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踪原子量测定与原子量基准的变迁史

  【摘 要】原子量的测定史就是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也就不可能有化学的未来。”本文以原子量基准建立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回顾了化学科学发展史中“原子量基准”建立这段重要史实,分析了各“基准”科学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其发展的规律,旨在通过重温前辈科学家们的非凡工作,以共鸣,以自勉。   【关键词】原子量测定;12C;基准;16O;化学   前言   众所周知,原子量的测定在整个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1],在已建立了科学的原子量基准,并通过精密的原子量测定方法测得精确的各原子量量值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这段重要史实,对于深入研究化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原子量,并获得启示,为现代及未来化学科学的发展找到途径或思想。   一、道尔顿与“H=1”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在1803年首先提出原子论,其核心: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一定的质量,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的简单数目比组成化合物,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从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了化学科学的重点任务。   在原子量的测量初期,道尔顿选择最轻的氢原子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确定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作为比较其他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要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必须知道化合物的重量、组成及分子式,如测得甲烷中含碳75%,含氢25%,又知甲烷的分子式为CH4,才能求出碳的原子量。设碳的原子量为A,则 ,故A=12。化合物的重量及组成在当时可以测定,但分子式还无法确定。道尔顿假定化合物的原子数目比。例如,水的组成为HO,根据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分析测定水的组成成分的质量结果:氢占15%,氧占85%,按此进行计算:15/85=1/x,得x=5.5,即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在今天看来,数据相差较大,但这种方法极富开拓性和科学性,正是道氏思想,才使得化学科学向系统化、理性化迈进了一大步。在原子质量的测定中道尔顿有着开山之功,被称为原子质量测定的第一人。   二、贝采里乌斯与“O=100”   道尔顿的开创性工作,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应,随后,众多科学家纷纷投入测定原子量的行列中,这项工作也成为19世纪上半叶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瑞典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1779~1848),他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在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对2000多种单质和化合物进行了精确的分析,为原子量测定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他在12年时间(1814~1826年)连续发表了三张原子量表,所列元素多达49种[5][6]。其中大部分原子量已接近现代量值。   贝氏认为“原子量的测定工作是那时候化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4]。他测定原子量的方法与道尔顿相似,但他善于取长补短、不断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当时他就采用了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发现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即:“各种气体彼此起化学反应时,常以简单的体积比相化合。”并作为确定化合物AmBn中m和n的依据。如2体积氢与1体积氧化合生成2体积水蒸气,于是正确地测定了水的组成为H2O,这是原子量测定工作的重大突破。贝氏还认为氢不与许多元素直接化合,而氧是能够与绝大多数元素直接化合的,正是如此,他最后决定采用氧的原子量等于100作为原子量的基准。   三、康尼查罗的原子—分子学说   尽管法国化学家杜马(J.B.A.Dumas,1800~1884)发明了简便的蒸气密度测定法(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单质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分子量之比),并曾试图利用这一方法,通过测定分子量计算原子量。但把分子原子混为一谈是这个时代的困惑。使原子量测定工作走出困境的是意大利科学家康尼查罗(Stanislao Cannizzaro.1826~1910)。他认为要澄清这种混乱,非采用分子假说不可。1860年他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上论证了原子—分子学说。在根据蒸气密度法测定分子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的测定原子量的方案:“因为一个分子中所含各种原子的数目必然都是整数,因此,在重量等于分子量值的某物质中,某元素的重量一定是其原子量的整数倍。如果我们考查一系列含某一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化合物中只含有一个原子的这种元素,那么,在一系列该元素的重量值中,那个最小值,即为该元素的大约原子量。”   例如测定氮的原子量时可分三步:   1.先将许多可蒸发的氮的化合物用蒸气密度法测定其分于量;   2.测定一系列含氮化合物中氮的百分含量;   3.求出一分子中各种含氮化合物氮的含量,其中最小值即为氮的原子量。如:   含氮化合物 分子量值 氮的百分含量 1分子中氮的重量   氨 17.05 82.28% 14.03   二氧化氮 45.66 30.49% 13.90   氧化二氮 44.13 65.70% 28.11   氧化氮 30 46.74% 14.02   以上数据中最小值约为14,就是氮的原子量。用这种方法测定原子量即使化合物的分子式不知道,也可求出可靠的原子量。   康尼查罗的上述工作,澄清了当时一些错误观点,统一了分歧意见,为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和确定扫除了障碍,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原子量的测定工作。   四、斯达、理查兹与 “O=16”   在通向精确的“真实”原子量的道路上还布满荆棘,困难重重。比利时化学家斯达(J.S.Stas,1813~1891)是最早进行原子量精确测定的人。他在1860年提出采用O=16为原子量基准,便于准确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这一基准在化学上一直用了100年。继斯达之后,美国化学家理查兹(T.w.Richards,1868~1928)的工作更为出色。自1904年起,他和他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分析工作修正了斯达的原子量值。   五、现代原子量基准12C   每次新的原子量基准的提出,都是化学科学的一次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旧的原子量基准就总会出现问题,不能符合实际要求,为了更严密的反映物质“实在”,必须对“基准”进行变革或重新建立。同时,为了化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更科学更切实的描述客观物质世界,人们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原子量基准。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曾先后提出以4He= 4和以19F=19为基准,但都因各自的不足而被否定[2]。   1957年,美国质谱学家尼尔(A.O.Neer和化学家厄兰得(A.OLander)提出以12 C=12为基准的方案。由于l2 C基准有利于采用质谱法则定核素的原子量,195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德国慕尼黑会上决定改用工12C=12(即12C=1)作为原子量基准,1961年8月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也正式采用12C=12作为原子量的基准[9]。   原子的绝对质量很小,如果用千克来表示,很不方便。于是采用12C一个原子质量的1/12作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C一个原子绝对质量×1/12=1.993×10-26 kg×1/12=1.66×10-27 kg   因此,某元素一个原子的绝对   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是: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   到目前为止,用质谱法测定原子量是最精确的,现在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每两年公布一次修订的原子量,而且越来越多地采用质谱法测定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家治主编,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263 .   [2]赵匡华编著,化学通史,北京:[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2,122,124 .   [3][英]约翰.道尔顿著,化学哲学新体系.李家玉,盛根玉,潘道皑译,[M].武汉出版社,1992:129~130,312,513~514 .   [4]凌永乐编著。世界化学史简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137~148 .   [5][英]J.R柏延顿著。化学简史,[M].胡作玄译,商务印书馆,1979:219 .   [6]袁翰青,应礼义合骗。化学重要史实,[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9~121,524~528.   [7]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编著%学发展简史,[M].科学出版社,1980:113 .   [8]原子量测定及原子量基准的变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10.   [9]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替代“原子量”,[J].中国科技术语,2008:01   作者简介:   冉克宁(1984-),男,重庆酉阳人,深圳市海湾中学科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分子马达、科学教育、科普学。

