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进入高三以后,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在这里我们给考生推荐的是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到三月初,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从三月初到五月中,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能力。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双基,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高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时间的推算、区域空间判断、气温递减率和气候类型判断,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商业网点和地域结构研究等。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也需要选择复习方法,我们给大家以下的一些建议: 1.根据内容不同,选择不同方法
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2.宏观把握知识结构,微观个案分析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核心知识的内涵:基本的空间结构;地理判读分析和初步绘制图标的技能;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与原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外的时政要点的地理背景分析。学科内综合主要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理论应用与现实问题的综合。
3.技能与能力培养
主要包括地图基本技能;时间计算;等值线判读;地形剖面图绘制;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圆形百分比图的阅读与绘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分析;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分析;分布图阅读与分析;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技能;简明推导或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并尝试创造性的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4.空间定位落到实处
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和复习设计上。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某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想象,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磁,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中国空间定位要抓住四至把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如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其他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温度、0℃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一兰新线等铁路沿线。
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主要包括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中国资源能源图、中国农业图、中国工业图、中国人口城市图、中国交通、中国分区图。世界图主要包括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
5.建立联系线索,便于提取应用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已知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青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青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击平原有关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在远日点附近――7月初――北极附近为极昼――晨线在北极圈内。
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各种工业部门,组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形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多项条件(如土壤形成的条件、形成大气环流的气压带风带、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气候要素与其所包含的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外力地质作用与其所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资源与其所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农作物――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等;能源资源――常规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等。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大家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重点、难点的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式,我们为大家推荐 下的一种方式:
1.地球运动系统。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考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考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
2.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传统型和过渡型选修新老教材有明显的矛盾,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3.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在本专题的城市区域中新老教材有差异,对于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中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位置,新教材采用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采用新教材的说法更合理。 4.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第三轮复习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大家就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家应该想到自己在通过前一段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时间有限,建议同学们采取这样的做法:
1.梳理知识,把厚书念薄。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但过多、过细全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2.重视地图,抓住地理的核心。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复习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进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此外,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如: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
