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

浅析中国电力行业改革问题与对策

范民英

(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本文从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出发,对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电力行业改革主要应该从电力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创新入手,完善电监会的作用,理顺职责,统一监管,建立高效的电力监管体系,稳步实施电价改革,确定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关键词:产权制度 电价改革 竞价上网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但是,电力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改革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厂网分开后,发电领域的市场主体和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厂网分开之后的大范围的电力紧张,由于电价等配套改革的滞后,电力市场建设及其他改革任务并没有取得如期的进展。因此,应该加快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时期。因此,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力一直处于一种短缺状态,成为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瓶颈。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电力工业体制进入了改革探索时期,我国开始了对电力行业进行改革。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7年,省为实体,集资办电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缺电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迅速解决矛盾,于是有人提出了“集资办电”的主张,希望借此打破电力行业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采纳,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开展集资办电,同时为了吸收投资,集资办电过程中引入了“谁投资、谁用电、谁受益”的工作思路。为此成立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华能、新力等发电公司,长江三峡、清江、五陵等水电公司,各省成立省电力公司,还成立南方电力联合公司,经历了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缺电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有力的缓解。

(二)第二阶段:1997年至2000年,实施政企分开,公司化改组与竞争上岗试点. 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是

基于原电力部提出的“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其使命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除了自身要逐步完成公司化改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外,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公司,国电当时承担了协助有关部门推进电力工业改革的重任。一年后,电力部撒消,国家电力公司则颁布了“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公司制改组实施方案”,确定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主要改革思路。

(三)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经过充分酝酿并借鉴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国务院于2002年2月正式颁布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以期通过体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实施。按照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要求,对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了分拆,并于2002年底成立了11家电力集团公司,其中有5家发电集团公司,2家电网公司,4家辅业公司。建立了电力监管机构,电力主业与辅业、多种经营产业分开的工作正在推进。在电价改革方面,《电价改革方案》已于200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通过发布实施,按照《电价改革方案》的原则和要求,积投推进上网电价、输电电价和销售电价的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当前正集中精力解决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巩固厂网分开的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完善电力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实施对输配电分开的改革。

二、我国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问题

产权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不是由各别权利构成的,而是一组权利约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并统一呈现一种结构状态。主要由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所组成。其核心在于所有权,而支配权是最基本的权利。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的产权制度来看,企业的资产名义上是属于国家所有,但是事实上从我国电力企业的初始投资看,既有国家投资,也有地方投资,还有企业自筹资金进行的投资,而这些不同投资渠道资产结合在一起,并受利益驱动,地方和企业投资者都在挖国家直接投资的那一块,而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实际上在严重流失。这主要是由于在国有产权中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导致无人对国有投资的资产从收益上进行关心,造成了国有资产遭到侵蚀。

(二) 电网垄断体制制约了电力的发展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政府权力全面而深入地控制了电力工业微观运行的各个方面,通过行政审批等管制壁垒来垄断电力的生产权、定价权,形成我国特有的行政垄断,由此造

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厂网分开后,电力工业在电网管理上仍存在着体制性矛盾和障碍。主要表现为电网企业主辅不分,输配合一,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尚未多元化,购电销电单一由电网垄断,电力电量调度交易尚未达到“三公”。长期以来电力工业实行“电厂大家办、电网一家管”的思想,电网管理“垄断化、集中化”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矛盾和障碍的存在已严重影响了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电监会对电力企业的监管乏力

由于电监会的职权有限,在电力市场监管、电力市场建设及电力体制改革中,无施展余地。2002年,国务院设立国家电监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电力市场运行规则,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根据市场情况,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电价建议;监督检查电力企业生产质量标准,颁发和管理电力业务许可证;处理电力市场纠纷;负责监督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电监会成立之后,便与发改委在电价管理上有职能交叉,两者有价格权属之争。由于职权有限,电监会的监管较为被动。电监会监管对象主要是国有电力企业,但很难展开实质性监管。单是从管理体制上,便难以界定他们是被监管主体。在电力监管环节,电监会主要负责对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监审,但是目前缺少有效制度和上位法予以支撑。

