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摄影》
第一编 新闻摄影基本史论
第一章 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暗箱和感光材料。
2、“日光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尼埃普斯。
“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是达盖尔。
“卡罗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塔尔博特。
3、“卡罗摄影法”被认为是最具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摄影方法,它为现代摄影术奠定了基础。
4、尼埃普斯的代表作有《窗外景色》、《牵马的孩子》、《工作是一角》《巴黎寺院街》。
5、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张永久性照片是《窗外景色》。
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汉堡大火废墟》。
6、世界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是1839年8月19日。
荣获“摄影术发明者称号的是达盖尔。
7、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的制造者是邹伯奇。
第一次使用照片的报刊是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
8、1920年6月9日,戈公振创办了《时报——图画周刊》,这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1924年《时报——图画周刊》正名为《图画时报》。《图画时报》是我国报纸附刊中出版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
9、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五四运动之后成立的中央写真通讯社。
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是李少穆。
最早从事新闻记录电影的中国人是王小亭。
10、九一八事变后,顺应时局需要,中国的新闻摄影机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有东北新闻影片社和国际新闻摄影社。
11、王小亭在杭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年——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12、我国最早倡导新闻摄影的学者是邵飘萍。
对新闻摄影给出最早定义的是胡伯洲。
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最早的摄影机产生于1888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1894年发明了“电影试镜“,但无法推广。取代爱迪生成为历史主角的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1、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是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
2、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美国导演弗拉哈迪于1922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
3、在1926年的一篇评论中第一次使用“纪录片”这词语,并在日后成为“纪录片之父”的是弗拉哈迪的学生约翰 格里尔逊。
4、最早采用同期录音的纪录片是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 里芬斯塔尔于1934年拍摄的《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在政治上极端反动,但在艺术上具有巨大价值的纪录片。
5、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并于1978年5月1日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1978年元旦正式设立了《新闻联播》节目。
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
6、在1991年《望长城》掀起了纪实主义浪潮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全面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道路,先后产生了《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远去的村庄》、《八廓南街16号》、《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优秀纪录片。
第三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新闻摄影的第一属性是新闻属性。
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其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其目的是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2、摄影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摄影指静态的新闻图片摄影,广义的摄影不仅包括以照片为表现形式的静态摄影,还包括动态的电影纪录片、电视新闻等用摄影机、摄像机拍摄的动态影像。
3、新闻摄影的首要要素是真实性。首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
4、新闻摄影的特性有真实性、形象性、时效性、现场性和典型性。
5、新闻摄影的功能包括新闻传播功能、认知功能、文献功能、审美功能等。
6.、平面媒体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是图片新闻。
7、拍摄图片新闻的要求包括:
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
