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方便读者阅读为好

  新闻改革,催生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好的表现方法,对提高报纸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最近一个时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几种“标新立异”现象,笔者却不敢苟同,现做简要分析,以图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云山雾罩,不着边际      这类情况多见于影视报道。一些报纸的影视(或娱乐)版,这类稿件屡见不鲜。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说清的事儿,却东拉西扯,没边没沿儿,绕弯子兜圈子,好不容易才看到与主题有点儿关系的事儿却一带而过。阅读这类报道,就像在柴草垛里寻豆子,扒拉半天也不见得能找出个粒儿来,所以不能着急,得耐着性子慢慢看,这样才有可能看到有用的词儿。不信请看:   某报前不久发了这样一篇稿子,题目叫《某某某喜欢石家庄的天气》,说的是一个演员来到了石家庄如何如何。根据大标题的意思,主题应该主要是说主人公为什么喜欢石家庄的天气、怎样喜欢石家庄的天气等,但事实并非如此。该文全文一千七八百字,导语后四个小标题。关于天气的事儿,除了第一部分主人公说了句“这里的冷是干冷,我比较喜欢,上海的冷受不了”之外,其余部分则都是大谈什么“普通话说不好”呀、“激情戏最不自然”呀、“选女友要求不高”呀、“影迷追捧”呀等无关主题的内容。   再如某报2006年末发的一篇题目叫《2007某某为好莱坞开局》的稿子。从标题来看,主题应围绕“开局”展开,但此文却不这样。它开宗明义地就讲,“2007年还没到来,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硝烟已开始弥漫……本报在此做一个超前预告,让喜欢电影的读者心中有数”。关于“开局”的事儿,仅“《少年汉尼拔》……某某将在片中扮演少年汉尼拔的文化老师”一句,其余的大部分篇幅则是介绍了一部电影,罗列了一大串电影名单。   你说看这类稿子费劲不费劲?      二、土洋混杂,不知所云      这种中洋文结合的情况不仅出现在一些新闻的标题上,也充斥在整篇文章中。现仅摘录某些报纸上最近出现的此类型的标题几则:   《某某某、某某实施J&l计划》、   《FMl06.7十二岁了》、   《“第三者”女星之头文字Y》、   《一个NGO和村庄的思想改造》、   《PPLIVE上演娱乐终极“PK”秀》   …………   不是不允许新闻报道中出现外文,在特定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的,但必要时一定要加以注释。面对上述既不是特定情况又不加以注释的中外文结合的报道,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报道是让谁看的?如果是让中国人看的,那为什么掺合外文?如果是让外国人看的,那为什么出现在中文报纸上并以中文为主?你的读者对象应该是中国人呀?如果是既让中国人看又让外国人看,那中国文章和外国文章除特殊情况外都不是这种写法呀?作者或编者可能要说,我是让懂外文的中国人看的,那么人们又问:在中国外文有那么普及吗?这不是自己故意排除自己文章的读者对象吗?再说了,即使外文普及了,看这样的中不中洋不洋的文章也觉得别扭呀!话说开来,看这类报道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儿,总感到写这种文章的目的是不想让人看,而是为了卖弄,有作风轻浮之嫌。      三、只问不答,故弄玄虚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新闻标题上。请看最近在某报上连连出现的设问式标题:   《拼车,实惠的交通方式?》、   《330元买回1000元话费?》、   《个体中巴换新车营运违规?》   …………   不知别人怎么看,反正我看了总觉得这些只问不答的标题是不成功的。新闻标题不是不能用设问式,设问式标题是新闻标题中很重要的一种,用得恰当能很好地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效果明显。但设问式标题一般用作多行标题的眉题,主标题或副标题给以答案。除特定情况外,只设问不做答的标题很少。上述标题的作者或编者可能认为这样只问不答更有效果,所以你这样用我也这样用,结果是效果适得其反。看新闻与听评书不同,新闻的读者习惯是以最短的时间获知事实真相和结果。只问不答的标题,只能让读者认为作者和编者本身没把事件真相搞清楚就报道,或认为你本身对事件性质就没有判断力。即使读者看完了正文,明白了事件真相,也会让人产生一种“作者和编者设套儿,强拉人阅读”的感觉。      四、要素模糊,打马虎眼      新闻,起码五种基本要素得齐全。可有些报道却不这样。不知是作者真不清楚还是故意,要么把稿子弄得要素不全,要么把要素搞得模模糊糊,反正是既想让人看,又不让人看明白。譬如:   某报前不久刊登了一篇题为《借证登记住宿一查竟是逃犯》的稿子,说的是一个女老板负气离家要住店,因没带身份证就借司机的进行登记,服务员网上登记时发现该司机正被通缉,报案后该司机被抓。全文六百来字,文中仅提到“裕西派出所”实施抓捕,到底是哪儿的事却没交代。   某报最近发的一篇题为《过百老婆婆长出黑发来》的新闻,时间、地点是这样交代的:“1月31日中午12时许,白佛村二组39号的农家大院里人声鼎沸,一串鞭炮声过后,103岁的老人李王氏在两百多亲友的簇拥下过了她的103岁生日。”到底哪年的事?哪儿的“白佛村”?这可能只有作者知道。   我觉得,搞这样的报道,后果有两种:一是给读者造成作者和编者不懂新闻的印象,把作者和编者给看轻了;二是读者也可能认为报纸稿源不足,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篇文章,故意把有关要素去掉,用来充充数儿,填填版面,糊弄糊弄读者。你说这样做值得不值得?   