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摘 要】发散思维,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关键所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思维特性,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在课堂中思考各种问题,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提出新的观点,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散思维

作为综合性和开放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进入新时期以来,如何真正的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每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都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摆脱以往的模板式教学,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发散思维,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当然,我们也必须强调教学的引导者的地位,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作用,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时代的观点,思考课堂问题

教育为社会服务,社会为教育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教育与社会这两个点联系起来,让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社会的脚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更多的运用时代的观点和理念去解读课文,需要让学生用更多的时代观点去思考问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更多的是停留在以往的观念之上,更多的是建立在传统的权威观点之上,缺乏自己的观点,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人云亦云”,只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强化时代的观点,让学生站在时代的观点之上处理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们传统的教育观点是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对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赞赏,而这确实是这篇寓言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教师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新课改之下,我们的教学观念也需要进行调整,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有学生对愚公的“移山态度”进行了另一种评价,认为愚公没有务实精神,从效率的角度上看,其完全可以“搬家”,而不是“移山”。笔者顺势就学生的这一观点,提出:“如果从现代的观点上看,你是支持愚公是‘移山’,还是‘搬家’呢?”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站在时代的观点上去解读这则寓言。当然,教师必须要强调《愚公移山》的正面教育意义。

二、用历史的观点,去解读文章

站在时代的观点上,解读课文,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的,但是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文学性作品,其本身就具有很浓的历史气息。无论是从创作的年代,还是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都是“过去式”,都是“历史的”。因此,我们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忽略历史的观点,那很难对文章做出全面的评价。这也就是说,初中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从时代的观点去理解文章,又要让学生在历史的观点上去解读文章。 如同样是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站在当今时代的观点上,去探讨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历史观点的认识。首先,《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是在人类活动的早期,彼时的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自然是强者,人类是弱者,当人类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时,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唯此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而愚公移山,表达的正是人类对自然的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尊重和传承的,直到如今也是如此。其次,历史是过去,但是不代表历史就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同样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对待历史的时候,也需要站在既定的背景上去解读。在阅读《愚公移山》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回到历史时代中,去解读文章的本义。

三、用比较的观点,去理解问题

有比较,才有发现。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思维的舞蹈中,跳出最美的舞姿,

就需要让学生在对比和比较中完成升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比较的观点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对照中,发现两种事物和观点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而这点,正是当前初中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所以,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强调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的观点。如在课堂导入中,笔者也尽可能的采用比较的手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在《江村小景》的教学中,笔者就设置了具有比较意味的导入:首先,在投影仪上投放出曹植的《七步诗》,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句上画下横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在学习田汉的《江村小景》中注意观察,看看《七步诗》与这篇文章有何相似之处。请总结说明”。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中发现不同的观点,并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摘 要】发散思维,是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知识的关键所在。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要发挥学生的思维特性,让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在课堂中思考各种问题,从自己的知识结构出发,提出新的观点,建构新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发散思维

作为综合性和开放性极强的学科,语文在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素质教育进入新时期以来,如何真正的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是每个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都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认为,新时期的语文教育必须要摆脱以往的模板式教学,充分的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地位,将课堂教学还给学生,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发散思维,在语文的天地中自由翱翔。当然,我们也必须强调教学的引导者的地位,要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作用,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从时代的观点,思考课堂问题

教育为社会服务,社会为教育提供基本的物质基础,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将教育与社会这两个点联系起来,让教育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跟上社会的脚步。因此,需要在教学中更多的运用时代的观点和理念去解读课文,需要让学生用更多的时代观点去思考问题。但是,由于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教师对课文的解读更多的是停留在以往的观念之上,更多的是建立在传统的权威观点之上,缺乏自己的观点,而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只是“人云亦云”,只是被动的接受别人的观点,而无法形成自己的观点,这显然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不断的强化时代的观点,让学生站在时代的观点之上处理相关的问题。

例如,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我们传统的教育观点是赞扬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是对有志者事竟成精神的赞赏,而这确实是这篇寓言所要表达的一种精神。教师从这个角度来引导学生,学生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文章,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在新课改之下,我们的教学观念也需要进行调整,换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如有学生对愚公的“移山态度”进行了另一种评价,认为愚公没有务实精神,从效率的角度上看,其完全可以“搬家”,而不是“移山”。笔者顺势就学生的这一观点,提出:“如果从现代的观点上看,你是支持愚公是‘移山’,还是‘搬家’呢?”通过这一问题,让学生站在时代的观点上去解读这则寓言。当然,教师必须要强调《愚公移山》的正面教育意义。