(四)电力价格机制不合理

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没有良好的电价机制,电力市场也就无从谈起。现行的价格管理体制实行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管理电价,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鼓励多家办电、多渠道筹资办电政策下形成的成本加成定价方法,电厂的上网电价则是由运营成本加上税金和利润推算出来的。从上网环节看,上网电价一机一价,缺乏形成竞争的基础;从输配环节看,电网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输配电价在销售电价中的比例偏低,电网极易产生压低上网电价的利益驱动;从销售环节看,销售电价分类和定价不合理,难以反映用户需求,用户用电缺乏选择性。

三、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措施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健全电力监管体制,促进电力行业和电力市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未来电力工业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进程,否则不仅经济后果难以估量,资源环境亦难以承受。

(一) 电力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创新

改革才能发展,开放才能搞活,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力供需矛盾的缓和充分说明了开放发电市场、鼓励多家办电政策的作用。电力市场不仅在发电环节,在输电和配电环节也应该实行开放。作为电力市场运行主体的电力企业选择怎样的运行模式和产权制度至关重

要。只有明确了电力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产权制度,才能有效构建电力市场。没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电力市场根本就不可能搞起来。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按照市场规律,保证所有的参与市场的企业公平的开展竞争。电力体制要实现改革,必须真正的将发电、输电、配电资产分离,突出重点,寻找切入点,构建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在产权上划分出发电、输电、配电三个电力市场主体。对现有的电网公司要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化改造,从产权制度上保证电网公司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建立独立的、产权多元化的配电公司,培育配电市场竞争主体。对配电公司的国有股权,也应逐步向社会出售,使其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竞争,使电力消费者真正受益。售电环节。开放大用户选择权,允许大用户直接从发电企业购电。随着电力行业不断地成熟,输电网和配电网设施不断的完善,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实行用户的直接购电,以此促进售电企业之间的竞争。

(二)完善电监会的作用,理顺职责,统一监管,建立高效的电力监管体系。

从竞价上网试点省份的运行情况看,传统监管方式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应尽快转变对电力行业的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法规及市场规则,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透明的新型监管体制。继续推进电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业规划体制,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继续推进电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在电力监管中引入许可证和注册制;电监会要明确界定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将分散的监管职能归并到新的监管机构中,实行统一的专业化管理。合理界定政府宏观部门、地方政府和电力监管部门的职责;保持电监会的独立性,按省建立职能统一、垂直管理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增加电监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性,切实把电力监管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自律、协调、监督、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稳步实施电价改革,确定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价是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价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是否能有效、合理地使用电能和节约电能。随着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和创新电价的形成机制更成为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当务之急。电价改革的原则是:注重价格信号在电力投资的引导作用,并把提高效率、促进增长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电价改革应与整个电力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与电力市场模式、企业重组等改革互相衔接。电价改革应总体设计、循序渐进、搞好试点、分步实施。应根据电力行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分轻重缓急,制定阶段性改革目标和措施,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要改革现行的以政府行政审批为特征的电价管理体制,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

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逐步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制订,并相应建立规范、透明的电价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庄美燕.中国电力改革的悬疑[J].中国社会导刊,2007,(1).

[2]徐恒馨.中国电力改革任重道远[J].中国科技博览,2010,(30).

[3]韩国明,刘玉泉.政府管制改革的新趋向与中国电力改革分析[J].开发研究,2005,(1).

[4]胡建民,王毅敏.由管制到竞争,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3,(3).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范民英

(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跨越式发展是缩小中国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措施,充分认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才能明白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 内涵 技术革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为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探讨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以及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它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与渐进式发展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它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是发挥后发优势的体现。

二、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化后来而居上的国家而言的,后来在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突出了发展中国国家或区域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代表性学说主要有: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优先发展引致决策最大化的项目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最终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的。二是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的“后起之益”理论。格申克龙的的理论是以作为工业化的后进国家的德国通过迅速工业化赶上了先进国家的事例为材料的、从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过渡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落后国家的落后,他们发展过程的许多方面将会根本不同于先进国家,这种发展过程的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而是也表现在工业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上。后进国家不必步先进国家后尘。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和多样性,缺乏某些先进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时所具备的“前提条件”可能并不影响工业化进程。过去的历史经验显然可以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一般前景提供积极的借鉴。经济落后国家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三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起飞”理论。认为某个社会、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经济的突进式发展,从而推动其经济社会迅速进步。

