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杂想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百度百科这样形容这部伟大的诗集,而在我看来,诗经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经如彼岸花,虽然无法摘取,却可常存于心。《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一样,对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很多文人都从《诗经》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相对《诗经》来说,后世的诗文更易学易懂。所以结合后世之诗文,进行诗意与诗意,诗境与诗境等等的对比阅读,对于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无疑是个方便之门。在这里安意如告诉我们,与诗词的理解,要有一种邂逅。早年她看《神雕侠侣》,程瑛救了受重伤的杨过,却不以真面目示人。当杨过醒来时,看见程瑛在纸上反复写着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如今读《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种欲言又止,眼波流转的韵致近现眼前。从风雨如晦到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她看到了“读诗经就有这种好处,它告诉你所有的艺术都有迹可循,无谓过度迷信崇拜,只是语言的天才,他会将文字表达得落花无声,踏雪无痕。”白居易踏雪无痕,我们的安意如却明察秋毫,凄凄的《风雨》就有了明亮的色彩。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可谓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首《周南 关雎》热烈而浪漫地表达着作者对一位窈窕采荇淑女的好求之心,有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表现得恰到好处。因为爱情,普普通通的芦苇也成了极具风致而焕发神采的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中央的梦中伊人象征了多少人心中爱情的完美境界。对于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征夫怨妇向来是古代诗歌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征伐徭役苦不堪言,远离故园的周人任命运摆弄,对家乡的思念,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敌人的痛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种种情感在《小雅 采薇》中皆能吟唱出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妻子的呼唤饱含着相思的痛苦,无望的期盼,如何能排解萦绕于心头的忧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在生离死别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美貌之人津津乐道。男子之美,重在其英武气概和健康体魄,“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在女子方面《诗经》则是精雕细琢,《硕人》一诗盛赞庄姜美丽绝伦,“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堪称千古绝唱。“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援取柔桑”,一种姿态,万种风情!
残酷的剥削几乎是中国古代社会惊人的相似之处,堕入腐败泥沼中的统治者荒淫享乐,苛捐杂税猛于虎,无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发出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控诉。 封建社会,女子深受非人礼教的压制,却也不乏一些敢爱敢恨的叛逆女子。“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中包含着对男子强行逼婚的怨,对男权至上的怨,对一夫多妻的怨„„
兄弟友情亦是文人创作的源泉,就如《棠棣》中的“常棣之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完美的旋律奏出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
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不单是诗还是史,她记录了春秋以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先秦正史的有益补充。同样的,结合当时的历史资料读《诗经》,对正确理解诗意也是必须的。这里说史,不单有正史,也有野史,甚至有些是传闻和猜测,但只要合理,都可以把诗解的相对圆满。《新台》等近十篇里都讲了卫国的一件事,把这些不同的诗,用同一历史事件串连起来,反复吟咏,我们就能感受诗中厚重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安意如并没有拘泥《左传》《国语》等正史而进行简单复述。历史总是人写的,总有人的感情好恶,价值取向。这在里安意如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被历史唾骂了几千年的宣姜予以同情,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诗言志,歌永言。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曾有这么一段时间,人们围炉煮茗,赏花谈月。
04211302班团支部 张茂清 1120130940
诗经杂想
孔子曰:“诗三百,思无邪。”
寒假期间我重温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诗经》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三百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并沿用至今。 ”百度百科这样形容这部伟大的诗集,而在我看来,诗经有着更深刻的文化内涵。
