叶的形容。江西茶业联合会副会长赵沙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年国家质检部门组织对各区域茶叶进行抽检,检测重金属含量、农药残渣量是否超

标,江西连续多年抽检合格率都是100%,甚至几次还抽检出‘零农残’,这充分说明江西茶叶绿色无污染。”江西茶叶品种众多,绿茶、红茶、白茶都有优质品牌。人们说起江西茶叶,无不以绿茶为荣。江西绿茶中,名品繁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有历史悠久,依庐山而现于历史得名、更依庐山名扬天下的庐山云雾茶。有产于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狗牯脑山并以狗牯脑山而命名的狗牯脑茶。此外,近年来江西红茶异军突起,红茶也成为江西茶产业的主力军,如河红、靖红、宁红、井冈红等,大有江西茶业一片红的势头。其中“宁红金毫”条紧细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乌润,香味鲜嫩醇爽,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同时,江西白茶品质也十分优越,其中有产自江西省资溪县,因满叶披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的资溪白茶。有产于江西省靖安县,外形圆紧秀直匀整,色泽白嫩,茶香浓郁,滋味甜和的靖安白茶。

6.中外交流屡显身手

江西在国内外茶人心中始终占有一定的分量。由陈文华研究员主编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至今已历时12年,已经发表了一千多万字的茶文化研究论文和各类文章。它广泛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茶界权威及茶文化研究爱好者。这本杂志已经成为国内外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权威性茶文化刊物。2001年,日本出版《茶道学大系》,其中关于“现代中国的茶史研究”论文全部选自这本杂志。近几年来,由余悦研究员主编的《中华茶文化丛书》(10本)、《中国茶叶艺文丛书》(5本)、《茶文化博览丛书》(5本)以及有25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茶文化经典》,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其中许多文章或观点多次被人作为“经”、“典”而引用、参考。

十多年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而且在推广中国茶文化、推广中国茶艺方面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先后帮助北京、上海、广东、广西、云南、山西、福建、陕西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或国际茶会。此外,江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还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一有重大活动,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浅谈中国茶文化之江西茶文化

方浅 6100412108

1.江西茶历史可追溯至东汉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华在接受采访时介绍说:“江西是产茶大省,历史悠久,早在汉代就开始做茶,且一直延续到唐朝,在全国都非常畅销。白居易的诗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其实有个背景,那就是当年全国三分之一的茶叶在浮梁县集散。”根据文献记载,从唐宋到明清,很多茶叶从江西流出,浮梁因而成为重要的茶叶之乡。陈文华介绍:“在唐代,浮梁是东南亚地区最大的茶贸易集散中心,且上交的茶税最多时占到全国的八分之三。虽然在南宋之后有所衰弱,但从清朝同治年间开始,因为引进红茶,浮梁茶叶生产贸易又重新崛起。”

2.江西茶道闻名中外

道可道,非常道;茗可茗,非常茗。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道家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恬淡寡欲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江西茶道融合了儒、释、道、文、史、哲、艺、医等多种传统文化精髓,“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皎然的诗中,皎然是最早将“茶事”和“道”连在一起的人。在唐代,我国就已大兴“茶道”,只是由于历史原因,近现代整个中国都少有人从事老祖宗传承下来的“茶道”和“茶艺”的研究。上个世纪80年代初,伴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江西茶人开始了复活和弘扬中国茶道的工作。任职于江西的陈文华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首,江西人余悦被媒体誉为“中国茶道六君子”之一。正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有着深厚茶文化基础的江西很快就“尝”到了甜头,最值得一提的自然要算婺源茶道了。婺源茶道注重“敬”、“和”、“俭”、“静”的道德精神,其在国内外表演都受到了由衷的称赞。中日两国专家学者合著并出版的十卷本《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也把婺源茶道作为中国茶道的代表首先进行介绍。与此同时,修水县、浮梁县也组织了茶艺团,开始发掘、整理和再现民间茶道。

3.江西禅茶文化影响亚洲茶事

“茶禅一味”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之一,江西的茶文化,与佛教一样源远流长。当代人越来越注重身心的修为,品茶被看作是抵达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尤其是近十多年来,禅茶的概念逐渐出现在人们生活当中,且范围越来越广。江西产茶的起源,即与佛僧关系密切,首开茶树培植之先河的即是寺院的僧人。江西名茶庐山云雾最早就是江西庐山、云居山的寺院僧众培育出来的。据《庐山志》记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另有史书记载,庐山植茶始于慧远。之后不久,庐山也一度成为全国佛教第

