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走向共和
【课程标准】 1 民主共和思想的产生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1) 1894年,孙中山在“ ”的誓词中,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的主张。
【重点】维新思想的提出、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宣传、(2) 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 ”,明确将“驱逐鞑虏, ,创专题三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
发展以及初步实现 【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专题学习线索: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经历的阶段 器物→制度→思想 ▲自主学习 基础梳理 一 “睁眼看世界” 1 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 ”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 代表 (1) 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① 在 主持禁烟时,重视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派人打探西方情报。 ② 编译西方书报,主持编写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2) 魏源 ①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它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 道路的启蒙书。 ② 提出“ ”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 的第一步。 (3) 徐继畬:著有《 》,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姚莹:《康车酋纪行》一书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 对西藏的侵略野心。二 维新变法 1 早期维新思想 (1)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2) 背景: 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 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1898年,出版了《 》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他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 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2) 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 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 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 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谴责 是“大盗”,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 严复:1898年,他翻译的《 》出版。 3 维新变法的影响 (1)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2) 戊戌维新也是一场资产阶级 运动。
(3)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立 ,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2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 时间:1905年到1907年。 (2) 阵地:改良派以《 》为阵地,革命派以《 》为阵地。 (3)论战内容:要不要推翻 ;要不要建立 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影响: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3 民主共和的实现:1912年1月1日, 正式成立。 ▲强化记忆 ◇ “睁眼看世界”的核心内容、目的及影响 1 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 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 3 影响:“睁眼看世界”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影响及其认识 1 主要特点:采用在“中体”中偷运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使其维新思想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 2 影响:康有为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合理性,使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蒙上了一层儒学的外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3 认识: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这一主要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应当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而且在思想上还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合作探究】:
材料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
志·序》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A 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A 宣扬经学B 批判儒家思想C 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D 否定孔子的权威 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A 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 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 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 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材料3: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2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政治要求?这种政治要求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有哪些?
(3)依据材料2和材料3概括指出梁启超和邹容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发展变化趋势。
【限时训练学以致用】
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的“睁眼看世界”思潮( )
①兴起于鸦片战争时期 ②与中外联系的扩大直接相关 ③以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为主 ④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状况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称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最早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最早主张严厉禁烟 C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D最早认识到西方比中国先进 3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6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 )
A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C 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7 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 A 《海国图志》B 《新学伪经考》C 《孔子改制考》D 《新青年》 8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9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10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 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 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 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 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1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康有为( ) A主张民主共和B学习西方C主张君主立宪D救亡图存 1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严复晚年曾说:“吾垂老亲见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欧人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大字。”对他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严复对民国初年的国内局势是满意的B 表达了严复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向往 C 表达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心情 D 严复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3康有为以儒家的学说和西方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严复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他们两人( )
①所接受的文化教养不同 ②所受的外界影响不同 ③所主张的社会改革目的不同 ④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4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
三 走向共和
【课程标准】 1 民主共和思想的产生
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1) 1894年,孙中山在“ ”的誓词中,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的主张。
【重点】维新思想的提出、维新思想的发展、维新运动的历史意义;民主共和国方案的提出、宣传、(2) 1905年,在日本成立的“ ”,明确将“驱逐鞑虏, ,创专题三 第1课“顺乎世界之潮流”导学案
