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语言培训重点的三次飞跃
十多年以来,各地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其中,少儿培训占了半壁江山,音乐、舞蹈、书法、美术、英语、体育、作文、奥数,都办得十分红火。
那少儿语言培训的重点又该放在哪里?笔者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曾有过三次重心转移,总结思考后得出结论,这实际上也是认识上的三次飞跃。这既是对少儿特点认识的提高,也是对语言规律认识的提高,更是对培训工作认识的提高。
第一次飞跃:从“小主持人班”到“语言表演班” 给少儿语言培训班取个什么名字?首先要考虑到识别记忆,其次是有广告效应,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办学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最早我们定的名字是“小主持人班”。“主持人”的概念出现在世界上只有几十年历史,而中国出现“主持人”则更短,即出现在1980年代的广播电台节目中。“主持人”在中国红极一时是1995年代以后,主要是靠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卫星电视节目刚刚落地,电视节目主持人群体就一下子成为与影星、歌星、笑星一样炙手可热的明星。
正是这个时候,湖南电视迅速崛起,被称为“湖南电视现象”。1996年,湖南经济电视台开播,掀起了第一轮电视改革的高潮。它开办了内地第一个综艺栏目《幸运3721》,男女主持人搭档串联节目的形式一下子蹿红全国。
借此东风,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就开办起了“小主持人班”,这是湖南省第一家、全国第一批“小主持人班”,结果一炮走红。
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小主持人班”有点难以为继,颇有些“叫好不叫座”的意思。
一是各地群起而效仿,一窝蜂地开办类似的小主持人班。多必滥,滥必差,导致生源分流,恶性竞争。
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给这些“小主持人”上课的教师,一些是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还不是主持人),一些是学校的语文或者文艺老师。他们有的只会播不会教,只能表演、展示、带读;有的只会教不会播,用“背书
腔”误导学生。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缺点,就是用成人的专业水准来要求小学生;又都并不是真正懂“主持”,而是只会“播音”或“朗读”,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三是更重要的,这种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培养目标太窄。“将来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听起来很诱人,也确实热闹了一阵,但冷静一思考,就会觉得不切实际。有些家长就说了,我的孩子不够漂亮,学主持没前途;有的说,电视台只要几个主持人,百里挑一,就业率太低,学了找不到工作。于是,在一阵“主持人热”之后,学习热情骤减,报名者寥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个重要改革,改“小主持人班”为“语言表演班”。这不仅仅只是改换招牌,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理念。称“小主持人班”,造成了错觉,以为只是培养电视台、电台的节目主持人,那样范围太窄。改称“语言表演班”就回避了功利目的,抓住了办班的根本目的——提高少儿的语言表达、表演能力。它的定位,不是瞄准某一级的考试,而是通过语言表演训练,激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而这,正是抓住了语言表达的根本。
我们提出了一句口号:“学好语言,终生受益”。我们都知道,婴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发展的潜力极大,接受语言刺激的能力最强,这时如果能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将能事半功倍。
从“学主持”到“学语言”,是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它摒弃考级、上大学、找工作、当明星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目的,而强调了打牢基础、提高素质、培养兴趣、学会学习等根本问题,这就抓住了要害。
如果说,我们当年创办“小主持人班”是“人无我有”,那么当“小主持人班”遍地开花以后,我们适时提出改办成“少儿语言表演班”则是“人有我特”,不跟风,有独创,办出自己的特色,闯出自己的道路。这一闯,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对办学模式作出了科学的调整。这样不仅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收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第二次飞跃:从“重在抓写作”到“重在抓口语”
