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说话能力的四个技巧
讲师:孙路弘 一、使用垫子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在问与答之间,如果永远是一方在问,另一方在答,双方的关系就很难融洽,很难做到更加密切。涉及严肃的问答时,更容易导致关系紧张。此时垫子就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比如,小孩子经常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哪里来的?”有的父母回答“捡来的”,有的父母回答“石头里蹦出来的”,也有的父母认为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讲科学道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妥当的回答方式。妥当的回答方式是使用垫子,可以说:“孩子,你长大了,你都开始问这个问题了。”这其实并没有回答孩子的问题,只是超越了孩子的问题,对他的问题进行了肯定,这时可能父母还没有接着往下说,孩子就已经转移注意力了。
通常而言,使用垫子的方法有三种:
1.肯定对方的问题
第一个垫子是肯定对方的问题,超越对方的情况,关注问题的背景。例如,“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很专业”“你
这个问题的视角非常独特”“你能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很不简单啊”……这个垫子可以缓冲提问的冲击性与对抗性。
面对别人的提问时,如果将人们大脑的思考比作CPU,那么普通人就只有一个CPU,加一个垫子就是用了两个CPU,一个用来思考问题的答案,一个用来肯定对方的问题。
垫子可以有效促进提问的一方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这样就会透露出更多信息。比如,一位客户在买车后的第二天回来找厂家理论,声称车顶有明显的刮痕,这时如果销售人员推卸责任,辩解不是厂家的问题,沟通立即就会僵化,而如果销售人员在回答时加一个垫子:“你真是细心啊!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刮痕的,昨天你提车时有没有看到呢?……”在肯定问题的同时让客户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客户就会思考自己的处境,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是立刻陷入“你问我答”的情景,从而避免沟通僵化。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在
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西方记者经常刁
难周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个美国记
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
有妓女?”当时全场都安静了。
面对这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周总理答道:“你这个问题一下就问到点子上了,明确告诉
你,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周
总理停顿了一下,马上接了一句:“中国的妓女
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本想周总理一定会回答“没有”,进而通过追问“台湾有妓女”而让周总理跳入“台湾不是中国领土”的陷阱。而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该记者的伎俩,回答得非常有技巧。
2.把问题普遍化
第二个垫子是把问题普遍化,肯定对方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这样可以让对方的心理发生变化,使对方降低对此问题答案的挑衅性。
例如,女友问男友“你爱我吗”,男友如果回答“我当然爱你了”,女友就会追问“那你证明给我看”,双方很快就会陷入僵局。如果采用加垫子的方法,男友先肯定对方提的问题有代表性,如“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这时女友就会想“还有谁问过这个问题”,这样就把谈话主题转移开了。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二)——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遇到一位西
方记者提问:“周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
的路,你们为什么叫它马路呢?”周总理回答:
“不止你问过这个问题呀,当年意大利有一位叫
利玛窦的人来中国,也问过这个问题。不过我
的回答和他当年得到的回答不一样,我们走的
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本来期待的答案是“中国人民当牛做马,所以走的路叫马路”,但周总理的回答加了一个垫子,将问题普遍化,回答逻辑清晰,简单明了,一句话就把西方记者顶回去了。
3.讲明自己的处境,表明问题的难度
第三个垫子是在回答之前加一句“这个问题可把我难住了”,让自己超越回答的平等水平,使对方觉得自己谦虚,在随后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体现自己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在回答问题前先将自己的处境讲出来,然后再尝试着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降低对答案的质疑。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某西方记者在
