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摘要 1976年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在内地上小学,在台湾上中学,在美国上大学、研究生,对中西教育感受较深。与西方教育相比,丁肇中认为我们的现代教育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启发诱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而不是围着分数转。考试能拿第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而科学研究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国科学和世界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意义重大。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  温总理2006年针对中国的教育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由此,做好高等教育至关重要。  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  1.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保守、封闭和僵化是举世罕见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实际上不是吸收人类普世文明、激发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桎梏、压抑、磨灭人的灵性和创造;不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和需求,而是教育部以行政指令和长官意志,规定和制约着一个庞大教育系统的运行。不太可能按照教育规律来做事,而把精力用在管理具体专业、课程、招生计划等微观层面。考虑到如此这般的体制制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好的体制,不可能有杰出的人才。  2.教育模式僵化墨守成规  中国解放六十年,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称得上“思想家”的人物,更不说像孙中山、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而这些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所造成的。  3.教育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衡  首先,教育设施落后,例如:教育教学设施电子化、现代化进程缓慢,使教师的教学有些捉襟见肘。其次,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名校,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基础不稳固。再者,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所先进的师范大学,所谓先进是指能培养教育科研与教育研究精通的专业人员。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针对现状的几点建议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道德和产权保护制度  改革当前僵化落后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为何古代中国建立以儒者入仕途体制,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因此,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配套制度。使人人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2.建立科学灵活的教育模式  科学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成效中的威力是巨大的。很多高考时未必是“好生源”的人却可以成为院士的现象其实用先进的教育规律是完全可以解释的。在成才教育中,正常的人才原料通过科学的教育发展模式是都可以在自身潜能范围之内达到成才最优效果的。不符合这一现象的教育发展模式,一般而言就是不够科学的教育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乃至创新化人才的培养都与是否运用了科学的教育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发达国家培养杰出人才的途径是从小学教育自然化、中学教育鲜活化、大学教育创新化、人才成长生态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等因素开始的。基于我们的现状和国情,我们可以借鉴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发达国家的部分成功教育经验。但借鉴发达国家的部分成熟经验、自我教育创新和结合中国教育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才应该是解决中国教育的必由之路。  3.加快优化教育资源的步伐,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有效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问题也是解决中国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问题。“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教育资源无力状况应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局面应尽快形成。整体地解决教育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各教育机构和学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给教师和学生充足的资源,有利于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家与杰出人才教育的联系是伯乐与千里马的一种现代教育关系的升华。没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杰出人才。  总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应该开动脑筋把教育做好,不能只埋头苦干而不抬头看天,中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随着这种要求而创新化。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廖益,周家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06.

