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依族节日祭祀的特征

  摘要:布依族的祭祀文化全面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间艺术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娱乐方式等等民俗事象,而且,深层心理的民间信仰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在祭祀活动中得到集中展现祭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布依族、祭祀、特征

  布依族是世代生活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的土著民族,为古百越之骆越一支,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代称蛮僚,宋元称番蛮,明清至民国末年称为仲家等,1953年正式改称“布依”.同其他所有的民族一样,远古的布依族先民,受自身认识水平所限,对风雨雷电日夜更替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缺乏认识,甚至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幻觉梦境也一无所知,既缺乏认识世界的能力,更无改造世界的能力.布依族先民在同自然界斗争的一次次挫败中,感受到自己力量的渺小,于是,人们便认为自然中存在着无限神奇的力量,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受这种力量操纵掌控,因而萌生了对外界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恐惧,恐惧创造神,人们把这种力量人格化,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和各种鬼神观念。他们认为,可以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灵”是“神”和自己的祖先,而给人们带来灾难疾病和不幸的“灵”是“鬼”。出于趋吉避凶的本能和祈福免灾的愿望,人们对神和祖先顶礼膜拜,以求得神和祖先的庇佑;对鬼进行驱逐攘除,以避免鬼的侵害,由此便衍生出布依族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的布依族祭祀文化,布依族的祭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作为展示布依族文化的平台,传承布依族文化的媒介,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布依族的祭祀文化被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富有本民族的特征。

  布依族村寨基本上沿河而居,以稻作为主,节日习惯与其他农耕民族相近,但又有其不同的地方,经调查,其最有特色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以下节日中得以体现:

  (一)祭祖

  布依族崇拜祖先,每逢节日或家中大事,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尤以正月祭祖较为隆重.

  布依族家中的神龛上供奉着神位正中神位写着“天,地,国(君),亲,师,位”,两侧供奉多种神位,左侧为招财童子牛王马祖文武财神等,右侧为观音大士关圣帝君先师孔子等左边神位写着氏历代堂上宗亲位,右边神位写着东厨灶王司命府君位每个神位之下都放置着一张供桌,供桌上有三个香炉,从左至右分别是供祖先亡灵天地国亲师和财神爷堂屋里的供桌是大堂中最醒目最漂亮的,祭祖活动从腊月二十九晚上开始,间或举行各种仪式,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届时供桌上就摆满了各种鲜花水果点心饭菜酒茶,香炉上也插满了香.

  (二)六月六牛王节

  布依族是农耕民族,过去,人们从事农耕生产都离不开牛,祭祀牛王,是给辛苦了一年的牛予以犒劳,意味着吃饭不忘牛辛苦,农历六月初六,播种结束后布依族村子都会举行祭祀牛王的活动,届时,要让牛休息一天,村民凑钱去买全猪到神树前祭祀,求牛王保佑庄稼长势好,人畜平安当晚吃完晚饭后,家中成年男性还要用菜叶包糯米饭给牛吃,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慰问。然后做五色花糯米饭,五色象征五谷,表示五谷丰登是牛辛勤耕耘的结果还要打糍粑(称作牛王粑),把两团糍粑挂在牛角上,并给牛喂食拌上盐的糍粑,以此来祭祀牛王。

  (三)墓祭清明节

  “二月清明节,子孙不能忘。”每到清明节,布依族村民都会上坟祭祖,在祖先的坟上插白色的纸幡(当地人称为坟标),以示后继有人。清明节上坟是家族内联合祭祖,清除坟地杂草(南北朝向的坟不清杂草),坟上垒新土在布依族村寨,清明节上坟有老坟(一年以上的坟)和新坟(未到一年的坟)之分。立春前三天上新坟,届时,要在坟旁杀一只羊和一只本地公鸡(公鸡毛色不可是纯白色或纯黑色),还要准备其他一些酒菜,在坟旁煮熟,祭祀完后在那里吃祭品上老坟就相对简单很多,不再杀羊祭祀,需一只本地公鸡若祖坟离家较远,需在坟前准备祭品;若祖坟离家较近,可以在家中备好酒菜拿到坟前祭祀祭祀完后在坟前食用祭品,也可带回家中食用回家前泼一碗浆水(即水饭)。

