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形象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撰写:麦亚月

【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女性,这两个女性个性不同,于是历史上出现了“拥薛”、“拥林”的两派。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妨去喜爱薛宝钗;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不妨去爱慕林黛玉。其实人类中间永远存在着把握现实功利与追求艺术境界的两个面象,看个人如何取舍。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性格;悲剧美;时代悲剧

林黛玉 一、封建家族的叛逆女性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里,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富于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丝毫的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奸诈虚伪等等世俗恶性。而且对这一切深恶痛绝,时时予以嘲讽。②她绝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她的脑中只有一套惟美的价值观,她心中是一片无瑕的纯洁、真诚,她是理想美的化身。殊不知,在黑暗的社会里,逆着封建道德而行,只能被无情地吞噬。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从不规劝,而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她对宝玉是至亲至爱。她“不看重功名富贵,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无保留地支持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引宝玉为知已。”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林黛玉也并不很留意。对当时的所谓淫秽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在心里记得烂熟,认为“戏上也有真正的好文章”。她对于“非女孩家的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以至成为她生活的重要内容。

她同封建社会的直接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她同宝玉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可以说,爱情完全是和她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她叛逆性格的主要部分。③

在黛玉的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受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百般阻挠和千涉,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的思想矛盾的磨难。因为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被吾遍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思想上不能不受着封建阶级的教养和熏陶,她在爱情上所受的苦难是双重的,而后者给与她的痛苦和压力更强烈更直接。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要求贾宝玉向她诉衷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避嫌疑。第八回在薛姨妈那里吃了酒,黛玉问宝玉:“你走不走了”宝玉也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同走。”黛玉听说,遂起身道:“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说着俩人便告辞。小丫头为宝玉戴斗笠没戴好黛玉立即站在炕沿上说:“过来,我给你戴罢。”黛玉给宝玉细心戴好,整理完毕,端详了一会儿,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这一切都是在人前,在宝钗面前干的。特别是林黛玉在人面前经常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一听就明白是为着贾宝玉和薛宝钗而发的,这是她表现纯真情感的特殊方式。在这方面说的越刻薄,她的内心隐秘暴露得也越充分。但另一方面,在宝玉真的向她坦露爱情的时候,她又“气的说不出话来”,认为那是‘胡说”是欺负”她。因而,在她和宝玉的爱情表现形式上常常呈现出一种矛盾曲折或喜怒无常的状态。当然,林黛玉的爱情终于还是突破了自己的封建意识,继续向前发展了,而且最后在婚姻无望时决心以死来反抗,从而把自己的叛逆性格推向了高潮。

二、追求心灵艺术的才女

林黛玉是个完全没有现世企图的才女,她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绝,体验自然。她向外的人世圈子越缩小,内心的发展越抽象、越深细,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诗画天地。当别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感动得落泪。她的《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慰秋心?”她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这些诗句主观地寄托出黛玉自己的身世之感,宝钗的《柳絮词》所寄寓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林黛玉所写的却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既不失柳絮本题,也完全与现世积极的企图无关,纯粹描写自己的身世与心境。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有人说过,她的诗,

都是她的哀鸣,她的心声,她的影子。她的才华,是作品人物中的佼佼者。她是大观园中的杰出诗人,她的大多诗篇,都是以花自喻,寄寓了身世之感。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 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沁人心脾。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林黛玉的这些诗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诗中这些气韵形成了一股激荡于人心的悲剧美,有力的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一形象更富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林黛玉这个“阆苑仙葩”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是《红楼梦》这一作品成为我国四大名著的原因吧。要是没有这一绝美形象,没有将这绝美毁灭,就不会给人冲击,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三、 追求“质本洁”的时代悲剧代表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提到她,我们很多人想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以泪洗面,她的格格不入。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自己身上长翅膀,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她这种自觉而强烈的崇高追求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