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
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
重视文字的作用。
1、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诞生于美国《生活》杂志,开端是玛格丽特 伯克 怀特拍摄的《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高潮是美国尤金 史密斯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水俣》。
2、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有快速及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取材广泛、生动活泼等。
10、快速及时是消息类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电视新闻同其他媒介的新闻相竞争的根本优势之一,这是对消息类电视新闻最基本的要求。
11、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突出新闻性和专题性。
鲜明的主题性和目的性是电视新闻专题的重要特征。
12、电视新闻专题摄影的要求主要包括:
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注重对观众的针对性;
注重记实风格;
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13、电视新闻评论所具有的形象化主要体现为选题的形象化、论据的形象化和论证过程的形象化。
14、就节目的形态而言,电视新闻直播分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策划类现场直播报道和现场实况转播三种类型。
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包括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现场同步性、信息的原生态和过程体验等。
15、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主要有摆拍、抓拍和偷拍。其中偷拍可称为抓拍的一种特殊形式。
16、抓拍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德国新闻摄影先驱埃里克 萨洛蒙开启了新闻摄影抓拍的先河。
1952年,摄影大师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将抓拍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17、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型莱卡照相机开始投产,这开启了摄影记者采用小型照相机进行拍摄的时代,直接引发了抓拍观念的兴起和实践。
18、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等。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
19、新闻摄影记者是新闻摄影工作的主体。
20、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二者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职业素质和
专业素质。
21、从专业素质角度看,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要求包括熟练掌握摄影技术、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和编辑意识等。
22、凭借新闻照片《饥饿的女孩》而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是南非摄影记者凯文 卡特。
23、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的专称是帕帕拉齐,又名狗仔队。
24、新闻画面的真实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假照片问题、图片编辑的界限、新闻画面的抄袭与模仿等三个方面。
25、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三个要素是:使用了被拍摄者可辨认的影像、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
第二编 图片新闻摄影
第一章 图片新闻摄影器材及其使用
1、20世纪20——50年代,新闻摄影领域的标准相机是4*5英寸Speed Graphic相机。
2、开创快门先觉式自动曝光先河的相机是1973年的可尼克单镜头反光相机。
3、与新闻摄影相关的主要胶片相机功能包括自动对焦、曝光和测光三个方面。
4、自动对焦的类别主要有主动式自动对焦、被动式自动对焦和全息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的模式主要有多点自动对焦和眼控对焦两种。
5、在新闻摄影中,测光模式主要包括单点测光、矩阵式测光和中心重点平均测光等。
6、胶片相机拍摄的画面的清晰度取决于银盐颗粒粗细。
7、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成像原理、图像质量、存储方式和传输方式等方面。
8、与新闻摄影相关的主要数码相机功能主要表现在白平衡调整、存储介质、存储格式、接口标准等方面。
白平衡调整可以分为自动白平衡调整、预设白平衡调整和手动白平衡调整。
9、数码相机中常见的固定白平衡中,与色温5600KB左右对应的是晴天(日光)。
10、目前用于数码相机数据存储的最主流设备是闪速存储卡。
11、目前数码相机使用的存储格式主要包括非压缩格式、无损压缩格式、有损压缩格式和TIFF图像文件格式、RAW格式、JPEG文件格式、EXIF格式、FPX格式等。
12、常用的数码相机输入输出接口有USB接口、IEEE1394接口、RS-232C接口、SCSI接口、视/音频接口、IrRA红外接口等。
13、除了相机和镜头外,新闻摄影记者需要的辅助设备有闪光灯、三角架、独脚架、快门线等,对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记者而言还需要数码伴侣、读卡器、笔记本电脑等辅助设备。
14、闪光灯的主要用途有柔和补光、避免曝光不足、闪光修正等。
其他附件有闪光灯支架、扩散片、反射片等。
15、不管是在室外或是户外,将闪光灯放在主体斜前方45度、斜上方45度的位置,并使闪光灯与相机的距离保持在8——24英寸之间,均可拍摄出最为赏心悦目的效果。
