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录
摘要 ..................................................... 2
Abstract ................................................. 2
第一章 前 言 ............................................. 3
1.1研究背景 ........................................................................................................................ 3
1.2研究意义.....................................................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理论 .................... 4
2.1教育投资的内容............................................... 4
2.2经济增长的内容和理论......................................... 5
第三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互动发展的机制 .................. 6
3.1关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6
3.2区域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 7
3.2.1区域高等教育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7
3.2.2区域高等教育提高了所在区域的国民收入水平 ....................... 9
3.2.3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 10
3.2.4 教育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 10
3.3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1
3.4我国部分省份GDP 和教育投入的关系............................ 13
结论与建议 ........................................................................................... 14
参考文献 ............................................................................................... 15
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实力相关性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为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为主的办学模式,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地区教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教育可以培养大量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 对于高等院校还能提供技术支持,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更是起到了直接作用。但根据年国家的统计公报, 目前我国仍然不能全面实现《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 高于财政经济性收入的增长”。这对我国仍然是一个艰巨的考验。这不仅仅是因为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也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财力和物资等。
综上所述,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同时有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教育水平 地区经济 相关性 社会作用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macro management level of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for the central and local two levels of government as the main mode of running schoo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region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to interact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academia.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an als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in addit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playe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bulleti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till cannot fully implement \"education law\" the regulation of \"education funding, the growth of economy is higher than the revenue growth\". It to our country is still a difficult test. It is not just that throug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work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fin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to rais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provide manpower,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materials, etc.
To sum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 at the same time have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more and more get people's attention.
Keywords : education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correlation social function
第一章 前 言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则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教育四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曾经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技术、教育等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地位也稳步上升。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并非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中,技术正经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教育则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研究意义
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新时代,区域经济也处在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成长阶段,而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里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从不同的层面对区域经济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正确的识别和利用高等教育的优良资源,如何正确的评价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如何借助区域各项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以及如何正确的引导两者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都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可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既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主动为教育发展服务又能促使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动态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的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国情,总结我国教育与区域互动的成就与不足,深人探讨教育与区域互动的机制、模式,提出我国现阶段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策略,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有着积极
的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
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国家统计数据,利用菲德模型的原理来衡量全国各地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统计指标,得出重要的研究结论。对地区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占比,研究各省经济与公共教育服务差距的表现与动态演变特征;分析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和反促进作用,强调说明经济与教育的协同发展的重要关系。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4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顺利的开展科研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方法的选择又必须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来进行。通常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宏观分析法、微观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都使用了以上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但主要的研究方法则是以下方法:
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定量为主。本文定性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理论机制,以及经济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关系,确定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影响的因素,从而给出合理化建议,釆用相关分析法、区域差异分析法来定量描述教育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差异,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文献研究法:科学研究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于了解国内外学者特定问题的研究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果。通过对国家教育部和统计局以及各大普通高校官网、期刊杂志及书籍查阅文献和相关数据资料,并研究最新动态,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对所要研究的特定问题有一个客观了解与认识的方法,为本论文提供理论和数据分析的依据。
第二章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理论
2.1教育投资的内容
教育投资也被称为“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或“教育经济条件”等。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其教育发展的需求, 向教育领域的投入总和, 包括人力、物力与财力等。从狭义上讲, 教育投资是指各级政府拨给教育领域的经费, 属于政府的教育投资, 即“公共教育经费”。教育投资属于投资的一种, 其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 教育投资具有非盈利性, 有别于其他经济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且在这一投资过程中, 其影
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其他投资无法比拟的。它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等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从投资的角度讲, 教育投资是指某一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里用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进而提升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益的初始性投资。教育投资被认定为是开发智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物质基础,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因素,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物质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的成败所在。甚至有不少学者指出, 教育投资是一种受益最大的长远性投资。可以肯定的是, 伴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投资在通常情况下是递增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 发展需求要求加大教育投资。