在语言学习这个大范畴中,又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从一开始我们就很明确,学习语言的重点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是说话训练,而不是写作训练;是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只有抓住口语,才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才与小学语文课相区别,才与作文班相区别。
第一, 抓住口语,才抓住了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思维和交际的迫切需要,就不会诞生语言。人类使用语言已有几百万年
历史,直到几千年前,才出现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至今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可见语文中,语言比文字历史更悠久,地位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语文,应该是语为先,文为后。”这可以解释为语言先于文字出现的历史,也可解释为语言是文字的基础和先导,更可解释为语是本源,文是外在的记录符号,而决不能本末倒置。
但在现实生活中,语与文,说与写,口头语与书面语本末倒置的现实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汉语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汉字笔划多,难写难认难记,久而久之,汉字与汉语严重脱节,形成了与口语、白话文相去甚远的书面语言——文言文。而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光会说话但不识字的广大文盲成了“睁眼瞎”,成了会说话的牛马,而会写会认字的人成了官,文言也成了统治语言。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都是重文轻语,重写作轻说话,重书面语轻口头语。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倒置的本末再纠回来,重新确立语为先、文为后的地位。我们办的少儿语言表演班正是抓住了语言的表演性——开口说的语言,不仅有练发音的绕口令、朗诵诗歌,而且有讲故事、说笑话,有排演绘本剧,更有即兴演讲。通过表演的形式,让语言成为生动、有趣、实用的表达工具,我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展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发现:原来语言并不难学。每个人都会讲话,天天都在讲话,但讲话的能力差别很大。只要敢开口,多讲多练,人人都可以成为语言家。
第二, 抓住口语,才与语文课相区别。
中国的语文教育,几千年来都是重文轻语、重写轻说,重文言轻白话。从小学到大学,考试都是笔试,几乎没有口试。而笔试又重在作文,用一篇作文来定终生。不光是语文,外语教学也是这样,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记忆外语单词,测试语法。但学了好几年仍然无法与老外作语言交流,被人讥讽为“哑巴外语”。这都是应试教育导致的恶果,学习语言的效率低下——事倍而功半。
为了克服中小学语文课的这种弊端,我们从办班一开始就提出,我们办的是“语言表演班”,是说的语言和演的语言,是展示给别人听的口头语言。我们强调,学语言的关键是多开口,多说多讲多演多听,不搞“哑巴中文”、“哑巴汉语”。人人都有说话的能力,只要讲出来,大家听明白,就很容易,更不神秘。
再者,小学语文课都是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语文课上即使有开口练习,也只能锻炼某几个人,顶多是几十人齐声朗诵,整齐划一。甚至回答老师提问,也是节奏、速度一致的背书腔:“明——白——了——”;“记——住——了——”训练成机器人一般模样。而我们是十来人的小班化教学,基本以口语训练为主,
每人每堂课都有口语训练的机会,说话表演的机会是小学语文课的好几倍。机会多、锻炼多、平台大、兴趣大,进步的速度自然大。
为了让学习语言表演的孩子能有一个锻炼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们的教学普及和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领导下,成立了湖南省金话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民办非企业——长沙市金话筒演诵艺术团,还主办了每年一度的“我是金话筒”少儿诗文朗诵大赛、绘本故事讲演大赛,其中就有讲故事、朗诵、演讲、表演比赛。甚至组织孩子们参加全国未来之星、希望之星、“夏青杯”少儿组大赛等。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断地锻炼成长。一本本烫金的证书、一个个闪光的奖杯、一张张欢快的笑脸,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令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