16、闪光灯的主要闪光模式有手动闪光模式、自动闪光模式和TTL闪光模式等。
17、三角架的功能主要有防止抖动、精确构图、严格的控制景深等。
18、快门线的优点是不碰到照相机就能按动快门按钮,胜任这一工作的快门线长度应为18英寸。
第二章 图片新闻摄影业务
1、在美国新闻摄影教育家蒂斯 麦克唐格尔看来,新闻摄影记者与其他摄影师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摄影师注重形象的视觉感受,而摄影记者注重形象中的信息”。
2、新闻摄影工作的特殊性和魅力在于记录历史进程。
3、为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签约了三名摄影师的美国媒体是《新闻周刊》。
4、根据职称,摄影记者可分为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和助理记者。
5、2002年因911特写报道获得普利策奖,且同年身列美国摄影界新闻PDN评选的“30岁以下新锐摄影师30强”的摄影师是文森特 拉弗雷。
6、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的专业教育背景主要包括新闻摄影专业、新闻专业、大众传播媒介专业和艺术摄影专业等。
7、图片编辑在挑选照片时,除了要考虑每一张照片的信息量、价值和剪裁,还应考虑的问题包括: 是否与主题相符;
是否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是否有新鲜的元素;
是否能与其他的照片很好的搭配;
是否符合版面的设计安排。
8、最常用的图片编辑软件是Photoshop软件。
9、摄影记者的最主要目的是抓住人们的眼球,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记者就是传播摄影师。
10、独立挑选图片是摄影记者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之一,学会使用数码图片处理应用软件是摄影记者的必修课。
11、图片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新闻敏感、摄影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三个方面。
第三章 不同题材的图片新闻摄影
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 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新闻事件的四种信息来源主要包括新闻热线、培养“线人”、其他媒体和其他方式。
其他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台、电台、网络上最新滚动或登载的信息,通常交通广播是线索控制的一个方面。
其他方式主要包括无线电监听器和城市地图。
3、新闻摄影记者的近距离拍摄设备主要包括:17——35毫米、16——35毫米、20——35毫米的短焦距变焦镜头;14——35毫米的短焦距定焦镜头。
新闻摄影记者的远距离拍摄设备主要包括:70——200毫米、80——200毫米的长焦距变焦镜头;3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的长焦距定焦镜头。
4、新闻摄影记者在夜间拍摄时要重视对闪光灯的使用,摄影记者所装备的能与相机配套使用的闪光灯品牌主要是尼康和佳能。
5、“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这句经典名言出自罗伯特 卡帕。
6、新华社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一个亮点是技术人员全程陪同摄影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7、当地震发生后,新闻摄影记者要注意:
及时选择“变身”,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合理使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拍摄震区全貌并关注细节;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必要时为灾区群众做心理辅导;
间接表现地震对城市的破坏性和对人内心的沉重打击,在每一次按动快门时加入更多的人性关怀; 要尽职尽责地记录并向外界传达“死者们在灾难中的经历”。
8、摄影记者在拍摄洪水等自然灾害题材时,除了要目的明确外,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拍摄点。
9、摄影记者在火灾现场拍摄时,需要注意:
运用全景描述火灾现场,运用近景去捕捉表情;
首先要拍摄火灾的规模,也要及时捕捉其中的故事和细节;
在拍摄中要注意色温和白平衡,可利用高色温区域或通过闪光灯照射,使画面产生测温对比; 在拍摄爆炸造成的火灾时,抓取现场是最主要的。
10、火灾是媒体经常遇到的一个新闻话题,排除战争等因素影响,摄影记者可以从以下区域来发现火灾的爆发点:自然灾害中的火灾、人口密集的区域火灾 较多;建筑倒塌造成的火灾。
11、非突发性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包括政治、外交、经济、人物、会议、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
12、摄影记者在拍摄社会生活新闻时,需要注意:关心生活;选择切入点;富有情感;享受乐趣;熟练获得决定性瞬间;解决问题,引起重视;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13、选择切入点应坚持“四化”原则,即故事化、人物化、细节化、戏剧化。
选择切入点可从四方面入手,即就近取材、小处入手、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14、所有摄影记者都应遵循马格南的第一信条,即“新闻摄影关心人类”。
15、从挖掘深层次的东西的角度出发,摄影记者需要注意四点要求即:关注人与环境的命运;站在文化的高度;在事件中写人与背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
16、拍摄会议新闻是新闻摄影记者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要有思想变化,一要推陈出新,二要一针见血。
会议新闻摄影要做到一针见血,就要抓住主题,并要注意抓取表现人物神态的细节镜头,还要做好会议新闻的会外报道。
17、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关键要素是无限制地接近被摄对象。