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对各种专门性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需求会不断增加, 对人民整体的文化水平的要求会随之上升, 这就必然要求教育事业与之相适应。其二, 支付能力可以承担教育投资。国民的收入总量与国民人均收入量的不断增加使各级政府和个人有可能有能力承担不断增长的教育投资额度所以, 教育投资势必是长期的过程, 短期的投资无法获得收益, 甚至还会导致国家的落后与贫穷。
2.2经济增长的内容和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长, 是一个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而经济增长量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准。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量、劳动量和生产率水平决定, 受资源、技术和体制的约束。一般情况下, 投资量、劳动者数量、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都成正比。而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或地区是不同的。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突出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 投资量和劳动者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突出。
经济增长理论起源于 1776 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一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经济产出,即产量的多少,主要涉及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最早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后来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对应到教育领域中,就是主要研究教育培养了多少具有一定质量的人才,影响和决定培养人才数量、质量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人才数量、质量的变化等。
经济增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 与其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形成。该理论的成长主要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一定的时期都有过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理论的适用性越来越小,从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
陷。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之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 它是19世纪80年代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起来的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劳动、资本、土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土地是相对不变的,而劳动和资本是相对可变的,加大对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可以推进经济的增长。劳动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源泉,劳动的投入除了劳动数量的增加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质量的提高,还有就是科学技术的提高。要想提高劳动质量(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就需要教育。教育可以促进劳动者知识的增进;教育可以促进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高;教育也可以促进劳动者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对教育的投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应该大力发展教育。
第三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互动发展的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经济与知识的关系愈加密切, 在影响知识存量的诸多因素中, 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地区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尤其是地区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创新的源泉, 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是经济转型与技术进步的发动机。而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的相互关系, 并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均衡发展, 对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1关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在我国,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较少, 大多通过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来解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或对部分国家的教育发展历史进行分析, 力图通过经验分析说明国外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尚缺少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随着近两年来政府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已被提上规范化的日程,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特别是教育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的研究已逐渐开始。“十二五”以来,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院校,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些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地区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创新型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长期以来, 国外经济学家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并通过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模型系统的阐释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王怀生通过对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和实证检验,论证了我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正相关,教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于东平,段万春分析教育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是优化教育投入的结构、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文章从教育投入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指出教育财政投入及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之,国外学者对于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资料还不是很多。国内学者对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还刚刚开始,并且主要集中在宏观背景下进行研究,尤其对于区域性教育的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还处于几近空白的状态。
3.2区域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
在过去的经济研究中, 自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始, 无论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还是新增长理论, 都非常关注技术创新与知识存量增加的重要作用。区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因其具有人才一培养与储备功能、研发功能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社会文化功能等,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直接与间接的促进作用,下面将以高等教育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教育投入直接或间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教育投入直接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三是教育投入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教育投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经济增长;五是教育投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六是教育投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导致生产效率提高,最终引起经济增长。
3.2.1区域高等教育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舒尔茨在其力资本理论中详细的阐释了教育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是一种生产型资本, 。并且从宏观角度提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而劳动者素质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初步解释了知识活动是如何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从而肯定了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智力化的中心性。教育是培养人才,传递知识文化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方式在从“资本积累”向“知识积累和创新”转移的过程中,教育将毫无疑问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性质。“知识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
所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促进科技知识的转化, 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已经
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共识。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24所,比上年增加3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比上年增加38所;成人高等学校295所,比上年减少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02所,比上年增加32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比上年增加6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88个,其中,普通高校571个,科研机构217个。区域高等教育为所在区域培养并提供了大量拥有先进科技、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为辖区企业知识存量的迅速扩容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图[1]表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图二显示了对教育的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增加,标明我国近几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显示了国家的重视程度。
图一
图二
3.2.2区域高等教育提高了所在区域的国民收入水平
区域高等教育对所在区域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主要体现在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学生消费对经济的直接刺激两个方面。近年来各地高等院校的建设呈现全面铺开之势, 仅年一年就新增高校所, 各种大学城、高校园区、实验室的建设也成为各地的重点项目,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建材原料基建、设计等企业带来了高额的收入回报, 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国民生产总值, 提高了总收入而且也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另一方面,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在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地把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研究发展经济学理念的起点, 也是理解全部经济发展理论的必要前提。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 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进步首要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区域经济增长的手段, 而区域经济发展才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