(二)区域经济学原本产生于德、美、日和瑞典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研究重点发生了转移,主要面向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哈弗大学教授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工业化中“大突进”阶段性学说最为跨越式发展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大突进”阶段学说就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作为工业化主题的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与传统经济的鲜明发差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对经济和结构变化的巨大推动力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别的非连续性。

三、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概述

(一)英国抓住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产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工业大国。 18世纪初的时候,英国的人口大约为1000万,英国是小岛国,资源欠缺,如此之小的

国家,居然在18世纪拥有世界霸权,主宰世界近200年的历史,主宰全球1/4的土地、1/4以上的人口!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跨越式发展为英国开始崛起所提供的力量。l9世纪,英国利用第一发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殖民扩张的时机,迅速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一举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殖民帝国和世界金融中心,并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帷幕。

(二) l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凭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发工业革命以及海外移民、新兴海外市场的开拓,迅速超越“曾经孕育了工业革命又把它出口到全世界” 的日不落帝国 ,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三) 二次大战后战败的日本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 大力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几乎一片废墟。但是借助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发技术革命和日益国际化、一体化的市场,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别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仅用了40余年的时间.就逐渐消除了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经济水平、管理水平的差距.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对先进国家的赶超,从而形成了当今美国、日本、欧洲三大世界经济中心的格局。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认识到了经济的振兴与自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振兴,经济与科技必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日本是资源贫乏、技术落后的国家,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制定了“引进与吸收”的发展战略。即先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制造,实现国产化以替代进口。然后在技术积累到一定水平后,进行改良创新,开发新产品,实现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因而在日本经济不断复兴的同时,技术创新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四) “亚洲四小龙”借鉴日本的经验,依靠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实现了工业化,也带动了东亚地区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东亚奋起直追,创造了东亚奇迹,以“亚洲四小龙” 为代表的东亚,打破了西方国家通过较长时间微增长才完成成工业化的常规,实现了用不到半个世纪由农业社会、殖民地社会向工业化起步并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

(五) 中国在改革开放国策的思想指导下跨越式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国民经济几乎走向崩溃的边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相比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50年到100年。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中国必须进行改革,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设立“经济特区”。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发展基础好,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中央政府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相对集中投放在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沿海地区,率先启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到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不但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大局”,而且顺利地实现了“第二个大局”的良好开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1978年人均GDP仅为155美元的起点上,只用了23年的时间,就于2001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1042美元),正式进入下中等收入组,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又仅用了9年时间突破了4000美元大关(约4200美元),从下中等收入一跃跻入上中等收入行列,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新跨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更加协调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已经逐步走上一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新的轨道。可以预期,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新阶段,我国经精进将会实现新的飞跃。

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创造更加宽松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当前,要特别关注和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跨越式发展方式所遵循的是人类文明的不平衡发展规律,因而其发展道路是一种自然历史选择与主体价值选择的统一,有着很强的自主性,不能套用发达国家、现有模式,必须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进行自我创新。因此,要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坚决摒弃那种偏重引进而忽视引进后自主创新的观念;摒弃注重跟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摒弃单纯跟踪仿制,不重视自主研发的观念。通过创新机制,让人力资本活起来。经济的较量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要通过机制创新,造就一批“开放型、创新型、经营型、管理型”的经营管理队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探索出一条激活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新路子。

(二)发展高科技力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有推动的力量和桥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了,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中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不能走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这条老的发展道路,否则永远也追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只有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已经对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必须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因此,必然要考察生产力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空前尖锐的当今时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与反思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其意义就更为重大、更为深刻。环境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实施跨越式发展,就不能只顾目前利益,而更重要的是要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生产力持久发展。因此,跨越式发展,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尊重自然承载能力的限度,合理而持续地利用资源,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规范化体系,涉及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制度的本质,即是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实质内容的规范化、合法化,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特征;其作用:一是建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二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方向。制度是社会行动的抓手,只有不断的制度创新,才能保证社会变革的有效推进,因此制度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中之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验证了邓小平所说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个事实揭示出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我国要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丰子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跨越问题[J].河北学刊,2006(11)

