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教学反思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之一,纵观物理学史,其又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精彩片段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出于知识掌握的需要,还是培养物理素养的需要,本节知识都更有重点研究、实践并思考的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初步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知道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学习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关系。  探究过程摘要如下:  1 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一般情况下,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还可以借助一些实验生成。考虑到本知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本环节的问题由老师提出,这样不会因为基础不够而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集中注意力去分析研究问题本身。  师: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从那时起,人们也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磁如何才能“生”电呢?  问题评估:“磁能不能生电”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生活用电肯定来自于磁,否则哪会放到课堂上来讨论?因此此处的问题重点不能落在“能不能”生电上,而应该落在“如何”生电上。  2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当学生认真投入,并将自己的知识基础与新问题联系起来时,会产生好多有价值的猜想。  生:我想的是将一根长长的导线绕在水车轮子上,做成一个大线圈,然后将一个大磁铁放在轮子中间,再用水冲击水车,使线圈绕磁铁转动,这样也许就有可能产生电流。(这是课堂上一个学生亲口讲给我听的,我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让线圈运动起来,他说他知道水力发电时有个东西在转动。)  其余也有几个小组的思考角度一开始也只是思考静态的,在一段时间以后思维由静转向了动,但他们的猜想实际上都是无法产生电流的。看到学生讨论的热情有减少的迹象时,我叫停了学生的猜想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进行了小结,将其余的学生的思考角度也由“静”导向了“动”。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那么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产生电流呢?(传统课堂视角下,这些猜想及过程是被排斥的,因为它“浪费时间”,但从尊重学生先前经验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必要的。先前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奥苏泊尔、皮亚杰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有强调,在现实教学中也有相当多的事例证明,此处不再赘述。  3 实验  实验是用来证明猜想结果正确与否的。对于教学而言,实验的结果一般对猜想都是证明结果是对的,很少有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本实验中,有这样的机会,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一机会,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形象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演示实验:将接在灵敏电流计上的线圈挂在铁架台上。教师手持蹄形磁铁,磁极对着学生,假装很随意地插入线圈,然后停住不动。(这里的“假装”与“随意”是教师精心设计并采取的引导方式之一,此处关键在于不能让学生看出教师是有意为之。)  生:有电了,有电了。(很多学生在下面大声地叫喊。)  生:没电了,没电了。(磁铁不再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转回中间。)  此时教师故作惊讶:“怎么会没电?”同时顺手又将磁铁抽出。  情形与刚才相同,学生一开始先喊“有电”,后来喊“没电”,气氛非常热烈。  几次重复之后,学生会渐渐发现有规律,于是分析并归纳,最后可以得出:当磁铁向线圈内插入或向外拔出时才能产生电流。(多做几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由于非本节课重点,只需做,不需讲,只要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就可以了。)在得到产生电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下面的问题。  师:如果我改变运动方式,是否也有电流产生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培养学生有避免实验偶然性的意识,使得我们的探究更为科学与完整。演示实验:这次将蹄形磁铁“侧放”在讲台上,磁极向左(以学生为参照,下同),上边是N极,下边是S极。让线圈在两极间前后、上下、左右方向运动。  实验现象:线圈前后运动时电路中有电流,左右、上下运动时电路中没有电流。  蹄形磁铁“平放”和“竖放”时的演示实验现象一般老师都比较熟悉,此处就不再多说。(这三个实验现象与学生在第一个实验里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有冲突的:为什么有时有电流产生,有时无电流产生呢?通过四步实验中正、反例的提供,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到答案。)  4 结论  师:比较上面三次实验的现象,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出来?  生:有时前后运动有电流,有时上下运动有电流,有时左右运动有电流。  师:看来,电流产生与否与运动方向之间没有必然关系。那怎样运动有电流,怎样运动没有电流呢?(通过这一提问,可以将学生思维从实验现象向实验结论过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有一个小组代表的描述非常接近科学描述:运动的导体碰到的磁感线多的时候有电流产生,碰到的磁感线少的时候没有电流。——能归纳出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这也是时间与空间足够之后学生能够产生的精彩。而更多的学生虽然有描述的冲动,但找不到合适的语句。为了向科学描述需要的“切割”二字靠近,我选择通过比方的方式引导学生,具体教学现场如下。)  师:导体在哪里运动?  生:磁极之间。  师:那里有什么?  生:磁场。  师:如何描述?  生:磁感线。  我在黑板上画简图表示出刚才的实验。  师:同学们先回答我一个与物理无关的问题:麦地里长着的麦杆,镰刀怎样运动才能将麦杆割下来?  生用手势表示、模拟——这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大的难度。  师:好,现在我们将磁感线比作田地里长的麦子的麦杆,将运动的导体比作刀的刀刃。你们看,产生电流时,导体运动与磁感线是什么关系?……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要产生感应电流,导线要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值得强调的是,如果前面不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那学生对“切割”二字的妙处是没有深刻体验的,只有在学生苦思不得,进入愤、悱之境时,教师的启、发才可能起到引导作用。)  至此,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核心部分成功得出……  5 反思  课后反思本知识的教学,我觉得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一是我尝试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授,也不只是实验的单向演示,而是师生互动中产生了知识;二是我的时间与空间赋予得很足,这样学生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虽然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是课堂所需要的想法,但不影响知识的生成,反而能让教师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对教师上课时把握住学生想法从而对症下药是有好处的;三是科学探究的发生过程,很多时候,由于时间等原因,往往进行得并不充分,而事实上如果充分探究,科学探究能够显示出对学生学习所起的很大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提醒自己注意,要么不探究,要探究就得真探究。

