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静夜思]之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真可谓妇孺皆知!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统计,约95%的孩子第一次认识并能背诵的诗歌,也就是这首 诗;而如今的孩子可真是个聪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居然也为难住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举头望明月」的李白究竟是站著还是坐著?是在屋内还是屋外?为什麼 要说是「床前明月光「而不说是「窗前明月光」或「门前明月光「?——这不,就连大伙您也都傻眼了吧?!

其实呢,这首诗最令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这短短20个字的小诗怎麼会出现了两个相同的「明月」呢?这样尽管朗朗上口,但似乎又显的拖沓和重复了。要 知道,古人作诗可是一字千金啊!《静夜思》属五言绝句,虽不如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粘对,但如押韵、对仗等这些基本玩意还是要考虑的。「犯重」即一首诗 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在五言绝句中一般是不多见的,而像这样竟连续冒出两个相同的字就有点不对劲了。李白的诗风虽然一向较疏朗,但还不至於如此「不堪入 目」吧。

正巧,我案头有一套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咱不妨细查一下——正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首诗原作竟会如此: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了吧,「床前明月光」在这里已变作了「床前看月光」,而「举头望明月」在此也改成了「举头望山月」。这究竟有没有搞错?!笔者随即又查阅了宋刊 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 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都是如此。

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儿,第三句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而在清代王士真《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产生了变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里,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放在一起;经过其「发扬光大」,终於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众所周知,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

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 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因此,《静夜思》中「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 月」两句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明、清两代文人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断加以修改呢?难道该诗真的存在较为明显的瑕疵不成?——确实,就是在这首 普普通通的小诗中,我们却不难发现有两处与日常生活习惯不符的描述:

首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似乎就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卧室内床前的月光一般是通过窗口照到地面上的。唐朝那时候「窗「管叫「瓮窗」, 也就跟现在的29寸彩电屏幕差不多大,月光通过它照在地面只能是那麼方方或窄窄的一小块;「霜」的概念则不同,它呈现在地面的景象势必是「一大片」的。我 想,要让李白将一小块白蛋糕似的月光错觉为「疑是霜」,恐怕他是喝得酩酊大醉也做不到!除非是整个房间都被月光笼罩了;

其次,「举头望山月」这一句也有矛盾。大伙知道,这月亮总是从东北升起,西南下落(或相反),而古代卧室的窗子和现在一样都是呈南北向的;「山月」 则表明月亮刚刚升起不久,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诗人当时在室内「举头」是很难看到「山月」的,即便他真能趴在墙壁斜倪观察到,这月光也无论如何不可能 在空中转个身再照到床前呀?!

如此看来,后人对《静夜思》的修改倒也颇有几分道理:「明月光」比「看月光」似乎范围要大些,而「望明月」比起「望山月」感觉上更让人理解和接受 了。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完整解释清楚上述矛盾啊!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白大人的原作就是如此,难道他老人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反正,打死俺也不会相信 的!

要我说呢,李白当时在床前压根儿就看不到那明月,为何?唐代那阵儿虽然没有现在的玻璃,但却已在窗口上用上了窗帘。在临睡前人们当然是要拉上窗帘的 了,但遇心烦难眠时,则常会卷开窗帘,望月轻叹一番。李白在《长相思》中就有佳人「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诗句、在《秋月夜送沈之秦》则有「卷 帘望月清兴来」句、在《玉阶怨》中更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两句。这些诗句均很好的反映了此种情景。看来,当时这窗帘倒也蛮考究的,李白的当时境况 同现在的下岗工人差不多,这水晶帘自然是无法享用了,但在窗口挂上块粗布窗帘去抵挡风寒还是能搞定的。试想,李白当时还在床上呢,这粗布窗帘尚未打开,月 光

又如何能照到室内地面?他又如何能看到远方的「山月」?