二中心之所在,慧远大师被尊为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在此一住就是30年,直到圆寂。大文学家谢灵运,为大师作文纪念并立塔碑下。在慧远的影响下,庐山各寺院也纷纷栽植茶叶,太兴僧人饮茶之风,有力地推动了庐山的茶业生产,为庐山饮茶文化注入了佛教文化的基因。茶与禅两种不同的传统文化形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禅茶文化,并由最初二者物质功能的结合发展到统一的智慧境界,在这一过程中,江西禅宗功不可没。在历史悠久、海内外享有盛誉的法门寺举行的“首届唐代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进行表演后,得到了中、日、韩、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茶文化专家和茶道表演艺术家的高度赞扬。很快,中国茶叶博物馆将“禅茶”的表演人员聘请到馆,由江西这个摇篮诞生的“禅茶”成了中国茶叶博物馆重大活动的“保留节目”。

4. 茶界“赣军”人才济济

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悦告诉记者,之所以江西茶文化相对于其他省较为突出,这与江西拥有一大批对茶文化研究感兴趣的人是分不开的。单江西省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就有20多人,他们有的学文学,有的学历史,有的学哲学,还有的研究经济,多种专业、多门学科让江西茶文化研究变得异彩纷呈。除此之外,全省11个城市还“虎踞”着一批默默耕耘的研究人员。近十年来,他们不求钱财、不求出名,辛勤地在书海中遨游,奉献出了一篇篇颇有见解的论文和一项项颇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上个世纪90年代,广东、北京都出现了有组织、有计划研究茶文化的团体,但江西却是成气候最早的。不夸张地说,至今为止,江西研究茶文化的队伍仍是国内最为强大的。

江西省图书馆馆长章伏源,是上世纪90年代初参加到茶文化研究中来的,那时他还是图书馆保管部主任。因为工作之便,他从浩瀚的历史文献中硬是沙海淘金般找出了许多古人对茶文化的研究文字。江西省博物馆的胡丹是一位文静的女士,她也是省内最早与茶文化研究结缘的人员之一。她在馆内的任务是保管书画,于是与本身的专业结合在一起,关注起了茶文化、茶绘画作品,潜心于茶书画的研究。省社科院图书馆馆长王河,对古籍情有独钟,把先秦至宋元的茶文化资料进行了一番精心的梳理;哲学研究所副所长赖功欧,撰写的第一篇茶文化论文就是《茶与隐逸》,出手不凡,此后一直致力于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的研究;文化研究所副所长叶青,喜爱书法,出版过字帖,对宋代书画艺术研究颇有成就,现在正钻研于明代茶文化研究;此外,社科院胡长春、王建平、胡颖峰等人在这一领域也颇有发言权„„

5.江西茶叶品质优越、品种繁多

江西地处全国绿茶金三角产区,不仅自然生态条件得天独厚,而且山地资源丰富,为茶叶生产创造了独特的适宜环境,哺育出了品质上好的茶叶,“颜色碧而天然、口味香而浓郁、水叶清而润厚”则是对江西茶叶的形容。江西茶业联合会副会长赵沙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每年国家质检部门组织对各区域茶叶进行抽检,检测重金属含量、农药残渣量是否超

标,江西连续多年抽检合格率都是100%,甚至几次还抽检出‘零农残’,这充分说明江西茶叶绿色无污染。”江西茶叶品种众多,绿茶、红茶、白茶都有优质品牌。人们说起江西茶叶,无不以绿茶为荣。江西绿茶中,名品繁多,不但香高味长,品质优异,且造型独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其中有历史悠久,依庐山而现于历史得名、更依庐山名扬天下的庐山云雾茶。有产于江西省遂川县汤湖镇狗牯脑山并以狗牯脑山而命名的狗牯脑茶。此外,近年来江西红茶异军突起,红茶也成为江西茶产业的主力军,如河红、靖红、宁红、井冈红等,大有江西茶业一片红的势头。其中“宁红金毫”条紧细秀丽,金毫显露,多锋苗,色乌润,香味鲜嫩醇爽,汤色红艳,叶底红嫩多芽。同时,江西白茶品质也十分优越,其中有产自江西省资溪县,因满叶披毫,如银似雪而得名的资溪白茶。有产于江西省靖安县,外形圆紧秀直匀整,色泽白嫩,茶香浓郁,滋味甜和的靖安白茶。