记者招待会上问周总理:“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
资金?”周总理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这个问题确实不简单,有难度。”然后接
着说,“不过我还是可以答复你的,有十八块八
毛八。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为十块
钱、五块钱、两块钱、一块钱,五毛钱、两毛
钱、一毛钱,五分钱、两分钱、一分钱,一共
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块八毛八。”
周恩来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就回答出了对方的问题,可见他沟通说话的水平是来自于他的思考、思想和充分的准备。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要用加垫子的方式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做好准备,养成加垫子的习惯。这就需要给自己列三个清单:第一,至少预备十种夸奖对方问题问得好的说法;第二,列出十条承认对方的问题很多人都问过的说法;第三,写出十条示弱的方法。
按照以上方式勤加练习,养成习惯,说话时的垫子就多种多样,让对方听不出来是在加垫子,对方就会愿意跟自己打交道,这能很好地改善人际关系。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四)——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美国记者曾经
问周总理:“请问总理阁下,我看你手里拿的是
一支派克钢笔,这是我们美国产的钢笔,你们
堂堂的中国人怎么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周总
理听后乐了,说:“你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事情。说来话长,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
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
受禄,就不想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缴获来的’,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来了这支贵
国的钢笔。”美国记者听完后哑口无言。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记者的问题其实话里有话,意指中国没有生产能力,周总理通过加垫子,很巧妙地将问题驳了回去。
二、迎合
迎合不是吹牛、拍马屁、奉承,而是一种沟通技巧,是指快速通过对方语言中的事实、观点,运用听到的逻辑对对方说的话进行补充,让对方有感同身受的氛围和体会,产生相见恨晚之感,自然地建立一个共振的场。简单而言,迎合就是将心比心,通过说话拉近彼此的距离,使交流更加顺畅。
1.三种迎合方式
要想让迎合达到期望的效果,有三种方式:
对方说结论,自己给事实
例如,对方说“今年的冬天可真够冷的”,这句话是一个结论,要想迎合对方,就可以回应“是啊,零下
19℃呢,这是45年来的最低记录了”,这等于给对方的结论补充事实。
对方说事实,自己给结论
例如,对方说“我今天刚到这里,就在长途汽车站丢了一个手机”,这是一个事实,要想迎合对方,就可以补充一句“长途汽车站那儿确实人流特别多,挺乱的”,这就是按照对方的事实补充结论。最高的境界就是在无形中看到对方的行为就给出结论,看到一个现象就给予符合逻辑的结论。
对方既有事实又有结论,自己补充体会
例如,对方说“上周我发烧39.8℃,头晕目眩,真是难受”,这句话既有事实又有结论,要想迎合对方,可以说“我太有同感了,上次我发烧还不到39℃,就已经全身发软了,连说话都没有力气,眼镜戴上都累”,这是补充与对方类似
的体验,可以让对方有亲切感。此处的体会要包括类似的细节,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双方是同类的感觉。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让对话投机,就要创造同类的感觉。
2.迎合的本质
迎合的本质是同感、同理心,即用说话的方式、标准的技巧,把同理心快速表达出来,让对方立刻明确感受到。
案例
——如何才能不着急——
某银行早晨刚开门就走进来一
个小伙子,小伙子没有排号,急急忙
忙就走到柜台前,跟银行柜员说:“我
昨天在你这儿开了一个账户,存了3
万块钱,你们也给我开了网络管理的
功能,晚上回家我在网上一看,只剩
30了。”
对此,常见的回答是:“小伙子,
你先别紧张,不要着急,冷静一点儿。”
这不是迎合。如果要创造同理心,正
确的表达手段应该是:“怎么能这样?
这太不正常了,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
都不能出现的,不仅我们银行不能容
忍,我都不能容忍……我来帮您看一
下,昨天您存款时盖章的小条带来了
吗?您的身份证带来了吗?我立刻
帮您查,这件事是不应该存在的……”
之后两个人沟通才会进入正常的轨
道,如核实此人的身份、存款记录、
网络功能、上网方式、上网设备、账
号等细节。
——马上去拿——
顾客吃饭时不小心将筷子掉在
地上,于是对服务员说:“服务员,帮
我再拿一双筷子来。”
此时,服务员经常会说“你等一
下”,这其实不符合顾客的心情,即使
服务员立刻去拿筷子,顾客心里仍然
是不高兴的。优秀的服务员首先要改
变自己的本能,用迎合的方式回答“我
马上给您去拿”,这就能很好地符合顾
客的心情,即使拿筷子的速度慢一
些,顾客也是满意的。 可见,迎合就是符合对方的心情、符合对方的感受,甚至于符合对方的思考逻辑。
三、制约
“制”是指规范、范围,用范围进行约束就是制约。制
约是一种说话技巧,可以帮助交谈中的一方获得谈话的优势
位置,让对方无法反对自己。
1.说出对方的结论
案例
——销售人员的两种回答——
一位顾客走到手机柜台前询问:
“这款手机多少钱?”