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李白当时根本就不在室内!他很可能是在室外的庭院或者别的什麼场所,而且有座大山离他很近!!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将「洒满庭院」的月光「疑是霜」;也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做到「举头望山月」。

但这样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床」字呢?李白总不至於把大床挪到大院去睡觉吧。

几年前,一些专家学者曾指出《静夜思》中的「床」字指的是室外的「井栏」,惹得媒体跟风大肆炒作了一番,《静夜思》也好歹随著风光了一回。然而,这 样的观点是经不住任何考验的:你说,李白在哪儿观月不好,他非要跑到那井栏旁干啥?再说,这「井栏」四周的方位可不能分「前后左右」的,「井栏」周围都好 说,这「井栏」前就不好说了——月光毕竟是照在「井栏」四周的;他们甚至不惜翻出了李白在《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两诗句来解释,说是一对 「小恋人」正围绕著「井栏」打圈子玩乐呢——这恐怕也只有发了疯的诗人才能想得出:你说这井栏离井口那麼近,小孩子在那儿多危险啊,况且井栏处又湿又滑, 说不准还没打上个圈,小脑袋就先栽下去了??李白他能写出这样没头没脑的诗吗?!

不久前,我在杂志上看到了国内某位教授竟然提出了《静夜思》中的「床」是指日本人用的「塌塌米」。哎!这也难怪,如今的日剧、韩剧到处热播,画面中 反覆出现的「塌塌米」怎麼看也算是个「床」吧,接下来他们恐怕要做的就是如何奉劝国人改睡「塌塌米」了。我看,如今的有些文人不仅智商变低了,居然还成了 什麼哈日、哈韩、哈美一族,我呸!

「床」字在《静夜思》中实指「胡床」即今天的椅子!古人大多席地而坐,并没有像现在的椅子。「胡床」据考证是在东汉才由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模样 相当於今天的折叠椅,其坐面由棕绳连接,故亦称「绳床」。记得在老谋子的《英雄》里,我们不光可以欣赏到秦朝所谓的各式椅子,细心的观众竟能在屏幕上发现 一部爱立信手机呢——洋相百出,还要去争什麼奥斯卡,气得连天上的星星浑身都在发哆嗦。

【楼主注】“「胡床」模样 相当於今天的折叠椅,其坐面由棕绳连接”。其实其坐面也有用牛羊皮条牵拉的。

据北宋《太平御来览》关於室内家具的条目中,有床、塌、案、柜、有」其实就成为了椅子的代名词。笔者注意到,李白在其诗中也确实曾多次提到它:

如他在描写醉僧怀素的《草书歌行》诗中,曾这样写道:「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这里的

胡床指的应就是椅子,如果怀素当时是斜躺在床上的 话,那他又怎能泼墨「数千张」呢?李白在《寄上吴王三首》诗中也谈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看来,这胡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时还可以将它折叠挂 在墙上,假如是指睡觉的床,肯定是不行的;他在《陪宋中丞右武昌夜饮怀古》中更明确提到:「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可见,这胡床不仅是用来坐的,而且 还成为了夜晚赏月的好「帮手」呢。「胡床」当时在唐朝就像咱八十年代的冰箱、彩电,尚未完全普及,能坐在胡床上赏月也算是一种高级时尚吧。李白作为那个时 代的弄潮儿,赏月时理所当然会在「胡床」上过把瘾!

真正把胡床(绳床)转变为木制的交椅,再将它发展到如今俗称的椅子,大约是在南宋中后期,由於江南湿气过重,老百姓长期席地而坐对健康不利,於是在 南宋小朝廷的推崇和鼓励下,椅子开始盛行於世,到了明、清两代终於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至此,「胡床」一词便彻底淡漠了,它已完全被「椅子」所代替了, 「床」字也就单单泛指睡觉意义上的床。不难理解,最后也就导致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惊人的一幕:明、清两代老八股们竟不知天高地厚,纷纷对李白的这首《静夜 思》动起了「黑手」??一切都是一个「床」字惹的祸!!!

现在,我终於可以正确地告诉小朋友们了:李白当时是在屋外坐在椅子上望明月的,并且离他不远处还有一座大山呢!顺便再想给宝宝们说上一句悄悄话:老师的话和书本的内容有些也是瞎说的,要想长大有出息,千万防著点!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这首《静夜思》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真可谓妇孺皆知!据一项最新民意调查统计,约95%的孩子第一次认识并能背诵的诗歌,也就是这首 诗;而如今的孩子可真是个聪明,他们所提出的一些问题居然也为难住了很多家长和老师:「举头望明月」的李白究竟是站著还是坐著?是在屋内还是屋外?为什麼 要说是「床前明月光「而不说是「窗前明月光」或「门前明月光「?——这不,就连大伙您也都傻眼了吧?!

