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导向审计问题研究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 现代 审计模式,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 中国 注册 会计 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并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新审计准则体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审计理念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转变到风险导向审计。目前我国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具有很多与传统审计模式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必将对完善我国审计技术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风险导向审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特性;问题;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发展 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现代审计实际上始终是围绕着会计师提高效益与降低风险两方面的考虑来发展的。早期的审计所面对的公司账务比较简单,会计师还可以负担详细审计的成本。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业务种类的增加、业务性质的日趋复杂,详细审计的时间成本已经变得让会计师无法承担,会计师必须寻找一种在时间成本可以承担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审计手段。面对控制时间成本和控制审计风险这对看似矛盾的要求,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些会计师事务所通过采用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收集手段,大幅提高审计现场和后期复核效率,从而保证在审计测试时间不减少的情况下,明显降低审计的总时间成本;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则提出了围绕重点风险领域加大审计测试,而对风险较低的领域减少甚至不作测试,从而降低审计时间成本。这种思路逐步发展,形成了风险控制导向的审计策略。2007年1月1日起已全面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并顺应国际趋同大

势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 二、风险导向审计内涵辨析:传统与现代之比较 厦门大学吴水澎教授认为,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 企业 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审计活动。厦门大学薛祖云教授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把审计的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这一模式逐渐为世界各国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和采用。 由此看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或者,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确定风险最高的环节与部门,以便重点审计。 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对固有风险的判断缺乏指引,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简单将其定义为高风险,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上。由于对审计风险公式的僵化运用,对控制风险的评估往往沦为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具。 (一)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更适应全球 经济 发展形势对审计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多变,企业管理层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会计准则和制度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专业估计和判断,传统审计方法的效果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下,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而仅从内部控制层面上评估风险,很难形成对财务报表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的合理期望。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仅关注与内部控制有关的风险评估,很难发现因企业管理层凌

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以及因此引起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各种角度了解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及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使注册会计师能全面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而且,风险评估程序中包含了对管理层舞弊动机的分析,能帮助注册会计师合理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弊,尤其是管理层舞弊。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 注册会计师通过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并将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做到有的放矢,将审计资源恰当地集中到重大错报领域,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提高审计效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可以理解为:审计师需要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型来帮助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主观的评估,也就是帮助其更有效地控制非抽样风险。注册会计师的报告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审计目标是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同时考虑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并指导审计的全过程,审计风险模式不等于风险导向审计,只有在其运用于审计全过程时,才是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 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新思路。首先,它要求评价客户的控制环境,并鉴别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项目,考虑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审计目标。最后,根据审计目标确定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之处——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不当,防止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 2.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双重披露模式的特点,不仅要确定公允性,还要证实可信性,即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和决策的重大舞弊和错报。从审计目标看,账项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的指向均为一元论,即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客户所审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 审计过程是审计人员不断加深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情况的认识过程。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验证某项认定,最终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审计人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风险审计模型合理地体现了这个过程。制度基础审计关于控制风险的评估,意在确定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而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结合考虑,特别是固有风险,通过对企业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做出规避、转移、减少、接受和利用的策略,以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摘要】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 现代 审计模式,已在发达国家的审计实践中得到普遍应用。 中国 注册 会计 师执业准则体系的实施,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并顺应国际趋同大势的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新审计准则体系最重要的变化,就是审计理念从传统的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转变到风险导向审计。目前我国一些会计师事务所开始引入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探索风险导向审计的应用方法。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在具体运用过程中,具有很多与传统审计模式不同的特性,这些特性必将对完善我国审计技术方法起到积极的作用。本文对风险导向审计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特性;问题;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 发展 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作出的调整。现代审计实际上始终是围绕着会计师提高效益与降低风险两方面的考虑来发展的。早期的审计所面对的公司账务比较简单,会计师还可以负担详细审计的成本。而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张、业务种类的增加、业务性质的日趋复杂,详细审计的时间成本已经变得让会计师无法承担,会计师必须寻找一种在时间成本可以承担的前提下,能够有效控制风险的审计手段。面对控制时间成本和控制审计风险这对看似矛盾的要求,不同的会计师事务所找到了不同的解决方案。有些会计师事务所通过采用以电脑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收集手段,大幅提高审计现场和后期复核效率,从而保证在审计测试时间不减少的情况下,明显降低审计的总时间成本;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则提出了围绕重点风险领域加大审计测试,而对风险较低的领域减少甚至不作测试,从而降低审计时间成本。这种思路逐步发展,形成了风险控制导向的审计策略。2007年1月1日起已全面施行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标志着我国以风险导向审计为基础并顺应国际趋同大