第三, 抓住口语,才与作文班相区别
各地少儿培训班中,办过许多“作文补习班”,或者“作文强化训练班”。其主要对象,是那些语文成绩不好,尤其是害怕作文的小学生。这些家长害怕语文(特别是作文)拖了孩子文化成绩的后腿,于是一厢情愿地报作文补习班,希望找个高人指点,让孩子来一番强化训练,之后就突飞猛进„„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班成功的不多,完全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多年,最不成功的科目是语文,其中问题最多的又是作文。据调查显示,中国大中小学生中,不喜欢作文课的占了一大半。很多人一提作文就头痛不已,望而生畏。现在再让他们去搞什么作文“强化训练”,就更加令人害怕、反感,其结果可以想见。
我们不主张办单纯意义的“作文训练班”。现在的笔头作文,过于强调遣词造句,强调辞藻的华丽、句式的整齐,强调“别说大白话”。结果呢,变成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作文变成“做作文章”,变成“笔头作秀”,看上去充满文采和哲理,实际上却是假大空泛滥。用喜剧演员赵丽蓉的话来说,“就是不让人好好说话”。
小学生害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无话可说,只好装腔作势。要有话可说,其实只要记住一条原则,即“我手写我口,我口讲我心”。言为心声,把心里面想的讲出来,就是一篇发言稿!再把这些思路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吗?我们提出办“语言表演班”,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更重要的,还是回到了语言的本源——言为心声,文为言录。
的确,我们的“语言表演班”突破了“作文强化训练”和“小主持人班”的固有模式,用轻松愉快的语言表演活动来吸引小学生,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拼音以提高普通话能力,练绕口令培养口齿清晰;朗诵诗歌寓言小段作为表演节目,
背诵古诗以积累名言名句,还通过绘本开展话题训练以培养说话能力„„这些不但很受孩子们欢迎,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的结果,家长学生皆大欢喜。学生说话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跟着提高。学生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对写作也不害怕了。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三次飞跃:从照本诵读到即兴说话
那么,在开口说话的能力训练中又以何为重点?我们觉得应该逐步提高,从照本诵读逐步过渡到即兴说话。
我们办的语言表演班大体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朗诵为主,主要解决字音问题,中级阶段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技巧,高级阶段以说话训练为主,以即兴表达为中心。
口语训练中的重点难点不应该只是照本诵读,而应该是即兴说话——“我口说我心”。
无稿说话看似很难,其实儿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学龄前儿童说话欲望浓,没有条条框框,正所谓童言无忌、口无遮拦。尽管使用词语可能不够恰当,对世界的认知更是天真可笑,但他们的话却是最纯真最有趣的。成年以后则相反,头脑中约束忌讳过多,反而不会说话,不敢讲话。
我们办班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正好处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期,要完全相信他们有即兴讲话的潜能。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激活他们这种潜能,并提供一个学习观摩展示表演的平台。当然,这只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话题设计很重要,一般第一次进行“自我介绍”,然后是“我的家”、“我的老师”之类,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然后是看图说话——循序渐进。只要敢于开口,都应该鼓励。而对讲得好的,都应该大力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成就感,放开了讲,就会越讲越精彩。
一次汇报演出,“说说你们心中的爱是什么”,结果很多小学员的表现异常出色。其中一个说“我希望爸爸以后少抽点烟,妈妈以后少打麻将,我呢,能在他们回家的时候递上一杯茶,我觉得这就是爱呀„„”家长听后惭愧地说,没想到语言表演班不光教语言,还管德育。
家长们都说在语言表演班学习真是收获颇丰,终身受益。于是自发的成为我们语言班的宣传员,广而告之。
其实,并不是说孩子说话的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有两点最可贵之处,一是敢说——童言无忌,二是会说——三言两语,一语中的,决不矫揉造作,更不咬文嚼字,从不讲空话套话废话,言为心声,说我想说。