高等教育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因为经济部门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才, 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在新兴产业部门不断涌现、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 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教育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过超前培养人才对新兴产业的诞生、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如果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就会阻碍经济部门中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结构,
经
济发展也就会有什么样结构的人才基础。
3.2.3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高等教育可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 节约要素投入。强化资源优势和弥补资源不足, 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节约和替代了稀缺的生产资源, 更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丰富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改善国际分工和生产资源的配置过程, 促进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进而对就业、社会生活等产生影响,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只有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并发挥作用时, 才能转化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有条件的, 会受到政策、体制、社会和教育等方面条件的影响, 其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各区域高等院校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兴办科技产业、集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发展基地等方式, 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产学合作教育方面, 我国主要有以校方为主体的“工学交替”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硕士”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校企双方为共同主体的“合作办学”模式以及以产学研联合体为主体的“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等四种不同的模式' 。但不论是哪一种模式, 其在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促进科技转化及技术水平整体推进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取得在科学上的每一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而高等学校则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拥有齐全的科学门类、雄厚的学术研究能力、先进的科研设备, 还是知识、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 可谓在物质力量与人才力量两方面都天然具有发展科学技术的优势。另外, 高等学校本身也有发展科学技术的需要。在向青年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必然会存在着对前人的智力成果进行批评性继承的现象, 只有在不断地进行新的理论实践的探索中, 高等学校才能维持其活力, 继续工作与科研活动两手都要抓。
3.2.4 教育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国家经济增长离不开人才的推动,而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有着很强的互动性。2014 年全国两会召开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教育放在与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目标,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长期以来,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产出增长率大大高于要素投入增长率,这样一个事实导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陷入危机,人力资本理论被引入增长模型。巴罗(Barro )对 1960 年到 1985 年 98 个国家的人均 GDP 增长率的分析中指出,教育投资是 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部分经济
学者,如舒尔茨、瑞格里奇也证实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图三反映出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增长最为明显,其次,成人本专科的招生人数增加比例也非常可观,反映出不仅是政府,地区人民也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图表来源:教育部网站 图三
3.3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所以,经济发展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地方高校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扮演宏观决策者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产学研合作能不能成功,有赖于地方经济投入因素,作为决策者的地方政府可以针对这一点把握产学研合作的方向。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学校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优良的外部环境,它不仅吸引优秀人才到高等学校工作,为高等学校发展提供了保证,而且可以吸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并存,有利于高等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现代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我国大部分的省市的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普遍低于非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教育投资在非教育部门的生产力占较大的优势,即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收益,但却未支付,其后果是导致资源在教育部门的分配不足。企业用人却未对人才的培养支付教育投资成本。图四和图五精确地表明了国家教育经费的具体数字以及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各省市应加大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强度,
帮助减低学
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投资。提高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当然, 由于我国的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地区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也不相同。总的说来,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 教育经费在整个生产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图表来源:教育部网站
图四
图五
总而言之,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具有很强的外溢作用。教育投入产生的外溢作用显著地推动着经济增长,教育投入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
进作用越大。因此,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多渠
道增加教育投入中,政府拨款应该仍然是主要的途径。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国家应担负着普及教育的责任。必须改变财政预算内经费的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把增加教育投入作为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教育部门应深化改革,降低成本,提高边际生产力。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进行不同的调整同时, 经济增长也能扩大教育投资, 但是也不能盲目地扩大, 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与提供的物质基础的可能来决定。
3.4我国部分省份GDP 和教育投入的关系
受教育支出影响GDP 的部分是否比不受影响GDP 的部分具有更高的边际要素生产率。依据菲德模型的原理,该问题可以转化为: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与非教育部门边际生产率的比较。 δ
-ρ4
根据公式有1+δ=ρ3,可以计算出我国部分省的δ的值。该值即为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与非教育部门边际生产率的比较值。各省的δ如下表:
各省的δ估计值
从公式可以推断出,大部分省份的δ都为负数,即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普遍低于非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表明我国各省的教育投入在非教育部门中更能发挥促进作用,教育资源在各个部门中分配不均。教育部门投入,但受益的却是非教育部门。这种不平等性容易导致政府在分配财政支出的时候忽略教育对GDP 增长的潜在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政府减少教育的投入。从而导致资源在教育与非教育的部门间出现分配不公,这势必导致矛盾的产生,阻碍经济的发展。
所以,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即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益,其中包括因教育而增加的个人所得收入以及由教育引起所得税增加而在增加的利税额。δ为正值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地区存在着受教育群体与非受教育群体在个人所得收入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导致该地区的教育支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当地的个人所得收入的变化,即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直接作用。
因此,如果这三个地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将会提高政府总体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即这将使得政府财政支出更高效。
结论与建议
1. 教育支出对非教育部门的产出具有友好的外溢作用,教育支出的适度增加可以加大非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从而促进非教育部门的经济增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促进了总的经济的增长,即对GDP 的增长产生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投资在教育部门的生产能力比非教育部门的生产能力低,这是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中要注重探究的问题之一。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教育投入效益,确保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国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同时教育经费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基础上做好教育经费管理保障工作,这样才能增加全体公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推动力。
3. 从现代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我国大部分的省市的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普遍低于非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教育投资在非教育部门的生产力占较大的优势,即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收益,但却未支付,其后果是导致资源在教育部门的分配不足。企业用人却未对人才的培养支付教育投资成本。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各省市应加大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强度,帮助减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投资。提高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怀生.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J].石家庄法商学院教学与
研究(综合版),2006(04).
