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一系列的问题帮助你测试一下你的自爱程度。 (1)在朋友和家人眼里,你是否对问题过于敏感? 大多数正常人的感情在某些时候都有可能受到伤害,几乎没有人会对外来的抵制与侮辱无动于衷。此时你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是不是比他人更易发火?我是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火? (2)你是否喜欢与别人争论不休? 有些人缺乏自制力,总想和别人就某事争论一番,他们过于急切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那些自我意识很弱的人,一旦情绪激动起来,心中就会很难抑制住要把所有问题辩论个水落石出的愿望,他们常常参与到那些无益而浪费时间的辩论中,争论的主题是政治或宗教(当两派意见截然对立时,最好避免谈论这方面的内容)、书籍、伦理、道德、电影、电视节目、抚养孩子或其他任何感受强烈的题目。 (3)你是否总是持批评态度? 如果你对任何小事也持批评态度,这对你可是个致命的弱点。它表明你这个人对自己的估计很没水平,最差的批评家就是那些无意识中总是对自己吹毛求疵的人。这种人非常不喜欢自我,而且,当他因为讨厌自己之至时,他会将不满发泄到周围人身上。自责是一种长久形成的习惯,是可以打破的。 (4)你是否容忍他人及其观点? 那些无法容忍其他种族、宗教、观点或概念的人,实际上是在大声宣布自己是个充满敌意、自暴自弃的人物。格里叶・蒙塔尔班曾说,仅仅是灰色,就有深浅广千多种。既然光谱仪上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和深浅不同的同一色彩,我们也应该允许人具有各种不同的脾气和气质。 (5)你是否过于易动肝火? 你会轻易大发雷霆吗?怒气并不是什么恶事,就本质来说,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是神圣的,都是人们保护自己的工具。内向的人在受了批评或污辱后,常感到无法表明他的冤枉,便把一切都埋在心底。最后就产生“自我仇恨”的心理状态。他埋没了满腹怒气与怨气,但它们并未消失,而是变成了自我沮丧或某种生理特征。那些被惹恼的人们,具有进取心的,则倾向于把怒气发泄出来,并认为对敌方发起一定的攻势才是正确的。而既非完全默认又非进取者,时常把不快压在心底,并以另外方式表露出来。 (6)你是否容易原谅人? 不爱自己的人,当然自我形象也不会好,乞求这种人的原谅就更难了。如果是他们首先提出和解,好象他们就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缺乏正确的自我形象与自爱观,他们便以恨和恶习取代一切:我无法原谅自己,因此也不能原谅任何人。这种不谅解的姿态对个性是极大的危害。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宁静安然时,他的各种生理器官才能正常运转。过度的持续压力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因素之一,如溃疡、心脏病、气喘、周期性偏头痛等。 (7)你是不是过于爱妒忌? 因为每个人都会产生妒忌心理,所以在此我们用了“过于”一词。占有欲和妒忌通常互相伴随,形影不离。它们常是幼年时的经历与所受影响的结果,这样的人常显得缺乏安全感。 (8)你是否认真听别人讲话? 我曾有一位朋友,具有出色的演说才能,当他吸引了别人使人们注意他时,他的眼睛才会放出光彩。而当大家的注意中心或谈论话题不再是他时,他那眼神又变暗淡了。这种人有些过分关注自我的重要性,以至于无法集中精力听别人的讲话,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却并非自爱的人。那些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的人,总是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忘却自己。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喜爱自己,相信自己的话,你就会允许参与你的谈话并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他人的观点。 (9)你是否感到很难接受恭维? 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每3个人中就有2人不知如何对恭维的话作出反应。在被调查的24人中,有一半认为有责任以某种方式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恭维;30%的人认为不中和一下的话(即讲些客套话),他们就会显得十分自负;还有20%的人怀疑藏在这恭维奉承后面的真正动机。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条基本定律可以解释这一前因后果:人们倾向于保持一个平衡的自我形象,而当这个自我形象失去平衡财,外来的赞叹往往使我们感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我们的自我认识不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要对他人的称赞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那么,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底该说些什么才不会显得自负或自卑呢?一位自我意识正常的人既不说:“唉!我怎么觉得做得太糟了!”也不会讲:“不错,我也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其实,只要说上简单的“谢谢”二字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够比照试一试,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应付这种令人发窘的局面了。 (陈建新摘自《青年参考》)