其实呢,这首诗最令我感到疑惑不解的是:这短短20个字的小诗怎麼会出现了两个相同的「明月」呢?这样尽管朗朗上口,但似乎又显的拖沓和重复了。要 知道,古人作诗可是一字千金啊!《静夜思》属五言绝句,虽不如律诗那样严格讲究平仄、粘对,但如押韵、对仗等这些基本玩意还是要考虑的。「犯重」即一首诗 中重复使用同一个字,在五言绝句中一般是不多见的,而像这样竟连续冒出两个相同的字就有点不对劲了。李白的诗风虽然一向较疏朗,但还不至於如此「不堪入 目」吧。

正巧,我案头有一套中华书局的《全唐诗》,咱不妨细查一下——正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首诗原作竟会如此: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看到了吧,「床前明月光」在这里已变作了「床前看月光」,而「举头望明月」在此也改成了「举头望山月」。这究竟有没有搞错?!笔者随即又查阅了宋刊 本《李太白文集》、宋人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其中第一句均作「床前看月光」,第三句也均作「举头望山月」;元萧士斌《分类 补注李太白集》、明高木秉《唐诗品汇》也都是如此。

这首诗的变化和分歧主要是出现在明、清两代,明代赵光等在万历刊本的《唐人万首绝句》首先对此作了修改: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儿,第三句改为了「举头望明月」,但第一句仍作「床前看月光」;而在清代王士真《唐人万首绝句选》、沈德潜《唐诗别裁》里,又产生了变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在这里,第一句「床前看月光」改成了「床前明月光」,而第三句未作改变。一直到了乾隆年间,在蘅塘退士所编的《唐诗三百首》里,才真正将第一、第三两句的变化完整放在一起;经过其「发扬光大」,终於成为了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静夜思》。

众所周知,宋人一直推崇唐诗,其收录编辑甚有规模,加之距唐年代相近,误

传差错相对较少,故宋代乃至元代所搜集的《静夜思》应该是可靠准确的;在清 朝玄烨皇帝亲自钦定的权威刊本《全唐诗》中,也并没有受到前面同时代不同刊本的影响而对此诗作任何修改。因此,《静夜思》中「床前看月光」、「举头望山 月」两句的真实性是毋容置疑的!但明、清两代文人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断加以修改呢?难道该诗真的存在较为明显的瑕疵不成?——确实,就是在这首 普普通通的小诗中,我们却不难发现有两处与日常生活习惯不符的描述:

首先,「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这两句似乎就很难自圆其说。因为,卧室内床前的月光一般是通过窗口照到地面上的。唐朝那时候「窗「管叫「瓮窗」, 也就跟现在的29寸彩电屏幕差不多大,月光通过它照在地面只能是那麼方方或窄窄的一小块;「霜」的概念则不同,它呈现在地面的景象势必是「一大片」的。我 想,要让李白将一小块白蛋糕似的月光错觉为「疑是霜」,恐怕他是喝得酩酊大醉也做不到!除非是整个房间都被月光笼罩了;

其次,「举头望山月」这一句也有矛盾。大伙知道,这月亮总是从东北升起,西南下落(或相反),而古代卧室的窗子和现在一样都是呈南北向的;「山月」 则表明月亮刚刚升起不久,因此,从视觉的角度分析,诗人当时在室内「举头」是很难看到「山月」的,即便他真能趴在墙壁斜倪观察到,这月光也无论如何不可能 在空中转个身再照到床前呀?!

如此看来,后人对《静夜思》的修改倒也颇有几分道理:「明月光」比「看月光」似乎范围要大些,而「望明月」比起「望山月」感觉上更让人理解和接受 了。但是他们依然没有完整解释清楚上述矛盾啊!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白大人的原作就是如此,难道他老人家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吗?反正,打死俺也不会相信 的!

要我说呢,李白当时在床前压根儿就看不到那明月,为何?唐代那阵儿虽然没有现在的玻璃,但却已在窗口上用上了窗帘。在临睡前人们当然是要拉上窗帘的 了,但遇心烦难眠时,则常会卷开窗帘,望月轻叹一番。李白在《长相思》中就有佳人「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帏望月空长叹」诗句、在《秋月夜送沈之秦》则有「卷 帘望月清兴来」句、在《玉阶怨》中更有「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两句。这些诗句均很好的反映了此种情景。看来,当时这窗帘倒也蛮考究的,李白的当时境况 同现在的下岗工人差不多,这水晶帘自然是无法享用了,但在窗口挂上块粗布窗帘去抵挡风寒还是能搞定的。试想,李白当时还在床上呢,这粗布窗帘尚未打开,月 光

又如何能照到室内地面?他又如何能看到远方的「山月」?

