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人物的形象_还原_

展,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九四九年后解放区文学的传统统治山西文学长达近半世纪, 但今天看来, 这个文学传统并没有给山西文坛带来什么生机。

山西小说真正发生变化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锐和吕新这两个作家。但是我们如果读一读常风先生写于半个世纪前的 窥天集 , 就会发现, 我们许多小说家在八十年代经过努力所悟到的那一点有关现代小说的写作技巧, 常风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用很通俗的语言讲了出来。一九四九年后, 从山西的小说创作来看, 它在有关小说的理论方面, 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因为这是一个无法借鉴传统(中国现代文学) 和西方的时代, 这一个时代, 特别是对于像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来说, 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 几乎所有的小说写作都是一个低水平的重复。一个文学批评家的退出文坛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并不是常风先生个人所能左右的, 但他的退出山西文坛,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 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果说 弃馀集 是一本写给批评家的书, 那么 窥天集 就是一本写给小说家的书, 因为这本书所谈论的差不多都是有关小说理论方面的最新信息。常风先生在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作家、批评家和作品, 都是我们在八十年代以后直到

今天还在谈论的, 如伍尔夫、乔伊斯、福斯特、普鲁斯特、瑞恰慈等等。他对现代小说的理解, 比我们在八十年代曾经争论过的现代派问题, 在理论上不知要深刻多少。常风先生在 窥天集 的后记中说: 一九四四年, 我想写一本 小说人物 , 拣小说中大家熟悉的有趣的人物写成十几篇文章, 结果只写了一篇 杜少卿 。 小说的故事 也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 虽然可以独立, 我打算写一部 小说的艺术 , 它是其中的一章。 从他的这段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常风先生当年对于现代小说确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以他对西方现代小说发展的理解和研究, 如果不是后来时代的转换使他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 那么中国现代小说的写作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 窥天集 , 常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版, 11. 50元)

传记人物的形象 还原

吴冠中传记 圆了彩虹 的作者, 以传记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性作为对自己的首要要求。他的求实和严谨, 使吴冠中破例向他提供了大量珍贵材料、信件和采访的线索及名单, 使这部传记成为信史。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像和创造, 但传记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内心世界的刻画只能是 还原 , 即作者

在塑造传记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个性特征时所做出的判断和发挥的艺术想像, 必须限定在有限的事实时空中。因此, 传记文学中人物形象 还原 和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的 塑造 , 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 圆了彩虹 中, 作者发挥的创造性都是以素材史实为依据的。作者把吴冠中放在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去揭示他的彷徨、向往、执著与追求和社会时代之间的联系, 它是作者运用素材和自己的学识将主人公 还原 时的一种历史背景的运用和推理。而对于吴冠中思想性格的塑造, 除了以他本人原话为铺垫, 作者还借用他者的眼光塑造吴冠中的形象 吴先生是个感情绝对外向的人。强烈的爱总是燃烧着他的心, 使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他的爱常常会超出血液对情感的负荷量, 如果没有艺术来分担这些负荷, 吴先生的一生要怎么度过是难以设想的。 这是吴冠中晚年时的研究生钟蜀珩的话, 作者之所以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正面进行这种方式的塑造, 正是出于消除读者单一从作者的眼光中获取的印象。这既是纪实性技巧的一种笔法, 也是对素材史实的尊重。

执拗、倔犟、耿直、疯狂, 是吴冠中的个性, 它表现在艺术上就是 以顽强的韧性不屈不挠地沿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和方式独立向前 。吴冠中

个性最亮丽的风景都是在最重要的艺术选择中展露的, 而作者正是通过他学者式的视线来解读了吴冠中的这些个性。据作者理解, 吴冠中的人生道路经历了五次重大的选择, 这五次又无不是艺术道路的选择。站在这五个三岔路口, 既显现了他艺术个性的特征, 也展示了他个性的风采。

他第一次弃工从艺的选择阻力来自父亲的农民意识, 这反衬出他人物个性和艺术个性中 涌动着凡高滚烫的热血 。

如果把他毅然归国的第二次选择仅仅理解为 爱国行为 , 他的人物个性绝不会那么鲜明。 他留学异国, 却不想为别人的大花园添加一朵借土开花的洋玫瑰。他偏要回来, 矢志开出自家的带乡土气息的新腊梅。 正是从吴冠中现代形式结构的东方温床和中式培养基的艺术个性之源中, 作者解读了 毅然归国 个性行为的深刻性。

由画人物改为画风景, 是吴冠中的第三次选择。它所表现的艺术个性是决不肯屈从于当时对艺术的滥用, 作者用他内心充满的痛苦来揭示他作为艺术家固执维护自己对艺术无比虔诚的人格力量 他宁肯忍受冷落和寂寞, 也决不放弃对真情美、形式美、意境美和韵味美的追求 他永远难忘法国老师苏弗尔教授的话:艺术有两路, 小路作品娱人耳目,

大路作品撼人心魄。也许由于出身贫苦吧, 他一向把娱乐看作是奢侈。如今为了艺术而避入风景的防空洞, 这是不是苟且偷生? 这是不是放弃了以艺术震撼社会和人心的初衷?