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3.辨析概念,做到所问所答。地理中有很多概念,有些同学不重视,往往考试时因相混淆而丢分。在最后阶段应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的概念进行比较,直正弄懂其内涵和外延,在考试时才不会所答非所问。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及差异。
4.掌握原理,讲求解题思路。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原理、掌握规律,解好地理题就入了门。因此要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
5.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最后阶段当然要做习题,它可检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开阔思路,训练各种能力。但题要典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以找一些近些年的高考真题。但注意千万不要以做题代替对知识的复习,或过多钻研难题。在做题后要思考,该题主要考核哪些知识?考查什么能力?明确出题意图就可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6.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所以了解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也是目前阶段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体而言,考生应当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地理学科内(或以地理学科为主)的热点知识可能有: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磁暴对电网造成影响)、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华西秋雨与渭河洪灾、江淮梅雨与淮河洪灾、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赤潮、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如石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入世与产业结构调整、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
进入高三以后,大家关心最多的就是采用什么样的复习方法才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或者尽量靠近既定目标?在这里我们给考生推荐的是三轮复习法。
三轮复习法中把高三的复习时间大致分为三段,每段时间里的复习目的各有侧重,时间长短也各不相同。
第一轮复习从八月中到三月初,主要目的是基础能力过关;第二轮复习从三月初到五月中,主要目的是综合能力突破;第三轮复习从五月中到五月底,主要目的是提高应试能力。
一、第一轮复习
第一轮复习要注重双基,全面阅读教材,掌握灵活运用地理原理的能力。高考强调学科知识结构中基本的、核心的、可再生性的内容,充分表现对地理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考查。如时间的推算、区域空间判断、气温递减率和气候类型判断,工业的区位分析,生态环境问题,城市商业网点和地域结构研究等。
在第一轮复习中要做到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在这一基础上,对地理科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使知识系统化。同时配以单元训练,提升应用能力。在全面复习基础知识的时候,也需要选择复习方法,我们给大家以下的一些建议: 1.根据内容不同,选择不同方法
自然地理宜采用理科的学习方法。自然地理部分偏重原理、规律的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人文地理强调宏观整体分析。人文地理部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区域地理重点是以图表为载体的学习方法。区域地理部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
2.宏观把握知识结构,微观个案分析
地理高考越来越脱离教材本身,要求以教材为基本载体,重在进行地理思维方法、地理基本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基本的、宏观的知识结构的建立成为地理知识学习的主要目标;案例式的分析法成为流行的学习方法之一,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已成为学习中要解决的问题。
核心知识的内涵:基本的空间结构;地理判读分析和初步绘制图标的技能;基本的地理概念、规律与原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国内外的时政要点的地理背景分析。学科内综合主要是初中地理与高中地理的综合、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的综合、理论应用与现实问题的综合。
3.技能与能力培养
主要包括地图基本技能;时间计算;等值线判读;地形剖面图绘制;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圆形百分比图的阅读与绘制;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统计图表分析;原理示意图、景观图分析;分布图阅读与分析;资料阅读与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技能;简明推导或说明地理规律和原理的能力;描述、概括、理解各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和发展变化的能力;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并尝试创造性的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等等。 4.空间定位落到实处
地理思维品质的培养不是空话,要具体落实在教学设计和复习设计上。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培养,就可做以下设计:第一步,选取某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W、120E),在脑海中形成网格状经纬仪,并想象其自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第二步,在复习大洲、大洋的基础上,在脑海中想象,十条线穿过的大洲、大磁,重要大地形、气候区等,此时,在脑海中形成的经纬仪就已经成为平面的地球仪;第三步,在复习高中系统地理和区域地理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十条线穿过的地理事物,如工业区、农业区、重要国家、城市、港口、交通线、矿业基地、旅游点等,这时,脑海中的地球仪就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地球了。
中国空间定位要抓住四至把点与主要经纬线,明确中国范围和位置;抓住界线地理事物,明确相对位置。如山脉界线(三大阶梯、主要界线山脉);河流界线(例如,黄河、长江沿线等)。其他一些主要界线:秦岭淮河一线、长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内流区与外流区、我国1月平均温度、0℃等温线、年降水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中国人口线、京哈-京广线、陇海一兰新线等铁路沿线。
以中国政区图为基础,不断建构中国空间图。主要包括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中国河湖图、中国资源能源图、中国农业图、中国工业图、中国人口城市图、中国交通、中国分区图。世界图主要包括世界政区图、世界气候图、世界自然带图、世界交通图、世界分区图。
5.建立联系线索,便于提取应用