回答一:没有使用任何技巧
销售人员直接回答:“3800元。”
顾客可能会说:“这够贵的,怎么
这么贵?有打折活动吗?”
之后顾客便将关注点放在手机
价格上,忽略了手机的特点。
回答二:使用制约技巧
销售人员回答:“我跟你说,这手
机特别贵!”
顾客接着就问:“有多贵啊?”
销售人员把价格报出来:“3800
元。”
这时顾客心里有两种可能,一是
觉得自己被瞧不起,从而产生购买冲
动;二是想知道手机这么贵的原因。
这时正好是销售人员介绍手机优势
的机会,可以将顾客的关注点从价格
转移到手机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等
方面。
如案例所示,制约的第一个技巧表现在讲出对方要说的
话,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对方的默认,使对方不愿意跟着讲话
人的思路前进,进而产生关注,这要求人们有较强的逻辑思
考能力。在沟通过程中,提前给出对方可能要说的结论,可
以有效转移对方的关注点,为自己赢得主动权,这在销售中
运用效果较好。
销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求
职就是一种自我销售,当被问到预期收入问题时,求职者都
很头疼,害怕回答高了,对方没打算给那么多钱,进而失去
工作机会;也担心回答低了,真正进入公司后发现自己的实
际收入低于该职位的预期薪资。所以,对此应该使用制约的
方法,说“对于我的预期收入,我说出来后您一定觉得我是
狮子大开口,我要得很高,但我有要得高的原因,我能为公司创造至少2倍于月薪的价值……”以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特
长、技能、价值,从而争取更高的收入。
再如,约会的时间是晚上6点,5点45分时发现到达指
定地点还需要30分钟,对方打来电话询问还有多长时间到达,如果回答“马上就到”,结果5分钟以后没有到达,对方会
再次打电话询问,几次反复之后,对方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觉得自己受到欺骗;如果一开始时回答“估计6点半才能到”,这样当自己在6点15分赶到时,对方就会比较惊喜,这就叫
制约。
2.给对方两个选择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当需要传达负面消
息时,给对方两个选择,也是一种制约方式。
案例
——巧妙的汇报——
某公司新产品上市三个月了,华
东区的市场情况并不好,市场占有率
排在同类产品的12名,每天的销售
量仅占库房的16%,经销商回款占应
付的34%。
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经理问及华
东区市场情况时,华东区市场主管如
果实话实说,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不如选择制约的方法:“经理,您想听
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大多数人倾向
于先听坏消息,这时将实际情况陈述
一遍即可,当被问到“好消息是什么”
时,可以说:“这样的市场情况是使我
们下决心的前提,我们必须进行产品
创新了。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我们
开始创新,提前升级到下一阶段,引
领下一阶段的产品竞争。所以说,这
是一个好消息。”
这样说完,坏消息带来的冲击得
到了缓和,经理也就不会过度追究坏
消息了。
——娶了新夫人——
一次,成吉思汗外出征战,兼并
了一个小部落,这个小部落的首领是
一对漂亮的姐妹,战争结束后一起嫁
给了成吉思汗。返回部落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担心无法向夫人开口,于是
走得很慢。一个手下见状,主动提出
自己快马加鞭先回去,告诉夫人发生
的事情,为成吉思汗做好铺垫,成吉
思汗点头同意了。
手下见到夫人后汇报:“夫人,我
独自回来是为了提前跟你报告,有两