[2]窦祥胜,论经济增长模式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2(3)

[3] 傅炎康, 谋划跨越式发展[J].浙江经济,2011(4)

浅析中国电力行业改革问题与对策

范民英

(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本文从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历程和现状出发,对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提出了电力行业改革主要应该从电力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创新入手,完善电监会的作用,理顺职责,统一监管,建立高效的电力监管体系,稳步实施电价改革,确定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关键词:产权制度 电价改革 竞价上网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电力行业对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重要作用。“十五”期间,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取得一定进展,政企分开、厂网分开基本实现。但是,电力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只是阶段性的,改革任务尚未全部完成。厂网分开后,发电领域的市场主体和竞争态势已经形成,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然而,由于厂网分开之后的大范围的电力紧张,由于电价等配套改革的滞后,电力市场建设及其他改革任务并没有取得如期的进展。因此,应该加快电力行业的市场化改革,促进电力行业的发展。

一、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历程及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民经济恢复和经济建设时期。因此,在建国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电力一直处于一种短缺状态,成为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质量、制约其他产业发展的瓶颈。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的电力工业体制进入了改革探索时期,我国开始了对电力行业进行改革。

(一)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7年,省为实体,集资办电

进入八十年代,中国缺电矛盾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迅速解决矛盾,于是有人提出了“集资办电”的主张,希望借此打破电力行业国家一统天下的局面。这一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采纳,中国开始大规模地开展集资办电,同时为了吸收投资,集资办电过程中引入了“谁投资、谁用电、谁受益”的工作思路。为此成立华北、东北、华东、华中、西北五大电力集团公司,华能、新力等发电公司,长江三峡、清江、五陵等水电公司,各省成立省电力公司,还成立南方电力联合公司,经历了十年的改革和发展,缺电的矛盾和问题得到了有力的缓解。

(二)第二阶段:1997年至2000年,实施政企分开,公司化改组与竞争上岗试点. 1997年1月,国家电力公司成立,电力体制改革进入实施阶段。国家电力公司的成立是

基于原电力部提出的“公司化改组、商业化运营、法制化管理”的改革方向,其使命从一开始就是明确的:除了自身要逐步完成公司化改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外,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占据绝对主体地位的公司,国电当时承担了协助有关部门推进电力工业改革的重任。一年后,电力部撒消,国家电力公司则颁布了“国家电力公司系统公司制改组实施方案”,确定了“政企分开、省为实体”和“厂网分开、竞价上网”的主要改革思路。

(三)第三阶段:2001年至今,落实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继续推进电力市场化改革。 经过充分酝酿并借鉴国际上电力体制改革的经验和教训,国务院于2002年2月正式颁布以“厂网分开,竞价上网,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为内容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启动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电力体制改革,以期通过体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电力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开始实施。按照打破垄断,引入竞争的要求,对原国家电力公司进行了分拆,并于2002年底成立了11家电力集团公司,其中有5家发电集团公司,2家电网公司,4家辅业公司。建立了电力监管机构,电力主业与辅业、多种经营产业分开的工作正在推进。在电价改革方面,《电价改革方案》已于2003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通过发布实施,按照《电价改革方案》的原则和要求,积投推进上网电价、输电电价和销售电价的改革。

电力体制改革当前正集中精力解决厂网分开的遗留问题,巩固厂网分开的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主辅分离,加快区域电力市场建设,完善电力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实施对输配电分开的改革。

二、我国电力行业存在的问题

(一)产权制度问题

产权是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不是由各别权利构成的,而是一组权利约束,可以分解为多种权利并统一呈现一种结构状态。主要由所有权、占有权、支配权、使用权所组成。其核心在于所有权,而支配权是最基本的权利。从我国目前电力企业的产权制度来看,企业的资产名义上是属于国家所有,但是事实上从我国电力企业的初始投资看,既有国家投资,也有地方投资,还有企业自筹资金进行的投资,而这些不同投资渠道资产结合在一起,并受利益驱动,地方和企业投资者都在挖国家直接投资的那一块,而国家投资形成的资产实际上在严重流失。这主要是由于在国有产权中缺乏一种约束机制,导致无人对国有投资的资产从收益上进行关心,造成了国有资产遭到侵蚀。