18、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中,摄影记者接近被摄对象的五种方式为:单兵作战,不要一窝蜂出现;用眼神去交流;使用短焦距镜头;试着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获得被摄对象的许可。
19、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用光中,照明强度的差别会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方式变现出来,即: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彩色照片中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20、在新闻摄影里,光的质量指的是新闻人物现场光的质量。
21、光线的色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摄影记者正在拍摄的人物的色彩在底片或者数字存储卡上的还原效果。因而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的两小时左右,是新闻人物肖像摄影较好的拍摄时段。
22、摄影创作中拍摄人物肖像经常采用的光线是测光。
无论是室外自然光还是室内人工光,拍摄人物肖像最常用的光线位置是从人物左右45度角进行拍摄。
23、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中,光线的角度主要有顺光、测光、逆光和剪影。
在拍摄逆光人像时,补光主要有反光板补光和闪光灯补光两种方式。
24、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最关键的用光是“眼神光”。
25、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最伟大的政要和文化名人肖像摄影家优素福 卡什说:“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需要紧紧抓住的、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也是经典的人像摄影的魅力所在。
26、经常拍摄的人体部位有面部表情、手和形体。
27、新闻特写照片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性的摄影报道。
28、被称为体育摄影记者的“标准镜头”的最常用定焦距镜头是EF300毫米f/2.8LIS或者EF400毫米f/2.8LIS.
29、要做好体育摄影的准备工作,摄影记者需要注意:做到知己、做到知彼、做到观察力独到;做到决策果断。
30、在体育摄影中,影响快门速度的因素有:被摄主体的实际运动速度、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摄影镜头的焦距长度。
31、快门速度的选择技巧主要包括:
被摄主体运动速度与快门速度成正比;
快门速度与镜头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角度成正比;
快门速度与被摄对象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快门速度与镜头焦距长短成正比。
32、体育摄影中的三种聚焦方式是自动聚焦、手动聚焦、区域聚焦。
33、体育摄影独特的关注视点主要包括:角度的变化、细节的选择、美丽与魅力共存、不要只关心胜利者、与比赛相关的元素。
第三编 电视新闻摄影
第一章 电视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电视新闻摄影的本体特性主要有:忠于生活的纪实性、声画一体的真实性、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虚拟体验性、画面的思想倾向性、画面内涵的丰富性、画面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2、摄像机表意主要包括:摄像机的叙事、摄像机的论证、摄像机的抒情、摄像机的评论等方面。
3、摄像机发挥叙事功能主要体现为:大的环境与小的细节结合、“浓妆”与“淡妆”相宜、“显”与“隐”相辉映。
摄像机发挥论证功能主要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
4、摄像机的评论一般有两种针对性:
一是对国际社会的大是大非问题的报道,巧妙利用摄像机作为评论角色,表明政治立场。
二是通过镜头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含蓄的批评或批判,它与记者的口头评论相得益彰。
5、客观叙事是电视新闻摄影的基本任务,有效地表达思想和观点是其深层次目标诉求。
6、电视新闻摄影的取材方式是线性取材。
电视新闻摄影挑战时空极限,其最高境界是“关键时刻我在场”。
第二章 不同体裁的电视新闻摄影
1、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即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主要包括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的记叙体裁和以阐述对于客观事物见解为主的论说体裁。
2、目前,主流的看法认为电视新闻体裁的划分接近于以传播内容、任务的本质特征为标准对电视新闻进行的类型划分,即分为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和评论类新闻三大类。
3、从记叙和论说的角度以及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考虑,电视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四种。
4、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有:
拍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时机转瞬即逝;
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
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发新闻拍摄。
5、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要求主要包括: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融入新闻事件、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需要强调的关键镜头一个都不能少、不要浪费镜头时间、把握变与不变。
6、形象的说,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简单的记述文。
