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书读厚,把教材读透

把书读厚,把教材读透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光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要以教材为点辐射开去,去扩充必要的内容,让我们的语文教材“厚”起来,读透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厚 读透 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把书读厚,指的是解读文本,力求全面透彻。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清楚地知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光靠用一本薄薄的教材来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以教材为点辐射开去,去扩充必要的内容,让我们的语文教材“厚”起来,有的放矢地利用语文知识点的拓展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超级链接课外读物等超文本手段把一篇课文或一单元课文读厚,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深掘,读透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其实,用今天的网络语言来说,老师应该是一组“超级链接”,随时随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那么怎样才能走好这一步呢?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曾说:“想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主要还得靠自已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将从经典课例和个人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把书读厚,走进文本背后的故事,深掘文本主旨。

教学的文本与真实的文本是有区别的,作者写了真实的文本,他创作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当教材,文本中有些句子或主题对于涉世未深、知识面狭窄的孩子来说,可能是艰涩难懂,所以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状态或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文本显得尤为必要。

1、补充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为文本主旨服务。

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背景虽然很多时候并不直接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本的核心主题。因此,考究作品创作的背景,需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具体而细微的情境,解读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得作者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四周围黑洞洞,还不容易碰壁吗”的理解,如果不清楚当时的背景,单凭文本表面理解,势必会闹出如同作者般的“因为夜色黑,所以碰壁”这样的笑话。所以上课时,我适时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了解当时

黑暗的社会现状,知道这是“一语双关”。这样不但理解了句子含义,而且对鲁迅先生嫉恶如仇、憎恨旧社会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长征》一文,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理解,这“一暖一寒”也有双关之意,这也需要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引导学生理解“金少水拍云崖暖”时,我充分利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给他们补充“巧渡金少江”之史实,再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带他们进入情境,理解“暖”。教学“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人揪心不已,让学生不寒而栗,当然也就让他们理解了“寒”之意,充分体会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

《生命生命》中,“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作者杏林子自12岁起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便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数十年来坚持自修,以致成为台湾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残而不废的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工作。课堂上适时出示这些资料,学生读了后,句子的含义不言而喻,杏林子就是一个“让有限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活生生的例子。

2、抓住文本信息,拓宽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文本中有些信息或因年代久远,或因远离学生生活环境,对学生理 解形成障碍,但这些内容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有敏锐的触觉,抓准这些信息,深入这些信息的背后,把书读厚。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表达了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显浅易懂,然而文中提到“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对于四年级学生会有一定难度。须知,这一代人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事,如果没有补充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去理解,“战争”这两个字只停留在表面,他们就感受不了文中“我”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此时,适当展示战乱地区战争对人们特别是孩子造成的创伤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让他们明白:战争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从而对

和平生活更加珍惜。

又如《只有一个地球》中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地球可爱容易理解,为什么体积庞大、生机盎然的地球容易破碎呢?这单凭字面去理解是干瘪的、不深入的,必须补充地球生态平衡遭破坏的资料:一张张令人痛心的图片,一组组冰冷残酷的数字,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学生看到了地球母亲奄奄一息的另一面,其“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之心油然而生,这样理解文本主旨水到渠成。所以,对一个词的理解,不仅仅理解其字面意思,还要读出这个字背后的意思,而其背后的意思,可能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文本主旨密不可分。

二、把书读厚,挖掘文本人物故事,丰富人物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各不相同。从阅读结果的角度讲,这一句话非常正确。因为读者的内因和外因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读者得到的阅读结果必须不相同。理解人物同样如此,同一个人物,每个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其生活经历、对人物的挖掘的深浅程度决定的。

写人的文章,为了凸显人物形象,一般会用大量文字、各种方法对人物加以 渲染。但当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人物不够丰满、立体,特别是一些真人真事的文章,教师更应把书读厚,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梦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研究,挖掘文本的深度自然有限,学生所得亦无多。对其真正深入解读,源于一节公开课。为了课堂效果,我用心查阅了不少资料,读着这些资料,知道了瑞恩的梦想脚步并没有停止,他接受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课堂上,当我出示瑞恩的资料、瑞恩的这句话时,瑞恩已不再是课本里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相信在这个时候,不单我被瑞恩的精神、梦想所感动,学生也能体会到了瑞恩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心,将“梦想的力量”(即文章主旨)想得更开阔。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注重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文本,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为什么一向整洁、一丝不苟的父亲头发会“乱蓬蓬”,李大钊到底受过什么刑?原来,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

