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12期2008年12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TONGHUA TE AC HERS C OLLEGE Vo. l 29l 12Dec . 2008
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刘 剑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234)
摘 要: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大学生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 有了心理问题能够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目的, 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宗旨有一定距离.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 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有利于塑造积极人格, 培养积极情绪, 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 进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情绪; 健全人格;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08) 12-0101-03收稿日期:2008-05-22
作者简介:刘剑(1979-), 女, 吉林通化人, 硕士,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思政教师.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全国各大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
大学生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 有了心理问题能够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目的. 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宗旨) ) )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大学生成才和发展存在一定距离.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 因此, 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有利于塑造积极人格, 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达到认知积极发展, 提高心理素质,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当前,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 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主观层面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 包括对过去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 对当前的快乐和喜悦感, 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优越感. 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 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的面对未来. 二是对个体层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 包括勇气、毅力、宽容心、创造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美的感受力、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 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 三是对宏观群体和制度层面的研究, 主要指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 以培养公民的公共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乐于助人的行为等.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界定
1. 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 v e psycho logy) 的概念首先是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 lig m an 和Csi k szent m i h aly i 在5积极心理学导论6中提出, 是美国心理学界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当前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 与传统的心理学过分关注于对心理问题的研究, 而忽略了人类的积极力量不同. 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 它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 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 引导人们走向
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健
康发展的启示
国外研究表明, 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 W. C . Fo llette 等人提出设计环境因素以唤起积极的行为, 交给个体控制环境和行为的技巧等方法, 以帮助人们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管理心理领域, 有的学者也提出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 因为这些情绪不仅能使个人改变, 也能通过影响
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组织带来变化, 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发达. 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 通过训练, 能够提高大学生积极认知评估策略、积极情绪体验策略和积极行为操作.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内容运用到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个性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中,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要比在大学生出现情绪障碍、人格问题、创造力匮乏后再对其进行校正好得多.
2. 1 树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取向, 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 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受消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系列的误区. 出现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不平衡, 实践中多关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 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及社会的需要相脱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工作内容缩小, 方式单一.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困境, 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实际上削弱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 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人类所具有的积极品质, 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因而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科学化的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 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 改变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 在这样一个要求幸福的时代,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不再需要用消极来时时对自己发出警告, 而是需要用积极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和信心, 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大的实际需要.
2. 2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B . L . Fredrick (1998) 提出的拓延) ) ) 构建(broaden -and –bu il d ) 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如高兴、兴趣、满足、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 ) ) 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在大学生情绪获得的过程中, 如果能更多的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 就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 而且, 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消极情绪, 如果他们感到高兴、被关爱时就会减少伤心和愤怒. #现在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0指标的感觉, 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有追踪研究表明, 主观幸福感和
人格因素最为紧密的特征是: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耐性, 等等. 大学正处在价值观的发展稳定期, 正处于理性情绪的发展期, 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 他们在情绪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体会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学校中要保持亲密和谐的人文环境, 使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爱, 让大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和幸福. 相反, 如果在校园中人际关系紧张、生活不和谐, 会引发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可以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Lyubo m irsky 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 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 并未被意识到.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要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提供环境激发大学生在该方面的潜能, 之后还要及时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受自己的进步. 激发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部分, 快乐就会跟着到来. 同时, 快乐的情绪会使学生的生活充满情趣, 并使其在一种兴趣的驱使下学习, 更容易取得成功. 2. 3 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 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人的整个生活空间, 产生长期的影响. 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论、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积极人格作为我们人格中的动力, 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 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 维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 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 结合实际情况, 转变工作方式, 扩大教育领域, 更新教育理念, 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使大学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 从而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 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乐观. 因为乐观让人看到好的一面. 要塑造大学生的良好人格, 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 乐观, 更多的表现在面对挫折时采取的态度, 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 所想与所做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要教育大学生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下转第105页)
步的和谐体.
高效性. 生态城市摒弃传统城市/高能耗0、/高污染0、/非循环0的运营机制, 致力于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高效运转知识、信息, 充分利用物质、能量, 达到物尽其用, 从而保持发展的稳定性.