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身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尊严,追求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正是他们对现实强加给他们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正是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在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才能长久。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离婚率比以前较高的时代,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相传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她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崇高道德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与作者一样的文人的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爱情看成是自己的一切,而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加上喜欢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试问,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一个吧爱情看作是自己的一切,过分依赖男人的女子会有多大前途呢?这样,她永远不会心想事成的。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了。曹雪芹对女性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有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过于依赖他们,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就太可悲了。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薛宝钗

一、薛宝钗是个有追求的人

薛宝钗有一个金锁,说是她小时候癞头和尚送的,等以后与有玉的男子配成一对,这便是“金玉良缘”。跟随母亲来到京城,目的是参加选秀,希望自己可以进宫生活。她来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与贾府里面的人有什么未来,她只是一心想着自己的“金玉良缘”。‘玉’之贵人,她希望这些贵人是拥有玉玺的皇帝,或拥有佩玉的王爷,更或是王子或公主,她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她不甘于过现在的生活。但是最终她落选了,其原因有人说是她是包衣身份,未满足皇室想保留纯正血统的条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她的背景不够强大,也就是说朝中无人,故没能顺利进入皇宫。但是薛宝钗落选之事作者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委婉地暗示。在第29回,她的性情忽然转变,变得烦躁、郁闷且易怒,出语伤人,恶语相向,尖酸刻薄。不是选秀落选之因,这些转变便说不过去了。在落选以后,在元妃省亲之时,最早知道薛宝钗落选的元妃,将送给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端午节礼是一模一样,意在为两人指婚。而她知其意却不搭理,或许是由于刚刚落选,没心思搭理,便离开。抑或是对元妃这样的做法感到不满,她还是希望自己能进宫生活。

二、薛宝钗是个聪明的人

薛宝钗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她的聪明不仅体现在学识方面,也体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如在元妃回家省亲时,将宝玉的诗,‘绿玉’改为‘绿蜡’,便可知她的学识不一般。她也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她懂的怎样讨好别人,怎样赢得人心,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在现在看来,这是非常特殊的能力,所以说她也是一个聪明的人。薛宝钗的恭维奉承,不仅主人喜欢,同一辈的喜欢,甚至连丫环们也喜欢,她赢得贾府上下人的喜欢。在一次贾元春的灯谜“并无新奇”,一眼便可望穿,可是薛宝钗却虚伪地不停地称赞,直说难猜,故意寻思。贾母是个自负的人,宝钗于是借机恭维说“二嫂子任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贾母立即吹嘘道:“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些年纪,”果然,薛宝钗注意所有的小事,得到了贾府所有人的称赞。贾母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宝丫头性格温厚和平…百里挑一…那给人家做媳妇,怎么

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不宾服呢?”宝钗凭什么打动了贾母?论才华她比不上黛玉,论容貌她仍抵不过黛玉,论治理家事她更是不如探春。能赢得贾母的欢心全是因为她贞静、和平、装愚、守拙。可这些都是假象,是装出来的。但是要装好每一件小事也是很不容易的,可见她的良苦用心。在她的眼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得做好每一件小事。薛宝钗十五岁的生日宴会,贾母想为其大办酒席为她庆祝并问她喜欢听什么戏,爱吃什么食物。此时的薛宝钗深知贾母的喜好。她便依贾母的喜好说了出来,贾母非常高兴。薛宝钗如此投贾母的喜好,目的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落一个稳重、懂理的美名。点戏这种小事,她都不放过。这样的人怎能不赢得大家对她的厚爱呢。还有人说薛宝钗是个虚伪,奸诈之人,但是她的虚伪世故,不正是当时社会孝敬老人,尊敬长辈的体现吗?不正是封建社会贵族女子该有的修养吗?

