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艺术之形式特征

建筑艺术之形式特征 (2009-04-08 09:54:32)

转载

标签:

建筑形式

建筑教育

建筑艺术

杂谈

众所周知,建筑学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综合的学科。由于历史原因,中西方各自形成了工科和艺术学科的分类差别。本来,艺术和技术学科的分类,不应该成为制约建筑学发展的理由,只要遵循建筑学自身学科的发展规律,完全可以殊途同归,找到技术和艺术的平衡点。但种种因素,使中国建筑教育出现了过分重视技术的局面,而学生入学时基本艺术素养的缺乏、学习过程中创造力训练的缺失,教育体系的不完备客观上也制约着技术之中蕴含的艺术表现力。虽然这几年,陆续有一些艺术院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像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但他们会不会走进纯艺术的怪圈,进入另外一个建筑学的极端呢?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在竞争日常激烈的情况下,建于1947年的路易斯·巴拉干故居和工作室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我想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在历时不太长的情况下能够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其作品的艺术意义和文化意义可见一斑。

随着近些年来一系列事件的展开,中国建筑已经将建筑的探索领域扩展到艺术,中国建筑正重新寻找建筑学技术和艺术的平衡。2002年10月,以“城市营造”为主题的的上海双年展在国内首次将建筑列为主要的艺术展示内容,讨论了当代都市建筑与视觉艺术互动关系的这一前沿问题;2005年2月20日,规模空前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在南京动工,希望给建筑以艺术的定位。

记得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它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1],这给了初创的中国建筑学以艺术的定位,而起步之初,从事建筑教育的很多人,也都是各种艺术修养兼备的艺术家。但战乱和文革等各种运动打破了建筑艺术发展的延续性,加上意识形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制约,中国建筑的艺术性一直没有获得其健康的发展,艺术某种程度呈现出缺失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规模和数量屡创新高,城市化加速。但与规模和数量相比,我们的建筑作品中的艺术含量却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外国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形成了中

外之间在很多观念包括艺术观念上的冲突,中国建筑的艺术性问题正日益凸现出来。现实催人奋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1.形式---建筑艺术之外在美的表现

虽然说建筑是由于实用性而产生,但只有建筑的审美性才使建筑成为了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因而也成为了建筑艺术表现力的主要载体。工业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现代派建筑师突破传统,从绘画上吸收发展的营养,现代建筑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

1.1造型之美

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881-1966)提出他的艺术定义,即“有意味的形式”。他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指的是艺术品内各个部分和构成元素的一种纯粹关系,而能激起这种意味的审美感情的只能是有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的关系或形式,这些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的话,道出了20世纪初艺术的一个普遍遵循的形式原则,那就是利用抽象的线条和色彩去表现艺术的美。现代建筑在现代艺术的土壤里吸收了成长的营养,从立体派画面表现的时空概念,到抽象艺术的色彩和形式构成原理逐渐演变成了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的漫步式空间、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里面的线(阳台的栏杆)、面(阳台板、出挑的屋面)和三原色的组合,而对于学院派形式美的扬弃和空间概念的加入和发掘,使现代建筑观念和表现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代建筑将以往建筑中对于建筑实体感的强调,转变为抽象的点、线、面、体的构成关系,赋予点、线、面以抽象的审美特征,最终建筑艺术摒弃了装饰,形成了工业时代的机器美学。就像蒙德里安所认为的那样,艺术不应再去描摹事物的外表,而是要用一种抽象的视觉形式去表现事物的本质。

当然,形式美的规律是人们几千年审美经验的积累,代表了人们对于一般美的印象,单纯满足了形式美的建筑,距离建筑的艺术性还有很长的距离,形式美只是建筑艺术性之中间层次,是一种纯视觉美的处理,只能“悦目”。只有当建筑综合平衡各种表现手段,表达某种高层次的精神属性,渲染出某种具有深层次文化意味的氛围,并表达某些观念、情感、和思想的时候,建筑才能成为艺术,才能真正达到艺术陶冶人的心灵目的,就是所谓的赏心,这是建筑的精神意义的最高层次,也是任何艺术形式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当代,艺术的观念化更促使建筑师对于当代世界建筑的理解超越了古典形式美的原则而和最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着互动。很难想象,你会利用韵律、节奏、均衡、对称、非对称等概念去分析弗兰克·盖里的比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斯蒂文·霍尔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宿舍、还有哈迪德、伊东丰雄„„,但面对这些建筑,你似乎又能感觉到色彩的关系、曲线的韵律和节奏。也许媒体时代需要建筑具有更夸张的表现力,和谐再也不是唯一的审美意识了,建筑的审美外延扩大了,