这里有一系列的问题帮助你测试一下你的自爱程度。 (1)在朋友和家人眼里,你是否对问题过于敏感? 大多数正常人的感情在某些时候都有可能受到伤害,几乎没有人会对外来的抵制与侮辱无动于衷。此时你需要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我是不是比他人更易发火?我是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消火? (2)你是否喜欢与别人争论不休? 有些人缺乏自制力,总想和别人就某事争论一番,他们过于急切想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 那些自我意识很弱的人,一旦情绪激动起来,心中就会很难抑制住要把所有问题辩论个水落石出的愿望,他们常常参与到那些无益而浪费时间的辩论中,争论的主题是政治或宗教(当两派意见截然对立时,最好避免谈论这方面的内容)、书籍、伦理、道德、电影、电视节目、抚养孩子或其他任何感受强烈的题目。 (3)你是否总是持批评态度? 如果你对任何小事也持批评态度,这对你可是个致命的弱点。它表明你这个人对自己的估计很没水平,最差的批评家就是那些无意识中总是对自己吹毛求疵的人。这种人非常不喜欢自我,而且,当他因为讨厌自己之至时,他会将不满发泄到周围人身上。自责是一种长久形成的习惯,是可以打破的。 (4)你是否容忍他人及其观点? 那些无法容忍其他种族、宗教、观点或概念的人,实际上是在大声宣布自己是个充满敌意、自暴自弃的人物。格里叶・蒙塔尔班曾说,仅仅是灰色,就有深浅广千多种。既然光谱仪上能显示出各种不同的颜色和深浅不同的同一色彩,我们也应该允许人具有各种不同的脾气和气质。 (5)你是否过于易动肝火? 你会轻易大发雷霆吗?怒气并不是什么恶事,就本质来说,人类的一切情感都是神圣的,都是人们保护自己的工具。内向的人在受了批评或污辱后,常感到无法表明他的冤枉,便把一切都埋在心底。最后就产生“自我仇恨”的心理状态。他埋没了满腹怒气与怨气,但它们并未消失,而是变成了自我沮丧或某种生理特征。那些被惹恼的人们,具有进取心的,则倾向于把怒气发泄出来,并认为对敌方发起一定的攻势才是正确的。而既非完全默认又非进取者,时常把不快压在心底,并以另外方式表露出来。 (6)你是否容易原谅人? 不爱自己的人,当然自我形象也不会好,乞求这种人的原谅就更难了。如果是他们首先提出和解,好象他们就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缺乏正确的自我形象与自爱观,他们便以恨和恶习取代一切:我无法原谅自己,因此也不能原谅任何人。这种不谅解的姿态对个性是极大的危害。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宁静安然时,他的各种生理器官才能正常运转。过度的持续压力是导致一系列疾病的因素之一,如溃疡、心脏病、气喘、周期性偏头痛等。 (7)你是不是过于爱妒忌? 因为每个人都会产生妒忌心理,所以在此我们用了“过于”一词。占有欲和妒忌通常互相伴随,形影不离。它们常是幼年时的经历与所受影响的结果,这样的人常显得缺乏安全感。 (8)你是否认真听别人讲话? 我曾有一位朋友,具有出色的演说才能,当他吸引了别人使人们注意他时,他的眼睛才会放出光彩。而当大家的注意中心或谈论话题不再是他时,他那眼神又变暗淡了。这种人有些过分关注自我的重要性,以至于无法集中精力听别人的讲话,是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却并非自爱的人。那些心理处于平衡状态的人,总是可以在一段时间里忘却自己。如果你能接受自己,喜爱自己,相信自己的话,你就会允许参与你的谈话并以极大的兴趣听取他人的观点。 (9)你是否感到很难接受恭维? 在科罗拉多州立大学进行的一项实验表明,每3个人中就有2人不知如何对恭维的话作出反应。在被调查的24人中,有一半认为有责任以某种方式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恭维;30%的人认为不中和一下的话(即讲些客套话),他们就会显得十分自负;还有20%的人怀疑藏在这恭维奉承后面的真正动机。心理学上有这样一条基本定律可以解释这一前因后果:人们倾向于保持一个平衡的自我形象,而当这个自我形象失去平衡财,外来的赞叹往往使我们感到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与我们的自我认识不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常常要对他人的称赞采取拒之不理的态度。那么,象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人到底该说些什么才不会显得自负或自卑呢?一位自我意识正常的人既不说:“唉!我怎么觉得做得太糟了!”也不会讲:“不错,我也认为自己做得不错。”其实,只要说上简单的“谢谢”二字就可以了。如果你能够比照试一试,会发现自己已经能够应付这种令人发窘的局面了。 (陈建新摘自《青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