[2] 王培青,延军平. 教育水准与中国地域经济差距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7).
[3] 吴玉鸣,李建霞. 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
教育与经济年报(教育与经济调查),2004(06). [4] European Report on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sixteen quality
indicators
[EB/OL]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educ/indic/rapinen.polf[2007-03-15].
[5] 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aris 26th-29th June,1973.
[6]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7):32-47.
[7] 于东平,段万春. 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
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3):332-335. [8] 张苏,唐婧. 教育财政投入、人力资本和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求索,
2010,(6):179-180.
[9] 刘金梅. 陕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8:49.
[10]陈灿平.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南名族大学
学报,2009,(8):218-221.
[11]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 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周英章. 金戈. 中国教育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1(03)
[13]路根尧,朱省娥 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
[14]张新 我国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问题的研究[J] 财政研究
目 录
摘要 ..................................................... 2
Abstract ................................................. 2
第一章 前 言 ............................................. 3
1.1研究背景 ........................................................................................................................ 3
1.2研究意义..................................................... 3
1.3研究内容..................................................... 4
1.4研究方法..................................................... 4
第二章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理论 .................... 4
2.1教育投资的内容............................................... 4
2.2经济增长的内容和理论......................................... 5
第三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互动发展的机制 .................. 6
3.1关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6
3.2区域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 7
3.2.1区域高等教育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 7
3.2.2区域高等教育提高了所在区域的国民收入水平 ....................... 9
3.2.3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 10
3.2.4 教育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 10
3.3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11
3.4我国部分省份GDP 和教育投入的关系............................ 13
结论与建议 ........................................................................................... 14
参考文献 ............................................................................................... 15
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实力相关性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对地区教育发展水平进行宏观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 教育管理体制变革为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政府为主的办学模式, 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在地区教育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地区教育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研究愈来愈受到各级政府和学术界的关注。
教育可以培养大量的各方面高素质人才, 对于高等院校还能提供技术支持, 除此之外高等教育的产业化在促进经济发展中更是起到了直接作用。但根据年国家的统计公报, 目前我国仍然不能全面实现《教育法》中所规定的“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 高于财政经济性收入的增长”。这对我国仍然是一个艰巨的考验。这不仅仅是因为通过教育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从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也能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人力、财力和物资等。
综上所述, 教育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同时有关于这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关键词:教育水平 地区经济 相关性 社会作用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rket economy, the macro management level of regional education 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deepening of the reform, education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for the central and local two levels of government as the main mode of running school,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economy in the region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part in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ducation to interact with the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research more and more get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and academia.
Education can cultivate a large number of high-quality talent,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can also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in addition to the industri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but also playe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 economic development. But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statistical bulletin, at present our country still cannot fully implement \"education law\" the regulation of \"education funding, the growth of economy is higher than the revenue growth\". It to our country is still a difficult test. It is not just that through education can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workers, so as t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labor productivity, final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t the same time to raise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also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to provide manpower,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materials, etc.
To sum up,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 at the same time have a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 more and more get people's attention.