(二) 电网垄断体制制约了电力的发展

我国长期的计划经济使政府权力全面而深入地控制了电力工业微观运行的各个方面,通过行政审批等管制壁垒来垄断电力的生产权、定价权,形成我国特有的行政垄断,由此造

成了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厂网分开后,电力工业在电网管理上仍存在着体制性矛盾和障碍。主要表现为电网企业主辅不分,输配合一,投资主体和投资渠道尚未多元化,购电销电单一由电网垄断,电力电量调度交易尚未达到“三公”。长期以来电力工业实行“电厂大家办、电网一家管”的思想,电网管理“垄断化、集中化”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些矛盾和障碍的存在已严重影响了电力工业的健康发展。

(三)电监会对电力企业的监管乏力

由于电监会的职权有限,在电力市场监管、电力市场建设及电力体制改革中,无施展余地。2002年,国务院设立国家电监会,其主要职责是:制定电力市场运行规则,监管市场运行,维护公平竞争;根据市场情况,向政府价格主管部门提出调整电价建议;监督检查电力企业生产质量标准,颁发和管理电力业务许可证;处理电力市场纠纷;负责监督社会普遍服务政策的实施。电监会成立之后,便与发改委在电价管理上有职能交叉,两者有价格权属之争。由于职权有限,电监会的监管较为被动。电监会监管对象主要是国有电力企业,但很难展开实质性监管。单是从管理体制上,便难以界定他们是被监管主体。在电力监管环节,电监会主要负责对上网电价、输配电价监审,但是目前缺少有效制度和上位法予以支撑。

(四)电力价格机制不合理

电价是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没有良好的电价机制,电力市场也就无从谈起。现行的价格管理体制实行的是政府主管部门审批管理电价,它是在20世纪80年代国家鼓励多家办电、多渠道筹资办电政策下形成的成本加成定价方法,电厂的上网电价则是由运营成本加上税金和利润推算出来的。从上网环节看,上网电价一机一价,缺乏形成竞争的基础;从输配环节看,电网没有独立的输配电价,输配电价在销售电价中的比例偏低,电网极易产生压低上网电价的利益驱动;从销售环节看,销售电价分类和定价不合理,难以反映用户需求,用户用电缺乏选择性。

三、我国电力行业改革的措施

借鉴国际上成功的电力体制改革经验,健全电力监管体制,促进电力行业和电力市场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未来电力工业发展,必须转变传统的发展方式,加快电力体制改革步伐,推进电力行业市场化进程,否则不仅经济后果难以估量,资源环境亦难以承受。

(一) 电力企业的产权改革和创新

改革才能发展,开放才能搞活,电力工业的飞速发展和电力供需矛盾的缓和充分说明了开放发电市场、鼓励多家办电政策的作用。电力市场不仅在发电环节,在输电和配电环节也应该实行开放。作为电力市场运行主体的电力企业选择怎样的运行模式和产权制度至关重

要。只有明确了电力企业的运行模式和产权制度,才能有效构建电力市场。没有多元化的产权结构,电力市场根本就不可能搞起来。所以,必须大力培养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按照市场规律,保证所有的参与市场的企业公平的开展竞争。电力体制要实现改革,必须真正的将发电、输电、配电资产分离,突出重点,寻找切入点,构建公平竞争、开放有序的电力市场体系,在产权上划分出发电、输电、配电三个电力市场主体。对现有的电网公司要进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公司化改造,从产权制度上保证电网公司管理的规范化和透明度。建立独立的、产权多元化的配电公司,培育配电市场竞争主体。对配电公司的国有股权,也应逐步向社会出售,使其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竞争,使电力消费者真正受益。售电环节。开放大用户选择权,允许大用户直接从发电企业购电。随着电力行业不断地成熟,输电网和配电网设施不断的完善,技术条件的不断发展及市场环境的日渐成熟,实行用户的直接购电,以此促进售电企业之间的竞争。