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您想先听哪个?”夫人沉吟片刻,说:
“你先告诉我坏消息吧,这样我听完坏
消息,起码还有一个好消息可以高兴
一点。”手下说:“坏消息是咱们打赢
了,但是大汗娶了两个年轻貌美的新
夫人。”夫人听完,心里不是滋味,痛
苦了片刻,说:“你把好消息给我说说
吧。”手下说:“好消息是大汗经常征
战在外,有新夫人照顾他,您在家就
不用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思考周全之后就可以有效回答对
方的挑战问题。对于一些不好的消息,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
理解,运用制约技巧缓和说话氛围。
3.表现得比对方更加期待
第三种制约就是将自己的处境表现得比对方更加希望实
现对方的想法,延伸并强化对方的期待,这时可以缓和对方
提出的要求。
比如,当顾客认为产品太贵,要求降低价格时,可以这
样回答:“先生,我真想降价,降了卖得更多,你不觉得这
也是我希望的吗?”通过制约影响对方的心理,让对方觉得
两人是一致的。
四、主导
在人际交往中,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控制局面,占据主动。要想统一诸多意见,使自己的观点成为主导,就应该具备辅导的能力、引导或导向的能力。
1.用三个方式来说
案例
——晚上去哪吃——
几个朋友聚会,在“晚饭去哪吃”的问题上一时
难以统一意见,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去吃麻辣
诱惑,有人说去吃湘鄂情,甚至有人以节省时间
为由建议吃肯德基,期间小孙一直沉默不语,最
后大家问他想去哪吃。
小孙说:“我去哪吃都无所谓,但是吃饭的地
方要符合三个前提条件。”大家都很好奇是哪三个
前提条件,小孙接着说,“第一,风味要独特,到
处都有的菜咱们不吃;第二,环境要好,太嘈杂
的环境不适合咱们交流感情;第三,既不要等位
也不要等菜。”
小孙一说完,大家纷纷表示同意,并问小孙
有没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候选餐厅,小孙在不知
不觉间占据了谈话的主导地位。
在此案例中,小孙掌握主导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凡事都用三个方式来说。比如,“选择理发的地方要具备三个前提……”“选择一款笔记本电脑有三个要点……”“选择职业关键看三个本质……”“出去旅游要有三个前提……”,等等。考虑所有事情时都养成用三个方式来说的习惯。
要想熟练运用主导式的说话技巧,就需要深入思考,快速反应。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提高反应和思考能力。
2.权威感
通过制定前提可以形成主导,如果前提无法使人信服,就需要利用权威感来掌握主导权。也就是说,可以引用权威人物或权威资料,用外来的信息强化自己对主题的影响力,从而掌握主导权。
3.超越话题本身
主导的第三个方法是把话题引申到更宏观的层次上,影响更多受众,而不是只影响眼前的人。当眼前的人由于立场、生活经历、个人爱好而无法改变一个选择时,不要改变他,而是表示自己理解对方,这样可以让对方尊重自己。这种主导方式主要适用于律师、政客以及以说话尤其是以对抗性说话、依靠说服别人为生的人。
(责任编辑:廖姣娣、段红艳)
课程推荐
打造说话能力的四个技巧
讲师:孙路弘 一、使用垫子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常会有问答的情况出现。在问与答之间,如果永远是一方在问,另一方在答,双方的关系就很难融洽,很难做到更加密切。涉及严肃的问答时,更容易导致关系紧张。此时垫子就可以起到缓解的作用。
比如,小孩子经常会问父母一个问题:“我是哪里来的?”有的父母回答“捡来的”,有的父母回答“石头里蹦出来的”,也有的父母认为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讲科学道理……事实上,这些都不是妥当的回答方式。妥当的回答方式是使用垫子,可以说:“孩子,你长大了,你都开始问这个问题了。”这其实并没有回答孩子的问题,只是超越了孩子的问题,对他的问题进行了肯定,这时可能父母还没有接着往下说,孩子就已经转移注意力了。