分析上述几种现象,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办报是为了让人看,并让人尽快看明白是怎么回事。故意设置障碍,增加阅读麻烦,读者怎么看?结果是读者不愿看、看不了,既费力不讨好,又使报纸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说:新闻,还是方便读者阅读为好。   (作者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专家咨询组成员、原河北商报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新闻改革,催生了许多新的表现形式、好的表现方法,对提高报纸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最近一个时期新闻报道中出现的几种“标新立异”现象,笔者却不敢苟同,现做简要分析,以图与广大同仁共勉。      一、云山雾罩,不着边际      这类情况多见于影视报道。一些报纸的影视(或娱乐)版,这类稿件屡见不鲜。本来几句话就可以说清的事儿,却东拉西扯,没边没沿儿,绕弯子兜圈子,好不容易才看到与主题有点儿关系的事儿却一带而过。阅读这类报道,就像在柴草垛里寻豆子,扒拉半天也不见得能找出个粒儿来,所以不能着急,得耐着性子慢慢看,这样才有可能看到有用的词儿。不信请看:   某报前不久发了这样一篇稿子,题目叫《某某某喜欢石家庄的天气》,说的是一个演员来到了石家庄如何如何。根据大标题的意思,主题应该主要是说主人公为什么喜欢石家庄的天气、怎样喜欢石家庄的天气等,但事实并非如此。该文全文一千七八百字,导语后四个小标题。关于天气的事儿,除了第一部分主人公说了句“这里的冷是干冷,我比较喜欢,上海的冷受不了”之外,其余部分则都是大谈什么“普通话说不好”呀、“激情戏最不自然”呀、“选女友要求不高”呀、“影迷追捧”呀等无关主题的内容。   再如某报2006年末发的一篇题目叫《2007某某为好莱坞开局》的稿子。从标题来看,主题应围绕“开局”展开,但此文却不这样。它开宗明义地就讲,“2007年还没到来,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硝烟已开始弥漫……本报在此做一个超前预告,让喜欢电影的读者心中有数”。关于“开局”的事儿,仅“《少年汉尼拔》……某某将在片中扮演少年汉尼拔的文化老师”一句,其余的大部分篇幅则是介绍了一部电影,罗列了一大串电影名单。   你说看这类稿子费劲不费劲?      二、土洋混杂,不知所云      这种中洋文结合的情况不仅出现在一些新闻的标题上,也充斥在整篇文章中。现仅摘录某些报纸上最近出现的此类型的标题几则:   《某某某、某某实施J&l计划》、   《FMl06.7十二岁了》、   《“第三者”女星之头文字Y》、   《一个NGO和村庄的思想改造》、   《PPLIVE上演娱乐终极“PK”秀》   …………   不是不允许新闻报道中出现外文,在特定情况下是完全可以的,但必要时一定要加以注释。面对上述既不是特定情况又不加以注释的中外文结合的报道,人们不禁要问:这些报道是让谁看的?如果是让中国人看的,那为什么掺合外文?如果是让外国人看的,那为什么出现在中文报纸上并以中文为主?你的读者对象应该是中国人呀?如果是既让中国人看又让外国人看,那中国文章和外国文章除特殊情况外都不是这种写法呀?作者或编者可能要说,我是让懂外文的中国人看的,那么人们又问:在中国外文有那么普及吗?这不是自己故意排除自己文章的读者对象吗?再说了,即使外文普及了,看这样的中不中洋不洋的文章也觉得别扭呀!话说开来,看这类报道心里总不是个滋味儿,总感到写这种文章的目的是不想让人看,而是为了卖弄,有作风轻浮之嫌。      三、只问不答,故弄玄虚      这一问题主要表现在新闻标题上。请看最近在某报上连连出现的设问式标题:   《拼车,实惠的交通方式?》、   《330元买回1000元话费?》、   《个体中巴换新车营运违规?》   …………   不知别人怎么看,反正我看了总觉得这些只问不答的标题是不成功的。新闻标题不是不能用设问式,设问式标题是新闻标题中很重要的一种,用得恰当能很好地增加文章的吸引力,效果明显。但设问式标题一般用作多行标题的眉题,主标题或副标题给以答案。除特定情况外,只设问不做答的标题很少。上述标题的作者或编者可能认为这样只问不答更有效果,所以你这样用我也这样用,结果是效果适得其反。看新闻与听评书不同,新闻的读者习惯是以最短的时间获知事实真相和结果。只问不答的标题,只能让读者认为作者和编者本身没把事件真相搞清楚就报道,或认为你本身对事件性质就没有判断力。即使读者看完了正文,明白了事件真相,也会让人产生一种“作者和编者设套儿,强拉人阅读”的感觉。      四、要素模糊,打马虎眼      新闻,起码五种基本要素得齐全。可有些报道却不这样。不知是作者真不清楚还是故意,要么把稿子弄得要素不全,要么把要素搞得模模糊糊,反正是既想让人看,又不让人看明白。譬如:   某报前不久刊登了一篇题为《借证登记住宿一查竟是逃犯》的稿子,说的是一个女老板负气离家要住店,因没带身份证就借司机的进行登记,服务员网上登记时发现该司机正被通缉,报案后该司机被抓。全文六百来字,文中仅提到“裕西派出所”实施抓捕,到底是哪儿的事却没交代。   某报最近发的一篇题为《过百老婆婆长出黑发来》的新闻,时间、地点是这样交代的:“1月31日中午12时许,白佛村二组39号的农家大院里人声鼎沸,一串鞭炮声过后,103岁的老人李王氏在两百多亲友的簇拥下过了她的103岁生日。”到底哪年的事?哪儿的“白佛村”?这可能只有作者知道。   我觉得,搞这样的报道,后果有两种:一是给读者造成作者和编者不懂新闻的印象,把作者和编者给看轻了;二是读者也可能认为报纸稿源不足,不知从哪儿找来了一篇文章,故意把有关要素去掉,用来充充数儿,填填版面,糊弄糊弄读者。你说这样做值得不值得?   分析上述几种现象,只想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办报是为了让人看,并让人尽快看明白是怎么回事。故意设置障碍,增加阅读麻烦,读者怎么看?结果是读者不愿看、看不了,既费力不讨好,又使报纸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所以说:新闻,还是方便读者阅读为好。   (作者为河北日报报业集团专家咨询组成员、原河北商报总编辑)   编校:张红玲