  布依族的节日还有很多很多,总而言之,布依族祭祀仪式频繁种类繁多,很多村寨每年要举行的祭祀活动多达十多种。布依族的祭祀文化全面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间艺术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娱乐方式等等民俗事象,而且,深层心理的民间信仰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在祭祀活动中得到集中展现祭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布依族简史》编写组修订本编写组《布依族简史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黔《西南文物精华》兴义:兴义市礼品中心,1999;

  [3]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民间文学资料(第四十四集)贵阳: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1980;

  [4]白明政《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王铭铭《神、圣象征与仪式民间宗教的文化理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摘要:布依族的祭祀文化全面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间艺术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娱乐方式等等民俗事象,而且,深层心理的民间信仰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在祭祀活动中得到集中展现祭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关键词:布依族、祭祀、特征

  布依族是世代生活在南北盘江红水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带的土著民族,为古百越之骆越一支,秦以前称濮越,两汉六朝称濮僚,唐代称蛮僚,宋元称番蛮,明清至民国末年称为仲家等,1953年正式改称“布依”.同其他所有的民族一样,远古的布依族先民,受自身认识水平所限,对风雨雷电日夜更替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缺乏认识,甚至对自身的心理活动幻觉梦境也一无所知,既缺乏认识世界的能力,更无改造世界的能力.布依族先民在同自然界斗争的一次次挫败中,感受到自己力量的渺小,于是,人们便认为自然中存在着无限神奇的力量,世间的万事万物都要受这种力量操纵掌控,因而萌生了对外界神秘力量的敬畏和恐惧,恐惧创造神,人们把这种力量人格化,就产生了万物有“灵”的宇宙观和各种鬼神观念。他们认为,可以给人们带来福祉的“灵”是“神”和自己的祖先,而给人们带来灾难疾病和不幸的“灵”是“鬼”。出于趋吉避凶的本能和祈福免灾的愿望,人们对神和祖先顶礼膜拜,以求得神和祖先的庇佑;对鬼进行驱逐攘除,以避免鬼的侵害,由此便衍生出布依族历史久远,内容丰富的布依族祭祀文化,布依族的祭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作为展示布依族文化的平台,传承布依族文化的媒介,进行民族传统教育的途径以及实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布依族的祭祀文化被深深打上了民族的烙印,富有本民族的特征。

  布依族村寨基本上沿河而居,以稻作为主,节日习惯与其他农耕民族相近,但又有其不同的地方,经调查,其最有特色的祭祀活动主要在以下节日中得以体现:

  (一)祭祖

  布依族崇拜祖先,每逢节日或家中大事,都要举行祭祖仪式,尤以正月祭祖较为隆重.

  布依族家中的神龛上供奉着神位正中神位写着“天,地,国(君),亲,师,位”,两侧供奉多种神位,左侧为招财童子牛王马祖文武财神等,右侧为观音大士关圣帝君先师孔子等左边神位写着氏历代堂上宗亲位,右边神位写着东厨灶王司命府君位每个神位之下都放置着一张供桌,供桌上有三个香炉,从左至右分别是供祖先亡灵天地国亲师和财神爷堂屋里的供桌是大堂中最醒目最漂亮的,祭祖活动从腊月二十九晚上开始,间或举行各种仪式,一直到正月十五才结束.届时供桌上就摆满了各种鲜花水果点心饭菜酒茶,香炉上也插满了香.

  (二)六月六牛王节

  布依族是农耕民族,过去,人们从事农耕生产都离不开牛,祭祀牛王,是给辛苦了一年的牛予以犒劳,意味着吃饭不忘牛辛苦,农历六月初六,播种结束后布依族村子都会举行祭祀牛王的活动,届时,要让牛休息一天,村民凑钱去买全猪到神树前祭祀,求牛王保佑庄稼长势好,人畜平安当晚吃完晚饭后,家中成年男性还要用菜叶包糯米饭给牛吃,表示对牛辛勤劳作的慰问。然后做五色花糯米饭,五色象征五谷,表示五谷丰登是牛辛勤耕耘的结果还要打糍粑(称作牛王粑),把两团糍粑挂在牛角上,并给牛喂食拌上盐的糍粑,以此来祭祀牛王。