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李大钊坚贞不屈,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在《狱中自述》中自豪地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这些文字,文本中并没有显示,唯有抓住文中相关信息深挖,才知道这“乱蓬蓬的长头发”下,竟隐藏着这般摄人心魄的故事。读完这些资料,你能不深深敬佩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吗?能不为李大钊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所折服吗?没有对文本的厚读,没有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李大钊的形象自然就不会如此立体、丰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三、把书读厚,纵横比较文本,丰厚语文课堂。

把书“读厚”,需要拓展、杂糅,更多要求对相关联的或类似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自我视野结构。

1、同一个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文字的魅力。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引入了雨果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一文,前者主要写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表达了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痛恨。后者也详细地叙述了圆明园的辉煌和价值,同样愤怒地谴责了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这样的悲剧,只要是有正义感的人,不管是否同种族、同肤色,都不会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尽管雨果是法国人,但他却义正辞严谴责了自己的同胞。两文一比较,尽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但都凸显了圆明园的辉煌和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少年闰土》一文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机智的少年闰土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少年,经三十年的时间洗礼,又会有怎样的质变呢?为了让学生可以看到一个更多元的闰土,这时可以出示《故乡》中年闰土的描写片段,原来生活的艰辛和磨砺,能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中年人,读来多令人痛心啊!

2、比较作家不同文本,体会文本深意。

窦桂梅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不是先向大家展示乡村生活的闲适、悠游自得,而是引入了辛弃疾的《破阵子》,相较于《清平乐·村居》的清新婉约,《破阵子》才是他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代表的真正风格。金戈铁马,沙

场征战,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身处乱世,乡村这种闲适、祥和生活只是作者的一个梦,这个梦,却是他对和平的呐喊、对平静家园生活的皈依。如果没有《破阵子》的铺垫,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和睦幸福的乡村人家生活,焉知道优美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内心的呐喊和渴望。

又如对老舍先生《猫》与《母鸡》的比较阅读。情感上,两者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一文,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通篇都是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前后强烈对比,更凸显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小动物喜爱和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感情,还清楚地知道,尽管文本出自一人之手,但不同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纵深阅读,多元解读文本。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令人荡气回肠,短短一首词,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王崧舟老师是怎样对《长相思》进行厚读的。他通过考证,总结出纳兰性德一方面是落拓不羁的性格,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一方面又是钟鸣鼎食的富贵,平步宦海的潇洒,金阶玉堂的桎梏。这就构成了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心理压抑和人格裂变在加上爱妻早亡,知交零落,使纳兰性德长期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就是基于作者对纳兰性德如此的解读,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才成为经典,他这样说的:如果没有先前的1万多字来打细读的底子,如果不曾走进纳兰的历史空间,如果无法将和纳兰的其他词作建构起一种精神上的互文关系,就不能完成这样的文本细读。

同样如此孜孜不倦厚读诗书的还有另一位名师——窦桂梅。窦老师带领清华附小的语文老师们开展了共读《西游记》的主题系列活动。尽管教材中只是选取了《猴王出世》这个章节,但他们力图通过阅读整本《西游记》寻找到源头活水,从原著中准确地提取出“教学价值”。围绕原著,他们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话》《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相关书籍以及上百篇评论。为了让研究更加深入,还读了《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相关文艺理论书籍。这样的教材厚读,才能实现她的“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样的课堂,才是厚重的,积淀了深厚文化

底蕴的。而身处这样课堂的学生又是多么幸运呀!