7、形象的说,连续报道是用摄像机“跟”出一个故事来。
8、形象的说,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挖掘主题故事。
9、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主要包括:
强烈的细节意识; 充分发挥两级镜头的探索性;
最大程度的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
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对象,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
10、形象的说,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议论文。
11、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及要求主要包括:
镜头叙事全面、客观、真实; 适度发挥摄像机的情感表达力量; 镜头内容的深刻和简练。
第三章 电视新闻摄影实物
1、电视访谈的景别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别画面为辅,远景和全景景别较少。
如果被采访对象手势较少且谈话内容很吸引人时,往往采用近景或特写景别拍摄。
只有在交代交谈者的相互关系及空间环境时,才会采用全景或更大的景别。
2、电视访谈的拍摄角度以斜侧面角度为主,基本上属于3/4人面像,在拍摄中要注意人物的视线方向。
在谈话者对观众讲话且内容针对广大观众时,可采用正面角度拍摄,如郑重声明、告广大人民书等。
3、反打镜头指的是倾听谈话对象的反应镜头。
空头镜指的是存在于访谈环境中的,与谈话主题没有明确关系也没有明显冲突的事物的镜头。 插入镜头是指与谈话主题有关系的话筒、台标等事物。
4、无观众参与的演播室谈话节目,一般设置三台摄像机,在设置机位时遵循“三角形机位”原则,在拍摄中还要注意被拍对象的视线处理。
5、在电视访谈节目的拍摄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头部空间、受访者的仪容、视线空间、受访者的视线方向、受访者脸部的光线、麦克风的位置。
6、采用手包式偷拍机拍摄的画面多为仰拍角度。
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的、系列性的偷拍方式是道具伪装偷拍。
最简单的偷拍方式是广播级摄像机利用广角镜头偷拍。
7、我国较早采用双机拍摄的日常新闻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和《新闻调查》。
8、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进行双机拍摄时的录音方法有:利用无线话筒、利用吊杆话筒、将多机录音分开。
9、现场直播所使用的较先进设备中,运动摄影辅助设备主要有小型快速移动轨道车和斯坦尼康稳定器。
特殊性能摄像机可分为无线摄像机、微光摄像机和其他特种摄像机。
10、在我国,开创DV作品在专业电视台传播先例的是凤凰卫视中文台。
11、高清摄像机拍摄画面的画幅为16:9。
12、目前,对于高清电视新闻节目摄制而言,较为切实可行的调焦法是常规调焦法。
13、高清摄像机与标清摄像机在使用上的差异集中表现在焦点控制、曝光控制、画面构图和运动拍摄。
《新闻摄影》
第一编 新闻摄影基本史论
第一章 静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摄影技术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是暗箱和感光材料。
2、“日光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尼埃普斯。
“银版摄影法”的发明者是达盖尔。
“卡罗摄影法”的发明者是塔尔博特。
3、“卡罗摄影法”被认为是最具价值、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摄影方法,它为现代摄影术奠定了基础。
4、尼埃普斯的代表作有《窗外景色》、《牵马的孩子》、《工作是一角》《巴黎寺院街》。
5、世界上公认的第一张永久性照片是《窗外景色》。
世界上第一张新闻照片是《汉堡大火废墟》。
6、世界公认的摄影术诞生日是1839年8月19日。
荣获“摄影术发明者称号的是达盖尔。
7、我国第一台独立制作的照相机的制造者是邹伯奇。
第一次使用照片的报刊是1902年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新民丛报》。
8、1920年6月9日,戈公振创办了《时报——图画周刊》,这是我国第一个报纸摄影附刊。1924年《时报——图画周刊》正名为《图画时报》。《图画时报》是我国报纸附刊中出版时间最久、影响最大的刊物。
9、中国最早的新闻摄影机构是五四运动之后成立的中央写真通讯社。
中国有名可考的第一个职业摄影记者是李少穆。
最早从事新闻记录电影的中国人是王小亭。
10、九一八事变后,顺应时局需要,中国的新闻摄影机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影响最大的有东北新闻影片社和国际新闻摄影社。
11、王小亭在杭战时期拍摄的《上海南站日军空袭下的儿童》发表于美国《生活》杂志,被认为是美国在1855年——1960年间发表的最优秀的新闻照片之一。
12、我国最早倡导新闻摄影的学者是邵飘萍。
对新闻摄影给出最早定义的是胡伯洲。
第二章 动态新闻摄影发展简史
1、最早的摄影机产生于1888年。
美国发明家爱迪生于1894年发明了“电影试镜“,但无法推广。取代爱迪生成为历史主角的是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1、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影是由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
2、被公认的世界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是美国导演弗拉哈迪于1922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
3、在1926年的一篇评论中第一次使用“纪录片”这词语,并在日后成为“纪录片之父”的是弗拉哈迪的学生约翰 格里尔逊。
4、最早采用同期录音的纪录片是德国著名女导演莱尼 里芬斯塔尔于1934年拍摄的《意志的胜利》,这是一部在政治上极端反动,但在艺术上具有巨大价值的纪录片。
5、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于1958年9月2日正式开播,并于1978年5月1日正式更名为中国中央电视台。
1978年元旦正式设立了《新闻联播》节目。
1997年被称为中国电视的“直播年”。