(二)完善电监会的作用,理顺职责,统一监管,建立高效的电力监管体系。

从竞价上网试点省份的运行情况看,传统监管方式所带来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政府应尽快转变对电力行业的监管方式,完善监管法规及市场规则,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透明的新型监管体制。继续推进电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改革行业规划体制,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继续推进电力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在电力监管中引入许可证和注册制;电监会要明确界定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责任,将分散的监管职能归并到新的监管机构中,实行统一的专业化管理。合理界定政府宏观部门、地方政府和电力监管部门的职责;保持电监会的独立性,按省建立职能统一、垂直管理的电力监管组织体系,增加电监会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性,切实把电力监管落到实处;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社会中介机构的自律、协调、监督、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稳步实施电价改革,确定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

电价是国民经济价格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电价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影响到是否能有效、合理地使用电能和节约电能。随着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改革和创新电价的形成机制更成为推进我国电力市场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和当务之急。电价改革的原则是:注重价格信号在电力投资的引导作用,并把提高效率、促进增长和保护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电价改革应与整个电力体制改革协调推进,与电力市场模式、企业重组等改革互相衔接。电价改革应总体设计、循序渐进、搞好试点、分步实施。应根据电力行业的技术、经济特性分轻重缓急,制定阶段性改革目标和措施,通过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要改革现行的以政府行政审批为特征的电价管理体制,将电价划分为上网电价、输电

价格、配电价格和终端销售电价,发电、售电价格逐步由市场竞争形成,输、配电价格由政府制订,并相应建立规范、透明的电价监督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庄美燕.中国电力改革的悬疑[J].中国社会导刊,2007,(1).

[2]徐恒馨.中国电力改革任重道远[J].中国科技博览,2010,(30).

[3]韩国明,刘玉泉.政府管制改革的新趋向与中国电力改革分析[J].开发研究,2005,(1).

[4]胡建民,王毅敏.由管制到竞争,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选择[J].生产力研究,2003,(3).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

范民英

(湖北省十堰市委党校 湖北 十堰 442000)

[摘要]跨越式发展是缩小中国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措施,充分认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和现实基础,才能明白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才能够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关键词]跨越式发展 内涵 技术革命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这是党中央根据国际国内形势新变化,为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最终实现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探讨跨越式发展的内涵以及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实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跨越式发展的内涵

跨越式发展是一种新的发展方式。它是指落后国家或落后地区,为了缩小与先进国家或地区的差距,直接吸收人类先进文明成果,主要是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实施不平衡发展战略,先在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地区率先突破,并带动和促进其他行业、其他领域和其他地区快速跟进,最终实现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和国家发展水平整体跃升的一种新的发展方式。跨越式发展实际上是与渐进式发展相比较而存在的一种特殊的发展方式,它是生产力发展不平衡规律起作用的结果,是发挥后发优势的体现。

二、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依据

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化后来而居上的国家而言的,后来在发展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突出了发展中国国家或区域跨越式发展的研究对象。

(一)发展经济学的理论代表性学说主要有:一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尔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认为在投资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取得经济增长的最有效途径就是实施优先发展引致决策最大化的项目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和地区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最终实现赶超先进国家的目的。二是美国经济学家格申克龙的“后起之益”理论。格申克龙的的理论是以作为工业化的后进国家的德国通过迅速工业化赶上了先进国家的事例为材料的、从后进国家向先进国家过渡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落后国家的落后,他们发展过程的许多方面将会根本不同于先进国家,这种发展过程的差异并不仅仅表现在发展的速度上,而是也表现在工业的生产结构和组织结构上。后进国家不必步先进国家后尘。后进国家实现工业化过程具有极大的弹性和多样性,缺乏某些先进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时所具备的“前提条件”可能并不影响工业化进程。过去的历史经验显然可以为落后国家的工业化一般前景提供积极的借鉴。经济落后国家充分利用自己的后发优势,可以以较快的速度和较低的成本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目标。三是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提出的“起飞”理论。认为某个社会、国家和地区可以通过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实现经济的突进式发展,从而推动其经济社会迅速进步。

(二)区域经济学原本产生于德、美、日和瑞典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20世纪70年代以后其研究重点发生了转移,主要面向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美国哈弗大学教授亚历山大. 格申克龙工业化中“大突进”阶段性学说最为跨越式发展理论研究者所关注。“大突进”阶段学说就是工业化的起步阶段,由于作为工业化主题的现代工业的建立和发展,与传统经济的鲜明发差及其所释放出来的对经济和结构变化的巨大推动力造成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某些特别的非连续性。