三、薛宝钗是个痴情的人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薛宝钗当然不能例外。但由于她隐晦的性格,她对贾宝玉的追求显得很隐蔽。由于受封建礼教的侵害,使她不能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但是细细品味便可体会到薛宝钗对她的宝弟弟的爱。虽然她和贾宝玉之间有很多的分歧,且宝玉也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现。但薛宝钗是爱宝玉的,是真心爱着宝玉的。在一次,贾宝玉被父亲暴打以后,在怡红院养伤,薛宝钗去探望他,手里托着一药丸。叹道“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她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的女子,却说出如此失态的话,于是红了脸低了头,就咽着没有继续说下去。当时的她心疼贾宝玉,哪里管得了什么封建礼教的,只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些都是她对宝玉的爱的表现。还有在第三十六回,宝玉的棒疮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康复了。那天中午,大家在王夫人屋子里聚会吃西瓜,吃完该回自己屋里歇午觉去了,可是薛宝钗却不想睡觉,便邀黛玉一块儿去惜春那看话,但黛玉说要洗澡,所以最后宝钗最后只能一个人活动。可是她却没有去惜春的住所,而是转奔宝玉的屋子怡红院去了,一进去,看见下人们睡得横七竖八,她就径直地走进宝玉的卧室,宝玉正在午睡,丫环袭人坐在宝玉床边为他驱赶蚊蝇和绣肚兜。在宝钗看完这些情况以后,按道理她应该避开,不应该待在私密公子的屋里。但是她却没有,哪怕就待一秒钟,她也想和眼前的这个人亲近,陪着他,这就是最大的快乐。接下来,

袭人出去了,就只剩下她和熟睡着的宝玉,她也该回自己的闺房去了,但她还是没有离开,而是坐在了袭人刚坐的位置上,做着袭人刚才在做的事,为贾宝玉驱蚊,绣肚兜。这可以表现出她是真心爱着贾宝玉的,她是多么地爱她的宝弟弟啊!

在贾母去世以后,王夫人嫌弃且讨厌林黛玉,黛玉更是遭受到赵姨娘算计,最后在其药里添加慢性毒药使病情加重最后泪尽而亡。那“金玉良缘”便水到渠成,薛宝钗终于完成了她的“金玉良缘”,但是和一个不爱她的人结婚,薛宝钗的结局是值得同情的。并且一个是遵守封建礼教的典型,而另一个却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分歧,又怎能有幸福可言。一曲《终身误》便点出了宝钗在爱情中的无奈:“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她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没有得到贾宝玉的心,更丧失了贾宝玉的身。宝钗嫁给宝玉之后,两人相敬如宾,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但是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想得到丈夫的爱的,希望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是结果却没能如愿,贾宝玉最终出家,宝钗独守空闺、晚景十分凄凉。正是封建社会只注重门第家族,而不重视各人个性的做法,才造成了导致了宝钗的婚姻不幸。是那是时代的礼教杀死了黛玉的爱情,也是那个时代的礼教牺牲了宝钗的幸福。一段在外人看来门当户对的婚姻,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葬送掉宝钗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尊礼的妇女。 小结

总而言之,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 ,却有言语刻薄 ,行动爱恼人的弱点 ;薛宝钗不仅美丽 ,而且善于待人接物 ,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 ,成为大观园中的佼佼者。二人在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 ,林黛玉作为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少女 ,时时感到封建社会的冷酷和压力的话 ,那么在薛宝钗那里 ,她同封建势力却没有丝毫矛盾 ,而是水乳交融、如鱼在水了。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2] 刘梦溪.《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年

[3] 陆树嵛.《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中国文学网

[4] 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 王志尧.《红楼梦精解》.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6] 任明华.《林黛玉》.中华书局.2006年

[7] 刘梦溪.《林黛玉诗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人物形象

撰写:麦亚月

【摘要】《红楼梦》是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批阅十载,增删五次而成,所谓“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创造了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女性,这两个女性个性不同,于是历史上出现了“拥薛”、“拥林”的两派。注重现实生活的人们,不妨去喜爱薛宝钗;倾向性灵生活的人,不妨去爱慕林黛玉。其实人类中间永远存在着把握现实功利与追求艺术境界的两个面象,看个人如何取舍。