作者把油彩和墨彩的转轮兼作看作吴冠中人生的第四次选择, 是完全从艺术个性特征的角度再次展示人生历程的个性光彩。在吴冠中艺术个性的至高处, 东、西方艺术的本质愈显得一致。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实际是他艺术探索的一体两面, 犹如一把剪刀的两面锋刃。他往往既用油彩又用墨彩表现同一题材同一画面, 反复比较黏稠与流畅、浓重与透明、厚实与虚空、块面与点线之间既对立又互补的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像吴冠中这样走在油彩和墨彩之间, 为不同的心声寻求形式结构同美妙意韵结合的画家并不多见。作者从这个艺术个性去刻画他的人物性格: 既有热烈外向的个性又有执著圣洁的纯情, 既喜欢浓艳的色彩又喜欢素白的情致, 这是吴冠中性格与爱好的两极。 吴冠中第四次选择既是艺术选择更是性格选择, 这样的释读是可称入骨三分的。

他的第五次选择实际上是一次艺术创造的升华。这种升华, 使吴冠中那 自然/感觉 抽象、 形式/意韵 构成、 油彩/墨彩 混血的 自然/形韵 画派, 既区别于写实派, 又区别于

西方抽象派, 而且比中国传统写意派更具有现代感和形式感。第五次选择是使吴冠中成为吴冠中的选择, 他在完全孤独中探寻自己的路。这是吴冠中个性最鲜明、最闪亮的地方 他始终像安徒生童话 皇帝的新衣 里的小孩子那样老老实实地讲真话, 既不为托庇而逐 风 , 也不为趋新而赶 潮 , 以顽强的韧性不屈不挠地沿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和方式独立向前。 作者为他 一意孤行 个性的塑造投去深沉而饱满的力量。

一个出色的、富有个性意识的画家, 他的人物个性色彩必然显现在他的有形的、可视的艺术创作追求中。因此, 他的人物个性的塑造也必定不能够脱离对于他艺术个性的解读。

圆了彩虹 从学者的视线, 把艺术个性的探微和人物个性的塑造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艺术个性揭示出了人物个性那隐蔽深刻的一面。

( 圆了彩虹 , 翟墨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第一版, 25. 00元)

在历史体验

与现实关怀之间

王家平

1948:天地玄黄 体现着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学史观。传统的文学史大多遵循着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介绍加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分析三者机械罗列的体例。公平地说, 这不

展, 这决不是危言耸听。一九四九年后解放区文学的传统统治山西文学长达近半世纪, 但今天看来, 这个文学传统并没有给山西文坛带来什么生机。

山西小说真正发生变化是在八十年代中期, 主要代表人物是李锐和吕新这两个作家。但是我们如果读一读常风先生写于半个世纪前的 窥天集 , 就会发现, 我们许多小说家在八十年代经过努力所悟到的那一点有关现代小说的写作技巧, 常风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用很通俗的语言讲了出来。一九四九年后, 从山西的小说创作来看, 它在有关小说的理论方面, 没有提供任何新的东西。因为这是一个无法借鉴传统(中国现代文学) 和西方的时代, 这一个时代, 特别是对于像山西这样一个内陆省份来说, 在完全封闭的情况下, 几乎所有的小说写作都是一个低水平的重复。一个文学批评家的退出文坛是一个时代文化精神的集中体现, 并不是常风先生个人所能左右的, 但他的退出山西文坛,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 实在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如果说 弃馀集 是一本写给批评家的书, 那么 窥天集 就是一本写给小说家的书, 因为这本书所谈论的差不多都是有关小说理论方面的最新信息。常风先生在这本书中所提到的作家、批评家和作品, 都是我们在八十年代以后直到

今天还在谈论的, 如伍尔夫、乔伊斯、福斯特、普鲁斯特、瑞恰慈等等。他对现代小说的理解, 比我们在八十年代曾经争论过的现代派问题, 在理论上不知要深刻多少。常风先生在 窥天集 的后记中说: 一九四四年, 我想写一本 小说人物 , 拣小说中大家熟悉的有趣的人物写成十几篇文章, 结果只写了一篇 杜少卿 。 小说的故事 也不是一篇单独的文章, 虽然可以独立, 我打算写一部 小说的艺术 , 它是其中的一章。 从他的这段自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常风先生当年对于现代小说确是下过一番功夫的, 以他对西方现代小说发展的理解和研究, 如果不是后来时代的转换使他放弃了这方面的研究, 那么中国现代小说的写作决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 窥天集 , 常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四月版, 11. 50元)