  【摘 要】原子量的测定史就是一部化学科学的发展史。“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也就不可能有化学的未来。”本文以原子量基准建立的必要性为出发点,回顾了化学科学发展史中“原子量基准”建立这段重要史实,分析了各“基准”科学性和局限性,并总结其发展的规律,旨在通过重温前辈科学家们的非凡工作,以共鸣,以自勉。   【关键词】原子量测定;12C;基准;16O;化学   前言   众所周知,原子量的测定在整个化学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著名化学家中科院院士傅鹰先生所说:“没有可靠的原子量,就不可能有可靠的分子式,就不可能了解化学反应的意义,就不可能有门捷列夫的周期表。没有周期表,则现代化学的发展特别是无机化学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1],在已建立了科学的原子量基准,并通过精密的原子量测定方法测得精确的各原子量量值的今天,我们回顾一下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这段重要史实,对于深入研究化学发展的内在规律,帮助我们正确理解和使用原子量,并获得启示,为现代及未来化学科学的发展找到途径或思想。   一、道尔顿与“H=1”   英国化学家道尔顿(J.Dalton,1766~1844)在1803年首先提出原子论,其核心:一种元素的原子具有一定的质量,不同元素的原子按一定的简单数目比组成化合物,每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从此,测定原子量的工作成为了化学科学的重点任务。   在原子量的测量初期,道尔顿选择最轻的氢原子作为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确定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作为比较其他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的基准。要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必须知道化合物的重量、组成及分子式,如测得甲烷中含碳75%,含氢25%,又知甲烷的分子式为CH4,才能求出碳的原子量。设碳的原子量为A,则 ,故A=12。化合物的重量及组成在当时可以测定,但分子式还无法确定。道尔顿假定化合物的原子数目比。例如,水的组成为HO,根据拉瓦锡(A.L.Lavoisier,1743~1794)分析测定水的组成成分的质量结果:氢占15%,氧占85%,按此进行计算:15/85=1/x,得x=5.5,即得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5.5。在今天看来,数据相差较大,但这种方法极富开拓性和科学性,正是道氏思想,才使得化学科学向系统化、理性化迈进了一大步。在原子质量的测定中道尔顿有着开山之功,被称为原子质量测定的第一人。   二、贝采里乌斯与“O=100”   道尔顿的开创性工作,在当时的欧洲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反应,随后,众多科学家纷纷投入测定原子量的行列中,这项工作也成为19世纪上半叶化学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瑞典化学大师贝采里乌斯(J.J.Berzelius,1779~1848),他用了近二十年时间,在极其简陋的实验室里对2000多种单质和化合物进行了精确的分析,为原子量测定提供了丰富的实验依据。他在12年时间(1814~1826年)连续发表了三张原子量表,所列元素多达49种[5][6]。其中大部分原子量已接近现代量值。   贝氏认为“原子量的测定工作是那时候化学研究最重要的任务”[4]。他测定原子量的方法与道尔顿相似,但他善于取长补短、不断总结他人的经验教训。当时他就采用了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发现的气体化合体积定律,即:“各种气体彼此起化学反应时,常以简单的体积比相化合。”并作为确定化合物AmBn中m和n的依据。如2体积氢与1体积氧化合生成2体积水蒸气,于是正确地测定了水的组成为H2O,这是原子量测定工作的重大突破。贝氏还认为氢不与许多元素直接化合,而氧是能够与绝大多数元素直接化合的,正是如此,他最后决定采用氧的原子量等于100作为原子量的基准。   三、康尼查罗的原子—分子学说   尽管法国化学家杜马(J.B.A.Dumas,1800~1884)发明了简便的蒸气密度测定法(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不同气体含有相同数目的分子,单质气体的密度之比,等于分子量之比),并曾试图利用这一方法,通过测定分子量计算原子量。但把分子原子混为一谈是这个时代的困惑。使原子量测定工作走出困境的是意大利科学家康尼查罗(Stanislao Cannizzaro.1826~1910)。他认为要澄清这种混乱,非采用分子假说不可。1860年他在德国卡尔斯鲁厄国际化学家代表大会上论证了原子—分子学说。在根据蒸气密度法测定分子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合理的测定原子量的方案:“因为一个分子中所含各种原子的数目必然都是整数,因此,在重量等于分子量值的某物质中,某元素的重量一定是其原子量的整数倍。