唯一合乎情理的解释就是李白当时根本就不在室内!他很可能是在室外的庭院或者别的什麼场所,而且有座大山离他很近!!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将「洒满庭院」的月光「疑是霜」;也惟有如此,他才可能做到「举头望山月」。

但这样又该如何来理解这个「床」字呢?李白总不至於把大床挪到大院去睡觉吧。

几年前,一些专家学者曾指出《静夜思》中的「床」字指的是室外的「井栏」,惹得媒体跟风大肆炒作了一番,《静夜思》也好歹随著风光了一回。然而,这 样的观点是经不住任何考验的:你说,李白在哪儿观月不好,他非要跑到那井栏旁干啥?再说,这「井栏」四周的方位可不能分「前后左右」的,「井栏」周围都好 说,这「井栏」前就不好说了——月光毕竟是照在「井栏」四周的;他们甚至不惜翻出了李白在《长干行》中「郎骑竹马来,饶床弄青梅」两诗句来解释,说是一对 「小恋人」正围绕著「井栏」打圈子玩乐呢——这恐怕也只有发了疯的诗人才能想得出:你说这井栏离井口那麼近,小孩子在那儿多危险啊,况且井栏处又湿又滑, 说不准还没打上个圈,小脑袋就先栽下去了??李白他能写出这样没头没脑的诗吗?!

不久前,我在杂志上看到了国内某位教授竟然提出了《静夜思》中的「床」是指日本人用的「塌塌米」。哎!这也难怪,如今的日剧、韩剧到处热播,画面中 反覆出现的「塌塌米」怎麼看也算是个「床」吧,接下来他们恐怕要做的就是如何奉劝国人改睡「塌塌米」了。我看,如今的有些文人不仅智商变低了,居然还成了 什麼哈日、哈韩、哈美一族,我呸!

「床」字在《静夜思》中实指「胡床」即今天的椅子!古人大多席地而坐,并没有像现在的椅子。「胡床」据考证是在东汉才由西域少数民族传入内地,模样 相当於今天的折叠椅,其坐面由棕绳连接,故亦称「绳床」。记得在老谋子的《英雄》里,我们不光可以欣赏到秦朝所谓的各式椅子,细心的观众竟能在屏幕上发现 一部爱立信手机呢——洋相百出,还要去争什麼奥斯卡,气得连天上的星星浑身都在发哆嗦。

【楼主注】“「胡床」模样 相当於今天的折叠椅,其坐面由棕绳连接”。其实其坐面也有用牛羊皮条牵拉的。

据北宋《太平御来览》关於室内家具的条目中,有床、塌、案、柜、有」其实就成为了椅子的代名词。笔者注意到,李白在其诗中也确实曾多次提到它:

如他在描写醉僧怀素的《草书歌行》诗中,曾这样写道:「吾师醉后依胡床,须臾扫尽数千张」,这里的

胡床指的应就是椅子,如果怀素当时是斜躺在床上的 话,那他又怎能泼墨「数千张」呢?李白在《寄上吴王三首》诗中也谈到「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看来,这胡床使用起来非常方便,不用时还可以将它折叠挂 在墙上,假如是指睡觉的床,肯定是不行的;他在《陪宋中丞右武昌夜饮怀古》中更明确提到:「庾公爱秋月,乘兴坐胡床」,可见,这胡床不仅是用来坐的,而且 还成为了夜晚赏月的好「帮手」呢。「胡床」当时在唐朝就像咱八十年代的冰箱、彩电,尚未完全普及,能坐在胡床上赏月也算是一种高级时尚吧。李白作为那个时 代的弄潮儿,赏月时理所当然会在「胡床」上过把瘾!

真正把胡床(绳床)转变为木制的交椅,再将它发展到如今俗称的椅子,大约是在南宋中后期,由於江南湿气过重,老百姓长期席地而坐对健康不利,於是在 南宋小朝廷的推崇和鼓励下,椅子开始盛行於世,到了明、清两代终於也飞入寻常百姓家。至此,「胡床」一词便彻底淡漠了,它已完全被「椅子」所代替了, 「床」字也就单单泛指睡觉意义上的床。不难理解,最后也就导致出现了本文开头那惊人的一幕:明、清两代老八股们竟不知天高地厚,纷纷对李白的这首《静夜 思》动起了「黑手」??一切都是一个「床」字惹的祸!!!