传记人物的形象 还原

吴冠中传记 圆了彩虹 的作者, 以传记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可信性作为对自己的首要要求。他的求实和严谨, 使吴冠中破例向他提供了大量珍贵材料、信件和采访的线索及名单, 使这部传记成为信史。

文学创作离不开想像和创造, 但传记文学人物形象的塑造特别是内心世界的刻画只能是 还原 , 即作者

在塑造传记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个性特征时所做出的判断和发挥的艺术想像, 必须限定在有限的事实时空中。因此, 传记文学中人物形象 还原 和文学中的人物形象的 塑造 , 在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上存在着根本的区别。在 圆了彩虹 中, 作者发挥的创造性都是以素材史实为依据的。作者把吴冠中放在本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历史文化背景中, 去揭示他的彷徨、向往、执著与追求和社会时代之间的联系, 它是作者运用素材和自己的学识将主人公 还原 时的一种历史背景的运用和推理。而对于吴冠中思想性格的塑造, 除了以他本人原话为铺垫, 作者还借用他者的眼光塑造吴冠中的形象 吴先生是个感情绝对外向的人。强烈的爱总是燃烧着他的心, 使他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他的爱常常会超出血液对情感的负荷量, 如果没有艺术来分担这些负荷, 吴先生的一生要怎么度过是难以设想的。 这是吴冠中晚年时的研究生钟蜀珩的话, 作者之所以没有用自己的语言去正面进行这种方式的塑造, 正是出于消除读者单一从作者的眼光中获取的印象。这既是纪实性技巧的一种笔法, 也是对素材史实的尊重。

执拗、倔犟、耿直、疯狂, 是吴冠中的个性, 它表现在艺术上就是 以顽强的韧性不屈不挠地沿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和方式独立向前 。吴冠中

个性最亮丽的风景都是在最重要的艺术选择中展露的, 而作者正是通过他学者式的视线来解读了吴冠中的这些个性。据作者理解, 吴冠中的人生道路经历了五次重大的选择, 这五次又无不是艺术道路的选择。站在这五个三岔路口, 既显现了他艺术个性的特征, 也展示了他个性的风采。

他第一次弃工从艺的选择阻力来自父亲的农民意识, 这反衬出他人物个性和艺术个性中 涌动着凡高滚烫的热血 。

如果把他毅然归国的第二次选择仅仅理解为 爱国行为 , 他的人物个性绝不会那么鲜明。 他留学异国, 却不想为别人的大花园添加一朵借土开花的洋玫瑰。他偏要回来, 矢志开出自家的带乡土气息的新腊梅。 正是从吴冠中现代形式结构的东方温床和中式培养基的艺术个性之源中, 作者解读了 毅然归国 个性行为的深刻性。

由画人物改为画风景, 是吴冠中的第三次选择。它所表现的艺术个性是决不肯屈从于当时对艺术的滥用, 作者用他内心充满的痛苦来揭示他作为艺术家固执维护自己对艺术无比虔诚的人格力量 他宁肯忍受冷落和寂寞, 也决不放弃对真情美、形式美、意境美和韵味美的追求 他永远难忘法国老师苏弗尔教授的话:艺术有两路, 小路作品娱人耳目,

大路作品撼人心魄。也许由于出身贫苦吧, 他一向把娱乐看作是奢侈。如今为了艺术而避入风景的防空洞, 这是不是苟且偷生? 这是不是放弃了以艺术震撼社会和人心的初衷?

作者把油彩和墨彩的转轮兼作看作吴冠中人生的第四次选择, 是完全从艺术个性特征的角度再次展示人生历程的个性光彩。在吴冠中艺术个性的至高处, 东、西方艺术的本质愈显得一致。油画民族化和国画现代化实际是他艺术探索的一体两面, 犹如一把剪刀的两面锋刃。他往往既用油彩又用墨彩表现同一题材同一画面, 反复比较黏稠与流畅、浓重与透明、厚实与虚空、块面与点线之间既对立又互补的若即若离的复杂关系。像吴冠中这样走在油彩和墨彩之间, 为不同的心声寻求形式结构同美妙意韵结合的画家并不多见。作者从这个艺术个性去刻画他的人物性格: 既有热烈外向的个性又有执著圣洁的纯情, 既喜欢浓艳的色彩又喜欢素白的情致, 这是吴冠中性格与爱好的两极。 吴冠中第四次选择既是艺术选择更是性格选择, 这样的释读是可称入骨三分的。