发展以及初步实现 【难点】认识近代思想发展的过程及其所处的历史背景 专题学习线索: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经历的阶段 器物→制度→思想 ▲自主学习 基础梳理 一 “睁眼看世界” 1 背景:鸦片战争爆发前夕,清朝国势渐趋衰落,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读书人远离社会现实,他们与统治者一样,沉浸在“ ”的迷梦中不能自拔。 2 代表 (1) 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睁眼看世界的人 ① 在 主持禁烟时,重视收集有关西方国家的信息,派人打探西方情报。 ② 编译西方书报,主持编写了《四洲志》、《华事夷言》等书籍,为当时的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主要介绍了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2) 魏源 ① 编成《海国图志》一书。它是当时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世界史地著作,也是探寻、学习西方 道路的启蒙书。 ② 提出“ ”的主张,成为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的口号,同时也是对几千年来的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 的第一步。 (3) 徐继畬:著有《 》,系统地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和风俗等情况,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4)姚莹:《康车酋纪行》一书特别关注了西藏地区,提醒人们注意 对西藏的侵略野心。二 维新变法 1 早期维新思想 (1) 时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2) 背景: 的开展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2 维新思想的发展 (1)康有为:1898年,出版了《 》一书,打着孔子的旗号宣扬维新变法理论。他还借用进化论的观点,论证了 是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 (2) 梁启超:发表了一系列鼓吹 的文章,指出变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3) 谭嗣同:对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和 进行了大胆的批判。
谴责 是“大盗”,号召人们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 (4) 严复:1898年,他翻译的《 》出版。 3 维新变法的影响 (1) 戊戌维新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 (2) 戊戌维新也是一场资产阶级 运动。
(3) 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立 ,平均地权”定为政治纲领。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正式被确立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 2 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 (1) 时间:1905年到1907年。 (2) 阵地:改良派以《 》为阵地,革命派以《 》为阵地。 (3)论战内容:要不要推翻 ;要不要建立 政体;要不要改变封建土地制度。 (4)影响:促进了民主思想的传播,为民主革命的爆发做好了舆论上的准备,扩大了革命的影响,壮大了革命的阵营。 3 民主共和的实现:1912年1月1日, 正式成立。 ▲强化记忆 ◇ “睁眼看世界”的核心内容、目的及影响 1 核心内容:向西方学习,寻求强国御侮之道。2 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抵抗外来侵略。 3 影响:“睁眼看世界”表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抛弃虚骄自大的陈腐观念,放眼世界,探索新知,开近代学习西方之先河,其思想逐渐发展成为一股社会思潮。从此,为抵御外侮、谋求民族与国家独立富强而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的思想主流。 ◇ 康有为维新思想的主要特点、影响及其认识 1 主要特点:采用在“中体”中偷运用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把西学中的有关政治学说与儒家经史相结合,使其维新思想具有“儒表西里”和“托古改制”的特点。 2 影响:康有为利用儒家的权威来宣传维新变法思想的合理性,使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蒙上了一层儒学的外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合乎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依据,在当时的思想界产生了“大飓风”和“火山大喷火”般的巨大影响。 3 认识: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这一主要特点,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以及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和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应当说,康有为是“跪着造反”的,而且在思想上还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 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及特点
【合作探究】:
材料1: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
志·序》
材料2: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A 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4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毁版。此书遭毁版的原因是( )
A 宣扬经学B 批判儒家思想C 借“经学”之名,行“改制”之实D 否定孔子的权威 5在清末,革命派与维新派的根本分歧在于( )
A 对西方列强的态度B 是否实行“平均地权”C 政体变革的方式和目标D 应否推行议会制度 材料3: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与世界列强并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二十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
——邹容《革命军》
请回答:
(1)材料1说明魏源编著《海国图志》的目的是什么?这体现了思想界发生了什么变化?
(2)材料2反映了梁启超怎样的政治要求?这种政治要求产生的主要历史背景有哪些?
(3)依据材料2和材料3概括指出梁启超和邹容思想主张的主要区别。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发展变化趋势。
【限时训练学以致用】
1以林则徐、魏源为先导的“睁眼看世界”思潮( )
①兴起于鸦片战争时期 ②与中外联系的扩大直接相关 ③以研究与介绍世界知识为主 ④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锁国状况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称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 A最早认识到清政府的腐败 B最早主张严厉禁烟 C最早主张向西方学习D最早认识到西方比中国先进 3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
6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根本目标的共同点是 ( )
A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B 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C 由资产阶级掌握政权 D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7 书评:“百年喜读樽前兆,万里惊看海外文”“欲制夷患,必筹夷情,尤为有用之书”等评论的对象应是( ) A 《海国图志》B 《新学伪经考》C 《孔子改制考》D 《新青年》 8 史学家郝延平在《守旧与革新》一文中谈道:“中国对西方称呼由(19世纪)60年代前的‘夷务’,到七八十年代改称‘洋务’和‘西学’为主。”该变化反映了( ) A 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B 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 C 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D 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 9 严复在《辟韩》一文中说:“秦以来之为君,正所谓大盗窃国者耳。国谁窃?转相窃之于民而已。”从当时的历史时期来看,严复的这一言论反映了( )
A严复接受了进化论的思想B严复的中体西用观点C维新派的民权意识 D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主张 10康有为认为: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材料表明他( )
① 深受儒家大同思想影响 ② 注重培养国民的民主共和意识
③ 主张效仿西方改善民生 ④ 提倡学习西方职业教育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11胡适在其1918年创作的《归国杂感》里写道:“不过二十年前,那些老先生们„„出了死力去驳康有为„„我们今日也痛骂康有为,但二十年前骂康有为太新,今日骂康有为太旧。”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康有为( ) A主张民主共和B学习西方C主张君主立宪D救亡图存 12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严复晚年曾说:“吾垂老亲见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欧人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大字。”对他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 严复对民国初年的国内局势是满意的B 表达了严复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向往 C 表达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心情 D 严复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3康有为以儒家的学说和西方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严复以“优胜劣汰”的社会进化论作为改革社会的理论基础。这表明他们两人( )
①所接受的文化教养不同 ②所受的外界影响不同 ③所主张的社会改革目的不同 ④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 A ①②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4洋务思潮、维新思潮和共和思潮的兴衰反映了近代前期的历史主流。下列关于中国近代前期历史主流的表述,最为确切的是( )
A推翻清朝统治,发展资本主义B争取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
C.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清除外国侵略势力D.争取民族独立,实现中国社会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