通常而言,使用垫子的方法有三种:
1.肯定对方的问题
第一个垫子是肯定对方的问题,超越对方的情况,关注问题的背景。例如,“你这个问题问得真好”“你这个问题问得很专业”“你
这个问题的视角非常独特”“你能思考这个问题,说明你很不简单啊”……这个垫子可以缓冲提问的冲击性与对抗性。
面对别人的提问时,如果将人们大脑的思考比作CPU,那么普通人就只有一个CPU,加一个垫子就是用了两个CPU,一个用来思考问题的答案,一个用来肯定对方的问题。
垫子可以有效促进提问的一方对自己的问题进行解释,这样就会透露出更多信息。比如,一位客户在买车后的第二天回来找厂家理论,声称车顶有明显的刮痕,这时如果销售人员推卸责任,辩解不是厂家的问题,沟通立即就会僵化,而如果销售人员在回答时加一个垫子:“你真是细心啊!你是什么时候发现这个刮痕的,昨天你提车时有没有看到呢?……”在肯定问题的同时让客户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客户就会思考自己的处境,提供更多的信息,而不是立刻陷入“你问我答”的情景,从而避免沟通僵化。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时,周恩来总理在
与西方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西方记者经常刁
难周总理。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有个美国记
者问周总理:“请问总理先生,现在的中国有没
有妓女?”当时全场都安静了。
面对这个有挑战性的问题,周总理答道:“你这个问题一下就问到点子上了,明确告诉
你,有。”全场哗然,议论纷纷,交头接耳。周
总理停顿了一下,马上接了一句:“中国的妓女
在我国台湾省。”顿时掌声雷动。
中国解放以后封闭了内地所有的妓院,原来的妓女经过改造都已经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位记者本想周总理一定会回答“没有”,进而通过追问“台湾有妓女”而让周总理跳入“台湾不是中国领土”的陷阱。而周总理一眼就看穿了该记者的伎俩,回答得非常有技巧。
2.把问题普遍化
第二个垫子是把问题普遍化,肯定对方提出的问题很有代表性。这样可以让对方的心理发生变化,使对方降低对此问题答案的挑衅性。
例如,女友问男友“你爱我吗”,男友如果回答“我当然爱你了”,女友就会追问“那你证明给我看”,双方很快就会陷入僵局。如果采用加垫子的方法,男友先肯定对方提的问题有代表性,如“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很多人都问过我这个问题”,这时女友就会想“还有谁问过这个问题”,这样就把谈话主题转移开了。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二)——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周总理遇到一位西
方记者提问:“周总理,在你们中国,明明是人
的路,你们为什么叫它马路呢?”周总理回答:
“不止你问过这个问题呀,当年意大利有一位叫
利玛窦的人来中国,也问过这个问题。不过我
的回答和他当年得到的回答不一样,我们走的
是马克思主义道路,简称马路。”
这位记者本来期待的答案是“中国人民当牛做马,所以走的路叫马路”,但周总理的回答加了一个垫子,将问题普遍化,回答逻辑清晰,简单明了,一句话就把西方记者顶回去了。
3.讲明自己的处境,表明问题的难度
第三个垫子是在回答之前加一句“这个问题可把我难住了”,让自己超越回答的平等水平,使对方觉得自己谦虚,在随后的沟通中不知不觉地体现自己的优势地位。也就是说,在回答问题前先将自己的处境讲出来,然后再尝试着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赢得对方的好感,让对方降低对答案的质疑。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某西方记者在