【关键词】林黛玉;薛宝钗;性格;悲剧美;时代悲剧

林黛玉 一、封建家族的叛逆女性

在大观园的少女群里,林黛玉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形象。林黛玉是一个纯洁、脱俗、富于诗人气质的青年女子,她没有丝毫的趋炎附势、讨好卖乖、搬弄是非、奸诈虚伪等等世俗恶性。而且对这一切深恶痛绝,时时予以嘲讽。②她绝不会考虑到现实社会的客观要求,她的脑中只有一套惟美的价值观,她心中是一片无瑕的纯洁、真诚,她是理想美的化身。殊不知,在黑暗的社会里,逆着封建道德而行,只能被无情地吞噬。

她的叛逆性主要表现在,她对贾宝玉的许多违背封建礼法的行为,不仅从不规劝,而且常常采取同情或支持的态度。她对宝玉是至亲至爱。她“不看重功名富贵,从不劝说宝玉求取功名,她无保留地支持宝玉反对仕途经济的思想、言行,引宝玉为知已。”此外,封建社会对妇女所要求的那一套贞静温淑的做人标准,林黛玉也并不很留意。对当时的所谓淫秽小说,如《西厢记》、《牡丹亭》等,她在心里记得烂熟,认为“戏上也有真正的好文章”。她对于“非女孩家的本分”的读书写诗充满热情,以至成为她生活的重要内容。

她同封建社会的直接矛盾和斗争,集中表现在她同宝玉的恋爱和婚姻问题上。可以说,爱情完全是和她的生命联系在一起的,成为她叛逆性格的主要部分。③

在黛玉的爱情生活中,她一面承受着以贾母为代表的封建统治的百般阻挠和千涉,一面又经历着内心强烈的思想矛盾的磨难。因为在那个时代,自由恋爱被吾遍认为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的林黛玉思想上不能不受着封建阶级的教养和熏陶,她在爱情上所受的苦难是双重的,而后者给与她的痛苦和压力更强烈更直接。因此,她一方面热烈要求贾宝玉向她诉衷肠,在许多情况下,并不避嫌疑。第八回在薛姨妈那里吃了酒,黛玉问宝玉:“你走不走了”宝玉也斜倦眼道:“你要走,我和你同走。”黛玉听说,遂起身道:“咱们来了这一日,也该回去了。”说着俩人便告辞。小丫头为宝玉戴斗笠没戴好黛玉立即站在炕沿上说:“过来,我给你戴罢。”黛玉给宝玉细心戴好,整理完毕,端详了一会儿,说道“好了,披上斗篷罢”这一切都是在人前,在宝钗面前干的。特别是林黛玉在人面前经常说些尖酸刻薄的话,一听就明白是为着贾宝玉和薛宝钗而发的,这是她表现纯真情感的特殊方式。在这方面说的越刻薄,她的内心隐秘暴露得也越充分。但另一方面,在宝玉真的向她坦露爱情的时候,她又“气的说不出话来”,认为那是‘胡说”是欺负”她。因而,在她和宝玉的爱情表现形式上常常呈现出一种矛盾曲折或喜怒无常的状态。当然,林黛玉的爱情终于还是突破了自己的封建意识,继续向前发展了,而且最后在婚姻无望时决心以死来反抗,从而把自己的叛逆性格推向了高潮。

二、追求心灵艺术的才女

林黛玉是个完全没有现世企图的才女,她自命清高,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绝,体验自然。她向外的人世圈子越缩小,内心的发展越抽象、越深细,她一直生活在自己的诗画天地。当别人唱起“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感动得落泪。她的《咏菊》诗:“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慰秋心?”她的《问菊》:“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雁归蛩病可相思?”这些诗句主观地寄托出黛玉自己的身世之感,宝钗的《柳絮词》所寄寓的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林黛玉所写的却是“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既不失柳絮本题,也完全与现世积极的企图无关,纯粹描写自己的身世与心境。