  “探究感应电流产生条件”是初中物理的教学重点之一,纵观物理学史,其又是物理学发展史上的精彩片段之一。在日常教学中,无论是出于知识掌握的需要,还是培养物理素养的需要,本节知识都更有重点研究、实践并思考的必要。  教学目标  (1)通过科学探究,初步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知道在电磁感应现象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  (3)通过学习认识电磁感应现象在人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关系。  探究过程摘要如下:  1 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一般情况下,问题既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还可以借助一些实验生成。考虑到本知识教学的实际以及学生的知识基础,本环节的问题由老师提出,这样不会因为基础不够而出现浪费时间的现象,也可以让学生进一步集中注意力去分析研究问题本身。  师:1820年,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从那时起,人们也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磁如何才能“生”电呢?  问题评估:“磁能不能生电”对于今天的学生而言其实是个伪问题,因为生活用电肯定来自于磁,否则哪会放到课堂上来讨论?因此此处的问题重点不能落在“能不能”生电上,而应该落在“如何”生电上。  2 猜想与假设  猜想与假设是科学探究过程中比较重要的环节,当学生认真投入,并将自己的知识基础与新问题联系起来时,会产生好多有价值的猜想。  生:我想的是将一根长长的导线绕在水车轮子上,做成一个大线圈,然后将一个大磁铁放在轮子中间,再用水冲击水车,使线圈绕磁铁转动,这样也许就有可能产生电流。(这是课堂上一个学生亲口讲给我听的,我问他为什么会想到让线圈运动起来,他说他知道水力发电时有个东西在转动。)  其余也有几个小组的思考角度一开始也只是思考静态的,在一段时间以后思维由静转向了动,但他们的猜想实际上都是无法产生电流的。看到学生讨论的热情有减少的迹象时,我叫停了学生的猜想讨论,引导学生一起进行了小结,将其余的学生的思考角度也由“静”导向了“动”。  同时提出新的问题:那么导体怎样运动才能产生电流呢?(传统课堂视角下,这些猜想及过程是被排斥的,因为它“浪费时间”,但从尊重学生先前经验的角度看是非常有必要的。先前经验学习的重要性,奥苏泊尔、皮亚杰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均有强调,在现实教学中也有相当多的事例证明,此处不再赘述。  3 实验  实验是用来证明猜想结果正确与否的。对于教学而言,实验的结果一般对猜想都是证明结果是对的,很少有证明是错误的可能。本实验中,有这样的机会,教学中要充分抓住这一机会,以培养学生对科学形象更为全面的认识与理解。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演示实验:将接在灵敏电流计上的线圈挂在铁架台上。教师手持蹄形磁铁,磁极对着学生,假装很随意地插入线圈,然后停住不动。(这里的“假装”与“随意”是教师精心设计并采取的引导方式之一,此处关键在于不能让学生看出教师是有意为之。)  生:有电了,有电了。(很多学生在下面大声地叫喊。)  生:没电了,没电了。(磁铁不再运动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转回中间。)  此时教师故作惊讶:“怎么会没电?”同时顺手又将磁铁抽出。  情形与刚才相同,学生一开始先喊“有电”,后来喊“没电”,气氛非常热烈。  几次重复之后,学生会渐渐发现有规律,于是分析并归纳,最后可以得出:当磁铁向线圈内插入或向外拔出时才能产生电流。(多做几次,是为了避免偶然性,由于非本节课重点,只需做,不需讲,只要能起到潜移默化作用就可以了。)在得到产生电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追问下面的问题。  师:如果我改变运动方式,是否也有电流产生呢?  这个问题的提出也是培养学生有避免实验偶然性的意识,使得我们的探究更为科学与完整。演示实验:这次将蹄形磁铁“侧放”在讲台上,磁极向左(以学生为参照,下同),上边是N极,下边是S极。让线圈在两极间前后、上下、左右方向运动。  实验现象:线圈前后运动时电路中有电流,左右、上下运动时电路中没有电流。  蹄形磁铁“平放”和“竖放”时的演示实验现象一般老师都比较熟悉,此处就不再多说。(这三个实验现象与学生在第一个实验里形成的认知结构是有冲突的:为什么有时有电流产生,有时无电流产生呢?通过四步实验中正、反例的提供,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寻找到答案。)  4 结论  师:比较上面三次实验的现象,你们有没有什么发现?能不能找出有规律性的东西出来?  生:有时前后运动有电流,有时上下运动有电流,有时左右运动有电流。  师:看来,电流产生与否与运动方向之间没有必然关系。那怎样运动有电流,怎样运动没有电流呢?(通过这一提问,可以将学生思维从实验现象向实验结论过渡。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有一个小组代表的描述非常接近科学描述:运动的导体碰到的磁感线多的时候有电流产生,碰到的磁感线少的时候没有电流。——能归纳出这一点,非常的不容易!这也是时间与空间足够之后学生能够产生的精彩。而更多的学生虽然有描述的冲动,但找不到合适的语句。为了向科学描述需要的“切割”二字靠近,我选择通过比方的方式引导学生,具体教学现场如下。)  师:导体在哪里运动?  生:磁极之间。  师:那里有什么?  生:磁场。  师:如何描述?  生:磁感线。  我在黑板上画简图表示出刚才的实验。  师:同学们先回答我一个与物理无关的问题:麦地里长着的麦杆,镰刀怎样运动才能将麦杆割下来?  生用手势表示、模拟——这对学生而言,没有多大的难度。  师:好,现在我们将磁感线比作田地里长的麦子的麦杆,将运动的导体比作刀的刀刃。你们看,产生电流时,导体运动与磁感线是什么关系?……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得出结论:要产生感应电流,导线要做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值得强调的是,如果前面不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那学生对“切割”二字的妙处是没有深刻体验的,只有在学生苦思不得,进入愤、悱之境时,教师的启、发才可能起到引导作用。)  至此,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核心部分成功得出……  5 反思  课后反思本知识的教学,我觉得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一是我尝试丰富知识的发生过程,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的讲授,也不只是实验的单向演示,而是师生互动中产生了知识;二是我的时间与空间赋予得很足,这样学生就有充分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虽然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是课堂所需要的想法,但不影响知识的生成,反而能让教师知道学生的真实想法,这对教师上课时把握住学生想法从而对症下药是有好处的;三是科学探究的发生过程,很多时候,由于时间等原因,往往进行得并不充分,而事实上如果充分探究,科学探究能够显示出对学生学习所起的很大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要提醒自己注意,要么不探究,要探究就得真探究。