三、跨越式发展的现实概述

(一)英国抓住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历史机遇,实现产业革命,成为当时世界工业大国。 18世纪初的时候,英国的人口大约为1000万,英国是小岛国,资源欠缺,如此之小的

国家,居然在18世纪拥有世界霸权,主宰世界近200年的历史,主宰全球1/4的土地、1/4以上的人口!我们必须强调的是跨越式发展为英国开始崛起所提供的力量。l9世纪,英国利用第一发工业革命和自由贸易、殖民扩张的时机,迅速实现了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跨越,一举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强国、殖民帝国和世界金融中心,并拉开了整个世界向工业社会转型的现代化帷幕。

(二) l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凭借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代表的第二发工业革命以及海外移民、新兴海外市场的开拓,迅速超越“曾经孕育了工业革命又把它出口到全世界” 的日不落帝国 ,成为世界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三) 二次大战后战败的日本抓住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遇, 大力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大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几乎一片废墟。但是借助于以电子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第三发技术革命和日益国际化、一体化的市场,大力引进、消化、吸收别国先进技术的同时,大力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发展新兴产业,仅用了40余年的时间.就逐渐消除了与发达国家在技术水平、经济水平、管理水平的差距.实现了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和对先进国家的赶超,从而形成了当今美国、日本、欧洲三大世界经济中心的格局。其根本原因是他们认识到了经济的振兴与自立,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的振兴,经济与科技必须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日本是资源贫乏、技术落后的国家,为了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制定了“引进与吸收”的发展战略。即先是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消化吸收,模仿制造,实现国产化以替代进口。然后在技术积累到一定水平后,进行改良创新,开发新产品,实现出口,占领国际市场。因而在日本经济不断复兴的同时,技术创新也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四) “亚洲四小龙”借鉴日本的经验,依靠整整30年的经济高速增实现了工业化,也带动了东亚地区经济的跨越式的发展。

20世纪80、90年代,东亚奋起直追,创造了东亚奇迹,以“亚洲四小龙” 为代表的东亚,打破了西方国家通过较长时间微增长才完成成工业化的常规,实现了用不到半个世纪由农业社会、殖民地社会向工业化起步并基本实现工业化的历程,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支充满活力的重要力量。

(五) 中国在改革开放国策的思想指导下跨越式发展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国民经济几乎走向崩溃的边缘,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相比相比,经济发展水平落后50年到100年。面对这样严峻的情况,中国必须进行改革,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的发展模式,必须实现经济跨越式的发展。邓小平提出了让一部分条件较好的地区先发展起来的战略思路,设立“经济特区”。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原有的发展基础好,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突出,中央政府把有限的财力、物力相对集中投放在能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沿海地区,率先启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增长,通过东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来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到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实现共同富裕,中国不但成功地完成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个大局”,而且顺利地实现了“第二个大局”的良好开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1978年人均GDP仅为155美元的起点上,只用了23年的时间,就于2001年突破1000美元大关(1042美元),正式进入下中等收入组,实现了第一次跨越;又仅用了9年时间突破了4000美元大关(约4200美元),从下中等收入一跃跻入上中等收入行列,完成了第二次历史性跨越。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新跨越。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促进了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更加协调的发展,提升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已经逐步走上一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追求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新的轨道。可以预期,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促进的新阶段,我国经精进将会实现新的飞跃。

四、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必须创造更加宽松更加开放的发展环境,努力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当前,要特别关注和推动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

(一)加强自主创新,培育跨越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跨越式发展方式所遵循的是人类文明的不平衡发展规律,因而其发展道路是一种自然历史选择与主体价值选择的统一,有着很强的自主性,不能套用发达国家、现有模式,必须借鉴它们的成功经验进行自我创新。因此,要坚持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坚决摒弃那种偏重引进而忽视引进后自主创新的观念;摒弃注重跟前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摒弃单纯跟踪仿制,不重视自主研发的观念。通过创新机制,让人力资本活起来。经济的较量说到底是人才的较量。要通过机制创新,造就一批“开放型、创新型、经营型、管理型”的经营管理队伍和高素质干部队伍,探索出一条激活人力资本存量和提高人力资本效率的新路子。