林黛玉的外在美不是要描绘的重点,作者更注重对她的丰富而优美的、多愁善感的内心世界的描绘,更注重的是对她的艺术才华的展示。有人说过,她的诗,

都是她的哀鸣,她的心声,她的影子。她的才华,是作品人物中的佼佼者。她是大观园中的杰出诗人,她的大多诗篇,都是以花自喻,寄寓了身世之感。例如,第一次结诗社时她们以“咏白海棠”为题,以“门、盆、魂、痕、昏”为韵,限一柱香的时间赋出,作不出者则受处罚。别人苦思冥想,林黛玉却静观秋色,独抚梧桐,中间又和丫环戏笑,等到众人纷纷交卷之时提笔一挥而就:“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表现出林黛玉敏捷的才思、丰富的才情。 在众多的才女之中,曹雪芹对于林黛玉的艺术天才是用墨最多的,就作品来看,有《秋窗风雨夕》、《唐多令》、《葬花吟》、《五美吟》、《桃花女儿行》、《题帕三绝》等,每一首都声情并茂,沁人心脾。黛玉的诗,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既有她对生活的感受,对理想的追求,同时又隐含了她生活中的境况。林黛玉的这些诗可以看到她的“孤标傲世,目下无尘”的高洁品格。 诗中这些气韵形成了一股激荡于人心的悲剧美,有力的冲击着读者的心灵,使黛玉这一形象更富慑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林黛玉这个“阆苑仙葩”的绝美形象,也许正是应了“没有缺陷的美本身就是一种缺陷”这样一句话,曹雪芹于是给林黛玉加上一段凄凉的身世和一副孱弱的病体,并将这绝美毁灭给人看。这也许就是悲剧的动人之处,是《红楼梦》这一作品成为我国四大名著的原因吧。要是没有这一绝美形象,没有将这绝美毁灭,就不会给人冲击,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三、 追求“质本洁”的时代悲剧代表

细细品味林黛玉的品性,至今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提到她,我们很多人想到的是她的多愁善感,以泪洗面,她的格格不入。常常只看到林黛玉喟叹自己身世不幸的那一面,而忽略了她其实十分重视实现自我价值的另一面,忽视了她洁身自好的可贵性。特别是她对“质本洁”的执着追求,希望自己身上长翅膀,随花飞到天边去追寻这种宝贵的洁的净土,是一种极其美好的崇高的道德追求。她这种自觉而强烈的崇高追求是有些现代女性所缺少的。

在对待爱情这个问题上,林黛玉追求的是能和自己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真相知,她把感情看得无比重要。她不关心自己所钟爱的人如何走上仕途或能否走上仕途。她只懂得要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人他自己的选择,这本身就是理性的选

择,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但是,宝黛之恋注定是一个悲剧。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女人地位低下,没有起码的人身权利,更不用说维护自己尊严,追求甜美的爱情简直就是天理不容;它与封建主义产生了尖锐的矛盾,它违背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样的的封建婚姻制度常规,更重要的是他们恋爱的叛逆思想内核与整个封建主义相冲突。林黛玉和贾宝玉不肯放弃自己的追求,正是他们对现实强加给他们的种种伤害的强烈反击,正是他们代表着新兴的力量与封建家庭对立;而封建家庭又要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就决不可能允许这样的恋爱存在并发展下去。尽管宝黛之恋以悲剧收场,但两人为爱情所做的努力却是那样的真切感人。我想,就是现在的人也会这样认为,只有这样,爱情才能保鲜,才能长久。就这一点来说,在当今这个婚姻不时面临动荡、家庭破裂常见、离婚率比以前较高的时代,是具有借鉴意义的。

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相传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好像柔弱才是她的真性情,但是林黛玉并不缺坚强。她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也就是人的两面性。她的刚强表现在对纯真爱情和崇高道德的不懈的追求。林黛玉是贾府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具有与作者一样的文人的宁折不弯的气质和刚强的性格。