势的中国审计准则体系的确立。 二、风险导向审计内涵辨析:传统与现代之比较 厦门大学吴水澎教授认为,所谓风险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以 企业 风险分析评估为导向,根据量化的分析水平排定审计项目优先次序,依据风险确定审计范围与重点,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治理程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协助企业管理风险,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审计活动。厦门大学薛祖云教授认为,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在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审计模式,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策略和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将风险考虑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把审计的指导思想建立在“合理的职业怀疑假设”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这一模式逐渐为世界各国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和采用。 由此看来,风险导向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进行风险职业判断,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控制,确定剩余风险,执行追加审计程序,将剩余风险降低到可接受水平。其内在思想是:任何审计业务都必须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风险水平内。或者,通过内部控制测试等方法,确定风险最高的环节与部门,以便重点审计。 而传统风险导向审计主要是通过对会计报表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的定量评估,从而确定检查风险,进而确定实质性测试的性质、时间和范围。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由于对固有风险的判断缺乏指引,因此注册会计师往往简单将其定义为高风险,而将主要精力放在对控制风险的评估上。由于对审计风险公式的僵化运用,对控制风险的评估往往沦为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具。 (一)与传统审计方法相比,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有助于提高审计质量,更适应全球 经济 发展形势对审计的要求 在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企业经营环境越来越复杂和多变,企业管理层舞弊的动机和压力日益增大,会计准则和制度需要企业进行更多的专业估计和判断,传统审计方法的效果不断受到质疑和挑战。在传统风险审计模型下,注册会计师往往不注重从宏观层面上了解企业及其所处的环境,而仅从内部控制层面上评估风险,很难形成对财务报表以及各类交易、账户余额的合理期望。同时,由于注册会计师仅关注与内部控制有关的风险评估,很难发现因企业管理层凌

驾于内部控制之上导致的内部控制失效,以及因此引起的重大错报和舞弊行为。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要求注册会计师通过各种角度了解企业内部经营风险及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外部风险因素,使注册会计师能全面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并据此确定总体审计策略和进一步的审计程序。而且,风险评估程序中包含了对管理层舞弊动机的分析,能帮助注册会计师合理确定财务报表是否存在重大错弊,尤其是管理层舞弊。 (二)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能更有效地分配审计资源 注册会计师通过运用新审计风险模型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作出相应的审计策略,并将识别和评估后的风险与审计程序紧密地联系起来。同时,能据此做到有的放矢,将审计资源恰当地集中到重大错报领域,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分配和利用,提高审计效率。 现代风险导向审计的产生可以理解为:审计师需要有一个框架或者模型来帮助其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重大错报风险进行主观的评估,也就是帮助其更有效地控制非抽样风险。注册会计师的报告可以有效地说明企业管理当局的受托经济责任,降低会计报表使用人进行决策所面临的信息失真风险。审计目标是证实财务报表的公允性,同时考虑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以评价审计风险为导向性目标并指导审计的全过程,审计风险模式不等于风险导向审计,只有在其运用于审计全过程时,才是风险导向审计。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以下特点: 1. 风险导向审计提供了一种既能保持审计效果,又能提高审计效率的新思路。首先,它要求评价客户的控制环境,并鉴别会计报表的重要组成项目,考虑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风险。然后,在此基础上建立审计目标。最后,根据审计目标确定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它克服了制度基础审计的明显不足之处——审计资源在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分配不当,防止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 2. 风险导向审计具有双重披露模式的特点,不仅要确定公允性,还要证实可信性,即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分析和决策的重大舞弊和错报。从审计目标看,账项审计模式和制度基础审计的指向均为一元论,即会计报表是否公允地反映了客户所审计期间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3. 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有利于审计人员全面认识被审计单位。 审计过程是审计人员不断加深对被审计单位财务管理情况的认识过程。审计人员通过调查了解、收集证据,从各个角度逐步验证某项认定,最终合理地保证某项认定是否正确,形成审计意见。审计人员的认识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风险审计模型合理地体现了这个过程。制度基础审计关于控制风险的评估,意在确定内部控制的信赖程度,从而减少实质性测试的工作量,对固有风险的评估常流于形式。而风险导向审计则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结合考虑,特别是固有风险,通过对企业环境、公司治理结构等方面的评估做出规避、转移、减少、接受和利用的策略,以使审计风险降低至可接受水平。