(二)发展高科技力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要有推动的力量和桥梁。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邓小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了,恐怕是第一生产力,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中国现在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落后,不能走传统的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这条老的发展道路,否则永远也追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只有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才能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三)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工业的发展已经对生活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就必须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因此,必然要考察生产力跨越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尤其是在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空前尖锐的当今时代,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考察与反思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其意义就更为重大、更为深刻。环境是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客观物质基础。实施跨越式发展,就不能只顾目前利益,而更重要的是要高瞻远瞩,具有战略目标和远景规划,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正确处理经济跨越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生产力持久发展。因此,跨越式发展,要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系统的多样性,尊重自然承载能力的限度,合理而持续地利用资源,避免经济发展中的大起大落。

(四)积极推进制度创新

制度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规范化体系,涉及到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制度的本质,即是上层建筑与生产关系的实质内容的规范化、合法化,具有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特征;其作用:一是建构社会秩序和社会结构,二是促进生产力发展,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方向。制度是社会行动的抓手,只有不断的制度创新,才能保证社会变革的有效推进,因此制度变革是社会变革的重中之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验证了邓小平所说的:“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这个事实揭示出基本制度和经济体制的创新,是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我国要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必须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是实现我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动力。

[参考文献]

[1]丰子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的跨越问题[J].河北学刊,2006(11)

[2]窦祥胜,论经济增长模式选择[J].财经问题研究,2002(3)

[3] 傅炎康, 谋划跨越式发展[J].浙江经济,2011(4)


相关内容

  •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
  •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短论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其调整 谭顺福 摘要:本文在描述我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的基础上,论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的 优化和升级的措施.重要性,以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关键词:产业结构结构调整对策措施长期而言,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共同的随机变 ...

  • 煤炭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 煤炭企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 高安森 (山东科技大学 矿业与安全工程学院 采矿工程12-2 1201030208 ) 摘 要:煤炭是中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国能源安全的基石.虽然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煤炭工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其在社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仍是举足轻 ...

  • 能源发展工作计划
  • 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与保障作用.继续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的重要内容.我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面对新世纪,如何保持能源.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 本 ...

  • 能源安全试题及答案
  • (一)背景材料 1. 中国能源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虽然幅员辽阔,是世界资源总量的大国,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却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年消费总量占全球的11%,是继美国之后的第二能源消费大国.资源和能源相对不足,给经济发展带来很大的障碍,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随着我国经 ...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国内替代能源预期
  •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与国内替代能源预期 邓江,吴剑波z (1.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武汉430072:2.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反映了一个国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准确把握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的变化 ...

  • 中国能源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基本思路
  • 2008年4月 总第23卷第4期社科纵横 SOCIALSCIENCESREVIEWApr,2008 VOL.23NO.4 中国能源供给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基本思路 王履宣 *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甘肃兰州 730020) =内容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由于中国人口众多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

  • 世界经济贸易地理
  • 题目:中国!能源!危机!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深入贯彻实施"十二五能源规划",进一步缩小和发达国家在新能源研究领域的差距,现通过数据分析与历史对比等方法研究我国能源发展问题. 关键字:中国,能源,危机. 能源对于当今世界的重要,众所周知.被称作黑色金子的煤炭极大地推 ...

  • 我国省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遴选与发展
  • 第31卷第2期2012年4月地域研究与开发 AREALRESEARCHANDDEVELOPMENTVol.31No.2Apr.2012 我国省域工业主导产业的遴选与发展 王乐乐,吴殿廷,姜 晔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北京100875) 摘要:工业主导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向 ...

  • 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全部出台[1]
  • 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已全部出台 国务院常务会议2009年2月25日审议并 级,增强企业素质和国际竞争力,促进相关产业和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会议强调,加快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必须实施积极的消费政策,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需求,以结构调整为主线,推进企业联合重组,以新能源汽车为突破口,加 ...

  • 能源经济学
  • 摘 要 经济的发展需要能源消费的支撑,反过来,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要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能源与经济之间密不可分.相辅相成.我国正处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总量不断增长,能源需求量也日益增加.但是我国的能源经济结构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缺陷.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能源经济结构现状以及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的意义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