Keywords : education level of regional economic correlation social function
第一章 前 言
1.1研究背景
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各国实力的重要标志,而各个地方经济的发展则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曾经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资本、技术和教育四大要素,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出现了此消彼长的微妙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曾经作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技术、教育等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断增强,地位也稳步上升。新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表明欧美国家的经济增长并非主要来源于物质资本的投入,更多的是依靠人力资本质量的提高和技术的不断进步。其中,技术正经历表现形式多样化的发展过程,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进一步巩固。教育则日益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中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已成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1.2研究意义
我国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正处在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创新的新时代,区域经济也处在一个不断创新发展的成长阶段,而地方高校作为一个区域经济发展里的一个重要因素也从不同的层面对区域经济进行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何正确的识别和利用高等教育的优良资源,如何正确的评价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如何借助区域各项资源发展高等教育事业,以及如何正确的引导两者间关系的和谐发展都对区域经济的建设和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可见,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既能充分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投资办学的积极性,主动为教育发展服务又能促使高校更加积极主动地根据区域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动态对人才需求的状况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使学校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区域发展的需要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借鉴国外经验,立足中国国情,总结我国教育与区域互动的成就与不足,深人探讨教育与区域互动的机制、模式,提出我国现阶段教育与区域互动发展的策略,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促进两者协调发展有着积极
的现实意义。
1.3研究内容
在广泛借鉴国内外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国家统计数据,利用菲德模型的原理来衡量全国各地区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统计指标,得出重要的研究结论。对地区公共教育财政投入占比,研究各省经济与公共教育服务差距的表现与动态演变特征;分析教育对经济的促进和反促进作用,强调说明经济与教育的协同发展的重要关系。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1.4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顺利的开展科研工作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方法的选择又必须根据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来进行。通常教育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主要运用定性分析法、定量分析法、静态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宏观分析法、微观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都使用了以上的这些科学的研究方法, 但主要的研究方法则是以下方法:
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以定量为主。本文定性分析教育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的理论机制,以及经济对教育的直接影响关系,确定了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互动影响的因素,从而给出合理化建议,釆用相关分析法、区域差异分析法来定量描述教育与经济发展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区域差异,为制定区域发展政策建议提供基础。
文献研究法:科学研究要阅读大量的国内外文献,以便于了解国内外学者特定问题的研究的现状和已取得的成果。通过对国家教育部和统计局以及各大普通高校官网、期刊杂志及书籍查阅文献和相关数据资料,并研究最新动态,广泛收集相关资料,形成对所要研究的特定问题有一个客观了解与认识的方法,为本论文提供理论和数据分析的依据。
第二章 教育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理论
2.1教育投资的内容
教育投资也被称为“教育资源”、“教育投入”或“教育经济条件”等。其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 教育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其教育发展的需求, 向教育领域的投入总和, 包括人力、物力与财力等。从狭义上讲, 教育投资是指各级政府拨给教育领域的经费, 属于政府的教育投资, 即“公共教育经费”。教育投资属于投资的一种, 其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 教育投资具有非盈利性, 有别于其他经济投资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且在这一投资过程中, 其影
响的范围和深度都是其他投资无法比拟的。它会带来人的全面发展, 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 国家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提高等社会效益和社会价值。
从投资的角度讲, 教育投资是指某一企业或个人在一定时间里用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进而提升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益的初始性投资。教育投资被认定为是开发智力、发展教育事业的必要物质基础, 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因素, 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物质文明建设与经济文明建设的成败所在。甚至有不少学者指出, 教育投资是一种受益最大的长远性投资。可以肯定的是, 伴随着国民经济与社会的进步,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教育投资在通常情况下是递增的。这主要是由于以下两点原因其一, 发展需求要求加大教育投资。
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对各种专门性人才`和熟练劳动者的需求会不断增加, 对人民整体的文化水平的要求会随之上升, 这就必然要求教育事业与之相适应。其二, 支付能力可以承担教育投资。国民的收入总量与国民人均收入量的不断增加使各级政府和个人有可能有能力承担不断增长的教育投资额度所以, 教育投资势必是长期的过程, 短期的投资无法获得收益, 甚至还会导致国家的落后与贫穷。
2.2经济增长的内容和理论
经济增长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 一个国家的人均产出水平的持续增长, 是一个社会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过程。而经济增长量率是衡量一个国家在一定时间内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准。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量、劳动量和生产率水平决定, 受资源、技术和体制的约束。一般情况下, 投资量、劳动者数量、生产率与经济增长都成正比。而这三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大小在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或地区是不同的。在经济较发达的国家或地区, 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突出而在经济较落后的国家或地区, 投资量和劳动者数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突出。
经济增长理论起源于 1776 年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一书,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经济产出,即产量的多少,主要涉及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区别的概念: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理论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从最早的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到后来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学中的经济增长理论对应到教育领域中,就是主要研究教育培养了多少具有一定质量的人才,影响和决定培养人才数量、质量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变化如何影响人才数量、质量的变化等。