如果我们考查一系列含某一元素的化合物,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化合物中只含有一个原子的这种元素,那么,在一系列该元素的重量值中,那个最小值,即为该元素的大约原子量。”   例如测定氮的原子量时可分三步:   1.先将许多可蒸发的氮的化合物用蒸气密度法测定其分于量;   2.测定一系列含氮化合物中氮的百分含量;   3.求出一分子中各种含氮化合物氮的含量,其中最小值即为氮的原子量。如:   含氮化合物 分子量值 氮的百分含量 1分子中氮的重量   氨 17.05 82.28% 14.03   二氧化氮 45.66 30.49% 13.90   氧化二氮 44.13 65.70% 28.11   氧化氮 30 46.74% 14.02   以上数据中最小值约为14,就是氮的原子量。用这种方法测定原子量即使化合物的分子式不知道,也可求出可靠的原子量。   康尼查罗的上述工作,澄清了当时一些错误观点,统一了分歧意见,为原子—分子论的发展和确定扫除了障碍,从而大大地推进了原子量的测定工作。   四、斯达、理查兹与 “O=16”   在通向精确的“真实”原子量的道路上还布满荆棘,困难重重。比利时化学家斯达(J.S.Stas,1813~1891)是最早进行原子量精确测定的人。他在1860年提出采用O=16为原子量基准,便于准确测定其他元素的原子量,这一基准在化学上一直用了100年。继斯达之后,美国化学家理查兹(T.w.Richards,1868~1928)的工作更为出色。自1904年起,他和他的学生通过大量的分析工作修正了斯达的原子量值。   五、现代原子量基准12C   每次新的原子量基准的提出,都是化学科学的一次进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旧的原子量基准就总会出现问题,不能符合实际要求,为了更严密的反映物质“实在”,必须对“基准”进行变革或重新建立。同时,为了化学和物理这两个学科更科学更切实的描述客观物质世界,人们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原子量基准。为此科学家们提出了许多建议。曾先后提出以4He= 4和以19F=19为基准,但都因各自的不足而被否定[2]。   1957年,美国质谱学家尼尔(A.O.Neer和化学家厄兰得(A.OLander)提出以12 C=12为基准的方案。由于l2 C基准有利于采用质谱法则定核素的原子量,1959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在德国慕尼黑会上决定改用工12C=12(即12C=1)作为原子量基准,1961年8月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也正式采用12C=12作为原子量的基准[9]。   原子的绝对质量很小,如果用千克来表示,很不方便。于是采用12C一个原子质量的1/12作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12C一个原子绝对质量×1/12=1.993×10-26 kg×1/12=1.66×10-27 kg   因此,某元素一个原子的绝对   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的关系是: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   到目前为止,用质谱法测定原子量是最精确的,现在国际原子量委员会每两年公布一次修订的原子量,而且越来越多地采用质谱法测定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张家治主编,化学史教程,[M].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263 .   [2]赵匡华编著,化学通史,北京:[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2,122,124 .   [3][英]约翰.道尔顿著,化学哲学新体系.李家玉,盛根玉,潘道皑译,[M].武汉出版社,1992:129~130,312,513~514 .   [4]凌永乐编著。世界化学史简编,[M].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 137~148 .   [5][英]J.R柏延顿著。化学简史,[M].胡作玄译,商务印书馆,1979:219 .   [6]袁翰青,应礼义合骗。化学重要史实,[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19~121,524~528.   [7]化学发展简史编写组编著%学发展简史,[M].科学出版社,1980:113 .   [8]原子量测定及原子量基准的变革,[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1997:10.   [9]不能用“相对原子质量”替代“原子量”,[J].中国科技术语,2008:01   作者简介:   冉克宁(1984-),男,重庆酉阳人,深圳市海湾中学科学教师,硕士,研究方向:分子马达、科学教育、科普学。