四、把书读厚,深挖教材训练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找准文本中的训练点,读厚文本,辐射开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平台。。

1、模仿——夯实基础

《伯牙绝弦》中,对“志在高山,志在 „„ ” 的训练,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仿写,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在走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凸显语文课人文性的一面的同时,还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真正在课堂上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又如《落花生》一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是个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导入时,我利用“顽强生长的小草”“傲雪绽放的梅花”两张图片,让学生说说由这些物想到了哪些人,让学生对“借物喻人”手法先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说话训练“我爱( ),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 )一样吗?他(她)( )。我赞美( ),我更要赞美( )。”,这样的仿写,由难到易,学生对“借物喻人”方法的理解水到渠成。

2、补白——放飞想象

《鱼游到了纸上》聋哑青年“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他都到玉泉来。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这句话时,可以创

设不同天气、不同季节的情景,引发学生想象,感受聋哑青年的坚持不懈与毅力。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当“我”问爸爸为什么烧文件时、当母亲劝说母亲离开北京时、当父亲在法庭上看到我们时,李大钊心里会想些什么?李大钊在监狱中受到了怎样的酷刑?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想象写话,与文本对话。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立足于文本, 充分阅读,读透教材,才能让单薄的教材丰润起来,成为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3、沈大安《文本解读:观念与方法》

把书读厚,把教材读透

【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光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教师要以教材为点辐射开去,去扩充必要的内容,让我们的语文教材“厚”起来,读透教材,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读厚 读透 教材 在语文教学中,把书读厚,指的是解读文本,力求全面透彻。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清楚地知道,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光靠用一本薄薄的教材来照本宣科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就要求我们每一位教师要以教材为点辐射开去,去扩充必要的内容,让我们的语文教材“厚”起来,有的放矢地利用语文知识点的拓展训练、语文实践活动、超级链接课外读物等超文本手段把一篇课文或一单元课文读厚,对文本所蕴涵的丰富内涵进行深掘,读透教材,提高课堂效率。

常言道,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要有一桶水。其实,用今天的网络语言来说,老师应该是一组“超级链接”,随时随地能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储备,引导学生把薄薄的书“读厚”。那么怎样才能走好这一步呢?语文教育专家沈大安曾说:“想提高文本解读的能力主要还得靠自已实践,‘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本文将从经典课例和个人实践谈谈自己的浅薄之见。

一、把书读厚,走进文本背后的故事,深掘文本主旨。

教学的文本与真实的文本是有区别的,作者写了真实的文本,他创作的目的不一定是为了当教材,文本中有些句子或主题对于涉世未深、知识面狭窄的孩子来说,可能是艰涩难懂,所以了解作者当时的写作状态或时代背景,对学生理解文本显得尤为必要。

1、补充写作背景,理解重点句,为文本主旨服务。

作家的写作常常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背景虽然很多时候并不直接现于文本之中,但却决定着文本的核心主题。因此,考究作品创作的背景,需联系与作者相关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等具体而细微的情境,解读文本所蕴涵的深刻含义。“得作者心”,这样的解读才会更为真实丰满而深刻的。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四周围黑洞洞,还不容易碰壁吗”的理解,如果不清楚当时的背景,单凭文本表面理解,势必会闹出如同作者般的“因为夜色黑,所以碰壁”这样的笑话。所以上课时,我适时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了解当时

黑暗的社会现状,知道这是“一语双关”。这样不但理解了句子含义,而且对鲁迅先生嫉恶如仇、憎恨旧社会的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又如《长征》一文,对“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理解,这“一暖一寒”也有双关之意,这也需要联系到当时的历史背景。所以引导学生理解“金少水拍云崖暖”时,我充分利用课前所搜集到的资料,给他们补充“巧渡金少江”之史实,再以充满激情的导语,带他们进入情境,理解“暖”。教学“大渡桥横铁索寒”时,我再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电影《飞夺泸定桥》片段,那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那浴血攀链的红军勇士令人揪心不已,让学生不寒而栗,当然也就让他们理解了“寒”之意,充分体会到红军战士勇往直前、大无畏的精神。

《生命生命》中,“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作者杏林子自12岁起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致使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手不能抬,头不能转。小学毕业后便因病辍学的杏林子,数十年来坚持自修,以致成为台湾文坛上的著名作家。残而不废的她,凭着坚强的毅力,笔耕不辍,被誉为“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她组织成立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致力于推动残障福利工作。课堂上适时出示这些资料,学生读了后,句子的含义不言而喻,杏林子就是一个“让有限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活生生的例子。