形式美走向了建筑师创作的潜意识,成为沉淀在建筑历史长河中的有益元素,就像古希腊的建筑对于当代世界建筑的影响一样模糊而又清晰。

1.2空间之美

随着空间概念成为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主体表现对象,空间作为建筑形式的表现内容就受到了无数现代建筑师的推崇,对于空间概念理解和表达上的突破也成为现代建筑艺术表现的重中之重。一些从物理学上毫无表情的空的区域,成为了建筑师表达喜怒哀乐,传递情感的媒介。

建筑诗哲路易·康这样评价空间:“„„建筑师的地位何在?„„他是一个传递空间美感的人,这是建筑艺术的实际意义,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开创一个环境,这就是你的发明创造。”“„„无论建工厂还是住宅,其四面墙,上面盖屋顶,可以说没有做任何事,这是大大不够的,建筑应加上更多东西,使他更好些,更有效的适应人的需求,更有价值。„„我们需要建筑物,因为我们需要有用的空间;我们需要建筑物,因为我们需要使人情绪激动的空间„„”[2]

虽然建筑空间具有不可捉摸的抽象的表达力,但空间的设计却必须通过设计可见的构件来完成,墙体、柱列、屋顶、地板、色彩、材料围合成了空间的比例、尺度,加上围合界面本身的变化共同形成了空间的氛围。

和雕塑艺术的空间创造不同,建筑空间因为需要穿行其中而具有了可体验性和序列性,单个的空间只构成整个建筑空间序列的细胞,建筑中一系列空间的展开使建筑具有了交响乐般的节奏,主题、呼应、节奏、序曲、展开、高潮、尾声,通过序列提供的空间表情,人们调动身体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全方位的对建筑进行感知,体验建筑师刻意营造的节奏、情绪。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与无意义的冷冰冰的形式无关,建筑是一种对人性的体验。

当然,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根据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建筑师艺术创造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功能、形式、技术、环境的限制下找到巧妙地平衡,建筑艺术精品才能诞生,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林洙:《困惑的大匠. 梁思成》,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1。

[2]:李大夏:《 路易·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3。

建筑艺术之形式特征 (2009-04-08 09:54:32)

转载

标签:

建筑形式

建筑教育

建筑艺术

杂谈

众所周知,建筑学是一门艺术和技术综合的学科。由于历史原因,中西方各自形成了工科和艺术学科的分类差别。本来,艺术和技术学科的分类,不应该成为制约建筑学发展的理由,只要遵循建筑学自身学科的发展规律,完全可以殊途同归,找到技术和艺术的平衡点。但种种因素,使中国建筑教育出现了过分重视技术的局面,而学生入学时基本艺术素养的缺乏、学习过程中创造力训练的缺失,教育体系的不完备客观上也制约着技术之中蕴含的艺术表现力。虽然这几年,陆续有一些艺术院校开设了建筑学专业,像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但他们会不会走进纯艺术的怪圈,进入另外一个建筑学的极端呢?

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在竞争日常激烈的情况下,建于1947年的路易斯·巴拉干故居和工作室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我想作为一个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在历时不太长的情况下能够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其作品的艺术意义和文化意义可见一斑。

随着近些年来一系列事件的展开,中国建筑已经将建筑的探索领域扩展到艺术,中国建筑正重新寻找建筑学技术和艺术的平衡。2002年10月,以“城市营造”为主题的的上海双年展在国内首次将建筑列为主要的艺术展示内容,讨论了当代都市建筑与视觉艺术互动关系的这一前沿问题;2005年2月20日,规模空前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在南京动工,希望给建筑以艺术的定位。

记得梁思成先生曾经说过:“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它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1],这给了初创的中国建筑学以艺术的定位,而起步之初,从事建筑教育的很多人,也都是各种艺术修养兼备的艺术家。但战乱和文革等各种运动打破了建筑艺术发展的延续性,加上意识形态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的制约,中国建筑的艺术性一直没有获得其健康的发展,艺术某种程度呈现出缺失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建设规模和数量屡创新高,城市化加速。但与规模和数量相比,我们的建筑作品中的艺术含量却不能令人满意。尤其是外国建筑师大量进入中国设计市场,形成了中