其实,并非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多高,而是我们找到了一种训练口语的好形式、好方法,并且通过对孩子们的反复训练,使这种语言能力最大化。
结语
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事务主义者”,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语言是艺术,要使语言艺术的培训更加普及化、大众化。我们应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理念并付诸实践,为新时代的少儿语言培训做出更大的贡献。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与播音系 湖南省大众语言艺术研究会
长沙市金话筒演诵艺术团 易培
2016年3月
少儿语言培训重点的三次飞跃
十多年以来,各地群众文化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各种培训班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这其中,少儿培训占了半壁江山,音乐、舞蹈、书法、美术、英语、体育、作文、奥数,都办得十分红火。
那少儿语言培训的重点又该放在哪里?笔者在近几年的实践中,曾有过三次重心转移,总结思考后得出结论,这实际上也是认识上的三次飞跃。这既是对少儿特点认识的提高,也是对语言规律认识的提高,更是对培训工作认识的提高。
第一次飞跃:从“小主持人班”到“语言表演班” 给少儿语言培训班取个什么名字?首先要考虑到识别记忆,其次是有广告效应,而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办学的理念和指导思想。
最早我们定的名字是“小主持人班”。“主持人”的概念出现在世界上只有几十年历史,而中国出现“主持人”则更短,即出现在1980年代的广播电台节目中。“主持人”在中国红极一时是1995年代以后,主要是靠电视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卫星电视节目刚刚落地,电视节目主持人群体就一下子成为与影星、歌星、笑星一样炙手可热的明星。
正是这个时候,湖南电视迅速崛起,被称为“湖南电视现象”。1996年,湖南经济电视台开播,掀起了第一轮电视改革的高潮。它开办了内地第一个综艺栏目《幸运3721》,男女主持人搭档串联节目的形式一下子蹿红全国。
借此东风,长沙市工人文化宫就开办起了“小主持人班”,这是湖南省第一家、全国第一批“小主持人班”,结果一炮走红。
但不久就发现,这种“小主持人班”有点难以为继,颇有些“叫好不叫座”的意思。
一是各地群起而效仿,一窝蜂地开办类似的小主持人班。多必滥,滥必差,导致生源分流,恶性竞争。
二是师资力量不均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给这些“小主持人”上课的教师,一些是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还不是主持人),一些是学校的语文或者文艺老师。他们有的只会播不会教,只能表演、展示、带读;有的只会教不会播,用“背书
腔”误导学生。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缺点,就是用成人的专业水准来要求小学生;又都并不是真正懂“主持”,而是只会“播音”或“朗读”,教学效果参差不齐。
三是更重要的,这种班带有明显的功利色彩,培养目标太窄。“将来当电视节目主持人”,听起来很诱人,也确实热闹了一阵,但冷静一思考,就会觉得不切实际。有些家长就说了,我的孩子不够漂亮,学主持没前途;有的说,电视台只要几个主持人,百里挑一,就业率太低,学了找不到工作。于是,在一阵“主持人热”之后,学习热情骤减,报名者寥寥。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进行了一个重要改革,改“小主持人班”为“语言表演班”。这不仅仅只是改换招牌,而是改革教学模式,改革办学理念。称“小主持人班”,造成了错觉,以为只是培养电视台、电台的节目主持人,那样范围太窄。改称“语言表演班”就回避了功利目的,抓住了办班的根本目的——提高少儿的语言表达、表演能力。它的定位,不是瞄准某一级的考试,而是通过语言表演训练,激发孩子们学习语言的兴趣。而这,正是抓住了语言表达的根本。
我们提出了一句口号:“学好语言,终生受益”。我们都知道,婴幼儿阶段是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年龄段发展的潜力极大,接受语言刺激的能力最强,这时如果能抓住机会,趁热打铁,将能事半功倍。
从“学主持”到“学语言”,是认识上的一次大飞跃。它摒弃考级、上大学、找工作、当明星等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目的,而强调了打牢基础、提高素质、培养兴趣、学会学习等根本问题,这就抓住了要害。
如果说,我们当年创办“小主持人班”是“人无我有”,那么当“小主持人班”遍地开花以后,我们适时提出改办成“少儿语言表演班”则是“人有我特”,不跟风,有独创,办出自己的特色,闯出自己的道路。这一闯,闯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道路。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对办学模式作出了科学的调整。这样不仅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也收到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第二次飞跃:从“重在抓写作”到“重在抓口语”