6.中外交流屡显身手

江西在国内外茶人心中始终占有一定的分量。由陈文华研究员主编的《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至今已历时12年,已经发表了一千多万字的茶文化研究论文和各类文章。它广泛团结了一大批国内外茶界权威及茶文化研究爱好者。这本杂志已经成为国内外篇幅最多、影响最大的权威性茶文化刊物。2001年,日本出版《茶道学大系》,其中关于“现代中国的茶史研究”论文全部选自这本杂志。近几年来,由余悦研究员主编的《中华茶文化丛书》(10本)、《中国茶叶艺文丛书》(5本)、《茶文化博览丛书》(5本)以及有250多万字的巨著《中国茶文化经典》,受到了海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其中许多文章或观点多次被人作为“经”、“典”而引用、参考。

十多年来,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不仅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众多的成果,而且在推广中国茶文化、推广中国茶艺方面做出了许多创造性的工作,他们先后帮助北京、上海、广东、广西、云南、山西、福建、陕西等许多省市自治区组织、策划形式多样的国际茶文化学术研讨会或国际茶会。此外,江西中国茶文化研究中心还与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法国、印度尼西亚等2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一有重大活动,就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相关内容

  • 最美校园--浙江大学之江校区
  • 这里有"保存相当完整的近代大学建筑群","曾荣获世界近代学府建筑完整保护建筑第二名"南对钱塘江,北依月轮山,东邻六和塔,西接九溪. 这是一座隐匿在山坡上森林里的立体校园.山水相望,得天独厚. 有人说,这也是杭州最神秘的一座校园,几乎没人能穷尽它的角角落落. 沿 ...

  • [之江新语]读后感
  • 听习总论教育 品育人之真谛 --读<之江新语>中有关"教育"之论述有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之江新语>文风清新.发人深思,特别是其中多篇涉及教育类的论述让我感到尤为亲切.从高考分数到家庭教育,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到终身学习,习总以一位领导人的远见卓识揭示了一 ...

  • 之江新语读书心得
  • 读书心得:<之江新语>给我的思考和启示 大家下午好,今天我给大家推荐和介绍一本书,名字叫<之江新语>,这本书是2003年2月至2007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这个栏目,发表的二百三十二篇短文的汇编.这本 ...

  • 外祖父张之江游说宋哲元打响全面抗日第一枪
  • 曾经担任国民军总司令.西北边防督办的张之江将军是我的外祖父,他为中国的抗日战争做出很多贡献,其中特别有历史意义而不为世人所知的,就是游说鼓励老部下29军军长宋哲元和张自忠等人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 临危受命赴平津游说昔日老部下 日本军占领东北后,又步步紧逼华北,华北危急,全中国危急.当时宋哲元任军长的 ...

  • 大学教师先进事迹
  • 王××同志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我校职教学院和之江学院从事政治辅导员工作。其间,该同志在平凡的岗位上积极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取得了较好的工作成绩。 1999年9月,该同志被组织安排至我校新成立的民办之江学院从事辅导员工作。他一人具体负责该院首届500名民办本科生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工 ...

  • 2012经销商年会发言稿
  • 2012经销商年会发言稿 --互助共赢创未来 各位代表.各位来宾.各位经销商朋友: 大家好! 在这春意盎然.阳光明媚的日子,欢迎全国各位民用胶经销商代表来到美丽的杭州,参加之江公司首次全国民用胶经销商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是之江公司和各位代表成为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标志,意义重大.在此,我谨代表杭州之 ...

  • 校园文艺晚会主持稿
  • 1. 开头: 欣赏完了**大家一定**(根据前面节目加连词) 让我们共同走进一段奇妙的音乐之旅 注意了 小提琴的声音就要向我们飘来 古筝 感谢**的精彩演奏 古筝起源于战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历来得到文人雅士的推崇. 凄凄切切断肠声,指滑音柔万种情.然我们听一听今天的古筝将如何展现它的风采. 钢琴

  • 开工仪式策划方案
  • 为完成之江大桥年底开工的预定目标,施工栈桥的开工仪式预定在2012年12月 日举行,为了使开工仪式顺利有序特制订此开工仪式方案。 一、入场路线 从钱江酒家处开始在节点上设置路线导示牌,并在马路两边设置迎宾彩旗,路线导向牌每隔200米左右设置一个,转弯处必须有相关的导向标志(路线导向牌内容为:“xx之 ...

  • 南怀瑾先生生平简介(一)
  • 南怀瑾先生生平简介 南怀瑾先生(1918-2012),温州乐清人.先生幼承庭训,遍读诸子.稍长赴杭州求学,曾就读于浙江国术馆.杭州之江文理学院:期间,披阅了<四库全书>和<道藏>. 抗战军兴,先生投笔从戎,于大小凉山地区编练自卫团,之后入成都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前身即黄埔军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