记者招待会上问周总理:“中国人民银行有多少
资金?”周总理回答:“中国人民银行的货币资金嘛,这个问题确实不简单,有难度。”然后接
着说,“不过我还是可以答复你的,有十八块八
毛八。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货币面额为十块
钱、五块钱、两块钱、一块钱,五毛钱、两毛
钱、一毛钱,五分钱、两分钱、一分钱,一共
十种主辅人民币,合计为十八块八毛八。”
周恩来在短短一分钟之内就回答出了对方的问题,可见他沟通说话的水平是来自于他的思考、思想和充分的准备。
总而言之,在生活中要用加垫子的方式回答别人的问题,要做好准备,养成加垫子的习惯。这就需要给自己列三个清单:第一,至少预备十种夸奖对方问题问得好的说法;第二,列出十条承认对方的问题很多人都问过的说法;第三,写出十条示弱的方法。
按照以上方式勤加练习,养成习惯,说话时的垫子就多种多样,让对方听不出来是在加垫子,对方就会愿意跟自己打交道,这能很好地改善人际关系。
案例
——周总理巧答问题(四)——
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一名美国记者曾经
问周总理:“请问总理阁下,我看你手里拿的是
一支派克钢笔,这是我们美国产的钢笔,你们
堂堂的中国人怎么用我们美国的钢笔?”周总
理听后乐了,说:“你这个问题让我想起了当年的事情。说来话长,这支钢笔是一位朝鲜朋友
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送给我的,我无功不
受禄,就不想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
缴获来的’,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来了这支贵
国的钢笔。”美国记者听完后哑口无言。
在这个案例中,美国记者的问题其实话里有话,意指中国没有生产能力,周总理通过加垫子,很巧妙地将问题驳了回去。
二、迎合
迎合不是吹牛、拍马屁、奉承,而是一种沟通技巧,是指快速通过对方语言中的事实、观点,运用听到的逻辑对对方说的话进行补充,让对方有感同身受的氛围和体会,产生相见恨晚之感,自然地建立一个共振的场。简单而言,迎合就是将心比心,通过说话拉近彼此的距离,使交流更加顺畅。
1.三种迎合方式
要想让迎合达到期望的效果,有三种方式:
对方说结论,自己给事实
例如,对方说“今年的冬天可真够冷的”,这句话是一个结论,要想迎合对方,就可以回应“是啊,零下
19℃呢,这是45年来的最低记录了”,这等于给对方的结论补充事实。
对方说事实,自己给结论
例如,对方说“我今天刚到这里,就在长途汽车站丢了一个手机”,这是一个事实,要想迎合对方,就可以补充一句“长途汽车站那儿确实人流特别多,挺乱的”,这就是按照对方的事实补充结论。最高的境界就是在无形中看到对方的行为就给出结论,看到一个现象就给予符合逻辑的结论。
对方既有事实又有结论,自己补充体会
例如,对方说“上周我发烧39.8℃,头晕目眩,真是难受”,这句话既有事实又有结论,要想迎合对方,可以说“我太有同感了,上次我发烧还不到39℃,就已经全身发软了,连说话都没有力气,眼镜戴上都累”,这是补充与对方类似
的体验,可以让对方有亲切感。此处的体会要包括类似的细节,这样才能创造出一种双方是同类的感觉。
俗话说“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让对话投机,就要创造同类的感觉。
2.迎合的本质
迎合的本质是同感、同理心,即用说话的方式、标准的技巧,把同理心快速表达出来,让对方立刻明确感受到。
案例
——如何才能不着急——
某银行早晨刚开门就走进来一
个小伙子,小伙子没有排号,急急忙
忙就走到柜台前,跟银行柜员说:“我
昨天在你这儿开了一个账户,存了3
万块钱,你们也给我开了网络管理的
功能,晚上回家我在网上一看,只剩
30了。”
对此,常见的回答是:“小伙子,
你先别紧张,不要着急,冷静一点儿。”
这不是迎合。如果要创造同理心,正
确的表达手段应该是:“怎么能这样?