在林黛玉的身上,我们看到她的性格造成了自身的悲剧,她总是把爱情看成是自己的一切,而爱情带给黛玉更多的是痛苦和眼泪。她从小身体就很弱,只能靠吃药来维持生命,加上喜欢担心而多疑,结果导致病上加病,试问,在贾府这样一个封建家庭中,一个吧爱情看作是自己的一切,过分依赖男人的女子会有多大前途呢?这样,她永远不会心想事成的。我们把这个问题扩展到整个女性群体当中,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意图了。曹雪芹对女性过于依赖男性进行了批评。在封建社会里,女子屈从于道德观念,像林黛玉这样的少女在婚姻上没有别的可供选择,她们只有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只能把一生的一切都寄托于男人。所以说林黛玉的悲剧既是个别,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代表性。而现代文明社会就不会是这样了,当今社会,男女平等,女性具有和男性一样有参与一切活动的权利,如果哪个女性再把自己看作仅仅是男人的一部分,把丈夫、男朋友看成是自己的一切的一切,过于依赖他们,缺乏独立的生命意识与人格意识,彻底丧失了自我,那就太可悲了。就这一点,对当今女性而言也是具有教育意义的。

薛宝钗

一、薛宝钗是个有追求的人

薛宝钗有一个金锁,说是她小时候癞头和尚送的,等以后与有玉的男子配成一对,这便是“金玉良缘”。跟随母亲来到京城,目的是参加选秀,希望自己可以进宫生活。她来的时候,并没有想过与贾府里面的人有什么未来,她只是一心想着自己的“金玉良缘”。‘玉’之贵人,她希望这些贵人是拥有玉玺的皇帝,或拥有佩玉的王爷,更或是王子或公主,她想追求更好的生活。她不甘于过现在的生活。但是最终她落选了,其原因有人说是她是包衣身份,未满足皇室想保留纯正血统的条件,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她的背景不够强大,也就是说朝中无人,故没能顺利进入皇宫。但是薛宝钗落选之事作者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而是委婉地暗示。在第29回,她的性情忽然转变,变得烦躁、郁闷且易怒,出语伤人,恶语相向,尖酸刻薄。不是选秀落选之因,这些转变便说不过去了。在落选以后,在元妃省亲之时,最早知道薛宝钗落选的元妃,将送给薛宝钗和贾宝玉的端午节礼是一模一样,意在为两人指婚。而她知其意却不搭理,或许是由于刚刚落选,没心思搭理,便离开。抑或是对元妃这样的做法感到不满,她还是希望自己能进宫生活。

二、薛宝钗是个聪明的人

薛宝钗不仅容貌美丽,而且天资聪慧,博学多才。她的聪明不仅体现在学识方面,也体现在为人处世方面。如在元妃回家省亲时,将宝玉的诗,‘绿玉’改为‘绿蜡’,便可知她的学识不一般。她也是一个很有心机的人,她懂的怎样讨好别人,怎样赢得人心,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的人际环境。在现在看来,这是非常特殊的能力,所以说她也是一个聪明的人。薛宝钗的恭维奉承,不仅主人喜欢,同一辈的喜欢,甚至连丫环们也喜欢,她赢得贾府上下人的喜欢。在一次贾元春的灯谜“并无新奇”,一眼便可望穿,可是薛宝钗却虚伪地不停地称赞,直说难猜,故意寻思。贾母是个自负的人,宝钗于是借机恭维说“二嫂子任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贾母立即吹嘘道:“当日我像凤丫头这些年纪,”果然,薛宝钗注意所有的小事,得到了贾府所有人的称赞。贾母说“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宝丫头性格温厚和平…百里挑一…那给人家做媳妇,怎么

叫公婆不疼,家里上上下下不宾服呢?”宝钗凭什么打动了贾母?论才华她比不上黛玉,论容貌她仍抵不过黛玉,论治理家事她更是不如探春。能赢得贾母的欢心全是因为她贞静、和平、装愚、守拙。可这些都是假象,是装出来的。但是要装好每一件小事也是很不容易的,可见她的良苦用心。在她的眼里,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得做好每一件小事。薛宝钗十五岁的生日宴会,贾母想为其大办酒席为她庆祝并问她喜欢听什么戏,爱吃什么食物。此时的薛宝钗深知贾母的喜好。她便依贾母的喜好说了出来,贾母非常高兴。薛宝钗如此投贾母的喜好,目的是为了讨贾母的欢心,落一个稳重、懂理的美名。点戏这种小事,她都不放过。这样的人怎能不赢得大家对她的厚爱呢。还有人说薛宝钗是个虚伪,奸诈之人,但是她的虚伪世故,不正是当时社会孝敬老人,尊敬长辈的体现吗?不正是封建社会贵族女子该有的修养吗?