经济增长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 与其相关的经济增长理论形成。该理论的成长主要经历了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增长理论三个发展阶段。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和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在一定的时期都有过很大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理论的适用性越来越小,从而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
陷。新经济增长理论也被称之为“内生技术变革理论”, 它是19世纪80年代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发展起来的经济增长理论。
经济增长理论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劳动、资本、土地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主要因素,其中,土地是相对不变的,而劳动和资本是相对可变的,加大对劳动和资本的投入可以推进经济的增长。劳动是国内生产总值增加的源泉,劳动的投入除了劳动数量的增加之外,更重要的是劳动质量的提高,还有就是科学技术的提高。要想提高劳动质量(也就是劳动生产率),就需要教育。教育可以促进劳动者知识的增进;教育可以促进劳动者技能水平的提高;教育也可以促进劳动者将所学知识、技能进而转化为生产力,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增长。也就是说,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最主要的因素,对教育的投入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所以应该大力发展教育。
第三章 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互动发展的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 经济与知识的关系愈加密切, 在影响知识存量的诸多因素中, 教育的作用尤其是地区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教育尤其是地区高等教育作为区域创新的源泉, 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是经济转型与技术进步的发动机。而经济作为教育发展的先决条件, 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决定了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速度。因此正确认识区域经济与区域教育的相互关系, 并促进二者之间的互动均衡发展, 对于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与社会进步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3.1关于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
在我国,关于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较少, 大多通过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理论来解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或对部分国家的教育发展历史进行分析, 力图通过经验分析说明国外教育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尚缺少对教育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随着近两年来政府工作会议的召开,教育已被提上规范化的日程,有关这一领域的研究,特别是教育与区域经济相关性的研究已逐渐开始。“十二五”以来,国家加大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管是小学教育、中学教育、院校,还是高等教育,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些教育资源已经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人才培养的基地,为地区的发展战略,尤其是创新型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障。
长期以来, 国外经济学家对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绝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教育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并通过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等理论模型系统的阐释了教育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王怀生通过对我国国家财政对教育的经费投入和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和实证检验,论证了我国教育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不仅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并且正相关,教育发展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可以促进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于东平,段万春分析教育积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根本保证是优化教育投入的结构、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文章从教育投入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角度指出教育财政投入及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之,国外学者对于教育投入与区域经济增长相关性的研究资料还不是很多。国内学者对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还刚刚开始,并且主要集中在宏观背景下进行研究,尤其对于区域性教育的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研究还处于几近空白的状态。
3.2区域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机制
在过去的经济研究中, 自内生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作为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开始, 无论是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还是新增长理论, 都非常关注技术创新与知识存量增加的重要作用。区域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因其具有人才一培养与储备功能、研发功能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社会文化功能等, 对于区域经济的发展更是有着直接与间接的促进作用,下面将以高等教育为例进行分析研究。
教育投入直接或间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一是教育投入增加教育消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拉动经济增长;二是教育投入直接推动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增长;三是教育投入通过扩大内需、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四是教育投入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经济增长;五是教育投入推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进经济增长;六是教育投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到集约型的转变,导致生产效率提高,最终引起经济增长。
3.2.1区域高等教育直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在知识经济时代, 经济的发展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拥有的人力资源数量。舒尔茨在其力资本理论中详细的阐释了教育能促进经济增长和个人收入的增加, 是一种生产型资本, 。并且从宏观角度提出教育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缩小收入差别的手段。而劳动者素质是生产率提高和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之一,初步解释了知识活动是如何导致经济持续增长的,从而肯定了知识创新、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智力化的中心性。教育是培养人才,传递知识文化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因此,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产方式在从“资本积累”向“知识积累和创新”转移的过程中,教育将毫无疑问的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性质。“知识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撑点。