这太不正常了,这种情况是无论如何
都不能出现的,不仅我们银行不能容
忍,我都不能容忍……我来帮您看一
下,昨天您存款时盖章的小条带来了
吗?您的身份证带来了吗?我立刻
帮您查,这件事是不应该存在的……”
之后两个人沟通才会进入正常的轨
道,如核实此人的身份、存款记录、
网络功能、上网方式、上网设备、账
号等细节。
——马上去拿——
顾客吃饭时不小心将筷子掉在
地上,于是对服务员说:“服务员,帮
我再拿一双筷子来。”
此时,服务员经常会说“你等一
下”,这其实不符合顾客的心情,即使
服务员立刻去拿筷子,顾客心里仍然
是不高兴的。优秀的服务员首先要改
变自己的本能,用迎合的方式回答“我
马上给您去拿”,这就能很好地符合顾
客的心情,即使拿筷子的速度慢一
些,顾客也是满意的。 可见,迎合就是符合对方的心情、符合对方的感受,甚至于符合对方的思考逻辑。
三、制约
“制”是指规范、范围,用范围进行约束就是制约。制
约是一种说话技巧,可以帮助交谈中的一方获得谈话的优势
位置,让对方无法反对自己。
1.说出对方的结论
案例
——销售人员的两种回答——
一位顾客走到手机柜台前询问:
“这款手机多少钱?”
回答一:没有使用任何技巧
销售人员直接回答:“3800元。”
顾客可能会说:“这够贵的,怎么
这么贵?有打折活动吗?”
之后顾客便将关注点放在手机
价格上,忽略了手机的特点。
回答二:使用制约技巧
销售人员回答:“我跟你说,这手
机特别贵!”
顾客接着就问:“有多贵啊?”
销售人员把价格报出来:“3800
元。”
这时顾客心里有两种可能,一是
觉得自己被瞧不起,从而产生购买冲
动;二是想知道手机这么贵的原因。
这时正好是销售人员介绍手机优势
的机会,可以将顾客的关注点从价格
转移到手机的特点、与众不同之处等
方面。
如案例所示,制约的第一个技巧表现在讲出对方要说的
话,让自己的观点得到对方的默认,使对方不愿意跟着讲话
人的思路前进,进而产生关注,这要求人们有较强的逻辑思
考能力。在沟通过程中,提前给出对方可能要说的结论,可
以有效转移对方的关注点,为自己赢得主动权,这在销售中
运用效果较好。
销售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例如,大学毕业生走入社会求
职就是一种自我销售,当被问到预期收入问题时,求职者都
很头疼,害怕回答高了,对方没打算给那么多钱,进而失去
工作机会;也担心回答低了,真正进入公司后发现自己的实
际收入低于该职位的预期薪资。所以,对此应该使用制约的
方法,说“对于我的预期收入,我说出来后您一定觉得我是
狮子大开口,我要得很高,但我有要得高的原因,我能为公司创造至少2倍于月薪的价值……”以得到机会展示自己的特
长、技能、价值,从而争取更高的收入。
再如,约会的时间是晚上6点,5点45分时发现到达指
定地点还需要30分钟,对方打来电话询问还有多长时间到达,如果回答“马上就到”,结果5分钟以后没有到达,对方会
再次打电话询问,几次反复之后,对方就会产生不满情绪,
觉得自己受到欺骗;如果一开始时回答“估计6点半才能到”,这样当自己在6点15分赶到时,对方就会比较惊喜,这就叫
制约。
2.给对方两个选择
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当需要传达负面消
息时,给对方两个选择,也是一种制约方式。
案例
——巧妙的汇报——
某公司新产品上市三个月了,华
东区的市场情况并不好,市场占有率
排在同类产品的12名,每天的销售
量仅占库房的16%,经销商回款占应
付的34%。
在公司内部会议上,经理问及华
东区市场情况时,华东区市场主管如
果实话实说,显然不是一个好选择,
不如选择制约的方法:“经理,您想听
好消息还是坏消息?”大多数人倾向
于先听坏消息,这时将实际情况陈述
一遍即可,当被问到“好消息是什么”
时,可以说:“这样的市场情况是使我
们下决心的前提,我们必须进行产品