相关内容

  • "楞次定律――感应电流的方向"教学设计与反思
  • 1.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楞次定律将学生知识范围内有关"场"的概念从"静态场"过渡到"动态场",而且它涉及的物理量多,关系复杂,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学习本课,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 ...

  • [原电池]教学设计及反思
  •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07-0068-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07.025 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人教社2007年2月第3版) 学生在必修<化学2>(人教社2007年3月第3版 ...

  •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 <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童 恬(汕尾市 ,汕尾市城区田家炳中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理解原电池的本质和原电池的正负极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比实验的探究认识到原电池在化学能 ...

  • [磁生电]说课稿
  • <磁生电>说课稿 临川区河埠中学 邹耀东 一.教材分析 教材在学习了磁现象及磁场的性质,电生磁,电动机等相关知识之后,引入本节内容,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环环相扣,步步深入,最后以磁生电将本章内容推上高潮,使学生对"电与磁"的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所以本节内容既是本章重 ...

  • 物理教研组活动简报
  • 物理教研组活动简报 2015年第1期 展示●交流●研讨●提高 长清一中大学科技园校区本期主编:高二备课组 2015年4月 1 导读 活动概况 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研讨纪实教学论坛活动总结 2 3 4 5 6 7 8 9 12 13 进入奔月轨道中段轨道修正误 16 轨道.图中MN之间的一段曲线表示转移 ...

  • 个人专业成长计划表
  • 个人专业成长计划( 2012年-- 2015 年) 研修内容: 以"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为例,谈谈探究式教学的设计. 研修案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情景--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可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适时创设最佳的教学情景,通过情感的体验和意志 ...

  • 追寻中站成一棵树
  • 摘要:人职教师适应教学后进入职业生涯的第一成长期.本文论述了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的特点.专业发展方向以及专业成长注意的问题,认为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应从教学设计.教学技巧.教学经验.科研能力等几方面提高自己. �键词:第一成长期:化学教师:追求 文章编号:1005―6629(2011)08 0020―0 ...

  • [精品]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 篇一:串联和并联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是在第二节"电流和电路"的基础,学生在电学部分的第一次探究,为第五节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奠定了基础.在教学设计中,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将本节内容设计为教师引导下的探究性课堂.通过情景设问.讨论.解疑,循序渐进,让学生达到一 ...

  • 电和我们的生活教学反思
  • 篇一:<电是什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电 是什么>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电是什么>教学设计 (本节教材是沪科 版九年级第十三章第一节.是整个电学的基础.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本节教材学习 的好与坏将会直接影响整个电学部分的学习兴趣和知识积累:本课内容在编排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