所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 促进科技知识的转化, 全面提高劳动力素质, 已经
成为当今社会发展地区经济的一个共识。根据2015年统计数据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559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824所,比上年增加36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29所(含独立学院283所),比上年增加38所;成人高等学校295所,比上年减少2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1202所,比上年增加32所;高职(专科)院校1327所,比上年增加6所。全国共有研究生培养机构788个,其中,普通高校571个,科研机构217个。区域高等教育为所在区域培养并提供了大量拥有先进科技、管理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为辖区企业知识存量的迅速扩容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图[1]表明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图二显示了对教育的投入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在增加,标明我国近几年来对教育的投入不断增加,显示了国家的重视程度。
图一
图二
3.2.2区域高等教育提高了所在区域的国民收入水平
区域高等教育对所在区域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作用主要体现在设施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和学生消费对经济的直接刺激两个方面。近年来各地高等院校的建设呈现全面铺开之势, 仅年一年就新增高校所, 各种大学城、高校园区、实验室的建设也成为各地的重点项目, 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当地建材原料基建、设计等企业带来了高额的收入回报, 不仅提高了当地的国民生产总值, 提高了总收入而且也增加了当地居民的就业机会与收入水平。另一方面, 高校学生作为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在提高国民收入水平方面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科学地把握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这两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是研究发展经济学理念的起点, 也是理解全部经济发展理论的必要前提。从最一般的意义上看, 区域经济增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是社会进步首要的、必要的物质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区域经济增长的手段, 而区域经济发展才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目的。
高等教育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培养高级人才, 因为经济部门必须拥有足够数量和质量的人才, 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在新兴产业部门不断涌现、技术革新速度不断加快的知识经济时代, 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但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周期较长, 教育结构的调整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在专业设置上要超前于经济的发展变化。通过超前培养人才对新兴产业的诞生、发展起到导向作用。如果教育结构的发展变化滞后于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 就会阻碍经济部门中新兴产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高等教育结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才结构,
经
济发展也就会有什么样结构的人才基础。
3.2.3区域高等教育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持
高等教育可以改善生产要素的质量, 节约要素投入。强化资源优势和弥补资源不足, 促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节约和替代了稀缺的生产资源, 更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多样化, 丰富人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改善国际分工和生产资源的配置过程, 促进总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进而对就业、社会生活等产生影响, 推动社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但只有与其它生产要素相结合并发挥作用时, 才能转化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的现实的生产力。科学技术这种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有条件的, 会受到政策、体制、社会和教育等方面条件的影响, 其中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会起到比较重要的作用。各区域高等院校通过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兴办科技产业、集中实施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科技发展基地等方式, 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产学合作教育方面, 我国主要有以校方为主体的“工学交替”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工程硕士”模式、“企业博士后工作站”模式、校企双方为共同主体的“合作办学”模式以及以产学研联合体为主体的“工程研究中心”模式等四种不同的模式' 。但不论是哪一种模式, 其在提高毕业生实践能力、促进科技转化及技术水平整体推进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个国家取得在科学上的每一重大突破都会带来生产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而高等学校则是发展科学技术的中坚力量。高等学校拥有齐全的科学门类、雄厚的学术研究能力、先进的科研设备, 还是知识、人才最为集中的地方, 可谓在物质力量与人才力量两方面都天然具有发展科学技术的优势。另外, 高等学校本身也有发展科学技术的需要。在向青年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 必然会存在着对前人的智力成果进行批评性继承的现象, 只有在不断地进行新的理论实践的探索中, 高等学校才能维持其活力, 继续工作与科研活动两手都要抓。
3.2.4 教育对现代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
国家经济增长离不开人才的推动,而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与经济增长之间就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他们相互制约又相互依赖,有着很强的互动性。2014 年全国两会召开以后,各级党委和政府都把教育放在与项目建设、经济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提出教育发展的“三个优先”目标,即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建设优先满足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长期以来,美国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产出增长率大大高于要素投入增长率,这样一个事实导致了新古典增长理论陷入危机,人力资本理论被引入增长模型。巴罗(Barro )对 1960 年到 1985 年 98 个国家的人均 GDP 增长率的分析中指出,教育投资是 GDP 增长的重要因素。部分经济
学者,如舒尔茨、瑞格里奇也证实了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巨大作用。图三反映出我国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增长最为明显,其次,成人本专科的招生人数增加比例也非常可观,反映出不仅是政府,地区人民也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图表来源:教育部网站 图三
3.3经济对教育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高等教育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所以,经济发展决定高等教育的发展。
地方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地方高校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地方高校不断改革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迎合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通过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扮演宏观决策者的角色从某种程度上说,产学研合作能不能成功,有赖于地方经济投入因素,作为决策者的地方政府可以针对这一点把握产学研合作的方向。此外,区域经济发展为高等学校创造了发展的空间和优良的外部环境,它不仅吸引优秀人才到高等学校工作,为高等学校发展提供了保证,而且可以吸引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多元化的办学主体并存,有利于高等学校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现代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我国大部分的省市的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普遍低于非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教育投资在非教育部门的生产力占较大的优势,即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收益,但却未支付,其后果是导致资源在教育部门的分配不足。企业用人却未对人才的培养支付教育投资成本。图四和图五精确地表明了国家教育经费的具体数字以及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情况。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各省市应加大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强度,