创新了。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我们
开始创新,提前升级到下一阶段,引
领下一阶段的产品竞争。所以说,这
是一个好消息。”
这样说完,坏消息带来的冲击得
到了缓和,经理也就不会过度追究坏
消息了。
——娶了新夫人——
一次,成吉思汗外出征战,兼并
了一个小部落,这个小部落的首领是
一对漂亮的姐妹,战争结束后一起嫁
给了成吉思汗。返回部落的过程中,
成吉思汗担心无法向夫人开口,于是
走得很慢。一个手下见状,主动提出
自己快马加鞭先回去,告诉夫人发生
的事情,为成吉思汗做好铺垫,成吉
思汗点头同意了。
手下见到夫人后汇报:“夫人,我
独自回来是为了提前跟你报告,有两
个消息,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您想先听哪个?”夫人沉吟片刻,说:
“你先告诉我坏消息吧,这样我听完坏
消息,起码还有一个好消息可以高兴
一点。”手下说:“坏消息是咱们打赢
了,但是大汗娶了两个年轻貌美的新
夫人。”夫人听完,心里不是滋味,痛
苦了片刻,说:“你把好消息给我说说
吧。”手下说:“好消息是大汗经常征
战在外,有新夫人照顾他,您在家就
不用担心他的身体健康了。”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思考周全之后就可以有效回答对
方的挑战问题。对于一些不好的消息,可以从正反两方面来
理解,运用制约技巧缓和说话氛围。
3.表现得比对方更加期待
第三种制约就是将自己的处境表现得比对方更加希望实
现对方的想法,延伸并强化对方的期待,这时可以缓和对方
提出的要求。
比如,当顾客认为产品太贵,要求降低价格时,可以这
样回答:“先生,我真想降价,降了卖得更多,你不觉得这
也是我希望的吗?”通过制约影响对方的心理,让对方觉得
两人是一致的。
四、主导
在人际交往中,多数人都希望自己能控制局面,占据主动。要想统一诸多意见,使自己的观点成为主导,就应该具备辅导的能力、引导或导向的能力。
1.用三个方式来说
案例
——晚上去哪吃——
几个朋友聚会,在“晚饭去哪吃”的问题上一时
难以统一意见,大家七嘴八舌,有人说去吃麻辣
诱惑,有人说去吃湘鄂情,甚至有人以节省时间
为由建议吃肯德基,期间小孙一直沉默不语,最
后大家问他想去哪吃。
小孙说:“我去哪吃都无所谓,但是吃饭的地
方要符合三个前提条件。”大家都很好奇是哪三个
前提条件,小孙接着说,“第一,风味要独特,到
处都有的菜咱们不吃;第二,环境要好,太嘈杂
的环境不适合咱们交流感情;第三,既不要等位
也不要等菜。”
小孙一说完,大家纷纷表示同意,并问小孙
有没有满足这三个条件的候选餐厅,小孙在不知
不觉间占据了谈话的主导地位。
在此案例中,小孙掌握主导的策略很简单,就是凡事都用三个方式来说。比如,“选择理发的地方要具备三个前提……”“选择一款笔记本电脑有三个要点……”“选择职业关键看三个本质……”“出去旅游要有三个前提……”,等等。考虑所有事情时都养成用三个方式来说的习惯。
要想熟练运用主导式的说话技巧,就需要深入思考,快速反应。这种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不断提高反应和思考能力。
2.权威感
通过制定前提可以形成主导,如果前提无法使人信服,就需要利用权威感来掌握主导权。也就是说,可以引用权威人物或权威资料,用外来的信息强化自己对主题的影响力,从而掌握主导权。
3.超越话题本身
主导的第三个方法是把话题引申到更宏观的层次上,影响更多受众,而不是只影响眼前的人。当眼前的人由于立场、生活经历、个人爱好而无法改变一个选择时,不要改变他,而是表示自己理解对方,这样可以让对方尊重自己。这种主导方式主要适用于律师、政客以及以说话尤其是以对抗性说话、依靠说服别人为生的人。
(责任编辑:廖姣娣、段红艳)
课程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