2、抓住文本信息,拓宽文本内容,深入理解文本主旨。

教学时,文本中有些信息或因年代久远,或因远离学生生活环境,对学生理 解形成障碍,但这些内容若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学生对文本主旨的理解。所以我们语文老师应有敏锐的触觉,抓准这些信息,深入这些信息的背后,把书读厚。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表达了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文本所表达的主题显浅易懂,然而文中提到“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这对于四年级学生会有一定难度。须知,这一代人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战争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遥远的事,如果没有补充一些背景资料让学生去理解,“战争”这两个字只停留在表面,他们就感受不了文中“我”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此时,适当展示战乱地区战争对人们特别是孩子造成的创伤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让他们明白:战争对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来说,都是灭顶之灾,没有人可以置身事外,从而对

和平生活更加珍惜。

又如《只有一个地球》中宇航员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地球可爱容易理解,为什么体积庞大、生机盎然的地球容易破碎呢?这单凭字面去理解是干瘪的、不深入的,必须补充地球生态平衡遭破坏的资料:一张张令人痛心的图片,一组组冰冷残酷的数字,一幕幕触目惊心的现实,让学生看到了地球母亲奄奄一息的另一面,其“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平衡”之心油然而生,这样理解文本主旨水到渠成。所以,对一个词的理解,不仅仅理解其字面意思,还要读出这个字背后的意思,而其背后的意思,可能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文本主旨密不可分。

二、把书读厚,挖掘文本人物故事,丰富人物形象。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说对同一文本的阅读,读者的阅读结果各不相同。从阅读结果的角度讲,这一句话非常正确。因为读者的内因和外因各不相同,所以不同的读者得到的阅读结果必须不相同。理解人物同样如此,同一个人物,每个不同的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是由其生活经历、对人物的挖掘的深浅程度决定的。

写人的文章,为了凸显人物形象,一般会用大量文字、各种方法对人物加以 渲染。但当文本所呈现出来的人物不够丰满、立体,特别是一些真人真事的文章,教师更应把书读厚,深挖人物背后的故事。《梦想的力量》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教这篇课文时,我并没有花太多时间去研究,挖掘文本的深度自然有限,学生所得亦无多。对其真正深入解读,源于一节公开课。为了课堂效果,我用心查阅了不少资料,读着这些资料,知道了瑞恩的梦想脚步并没有停止,他接受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采访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要为取得干净的水源而努力工作,直到我爸爸那个年纪。”课堂上,当我出示瑞恩的资料、瑞恩的这句话时,瑞恩已不再是课本里一个冰冷的名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相信在这个时候,不单我被瑞恩的精神、梦想所感动,学生也能体会到了瑞恩善良、坚定执著、金子般的心,将“梦想的力量”(即文章主旨)想得更开阔。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注重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文本,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十六年前的回忆》中,为什么一向整洁、一丝不苟的父亲头发会“乱蓬蓬”,李大钊到底受过什么刑?原来,为了逼迫李大钊招供,敌人对他施用了

多种酷刑,百般折磨。电椅、老虎凳、用竹签插手指„„最后竟残忍地拔去了他双手的指甲。但李大钊坚贞不屈,用血迹斑斑的双手在《狱中自述》中自豪地写道:“钊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这些文字,文本中并没有显示,唯有抓住文中相关信息深挖,才知道这“乱蓬蓬的长头发”下,竟隐藏着这般摄人心魄的故事。读完这些资料,你能不深深敬佩这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吗?能不为李大钊坚贞不屈的高尚情操所折服吗?没有对文本的厚读,没有对教材的深入理解,李大钊的形象自然就不会如此立体、丰满地呈现于学生面前。

三、把书读厚,纵横比较文本,丰厚语文课堂。

把书“读厚”,需要拓展、杂糅,更多要求对相关联的或类似的人、事、理、知识点作横向沟通,并力求在越界而读上下足功夫,以架构立体式的知识网络,优化自我视野结构。

1、同一个内容不同的表达方式,体会文字的魅力。

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引入了雨果的《致巴特雷上尉的信》一文,前者主要写了圆明园的辉煌与毁灭,表达了对圆明园毁灭的惋惜和对侵略者的痛恨。后者也详细地叙述了圆明园的辉煌和价值,同样愤怒地谴责了侵略军毁灭东方文化的罪恶行径。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就是悲剧,这样的悲剧,只要是有正义感的人,不管是否同种族、同肤色,都不会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尽管雨果是法国人,但他却义正辞严谴责了自己的同胞。两文一比较,尽管文章的表达方式是不一样的,但都凸显了圆明园的辉煌和侵略者的丑恶嘴脸。

《少年闰土》一文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活泼可爱、聪明机智的少年闰土形象,就是这样一个少年,经三十年的时间洗礼,又会有怎样的质变呢?为了让学生可以看到一个更多元的闰土,这时可以出示《故乡》中年闰土的描写片段,原来生活的艰辛和磨砺,能将一个生气勃勃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不仁的中年人,读来多令人痛心啊!