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兼顾不同的时间、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 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方面的需要, 始终坚持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的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 而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整体效益, 协调发展与公平的关系, 不仅满足本地区和现今社会的发展, 更要满足其他地区与后代的发展要求, 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整体协调下的新发展.
多样性. 生态城市改变了传统工业城市的单一化、专业化, 生态城市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与类型, 它会充分体现各个
参考文献:
[1]黄肇义. 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1).
地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特征.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 它本身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不时地与地域进行各种生态流的输入输出, 它的自身平衡不可能脱离于区域平衡之外而独立实现, 只有通过与区域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从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 生态城市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 逐步构建以生态思维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伦理基础, 实现意识、经济、社会的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它在社会系统方面强调和谐、共享、共存, 主动适应社会关系的变化, 重视人的精神需要; 它在经济系统方面强调持久发展, 既富当代, 又富后代; 它在自然系统方面讲求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态系统.
[2]黄光宇, 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12). [3]沈清基. 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基本原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6). [4]黄光宇, 陈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6). [5]邓清华.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热带地理, 2003(9).
[6]黄肇义, 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 2001(1).
(责任编辑:王前)
(上接第102页)
保持乐观态度,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这是学生顺利克服困难的第一步, 这种良好的心态也会促使他们将来在复杂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2. 4 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组织系统
良好的组织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远离家庭走上独立自理的生活方式, 学校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浮躁情绪, 都极大地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的状态. 因此要在高校中建立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应以人性为基础, 常识为先导, 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
创建积极的组织系统还有赖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该走一条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 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 充分发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 28(2):402-405.
[2]任俊, 叶浩生.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4(4):120-126. [3]李怀玉. 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4(1):115-117. [4]任俊, 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4):106-111. [5]张倩, 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 ].心理学探新, 2003, 23(3):6-10.
[6]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3):321-327.
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 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 培养并充分挖掘
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与创新能力, 鼓励他们在积极改变环境的同时, 积极适应环境, 学会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体会美好人生.
3 结语
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 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也给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启发, 它提示人们要善于用积极、开放、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 看待大学生心理的成长, 指明了快乐品质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让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成材!
(责任编辑:岳朋)
第29卷第12期2008年12月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TONGHUA TE AC HERS C OLLEGE Vo. l 29l 12Dec . 2008
积极心理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中的作用
刘 剑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 上海200234)
摘 要:目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大学生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 有了心理问题能够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目的, 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宗旨有一定距离.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 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有利于塑造积极人格, 培养积极情绪, 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提高心理素质, 进而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 积极情绪; 健全人格; 作用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08) 12-0101-03收稿日期:2008-05-22
作者简介:刘剑(1979-), 女, 吉林通化人, 硕士, 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思政教师.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全国各大高校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机构, 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
大学生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健康, 有了心理问题能够寻求心理咨询就是目的. 这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宗旨) ) ) 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促进大学生成才和发展存在一定距离.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经较为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思潮. 因此, 将积极心理学的全新理念渗透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过程中, 有利于塑造积极人格, 培养积极情绪体验, 发展积极心理品质, 达到认知积极发展, 提高心理素质, 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全面发展.
幸福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 当前, 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涉足这一研究领域, 逐渐形成了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
1. 2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积极心理学研究和分析的内容主要分三个方面:一是对主观层面的研究, 主要是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 包括对过去的主观幸福感和满足感, 对当前的快乐和喜悦感, 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优越感. 重点是对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 幸福地感受现在和乐观的面对未来. 二是对个体层面的研究, 主要研究个体的人格特质, 包括勇气、毅力、宽容心、创造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美的感受力、洞察力、才能和智慧等, 积极心理学希望寻找到一条能使个体具备这些积极人格特质的有效途径. 三是对宏观群体和制度层面的研究, 主要指积极的组织系统.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致力于研究建立积极的社会、家庭和学校系统, 以培养公民的公共美德、责任意识、利他主义、乐于助人的行为等.