在语言学习这个大范畴中,又应该把重点放在哪里?从一开始我们就很明确,学习语言的重点是“有声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是说话训练,而不是写作训练;是口头语言而不是书面语言。只有抓住口语,才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才与小学语文课相区别,才与作文班相区别。
第一, 抓住口语,才抓住了语言的本质。
语言是什么?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没有思维和交际的迫切需要,就不会诞生语言。人类使用语言已有几百万年
历史,直到几千年前,才出现记录语言的符号——文字。至今世界上还有许多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可见语文中,语言比文字历史更悠久,地位更重要。
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叶圣陶说过:“语文,语文,应该是语为先,文为后。”这可以解释为语言先于文字出现的历史,也可解释为语言是文字的基础和先导,更可解释为语是本源,文是外在的记录符号,而决不能本末倒置。
但在现实生活中,语与文,说与写,口头语与书面语本末倒置的现实比比皆是。尤其是在汉语中,这种现象更为严重。汉字笔划多,难写难认难记,久而久之,汉字与汉语严重脱节,形成了与口语、白话文相去甚远的书面语言——文言文。而在封建专制制度下,“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光会说话但不识字的广大文盲成了“睁眼瞎”,成了会说话的牛马,而会写会认字的人成了官,文言也成了统治语言。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中国几千年来的教育都是重文轻语,重写作轻说话,重书面语轻口头语。
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倒置的本末再纠回来,重新确立语为先、文为后的地位。我们办的少儿语言表演班正是抓住了语言的表演性——开口说的语言,不仅有练发音的绕口令、朗诵诗歌,而且有讲故事、说笑话,有排演绘本剧,更有即兴演讲。通过表演的形式,让语言成为生动、有趣、实用的表达工具,我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展现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要让孩子们发现:原来语言并不难学。每个人都会讲话,天天都在讲话,但讲话的能力差别很大。只要敢开口,多讲多练,人人都可以成为语言家。
第二, 抓住口语,才与语文课相区别。
中国的语文教育,几千年来都是重文轻语、重写轻说,重文言轻白话。从小学到大学,考试都是笔试,几乎没有口试。而笔试又重在作文,用一篇作文来定终生。不光是语文,外语教学也是这样,花费了大量时间来记忆外语单词,测试语法。但学了好几年仍然无法与老外作语言交流,被人讥讽为“哑巴外语”。这都是应试教育导致的恶果,学习语言的效率低下——事倍而功半。
为了克服中小学语文课的这种弊端,我们从办班一开始就提出,我们办的是“语言表演班”,是说的语言和演的语言,是展示给别人听的口头语言。我们强调,学语言的关键是多开口,多说多讲多演多听,不搞“哑巴中文”、“哑巴汉语”。人人都有说话的能力,只要讲出来,大家听明白,就很容易,更不神秘。
再者,小学语文课都是五六十人的大班教学,语文课上即使有开口练习,也只能锻炼某几个人,顶多是几十人齐声朗诵,整齐划一。甚至回答老师提问,也是节奏、速度一致的背书腔:“明——白——了——”;“记——住——了——”训练成机器人一般模样。而我们是十来人的小班化教学,基本以口语训练为主,
每人每堂课都有口语训练的机会,说话表演的机会是小学语文课的好几倍。机会多、锻炼多、平台大、兴趣大,进步的速度自然大。
为了让学习语言表演的孩子能有一个锻炼展示的机会和平台,使我们的教学普及和提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我们在湖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领导下,成立了湖南省金话筒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立了民办非企业——长沙市金话筒演诵艺术团,还主办了每年一度的“我是金话筒”少儿诗文朗诵大赛、绘本故事讲演大赛,其中就有讲故事、朗诵、演讲、表演比赛。甚至组织孩子们参加全国未来之星、希望之星、“夏青杯”少儿组大赛等。孩子们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不断地锻炼成长。一本本烫金的证书、一个个闪光的奖杯、一张张欢快的笑脸,见证着孩子们的成长,令我们深感欣慰和自豪。
第三, 抓住口语,才与作文班相区别