外之间在很多观念包括艺术观念上的冲突,中国建筑的艺术性问题正日益凸现出来。现实催人奋进,而对其进行分析就显得很有现实意义。

1.形式---建筑艺术之外在美的表现

虽然说建筑是由于实用性而产生,但只有建筑的审美性才使建筑成为了建筑艺术,建筑形式因而也成为了建筑艺术表现力的主要载体。工业时代的来临呼唤着新的空间和造型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现代派建筑师突破传统,从绘画上吸收发展的营养,现代建筑艺术形式逐渐走向抽象的表达。

1.1造型之美

20世纪初,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 1881-1966)提出他的艺术定义,即“有意味的形式”。他所谓的有意味的形式指的是艺术品内各个部分和构成元素的一种纯粹关系,而能激起这种意味的审美感情的只能是有作品的线条和色彩以某种特定方式排列组合的关系或形式,这些线条和色彩构成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被称为“有意味的形式”

贝尔的话,道出了20世纪初艺术的一个普遍遵循的形式原则,那就是利用抽象的线条和色彩去表现艺术的美。现代建筑在现代艺术的土壤里吸收了成长的营养,从立体派画面表现的时空概念,到抽象艺术的色彩和形式构成原理逐渐演变成了柯布西耶萨伏伊别墅的漫步式空间、里特维尔德设计的施罗德住宅里面的线(阳台的栏杆)、面(阳台板、出挑的屋面)和三原色的组合,而对于学院派形式美的扬弃和空间概念的加入和发掘,使现代建筑观念和表现手段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现代建筑将以往建筑中对于建筑实体感的强调,转变为抽象的点、线、面、体的构成关系,赋予点、线、面以抽象的审美特征,最终建筑艺术摒弃了装饰,形成了工业时代的机器美学。就像蒙德里安所认为的那样,艺术不应再去描摹事物的外表,而是要用一种抽象的视觉形式去表现事物的本质。

当然,形式美的规律是人们几千年审美经验的积累,代表了人们对于一般美的印象,单纯满足了形式美的建筑,距离建筑的艺术性还有很长的距离,形式美只是建筑艺术性之中间层次,是一种纯视觉美的处理,只能“悦目”。只有当建筑综合平衡各种表现手段,表达某种高层次的精神属性,渲染出某种具有深层次文化意味的氛围,并表达某些观念、情感、和思想的时候,建筑才能成为艺术,才能真正达到艺术陶冶人的心灵目的,就是所谓的赏心,这是建筑的精神意义的最高层次,也是任何艺术形式追求的终极目标。

在当代,艺术的观念化更促使建筑师对于当代世界建筑的理解超越了古典形式美的原则而和最新的艺术形式产生着互动。很难想象,你会利用韵律、节奏、均衡、对称、非对称等概念去分析弗兰克·盖里的比尔巴鄂古根海姆美术馆、斯蒂文·霍尔的麻省理工学院的宿舍、还有哈迪德、伊东丰雄„„,但面对这些建筑,你似乎又能感觉到色彩的关系、曲线的韵律和节奏。也许媒体时代需要建筑具有更夸张的表现力,和谐再也不是唯一的审美意识了,建筑的审美外延扩大了,

形式美走向了建筑师创作的潜意识,成为沉淀在建筑历史长河中的有益元素,就像古希腊的建筑对于当代世界建筑的影响一样模糊而又清晰。

1.2空间之美

随着空间概念成为现代建筑创作中的主体表现对象,空间作为建筑形式的表现内容就受到了无数现代建筑师的推崇,对于空间概念理解和表达上的突破也成为现代建筑艺术表现的重中之重。一些从物理学上毫无表情的空的区域,成为了建筑师表达喜怒哀乐,传递情感的媒介。

建筑诗哲路易·康这样评价空间:“„„建筑师的地位何在?„„他是一个传递空间美感的人,这是建筑艺术的实际意义,思索有意义的空间,开创一个环境,这就是你的发明创造。”“„„无论建工厂还是住宅,其四面墙,上面盖屋顶,可以说没有做任何事,这是大大不够的,建筑应加上更多东西,使他更好些,更有效的适应人的需求,更有价值。„„我们需要建筑物,因为我们需要有用的空间;我们需要建筑物,因为我们需要使人情绪激动的空间„„”[2]