相关内容

  • 怎样成为一名超级博客
  • 作者: Builder.com.cn 2006-10-08 10:35 AM 如果没人读您的博客文章,您的思想就像是写在小纸巾上一样.但如果您真的希望分享您的思想与观点,以下这些建议会帮助您制作一个迷人的博客,并吸引忠诚的读者. 博客成为全国性的新型娱乐--不只美国人如此,全世界上网的人都是这样.不 ...

  • 如何利用电子书营销的优势
  • 如何利用电子书营销的优势 随着互联网行业迅速崛起,网络营销模式也在日益变化,随着时代在淘汰以及更新.其中电子书是网络推广过程中的重要工具,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实践过程中充分合理的应用.电子书之所以被称为一种有效的网络推广工具,不仅由于被本身具有的特点,并且还取决于互联网用户使用互联网信息的特点.电子 ...

  • 四种传播媒介的优缺点
  • 四中传播媒介的优点和不足 印刷媒介: 定义:印刷媒介,就是指将文字和图画等做成版.涂上油墨.印在薄页上形成的报纸.杂志.书籍等物质实体. 优点:(1)读者拥有主动权.读者在接触印刷媒介时,可以自由选择阅读的时间和地点,这一点上它优于电子媒介.电子媒介的受众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受众必须在一定的时间或地 ...

  • 关于电子书
  • 电子书 百科名片 电子书电子书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 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 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 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 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 目录[隐藏] 简介 电子书 - 含义来 ...

  • 2011毕业生图书馆实习报告
  • 现在的我已经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回想我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候,我在图书馆实习的快乐过程,我就想,如果我能够在图书馆工作就好了,那里真的是非常的适合我,我想说的是,我在实习中感受到了很多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感受到的事实,我相信我在实习中成长了很多. 2011年3月.4月我在辽宁省图 ...

  • 毕业生图书馆实习报告范文
  • 现在的我已经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也有一段时间了,回想我在参加毕业实习的时候,我在图书馆实习的快乐过程,我就想,如果我能够在图书馆工作就好了,那里真的是非常的适合我,我想说的是,我在实习中感受到了很多的事情,这些都是我之前不曾感受到的事实,我相信我在实习中成长了很多. 2009年3月.4月我在辽宁省图 ...

  • 信息技术革命与图书出版编辑
  • 作者:李树政 <学术研究> 2001年12期 [中图分类号]G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1)08-0125-03 当今,信息技术革命具有五大基本特征:开放性.交流性.时效性.大众化.多元化. 通过互联网技术,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在互联网中,由于对 ...

  • 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 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温儒敏 2017年4月23日是第22个"世界读书日".如今是信息时代,是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也是泛媒体时代,媒体正在改变一切,包括阅读方式和读书生活也在发生着改变.本文为温儒敏于2017年3月在山东大学发表演讲的内容. 每年到"读书日",都在大 ...

  • 诈骗性广告和不真实性广告的区别是什么
  • 诈骗性广告和不真实性广告的区别是什么? 诈骗性广告和不真实性广告都属于欺骗性广告,客观上都存在与事实有违的和欺骗效果的广告,但诈骗性广告是有意识行为,而后者则是无意识的后果.两者主要区别如下: (1)诈骗性广告是指广告主或广告制作单位或人员在主观上就存在要欺骗消费者的意识.诈骗性广告在广告主方面的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