二、用历史的观点,去解读文章

站在时代的观点上,解读课文,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要强调的,但是没有历史,就没有未来。初中语文教材所收录的大部分文章,都是文学性作品,其本身就具有很浓的历史气息。无论是从创作的年代,还是作品本身所反映的内容,都是“过去式”,都是“历史的”。因此,我们在理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忽略历史的观点,那很难对文章做出全面的评价。这也就是说,初中语文教师既要让学生从时代的观点去理解文章,又要让学生在历史的观点上去解读文章。 如同样是在《愚公移山》的教学中,教师在让学生站在当今时代的观点上,去探讨问题的同时,还需要强化学生对文章的历史观点的认识。首先,《愚公移山》的创作背景是在人类活动的早期,彼时的人类与自然处于一种不平衡的状态,即自然是强者,人类是弱者,当人类面临恶劣的自然环境时,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要与大自然进行抗争,唯此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而愚公移山,表达的正是人类对自然的抗争精神,是值得我们尊重和传承的,直到如今也是如此。其次,历史是过去,但是不代表历史就是亘古不变的,历史同样是变化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对待历史的时候,也需要站在既定的背景上去解读。在阅读《愚公移山》的同时,学生也需要回到历史时代中,去解读文章的本义。

三、用比较的观点,去理解问题

有比较,才有发现。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思维的舞蹈中,跳出最美的舞姿,

就需要让学生在对比和比较中完成升华。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从比较的观点来组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对照中,发现两种事物和观点之间的差异,以此来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而这点,正是当前初中学生所普遍缺乏的。

所以,笔者在长期的教学中,一直强调比较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努力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比较的观点。如在课堂导入中,笔者也尽可能的采用比较的手法,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如在《江村小景》的教学中,笔者就设置了具有比较意味的导入:首先,在投影仪上投放出曹植的《七步诗》,在“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一句上画下横线,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向学生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在学习田汉的《江村小景》中注意观察,看看《七步诗》与这篇文章有何相似之处。请总结说明”。

四、结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从多个角度引导学生去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在不同的思维中发现不同的观点,并能够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水平。


相关内容

  • 教育传播学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 教育传播学 从教育传播学的角度分析为什么会有‚一千个读者就 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莎士比亚的一句谚语,(即'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诸多故事中的一个人物角色,不同的人对他的看法截然不同. 从教育传播的角度来讲,按照教育传播四要素说,剧作者看做教 ...

  •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 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来自莎士比亚的一句谚语,英文原文是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即'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也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意思.哈姆雷特是莎士比 ...

  • 简析哈姆雷特的矛盾性格_吴敏
  • 江苏·常州 213164) 文章编号:1672-7894(2010)07-065-02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商务英语教研室 中图分类号:I107 文献标识码:A 摘要哈姆雷特的性格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复杂的 并且有争议的话题.本文在分析莎士比亚的著作<哈姆雷特>的基础上,描述了哈姆 ...

  • [哈姆莱特]教案
  • 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认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 2.体会莎土比亚悲剧的特点. 3.体会莎士比亚戏剧语言的艺术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结合人物的语言分析人物的心理. 2.通过诵读品味人物诗化的语言. 三.德育渗透目标 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 四.美育渗透目标 体味莎土比亚诗化 ...

  • 莎士比亚戏剧的现代西方文学理论研究述评
  • 摘 要:从莎士比亚的同时代人本・琼生起始,关于莎剧的评论和研究几乎贯穿整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史,从精神分析.女权主义.存在主义.原型批评.接受理论.后殖民主义批评.生态批评.后现代主义.一直到新历史主义构成了一条解析莎剧的完整链条.通过分析这些理论在莎剧中的解读与阐释,展示莎剧的全面而深邃,从而使人们 ...

  • 预言外化的毁灭性力量
  •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被誉为是心理描写的杰作,也被称为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最阴沉可怕的一部.不仅仅是因为戏剧的笔墨暗淡,主题"灰色",也因为在戏剧中存在着"超自然因素"--女巫形象的作用. 对于超自然因素在悲 ...

  • _哈姆雷特_的双关语赏析_刘红英
  • <哈姆雷特>的双关语赏析 刘红英朱紫健 摘要:本文对莎剧<哈姆雷特>双关语的语言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研究了双关语的三种形式:同音同形异义双关:同音异形异义双 关:近音双关. 关键词:<哈姆雷特>双关语中图分类号:H059文献标识:A DOI:10.3969/j.is ...

  • 浅谈莎士比亚戏剧的修辞翻译
  • 浅析莎士比亚戏剧的修辞翻译 摘要: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修辞则是语言表达的艺术.使用修辞格的目的是为了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鲜明突出,加强语言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联想的效果.英语和汉语都有悠久的历史,也都具有非常丰富的修辞方式.本文通过对莎剧中的修辞翻译进行欣赏和比较,对英汉修辞翻译做出初步 ...

  • 除了插科打诨,[哈姆雷特]中喜剧桥段的其他作用
  • 摘 要:追溯<哈姆雷特>的历史,其实早在1599年前后,<哈姆雷特>就以不同的几种形式演出着.或者依照另外的一些学者的说法, <哈姆雷特>的历史始于1602年,因为从那时起它被正式注册收录.无论采取哪种说法,都足以说明它完成于莎士比亚的写作早期, 处于喜剧技巧已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