虽然建筑空间具有不可捉摸的抽象的表达力,但空间的设计却必须通过设计可见的构件来完成,墙体、柱列、屋顶、地板、色彩、材料围合成了空间的比例、尺度,加上围合界面本身的变化共同形成了空间的氛围。

和雕塑艺术的空间创造不同,建筑空间因为需要穿行其中而具有了可体验性和序列性,单个的空间只构成整个建筑空间序列的细胞,建筑中一系列空间的展开使建筑具有了交响乐般的节奏,主题、呼应、节奏、序曲、展开、高潮、尾声,通过序列提供的空间表情,人们调动身体的视觉、嗅觉、触觉和听觉全方位的对建筑进行感知,体验建筑师刻意营造的节奏、情绪。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建筑与无意义的冷冰冰的形式无关,建筑是一种对人性的体验。

当然,建筑艺术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只有在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下,根据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建筑师艺术创造主体地位的发挥,在功能、形式、技术、环境的限制下找到巧妙地平衡,建筑艺术精品才能诞生,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1]:林洙:《困惑的大匠. 梁思成》,山东画报出版社,济南,2001。

[2]:李大夏:《 路易·康》,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93。


相关内容

  • 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
  • 2005年9月四,.1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ofSichuan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 Sept.,2005V01.21 No.5 第21卷第5期 论翻译艺术创造性的本质特征 --从译者主体思维特征看艺术再现与艺术表现的典型性 曾利沙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 ...

  • 艺术概论论述题
  • 试述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一.内容,内容包含两方面,即题材和主题. 1. 题材,就是艺术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社会生活.对于题材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有两种 错误的认识: ① 题材决定论.认为题材在艺术作品中起决定作用.例,18世界英法艺术家认为 "历史画"就是高尚的,而"人物画&q ...

  • 艺术概论的简答题汇总
  • 简答题 1.什么是艺术风格?简述其特性. 艺术风格就是艺术家的创造个性与艺术作品的语言.情境交互作用所呈现出的相对稳定和整体艺术特色.风格具有以下特性:(1)独创性:(2)稳定性:(3)多样性. 2. 简述艺术鉴赏的性质和特点. 艺术鉴赏是以艺术作品为对象,以受众为主体的欣赏活动,是接受者在审美经验 ...

  • 艺术设计审美
  • 艺术设计审美是一种积极主动的价值取向活动或者说价值实现活动,是对美的事物和现象的观察.感知.联系.想象,乃至理解.判断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其内涵是领会事物或艺术品的美.艺术审美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艺术通感又是审美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艺术通感在艺术的创作和欣赏过程中,好比"桥梁&qu ...

  • 小教本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 <艺术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填空)中外艺术史上,对于艺术本质主要有"客观精神说"."主观精神说"."模仿说"("再现说")等三种代表性的观点.马克思"艺术生产"理论将艺术看作是一种特殊的 ...

  •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
  • 美学自考复习资料1 1.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1)是体现着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的一切审美现象或审美活动.也就是说,不是美,而是审美活动,才是美学研究的真正对象:(2)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的现实展开.包括四方面:①艺术美(如唐诗宋词的美):②自然美(如高山大川的美):③科技美(如细胞结构的美):④ ...

  • 抽象的艺术与艺术的抽象
  • 2005年2月 总第20卷第1期 社科纵横 SOCIALSCIENCESREVIEWFeb,2005 VOL.20NO.1 抽象的艺术与艺术的抽象 李 刚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甘肃兰州 730000)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新石器时代彩陶瓶花纹的解析,说明彩陶花纹的抽象艺术形式,从中可以看到抽 ...

  • 艺术概论名词解释总结(必考)
  • 一.名词解释(12分) 1. 艺术创作: 是艺术的"生产阶段",它是创作主体(作家.艺 术家)对创作客体( 社会生活) 能动反映的过程 2. 艺术作品:是艺术生产的"产品". 3. 艺术鉴赏:是艺术的"消费阶段",它是欣赏主体(读者.观众. ...

  • 艺术设计史试题
  • 艺术设计史试题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卷号: 卷) (A (2009 年 12 月) <艺术设计史> 考试范围:全部 考试形式:闭卷 考试时间:100 分钟 一.填空题(本题共 10 空,每空 1 分,共 10 分) ( 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