2、比较作家不同文本,体会文本深意。

窦桂梅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不是先向大家展示乡村生活的闲适、悠游自得,而是引入了辛弃疾的《破阵子》,相较于《清平乐·村居》的清新婉约,《破阵子》才是他与苏轼并称为“豪放派”代表的真正风格。金戈铁马,沙

场征战,这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作者身处乱世,乡村这种闲适、祥和生活只是作者的一个梦,这个梦,却是他对和平的呐喊、对平静家园生活的皈依。如果没有《破阵子》的铺垫,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和睦幸福的乡村人家生活,焉知道优美的文字背后,是作者内心的呐喊和渴望。

又如对老舍先生《猫》与《母鸡》的比较阅读。情感上,两者都是对小动物的喜爱,《猫》一文,无论是古怪还是淘气,通篇都是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而《母鸡》则写了由“讨厌”到“不敢讨厌”的情感变化,前后强烈对比,更凸显作者对母爱的赞颂。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小动物喜爱和对生活充满热爱的感情,还清楚地知道,尽管文本出自一人之手,但不同的内容应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3、纵深阅读,多元解读文本。

王崧舟老师执教的《长相思》令人荡气回肠,短短一首词,为什么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王崧舟老师是怎样对《长相思》进行厚读的。他通过考证,总结出纳兰性德一方面是落拓不羁的性格,天生超逸的禀赋,卓尔不群的才华,一方面又是钟鸣鼎食的富贵,平步宦海的潇洒,金阶玉堂的桎梏。这就构成了一种常人难以体察的心理压抑和人格裂变在加上爱妻早亡,知交零落,使纳兰性德长期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困惑与悲观。就是基于作者对纳兰性德如此的解读,王崧舟老师的《长相思》才成为经典,他这样说的:如果没有先前的1万多字来打细读的底子,如果不曾走进纳兰的历史空间,如果无法将和纳兰的其他词作建构起一种精神上的互文关系,就不能完成这样的文本细读。

同样如此孜孜不倦厚读诗书的还有另一位名师——窦桂梅。窦老师带领清华附小的语文老师们开展了共读《西游记》的主题系列活动。尽管教材中只是选取了《猴王出世》这个章节,但他们力图通过阅读整本《西游记》寻找到源头活水,从原著中准确地提取出“教学价值”。围绕原著,他们读了《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西游记与民俗文化》《名家读西游记》《西游记漫话》《看罢西游不成经》等相关书籍以及上百篇评论。为了让研究更加深入,还读了《文学理论》《文学概论》《当代西方文论》《中国叙事学》《叙事诗学》《叙事学的中国之路》《现代小说美学》等相关文艺理论书籍。这样的教材厚读,才能实现她的“三个超越”——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这样的课堂,才是厚重的,积淀了深厚文化

底蕴的。而身处这样课堂的学生又是多么幸运呀!

四、把书读厚,深挖教材训练点,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找准文本中的训练点,读厚文本,辐射开去,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语文能力提升的平台。。

1、模仿——夯实基础

《伯牙绝弦》中,对“志在高山,志在 „„ ” 的训练,在课前我就出示了一些词语,比如: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我先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词语,你会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这为我后面想象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教学中,不忘结合课文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这样的场景进行感悟朗读,仿写,有效地调动学生去读书、去思考,步步深入又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在走入文本的精神世界,凸显语文课人文性的一面的同时,还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仿照书上的表达方式练习说话,把听说读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真正在课堂上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又如《落花生》一文中“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对于学生是个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在导入时,我利用“顽强生长的小草”“傲雪绽放的梅花”两张图片,让学生说说由这些物想到了哪些人,让学生对“借物喻人”手法先有感性的认识。然后再说话训练“我爱( ),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 ),但可贵的是( )。我们的( )不正像( )一样吗?他(她)( )。我赞美( ),我更要赞美( )。”,这样的仿写,由难到易,学生对“借物喻人”方法的理解水到渠成。