6、在1991年《望长城》掀起了纪实主义浪潮之后,中国电视纪录片创作全面走上了“客观”与“再现”的道路,先后产生了《沙与海》、《藏北人家》、《最后的山神》、《远去的村庄》、《八廓南街16号》、《神鹿啊,我们的神鹿》等优秀纪录片。
第三章 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新闻摄影的第一属性是新闻属性。
新闻摄影的拍摄对象是具有新闻价值的新闻形象,其表现方式是图文并茂和视听结合,其目的是记录新闻、传播信息。
2、摄影包括狭义与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摄影指静态的新闻图片摄影,广义的摄影不仅包括以照片为表现形式的静态摄影,还包括动态的电影纪录片、电视新闻等用摄影机、摄像机拍摄的动态影像。
3、新闻摄影的首要要素是真实性。首要功能是传播新闻信息。
4、新闻摄影的特性有真实性、形象性、时效性、现场性和典型性。
5、新闻摄影的功能包括新闻传播功能、认知功能、文献功能、审美功能等。
6.、平面媒体上最常见的新闻摄影体裁是图片新闻。
7、拍摄图片新闻的要求包括:
保证图片的技术质量;
主题明确,画面形象直观、突出;
选取的新闻形象要具有典型性;
重视文字的作用。
1、专题新闻摄影报道最初诞生于美国《生活》杂志,开端是玛格丽特 伯克 怀特拍摄的《富兰克林 罗斯福的荒芜的西部》,高潮是美国尤金 史密斯拍摄的《西班牙村庄》、《乡村医生.》、《水俣》。
2、消息类电视新闻的特点有快速及时、短小精悍、信息量大、取材广泛、生动活泼等。
10、快速及时是消息类电视新闻区别于其他电视新闻节目的根本标志之一,也是电视新闻同其他媒介的新闻相竞争的根本优势之一,这是对消息类电视新闻最基本的要求。
11、电视新闻专题摄影要突出新闻性和专题性。
鲜明的主题性和目的性是电视新闻专题的重要特征。
12、电视新闻专题摄影的要求主要包括:
注重选题的针对性和目的性;
注重对观众的针对性;
注重记实风格;
注重表现手法的多样性。
13、电视新闻评论所具有的形象化主要体现为选题的形象化、论据的形象化和论证过程的形象化。
14、就节目的形态而言,电视新闻直播分为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现场直播报道、策划类现场直播报道和现场实况转播三种类型。
电视新闻直播的特点包括不可预知性或偶然性、现场同步性、信息的原生态和过程体验等。
15、新闻摄影的拍摄方法主要有摆拍、抓拍和偷拍。其中偷拍可称为抓拍的一种特殊形式。
16、抓拍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
德国新闻摄影先驱埃里克 萨洛蒙开启了新闻摄影抓拍的先河。
1952年,摄影大师亨利 卡蒂埃 布列松出版《决定性瞬间》,将抓拍提升到了理论的高度。
17、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小型莱卡照相机开始投产,这开启了摄影记者采用小型照相机进行拍摄的时代,直接引发了抓拍观念的兴起和实践。
18、新闻摄影工作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真实性原则、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和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等。
新闻摄影的真实性是具体真实和总体真实的统一。
19、新闻摄影记者是新闻摄影工作的主体。
20、新闻摄影记者必须具备新闻记者和摄影师二者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理论素质、职业素质和
专业素质。
21、从专业素质角度看,对新闻摄影记者的要求包括熟练掌握摄影技术、具备审美的艺术素质和编辑意识等。
22、凭借新闻照片《饥饿的女孩》而获得1994年普利策新闻特写摄影奖的是南非摄影记者凯文 卡特。
23、以拍摄明星隐私照片为职业的黄色小报记者的专称是帕帕拉齐,又名狗仔队。
24、新闻画面的真实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假照片问题、图片编辑的界限、新闻画面的抄袭与模仿等三个方面。
25、构成侵犯公民肖像权的三个要素是:使用了被拍摄者可辨认的影像、以营利为目的、进行了公开传播。
第二编 图片新闻摄影
第一章 图片新闻摄影器材及其使用
1、20世纪20——50年代,新闻摄影领域的标准相机是4*5英寸Speed Graphic相机。
2、开创快门先觉式自动曝光先河的相机是1973年的可尼克单镜头反光相机。
3、与新闻摄影相关的主要胶片相机功能包括自动对焦、曝光和测光三个方面。
4、自动对焦的类别主要有主动式自动对焦、被动式自动对焦和全息自动对焦。
自动对焦的模式主要有多点自动对焦和眼控对焦两种。
5、在新闻摄影中,测光模式主要包括单点测光、矩阵式测光和中心重点平均测光等。
6、胶片相机拍摄的画面的清晰度取决于银盐颗粒粗细。
7、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工艺、成像原理、图像质量、存储方式和传输方式等方面。
8、与新闻摄影相关的主要数码相机功能主要表现在白平衡调整、存储介质、存储格式、接口标准等方面。
白平衡调整可以分为自动白平衡调整、预设白平衡调整和手动白平衡调整。
9、数码相机中常见的固定白平衡中,与色温5600KB左右对应的是晴天(日光)。
10、目前用于数码相机数据存储的最主流设备是闪速存储卡。
11、目前数码相机使用的存储格式主要包括非压缩格式、无损压缩格式、有损压缩格式和TIFF图像文件格式、RAW格式、JPEG文件格式、EXIF格式、FPX格式等。
12、常用的数码相机输入输出接口有USB接口、IEEE1394接口、RS-232C接口、SCSI接口、视/音频接口、IrRA红外接口等。
13、除了相机和镜头外,新闻摄影记者需要的辅助设备有闪光灯、三角架、独脚架、快门线等,对使用数码相机的摄影记者而言还需要数码伴侣、读卡器、笔记本电脑等辅助设备。
14、闪光灯的主要用途有柔和补光、避免曝光不足、闪光修正等。
其他附件有闪光灯支架、扩散片、反射片等。
15、不管是在室外或是户外,将闪光灯放在主体斜前方45度、斜上方45度的位置,并使闪光灯与相机的距离保持在8——24英寸之间,均可拍摄出最为赏心悦目的效果。
16、闪光灯的主要闪光模式有手动闪光模式、自动闪光模式和TTL闪光模式等。
17、三角架的功能主要有防止抖动、精确构图、严格的控制景深等。
18、快门线的优点是不碰到照相机就能按动快门按钮,胜任这一工作的快门线长度应为18英寸。
第二章 图片新闻摄影业务
1、在美国新闻摄影教育家蒂斯 麦克唐格尔看来,新闻摄影记者与其他摄影师的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摄影师注重形象的视觉感受,而摄影记者注重形象中的信息”。
2、新闻摄影工作的特殊性和魅力在于记录历史进程。
3、为报道2008年北京奥运会,独家签约了三名摄影师的美国媒体是《新闻周刊》。
4、根据职称,摄影记者可分为高级记者、主任记者、记者和助理记者。