诗经如彼岸花,虽然无法摘取,却可常存于心。《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和《楚辞》一样,对历史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后世很多文人都从《诗经》中汲取营养进行创作。相对《诗经》来说,后世的诗文更易学易懂。所以结合后世之诗文,进行诗意与诗意,诗境与诗境等等的对比阅读,对于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无疑是个方便之门。在这里安意如告诉我们,与诗词的理解,要有一种邂逅。早年她看《神雕侠侣》,程瑛救了受重伤的杨过,却不以真面目示人。当杨过醒来时,看见程瑛在纸上反复写着一句话:“既见君子,云胡不喜。”如今读《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那种欲言又止,眼波流转的韵致近现眼前。从风雨如晦到白居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她看到了“读诗经就有这种好处,它告诉你所有的艺术都有迹可循,无谓过度迷信崇拜,只是语言的天才,他会将文字表达得落花无声,踏雪无痕。”白居易踏雪无痕,我们的安意如却明察秋毫,凄凄的《风雨》就有了明亮的色彩。
妙龄少女怀春,翩翩少年钟情,可谓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一首《周南 关雎》热烈而浪漫地表达着作者对一位窈窕采荇淑女的好求之心,有悠悠的欣喜,淡淡的哀伤,男女之情的率真与灵动表现得恰到好处。因为爱情,普普通通的芦苇也成了极具风致而焕发神采的植物,“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水中央的梦中伊人象征了多少人心中爱情的完美境界。对于所爱之人,可望而不可即,几多愁苦,几多思念。
征夫怨妇向来是古代诗歌中的一道独特景观。征伐徭役苦不堪言,远离故园的周人任命运摆弄,对家乡的思念,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对入侵敌人的痛恨,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种种情感在《小雅 采薇》中皆能吟唱出来。“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其雨其雨,杲杲出日。愿言思伯,甘心首疾”“振振君子,归哉归哉”,妻子的呼唤饱含着相思的痛苦,无望的期盼,如何能排解萦绕于心头的忧思?“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在生离死别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古往今来,人们一直对美貌之人津津乐道。男子之美,重在其英武气概和健康体魄,“羔裘豹饰,孔武有力”,“简兮简兮,方将万舞。日之方中,在前上处”。在女子方面《诗经》则是精雕细琢,《硕人》一诗盛赞庄姜美丽绝伦,“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硕人敖敖”,堪称千古绝唱。“女执懿筐,遵彼微行,援取柔桑”,一种姿态,万种风情!
残酷的剥削几乎是中国古代社会惊人的相似之处,堕入腐败泥沼中的统治者荒淫享乐,苛捐杂税猛于虎,无视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中发出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的控诉。 封建社会,女子深受非人礼教的压制,却也不乏一些敢爱敢恨的叛逆女子。“谁谓女无家,何以速我狱?虽速我狱,室家不足”中包含着对男子强行逼婚的怨,对男权至上的怨,对一夫多妻的怨„„
兄弟友情亦是文人创作的源泉,就如《棠棣》中的“常棣之华”,“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完美的旋律奏出无比珍贵的人间真情。„„
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
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以抒情诗为主流的。除了《大雅》中的史诗和《小雅》、《国风》中的个别篇章外,《诗经》中几乎完全是抒情诗。而且,从诗歌艺术的成熟程度来看,抒情诗所达到的水准,也明显高于叙事诗。而与《诗经》大体属于同时代的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却完全是叙事诗。正如荷马史诗奠定了西方文学以叙事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诗经》也奠定了中国文学以抒情传统为主的发展方向。以后的中国诗歌,大都是抒情诗;而且,以抒情诗为主的诗歌,又成为中国文学的主要样式。
《诗经》里大量运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加强了作品的形象性,获得了良好的艺术效果。所谓“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比”,用朱熹的解释,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国风中用了很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变化。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变化,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许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诗经》不单是诗还是史,她记录了春秋以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对先秦正史的有益补充。同样的,结合当时的历史资料读《诗经》,对正确理解诗意也是必须的。这里说史,不单有正史,也有野史,甚至有些是传闻和猜测,但只要合理,都可以把诗解的相对圆满。《新台》等近十篇里都讲了卫国的一件事,把这些不同的诗,用同一历史事件串连起来,反复吟咏,我们就能感受诗中厚重的思想感情。在这里,安意如并没有拘泥《左传》《国语》等正史而进行简单复述。历史总是人写的,总有人的感情好恶,价值取向。这在里安意如以独特的女性视角,对被历史唾骂了几千年的宣姜予以同情,这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诗言志,歌永言。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中,曾有这么一段时间,人们围炉煮茗,赏花谈月。
04211302班团支部 张茂清 11201309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