  (三)墓祭清明节

  “二月清明节,子孙不能忘。”每到清明节,布依族村民都会上坟祭祖,在祖先的坟上插白色的纸幡(当地人称为坟标),以示后继有人。清明节上坟是家族内联合祭祖,清除坟地杂草(南北朝向的坟不清杂草),坟上垒新土在布依族村寨,清明节上坟有老坟(一年以上的坟)和新坟(未到一年的坟)之分。立春前三天上新坟,届时,要在坟旁杀一只羊和一只本地公鸡(公鸡毛色不可是纯白色或纯黑色),还要准备其他一些酒菜,在坟旁煮熟,祭祀完后在那里吃祭品上老坟就相对简单很多,不再杀羊祭祀,需一只本地公鸡若祖坟离家较远,需在坟前准备祭品;若祖坟离家较近,可以在家中备好酒菜拿到坟前祭祀祭祀完后在坟前食用祭品,也可带回家中食用回家前泼一碗浆水(即水饭)。

  布依族的节日还有很多很多,总而言之,布依族祭祀仪式频繁种类繁多,很多村寨每年要举行的祭祀活动多达十多种。布依族的祭祀文化全面展示了布依族的民间艺术民族礼仪民族饮食娱乐方式等等民俗事象,而且,深层心理的民间信仰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也在祭祀活动中得到集中展现祭祀文化是布依族文化中最具包容性和代表性的人文景观之一,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作者单位:贵州大学林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家民委《布依族简史》编写组修订本编写组《布依族简史修订本》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黔西南州人民政府黔《西南文物精华》兴义:兴义市礼品中心,1999;

  [3]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等民间文学资料(第四十四集)贵阳: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印,1980;

  [4]白明政《布依族节日文化及其社会功能》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5]王铭铭《神、圣象征与仪式民间宗教的文化理解》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相关内容

  • 节日一览表
  • 民族 节日名称 主要活动内容 时间(农历) 彝族 火把节 耍火把.摔交.斗牛.歌舞表演 六月二十四日 插花节 插花.对歌 二月初八 彝族赛衣节歌舞.鲜艳服饰 三月二十八日 彝族虎节 跳虎笙.虎舞 农历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日 彝族密枝节 祭神仪式 牟定"三月会" 物资交流.民间歌舞 ...

  • 布依族服饰_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_张建敏
  • DOI:10.15958/j.cnki.gdxbysb.2010.01.020 布依族服饰.蜡染中的鱼图腾崇拜与审美特征 张建敏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布依族是古代"骆越人"的一支,布依族人作为一支古老民族,同生活在西安半坡村的古代人一样,它具备了母系氏族 ...

  • 布依族概况
  • 布依族概况 布依族现有人口254.5万,主要聚居在贵州,少量在四川. 云南有3.4万多人,居住在罗平.富源县的布依族地区,少量在师宗.马关.河口等县. 布依族由秦汉时期古代越人中的"骆越"及后来的"僚人"逐步发展形成,五代时称"都匀蛮".明 ...

  • 56个民族来历大全
  • 1.蒙古族 (m ě ng g ǔ z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传奇色彩的民族,过着 ' 逐水草而迁徙 ' 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 ' 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 ' 那达慕 ' 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 ...

  • 古汉语知识与语文常识
  • 个人整理 他人不得翻印 名言名句 ◆ 试玉要烧三日满,辩才须待七年期.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悄得人憔悴. ◆ 平时多流汗,战时少流血,打一仗,进一步. ◆ 丈夫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 ◆ 自信应如云舒卷,心高当与月徘徊. ◆ 夫运筹帷 ...

  • 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 我国56个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中国少数民族主要节日 民族 主要节日 时间 阿昌族 火把节 农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泼水节 农历四月十五日 会街节 农历九月初十 东乡族 圣纪节 伊斯兰教历三月十二日 泼水节 农历二月二十九日 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九月三十日 撒神 农历七月初一 古尔邦节 伊斯兰教历十二月 ...

  • 少数民族兄弟传统节日大全
  • 少数民族兄弟传统节日大全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朝鲜族的传统节日 其节日基本上与汉族相同 ...

  • 2004(1)布依族稻作文化及其起源_谷因
  • 2004年第1期 (总第83期)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forEthnicMinor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No.1Feb.2004 布依族稻作文化及其起源 p谷 因 (贵州民族学院民族文化系, ...

  • 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 海南黎族民间舞蹈文化的风格特征 黎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黎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创造无数的优秀文化,黎族民间舞蹈就是其中一朵绚丽之花,在表演形式.表演内容上呈现着多彩的面貌,在舞蹈体态.动律等肢体运动方式上呈现出独具特色的风格特征.黎族民间舞蹈风格的形成,受到民族历史.宗教信仰.审美习惯.所处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