1 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界定
1. 1 积极心理学的含义概述
积极心理学(positi v e psycho logy) 的概念首先是
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Se lig m an 和Csi k szent m i h aly i 在5积极心理学导论6中提出, 是美国心理学界近年来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 它是利用心理学当前比较完善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手段, 来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股心理学思潮. 与传统的心理学过分关注于对心理问题的研究, 而忽略了人类的积极力量不同. 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人的心理机能、重视人潜能的发挥, 它把促进人的健康成长, 激发与培养人的积极情绪, 帮助人们快乐与成功, 引导人们走向
2 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健
康发展的启示
国外研究表明, 积极心理品质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 在临床心理学领域, W. C . Fo llette 等人提出设计环境因素以唤起积极的行为, 交给个体控制环境和行为的技巧等方法, 以帮助人们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在管理心理领域, 有的学者也提出应当努力培养组织成员的愉悦、兴趣、自豪和满足等积极情绪, 因为这些情绪不仅能使个人改变, 也能通过影响
组织中的他人和顾客给组织带来变化, 从而有助于组织的兴旺发达. 因此,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 通过训练, 能够提高大学生积极认知评估策略、积极情绪体验策略和积极行为操作. 把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研究内容运用到对大学生的情绪情感、个性以及创造力的培养中, 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样要比在大学生出现情绪障碍、人格问题、创造力匮乏后再对其进行校正好得多.
2. 1 树立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理念
积极心理学研究人的积极取向, 关注人类积极的心理品质, 强调人的价值与人文关怀, 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诠释心理学. 受消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 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系列的误区. 出现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目标的不平衡, 实践中多关注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防治, 而忽视学生潜能的开发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及社会的需要相脱节.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工作内容缩小, 方式单一. 以纠正或消除心理问题为己任的心理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也带来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困境, 难以更好地发挥本应有的作用, 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这些误区背后的深层原因就在于忽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实际上削弱了预防心理问题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对于心理和心理状态的关注视角却极大的改变了这一取向, 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生机和活力.
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 积极心理学的目的就是要研究人类所具有的积极品质, 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因而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人性化、科学化的和谐统一. 作为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 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理念, 改变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 在这样一个要求幸福的时代, 作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已不再需要用消极来时时对自己发出警告, 而是需要用积极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和信心, 这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最大的实际需要.
2. 2 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情绪体验积极的情绪和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B . L . Fredrick (1998) 提出的拓延) ) ) 构建(broaden -and –bu il d ) 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 如高兴、兴趣、满足、和爱, 都有拓延人们瞬间的知) ) ) 行的能力, 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资源. 在大学生情绪获得的过程中, 如果能更多的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 就可以增加大学生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 而消极情绪则减少了这一资源, 而且, 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大学生的消极情绪, 如果他们感到高兴、被关爱时就会减少伤心和愤怒. #现在被研究最多的积极情绪是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自己对于本身的快乐和生活质量等/幸福感0指标的感觉, 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情感占优势的心理状态. 有追踪研究表明, 主观幸福感和
人格因素最为紧密的特征是:信任、情感稳定性、控制、耐性, 等等. 大学正处在价值观的发展稳定期, 正处于理性情绪的发展期, 对外界事物非常敏感, 他们在情绪发展过程中很容易体会到身边人的情绪变化, 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学校中要保持亲密和谐的人文环境, 使各成员之间相互关爱, 让大学生感受到爱与被爱的温暖和幸福. 相反, 如果在校园中人际关系紧张、生活不和谐, 会引发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反应. 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体验可以促进其认知的发展, 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 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快乐这种积极情绪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了研究. Lyubo m irsky 比较了那些快乐的和不快乐的人, 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 并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 并未被意识到. 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 要细心观察, 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并提供环境激发大学生在该方面的潜能, 之后还要及时给予鼓励, 让他们感受自己的进步. 激发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部分, 快乐就会跟着到来. 同时, 快乐的情绪会使学生的生活充满情趣, 并使其在一种兴趣的驱使下学习, 更容易取得成功. 2. 3 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人格特征积极的人格特征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础. 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 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人的整个生活空间, 产生长期的影响. 这种研究的共同要素是积极人格、自我决定论、自尊、自我组织、自我定向、适应、智慧、成熟的防御、创造性和才能. 积极人格作为我们人格中的动力, 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 还能够促进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 维护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 因此, 积极人格的培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在积极人格理论的引导下, 结合实际情况, 转变工作方式, 扩大教育领域, 更新教育理念, 采用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教育方式去塑造和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使大学生学会积极地自我调适, 从而提高应对挫折的能力.