帮助减低学
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投资。提高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当然, 由于我国的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地区的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也不相同。总的说来, 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省份, 教育经费在整个生产总产值中所占的比例也比较高。
图表来源:教育部网站
图四
图五
总而言之,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当大,具有很强的外溢作用。教育投入产生的外溢作用显著地推动着经济增长,教育投入水平越高,对经济增长的促
进作用越大。因此,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在多渠
道增加教育投入中,政府拨款应该仍然是主要的途径。教育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国家应担负着普及教育的责任。必须改变财政预算内经费的比例逐渐降低的趋势,把增加教育投入作为拉动内需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教育部门应深化改革,降低成本,提高边际生产力。使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相协调, 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教育进行不同的调整同时, 经济增长也能扩大教育投资, 但是也不能盲目地扩大, 要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社会生产的客观需要与提供的物质基础的可能来决定。
3.4我国部分省份GDP 和教育投入的关系
受教育支出影响GDP 的部分是否比不受影响GDP 的部分具有更高的边际要素生产率。依据菲德模型的原理,该问题可以转化为: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与非教育部门边际生产率的比较。 δ
-ρ4
根据公式有1+δ=ρ3,可以计算出我国部分省的δ的值。该值即为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率与非教育部门边际生产率的比较值。各省的δ如下表:
各省的δ估计值
从公式可以推断出,大部分省份的δ都为负数,即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普遍低于非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表明我国各省的教育投入在非教育部门中更能发挥促进作用,教育资源在各个部门中分配不均。教育部门投入,但受益的却是非教育部门。这种不平等性容易导致政府在分配财政支出的时候忽略教育对GDP 增长的潜在作用,甚至可能导致政府减少教育的投入。从而导致资源在教育与非教育的部门间出现分配不公,这势必导致矛盾的产生,阻碍经济的发展。
所以,教育投资所引起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量即为教育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益,其中包括因教育而增加的个人所得收入以及由教育引起所得税增加而在增加的利税额。δ为正值可能是因为这三个地区存在着受教育群体与非受教育群体在个人所得收入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两极分化,从而导致该地区的教育支出的变化直接影响当地的个人所得收入的变化,即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直接作用。
因此,如果这三个地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将会提高政府总体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即这将使得政府财政支出更高效。
结论与建议
1. 教育支出对非教育部门的产出具有友好的外溢作用,教育支出的适度增加可以加大非教育部门的外溢作用,从而促进非教育部门的经济增长。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促进了总的经济的增长,即对GDP 的增长产生了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应看到,教育投资在教育部门的生产能力比非教育部门的生产能力低,这是我们在这方面研究中要注重探究的问题之一。
2.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 提高教育投入效益,确保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国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同时教育经费的管理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要在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基础上做好教育经费管理保障工作,这样才能增加全体公民的人力资本存量,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推动力。
3. 从现代的经济增长模式来看,教育投资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促进因素。我国大部分的省市的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普遍低于非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教育投资在非教育部门的生产力占较大的优势,即教育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收益,但却未支付,其后果是导致资源在教育部门的分配不足。企业用人却未对人才的培养支付教育投资成本。我们认为在今后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国家各省市应加大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校企合作的力度和强度,帮助减低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投资。提高教育部门的边际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王怀生. 浅谈我国经济发展与教育发展的关系[J].石家庄法商学院教学与
研究(综合版),2006(04).
[2] 王培青,延军平. 教育水准与中国地域经济差距的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
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07).
[3] 吴玉鸣,李建霞. 中国区域教育竞争力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关联分析[J].
教育与经济年报(教育与经济调查),2004(06). [4] European Report on the Quality of school Education ,sixteen quality
indicators
[EB/OL]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educ/indic/rapinen.polf[2007-03-15].
[5] Martin Trow,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Conference on future structures of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aris 26th-29th June,1973.
[6] Lucas,R.E.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7):32-47.
[7] 于东平,段万春. 健康人力资本、教育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基于我国
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1,(3):332-335. [8] 张苏,唐婧. 教育财政投入、人力资本和中国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求索,
2010,(6):179-180.
[9] 刘金梅. 陕西省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硕士学
位论文,2008:49.
[10]陈灿平. 我国人力资本存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西南名族大学
学报,2009,(8):218-221.
[11]易丹辉. 数据分析与EViews 应用[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2]周英章. 金戈. 中国教育投资的经济增长效应实证分析[J].教育与经济,
2001(03)
[13]路根尧,朱省娥 中国教育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J] 数量经济技术经
济研究,
[14]张新 我国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问题的研究[J] 财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