5、2002年因911特写报道获得普利策奖,且同年身列美国摄影界新闻PDN评选的“30岁以下新锐摄影师30强”的摄影师是文森特 拉弗雷。
6、美国《洛杉矶时报》的摄影记者的专业教育背景主要包括新闻摄影专业、新闻专业、大众传播媒介专业和艺术摄影专业等。
7、图片编辑在挑选照片时,除了要考虑每一张照片的信息量、价值和剪裁,还应考虑的问题包括: 是否与主题相符;
是否更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是否有新鲜的元素;
是否能与其他的照片很好的搭配;
是否符合版面的设计安排。
8、最常用的图片编辑软件是Photoshop软件。
9、摄影记者的最主要目的是抓住人们的眼球,从某种意义上讲,摄影记者就是传播摄影师。
10、独立挑选图片是摄影记者提高业务水平的途径之一,学会使用数码图片处理应用软件是摄影记者的必修课。
11、图片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包括新闻敏感、摄影知识、对工作充满热情三个方面。
第三章 不同题材的图片新闻摄影
1、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的、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理 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2、突发新闻事件的四种信息来源主要包括新闻热线、培养“线人”、其他媒体和其他方式。
其他媒体主要包括电视台、电台、网络上最新滚动或登载的信息,通常交通广播是线索控制的一个方面。
其他方式主要包括无线电监听器和城市地图。
3、新闻摄影记者的近距离拍摄设备主要包括:17——35毫米、16——35毫米、20——35毫米的短焦距变焦镜头;14——35毫米的短焦距定焦镜头。
新闻摄影记者的远距离拍摄设备主要包括:70——200毫米、80——200毫米的长焦距变焦镜头;300毫米、500毫米、600毫米的长焦距定焦镜头。
4、新闻摄影记者在夜间拍摄时要重视对闪光灯的使用,摄影记者所装备的能与相机配套使用的闪光灯品牌主要是尼康和佳能。
5、“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离炮火不够近。”这句经典名言出自罗伯特 卡帕。
6、新华社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一个亮点是技术人员全程陪同摄影记者深入一线采访,及时提供技术支持。
7、当地震发生后,新闻摄影记者要注意:
及时选择“变身”,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
合理使用广角镜头和长焦镜头,拍摄震区全貌并关注细节;
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必要时为灾区群众做心理辅导;
间接表现地震对城市的破坏性和对人内心的沉重打击,在每一次按动快门时加入更多的人性关怀; 要尽职尽责地记录并向外界传达“死者们在灾难中的经历”。
8、摄影记者在拍摄洪水等自然灾害题材时,除了要目的明确外,还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拍摄点。
9、摄影记者在火灾现场拍摄时,需要注意:
运用全景描述火灾现场,运用近景去捕捉表情;
首先要拍摄火灾的规模,也要及时捕捉其中的故事和细节;
在拍摄中要注意色温和白平衡,可利用高色温区域或通过闪光灯照射,使画面产生测温对比; 在拍摄爆炸造成的火灾时,抓取现场是最主要的。
10、火灾是媒体经常遇到的一个新闻话题,排除战争等因素影响,摄影记者可以从以下区域来发现火灾的爆发点:自然灾害中的火灾、人口密集的区域火灾 较多;建筑倒塌造成的火灾。
11、非突发性新闻是指那些事先知道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内容和采访对象的新闻事件,这类新闻包括政治、外交、经济、人物、会议、日常生活等各方面的内容。
12、摄影记者在拍摄社会生活新闻时,需要注意:关心生活;选择切入点;富有情感;享受乐趣;熟练获得决定性瞬间;解决问题,引起重视;挖掘深层次的东西。
13、选择切入点应坚持“四化”原则,即故事化、人物化、细节化、戏剧化。
选择切入点可从四方面入手,即就近取材、小处入手、差异化思维挑选题材、不要把事情想得太复杂。
14、所有摄影记者都应遵循马格南的第一信条,即“新闻摄影关心人类”。
15、从挖掘深层次的东西的角度出发,摄影记者需要注意四点要求即:关注人与环境的命运;站在文化的高度;在事件中写人与背景;从具体的人和事出发。
16、拍摄会议新闻是新闻摄影记者日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要有思想变化,一要推陈出新,二要一针见血。
会议新闻摄影要做到一针见血,就要抓住主题,并要注意抓取表现人物神态的细节镜头,还要做好会议新闻的会外报道。
17、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的关键要素是无限制地接近被摄对象。
18、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中,摄影记者接近被摄对象的五种方式为:单兵作战,不要一窝蜂出现;用眼神去交流;使用短焦距镜头;试着去做对方喜欢的事情;获得被摄对象的许可。
19、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用光中,照明强度的差别会在照片上以三种不同方式变现出来,即:被摄体的明暗度、被摄体的反差范围、彩色照片中被摄体的色彩再现。
20、在新闻摄影里,光的质量指的是新闻人物现场光的质量。
21、光线的色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摄影记者正在拍摄的人物的色彩在底片或者数字存储卡上的还原效果。因而日出之后和日落之前的两小时左右,是新闻人物肖像摄影较好的拍摄时段。
22、摄影创作中拍摄人物肖像经常采用的光线是测光。
无论是室外自然光还是室内人工光,拍摄人物肖像最常用的光线位置是从人物左右45度角进行拍摄。
23、在新闻人物肖像摄影中,光线的角度主要有顺光、测光、逆光和剪影。
在拍摄逆光人像时,补光主要有反光板补光和闪光灯补光两种方式。
24、新闻人物肖像摄影最关键的用光是“眼神光”。
25、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最伟大的政要和文化名人肖像摄影家优素福 卡什说:“人物内在的思想、精神和灵魂,有时会在一瞬间通过他的眼睛、双手和体态表现出来——这就是需要紧紧抓住的、稍纵即逝的最重要的瞬间。”这也是经典的人像摄影的魅力所在。
26、经常拍摄的人体部位有面部表情、手和形体。
27、新闻特写照片是指对重大新闻事件中的局部典型事物的“特写镜头”式的表现或从富有个性特征的角度进行揭示性的摄影报道。
28、被称为体育摄影记者的“标准镜头”的最常用定焦距镜头是EF300毫米f/2.8LIS或者EF400毫米f/2.8LIS.