三、薛宝钗是个痴情的人

人人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薛宝钗当然不能例外。但由于她隐晦的性格,她对贾宝玉的追求显得很隐蔽。由于受封建礼教的侵害,使她不能大胆地表露自己的情感,但是细细品味便可体会到薛宝钗对她的宝弟弟的爱。虽然她和贾宝玉之间有很多的分歧,且宝玉也有很多不成熟的表现。但薛宝钗是爱宝玉的,是真心爱着宝玉的。在一次,贾宝玉被父亲暴打以后,在怡红院养伤,薛宝钗去探望他,手里托着一药丸。叹道“早听人一句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便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她这样一个遵守封建礼教道德规范的女子,却说出如此失态的话,于是红了脸低了头,就咽着没有继续说下去。当时的她心疼贾宝玉,哪里管得了什么封建礼教的,只想说出自己的心里话,这些都是她对宝玉的爱的表现。还有在第三十六回,宝玉的棒疮已经好的差不多了,基本上康复了。那天中午,大家在王夫人屋子里聚会吃西瓜,吃完该回自己屋里歇午觉去了,可是薛宝钗却不想睡觉,便邀黛玉一块儿去惜春那看话,但黛玉说要洗澡,所以最后宝钗最后只能一个人活动。可是她却没有去惜春的住所,而是转奔宝玉的屋子怡红院去了,一进去,看见下人们睡得横七竖八,她就径直地走进宝玉的卧室,宝玉正在午睡,丫环袭人坐在宝玉床边为他驱赶蚊蝇和绣肚兜。在宝钗看完这些情况以后,按道理她应该避开,不应该待在私密公子的屋里。但是她却没有,哪怕就待一秒钟,她也想和眼前的这个人亲近,陪着他,这就是最大的快乐。接下来,

袭人出去了,就只剩下她和熟睡着的宝玉,她也该回自己的闺房去了,但她还是没有离开,而是坐在了袭人刚坐的位置上,做着袭人刚才在做的事,为贾宝玉驱蚊,绣肚兜。这可以表现出她是真心爱着贾宝玉的,她是多么地爱她的宝弟弟啊!

在贾母去世以后,王夫人嫌弃且讨厌林黛玉,黛玉更是遭受到赵姨娘算计,最后在其药里添加慢性毒药使病情加重最后泪尽而亡。那“金玉良缘”便水到渠成,薛宝钗终于完成了她的“金玉良缘”,但是和一个不爱她的人结婚,薛宝钗的结局是值得同情的。并且一个是遵守封建礼教的典型,而另一个却是反抗封建礼教的典型,他们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思想分歧,又怎能有幸福可言。一曲《终身误》便点出了宝钗在爱情中的无奈:“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 ,她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没有得到贾宝玉的心,更丧失了贾宝玉的身。宝钗嫁给宝玉之后,两人相敬如宾,没有正常的婚姻生活,但是作为一个妻子,她是想得到丈夫的爱的,希望有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但是结果却没能如愿,贾宝玉最终出家,宝钗独守空闺、晚景十分凄凉。正是封建社会只注重门第家族,而不重视各人个性的做法,才造成了导致了宝钗的婚姻不幸。是那是时代的礼教杀死了黛玉的爱情,也是那个时代的礼教牺牲了宝钗的幸福。一段在外人看来门当户对的婚姻,结果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了葬送掉宝钗这样一个几乎完美的尊礼的妇女。 小结

总而言之,林黛玉尽管有才华、美丽、纯真 ,却有言语刻薄 ,行动爱恼人的弱点 ;薛宝钗不仅美丽 ,而且善于待人接物 ,特别是她有着广博的才学 ,成为大观园中的佼佼者。二人在性格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果说 ,林黛玉作为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少女 ,时时感到封建社会的冷酷和压力的话 ,那么在薛宝钗那里 ,她同封建势力却没有丝毫矛盾 ,而是水乳交融、如鱼在水了。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