2、补白——放飞想象

《鱼游到了纸上》聋哑青年“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他都到玉泉来。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理解这句话时,可以创

设不同天气、不同季节的情景,引发学生想象,感受聋哑青年的坚持不懈与毅力。

又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当“我”问爸爸为什么烧文件时、当母亲劝说母亲离开北京时、当父亲在法庭上看到我们时,李大钊心里会想些什么?李大钊在监狱中受到了怎样的酷刑?这些都可以让学生想象写话,与文本对话。

腹有诗书气自华,只有立足于文本, 充分阅读,读透教材,才能让单薄的教材丰润起来,成为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输送给学生,真正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服务。

参考文献:

1、窦桂梅《我这样细读文本》

2、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

3、沈大安《文本解读:观念与方法》


相关内容

  • [博客技巧]博客制作-目录索引(二)
  • 博客教材[158]博客教材------点此获取更多 博客教材[157]颜色代码对照表―――手把手教您做博客连载38 博客教材[089]名师导航------荟萃云集 博客教材[070]点此就可------获取更多了解 博客教材[069]博客教材------点此获取更多 博客教材[156][文章标题] ...

  • 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
  • 江西蓝天学院教材建设与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基本载体.是教师授课,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工具.搞好教材建设工作,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为做好学院教材建设工作,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院统招本专科教材的选用及教材的 ...

  • 教材建设研究
  • 高校教材建设管理研究论文 一. 研究背景 1. 教材管理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随着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成为21世纪教育面临的重要任务,当然在管理方面涉及的范围很广,当前我国正处于急剧的社会转型时期,伟大的改革实践强烈地呼唤着科学理论的创新,并用于指导当前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 ...

  • 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
  • 泰山学院"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 教材建设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泰山学院"十二五"建设规划>的精神,制定泰山学院"十二五"教材建设规划. ...

  • 学校教材管理制度
  • 教材是教师组织实施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选择使用及编写高质量教材是提高我院教学质量和知名度的重要保证和前提,为杜绝、防止低水平教材流入我院,规范教材选用、编写程序,明确各环节具体要求,特制订本制度。 一、教材供应范围和种类   1、教材供应对象为学院在读的学生及任课教师。   2、教学计划中的各 ...

  • 如何进行地理学科教材分析
  • 日志 ∙ ∙ ∙ ∙ 关于我 LOFTER 精选 注册免费冲印20张照片 > 考拉推荐 马上去逛逛 > 网易新闻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 > 你认为上好一节地理课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如何把书上的字弄到电脑上 如何分析中学地理教材 2012-07-02 18:42:01| 分类: 地理学 ...

  • 教材建设的原则及教材选用规定
  • 安徽化工学教材管理暂行规定 为了适应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促进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提高我校的教材质量和管理水平,现就我校教材建设的原则,教材编写.出版.评优.教材的选用.发放等项工作做如下具体规定. 一.教材建设原则: 1.教材建设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 ...

  •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_余灼雅
  • 国内外英语教材评价研究综述 余灼雅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广州 摘 要:教材在教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 510421) 何选择一本适合学习者的英语教材已经成为现在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非常重要的职业活动.评价教材可以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选取和剪裁,以便满足不 ...

  • 中职教材改革
  • 职业教育教材改革 一.职业教育教材的功能与结构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也是教师用以构建学生心理结构的外部工具或手段. (一)教材的功能 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的功能主要是传授知识,把教材视为"知识仓库",强调详尽地向学生 传递学科知识,为此,教材的编写特别注重资料罗列的详尽性.严谨性 ...

  • 高校教材出版现状及策略分析
  •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研究生论文专刊第37卷2010年5月 高校教材出版现状及策略分析 肖 摘 颖 要:高校教材出版发展迅猛,竞争激烈.本文分析了高校教材出版的现状,从品牌特色.作者 资源.编写策略.出版格局等方面对高校教材出版策略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高校教材:出版:策略 从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