在积极的个性特征中, 研究者关注最多的是乐观. 因为乐观让人看到好的一面. 要塑造大学生的良好人格, 就不能忽视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品质. 乐观, 更多的表现在面对挫折时采取的态度, 大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经验, 所想与所做往往有很大的差距, 要教育大学生做好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 (下转第105页)
步的和谐体.
高效性. 生态城市摒弃传统城市/高能耗0、/高污染0、/非循环0的运营机制, 致力于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 通过高效运转知识、信息, 充分利用物质、能量, 达到物尽其用, 从而保持发展的稳定性.
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 兼顾不同的时间、空间, 合理配置资源, 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经济发展与环境发展方面的需要, 始终坚持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是单纯的环境优美或自身的繁荣, 而应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方面的整体效益, 协调发展与公平的关系, 不仅满足本地区和现今社会的发展, 更要满足其他地区与后代的发展要求, 强调人类与自然系统在一定时空整体协调下的新发展.
多样性. 生态城市改变了传统工业城市的单一化、专业化, 生态城市不是单一的发展模式与类型, 它会充分体现各个
参考文献:
[1]黄肇义. 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 2001(1).
地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文化及历史特征.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 它本身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不时地与地域进行各种生态流的输入输出, 它的自身平衡不可能脱离于区域平衡之外而独立实现, 只有通过与区域的相互协调、相互补充, 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调、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从生态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 生态城市采用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发展模式, 逐步构建以生态思维为主体的社会环境伦理基础, 实现意识、经济、社会的生态化.
生态城市是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它在社会系统方面强调和谐、共享、共存, 主动适应社会关系的变化, 重视人的精神需要; 它在经济系统方面强调持久发展, 既富当代, 又富后代; 它在自然系统方面讲求生态平衡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是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生态系统.
[2]黄光宇, 陈勇. 论城市生态化与生态城市[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1999(12). [3]沈清基. 城市空间结构生态化基本原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4(6). [4]黄光宇, 陈勇. 生态城市概念及其规划设计方法研究[J].城市规划, 1997(6). [5]邓清华. 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研究[J].热带地理, 2003(9).
[6]黄肇义, 杨东援. 国内外生态城市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 2001(1).
(责任编辑:王前)
(上接第102页)
保持乐观态度, 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挫折, 这是学生顺利克服困难的第一步, 这种良好的心态也会促使他们将来在复杂社会竞争中能以强者的姿态去迎接各种挑战.
2. 4 创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积极组织系统
良好的组织环境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远离家庭走上独立自理的生活方式, 学校中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浮躁情绪, 都极大地影响着其心理健康的状态. 因此要在高校中建立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作为教育的主导者高校教师应以人性为基础, 常识为先导, 激发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在能力.
创建积极的组织系统还有赖于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应该走一条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整合之路, 形成立体的教育体系, 充分发
参考文献:
[1]崔丽娟, 张高产. 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 )) 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 28(2):402-405.
[2]任俊, 叶浩生. 积极人格: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44(4):120-126. [3]李怀玉. 论心理学新的研究趋势:积极心理学[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4(1):115-117. [4]任俊, 叶浩生. 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33(4):106-111. [5]张倩, 郑涌. 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 ].心理学探新, 2003, 23(3):6-10.
[6]李金珍, 王文忠, 施建农. 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 2003, 11(3):321-327.
挥各自具有的情感和资源优势, 充分体现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 培养并充分挖掘
大学生的积极品质, 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与创新能力, 鼓励他们在积极改变环境的同时, 积极适应环境, 学会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 体会美好人生.
3 结语
实践表明: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 积极心理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看待问题的视角, 也给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了诸多的启发, 它提示人们要善于用积极、开放、向上的目光看待生活, 看待大学生心理的成长, 指明了快乐品质在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们应该让积极心理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 让学生能够快乐地成长、成材!
(责任编辑:岳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