[2] 刘梦溪.《情问红楼: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故事的心理过程》.广西师范人学出版社,2007年

[3] 陆树嵛.《谈谈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形象》.中国文学网

[4] 俞平伯.《红楼梦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

[5] 王志尧.《红楼梦精解》.河南文艺出版社,1999年

[6] 任明华.《林黛玉》.中华书局.2006年

[7] 刘梦溪.《林黛玉诗词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1973年


相关内容

  • 浅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3
  • 浅析薛宝钗的人物性格在<红楼梦>中塑造的众多个性鲜明.丰满的人物当中,薛宝钗 无疑是最难给予评价的一个.你无法像对其他小说人物那样简单的把 她归入"好人"或"坏人"之列.一方面,她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 而且稳重温柔,识大体顾大局,是完美无瑕的大家闺 ...

  • 从[红楼梦]诗词看钗.黛形象的塑造([长城]发表
  • 从<红楼梦>诗词看钗.黛形象的塑造 摘要:诗词的是<红楼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曹雪芹通过诗词的创作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丰富小说情节.营造作品意境.预示人物命运.在小说中150多首诗词中,有关林黛玉的诗词数量最多,而由于薛宝钗与黛玉形象的矛盾对比,其相关诗词的作用 ...

  • _红楼梦_中花的隐喻及美学价值_王燕
  • 经典与传统 摘要花文化在明.清时代十分盛行,并且渗透于戏曲以及小说等多种艺术形式当中,其中<红楼梦>不仅并不例外,而且堪称其最.<红楼梦>中以花作为隐喻来刻画人物的例子不胜枚举,本文分别对桃花隐喻下的林黛玉和梨花隐喻下的薛宝钗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同时对<红楼梦>中花 ...

  • 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以林黛玉和薛宝钗为例
  • 浅 析 红楼 梦 如 何 用 诗 词 塑 造入 物 形 象 以林黛 玉 和 薛 宝钗 为例 .方 铁 桥 摘 要:曹雪芹在借助诗词等文体样式塑造人物时,充分发挥 了我国古典诗词 的抒情作 用,( < 梦> 中的大多 红楼 数诗词都是为小说 中的人物所作的,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

  • 附加题红楼梦题目
  • <红楼梦>阅读与赏析训练 一.列举题(21分) 1.贾府的"四春"分别是:孤独的________.懦弱的_______.精明的______.孤僻的_______,取"___________"之意. 2.贾宝玉佩戴的玉叫________,薛宝钗佩戴的 ...

  • 浅析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析林黛玉的形象特点 作者:孟欣 马晓明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2013年第04期 <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作品,林黛玉作为一位典范的女性形象,影响着200多年来每一位<红楼梦>爱好者.她纯 ...

  • 明清小说与同时期外国小说的对比
  • 明清小说与同时期外国小说的对比 孙璐璐 小说有很多值得比较的地方. 1008090054 摘要:由于文化.习俗.信仰等多方面的差异,使得明清小说与同时期的外国 关键字:传统文化 封建 精神 形象 差异 正文: 中国古代的叙事文学,到了明清时期步入了成熟期.就文学理念.文学体式和文学表现手段而言,明清 ...

  • 红楼梦阅读题及答案
  • 1.<红楼梦>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原名林黛玉,为爱情熬尽最后一滴眼泪,含恨而死:.贾宝玉,终于离弃"温柔富贵之乡"而遁入空门:薛宝钗,虽成了荣府的"二奶奶"却没有赢得真正的爱情,陪伴她的是终生凄凉孤苦.该书以这三个人物的爱情悲剧为核心,以当时具有代表性 ...

  • 红楼梦(三生石)
  • <红楼梦>是如此令人着迷,是一部盖世奇书.因为它写出了绝世之恋. 林黛玉前身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西方",是极乐世界的意思."灵河",是虚拟的西方极乐世界一条河,"灵"有"灵敏"."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