29、要做好体育摄影的准备工作,摄影记者需要注意:做到知己、做到知彼、做到观察力独到;做到决策果断。
30、在体育摄影中,影响快门速度的因素有:被摄主体的实际运动速度、被摄主体运动的方向、被摄主体与照相机之间的距离、摄影镜头的焦距长度。
31、快门速度的选择技巧主要包括:
被摄主体运动速度与快门速度成正比;
快门速度与镜头和被摄主体之间的角度成正比;
快门速度与被摄对象和镜头之间的距离成反比;
快门速度与镜头焦距长短成正比。
32、体育摄影中的三种聚焦方式是自动聚焦、手动聚焦、区域聚焦。
33、体育摄影独特的关注视点主要包括:角度的变化、细节的选择、美丽与魅力共存、不要只关心胜利者、与比赛相关的元素。
第三编 电视新闻摄影
第一章 电视新闻摄影基本理论
1、电视新闻摄影的本体特性主要有:忠于生活的纪实性、声画一体的真实性、现场取材的线性和不可重复性、虚拟体验性、画面的思想倾向性、画面内涵的丰富性、画面的艺术性和创造性。
2、摄像机表意主要包括:摄像机的叙事、摄像机的论证、摄像机的抒情、摄像机的评论等方面。
3、摄像机发挥叙事功能主要体现为:大的环境与小的细节结合、“浓妆”与“淡妆”相宜、“显”与“隐”相辉映。
摄像机发挥论证功能主要有证实和证伪两种方法。
4、摄像机的评论一般有两种针对性:
一是对国际社会的大是大非问题的报道,巧妙利用摄像机作为评论角色,表明政治立场。
二是通过镜头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社会现象和问题进行含蓄的批评或批判,它与记者的口头评论相得益彰。
5、客观叙事是电视新闻摄影的基本任务,有效地表达思想和观点是其深层次目标诉求。
6、电视新闻摄影的取材方式是线性取材。
电视新闻摄影挑战时空极限,其最高境界是“关键时刻我在场”。
第二章 不同体裁的电视新闻摄影
1、当代各种新闻传播机构用以传播新闻信息、表达对客观事物的见解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称即新闻体裁。
新闻体裁主要包括以报道新闻事实为主的记叙体裁和以阐述对于客观事物见解为主的论说体裁。
2、目前,主流的看法认为电视新闻体裁的划分接近于以传播内容、任务的本质特征为标准对电视新闻进行的类型划分,即分为消息类新闻、专题类新闻和评论类新闻三大类。
3、从记叙和论说的角度以及表现手法、结构和语言等方面考虑,电视新闻体裁可分为消息类新闻、连续报道和系列报道、深度报道、新闻评论等四种。
4、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有:
拍摄时间往往十分有限,甚至时机转瞬即逝;
拍摄地点和环境相对单一;
分为可预见式拍摄和突发新闻拍摄。
5、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的要求主要包括:快速抵达新闻现场、快速融入新闻事件、镜头的信息量需要最大化、需要强调的关键镜头一个都不能少、不要浪费镜头时间、把握变与不变。
6、形象的说,消息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简单的记述文。
7、形象的说,连续报道是用摄像机“跟”出一个故事来。
8、形象的说,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挖掘主题故事。
9、深度报道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和要求主要包括:
强烈的细节意识; 充分发挥两级镜头的探索性;
最大程度的发挥摄像机的形象叙事特点;
镜头要注意保护某些被采访对象,也包括采访记者本身。
10、形象的说,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就是用镜头写议论文。
11、评论类电视新闻摄影的特点及要求主要包括:
镜头叙事全面、客观、真实; 适度发挥摄像机的情感表达力量; 镜头内容的深刻和简练。
第三章 电视新闻摄影实物
1、电视访谈的景别以中景、近景为主,特别画面为辅,远景和全景景别较少。
如果被采访对象手势较少且谈话内容很吸引人时,往往采用近景或特写景别拍摄。
只有在交代交谈者的相互关系及空间环境时,才会采用全景或更大的景别。
2、电视访谈的拍摄角度以斜侧面角度为主,基本上属于3/4人面像,在拍摄中要注意人物的视线方向。
在谈话者对观众讲话且内容针对广大观众时,可采用正面角度拍摄,如郑重声明、告广大人民书等。
3、反打镜头指的是倾听谈话对象的反应镜头。
空头镜指的是存在于访谈环境中的,与谈话主题没有明确关系也没有明显冲突的事物的镜头。 插入镜头是指与谈话主题有关系的话筒、台标等事物。
4、无观众参与的演播室谈话节目,一般设置三台摄像机,在设置机位时遵循“三角形机位”原则,在拍摄中还要注意被拍对象的视线处理。
5、在电视访谈节目的拍摄中,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有:头部空间、受访者的仪容、视线空间、受访者的视线方向、受访者脸部的光线、麦克风的位置。
6、采用手包式偷拍机拍摄的画面多为仰拍角度。
适用于进行大规模的、系列性的偷拍方式是道具伪装偷拍。
最简单的偷拍方式是广播级摄像机利用广角镜头偷拍。
7、我国较早采用双机拍摄的日常新闻栏目是中央电视台的《东方之子》和《新闻调查》。
8、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栏目在进行双机拍摄时的录音方法有:利用无线话筒、利用吊杆话筒、将多机录音分开。
9、现场直播所使用的较先进设备中,运动摄影辅助设备主要有小型快速移动轨道车和斯坦尼康稳定器。
特殊性能摄像机可分为无线摄像机、微光摄像机和其他特种摄像机。
10、在我国,开创DV作品在专业电视台传播先例的是凤凰卫视中文台。
11、高清摄像机拍摄画面的画幅为16:9。
12、目前,对于高清电视新闻节目摄制而言,较为切实可行的调焦法是常规调焦法。
13、高清摄像机与标清摄像机在使用上的差异集中表现在焦点控制、曝光控制、画面构图和运动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