现在,我终於可以正确地告诉小朋友们了:李白当时是在屋外坐在椅子上望明月的,并且离他不远处还有一座大山呢!顺便再想给宝宝们说上一句悄悄话:老师的话和书本的内容有些也是瞎说的,要想长大有出息,千万防著点!


相关内容

  • 专家学者眼中的李白文化李白精神及其传承
  • 李白文化传承的一面旗:专家学者眼中的李白文化李白精神及其传承 2012-08-24 09:03:20作者:李晓东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浏览次数:287 网友评论 0 条 \ 198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为江油题写了"李白故里" 本期主题 当我们呀呀学语时, ...

  • 浅析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 浅析李白与杜甫的友谊 --本文已发表... 摘要:李白与杜甫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双子星座",言诗者必提及李杜:两人的友谊也如同彗星相遇,千载难逢,在短暂的相遇中,两人写下了珍贵感人的诗篇,同时也建立了一生的友谊. 关键词:李白 杜甫 友谊 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有很多并谈的人物.这其 ...

  • [乐府诗集]与李白乐府的经典确认分析
  • 李白是我国诗歌史上公认的乐府诗歌集大成者,其乐府诗的创作与<乐府诗集>有着密切的联系.<乐府诗集>全面收录了李白的乐府诗,对其诗歌进行了清晰地确定,强调了李白诗歌古典主义的特点.文章从<乐府诗集>中对李白乐府诗的体现.定位及接收意义等几方面论述李白乐府诗的经典确认 ...

  • 安旗教授的学术历程和李白研究
  • 安旗教授的学术历程和李白研究 薛天纬(新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54) 摘要:著名文艺评论家.李白研究专家安旗教授,从事学术研究已逾50周年.1966年之前的10年间,安旗教授主要从事以诗歌评论为主的文艺评论,并不时涉足古典文学研究.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25年间,几乎将全部心血 ...

  • 李白旅游经费是怎么来的
  • 李白旅游经费是怎么来的.txt--某天你一定会感谢那个遗弃你的人,感谢那个你曾深爱着却置之你不顾的人.做一个没心没肺的人,比什么都强.________舍不得又怎样到最后还不是说散就散.李白旅游经费是怎么来的 从李白留下的大量诗篇中可以清晰地知道,李白的一生游历了大半个中国,在大.中.小学文科的教学中 ...

  • 光焰万丈长 文武全才的诗仙--李白(图)
  • (网络图片) 李白(公元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生于唐武后大足元年,六十二岁卒于肃宗宝应元年.李白自幼博学而才气纵横,一生创作不少无人能出其右的诗文,因此享有"诗仙"."谪仙人"."诗侠"."酒仙"等美誉 ...

  • 李白一生有过几次婚姻?
  • 文/煮酒君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翘首企盼多年的意气风发,终不过是一场空梦,倒也让人叹息. 翻阅了许多有关李白的资料,发现人们对他的评价,多是落实在他的诗上了,诸如"狂放不羁"."豪迈飘逸"等词,对这个人缺乏客观的见解.当 ...

  • 赠汪伦教学设计
  • 一.导入.释题.识记生字"赠.伦",书写生字"汪". 师:(故事导入)同学们喜欢听故事么?讲一个故事给大家听.注意认真听,听完后想一想这个故事讲了谁和谁之间发生的什么事? 古代有个人叫汪伦,很有才学,唐开元间任泾县令,卸任后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汪伦非 ...

  • [走近李白]教学设计
  • 走近李白 一.导入谈话:同学们,我们中国是诗歌的王国.在诗歌王国的灿烂星空中,出现了许许多多杰出的伟大诗人.你们都知道哪些诗人?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是呀!这许许多多的诗人,就像星空灿烂的星星.作为诗歌王国的后人,我们要了解我们的先人,了解我们著名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诗歌王国中那最璀璨的一 ...

  • 李白诗歌风格分期论略
  • 2005年06月西南政法大学学报Vol17 No.3 第7卷 第3期JournalofSWUPLJune,2005 文章编号:1008-4355(2005)0062-05・理论前沿・ 李白诗歌风格分期论略 康怀远 () 摘 要:用"飘逸",也不符合李白的创作实践.细加考究,他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