相关内容

  •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5466 -2010)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25466 -2010 铅.锌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 Emission standard of pollutants for lead and zinc industry 本电子版为发布稿.请以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正式标准文本为准. 2010-09-27发布 2010- ...

  • 食品检验工理论
  • 食品检验工(高级)试题库 知识要求试题 一.判断题(是画√,非画×) 1.配制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时可直接配制而不用标定. ( ) 2.一个样品经过10次以上的测试,可以去掉一个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求平均值 ( ) 3.由于仪器设备缺陷,操作者不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以及环境等的影响均可引起系统误差.( ...

  • 测量中的坐标系及其坐标转换
  • 测量中的坐标系及其坐标转换 坐标转换的种类 测量中常用的坐标系 1:北京54坐标系,西安80坐标系,地方独立坐标系,WGS84坐标系, 大地坐标系,高斯-克吕格平面直角坐标系,1956和1985黄海高程系统 (1)北京54坐标系 北京54坐标系的由来及特点 它是一种参心坐标系,采用的是克拉索夫斯基椭 ...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定量方法
  •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室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用校准曲线进行定量.常用的定量方法有标准曲线法.标准加入法和浓度直读法等.如为多通道原子吸收,可以用内标法定量.这些方法中,标准曲线法最为常用. 1. 标准曲线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是一种相对的测定方法,不能由分析信号的大小直接获得被测元素的 含量.需要通过一个关系 ...

  •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 分析化学教材(系列一)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三章 滴定分析法概论 第四章 酸碱滴定法 第五章 配位滴定法 第六章 氧化还原滴定法 第七章 沉淀滴定法和重量分析法 第八章 电位法和永停滴定法 第九章 光谱分析法概论 第十章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第十一章 荧光分析法 第十 ...

  • 食品理化检验
  • 2015-2016学年大理大学食品理化检验测试卷 命题人:程家国 审卷人:杨弋星.宋艳秋.王嘉成 一.选择题: 1.个别测定值与多次测定的算术平均值之间的差值称为( ) A.相对误差 B. 偏差 C.绝对偏差 D.绝对误差 2.在以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 H4 O4)为基准物标定NaOH溶液时,下 ...

  • 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 电池行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 (征求意见稿) 目 次 前 言 ................................................... III 1 适用范围 ................................................ 1 2 规范性 ...

  • 误差数据处理
  •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一.选择题 1. 定量分析工作要求测定结果的误差 A. 越小越好 B. 等于零 C. 略大于允许误差 D. 在允许误差范围之内 2. 用KIO 4比色法测定样品的锰含量,其方法误差为2%.若用称量误差为±0.002g 的天平称取MnSO 4,配制每毫升含0.2mg MnSO4的标 ...

  •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 <分析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化-0301-基 适用对象:药学(理科基地)专业 一.前言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和分析方法的科学.其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物质的化学结构.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化学分析,主要讲授经典化学 ...