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是对已知知识的加工和重组,需要掌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明确联系途径和方向,这样在遇到新问题时,方能提取应用。旧知识在新的指导思想下,经过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就成为“有组织的”新知识。例如:
空间分布的接近联系或对比联系,如:世界大洲的分布――板块的分布――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年青的褶皱山脉的分布――年青的高原的分布――某些有色金属矿的分布――古老的高原的分布――主要平原的分布――与冲击平原有关大河的分布。
地理事物间因果关系的联系,如:太阳辐射在地球上的不均衡分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洋流的分布――气候类型的分布――自然植被的分布――自然带的分布――土地利用的不同类型――农业发展的不同类型――农作物的分布。地球自转――昼夜交替――晨昏线移动――地方时不同――时区的划分――区时的计算。地球运动在远日点附近――7月初――北极附近为极昼――晨线在北极圈内。
地理事物间平行并列关系的联系,如:各种外力地质作用,各种工业部门,组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要素(如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共同影响或共同作用于同一地理事物的各种因素(如影响气候的因素),形成同一地理事物的多项条件(如土壤形成的条件、形成大气环流的气压带风带、商业中心的形成条件)。
地理事物间主次从属关系的联系,如:气候要素与其所包含的气温、降水、气压和风;外力地质作用与其所包含的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自然资源与其所包含的土地资源、大气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
地理事物间大小包含关系的联系,如:总星系――银河系及河外星系――太阳系及其他恒星系统――地月系及其他行星系统;地球上的水――海洋水及陆地水――地表水(河流水、湖泊水、冰川)及地下水(潜水、承压水)等;农作物――粮食作物――稻谷、小麦、玉米等;能源资源――常规能源――矿物能源――煤炭、石油等。
二、第二轮复习
第二轮复习要明确重点、难点。深刻理解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应战能力。
在第一轮复习的基础上,对重点的知识进行专题复习,可以使大家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也更能培养考生对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分析能力。重点、难点的专题复习有多种专题划分方式,我们为大家推荐 下的一种方式:
1.地球运动系统。包括地球的运动、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地壳和地表物质的运动,地理事物时空变化。本专题内容分属于教材不同的单元,但它们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可以提出问题让考生思考,如地球运动能否引起大气运动、水体运动。这就要求考生从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去分析问题,从而推理出地理事物的成因和规律,也可以从地理事物的时空变化和分布推理出成因。
2.人地关系系统。包括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复习人口问题时,传统型和过渡型选修新老教材有明显的矛盾,新教材表达更为合理、科学,因此在复习时应以新教材为准。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贯穿在教材很多单元,我们要把它们从教材中提取出来,分析其成因、规律以及对策。
3.区域地理系统。它包括自然区域、农业区域、工业区域、城市区域等,有人说区域地理是地理科试题的瓶颈,这么认为也不过分,因为区域地理是文科综合考试命题的出发点,而高考涉及的社会热点本身就具有地域性。因此,考生必须有清晰的区域位置概念,才能有极强的应变能力。在本专题的城市区域中新老教材有差异,对于城市地域结构与功能分区中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位置,新教材采用的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因此采用新教材的说法更合理。 4.地理图表系统。包括日照图、等值线图、统计图表、地形剖面图、地质图、地理计算。图表分析是学习地理必须掌握的项基本技能,也是高考中考查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理想手段,图表的阅读分析水平直接影响着考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在专题复习中,要求考生达到图文转换、图图转换,并能对图表综合归纳读出各种信息,找出有用信息分析解决问题。
三、第三轮复习
经过第一、二轮复习以后,大家就进入了冲刺复习阶段,在这一阶段,大家应该想到自己在通过前一段学习有了一定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因为时间有限,建议同学们采取这样的做法:
1.梳理知识,把厚书念薄。地理知识很多,没有头绪是不可能考好的。但过多、过细全都记住是不可能的。在最后阶段抓主干知识,纲举目张,才能事半功倍。如:自然地理部分要在“懂”字上下功夫,一通百通。人文地理要“精”,用最简单的话记住要点。
2.重视地图,抓住地理的核心。地图是地理独有的知识载体,地理知识、原理、规律,以及考核形式都集于地图一身,掌握了图就把握了地理脉络。况且从心理学讲图形又比文字好记,可以说是地理学科最好的学习方法。复习可从地图入手,把地理分布、进理规律都落实在地图上。如:复习中国地理,可看10方面地图。即: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气候图(气温、降水量)、中国水系图、中国资源图(森林、矿产、水能、旅游资源等)、中国农作物分布图、中国工业分布图、中国人口、民族、城市、商业中心图、中国交通图、中国自然保护区图等。逐一看图、记图,甚至画图,中国地理的基本知识就掌握了。此外,适当做一些地理各种考试图形的练习。如:地理景观图、地理剖面图、地理原理示意图、地理
漫画图、地理数据图、地理结构图、地理等值线图等。熟悉这些图的特点和解法,是考好地理所必备的。
3.辨析概念,做到所问所答。地理中有很多概念,有些同学不重视,往往考试时因相混淆而丢分。在最后阶段应有意识地将一些近似的概念进行比较,直正弄懂其内涵和外延,在考试时才不会所答非所问。如:地形、地势、地貌、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之间的联系及差异。
4.掌握原理,讲求解题思路。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原理、掌握规律,解好地理题就入了门。因此要认真理解地理重要的原理、规律。答题时不能就事论事,关键是掌握解题思路。如:分析区位因素都要从自然、社会经济、技术方面着手;阐述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水量多少、水位变化、含沙量、结冰期等。
5.适当做题,训练解题能力。最后阶段当然要做习题,它可检验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及开阔思路,训练各种能力。但题要典型,有一定代表性,可以找一些近些年的高考真题。但注意千万不要以做题代替对知识的复习,或过多钻研难题。在做题后要思考,该题主要考核哪些知识?考查什么能力?明确出题意图就可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6.关注热点,了解热点问题。近年高考不回避热点问题及热点区域,注重运用政治、历史、地理各学科知识分析、阐释、评价实际问题等是文科综合试题的目标之一,所以了解热点问题的相关知识,掌握热点地区的自然地理事物分布、自然环境特征、经济活动特征等也是目前阶段复习的重点内容之一。具体而言,考生应当关注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地理学科内(或以地理学科为主)的热点知识可能有:人类对宇宙空间的探索、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如太阳磁暴对电网造成影响)、温室效应与臭氧空洞、华西秋雨与渭河洪灾、江淮梅雨与淮河洪灾、气象灾害与自然灾害、赤潮、外来物种入侵、南水北调、能源问题(如石油)、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流域的综合治理、入世与产业结构调整、三农问题、中国人口迁移、东北工业基地的振兴、世界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