他的第五次选择实际上是一次艺术创造的升华。这种升华, 使吴冠中那 自然/感觉 抽象、 形式/意韵 构成、 油彩/墨彩 混血的 自然/形韵 画派, 既区别于写实派, 又区别于

西方抽象派, 而且比中国传统写意派更具有现代感和形式感。第五次选择是使吴冠中成为吴冠中的选择, 他在完全孤独中探寻自己的路。这是吴冠中个性最鲜明、最闪亮的地方 他始终像安徒生童话 皇帝的新衣 里的小孩子那样老老实实地讲真话, 既不为托庇而逐 风 , 也不为趋新而赶 潮 , 以顽强的韧性不屈不挠地沿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和方式独立向前。 作者为他 一意孤行 个性的塑造投去深沉而饱满的力量。

一个出色的、富有个性意识的画家, 他的人物个性色彩必然显现在他的有形的、可视的艺术创作追求中。因此, 他的人物个性的塑造也必定不能够脱离对于他艺术个性的解读。

圆了彩虹 从学者的视线, 把艺术个性的探微和人物个性的塑造有机地统一起来, 通过艺术个性揭示出了人物个性那隐蔽深刻的一面。

( 圆了彩虹 , 翟墨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九八年六月第一版, 25. 00元)

在历史体验

与现实关怀之间

王家平

1948:天地玄黄 体现着一种开放、创新的文学史观。传统的文学史大多遵循着社会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介绍加作品思想内容和艺术分析三者机械罗列的体例。公平地说, 这不


相关内容

  •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解题知识点与技巧
  •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解题知识点与技巧 高考阅读 2013-01-17 2027 5d56b7b40102e2m5 高考语文人物传记阅读解题知识点与技巧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高中语文教材 ...

  • 实用类文本阅读传记教案
  • 篇一:2014高考语文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物传记教案 实用类文本阅读·人物传记 一.文体概念及特点 1.概念:传记以写人为中心,作者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典型事例来塑造人物形象. 传记是记载人物事迹的文章,它可以由别人叙述,也可以由自己叙述,可以记载一个人的一生,也可以记载一生中的某一段,但必须忠于史实,并 ...

  • 历年高考语文"全国新课标卷1"的命题分析的报告
  •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考语文试卷知识点统计 续表 续表 注:红色字表示四年都涉及的知识或方法,铺底字表示三年涉及的知识或方法,黑色字表示只涉及一年和两年的知识或方法.续表 试卷知识内容所占分值和题型的分布情况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高考语文试卷总论 一.题型特征 ...

  • 史记书读书报告
  • 于<史记>中发现古文史价值 [书目] <史记> 中华书局出版 司马迁着,南朝宋裴骃集解,唐司马贞索引,唐张守节正义 <史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巨著,也是一部光彩照人的文学名著.此书初无定名, 多被后世 人称为"太史公书"或其它一些书名.所谓 ...

  • 丁玲精神的真实影像
  • 120 C r i t i c i s m A n d C r e a t i on 总第136 期2010. 5麓山文谭 丁玲精神的真实影像 涂绍钧同志是我的本家,我们相识.相交已有十余年.他是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馆员,很早就从事丁玲研究工作.在我与陈明老的接触过 ...

  • 人物专题片:如何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
  • [摘要]新经济时代,电视人物专题片中的人物已经不再是过去"高大全"的形象了,取而代之的是对人物的真实记录与记述.本文通过对电视人物专题片中人物精神特质的分析以及实际采访中自身的体会感悟,发掘创新当下电视人物专题片创作过程中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的方法和采访技巧. [关键词]人物专题 ...

  • [梅兰芳]:淡极始知花更艳
  • [摘 要] 电影<梅兰芳>将梅兰芳大师定位为"纸枷锁"下孤独的凡人,通过截取斗戏死别.弃情生离.爱国秉义等三个主要人生片段,展现了梅兰芳先生淡定大气的一生.影片沉稳淡定的底色里隐藏了人生的飞扬与悲悯.繁华与孤独.平凡与卓越.容忍与安详,充满了戏剧张力.从编剧创作.演员 ...

  • 分析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解题钥匙] 一.传记的基本特征 传记属于应用文体,同时兼具纪实性和文学性的特征. 纪实性要求传记记述的事是客观存在的,不能虚构.可以说,纪实性是传记的生命.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真实存在的人,有真名实姓.生活经历.历史背景等,反映了人物在品行修养.志趣追求与才能业绩诸方面的真实面貌.写作时, ...

  • 2010高考:人物传记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阅读要领
  •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考试要点 人物传记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选考实用类阅读文本形式一种,也是一种热门文体.因为人物传记对当前青少年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传统小说和诗歌,因而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在必修1单列1个人物传记单元,并单独编辑了选修9<传记选读>,所选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科学.文学.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