相关内容

  • 审计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审计研究
  • [摘 要]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领域的新发展,为了使审计风险模型更好的应用实际,使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自身的作用得以充分的发挥,应对审计风险模型和风险导向审计进行了解,以对其有一个全面的掌握.本文对审计风险模型与风险导向审计进行研究,以为其实际作用的发挥提供借鉴. [关键词]审计风险模型:风险导向设计:成本 ...

  •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企业中的作用
  • 目 录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现代企业中的作用分析 ............................................................................... 2 公司内部审计机制的比较与选择 --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的分析 ............... ...

  •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导向审计的比较研究
  • 引言 审计模式是审计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问题.在审计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依次出现了账项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和风险导向审计.随着近年来国内外审计失败事件的频频发生,风险导向审计作为一种重要的审计理念和方法受到了审计界的普遍关注.该审计模式以账项基础审计和制度基础审计为基础,并在审计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起 ...

  •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然性和现实意义
  • [中图分类号] F239.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9016(2005)03-49-03 开展风险导向审计的必然性 吴 静 (山东高速泰安管理处,山东 泰安 217000) [关键词]风险导向审计 审 计模式 审计风险 [摘 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及产生原因.阐述 ...

  • 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
  • [提要]安然事件后,国内外会计职业界和专家学者对风险导向审计方法进行了深入探 讨.为从理论上论证风险导向审计方法是否可行,加强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推进和完善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建设,本文回顾了传统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由来,分析了传统风险审计 方法的特征.局限性以及职业界进行的探索和完善,并提出了我国 ...

  • 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研究
  • [摘 要]现代企业制度中风险管理已经成为必要过程,内部审计作为内部监督和管理的主要手段,应该引入风险管理理念.本文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工作的缺陷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实施的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风险导向:内部审计 一.我国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弊端分析 首先,我国风险导向审计发展历史比较短,企 ...

  • 企业内部审计问题
  • 1.导论 近年来,财务报表舞弊.风险管理失控事件在中西方国家中屡屡发生,例如中国中航油.郑百文等,国外的施乐.世通.安然等.众所周知,美国拥有相对完善的市场监管机制.成熟的资本市场.规范的企业内部管理以及较为完善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制,不过在经济危机之后,美国也开始反思一个问题,那就是关于企业的治 ...

  • 论审计风险控制
  • 武汉纺织大学 外经贸学院 毕业 论文 题目: 论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学 院: 会计学院 专 业: 会计 姓 名: 贺志鑫 指导教师: 张英 2016年 5 月 30 日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审计的有着更加深入的理解,社会各界对审计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和依赖,同时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大 ...

  • 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
  • 我国的风险导向审计 一.风险导向审计产生的产生及含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化,客户需求多样化,竞争日益激烈等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的是大量的战略风险.经营风险以及财务风险.企业董事会和最高管理层对非会计信息予以强烈关注,对内部审计作用的期望也不断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