  摘要 1976年诺贝尔奖物理奖得主丁肇中教授在内地上小学,在台湾上中学,在美国上大学、研究生,对中西教育感受较深。与西方教育相比,丁肇中认为我们的现代教育要培养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要启发诱导学生去独立思考,扩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兴趣,而不是围着分数转。考试能拿第一并不代表一切,因为考试是解决别人解决了的问题,而科学研究是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国科学和世界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改变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意义重大。  关键词 钱学森之问;教育模式;教育管理体制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实质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  温总理2006年针对中国的教育问题请教国内最有名的六所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他们的回答是:要培养杰出人才,关键是教师;要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贯通起来;高校大改革起来之后,应该是大提高;做大高等教育,还要做强高等教育。由此,做好高等教育至关重要。  应当说,积30余年来的发展和改革,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但是,不能回避的是,今天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许多让人痛心疾首的问题。  一、中国教育的现状  1.教育管理体制落后于时代要求  中国教育管理体制的保守、封闭和僵化是举世罕见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实际上不是吸收人类普世文明、激发人的全面发展,而是桎梏、压抑、磨灭人的灵性和创造;不是顺应时代、社会发展和需求,而是教育部以行政指令和长官意志,规定和制约着一个庞大教育系统的运行。不太可能按照教育规律来做事,而把精力用在管理具体专业、课程、招生计划等微观层面。考虑到如此这般的体制制约,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是正常的,所以没有好的体制,不可能有杰出的人才。  2.教育模式僵化墨守成规  中国解放六十年,为什么没有出现一个称得上“思想家”的人物,更不说像孙中山、梁启超、胡适、鲁迅这样的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14位科学家获奖,其中11个是1951年前大学毕业的。而这些都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所造成的。  3.教育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衡  首先,教育设施落后,例如:教育教学设施电子化、现代化进程缓慢,使教师的教学有些捉襟见肘。其次,教育资源过分集中于大中城市、名校,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整体基础不稳固。再者,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一所先进的师范大学,所谓先进是指能培养教育科研与教育研究精通的专业人员。所有这些因素,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中国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针对现状的几点建议  1.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完善道德和产权保护制度  改革当前僵化落后的教育管理体制,使教育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为何古代中国建立以儒者入仕途体制,欧洲近现代化形成了以技术发明而成为企业家的知识产权体制?因此,在改革教育体制的同时还要建立和完善学术道德和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相关配套制度。使人人敢于创新、乐于创新,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2.建立科学灵活的教育模式  科学的教育模式在教育成效中的威力是巨大的。很多高考时未必是“好生源”的人却可以成为院士的现象其实用先进的教育规律是完全可以解释的。在成才教育中,正常的人才原料通过科学的教育发展模式是都可以在自身潜能范围之内达到成才最优效果的。不符合这一现象的教育发展模式,一般而言就是不够科学的教育模式。中国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乃至创新化人才的培养都与是否运用了科学的教育发展模式息息相关。发达国家培养杰出人才的途径是从小学教育自然化、中学教育鲜活化、大学教育创新化、人才成长生态化、评价机制科学化等因素开始的。基于我们的现状和国情,我们可以借鉴适合于中国特色的发达国家的部分成功教育经验。但借鉴发达国家的部分成熟经验、自我教育创新和结合中国教育特色的三位一体模式才应该是解决中国教育的必由之路。  3.加快优化教育资源的步伐,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有效利用现有高等教育资源问题也是解决中国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一个基本问题。“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教育资源无力状况应该改变,优质教育资源局面应尽快形成。整体地解决教育问题才是最重要的。国家加大教育资金投入,各教育机构和学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给教师和学生充足的资源,有利于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教育家与杰出人才教育的联系是伯乐与千里马的一种现代教育关系的升华。没有优质的师资力量就不可能培养出大批的杰出人才。  总之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育者,应该开动脑筋把教育做好,不能只埋头苦干而不抬头看天,中国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创新型人才,我们的教育也应该随着这种要求而创新化。  参考文献:  [1]夏克祥.实用创新思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廖益,周家客.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高教探索,2006.


相关内容

  •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 关于钱学森之问的思考 摘要:"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钱老之问引人深思,促使我们在教育方面寻找出路. 关键词 ...

  •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指南针:指南针是用以判别方位的一种简单仪器.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主要组成部分是一根装在轴上可以自由转动的磁针.磁针在地磁场作用下能保持在磁子午线的切线方向上.磁针的北极指向地理的南极,利用这一性能可以辨别方向.常用于航海.大地测量.旅行及军事等方面. 毕升 活字印刷 中国约在公 ...

  •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 7.祖国,我终于回来了 教学目标: 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B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了解大意,学习课文第一.二段. 教学时间: ...

  •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钱学森]教学设计
  •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钱学森> <钱学森>教学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中学 √ 小学 2.学科:语文 苏教 六年级 上学期 3.课时:1 4.学生课前准备: (1) ...

  •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之二-1.DOC
  • <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目标: l.学会本课11个生字,理解25个词语的意思:能在语言环境中,给多义字确定字义.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按照提示简要地复述课文. 3.感受钱学森献身祖国建设的赤诚之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时间 2教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

  • 钱学森:爱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 本报特约记者 奚启新 本报记者 齐芳 发布时间: 2009-11-12 07:36 来源:光明日报 钱学森走了,留下了一位科学家对祖国赤诚的爱.他的一生,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 98岁,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他用毕生的情感.智慧和忠诚,写就了一位爱国知识分子的辉煌人生. "钱学 ...

  • 论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 理论与方法 论钱学森"大成智慧学"的理论价值和 现实意义 鲍健强张阳叶设玲 (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浙江杭州310023) [摘要]钱学森的"大成智慧学"是其晚年对思维科学进行系统思考的重要成果,深入探讨"大成智慧 学"的认识论和 ...

  •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
  • 绪 论 --让哲学走下"神坛",让创新来到我们"身边" <哲学智慧与创新思维>是一门什么样的课? 一门上海交通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 一门仰望星空,放飞心情的课: 一门不在于"听",而在于"说",更在于&qu ...

  • 关于大学生活的思考与追问的调研报告
  • 关于大学生活的思考与追问的调研报告一.题目背景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学森提出:?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这一?钱学森之问?引起上至国务院总理下至普通学生的深思.这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更需要当代大学生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