各地少儿培训班中,办过许多“作文补习班”,或者“作文强化训练班”。其主要对象,是那些语文成绩不好,尤其是害怕作文的小学生。这些家长害怕语文(特别是作文)拖了孩子文化成绩的后腿,于是一厢情愿地报作文补习班,希望找个高人指点,让孩子来一番强化训练,之后就突飞猛进„„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班成功的不多,完全是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中国的教育改革进行多年,最不成功的科目是语文,其中问题最多的又是作文。据调查显示,中国大中小学生中,不喜欢作文课的占了一大半。很多人一提作文就头痛不已,望而生畏。现在再让他们去搞什么作文“强化训练”,就更加令人害怕、反感,其结果可以想见。
我们不主张办单纯意义的“作文训练班”。现在的笔头作文,过于强调遣词造句,强调辞藻的华丽、句式的整齐,强调“别说大白话”。结果呢,变成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作文变成“做作文章”,变成“笔头作秀”,看上去充满文采和哲理,实际上却是假大空泛滥。用喜剧演员赵丽蓉的话来说,“就是不让人好好说话”。
小学生害怕作文,最主要的原因是无话可说,只好装腔作势。要有话可说,其实只要记住一条原则,即“我手写我口,我口讲我心”。言为心声,把心里面想的讲出来,就是一篇发言稿!再把这些思路用文字记录下来,不就是一篇文章吗?我们提出办“语言表演班”,一方面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更重要的,还是回到了语言的本源——言为心声,文为言录。
的确,我们的“语言表演班”突破了“作文强化训练”和“小主持人班”的固有模式,用轻松愉快的语言表演活动来吸引小学生,开展得有声有色:学拼音以提高普通话能力,练绕口令培养口齿清晰;朗诵诗歌寓言小段作为表演节目,
背诵古诗以积累名言名句,还通过绘本开展话题训练以培养说话能力„„这些不但很受孩子们欢迎,也是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实施的结果,家长学生皆大欢喜。学生说话的能力提高了,写作能力也跟着提高。学生们感到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对写作也不害怕了。这真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
第三次飞跃:从照本诵读到即兴说话
那么,在开口说话的能力训练中又以何为重点?我们觉得应该逐步提高,从照本诵读逐步过渡到即兴说话。
我们办的语言表演班大体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初级阶段以朗诵为主,主要解决字音问题,中级阶段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技巧,高级阶段以说话训练为主,以即兴表达为中心。
口语训练中的重点难点不应该只是照本诵读,而应该是即兴说话——“我口说我心”。
无稿说话看似很难,其实儿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为学龄前儿童说话欲望浓,没有条条框框,正所谓童言无忌、口无遮拦。尽管使用词语可能不够恰当,对世界的认知更是天真可笑,但他们的话却是最纯真最有趣的。成年以后则相反,头脑中约束忌讳过多,反而不会说话,不敢讲话。
我们办班的主要对象是小学生,正好处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期,要完全相信他们有即兴讲话的潜能。我们的责任,就是要激活他们这种潜能,并提供一个学习观摩展示表演的平台。当然,这只能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话题设计很重要,一般第一次进行“自我介绍”,然后是“我的家”、“我的老师”之类,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然后是看图说话——循序渐进。只要敢于开口,都应该鼓励。而对讲得好的,都应该大力表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有了成就感,放开了讲,就会越讲越精彩。
一次汇报演出,“说说你们心中的爱是什么”,结果很多小学员的表现异常出色。其中一个说“我希望爸爸以后少抽点烟,妈妈以后少打麻将,我呢,能在他们回家的时候递上一杯茶,我觉得这就是爱呀„„”家长听后惭愧地说,没想到语言表演班不光教语言,还管德育。
家长们都说在语言表演班学习真是收获颇丰,终身受益。于是自发的成为我们语言班的宣传员,广而告之。
其实,并不是说孩子说话的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有两点最可贵之处,一是敢说——童言无忌,二是会说——三言两语,一语中的,决不矫揉造作,更不咬文嚼字,从不讲空话套话废话,言为心声,说我想说。
其实,并非我们的教学水平有多高,而是我们找到了一种训练口语的好形式、好方法,并且通过对孩子们的反复训练,使这种语言能力最大化。
结语
我们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事务主义者”,而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认识。语言是艺术,要使语言艺术的培训更加普及化、大众化。我们应该不断吸收新的知识、学习新的理念并付诸实践,为新时代的少儿语言培训做出更大的贡献。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主持与播音系 湖南省大众语言艺术研究会
长沙市金话筒演诵艺术团 易培
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